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态交叉编译gcc
在编译命令行中,将使用的静态库文件放在源文件后面就可以了。比如:
gcc -L/usr/lib myprop.c libtest.a libX11.a libpthread.a -o myprop
其中-L/usr/lib指定库文件的查找路径,编译器默认在当前目录下先查找指定的库文件。
Ⅱ 32 位支持:使用 GCC 交叉编译
如果你是一个开发者,要创建二进制软件包,像一个 RPM、DEB、Flatpak 或 Snap 软件包,你不得不为各种不同的目标平台编译代码。典型的编译目标包括 32 位和 64 位的 x86 和 ARM。你可以在不同的物理或虚拟机器上完成你的构建,但这需要你为何几个系统。作为代替,你可以使用 GNU 编译器集合 ( GCC ) 来交叉编译,在单一的构建机器上为几个不同的 CPU 架构产生二进制文件。
假设你有一个想要交叉编译的简单的掷骰子 游戏 。在大多数系统上,以 C 语言来编写这个相对简单,出于给添加现实的复杂性的目的,我以 C++ 语言写这个示例,所以程序依赖于一些不在 C 语言中东西 (具体来说就是 iostream)。
在你的系统上使用 g++ 命令编译它:
然后,运行它来确认其工作:
你可以使用 file 命令来查看你刚刚生产的二进制文件的类型:
同样重要,使用 ldd 命令来查看它链接哪些库:
从这些测试中,你已经确认了两件事:你刚刚运行的二进制文件是 64 位的,并且它链接的是 64 位库。
这意味着,为实现 32 位交叉编译,你必需告诉 g++ 来:
为编译成 32 位二进制,你需要在你的系统上安装 32 位的库和头文件。如果你运行一个纯 64 位系统,那么,你没有 32 位的库或头文件,并且需要安装一个基础集合。最起码,你需要 C 和 C++ 库(glibc 和 libstdc++)以及 GCC 库(libgcc)的 32 位版本。这些软件包的名称可能在每个发行版中不同。在 Slackware 系统上,一个纯 64 位的带有 32 位兼容的发行版,可以从 Alien BOB 提供的 multilib 软件包中获得。在 Fedora、CentOS 和 RHEL 系统上:
不管你正在使用什么系统,你同样必须安装一些你工程使用的 32 位库。例如,如果你在你的工程中包含 yaml-cpp,那么,在编译工程前,你必需安装 yaml-cpp 的 32 位版本,或者,在很多系统上,安装 yaml-cpp 的开发软件包(例如,在 Fedora 系统上的 yaml-cpp-devel)。
一旦这些处理好了,编译是相当简单的:
-m32 标志告诉 GCC 以 32 位模式编译。-march=i686 选项进一步定义来使用哪种最优化类型(参考 info gcc 了解选项列表)。-L 标志设置你希望 GCC 来链接的库的路径。对于 32 位来说通常是 /usr/lib,不过,这依赖于你的系统是如何设置的,它可以是 /usr/lib32,甚至 /opt/usr/lib,或者任何你知道存放你的 32 位库的地方。
在代码编译后,查看你的构建的证据:
接着,当然, ldd ./dice32 也会指向你的 32 位库。
在 64 位相同的处理器家族上允许 GCC 做出很多关于如何编译代码的假设来编译 32 位软件。如果你需要为完全不同的处理器编译,你必需安装适当的交叉构建实用程序。安装哪种实用程序取决于你正在编译的东西。这个过程比为相同的 CPU 家族编译更复杂一点。
当你为相同处理器家族交叉编译时,你可以期待找到与 32 位库集的相同的 64 位库集,因为你的 Linux 发行版是同时维护这二者的。当为一个完全不同的架构编译时,你可能不得不穷追你的代码所需要的库。你需要的版本可能不在你的发行版的存储库中,因为你的发行版可能不为你的目标系统提供软件包,或者它不在容易到达的位置提供所有的软件包。如果你正在编译的代码是你写的,那么你可能非常清楚它的依赖关系是什么,并清楚在哪里找到它们。如果代码是你下载的,并需要编译,那么你可能不熟悉它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研究正确编译代码需要什么(它们通常被列在 README 或 INSTALL 文件中,当然也出现在源文件代码自身之中),然后收集需要的组件。
例如,如果你需要为 ARM 编译 C 代码,你必须首先在 Fedora 或 RHEL 上安装 gcc-arm-linux-gnu(32 位)或 gcc-aarch64-linux-gnu(64 位);或者,在 Ubuntu 上安装 arm-linux-gnueabi-gcc 和 binutils-arm-linux-gnueabi。这提供你需要用来构建(至少)一个简单的 C 程序的命令和库。此外,你需要你的代码使用的任何库。你可以在惯常的位置(大多数系统上在 /usr/include)放置头文件,或者,你可以放置它们在一个你选择的目录,并使用 -I 选项将 GCC 指向它。
当编译时,不使用标准的 gcc 或 g++ 命令。作为代替,使用你安装的 GCC 实用程序。例如:
验证你构建的内容:
这是一个如何使用交叉编译的简单的示例。在真实的生活中,你的源文件代码可能产生的不止于一个二进制文件。虽然你可以手动管理,在这里手动管理可能不是好的正当理由。在我接下来的文章中,我将说明 GNU 自动工具,GNU 自动工具做了使你的代码可移植的大部分工作。
via: https://opensource.com/article/19/7/cross-compiling-gcc
作者: Seth Kenlon 选题: lujun9972 译者: robsean 校对: wxy
Ⅲ GCC怎样进行静态编译
-static 前提是GTK提供了静态库否则没戏
a有可能是导出库,先编译 再检查依赖 用Dependency Walker 缺啥 打包啥
Ⅳ arm-linux-gcc交叉编译器的制作,以及版本选择问题。
,需要必须有足够动经验来支持。
另外,用 RH9 的都是高手,我想你的知识不需要来提问了吧?
