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筋受力钢筋和箍筋如何计算配置
❶ 纵向受力钢筋
1、纵向钢筋:指沿着构件长度方向布置的钢筋均称为纵向钢筋。
2、受力纵筋:构件正截面(拉、压、弯计算)计算配置的受力钢筋往往是沿着构件长度方向即纵向,俗称纵向受力钢筋,简称纵筋。所以俗语中直接说纵筋多指纵向受力钢筋。板沿长、宽两个方向布置的钢筋均是纵筋。
3、梁腰筋也沿着构件纵向,如果此腰筋不参与受扭则不是受力纵筋,则只是构造钢筋。构件扭转计算需要配置沿构件长度方向的钢筋叫做受扭纵筋,也是纵向纵向受力钢筋的一种。如果梁腰筋兼作受扭纵筋,则施工图中以N(扭的拼音)开头。
4、与纵向受力钢筋对应的是横向受力钢筋,主要是构件斜截面计算的受力钢筋,比如箍筋。
5、构件局部配置的受力钢筋不属于纵向受力钢筋,如局部承压钢筋、吊筋、因抗冲切配置的钢筋等。
❷ 怎么根据pkpm算出的箍筋配筋面积配箍筋
首先要清楚前处理输入箍筋间距,G1.2-0.0代表为柱子加密区每100间距配置1.2CM平方的箍筋(单方向),如果采用3肢箍的话配8@100就是0.5*3=1.5,足够了。所以这个柱子可以配8@100/200
同理对于梁的G0.5-0.5,前面的是加密区箍筋面积,后面的是非加密区箍筋面积,假如这根梁是2肢箍筋,那加密区配8@100,箍筋面积=0.5X2=1.0>0.5,非加密区配8@200,箍筋面积=0.5X2/2=0.5=0.5,所以这根梁可以配8@100/200(2)
(2)纵筋受力钢筋和箍筋如何计算配置扩展阅读:
面积配筋率(ρsv):
配置在同一截面(b×s,b为矩形构件截面宽度,s为箍筋间距)内箍筋各肢的全部截面面积与该截面面积的的比率。其中,箍筋面积Asv=单肢箍筋的截面面积Asv1×肢数n。
计算公式为:ρsv=Asv/(bs)=(n×Asv1)/(b×s)。
抗震设计时的框架梁,沿梁全长箍筋的面积配筋率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级 ρsv,min=0.30×ft/fyv。
二级 ρsv,min=0.28×ft/fyv。
三,四级 ρsv,min=0.26×ft/fyv。
影响:
(1)自然环境下配筋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收缩徐变呈现早期发展较快,后期发展缓慢的特点,这与混凝土收缩徐变发展规律相一致;
(2)配筋混凝土的收缩徐变均小于素混凝土的收缩徐变。当配筋率较低时,其对收缩徐变的影响较小,在工程应用中,可以按素混凝土来对待;当配筋率较高时,其对收缩徐变的减小作用需进行具体的试验研究;
(3)通过对配筋混凝土的有限元分析以及和试验结果的对比可以得出,配筋混凝土的收缩应变分析中应考虑徐变的作用,忽略徐变的作用将对收缩应变产生较大的误差;配筋率的大小对徐变的影响也不同,配筋率越高,徐变越小,相同配筋条件下,不同加载龄期下混凝土徐变相近。
梁配筋:
(1)当连续梁跨高比≤9时,由于梁承受弯矩较小,配筋基本受最小配筋率控制,裂缝宽度和烧度都较小;
(2)当跨高比≥10时,随着钢筋强度的提高,纵筋计算配筋率明显减小;
