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访问
❶ 古代称呼远方来的访客怎么称呼
1、贵客
(1).《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临邛中多富人,而卓王孙家僮八百人,程郑亦数百人。二人乃相谓曰:‘令有贵客,为具召之。’并召令。” 唐 白居易 《小庭亦有月》诗:“长跪谢贵客,蓬门劳见过。”明 冯梦龙 《喻世明言》第一卷:“婆子教小二挑在楼下,先打发他去了。晴云已自报知主母,三巧儿把婆子当个贵客一般,直到楼梯口边迎他上去。”《人民文学》1981年第2期:“但菜已上桌,请也罢,派也罢,只要贵客到了,朱二升就心满意足了。”
(2).贵官,贵人。 宋 辛弃疾 《水调歌头·自江陵移帅隆兴》词:“头上貂蝉贵客,苑外麒麟高冢,人世竟谁雄。”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湖赏》:“自幸玉堂贵客,恰逢金谷娇娃。” 清 汪琬 《赠迭山王君海》诗:“不知贵客缘何事,栲栳量金换假山。”
2、贵宾
贵宾,指尊贵的宾客,地位显贵的宾客。或指对宾客的敬称。出自 《魏书·崔道固传》,"母谓道固曰:'我贱不足以报贵宾,汝宜答拜。'诸客皆叹美 道固 母子,贱其诸兄。"
《魏书·崔道固传》:“母谓道固曰:‘我贱不足以报贵宾,汝宜答拜。’诸客皆叹美道固母子,贱其诸兄。”
金王喆 《解佩令·茶肆茶无绝品至真》词:“茶无绝品,至真为上。相邀命,贵宾来往。”
萧乾 《美国散记》一:“这办法慢慢为船上另一批贵宾知道了。那是 法 、 荷 、 挪 代表团。”
3、稀客
详细解释不常来的客人。带口语色彩,常用作客套话。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三十:“啊哟,真是稀客,--早就想见你了。”郭小川 《昆仑行》诗:“骑上马吧,远来的稀客!”
不常来的客人。带口语色彩,常用作客套话。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三十:“啊哟,真是稀客,--早就想见你了。”
郭小川 《昆仑行》诗:“骑上马吧,远来的稀客!”
同义词:贵宾、贵客、上客、嘉宾等。
4、上客
5、嘉宾
6、远客
❷ 我国古代秦朝,东汉,唐朝,三个朝代的外交礼仪
秦朝
一、立容:
贾子曰:固颐正视,平肩正背,臂如抱鼓。足闲二寸,端面摄缨。端股整足,体不摇肘,曰经立;因以微磬曰共立;因以磬折曰肃立;因以垂佩曰卑立。
参考文物,经立时正身、平视,两手相合,掩在袖子里。手从胸口到下腹,放在任何位置都行,甚至持着、拄着东西也行(古人是很通融的^_^)。注意:中国人注重自然,而不是笔挺,所以手臂要柔软,切忌僵直——这样汉服才会顺势铺成柔和的曲线,展示出华夏之美。
我们常见夫子行叉手礼的像——但这个动作应当是配合磬折来表达敬意的——也就是说,腰应当同时弯曲大概三十度。当然,处于艺术上的考虑,画家还是画成了直身。
应用:窃以为经立是汉服同道必须注意的,对师长应当共立。鉴于现在人不行大礼,我们可以根据情况增减躬身的程度——但至少,低头示敬是必须的。
二、坐容:
贾子曰:坐以经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视平衡曰经坐,微俯视尊者之膝曰共坐,仰首视不出寻常之内曰肃坐,废首低肘曰卑坐。
