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gcc编译选项后怎么加一个g
1. 请问linux下,gcc编译程序的过程(从读取源文件到制作可执行程序中间所有过程,越详细越好)
gcc -S *.c 预处理+反汇编
2. gcc编译时把-o放在-g前面为什么会报错
这是因为-g是选项,后面不需要给参数,而-o是参数,后面需要加上输出文件名称,所以,gcc test.c -o -g test,会生成一个-g的输出文件,而后面的test就成非法参数了。
3. gcc为什么要加-g选项不加的话也可以编译运行c程序啊
加选项-g是为了能够调试。不加可以运行,但不能调试
4. 在linux中,怎么用gcc编译文件
在终端中输入 gcc 文件名 -o 目标文件名
然后 ./目标文件名 就行了,没有目标文件名,自动存为 a
执行 ./a 就行了。
在使用Gcc编译器的时候,我们必须给出一系列必要的调用参数和文件名称。GCC编译器的调用参数大约有100多个,其中多数参数我们可能根本就用不到,这里只介绍其中最基本、最常用的参数。
GCC最基本的用法是∶gcc [options] [filenames]
其中options就是编译器所需要的参数,filenames给出相关的文件名称。
-c,只编译,不连接成为可执行文件,编译器只是由输入的.c等源代码文件生成.o为后缀的目标文件,通常用于编译不包含主程序的子程序文件。
-o output_filename,确定输出文件的名称为output_filename,同时这个名称不能和源文件同名。如果不给出这个选项,gcc就给出预设的可执行文件a.out。
-g,产生符号调试工具(GNU的gdb)所必要的符号资讯,要想对源代码进行调试,我们就必须加入这个选项。
-O,对程序进行优化编译、连接,采用这个选项,整个源代码会在编译、连接过程中进行优化处理,这样产生的可执行文件的执行效率可以提高,但是,编译、连接的速度就相应地要慢一些。
-O2,比-O更好的优化编译、连接,当然整个编译、连接过程会更慢。
-Idirname,将dirname所指出的目录加入到程序头文件目录列表中,是在预编译过程中使用的参数。C程序中的头文件包含两种情况∶
A)#include <myinc.h>
B)#include “myinc.h”
其中,A类使用尖括号(< >),B类使用双引号(“ ”)。对于A类,预处理程序cpp在系统预设包含文件目录(如/usr/include)中搜寻相应的文件,而B类,预处理程序在目标文件的文件夹内搜索相应文件。
GCC执行过程示例
示例代码 a.c:
#include <stdio.h>
int main()
{
printf("hello\n");
}
预编译过程:
这个过程处理宏定义和include,并做语法检查。
可以看到预编译后,代码从5行扩展到了910行。
gcc -E a.c -o a.i
cat a.c | wc -l
5
cat a.i | wc -l
910
编译过程:
这个阶段,生成汇编代码。
gcc -S a.i -o a.s
cat a.s | wc -l
59
汇编过程:
这个阶段,生成目标代码。
此过程生成ELF格式的目标代码。
gcc -c a.s -o a.o
file a.o
a.o: ELF 64-bit LSB relocatable, AMD x86-64, version 1 (SYSV), not stripped
链接过程:
链接过程。生成可执行代码。链接分为两种,一种是静态链接,另外一种是动态链接。使用静态链接的好处是,依赖的动态链接库较少,对动态链接库的版本不会很敏感,具有较好的兼容性;缺点是生成的程序比较大。使用动态链接的好处是,生成的程序比较小,占用较少的内存。
gcc a.o -o a
程序运行:
./a
hello
编辑本段
GCC编译简单例子
编写如下代码:
#include <stdio.h>
int main()
{
printf("hello,world!\n");
}
执行情况如下:
gcc -E hello.c -o hello.i
gcc -S hello.i -o hello.s
gcc -c hello.s -o hello.o
gcc hello.c -o hello
./hello
hello,world!
5. gcc或g++编译的程序,如何在源代码里添加编译所需要的库,像VS里的#pragma comment(lib, "sdknames.lib")
函数
dlopen等可以满足你的需求,运行时动态载入库文件
使用方法请google或查看man page
man dlopen
顺便说一句,VS里没有Makefile的概念,所以用
#pragma comment(lib, "sdknames.lib")
但在Linux中,完全可以在Makefile里添加,或者作为gcc参数传入。
6. GCC编译器的参数与空格
按照INSTALL中的介绍,也是常用的方法,在configure的时候,加上–host=arm-linux,结果没有实现我们要的效果,没有将编译器从默认的
gcc改成arm-linux-gcc,编译器还是用的默认的gcc:
[crifan@localhost
lrzsz-0.12.20]$
CFLAGS=-O2
./configure
–host=arm-linux
loading
cache
./config.cache
………………..
checking
for
gcc…
(cached)
gcc
checking
whether
the
C
compiler
(gcc
-O2
)
works…
yes
checking
whether
the
C
compiler
(gcc
-O2
)
is
a
cross-compiler…
no
………………..
后来经过多次尝试,最后受默认的
CFLAGS=-O2
./configure
进行配置所启发,想到,是否可以将CC参数传入到configure中,
结果证实,如果没有自己的cache-file,即时加了对的CC参数,也还是无法传入:
[crifan@localhost
lrzsz-0.12.20]$
CFLAGS=-O2
CC=arm-linux-gcc
./configure
–host=arm-linux
loading
cache
./config.cache
………………..
checking
for
gcc…
(cached)
gcc
checking
whether
the
C
compiler
(gcc
-O2
)
works…
yes
checking
whether
the
C
compiler
(gcc
-O2
)
is
a
cross-compiler…
no
checking
whether
we
are
using
GNU
C…
(cached)
yes
………………..
