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密码管理 » 哥大访问学者

哥大访问学者

发布时间: 2022-05-20 02:39:32

1. 准备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访学1年,听说哥大附近属于黑人区不安全,有些慌,不知道住哪儿好。

朋友,出门在外安全第一,我在纽约大学的做访问学者,那时候也是两眼发懵,后来在论坛里找到了屋新天的,现在租的房子虽然离学校有些远,但是住着安全,还便宜,环境也好。

2. 陈婉莹的个人简介

一位驰骋于中英文媒体、香港、台湾及美国新闻界的资深新闻工作者及教育家,曾在美国从事新闻工作23年。除以中英文写作外,她也是多媒体的能手,从事电新闻纪录片及新媒体制作。2000年2月,陈教授受聘为香港大学新闻学教授,创办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及硕士课程,并出任香港大学新闻学院院长。5年间毕业生遍布中外媒体。回港就任前,她曾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研究院客座教授,哈佛大学访问学者,纽约市自由论坛传媒研究中心学者及哥大东亚研究所访问学者。
2003年2月出任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创院院长,美国南加州大学新闻学院客座教授。2004年获邀出任美国国际电视权威大奖PEABODY评委。并为香港大学社会科学院院务委员、香港岭南大学文化研究(荣誉)学位课程顾问委员会主席、夏威夷东西研究中心的传媒项目顾问。

3. 陈婉莹的做新闻,不做传播

中学是在一所天主教学校里度过的。陈婉莹很不开心,她觉得学校剥夺了他们正常使用中文的机会,于是跟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学自己办了一份《华菁报》,她任总编辑。进了香港大学,延续着办报的激情,大量时间花在学生报纸上。
大学时期的陈婉莹是一名激进的学生,她以各种方式介入社会运动,如支持工人罢工,参与校政,支援学生罢课,甚至上街头抗议。大学毕业后,竟然没有一家机构敢聘请她,最后只得远赴美国求学。然而大学时期深深埋下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最终让她走上了新闻这条路。
陈婉莹不愿太多谈及过往细节,回首自己走过的二十多年记者生涯,倒是多次重复,新闻是一个让人尊重的行当,能为社会做点事情;虽然吃苦,但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新闻是最美好的,也可以是最丑恶的,它可以以集权的形式来迫害人的自由,也可以用来解放人性。”
1998年7月,陈婉莹离开新闻前沿,出任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课程高级策划顾问,创办港大的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并设置新闻硕士课程。2000年2月,陈受聘为港大新闻学教授,并出任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总监。回母校港大任职前,她曾先后就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研究学院客座研究教授、纽约市自由论坛传媒研究中心学者、哥大东亚研究所访问学者。
由记者而教育管理者,陈婉莹对其在内地任职的汕大新闻教育有清晰的定位,“我要做什么?我要5年之后,我的学生进《亚洲周刊》、进各大顶尖传媒,我创办的学校,培养的是国际化的新闻人。目的很简单,我不会做传播,因为其他学校都做了30年了,我知道记者要的是什么,我一路走过来,我知道什么是编辑最需要的。”
相较从前的记者经历,她更愿意谈眼下的新闻教育:新闻学和传播学属于不同的领域。美国西北大学便是这方面的典范,该校分别设立了新闻学院和传播学院。传播学院的研究生教育方向主要包括听力、广播电视电影、表演、戏剧、传播研究等;新闻学院则更侧重于采写、编辑、广播等实际能力的培养。“美国的其他大学虽未分设传播学院和新闻学院,但也把传播学和新闻学分而教之。”
由是推及美国传媒业,他们的记者有学习、进修的机会,有长期、短期的培训,香港的老板不能既要求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这些都是靠一点点积累起来的。
能看出她的急。
这位自称除了工作就没有什么爱好的女人,很希望“能快点上正轨”,“做起事来比较顺利”,做钟爱的事情,对社会、人类有贡献的事情,不要浪费时间,要活得精彩,“做人就要不断地挑战自己,给自己满足感”。
记者?仿佛是年代久远的事情了,她更愿意把自己定位为一个“教育管理者”——用做好新闻的精神来办学校,当年怎么开掘新闻,现在怎么培养后辈,“不会轻易妥协,不会放弃”。
依旧朗朗侠骨。