1、在 PC 上编译 arm 的程序当然需要较差编译器,这个需要自己安装,或者着现成的交叉编译器环境,一般是一个特殊参数编译出来的 gcc + binutils + glibc + linux-header。这个每个人动环境不同,一般都需要自己编译一个,当然没有特殊需求,也可以找现成的。不过很难找,因为这套环境还要和你动系统搭配,不然环境不匹配,连这个环境都不能运行,那就更谈不上编译东西了。
有关自己编译搭建交叉编译环境,可以看看一个特殊的 Linux 发行版 LFS 的分支: CLFS 。
2、移植分很多意思,移植有可能就意味着这套源代码不能在目标系统上面编译,需要你根据相应的知识去修改源代码来让这套代码适应目标编译器的要求,比如源代码有 SSE4 的优化,这套程序在非 SSE4 CPU 上无法编译运行,但目标机器连 SSE1 都不支持。那么就需要移植。
或者移植仅仅是根据新的环境进行编译,不需要进行源代码修改,只需要进行一下编译就能运行的程序,也可以称为移植,就是从一个环境、架构 -》另一个环境、架构。都可以称为移植,但真正的移植意味着修改程序源代码来适应新环境。你说的这种移植是最简单的移植。
3、决定目标硬件环境 -》搭建目标编译器 -》制作目标环境(内核,基础软件库)-》进行应用移植(移植需要的软件、主应用程序)-》搭建系统文件系统 -》导入目标系统-》启动目标系统&应用。说起来很简单,因为这是完全没有问题的条件下。
至于超级终端。那是用来控制目标系统的。目标系统有可能不能插键盘鼠标显示器,这就需要一个远程网络链接来进行控制。以及通过远程链接来发送数据。这都需要终端的支持。
虚拟机下面进行开发,不能发挥你的计算机的性能。而且因为隔着 VMware 的软件模拟层,可能还不会很方便的让你链接目标设备。
至于用 socket ,我还没见到你的目标需要这个东西,因为所有的东西都是现成的源代码。不需要你从 0 开始写,当然你想自己写一个系统内核,或者服务器程序,或者全套的系统+应用,我绝对不拦你,但希望你写完这套东西,能把源代码发布出来。
ads 可以认为是一个支持环境,他本身不是一个系统的开发 SDK 。
-------------------------------------
ads 没用过,印象里他还有模拟器,调试器什么的程序。功能上要比 Linux 开发环境,WinCE 环境下面的东西更多更偏向于硬件方面,毕竟 ads 是 arm 出品的,不太可能偏向于软件部分设计。Linux 和 WinCE 都是系统而不是硬件工具。
你可以认为交叉编译器是一个应用程序,一个输出器。把源代码输出为 arm 的代码,这个应用程序的输出,是靠他自己的环境,而不是当前系统的环境的。
当前系统的各个软件的版本,不能影响交叉编译器输出的环境(理论上,现实有的时候总是从别的地方给你打击……),交叉编译器一般至少有 gcc 、binutils 、glibc 库、linux kernel 头文件。
在软件需求上。
头文件谁都不依赖,glibc 只需要内核头文件,其他程序全都依赖于 glibc 。也就是所有程序都不依赖内核,仅仅是依赖于内核头文件。
gcc 和 binutils 是把程序源代码根据上面各个环节的需提供的功能来输出为上面环节里面的二进制程序。依赖你当前环境的,只有 gcc 和 binutils 两个程序的执行、控制环节。只有他们两个依赖的,而不是你的交叉编译后的程序。
至于编译器版本的选择,新版本功能更好,旧版本兼容更好。
这个要看你的实际需要了。应用程序源代码也调编译器的,同时也依赖于软件库的功能。
arm 开发建议稳定、兼容优先。当然也可以尝试最新的编译环境,来获取更好的优化(前提是还有什么代码优化的话)。
另外,团IDC网上有许多产品团购,便宜有口碑
Ⅳ LINUX交叉编译工具链和GCC是什么关系啊
编译工具链一般最简化的为
binutils
+
gcc
+
glibc
+
kernel-header
组合的环境。
GCC
就是编译器,他的输出每次安装只能有针对一个架构的指令输出。如果要多个架构输出,那就要装多个
GCC
,所以编译工具链里面会有一个
GCC
。
交叉编译就是跨架构编译,编译出来的程序不能在本机执行(当然有例外情况)。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交叉编译工具链。
工具链光有
GCC
是不行的,还需要一个
binutils
的二进制连接器,以及一个最基本的目标架构的
C
库,C
库还需要一个目标架构的内核源代码才能完全工作(当然不是必须的,但编译有的时候需要)
又因为
GCC
、binutils
不能实现单软件同时多架构输出,所以需要单独另装,又加上
C
库和内核头文件需要目标架构的东西而不能用本机本地架构的数据。
所以一个交叉编译工具链就是针对目标架构准备的单独安装单独使用的
binutils
+
gcc
+
glibc
+
kernel-header
的集合了。
PS:这个
kernel-header
并不一定就是
Linux
,他还可以是别的系统核心开发库,比如
FreeBS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