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r源码
① 计算机病毒有哪些类型
按照计算机病毒属性的方法进行分类,计算机病毒可以根据下面的属性进行分类。
一、根据病毒存在的媒体划分:
1、网络病毒——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感染网络中的可执行文件。
2、文件病毒——感染计算机中的文件(如:COM,EXE,DOC等)。
3、引导型病毒——感染启动扇区(Boot)和硬盘的系统引导扇区(MBR)。
二、根据病毒传染渠道划分:
1、驻留型病毒——这种病毒感染计算机后,把自身的内存驻留部分放在内存(RAM)中,这一部分程序挂接系统调用并合并到操作系统中去,它处于激活状态,一直到关机或重新启动
2、非驻留型病毒——这种病毒在得到机会激活时并不感染计算机内存,一些病毒在内存中留有小部分,但是并不通过这一部分进行传染,这类病毒也被划分为非驻留型病毒。
三、根据破坏能力划分:
1、无害型——除了传染时减少磁盘的可用空间外,对系统没有其它影响。
2、无危险型——这类病毒仅仅是减少内存、显示图像、发出声音及同类影响。
3、危险型——这类病毒在计算机系统操作中造成严重的错误。
4、非常危险型——这类病毒删除程序、破坏数据、清除系统内存区和操作系统中重要的信息。
四、根据算法划分:
1、伴随型病毒——这类病毒并不改变文件本身,它们根据算法产生EXE文件的伴随体,具有同样的名字和不同的扩展名(COM),例如:XCOPY.EXE的伴随体是XCOPY-COM。病毒把自身写入COM文件并不改变EXE文件,当DOS加载文件时,伴随体优先被执行到,再由伴随体加载执行原来的EXE文件。
2、“蠕虫”型病毒——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不改变文件和资料信息,利用网络从一台机器的内存传播到其它机器的内存,计算机将自身的病毒通过网络发送。有时它们在系统存在,一般除了内存不占用其它资源。
3、寄生型病毒——除了伴随和“蠕虫”型,其它病毒均可称为寄生型病毒,它们依附在系统的引导扇区或文件中,通过系统的功能进行传播,按其算法不同还可细分为以下几类。
4、练习型病毒,病毒自身包含错误,不能进行很好的传播,例如一些病毒在调试阶段。
5、诡秘型病毒,它们一般不直接修改DOS中断和扇区数据,而是通过设备技术和文件缓冲区等对DOS内部进行修改,不易看到资源,使用比较高级的技术。利用DOS空闲的数据区进行工作。
6、变型病毒(又称幽灵病毒),这一类病毒使用一个复杂的算法,使自己每传播一份都具有不同的内容和长度。它们一般的作法是一段混有无关指令的解码算法和被变化过的病毒体组成。
五、破坏性
1、良性病毒
2、恶性病毒
3、极恶性病毒
4、灾难性病毒。
六、传染方式
1、引导区型病毒主要通过软盘在操作系统中传播,感染引导区,蔓延到硬盘,并能感染到硬盘中的"主引导记录"。
2、文件型病毒是文件感染者,也称为“寄生病毒”。它运行在计算机存储器中,通常感染扩展名为COM、EXE、SYS等类型的文件。
3、混合型病毒具有引导区型病毒和文件型病毒两者的特点。
4、宏病毒是指用BASIC语言编写的病毒程序寄存在Office文档上的宏代码。宏病毒影响对文档的各种操作。
七、连接方式
1、源码型病毒攻击高级语言编写的源程序,在源程序编译之前插入其中,并随源程序一起编译、连接成可执行文件。源码型病毒较为少见,亦难以编写。
2、入侵型病毒可用自身代替正常程序中的部分模块或堆栈区。因此这类病毒只攻击某些特定程序,针对性强。一般情况下也难以被发现,清除起来也较困难。
3、操作系统型病毒可用其自身部分加入或替代操作系统的部分功能。因其直接感染操作系统,这类病毒的危害性也较大。
4、外壳型病毒通常将自身附在正常程序的开头或结尾,相当于给正常程序加了个外壳。大部份的文件型病毒都属于这一类。
(1)mbr源码扩展阅读:
为了能够复制其自身,病毒必须能够运行代码并能够对内存运行写操作。基于这个原因,许多病毒都是将自己附着在合法的可执行文件上。如果用户企图运行该可执行文件,那么病毒就有机会运行。病毒可以根据运行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分成两类。
非常驻型病毒会立即查找其它宿主并伺机加以感染,之后再将控制权交给被感染的应用程序。常驻型病毒被运行时并不会查找其它宿主。相反的,一个常驻型病毒会将自己加载内存并将控制权交给宿主。该病毒于背景中运行并伺机感染其它目标。
常驻型病毒包含复制模块,其角色类似于非常驻型病毒中的复制模块。复制模块在常驻型病毒中不会被搜索模块调用。病毒在被运行时会将复制模块加载内存,并确保当操作系统运行特定动作时,该复制模块会被调用。
例如,复制模块会在操作系统运行其它文件时被调用。在这个例子中,所有可以被运行的文件均会被感染。常驻型病毒有时会被区分成快速感染者和慢速感染者。快速感染者会试图感染尽可能多的文件。
② C++读取磁盘MBR的问题怎么解决这个for循环写对了吗
1、把所有的头文件双引号改成<>,这是标准库头文件。
2、错误提示是)没有配对或者;没有语句结束符。自己根据行号提示进行修改。
3、你那个代码,应该 是直接复制的别人的。 自己最好是按源码方式 进行复制 。
③ linux 系统源码盘怎么安装教程图解
RedHat Linux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多的Linux操作系统。因为它具备最好的图形界面,无论是安装、配置还是使用都十分方便,而且运行稳定,因此不论是新手还是老玩家都对它有很高的评价。现在,RedHat Linux又出了9.0新版本,在原有的基础上又有了很大的进步。它完善了图形界面,增强了硬件的兼容性,安装起来更加得心应手,尤其增强了多媒体方面的能力——新版本的XFree 4.0.1使你能够在Linux下播放多媒体文件。它还采用了OpenSSL 128位加密技术,使你的网络通信更加安全;最新的内核;提供了USB接口的鼠标和键盘的支持;提供了更加容易配置和管理的图形桌面以及图形界面的内核调整和防火墙配置工具。总之,不论你是一个新手还是一个Linux的老玩家,不论你是个人使用还是企业用服务器,RedHat Linux 9.0都是你最好的选择。 红帽Red Hat Linux 9光盘启动安装过程图解 一,准备工作 1,购买或下载Redhat9的安装光盘(3张盘)或镜像文件 2,在硬盘中至少留2个分区给安装系统用,挂载点所用分区推荐4G以上,交换分区不用太大在250M左右比较适合,文件系统格式不论,反正安装过程会重新格式化。 3,记录下你电脑中下列设备型号∶鼠标、键盘、显卡、网卡、显示器。及网络设置用到的IP地址、子网掩码、默认网关和DNS名称服务器地址等信息。 二,安装红帽Red Hat Linux 9 将光驱设为第一启动盘,放入第一张安装光盘后重新启动电脑,如果你的光驱支持自启动, 如无意外将出现如下图: 直接按回车键后将出现如下图1 ,如果你不处理30秒后也会自动进入。 在图1中提示:是否测试安装CD的内容的完整性,选“OK”开始测试安装CD;选“Skip”不测试安装CD开始安装出现图6所示,如果是第一次安装当然要测试安装CD,选“OK”后回车,出现如下图2 选“Test”测试安装光盘的文件,选“Eject CD”测试光盘以外的安装文件,这里我选择“Test”后回车,出现如下图3 正在测试第一张安装CD,测试完后显示如下图4所示 看到上图最后一行英文“It is OK to install from this media”说明这张安装CD是OK的,按“Enter”键回车后,显示如下图5所示 选择“Continue”并回车开始安装。假如你想测试余下的2张安装CD,请放入下一张安装CD到光驱中,并选“Test”后回车即开始测试,完成后再次出现图4画面表示通过测试,再按回车键后又出现图5所示,重复步骤直到完成全部安装CD的测试。