参考文物,汉代的经坐(这在古人就叫坐,现在为了区分,专称雅坐)是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双手放在膝盖上,目视前方。对于胡坐,道理一样,端正,两腿不得叉开,双手放在膝盖上。双手可以握拳,冲前方;也可收拢抱在腹部。
应用:随着汉文化的复兴,会有越来越多的场合需要雅坐。若在这种正规场合,您只能通过稍稍上下膝盖的方式解除一下疲劳。当然,对于友人聚会等生活场景,大家箕距(臀部着地,两腿叉开)或者趺坐(佛教式的盘腿)都行。
三、行礼:
1、正规揖礼:左手压右手(女子右手压左手),手藏在袖子里,举手加额,鞠躬九十度,然后起身,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手放下。
2、一般揖礼:直立,两臂合拢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两臂自额头下移至胸,同时上身鞠躬四十五度。正规场合,对朋友。
3、拱手:类揖手,只是身子和胳膊不用动。
4、颔首致意。
5、正规拜礼:直立,举手加额如揖礼,鞠躬九十度,然后直身(这段叫鞠躬),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双膝同时着地,缓缓下拜,手掌着地,额头贴手掌上(这叫拜),然后直起上身,同时手随着齐眉(这叫兴)——然后根据礼节,平身或再拜……平身时,两手齐眉,起身,直立后手放下。
6、一般拜礼(用于雅坐时):抬起臀部,直起上身,膝盖支撑身体,然后拜手(手至地,头贴手)或叩头(头扣地)或稽首(时间长)或顿首(时间短)。
7、女子行礼:本着平等的精神,不要求女子特殊行礼。但处于忍让的风度——女子行礼两手合拢放胸前,微屈膝,微低头即可;若拜礼,上身直,膝着地,拢手下垂,头微低,即可。
应用:5用于一般用于祭祀,或非常敬重的场合。6用于雅坐时。1到4,应当作为汉服时的日常行礼,依据具体情况——对方受尊敬的程度,和具体场合容许你表现礼节的程度……现在人缺少礼仪观念,不必过分要求,但拱手应当能做到。如果在与人交谈的时候又有人来,当注意问候时要根据身边人的情况,决定行礼的程度。
四、迎宾:
古人迎宾讲究衣冠严整,所以如果主客在门口不期而遇,那么主人会装作不认识,不理不睬地把门关上,等换上衣服再开门迎宾。迎宾时,主人立在门右(其实就是主人在东,客人在西——如果在外面迎接客人就更是如此),客人走门左。迎客进门以后,为客人指路,每到拐角,要说“请”,客人答“请”,要为客人开门、掀帘子……主人请客人上座(就是做到右边的椅子上),客人请辞——最终看情况决定坐次。
今天这一切都不必要了。由于现在建筑布局多样,所以不可能主位客位分清楚,但主人引路,客人后主人行,是应当把握的精神。
五、宴请:
东道先说“请”,客人辞让,东道固请,同时拿筷子就可以了,不必过分谦让。
喝茶、饮酒时,用左手的大袖挡住杯子,以求雅观。
总之,原则是:心安则行之,可以行则行之——其他不强求。东汉
汉高祖时,卫满朝鲜灭亡箕子朝鲜后,定都于王险。汉惠帝及吕后时,为汉藩臣,双方平安无事数十 。汉武帝时,传至其孙右渠在位,对汉朝的态度傲慢 ,刘彻派杨仆、荀彘率军讨伐,费时一年方能平定,汉在其地设汉四郡。 昭帝始元五年(前82年),汉朝将临屯、真番二郡并入乐浪、玄菟。朝鲜半岛民族多杂,半岛北部除了汉人外,尚有濊貉、沃沮等族,半岛南部则有辰韩、马韩、弁韩并立,通称三韩 。
西汉末年,朝鲜半岛的形势,大致是西北部是汉乐浪郡辖区,东北大部为高句骊所据;新罗据东南部地,百济据西南部地。百济、新罗因居半岛南部,与汉朝无往来,惟高句骊与汉接近,关系较密切,自建国后,一直向汉朝称臣,后来东汉之后,高句骊时叛时降,成为汉朝的东北大患 。