而且,如果CC参数放在configure后面:
./configure
CC=arm-linux-gcc
则不能识别:
[crifan@localhost
lrzsz-0.12.20]$
CFLAGS=-O2
./configure
CC=arm-linux-gcc
configure:
warning:
CC=arm-linux-gcc:
invalid
host
type
………………..
参数传递必须像
CFLAGS=-O2
./configure
一样,将参数设置放在configure的前面:
CC=arm-linux-gcc./configure
才能识别的。
必须要自己制定自己的cache-file
然后用./configure进行新配置,加上CC参数,才会即时生效,编译器才可以变成我们要的arm-linux-gcc:
[crifan@localhost
lrzsz-0.12.20]$
CC=arm-linux-gcc
./configure
–cache-file=cache_file_0
–prefix=/usr/crifan/lrzsz
………………..
checking
for
gcc…
arm-linux-gcc
checking
whether
the
C
compiler
(arm-linux-gcc
)
works…
yes
checking
whether
the
C
compiler
(arm-linux-gcc
)
is
a
cross-compiler…
yes
checking
whether
we
are
using
GNU
C…
yes
………………..
否则,就无法将我们的CC参数传入了:
[crifan@localhost
lrzsz-0.12.20]$
CC=arm-linux-gcc
./configure
–prefix=/usr/crifan/lrzsz
………………..
checking
for
gcc…
(cached)
gcc
checking
whether
the
C
compiler
(gcc
)
works…
yes
checking
whether
the
C
compiler
(gcc
)
is
a
cross-compiler…
no
checking
whether
we
are
using
GNU
C…
(cached)
yes
………………..
[crifan@localhost
lrzsz-0.12.20]$
CFLAGS=-O2
CC=arm-linux-gcc
./configure
–cache-file=cache_file_0
loading
cache
cache_file_0
………………..
checking
for
gcc…
arm-linux-gcc
checking
whether
the
C
compiler
(arm-linux-gcc
-O2
)
works…
yes
checking
whether
the
C
compiler
(arm-linux-gcc
-O2
)
is
a
cross-compiler…
yes
checking
whether
we
are
using
GNU
C…
yes
最好此处在加上–prefix=/usr/crifan/lrzsz,表示具体安装到哪里
[crifan@localhost
lrzsz-0.12.20]$
CFLAGS=-O2
CC=arm-linux-gcc
./configure
–cache-file=cache_file_0
–prefix=/usr/crifan/lrzsz
loading
cache
cache_file_0
………………..
checking
for
gcc…
arm-linux-gcc
checking
whether
the
C
compiler
(arm-linux-gcc
-O2
)
works…
yes
checking
whether
the
C
compiler
(arm-linux-gcc
-O2
)
is
a
cross-compiler…
yes
checking
whether
we
are
using
GNU
C…
yes
………………..
其中,/usr/crifan/lrzsz是已经建立好的,已经存在的文件夹,上面这样表示编译后,
将生成的可执行文件安装拷贝到那个目录.
7. gcc –g –o test.o test.c -g有什么作用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个命令有点逻辑问题。
1 如果GCC不带-C参数,编译一个源代码文件(test.c)。
那么会自动将编译和链接一步完成,并生成可执行文件。
可执行文件可以有-o参数指定(test.o)
2 如果是多个文件,则需要先编译成中间目标文件(一般是.o文件),
在链接成可执行文件。
一般习惯上,目标文件都是以.o后缀。
当然也没有硬性规定可执行文件不能用.o文件。
这条命令没有错,但实际违反了基本的命名约定。
!!! : 一般不要将可执行文件加.o文件后缀。.o文件后缀是中间目标代码obj文件的后缀名。
另:-g是debug选项,会在编译时,将调试信息一起编译到最终文件中。
8. 求助:GCC编译选项加上
Debug选项:
在 gcc编译源代码时指定-g选项可以产生带有调试信息的目标代码,gcc可以为多个不同平台上帝不同调试器提供调试信息,默认gcc产生的调试信息是为 gdb使用的,可以使用-gformat 指定要生成的调试信息的格式以提供给其他平台的其他调试器使用.常用的格式有
-ggdb:生成gdb专 用的调试信息,使用最适合的格式(DWARF 2,stabs等)会有一些gdb专用的扩展,可能造成其他调试器无法运行.
-gstabs:使用 stabs格式,不包含gdb扩展,stabs常用于BSD系统的DBX调试器.
-gcoff:产生COFF格式的调试信息,常用于System V下的SDB调试器;
-gxcoff:产生XCOFF格式的调试信息,用于IBM的RS/6000下的DBX调试器;
-gdwarf- 2:产生DWARF version2 的格式的调试信息,常用于IRIXX6上的DBX调试器.GCC会使用DWARF version3的一些特性.
可 以指定调试信息的等级:在指定的调试格式后面加上等级:
如: -ggdb2 等,0代表不产生调试信息.在使用-gdwarf-2时因为最早的格式为-gdwarf2会造成混乱,所以要额外使用一个-glevel来指定调试信息的 等级,其他格式选项也可以另外指定等级.
gcc可以使用-p选项指定生成信息以供porf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