全部安装CD的测试完成后,用“向右箭头键”选择 “Continue”并放入第一张安装CD到光驱后回车,安装程序开始检测计算机外围硬件设备,接着出现如下图6 出现帮助文本和介绍,按“Hide Help”关闭帮助文本,按“Release Notes”显示发行注记,按“Next”进行下一步,出现如下图7 这时鼠标可用了,这一步选择安装向导所用语言(不是安装系统所用语言),就选“简体中文(简体中文)”,点击“下一步”后显示如下图8 选择键盘类型,一般的键盘多为美式键盘“U.S English”,选择好后,点击“下一步”显示如下图9 根据你的鼠标类型进行选择,然后点击“下一步”显示如下图10 选择安装类型,我这里选“个人桌面”,点击“下一步”显示如下图11 磁盘分区设置是关键的一步,搞不好会丢失硬盘有用数据,请小心。如果选“自动分区”后,点击“下一步”会显示如下图12 自动分区包含三个选项:删除系统内所有的Linux分区、删除系统内的所有分区和保存所有分区使用现有的空闲空间。由此看来这项选择不适合我的需要,我的硬盘有4个分区,而第一个分区已安装了Windows 98,我想保留它装双系统。于是点击“上一步”返回到图11所示画面后再重新选择“用Disk Druid手工分区”,点击“下一步”显示如下图13 表中列出了硬盘的所有分区,我准备用原系统的D盘和E盘。即用/dev/hda5(4.8G)作挂载点安装系统,用/dev/hda6(252M)做交换分区。点击“/dev/hda5”将其选中(如上图中),然后点击“编缉”按钮,弹出如下图14所示的对话框。 挂载点选根分区“/”即可,当前文件系统类型是FAT,是Linux不支持的,因些选中“将分区格式化成”并在框内选“ext3”或“ext2”,如下图15所示 点击“确定”即可,在分区表中可见到已创建了挂载点。还要创建交换分区才能进行下一步安装,接着在图13所示分区表中点击“/dev/hda6”把它选中,然后点击“编缉”按钮,弹出如下图16所示的对话框。 因/dev/hda6是用来做交换分区,所以挂载点一栏不用选,只选“将分区格式化成swap”, 然后点击“确定”即可。显示如下图17 在图中可见到/dev/hda5和/dev/hda6的分区类型已经更改了。点击“下一步”弹出如下图18所示的对话框。 提示格式化两个分区,点“格式化”按钮后,显示如下图19 引导装载程序配置,默认将系统引导信息写到硬盘主引导扇区,可通过点击右上角的“改变引导装载程序”按钮进行设置。上图中列出了启动菜单有两项 ∶DOS和Red Hat Linux,可选中DOS然后点编辑,将DOS改为Windows 98;同样将Red Hat Linux改为Red Hat Linux 9;改动后如下图20 选择开机默认启动的系统(在其前面的囗内打勾),如上图中选Red Hat Linux 9为默认启动系统。然后点击“下一步”出现如下图21 设置网络,如果你不清楚亦可以后进系统后再配置,点击“下一步”出现如下图22 防火墙配置一般用途选“中级”就可以了,点击“下一步”出现如下图23 选择系统默认语言一定要选中“Chinese(P.R.of China)”简体中文,否则可能进系统后不能显示简体中文还需另外安装语言支持包。在“选择你想在该系统上安装的其它语言”框内最少要选一项 “Chinese(P.R.of China)”简体中文,可同时选择多种语言(如果有必要)。点击“下一步”出现如下图24 时区选“亚洲/上海”,点击“下一步”出现如下图25 设置根口令即root管理员密码,root帐号在系统中具有最高权根,平时登陆系统一般不用该帐号,设置完根口令后,点击“下一步”出现如下图26 个人桌面默认软件包安装选择,一般用途使用默认的就够用。亦可在安装完成后,进系统运行“RedHat-config-package”工具来添加/删除软件。点击“下一步”出现如下图27 安装向导到此结束,如果你对上面各个步骤还有异议可直点“上一步”返回后重新设置, 否则点“下一步”后再无“上一步”选择,程序不可亦。 要开始安装请点击“下一步”,出现如下图28 一个慢长的安装过程已经开始,你可休息约30分钟了。