4. 陈婉莹的经历和成就

陈婉莹是一个个子不高,外表看上去平平常常的女人,她如果走在大街上,你可能几乎不会注意到她,然而就在她弱小的身躯里,却蕴育了惊人的胆色。二十多年以来,她凭着一腔正义感和娴熟的笔上功夫, 揭露社会的阴暗面,即使受到黑帮和权贵的威胁、追杀,也毫无惧色。
陈婉莹是一位驰聘于中英文媒体、香港、台湾及美国新闻界的资深新闻及教育工作者。除以中英文写作外,她也是多媒体的能手,从事电新闻纪录片及新媒体创作。 在美国从事新闻工作25年。这位资深的新闻工作者目前暂时离开了新闻的前沿。2003年,她受聘担任汕头大学长江新闻学院院长。目前,任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总监。
投身新闻工作二十五的陈教授热衷于新闻教育及研究,在1998年7月出任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课程高级策划顾问,创设港大的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及新闻硕士课 程。2000年2月,陈教授受聘为港大新闻学教授,业出任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 的总监。回港就任上职前,她曾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研究院客座教授、纽约市 自由伦坛传媒研究中心学者及哥大东亚研究所访问学者。 1996年―1998年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做客座教授,教的是他们最核心的课程,就是新闻写作与采访,一直跟他们保持着联系。现在在香港大学创办新闻传媒研究中心,也在汕头大学担任长江新闻学院的院长,教学模式也是以哥大为蓝本的,非常注意对学生基本工夫的提炼,就新闻写作与采访,对新闻道德的重视,还有对作为新闻学的公共性的重视。
陈教授在港大的其他学术职务包括:社会科学院院务委员、资讯科技教学委会委员 、港大电子商务研究所客座研穹员。她也是岭南大学文化研究(荣誉)文学士学位 课程顾问、夏威夷东西研究中心的传媒项目顾问及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顾问 。
1990至1997年间,陈教授在行销70多万份的美国第一大地方报纸《纽约每日新闻》(New York Daily News)任资深记者。曾冒着生命危险完成国际性华人偷渡问题系列报导,赢得了多项全美新闻大奖。此前,陈教授在美国华文报纸工作,历任多家大报总编辑、采访主任、专栏作家及记者,督导及撰写有关中美关系、美国时政及移民政策的报导及评论。1995年,获选为哈佛大学尼曼基金访问学者。她曾任美国NBC电视网络新闻部编导,日本放送协会NHK电视台顾问,其独立制作有关华人移民在美苦况的纪录片多次入选国际电影节。
此前,陈教授在美国华人报纸工作了十三年,历任多家大报总编辑、采访主任、专 栏作家及记者,负责督导及撰写有关中美关系、台美关系、八十年代台湾党在美活动、美国移民政策的报导及评论。
1996年间,陈教授和《亚洲周刊》的台湾特派员合作,在《亚洲周刊》报导一 名国民党高官卷入美国政冶献金丑闻而被该政要以刑事诽谤罪起诉,得到全球新闻界声援,结果获判无罪。陈教授抗辩该案捍卫新闻自由,获总部设于纽约的保护记者委员会颁发一九九七年国际新闻自由奖。该案的判例被称为台湾新闻史的里程碑 。
陈婉莹生于香港,长于香港,持有香港大学社会学学士学位,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硕士学位。一九九五年获选专为嘉奖杰出新闻工作者而设的倪曼学者(Nieman Fellows)到美国哈佛大学进修一年。

