小时算法
⑴ 24小时计时法到底怎样计算呀
24小时计时法:时钟有两圈,分内圈和外圈,内圈数字是时针走第一圈表示的时刻,外圈数字是时针走第二圈所对应的24时计时法时刻,下午1时就是13时,晚上9时就是21时,时针指向外圈的几就读几时,不用再说上午或下午等时间词。
24小时计时法与分段计时法(十二时计时法)相对。
- 对比如下:
- 普通计时法24时计时法
凌晨0时——(0)时;
凌晨1时——(1)时;
凌晨2时——(2)时;
凌晨3时——(3)时;
凌晨4时——(4)时;
凌晨5时——(5)时;
清晨6时——(6)时;
早上7时——(7)时;
早上8时——(8)时;
早上9时——(9)时;
上午10时——(10)时;
上午11时——(11)时;
中午12时——(12)时;
下午1时——(13)时;(开始要+12)
下午2时——(14)时;
下午3时——(15)时;
下午4时——(16)时;
下午5时——(17)时;
傍晚6时——(18)时;
晚上7时——(19)时;
晚上8时——(20)时;
晚上9时——(21)时;
晚上10时——(22)时;
晚上11时——(23)时;
深夜12时——(24)时(0时)。
⑵ 为什么会有12小时制的时间算法,不直接全部使用24小时制
时间算法的12小时制源于人类自然的日周期。一天自然分为白天和黑夜两部分,而12小时正好与这自然周期相对应。通过将一天划分为12小时的白昼和12小时的黑夜,人们可以直观地从时钟上的“AM”(上午)和“PM”(下午)标记判断当前时间所属的时间段。
12小时制的使用简化了计时的直观性,便于人们在没有现代电子设备的时期通过观察天色来判断时间。例如,如果天亮了,那么时钟上的9点就代表上午9点;如果天黑了,同样的时钟指示依然为9点,则代表晚上9点。这样的计时方式直接与自然界的白天和黑夜相对应。
如果一天被划分为更多的时间间隔,比如3圈或4圈,就会出现混淆。例如,如果一天被划分为3圈,则每圈代表8小时,这使得判断是上午还是下午变得复杂。同样,4圈则每圈代表6小时,同样难以准确判断时间所属时间段。这样的计时方式不仅复杂,而且容易产生混淆。
综上所述,12小时制的时间算法简化了计时过程,与自然界的日周期相契合,使得人们可以直观地判断时间所属的白天或黑夜。而3圈或4圈的时间划分方式过于复杂,容易产生混淆,因此,12小时制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采用。
⑶ 600分钟是几个小时怎么算
1、首先,600分钟是几个小时的算法,先将小时换算成分钟,1小时=60分钟。
2、其次,用600分钟除以每小时的分钟数即600÷60。
3、最后,得出结果10,即小时数,所以600分钟是10小时。
⑷ 一小时是多少分钟
60分钟
一年约=36525天
所以一年=36525x24=365x24+025x24=6+
一年多了6小时
所以一天多了54秒
所以1小时=60分钟225秒
然后四舍五入,不用记225秒
1小时=()分=()秒
为了更好的计算时间,人类对于时间进行了划分,比如分为年月日,以及小时。现在人们日常看时间,都会看小时数。那么一个小时是多少分钟呢?
1、 中国古代用“铜壶滴漏”的方法来计时,将一昼夜分成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相当与西方钟表的两个钟点。
2、 当钟表由西方传入中国后,人们把中国的一个时辰叫“大时”,而把西方的新时间一个钟点叫“小时”。后来,随着钟表的普及,“大时”一词逐渐消失,而“小时”一直沿用至今。
3、 中华民国成立以前,采用十二地支计时,地支既表示年、月、日,也表示时,将一天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时辰。
4、 中华民国成立以后,采用公元记年、月、日、时,同时又保留中国的阴历,公元记时,把一天分成24个时辰,比传统的十二个时辰小一倍,故称之为小时。
以上就是给各位带来的关于一个小时是多少分钟的全部内容了。
11小时等于多少分钟
1小时=(60)分=(60)秒。那么60分钟=60×60=3600秒,所以1小时=3600秒。30分钟等于多少小时?1小时=60分钟,半小时=30分钟,所以30分钟。
国际单位制词头经常与秒结合以做更细微的划分,例如ms(毫秒,千分之一秒)、μs(微秒,百万分之一秒)和ns(纳秒,十亿分之一秒)。
虽然国际单位制词头虽然也可以用于扩增时间,例如Ks(千秒)、Ms(百万秒)和Gs(十亿秒),但实际上很少这样子使用,大家都还是习惯用60进制的分、时和24进制的日做为秒的扩充。
11小时等于多少分钟?
1时(h)=60分(min)
换算:一天=1440分钟 ,1小时=60分钟 ,1分钟=60秒;
一刻=15分钟,一字=5分钟(闽南广东地区用法)
小时(hour)是一个时间单位。小时不是时间的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时间的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是秒),而是与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相协调的辅助时间单位。除闰秒外,一小时一般等于3600秒,或者60分钟,或者1/24天。
人类日常生活的时间度量一般是以小时为单位进行的,例如一天中的时刻,如早晨8点就是一天中的第八个小时。
(4)小时算法扩展阅读:
很多在24小时制的环境中成长的人们认为12小时制有点不习惯和不正规,尤其是在书面通信,计算机和数字时钟领域。支持和反对的讨论在很多方面同十进制的讨论非常相似。
同24小时制相对比,12小时制常常被反对者提到的缺点有:
(1)英文表示法无法正确区分表示中午12时与午夜12时。(指英文的12:00 ante meridiem与12:00post meridiem难正确区分是中午还是午夜)
(2)午夜12时具体表示哪一天可能造成混淆。例如2月3日午夜12时,无法区分是2月3日00:00(即2月2日24:00)还是2月3日24:00(即2月4日00:00)。
(3)后缀 ante meridiem/post meridiem占用更多的空间。
(4)若要按时间排序,计算机程序无法简单地按字符串排序。
(5)电子设备与软件需要的实现算法更加复杂。
在美国,已经约定成俗将“正午”以 12:00 post meridiem表示,而“午夜”为 12:00 ante meridiem。这种习俗因电子表的产生而逐渐被广为接受。正午与午夜仅仅是一瞬间,所以用其它任何表示法都不方便。这种表示法在ANSI INCITS 310中被定为正式标准。
许多美国的风格指南(包括NIST网站)推荐中午12时用“12:00 noon”来表示,午夜12时用“12:00 midnight”来表示,而不要用12:00 ante meridiem或12:00 post meridiem这种易混淆的表示法。
11时(小时)=66分(分钟)。
小时(hour)是一个时间单位。小时不是时间的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时间的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是秒),而是与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相协调的辅助时间单位。
除闰秒外,一小时一般等于3600秒,或者60分钟,或者1/24天。 人类日常生活的时间度量一般是以小时为单位进行的,例如一天中的时刻,如早晨8点就是一天中的第八个小时。
时间,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包含时刻和时段两个概念。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过程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确定时间,是靠不受外界影响的物质周期变化的规律。
时间是地球(其他天体理论上也可以)上的所有其他物体(物质)三维运动(位移)对人的感官影响形成的一种量。就21世纪的物理理论来说时间是连续的、不间断的,也没有量子特性。
一些至今还没有被证实的,试图将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结合起来的理论,如量子重力理论、弦理论、M理论等,预言时间是间断的,有量子特性的。一些理论猜测普朗克时间可能是时间的最小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