总进度去到约75%时,出现如下图29 第一张光盘中要安装的内容已完成,提示插入第二张光盘,插入第二张光盘后点“确定”后继续安装,到总进度去到约96%时,按提示换第三张光盘,完成后出现如下图30 建议创建引导盘,将去除写保护的空白软盘放入软驱中,点击“下一步”,出现如下图31 正在创建引导盘,完成后出现如下图32所示 核对安装程序检测的显卡型号是否与你的真实显卡型号是否相同,如果不同请正确选择,然后点击“下一步”,出现如下图33 核对安装程序检测的显示器型号是否与你的真实显示器型号是否相同,如果不同请正确选择,然后点击“下一步”,出现如下图34 选择色彩深度和屏幕分辨率,然后点击“下一步”,出现如下图35 安装已完成,取出光盘和软盘后点“退出”,系统将重新启动,重新启动后将首次出现启动选择菜单,如下图36 10秒后自动进入,出现如下图37 第一次启动还是进入命令提示,要求输入用户名,现在系统只有一个帐号即管理员帐号,默认的管理员帐号名为root,输入“root”后回车,出现如下图38 提示输入密码,输入安装时设定的系统管理员密码后回车,出现如下图39 已经以管理员身份登陆了系统,但我不想用命令提示形式显示,要进入图形接口.进入图形接口的命令是“startx”,输入“startx”后回车准备进入,出现如下图40 怎么搞?又跳出来!原来X配置出问题,需运行“RedHat-config-xfree86”重新配置,运行“redhat-config-xfree86”后出现如下图41 点击“配置”对显示器及显卡的型号和参数重新设置,如不能确定也可点系统默认设置,完成后点“确定”后如配置正确即可进入图形界面,出现如下图42 再次出现登陆窗口,输入“root”后回车,出现如下图43 再输入密码后回车,出现如下图44 原来已经以root的身份进入了桌面,不过好像错过了设置普通帐号那一步,于是点红帽子主菜单--注销,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重新启动”,重新启动后又再出现启动选择菜单,接着出现如下图45 本来应该早出现的东西现在才出现,点“前进”开始配置系统,出现如下图46 创建一个普通帐号,用于平时登陆系统用,帐号名用abc,输入密码后,点“前进”出现如下图47 正确设置时间和日期后,点“前进”出现如下图48 注册提示,有两项选择,第一项:“是,我想在 Red Hat 网络注册我的系统”,第二项:“否,我不想注删我的系统”。以后再说,选第二项:“否,我不想注删我的系统”,点“前进”出现如下图49 如果你有其它光盘想安装,就装啦。点“前进”出现如下图50 全部设置已经结束,点“前进”出现如下图51 安装全部完成,现在以abc用户的身份进入了系统。以后进入系统都是图形界面了。慢慢分享一下啦! 三、卸载RedHat9系统的方法: 进入DOS下在提示符“A:>_”下输入“fdisk/mbr”回车,重写硬盘主引导扇区即可,重启后就没有了Redhat9的启动菜单了,再格式化Redhat9所在的分区就完事!
④ 你了解计算机病毒吗它是不是生物
不是生物,而是按编写者所规则的破坏电脑的程序
具体看这里
计算机病毒的分类:
从第一个病毒出世以来,究竟世界上有多少种病毒,说法不一。无论多少种,病毒的数量仍在不断增加。据国外统计,计算机病毒以10种/周的速度递增,另据我国公安部统计,国内以4至6种/月的速度递增。不过,孙悟空再厉害,也逃不了如来佛的手掌心,病毒再多,也逃不出下列种类。病毒分类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它们。
按照计算机病毒的特点及特性,计算机病毒的分类方法有许多种。因此,同一种病毒可能有多种不同的分法。
1.按照计算机病毒攻击的系统分类
(1)攻击DOS系统的病毒。这类病毒出现最早、最多,变种也最多,目前我国出现的计算机病毒基本上都是这类病毒,此类病毒占病毒总数的99%。
(2)攻击Windows系统的病毒。由于Windows的图形用户界面(GUI)和多任务操作系统深受用户的欢迎,Windows正逐渐取代DOS,从而成为病毒攻击的主要对象。目前发现的首例破坏计算机硬件的CIH病毒就是一个Windows 95/98病毒。
(3)攻击UNIX系统的病毒。当前,UNIX系统应用非常广泛,并且许多大型的操作系统均采用UNIX作为其主要的操作系统,所以UNIX病毒的出现,对人类的信息处理也是一个严重的威胁。