5. 有人申请过哥伦比亚大学的访问学者吗分享一下经验

以下内容来源:厚 谱 教 育
我给你分享一个成功案例。
该客户来自华东地区某大学,现为金融学副教授,论文三十来篇,个人专着3本。从学术水平来说,该教授确实在国内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只是英语能力比较一般,因此在申请交流访问学者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之前曾尝试自己联系美国的大学以争取访学机会,也获得过一些教授的回应,但结果均未成行,主要原因是对方教授不认可申请人的研究计划,在面试的时候,沟通也比较困难。由于该教授获得了留学基 金 委的资助,也就是宝贵的公派留学机会,但这项资助在发放的时候有时间限制,要求获得资助的科研人员须在2015年1月31日之前抵到美国,才能够享受资助。
通过两个月的多方面联系,终于帮助该该教授获 得了哥大商学院宝贵的交流访问学者机会。

6. 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是不是非常难进,请给我介绍下好吗

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成立于1858年,是美国建立最早现在最有实力和名气的法学院之一它和其他美国法学院一起结束了美国法律从业者的学徒式培养方式时代。 任何东西都有一个开始,纽约民法典的灵魂菲尔德先生就是一名按学徒式方式培养出来的律师。任何学院都是以自己培养出的杰出学生闻名于世的,哥大法学院也不例外。美国总统的弗兰克林·德诺拉·罗斯福是哥大法学院出身。中智海南说,1959年,Ruth Bader Ginsberg从哥大法学院毕业,她后来成为美国最高法院的第二位女法官。1955年,加利在哥大法学院当福布莱特访问学者,他后来成为联合国秘书长。

7. 帕慕克写小说是为了什么

近年来,帕慕克一年里一半时间在土耳其,一半时间在美国,于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比较文学。平日不上课时,他去图书馆,逛书店,更经常去博物馆,对闭馆时间谙熟于心。他住在哥大附近面向哈德逊河的公寓里,客厅宽敞,有三扇窗户向阳,一张大书桌,在木地板中心,像一只船,浮在金色湖面上。他目光敏锐,声音洪亮,说英语时带口音,有土耳其语的影子。

《红发女人》

小说中的红发女人让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她面对天生红发的女人的质疑,说出“我是主动选择成为红发”时。

帕慕克:首先,这句话是一个朋友告诉我的。我对一个教授朋友说,我在写一本小说,关于一个红发女人的,而这个朋友认识一个红发女人,她告诉了我这个细节。但我还需要把这个细节放在一个合适的位置。听她讲了那个故事后,我对自己说:天哪!或许我应该给红发女人一个独白。另外,在世界各地,红发女人有不同的意义。这本书出版两个月后,我在英国,天,到处都是红发女人,而且她们都是天生红发。在英语文学里,从莎士比亚到普拉斯,红发女人都代表着愤怒的女人,无法驯服的女人。但在土耳其,红发是染出来的,是人工的。它代表对社会的挑战:“没错,我喜欢这样,我想要与众不同!尽管这是一个负面形象,但我仍然选择这样。”

这本书第一部分井下世界的描述非常动人,您是怎么为此做研究准备的?

帕慕克:我喜欢为每部作品做研究准备,但我并不以此自豪。要说让我自豪的话,还是我作品的文学性和匠心。当我告诉人们我做了多少准备,我觉得自己是个没有才华的人。写《雪》时,我去了东北边城实地体验;写《我的名字是红》时,我读了大量经典文献,查了很多画作;写《我脑袋里的怪东西》时,我采访了很多街头小贩。这本书首先来自我在二十五年前采访窗外那对挖井师徒,但那仅仅是个故事。那么挖井的技巧呢?三年半前,我决定写这本书,就从伊斯坦布尔找了许多退休的挖井人,采访他们。遗憾的是,我们没有挖井人的回忆录。但他们的故事精彩极了!我找到的这些挖井人,因其技艺出众,被政府雇去挖掘拥有上千年历史的深井,拜占庭教堂的古井,他们在井下找到了钱币、武器、各种骨头。这些素材也让我渴望把故事写出来。

关于书中主人公的儿子有一个细节,是他在为宗教文学期刊撰稿。这是你有意识安排的细节吗?

