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编译中的问题与策略
Ⅰ 如何写国际新闻报道
重大国际新闻,按内容可分为政治、经济、文化、娱乐与科技等方面;从时间形态上说,可分为预定或预料要发生的事件(比如1997年的香港回归、伊拉克战争爆发)与没有任何前兆的突发性事件(比如2003年8月15日美加大停电事件)两种,重大国际新闻事件的发生也具有频发性、经常性特点。
对报纸媒体(这里不涉及周刊、周报与杂志,因为它们的定位更多注重深度分析。这里分析对象包括晚报、晨报、都市报在内的日报)来说,如何应对重大国际新闻事件,形成运作重大国际新闻报道的相对成熟特色,是我国报业值得探讨的重要议题。
影响重大国际新闻报道的因素
与国内重大新闻报道有所不同,对重大国际新闻的报道,报纸(尤其是地方报纸)几乎不存在信息的独家性与快速派出记者采访的情况,报道更多体现于编辑思路。所以,排除重大国际新闻事件报道的语言风格因素外,衡量报道的成功尺度,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策划与版面安排。面对一个重大国际事件,报社主管负责人如何确定报道思路,形成报道主题,是报道成功的第一步。
2、信息来源与视角。面对重大国际新闻事件,除中央级媒体外,省级以下媒体几乎都没有实力派出记者。面对相对雷同的内容,如何寻找到独特的报道视角,快速获取更多详细信息,完成报道的生动性与全面性,成为有实力的报纸必须考虑的方面。
3、时空背景报道(事态链接)与预见性深度分析。这牵扯到报道的全面性、深度性,需要编辑在较短的时间里对信息加以整合、总结,也涉及到专家、学者运用相对通俗与简单的语言对事件做出快速反映,给读者提供方向性指导。
4、后续报道。重大国际事件的影响不会在短时间内消失,总会引发相关争议。所以,随事态发展,引导读者把握事态走向、对前一阶段事态进展进行总结,也是报纸媒体经常采取的重要报道模式。
5、报道的编辑思路与特色。这涉及到报纸处理重大国际新闻的风格与特色问题,是报纸媒体发展壮大中数次成功报道经验后的积淀,也是广大读者对某媒体报道特色的定位与认可。
重大国际新闻报道策略
对于重大国际新闻报道,以下方面不可缺少:
一、敏锐的新闻判断、及时策划是报道成功的前提。
新闻事件每天都会发生,但重大国际事件可凭借有关数字、意义以及事件描述可以感知到。报纸对重大国际新闻的报道,最终要体现在版面上,没有空间安排,就无所谓报道的全面与深入。当然,版面也并非越多越好,要按照事态具体情况确定。按照一般经验,版面安排可分为增刊(也可以说号外)以及加版面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基本定位于预定或预料性重大国际事件报道与策划上,比如1997年香港回归与伊拉克战争爆发,众多报纸媒体就采取了增刊方式。第二种方式,更多运用于突发性重大国际事件报道策划上。
对比两种情况看,增刊报道的成功,能够为日常偶发的突发重大事态报道提供充分的经验与激励。对于第二种情况,出于对突发性重大新闻的敏感性与重要性的认识,需要编辑主管及时调整版面充分报道。从成本与收益的角度看,扩版与增版可能会造成短期收益减少,但从报纸的持续发展看,这属于长期收益投资,无形中能建构报纸对重大国际新闻报道的风格定位,获取市场认知度,进而构筑属于自己的“国际品牌”。
比如,《广州日报》面对2003年8月16日“美加大停电”这一影响了5000万人的突发性重大国际事件,就抽取其他正常版面,及时策划确定编辑思路,最终形成了“大黑暗”、“大恐慌”、“大瘫痪”、“大考验”的四个整版主题。该版面也获得了广东省新闻版面一等奖。
二、把握舆论导向是报道成功的重要坐标。
媒体的日趋商业化,争取在最早时间里传递信息,也导致了大量违背新闻理念做法的出现:不准确、不公正、低级趣味。面对多元的信息,需要编辑敏锐地辨别真伪。如果在报道原则与方向上偏离了轨道,报道就丧失了说服力,失去基本信誉。