(4)攻击OS/2系统的病毒。世界上已经发现第一个攻击OS/2系统的病毒,它虽然简单,但也是一个不祥之兆。
2.按照病毒的攻击机型分类
(1)攻击微型计算机的病毒。这是世界上传染是最为广泛的一种病毒。
(2)攻击小型机的计算机病毒。小型机的应用范围是极为广泛的,它既可以作为网络的一个节点机,也可以作为小的计算机网络的计算机网络的主机。起初,人们认为计算机病毒只有在微型计算机上才能发生而小型机则不会受到病毒的侵扰,但自1988年11月份Internet网络受到worm程序的攻击后,使得人们认识到小型机也同样不能免遭计算机病毒的攻击。
(3)攻击工作站的计算机病毒。近几年,计算机工作站有了较大的进展,并且应用范围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所以我们不难想象,攻击计算机工作站的病毒的出现也是对信息系统的一大威胁。
3.按照计算机病毒的链结方式分类
由于计算机病毒本身必须有一个攻击对象以实现对计算机系统的攻击,计算机病毒所攻击的对象是计算机系统可执行的部分。
(1)源码型病毒
该病毒攻击高级语言编写的程序,该病毒在高级语言所编写的程序编译前插入到原程序中,经编译成为合法程序的一部分。
(2)嵌入型病毒
这种病毒是将自身嵌入到现有程序中,把计算机病毒的主体程序与其攻击的对象以插入的方式链接。这种计算机病毒是难以编写的,一旦侵入程序体后也较难消除。如果同时采用多态性病毒技术,超级病毒技术和隐蔽性病毒技术,将给当前的反病毒技术带来严峻的挑战。
(3)外壳型病毒
外壳型病毒将其自身包围在主程序的四周,对原来的程序不作修改。这种病毒最为常见,易于编写,也易于发现,一般测试文件的大小即可知。
(4)操作系统型病毒
这种病毒用它自已的程序意图加入或取代部分操作系统进行工作,具有很强的破坏力,可以导致整个系统的瘫痪。圆点病毒和大麻病毒就是典型的操作系统型病毒。
这种病毒在运行时,用自己的逻辑部分取代操作系统的合法程序模块,根据病毒自身的特点和被替代的操作系统中合法程序模块在操作系统中运行的地位与作用以及病毒取代操作系统的取代方式等,对操作系统进行破坏。
4.按照计算机病毒的破坏情况分类
按照计算机病毒的破坏情况可分两类:
(1)良性计算机病毒
良性病毒是指其不包含有立即对计算机系统产生直接破坏作用的代码。这类病毒为了表现其存在,只是不停地进行扩散,从一台计算机传染到另一台,并不破坏计算机内的数据。有些人对这类计算机病毒的传染不以为然,认为这只是恶作剧,没什么关系。其实良性、恶性都是相对而言的。良性病毒取得系统控制权后,会导致整个系统和应用程序争抢CPU的控制权,时时导致整个系统死锁,给正常操作带来麻烦。有时系统内还会出现几种病毒交叉感染的现象,一个文件不停地反复被几种病毒所感染。例如原来只有10KB存储空间,而且整个计算机系统也由于多种病毒寄生于其中而无法正常工作。因此也不能轻视所谓良性病毒对计算机系统造成的损害。
(2)恶性计算机病毒
恶性病毒就是指在其代码中包含有损伤和破坏计算机系统的操作,在其传染或发作时会对系统产生直接的破坏作用。这类病毒是很多的,如米开朗基罗病毒。当米氏病毒发作时,硬盘的前17个扇区将被彻底破坏,使整个硬盘上的数据无法被恢复,造成的损失是无法挽回的。有的病毒还会对硬盘做格式化等破坏。这些操作代码都是刻意编写进病毒的,这是其本性之一。因此这类恶性病毒是很危险的,应当注意防范。所幸防病毒系统可以通过监控系统内的这类异常动作识别出计算机病毒的存在与否,或至少发出警报提醒用户注意。
5.按照计算机病毒的寄生部位或传染对象分类
传染性是计算机病毒的本质属性,根据寄生部位或传染对象分类,也即根据计算机病毒传染方式进行分类,有以下几种:
(1)磁盘引导区传染的计算机病毒
磁盘引导区传染的病毒主要是用病毒的全部或部分逻辑取代正常的引导记录,而将正常的引导记录隐藏在磁盘的其他地方。由于引导区是磁盘能正常使用的先决条件,因此,这种病毒在运行的一开始(如系统启动)就能获得控制权,其传染性较大。由于在磁盘的引导区内存储着需要使用的重要信息,如果对磁盘上被移走的正常引导记录不进行保护,则在运行过程中就会导致引导记录的破坏。引导区传染的计算机病毒较多,例如,“大麻”和“小球”病毒就是这类病毒。