帕慕克:是的。相对普通土耳其人来说,我是一个亲西方的、自由派人士,我的价值观更偏世俗。但这不意味着我的人物也应都和我一样。过去的土耳其世俗作家写社会小说,但他们避开土耳其人的宗教不谈,这是有原因的,因为他们不想过分强调它。但事实上,你必须准确地呈现你的人物。现在土耳其年轻一代里有伊斯兰信徒。很多诗人就对此感兴趣。在《雪》里,我也塑造了一个伊斯兰信徒,他想要成为一个成功的诗人。土耳其有很多诗歌杂志。我逛街时会买奇怪的杂志,并想象什么样的人在写这些东西。好奇心、研究、想象、观察、思考。这些也是我的工作。我喜欢作家这个职业,它让我像一个人类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一样生活工作。我的虚构也基于对其他生命的想象。

正如哥大文学教授亚当·基尔希提及,小说中弑父与弑子两大文学传统并列,让第二部分的结尾富有悬疑性。

帕慕克:是的,的确如此!让读者能了解这两大神话是很有趣的,这本小说是个后现代故事,让古老的神话进入现代故事,让读者询问:是父亲杀了儿子,还是儿子杀了父亲?这正是阅读这本书的方法。这是一本小书,一本关乎理念的书。

至于故事最后的结局,你不能光从情节来归纳。这本小说有时是一个寓言体小说,但又不完全是一个传统中世纪寓言。对我来说,它传达的信息并不来自它的情节,而是这本书试图理解和同情什么。当我写作时,我与众多人物都产生了共鸣:有时是父亲,有时是孩子。但更重要的是,谁对谁错并不重要。我更关注的是他们各自如何看待这个世界。我们写小说主要是为了两个原因:其一,表达自己。我如何看待这个世界,我的观念,我面对所见所闻产生的感慨和情绪。其二,去理解和我不同的人,从他们的角度看待这个世界,这很有趣。体验不同的视角是阅读至高的乐趣之一。我对写小说的本质有这样一个总结:写自己时,要让读者以为你在写别人;写别人时,要让读者以为你在写自己。

也有可能是为了生存。

8. 民办高校教师可以申请 国外访问学者吗

高校教师作为申请访问学者的重要群体之一,近年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走出国门,去国外尤其是美国这样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进行交流学习访问。那么,高校教师如何申请美国访问学者。
高校教师申请美国访问学者全过程纪实的文章,供有志于申请美国访问学者的高校教师作参考:
2010年11月17日 查询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信息平台,我被录取为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人员
2010年12月6日 学校人事处网页发布公告
2010年12月6日 到学校人事处领取国家留学基金委给的录取文件、资格证书、资助证明(两份)、协议书、出国留学人员须知。填表,交给人事处贾老师
2011年1月9日 联系导师:Email给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副教授WEN-JUI HAN申请访问学者,附CV 查国外大学网站相关学院的faculty
1月10日 收到回复邮件,同意访问
1月26日 收到导师提交给他们学院的application letter,CV,support letter电子版
3月26日 导师要去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询问我是继续申请哥大,还是随她去纽约大学
3月27日 表示随她去纽约大学做访问学者
6月6日 收到NYU,silver school of social work院长发来的同意我去做访问学者的邮件
10月22日 发给秘书NYU要求的scholar信息和project description
10月24日 给院长秘书发我的CV
10月25日 到徐州市公安局出入境大厅(矿山路车管所)办护照,复印、照相,办理护照 ,照片在大厅照。
11月21日 电话预约了美国领事馆(上海)12月30日上午11点的面签(预约签证号:011112109957-0)
11月24日 从美国发出DS-2019表快递
11月30日 矿大人事处处长在《同意派出函》上签字
(人事处负责人没搞清楚我的要求,这次办的实为《单位回聘证明》,是给留学单位看的,对我来说其实已不需要)
12月1日 收到DS-2019表原件(UPS快递)
12月8日 之前办的《同意派出函》实为《单位回聘证明》,不是留学中心要求的,重新在留学中心找到正式格式,打印并找人事处贾老师盖章
12月10日 收到在纽约大学电影学院做访问学者的一位中国人发来的邮件,详细介绍了纽约租房情况。
检查修改后的DS-160表,打印DS-160表确认页和申请表
12月26日 联系好在纽约的住处。此为复旦大学在NYU的访问学者看到我在纽约华人资讯网发布的求租信息后推荐给我的。
12月30日 到上海市南京西路美国领事馆(上海)面签 (通过)