事件是客观存在的,但各种信息的发布与有关评论,却不能不经过筛选与过滤,尤其是面对重大政治性国际事件时。当然,重大国际新闻并非总是含有政治因素,但除政治性外,也需要把握好新闻是否真实、是否不利于引导正确的社会行为等方面。丧失基本道德底线或不顾恶劣的社会影响的策划报道,从根本上就失去了报道的必要性。比如,在美国某些重大杀人案报道的处理上,《广州日报》国际部编辑一般采取弱化的方式,不会刻意渲染。
三、确定版面思路与语言表达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版面整体安排中的思路、主题与层次,是显示一家报纸编辑策划功力的最重要体现。众多版面安排下,层次混乱或相互重复以及主题不突出,都会让读者感到茫然,从而失去阅读欲望。同样,版面语言除了涉及信息量的大小,表达语言的严肃或活泼、标题的吸引力、信息的整合性与连贯性等基本要求外,还涉及到如何合理安排文字与图片问题。面对“读图”时代,单纯文字表达已失去了市场。总体看,恰当运用组合图片配合相当的文字,已经成为日报报道重大国际新闻成功的重要经验。
比如,2002年7月28日的“乌克兰苏—27飞机特技表演酿灾难”事件(该事件导致了近80人死亡、120人受伤)报道上,选择并运用灾难图片,生动表达这一灾难性重大国际事件,必然是各家报纸国际新闻编辑的共识所在。《广州日报》国际部对“良莠不齐”的大量传真现场图片进行了“精挑细选”,充分运用文字加“组合图”,充分表达了现场的惨烈情景,该版面也获得了第8届“中国国际新闻奖”版面二等奖。
四、拓展信息资源的来源,是报道出彩的重要手段。
当前,由于报纸国际新闻报道主渠道大都相同(指信息来源主要依靠新华社),一定程度导致了日报、晚报、晨报、时报内容乃至版面的惊人重复与雷同。合理利用互联网信息资源,寻找到重大国际新闻的独特视角(尤其是一些重大科技与社会新闻),是新闻报道出彩的重要手段。
2003年6月份,各大媒体对希拉里回忆录《活着的历史》(也有译为《亲历历史》)都做了连续性报道。《广州日报》国际版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有三次头条报道做到了独树一帜,分别是“希拉里回忆录要被搬上银屏”、“希拉里回忆录视频瞄准格莱美奖”、“搞笑希拉里扑克牌问世”。其中,“搞笑希拉里扑克牌问世”率先报道后,全国其他各家报纸都再次报道,该稿件也被各大网站纷纷转载。其实,该信息资源不是以现成外电稿件形式出现的,而是美国共和党Maxnews网站推出的一套“希拉里扑克牌”照片并配相关文字解释,编辑抓住该信息后进行了整合,形成了这一条软性重大国际新闻。
五、其他依附性因素支持必不可缺。
应对重大国际事件,需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为及时推出精彩版面提供背后支持。比如说,翔实有序的文字与图片资料库、编辑面对重大国际新闻的策划与创新意识是报道成功的“软件”,而印刷技术的跟进也是快速抢占市场的不可缺少的“硬件”。同样,国际新闻报道编辑形成采编合一,充分掌握重大国际新闻的最新、最详细资料,也是做好重大国际新闻报道的重要条件。目前,广东三家报纸《广州日报》(包括子报《信息时报》)、《南方都市报》以及《羊城晚报》(包括子报《新快报》)都储备并强化了自己的编译人员,为重大国际新闻报道的深入、全面与出彩奠定了基础。
重大国际事件新闻报道是媒体竞争重要阵地。对我国的报纸媒体来说,国际新闻信息资源具有获取便捷、资源成本低而收益大、选择空间大的优势。在报业经历竞争的环境下,报纸能否生存并发展壮大,关键一条就是要形成自己的特色或品牌。而自己特色的形成过程中,抓住重大国际新闻报道、持续地对不断发生的重大国际新闻报道做到“浓妆艳抹”,可以说是报业形成自己整体品牌的一条相对便捷的渠道。
Ⅱ 新闻英语编译是什么
新闻编译是通过翻译人员的加工,将外语新闻编写为本族语新闻。英语新闻能及时提供读者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已成现代人获取信息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手段。编译作为一种有效的翻译手段已经广泛地应用到新闻翻译实践中。