(2)操作系统传染的计算机病毒
操作系统是一个计算机系统得以运行的支持环境,它包括.com、.exe等许多可执行程序及程序模块。操作系统传染的计算机病毒就是利用操作系统中所提供的一些程序及程序模块寄生并传染的。通常,这类病毒作为操作系统的一部分,只要计算机开始工作,病毒就处在随时被触发的状态。而操作系统的开放性和不绝对完善性给这类病毒出现的可能性与传染性提供了方便。操作系统传染的病毒目前已广泛存在,“黑色星期五”即为此类病毒。
(3)可执行程序传染的计算机病毒
可执行程序传染的病毒通常寄生在可执行程序中,一旦程序被执行,病毒也就被激活,病毒程序首先被执行,并将自身驻留内存,然后设置触发条件,进行传染。
对于以上三种病毒的分类,实际上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引导区型传染的计算机病毒;另一类是可执行文件型传染的计算机病毒。
6.按照计算机病毒激活的时间分类
按照计算机病毒激活时间可分为定时的和随机的。
定时病毒仅在某一特定时间才发作,而随机病毒一般不是由时钟来激活的。
7.按照传播媒介分类
按照计算机病毒的传播媒介来分类,可分为单机病毒和网络病毒。
(1)单机病毒
单机病毒的载体是磁盘,常见的是病毒从软盘传入硬盘,感染系统,然后再传染其他软盘,软盘又传染其他系统。
(2)网络病毒
网络病毒的传播媒介不再是移动式载体,而是网络通道,这种病毒的传染能力更强,破坏力更大。
8.按照寄生方式和传染途径分类
人们习惯将计算机病毒按寄生方式和传染途径来分类。计算机病毒按其寄生方式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引导型病毒,二是文件型病毒;它们再按其传染途径又可分为驻留内存型和不驻留内存型,驻留内存型按其驻留内存方式又可细分。
混合型病毒集引导型和文件型病毒特性于一体。
引导型病毒会去改写(即一般所说的“感染”)磁盘上的引导扇区(BOOT SECTOR)的内容,软盘或硬盘都有可能感染病毒。再不然就是改写硬盘上的分区表(FAT)。如果用已感染病毒的软盘来启动的话,则会感染硬盘。
引导型病毒是一种在ROM BIOS之后,系统引导时出现的病毒,它先于操作系统,依托的环境是BIOS中断服务程序。引导型病毒是利用操作系统的引导模块放在某个固定的位置,并且控制权的转交方式是以物理地址为依据,而不是以操作系统引导区的内容为依据,因而病毒占据该物理位置即可获得控制权,而将真正的引导区内容搬家转移或替换,待病毒程序被执行后,将控制权交给真正的引导区内容,使得这个带病毒的系统看似正常运转,而病毒已隐藏在系统中伺机传染、发作。
有的病毒会潜伏一段时间,等到它所设置的日期时才发作。有的则会在发作时在屏幕上显示一些带有“宣示”或“警告”意味的信息。这些信息不外是叫您不要非法拷贝软件,不然就是显示特定拒绝芫雁图形,再不然就是放一段音乐给您听。病毒发作后,不是摧毁分区表,导致无法启动,就是直接FORMAT硬盘。也有一部分引导型病毒的“手段”没有那么狠,不会破坏硬盘数据,只是搞些“声光效果”让您虚惊一场。
引导型病毒几乎清一色都会常驻在内存中,差别只在于内存中的位置。(所谓“常驻”,是指应用程序把要执行的部分在内存中驻留一份。这样就可不必在每次要执行它的时候都到硬盘中搜寻,以提高效率)。
引导型病毒按其寄生对象的不同又可分为两类,即MBR(主引导区)病毒、BR(引导区)病毒。MBR病毒也称为分区病毒,将病毒寄生在硬盘分区主引导程序所占据的硬盘0头0柱面第1个扇区中。典型的病毒有大麻(Stoned)、2708等。BR病毒是将病毒寄生在硬盘逻辑0扇区或软盘逻辑0扇区(即0面0道第1个扇区)。典型的病毒有Brain、小球病毒等。