9. 有人申请过哥伦比亚大学的访问学者吗分享一下经验

以下内容来源于:厚 谱 教 育
我给你分享一个成功案例。
该客户来自华东地区某大学,现为金融学副教授,论文三十来篇,个人专着3本。从学术水平来说,该教授确实在国内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只是英语能力比较一般,因此在申请交流访问学者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之前曾尝试自己联系美国的大学以争取访学机会,也获得过一些教授的回应,但结果均未成行,主要原因是对方教授不认可申请人的研究计划,在面试的时候,沟通也比较困难。由于该教授获得了留学基金委的资助,也就是宝贵的公派留学机会,但这项资助在发放的时候有时间限制,要求获得资助的科研人员须在2015年1月31日之前抵到美国,才能够享受资助。

在2014年的9月份,该教授眼看出国无望,转而向厚 谱 教 育寻求帮助。厚 谱 教 育深入了解并认真分析了客户的情况,认为其学术水平完全具备申请美国顶级名校的交流访问学者邀请机会,主要难度在于语言能力一般,和对方交流存在一定的障碍。针对这种情况,厚 谱 教 育首先帮助该客户寻找了一批美国名校名教授作为目标,并且请金融系专业的海外顾问重新写作了留学申请文书,针对该客户口语薄弱的问题,厚 谱 教 育海外顾问还给予了面试指导,整理了面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多次一对一演练。

通过两个月的多方面联系,终于帮助该客户获得了哥大商学院宝贵的交流访问学者机会。可是在申请签证表格的时候,哥大国际中心的工作人员开始放圣诞节假了,这一拖就到了1月初;等工作人员慢吞吞地上班并重新审理这个case,已经到了1月10日,又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沟通,并且通过厚 谱 教 育顾问以哥大商学院在读生的身份帮忙跟进,终于在1月25日获得了学校签发的签证表格,可是这离留学基金委要求的最晚期限1月31日只有一个星期的时间了,由于还需要通过签证的最后一关,这个时间明显是不够的。幸好该客户的大学非常支持其留学美国的计划,并且帮助主动与留学基金委沟通,将进入美国的最后期限调整至2月31日,也就是延期了1个月。更新了资助信以后,厚 谱 教 育又与哥大的教授与工作人员沟通,申请更新邀请函和签证表格。万事俱备,该客户最终也顺利获得了签证!

10. 本科去哥大当访问学者如何

挺好的啊,哥大是常春藤名校,世界有名,很多专业都是世界领先的,非常多的优秀教师导师。地理位置位于纽约中央公园附近,市中心非常繁华,可以体验到国际大都市的生活。学校比较小因为在市区里但也会很方便。如果想看看世界,增长见识的话是非常好的选择。

热点内容
哪些电脑配置低 发布:2025-05-20 09:34:16 浏览:955
地板网站源码 发布:2025-05-20 09:27:23 浏览:346
安卓视频转换器怎么使用 发布:2025-05-20 09:20:52 浏览:544
telnet批量脚本 发布:2025-05-20 09:11:58 浏览:627
搭建jrebel服务器 发布:2025-05-20 08:57:40 浏览:902
安卓手机上网怎么连接电脑 发布:2025-05-20 08:28:30 浏览:548
福建公积金密码是什么 发布:2025-05-20 08:28:13 浏览:507
学习编程用什么软件好 发布:2025-05-20 08:27:28 浏览:599
我的世界电脑版服务器小游戏怎么下载 发布:2025-05-20 08:17:12 浏览:533
离线语音识别android 发布:2025-05-20 08:11:37 浏览: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