(3)当跨高比较大荷载较大时,配筋可能受裂缝宽度和挠度的限制,与釆用HRB400钢筋相比,不能体现HRB500钢筋的强度优势,宜选用钢筋;
(4)跨高比在10~14之间时,与采用HRB400钢筋相比,采用HRB500钢筋节约钢筋较为明显,宜采用HRB500钢筋。
❸ 如何计算梁的纵向受力钢筋和箍筋数量
梁中纵向钢筋数量由工程软件计算确定,纵筋是抗弯矩的,取决于结构布置、梁截面尺寸、跨度。
箍筋数量同样要计算确定,一般荷载不大的梁箍筋按构造就可以了,比如φ8@100/200(2),箍筋抗剪力,当然取决于梁上集中力和均布荷载的大小。
受力分析计算要先假定模型,用软件建立模型,布置梁板柱等构件,合理定义条件已经系数,然后看计算出来的钢筋面积简图,就可以对着钢筋面积表配筋了
❹ 框架梁的箍筋如何配置《规范》有何要求
按承载力计算不需要箍筋的梁,当截面高度大于300mm时,应沿梁全长设置构造箍筋;当截面高度h=150mm~300mm时,可仅在构件端部l0/4范围内设置构造箍筋,l0为跨度。
但当在构件中部l0/2范围内有集中荷载作用时,则应沿梁全长设置箍筋。当截面高度小于150mm时,可以不设置箍筋。
梁支座处的箍筋一般从梁边(或墙边)50mm处开始设置。支承在砌体结构上的钢筋混凝土独立梁,在纵向受力钢筋的锚固长度Las范围内应设置不少于两道的箍筋,当梁与混凝土梁或柱整体连接时,支座内可不设置箍筋。
矩形箍计算公式:
箍筋下料长度=箍筋周长+箍筋调整值式中:
——箍筋周长=2*(外包宽度+外包长度);
——外包宽度=b-2c;
——外包长度=h-2c;
——b×h=构件横截面宽×高;
c——纵向钢筋的保护层厚度。
小截面梁因宽度较小,相应产生的梁内剪力较小,采用单肢箍即可,类似于一个S钩。像一般的单个封闭箍筋,在高度方向就有两根钢筋,属于双肢箍。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箍筋
❺ 我是新手 这个KL梁的纵筋和箍筋的配筋率怎么算
梁配筋率公式:ρ=As/bh。
其中As为纵向受力钢筋面积;h。为梁的有效高度
h。=h-as=700-(25+8+10)=657mm
纵向受力钢筋截面面积As:
受压钢筋2根25的截面面积为982mm^2
受拉钢筋3根20的截面面积为942mm^2
受扭钢筋6根12的截面面积为678mm^2
纵向受力钢筋的总截面面积为2602mm^2
总配筋率:ρ=As/bh。=2602÷(300×657)=1.32%
但是还要分别计算出受拉钢筋配筋率和受扭筋配筋率,以便确定是否超筋(公式都是一样)
箍筋配筋率公式:ρsv=nAsv1/bs=2×50.3÷(300×100)=0.335%
其中As1是箍筋单肢截面面积;n为2,表示双肢箍;S为箍筋间距
❻ 纵向配筋率计算公式
计算公式:ρ=a(s)/a。
此处括号内实为角标,,下同。式中:a(s)为受拉或受压区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a根据受力性质不同而含义不同,分别为:1.
受压构件的全部纵筋和一侧纵向钢筋以及轴心受拉构件、小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计算中,a取构件的全截面面积;2.