新闻编译越来越被国内广大读者所接受。新闻编译要把握好语言层的加工、背景文化的注释,及政治言辞的合理修正,以提高目的语读者的阅读效果,避免西方舆论误导。
(2)新闻编译中的问题与策略扩展阅读
美英新闻刊物形形色色,内容涉及十分广泛,如时事报道、社论、述评、特写、广告等,所以其采用的文体也不尽相同。新闻有其独特的文体特征,新闻报道的翻译,除遵循一般的翻译原则外,还应遵循新闻翻译的基本规律。
一、语言总体风格
大众性、趣味性和节俭性构成了新闻英语在语言风格上的特色。新闻英语的语言有趣易懂,简洁精炼,用非常经济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尽可能删去可用可不用但又不影响表达内容完整与准确的词。
此外,新闻语体语言清晰,不能模棱两可,更不应晦涩难懂,但同时,新闻语体又讲究表达有力、叙述生动,因而我们翻译时必须在用词上多加锤炼,表现出新闻文体的总貌。
二、词汇特点
1、常用词汇有特定的新闻色彩
新闻报道常使用某些词汇来表达事实和事件,因此这些词汇经过长期使用后逐渐取得与新闻报道相联系的特殊意义,成为新闻体词语(journalistic words)。
例如,horror一词是新闻标题中常用的词,用以表示不幸事故和暴力行动,再如nadir常指“两国关系的最低点”。此外,新闻报道中还有一些约定俗成的套语,如according to sources concerned (据有关方面报道),cited as saying(援引…的话)。
2、使用“小词”
小词(midget words)即简短词,一般为单音节词。小词的广泛使用一是由于报纸篇幅有限,用小词可以免于移行,二是由于小词的词义范畴很宽,一般比较生动灵活。新闻英语称这类词为synonyms of all work (万能同义词),如back(支持), ban(禁止)等。
3、大量使用缩略语
这主要是为了节省时间和篇幅。比如WB(world bank世界银行), ASP(American selling price美国销售价), biz (business商业)等。
4、临时造词
为了表达需要和追求新奇,新闻报道常常使用“临时造词/生造词”, 即临时创造或拼凑起来的词或词组,例如Euromart(European commom market 欧洲共同市场),haves and have-nots(富人和穷人)等。
三、语法特点
1、时态的使用
在英语新闻中现在时被广泛使用,为了造成事件正在进行中的效果,给人以真实感,无论是标题或是正文都常常采用现在时代替过去时。另外,甚至在said, told, reported, added等动词过去时后面的that宾语从句中,过去时也常常为现在时态所替代。
2、较多使用扩展的简单句
由于报刊篇幅有限,新闻文体在语法方面一个重要特点是句型的高度扩展,结构严谨,将丰富的信息压缩在有限的篇幅中。常见的方法有使用同位语、介词短语、分词短语等语言成分扩展简单句,有时还较多的使用插入语代替从句,从而简化句子结构。
3、前置修饰语高度浓缩
新闻文体为了使句子结构紧凑严密,大量使用前置修饰语修饰名词,如a hand grenade and machine gun attack。
四、文化因素和国情因素
要做好新闻的翻译工作,译者除了应具备语言知识外,还需要具备必要的文化常识和政治常识,要注意扩大知识面,这样才不会误译或导致严重后果。例如将国家和地区并列,都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后果。
五、语言差异——编译和解释性翻译
此外,考虑到中英两种语言习惯的差异,对外新闻报道的翻译往往采用非逐字对译法,这就需要引入另外两种翻译方法——编译和解释性翻译。
我国独有的机构、节日、习俗、行话、套话和历史典故等都需要采用解释性的翻译方法。比如“巴金”译作“Chinese writer Ba J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