顾名思义,文件型病毒主要以感染文件扩展名为.com、.exe和.ovl等可执行程序为主。它的安装必须借助于病毒的载体程序,即要运行病毒的载体程序,方能把文件型病毒引入内存。已感染病毒的文件执行速度会减缓,甚至完全无法执行。有些文件遭感染后,一执行就会遭到删除。大多数的文件型病毒都会把它们自己的代码复制到其宿主的开头或结尾处。这会造成已感染病毒文件的长度变长,但用户不一定能用DIR命令列出其感染病毒前的长度。也有部分病毒是直接改写“受害文件”的程序码,因此感染病毒后文件的长度仍然维持不变。
感染病毒的文件被执行后,病毒通常会趁机再对下一个文件进行感染。有的高明一点的病毒,会在每次进行感染的时候,针对其新宿主的状况而编写新的病毒码,然后才进行感染。因此,这种病毒没有固定的病毒码----以扫描病毒码的方式来检测病毒的查毒软件,遇上这种病毒可就一点用都没有了。但反病毒软件随病毒技术的发展而发展,针对这种病毒现在也有了有效手段。
大多数文件型病毒都是常驻在内存中的。
文件型病毒分为源码型病毒、嵌入型病毒和外壳型病毒。源码型病毒是用高级语言编写的,若不进行汇编、链接则无法传染扩散。嵌入型病毒是嵌入在程序的中间,它只能针对某个具体程序,如dBASE病毒。这两类病毒受环境限制尚不多见。目前流行的文件型病毒几乎都是外壳型病毒,这类病毒寄生在宿主程序的前面或后面,并修改程序的第一个执行指令,使病毒先于宿主程序执行,这样随着宿主程序的使用而传染扩散。
混合型病毒综合系统型和文件型病毒的特性,它的“性情”也就比系统型和文件型病毒更为“凶残”。这种病毒透过这两种方式来感染,更增加了病毒的传染性以及存活率。不管以哪种方式传染,只要中毒就会经开机或执行程序而感染其他的磁盘或文件,此种病毒也是最难杀灭的。
引导型病毒相对文件型病毒来讲,破坏性较大,但为数较少,直到90年代中期,文件型病毒还是最流行的病毒。但近几年情形有所变化,宏病毒后来居上,据美国国家计算机安全协会统计,这位“后起之秀”已占目前全部病毒数量的80%以上。另外,宏病毒还可衍生出各种变形病毒,这种“父生子子生孙”的传播方式实在让许多系统防不胜防,这也使宏病毒成为威胁计算机系统的“第一杀手”。
随着微软公司Word字处理软件的广泛使用和计算机网络尤其是Internet的推广普及,病毒家族又出现一种新成员,这就是宏病毒。宏病毒是一种寄存于文档或模板的宏中的计算机病毒。一旦打开这样的文档,宏病毒就会被激活,转移到计算机上,并驻留在Normal模板上。从此以后,所有自动保存在文档都会“感染”上这种宏病毒,而且如果其他用户打开了感染病毒的文档,宏病毒又会转移到他的计算机上
计算机病毒的特点:
计算机病毒是一个程序,一段可执行码。就像生物病毒一样,计算机病毒有独特的复制能力。计算机病毒可以很快地蔓延,又常常难以根除。它们能把自身附着在各种类型的文件上。当文件被复制或从一个用户传送到另一个用户时,它们就随同文件一起蔓延开来。
除复制能力外,某些计算机病毒还有其它一些共同特性:一个被污染的程序能够传送病毒载体。当你看到病毒载体似乎仅仅表现在文字和图象上时,它们可能也已毁坏了文件、再格式化了你的硬盘驱动或引发了其它类型的灾害。若是病毒并不寄生于一个污染程序,它仍然能通过占据存贮空间给你带来麻烦,并降低你的计算机的全部性能。 例如,某些病毒会大量释放垃圾文件,占用硬盘资源。还有的病毒会运行多个进程,使中毒电脑运行变得非常慢。
可以从不同角度给出计算机病毒的定义。一种定义是通过磁盘、磁带和网络等作为媒介传播扩散 ,能“传染” 其他程序的程序。另一种是能够实现自身复制且借助一定的载体存在的具有潜伏性、传染性和破坏性的程序。还有的定义是一种人为制造的程序 ,它通过不同的途径潜伏或寄生在存储媒体(如磁盘、内存)或程序里。当某种条件或时机成熟时 ,它会自生复制并传播 ,使计算机的资源受到不同程序的破坏等等。这些说法在某种意义上借用了生物学病毒的概念 ,计算机病毒同生物病毒所相似之处是能够侵入计算机系统和网络 ,危害正常工作的“病原体”。它能够对计算机系统进行各种破坏 ,同时能够自我复制 , 具有传染性。
要防治计算机病毒须做到“三打三防
“三打” 就是安装新的计算机系统时,要注意打系统补丁,震荡波一类的恶性蠕虫病毒一般都是通过系统漏洞传播的,打好补丁就可以防止此类病毒感染;用户上网的时候要打开杀毒软件实时监控,以免病毒通过网络进入自己的电脑;玩网络游戏时要打开个人防火墙,防火墙可以隔绝病毒跟外界的联系,防止木马病毒盗窃资料。