受弯构件、大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计算中,a取构件的全截面面积扣除受压翼缘面积(b'(f)-b)h'f后的截面面积。
当外侧钢筋配筋率超过1.2%时,按照11g101分两批截断。
说白了就是保证满足1.5labe之后都就截断,还有就是满足1.5labe从这点倒20d截断,所有钢筋在同一截面上截断,再次绑扎会在此区域性形成薄弱点,影响安全,因此规范规定要分两批截断。一般是隔一个截断一个,相隔那根钢筋延伸出去一定长度截断,截断点距离不小于1.5倍la(搭接长度)。
❼ 柱的纵筋和箍筋应分别根据柱截面什么内力进行配筋计算
柱的纵筋根据柱截面弯矩及压力进行配筋,
柱的箍筋根据柱截面剪力进行配筋。
❽ 工程中箍筋到底怎么算啊
梁:箍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梁高-2×保护层)*2+2×11。9d+8d
箍筋根数=(加密区长度/加密区间距+1)×2+(非加密区长度/非加密区间距-1)+1
中间支座负筋:
第一排为:Ln/3+中间支座值+Ln/3;
第二排为:Ln/4+中间支座值+Ln/4
注意:当中间跨两端的支座负筋延伸长度之和≥该跨的净跨长时,其钢筋长度:
第一排为:该跨净跨长+(Ln/3+前中间支座值)+(Ln/3+后中间支座值);
第二排为:该跨净跨长+(Ln/4+前中间支座值)+(Ln/4+后中间支座值)。
制作要求
用光圆钢筋制成的箍筋,其末端应有弯钩(半圆形、直角形或斜弯钩)。弯钩的弯曲内直径应大于受力钢筋直径,且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 2.5倍。对一般结构,箍筋弯钩的弯折角度不应小于90°,弯钩平直部分的长度不宜小于箍筋直径的5倍。
对有抗震设防要求的结构构件,圆形箍筋的接头必须釆用焊接,焊接长度不应小于10倍箍筋直径;矩形箍筋端部应有135°弯钩,弯钩伸入核心混凝土的平直部分长度不应小于20cm。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箍筋
❾ 配筋怎样计算和解释
配筋率是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纵向受力(拉或压)钢筋的面积与构件的有效面积之比(轴心受压构件为全截面的面积)。受拉钢筋配筋率、受压钢筋配筋率分别计算。钢筋混凝土构件最小配筋率如下:
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 0.6%;一侧纵向钢筋 0.2%
受弯构件、偏心受拉、轴心受拉构件一侧的受拉钢筋 0.2%
计算公式
1.ρ=A(s)/A。 此处括号内实为角标,,下同。式中:A(s)为受拉或受压区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A根据受力性质不同而含义不同,分别为:1. 受压构件的全部纵筋和一侧纵向钢筋以及轴心受拉构件、小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计算中,A取构件的全截面面积;2. 受弯构件、大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计算中,A取构件的全截面面积扣除受压翼缘面积(b'(f)-b)h'f后的截面面积。
最小配筋率是指,当梁的配筋率ρ很小,梁拉区开裂后,钢筋应力趋近于屈服强度,这时的配筋率称为最小配筋率ρ(min)。最小配筋率是根据构件截面的极限抗弯承载力M(u)与使混凝土构件受拉区正好开裂的弯矩M(cr)相等的原则确定。最小配筋率取0.2%和0.45f(t)/f(y)二者中的较大值!
最大配筋率ρ (max)=ξ(b)f(c)/f(y),结构设计的时候要满足最大配筋率的要求,当构件配筋超过最大配筋率时塑性变小,不利于抗震。
配筋率是影响构件受力特征的一个参数,控制配筋率可以控制结构构件的破坏形态,不发生超筋破坏和少筋破坏,配筋率又是反映经济效果的主要指标。控制最小配筋率是防止构件发生少筋破坏,少筋破坏是脆性破坏,设计时应当避免。 [1]
2.箍筋面积配筋率:面积配筋率(ρsv):
配置在同一截面(b×s,b为矩形截面构件宽度,s为箍筋间距)内箍筋各肢的全部截面面积与该截面面积的的比率。其中,箍筋面积Asv=单肢箍筋的截面面积Asv1×肢数n。
计算公式为:ρsv=Asv/(bs)=(n×Asv1)/(b×s)。
最小配筋率:梁:ρsv,min=0.24×ft/fyv;
弯剪扭构件:ρsv,min=0.28×ft/fyv。箍筋体积配筋率
体积配箍率(ρv):箍筋体积与相应的混凝土构件体积的比率。
计算公式为:方格网式配筋:ρv=(n1×As1×l1+n2×As2×l2)/(Acor×s);螺旋式配筋:ρv=(4×Ass1)/(dcor×s)(见《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6.6.3条规定)。
式中,l1和l2为混凝土核心面积内的长度,即需减去保护层厚度。
柱箍筋加密区最小配筋率计算公式为:ρv,min=λv×fc/fyv;λv为最小配箍特征值,fc为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fyv为箍筋及拉筋抗拉强度设计值。其中,fc≥16.7N/mm^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均有此规定),fyv≤360N/mm^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无此规定,《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有此规定)。(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已取消fyv≤360N/mm^2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