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解压术
❶ 认识髂总静脉受压综合征
髂总静脉受髂总动脉压迫而造成下肢深静脉血液回流障碍,称为髂总静脉受压综合征。这是一种少见病,近年来才被认识和重视。
1、病因病理:
髂总静脉受压综合征是由于解剖异常所致。腹主动脉位于下腔静脉的左侧。下腔静脉与左右髂总静脉的汇合处在第5腰椎上缘的前面,下腔静脉与左髂总静脉位于骶骨岬前面凸的部位,前面有右髂总动脉经过,可压迫左侧髂总静脉,在动脉与静脉之间形成纤维带,或者血管内形成内膜蹼或粘连,影响左下肢静脉血回流。这不仅容易引起深静脉血栓形成,而且也易引起非炎性水肿。
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湿热下注、瘀血凝滞于经络,以致肌肉紫黑、痛痒无时,或由于风热湿毒相聚,或因先天不足,生育异常,加之后天久站远行劳伤所致,或因邪客脉外,致使血流不畅,瘀血凝滞经络而成。
2、临床表现与体征
常见的症状是不明原因的水肿。好发于女子,这是由于女子在发育期间,腰骶部前突要比男子明显,这个部位也是左髂总静脉受压的部位,肿胀以左下肢明显,实际上是左髂总静脉受压迫所致,与运动无关,但与月经来潮或气候炎热时肿胀明显,但无疼痛。
3、辅助检查:
⑴左股静脉插管造影或左右股静脉插管造影示:左髂总静脉与下腔静脉汇合处受右髂总动脉压迫的压迹;左髂总静脉增宽,造影剂排空延缓;左髂总静脉周围有许多侧支循环。
⑵测压检查:左股静脉插管造影后,将导管继续向腔静脉方向插入,插至第三腰椎水平面时,即髂总静脉受压处的近心端,测压并纪录,然后将导管退出3-4厘米,即骶髂关节部位,也就是髂动脉平面的远心端,测压并纪录,将左侧髂静脉2个平面测压数比较,其静脉压相差19.6Pa(2cmH2O)以上,有助于诊断。
4、辨证论治:
本病辨证要点在于分清虚实。虚者病久,腿肿色白,腰腿i痛,经期为重,舌苔薄白,脉沉细;实者新病,肢体漫肿且坚,偶而破溃感染,红肿热痛为甚,脉数苔黄腻。
⑴湿热下注证:肢体肿胀,偶然胀痛,月经期明显,过后则轻,如有外伤感染则发热,舌质红、苔薄白、脉滑;治疗宜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方药选用二妙散加减:牛膝、苍术、茯苓、赤芍、木瓜、防己、当归、穿山甲。
⑵脾肾阳虚证:患肢肿胀、沉重,膝酸畏寒,倦怠乏力,纳少不渴,舌质淡,苔薄白,脉缓;治疗宜温肾健脾、利湿通络,方药选用温阳健脾汤加减:党参、黄芪、当归、茯苓、木瓜、薏苡仁、白F仁、藿香、丁香;如热盛可加用双花、公英、地丁;湿重者可加用泽泻、车前子;血瘀重者可加用穿山甲、水蛭、土元、大黄等。
⑶中医水浴方:苏木30克、红花30克、秦艽15克、川椒15克、干姜15克、朴硝30克。将上药混合后,先用凉水浸泡1个小时,加水标准应浸过干药材平面的5厘米左右。浸泡完毕后,用大火将其烧开。开锅后,再改用中小火慢熬1个小时,熬的过程中,应不断搅拌药材,使其充分煎煮。将熬好的药液借助漏斗、过滤网倒入保暖瓶中。再往药渣中添凉水按前方法熬制第二次、第三次药液,第二、三次开锅后煎煮时间可缩短至半个小时。将这三次煎煮所得药液共同倒入保暖瓶中备用。将所得药液倒入沐浴盆中,待温度适宜后,将整个下肢沐浴于药液中,每日2次,每次30分钟,可促进侧支循环,改善血运,减轻下肢肿胀。
5、西医治疗:
⑴一般治疗:可适当抬高患肢,外裹弹性绷带,大腿根部(腹股沟处)经常热敷理疗,以促进下肢静脉回流,以及侧支循环的建立。
⑵手术治疗:
①原则:恢复左髂总静脉血液回流通畅;防止术后再度受到右髂总动脉压迫。
②方法:
解压术:将右髂总动脉切断,于左髂总静脉后重新吻合。
静脉成形术:切除血管外纤维束带的压迫和血管内粘连,恢复静脉圆形管腔,再于动脉、静脉之间放个桥式垫,防止静脉再度受压。
筋膜悬吊术:将动脉固定于腰大肌,借以保护左髂总静脉,免受压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