汉代日本列岛上的国家共有一百多个,汉人统称为倭国。自汉武帝于朝鲜半岛设汉四郡后,中国文化开始影响诸倭,诸倭通使于汉者达三十余国,倭奴也于此时开始对汉作岁时的贡献,纳贡的地点大概在乐浪郡 。
光武初年,辽东太守祭肜威震北方,若干外族国家闻声朝献。建武中元二年(57年),当时正是日本史上的垂仁天皇时代,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光武帝赐有汉倭奴国王金印,金印证明倭国是汉朝属国。该金印曾于清干隆四十九年(1784年)在九州北部发现,是日本的国宝,但其真赝已无法确定。 此时倭奴又于安帝永初元年(107年)和献帝建安六年(201年)两度来朝。到三国时代,双方的交流更加密切。
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首次开辟丝绸之路,使中国和中西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张骞曾经到达大宛(今锡尔河上游)、大月氏(阿姆河中流)、康居(锡尔河下游)等国。张骞的副使还到达过大夏(今阿富汗) 、安息(今伊朗)等国。之后的汉使还到达奄蔡(黑海以北)、条支(今叙利亚),最远越过罗马帝国,到达犁轩(今埃及亚历山大城),这是汉朝到达的最远国家,亚欧诸国也派遣使者到西汉访问和通商。东汉永元九年(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甘英经条支、安息等国,到大秦西界望海而还。永宁元年(120年)掸(在今缅甸北部一带)国王遣使朝贺并献上乐工与幻人(即魔术师),幻人自诩来自海西大秦(即罗马)。延熹九年(166年),罗马皇帝安敦遣使造访中国。
唐朝
唐朝时代,采取“以我为主”与各国交往,外交已经相当成熟。所有与唐朝有外交关系的国家,都被唐朝纳入自己的外交体制中,而且相应的制度设计也开始配套,外交礼仪有了明确的规范。
一、设“四方馆”专门接待外国使者。“四方馆”,是一个专门接待外国使者的场所,并有一整套制度,如每有使者前来,就会有专门的人员接待、访问、记录,尤其是访问记录来访国的风情、制度等文字,都会保存在唐朝的史馆之中。
二、设置专门的外交部门,对来宾对等接待。在唐朝的外交体制中,交往各国都有等级,这个等级是由唐朝设定的,相应的接待工作,也按等级进行,即“凡四方夷狄君长朝见者,辨其等位,以宾待之”。唐朝设置有专门的外交部门,唐朝叫做鸿胪寺,鸿胪寺管辖的典客署,职责为招待外宾,“凡朝贡、宴享、送迎预焉,皆辨其等位而供其职事。凡酋渠首领朝见者,则馆而以礼供之。”
三、据“献方物”价值决定是否召见和宴请来宾。与唐朝交往各国,多为附属国,向唐朝称臣朝贡。对于朝贡一方,唐朝称之为“献方物”,名马、战象、狮子等等,都是具体的“方物”。唐朝有专门的规定,如何接收处置,都有明确的程序和办法。如果方物是药物、食物,一进入唐朝边境,边境的州县就要验收、打包、封印,然后交给使者,同时上报鸿胪寺。鸿胪寺检验无误,通知少府监和市场管理部门,派专门官员检验贡品并且确定价值,然后奏报并送往朝廷,是否引见、宴会等皆听从朝廷指示。
四、赐各有差。凡使者归国,唐朝一定要赏赐,但“赐各有差”。赏赐地点是朝堂之上,典客署的官员负责引导使者领取,并教会使者拜谢礼节等。赐各有差,即根据朝贡方物的价值,决定赏赐的多寡。
❸ 古代访问他国的故事
晏子使楚的故事。
诸葛亮代表刘备出使江东的故事。舌占群儒
❹ 我国古代第一个访问欧洲国家的人是
楼上的错了!
应该是:公元97年(汉光武帝时期),在西域的东汉官员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即古代罗马帝国),但甘英到达今波斯湾便没有继续前进,了解了延途和欧洲的情况。
❺ 古代的皇上微服出访,遇到不认识自己的官员,如何证明自己的身份
大多数古代皇帝出生在深宫,在妇女的手中长大。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住在这座深邃的宫殿的高墙里。古代帝王虽然没有多少人去考察人民的感情,但他们也是存在的。例如,干隆皇帝,被称为干隆皇帝,在六次访问江南的私人访问中访问了长江南部。在影视剧"于深的私访"中,每当于深皇帝私访时,他就成了皇帝。而只有在龙袍的基础上,古代才没有电视和照相机,那么历史上真正的古代帝王怎么会去巡游,与不认识自己的官员见面呢?他们如何证明自己的身份?
更有甚者,在古代,黄色是皇室家族的一种特殊颜色,普通百姓不敢使用。如果他们被私下用作叛乱,他们就会被杀死,也不会有私人制造皇家文物。皇帝拿着这些东西来证明他是真龙之子的身份,我们一看到它就知道了。由此可见,即使古代皇帝出外游玩,他们也准备好了一切最好的政策。毕竟,"九五"计划出现在人民身上,万一有好有坏,那将是江山动荡的结果。
❻ 中国古代中外友好往来什么东西可以证明(唐朝、清朝、明朝)
唐代,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玄奘前往天竺求佛,鉴真了六次东渡日本,并亲手设计的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艺术珍宝;与朝鲜、韩国、新罗(即后来的清朝统治者的那一支)交往密切;日本长期派留学生和留学僧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
先是这些,我慢慢补充
明代,郑和六下西洋,与亚洲即非洲东海岸、红海沿岸的国家进行友好往来,吸引了无数国家的使者回中国的进行友好访问;至今,还有一些当年郑和经过的地方还保留着郑和庙。在对外交往中,还引进了许多农作物的新品种:如只生在南美洲的甘薯、玉米等,也进行了普遍种植。还曾有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传教
清朝,虽然实行了闭关锁国,但是也不乏洋人来到中国进行贸易。那时候已引进西洋油画,所以你也可以去看一下干隆皇帝的画像,也是油画像
❼ 古代将军在去访问其他国家时穿什么
古代将军不会去访问其他国家的,古代的官职分配很明确,各司其职,访问其他国家的有专门的使者,各朝名称可能不一,就好比现在的外交官,驻外大使一样
❽ 中国古代都有什么待客礼仪
对初来访客须先问好,请至客厅上茶后,了解访客的来意。
添茶要适量,尊重客人的意愿,接受人家的婉拒,才能宾主尽欢。
穿着整齐端庄。
语气温和,谈吐幽默。
亲切微笑。
举止安详。
态度要亲切、随和、友爱、招呼,不令访客有拘束不安之感。
应慈悲、热情、主动、耐烦接待招呼客人。
记住访客的姓名、特性、嗜好,真心为他服务。
赞美鼓励,让来访者宾至如归。
能与客人谈说佛法,使他们认识佛教,让他们感受到法喜,获得法益。
谈话内容应为访客所关心、熟悉者。
言谈中,不可自赞毁他,不可两舌,论人是非。
依访客的需要提供协助,如食宿、交通、参观、访问等。
如有先后两批客人来访,应一视同仁,不可冷落一方;彼此若互不相识,应适时为他们互相介绍。
留客用餐,夹菜、添食要适量,尊重客人的意愿。
了解客人,与之沟通。
访客离去时,得以佛书、念珠等法物与客结缘。
待客之道又可分为三类:
属于亲友的客人:要尊重他,礼遇他,要让他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属于有关系的客人:例如工商、记者、警察等,要给予善意接待,尽快解决问题。
属于临时的客人:偶然的访问,可因人、因时、因事而定,但总要给人欢喜,给人满意。
总而言之,"相"上虽有差别,待客的诚心是不变的。
❾ 古代中国第一位访问欧洲各国的旅行家是谁
元朝的畏兀儿族人列班•扫马,前往西亚、欧洲,成为我国第一位访问欧洲各国的旅行家。
❿ 学习方面,古代汉语中访字的古今词义
访:古义:寻求。例如:
访风景于崇阿。——王勃《滕王阁序》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 宋· 苏轼《石钟山记》
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清· 周容《芋老人传》
今义: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