“三防” 就是防邮件病毒,用户收到邮件时首先要进行病毒扫描,不要随意打开电子邮件里携带的附件;防木马病毒,木马病毒一般是通过恶意网站散播,用户从网上下载任何文件后,一定要先进行病毒扫描再运行;防恶意“好友”,现在很多木马病毒可以通过 MSN、 QQ等即时通信软件或电子邮件传播,一旦你的在线好友感染病毒,那么所有好友将会遭到病毒的入侵。
⑤ 计算机病毒的分类及识别方法
从第一个病毒出世以来,究竟世界上有多少种病毒,说法不一。无论多少种,病毒的数量仍在不断增加。据国外统
计,计算机病毒以10种/周的速度递增,另据我国公安部统计,国内以4 -6种/月的速度递增。不过,孙悟空再厉害,也
逃不过如来佛的手掌心,病毒再多,也逃不出下列种类。病毒分类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它们。
按照计算机病毒的特点及特性,计算机病毒的分类方法有许多种。因此,同一种病毒可能有多种不同的分法。
1.按照计算机病毒攻击的系统分类
(1)攻击DOS系统的病毒。这类病毒出现最早、最多,变种也最多,目前我国出现的计算机病毒基本上都是这类病
毒,此类病毒占病毒总数的99%。
(2)攻击Windows系统的病毒。由于Windows的图形用户界面(GUI)和多任务操作系统深受用户的欢迎, Windows
正逐渐取代DOS,从而成为病毒攻击的主要对象。目前发现的首例破坏计算机硬件的CIH病毒就是一个Windows95/98病毒。
(3)攻击UNIX系统的病毒。当前,UNIX系统应用非常广泛,并且许多大型的操作系统均采用 UNIX作为其主要的操
作系统,所以UNIX病毒的出现,对人类的信息处理也是一个严重的威胁。
(4)攻击OS/2系统的病毒。世界上已经发现第一个攻击OS/2系统的病毒,它虽然简单,但也是一个不祥之兆。
2.按照病毒的攻击机型分类
(1)攻击微型计算机的病毒。这是世界上传染最为广泛的一种病毒。
(2)攻击小型机的计算机病毒。小型机的应用范围是极为广泛的,它既可以作为网络的一个节点机, 也可以作为
小的计算机网络的主机。起初,人们认为计算机病毒只有在微型计算机上才能发生而小型机则不会受到病毒的侵扰,但
自1988年11月份Internet网络受到worm程序的攻击后,使得人们认识到小型机也同样不能免遭计算机病毒的攻击。
(3)攻击工作站的计算机病毒。近几年,计算机工作站有了较大的进展,并且应用范围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所以
我们不难想象,攻击计算机工作站的病毒的出现也是对信息系统的一大威胁。
3.按照计算机病毒的链结方式分类
由于计算机病毒本身必须有一个攻击对象以实现对计算机系统的攻击,计算机病毒所攻击的对象是计算机系统可执
行的部分。
(1)源码型病毒
该病毒攻击高级语言编写的程序,该病毒在高级语言所编写的程序编译前插入到原程序中,经编译成为合法程序的
一部分。
(2)嵌入型病毒
这种病毒是将自身嵌入到现有程序中,把计算机病毒的主体程序与其攻击的对象以插入的方式链接。这种计算机病
毒是难以编写的)一旦侵入程序体后也较难消除。如果同时采用多态性病毒技术、超级病毒技术和隐蔽性病毒技术,将
给当前的反病毒技术带来严峻的挑战。
(3)外壳型病毒
外壳型病毒将其自身包围在主程序的四周,对原来的程序不作修改。这种病毒最为常见,易于编写,也易于发现,
一般测试文件的大小即可知。
(4)操作系统型病毒
这种病毒用它自己的程序意图加入或取代部分操作系统进行工作,具有很强的破坏力,可以导致整个系统的瘫痪。
圆点病毒和大麻病毒就是典型的操作系统型病毒。
这种病毒在运行时,用自己的逻辑部分取代操作系统的合法程序模块,根据病毒自身的特点和被替代的操作系统中
合法程序模块在操作系统中运行的地位与作用以及病毒取代操作系统的取代方式等,对操作系统进行破坏。
4。按照计算机病毒的破坏情况分类
按照计算机病毒的破坏情况可分两类:
(1)良性计算机病毒
良性病毒是指其不包含有立即对计算机系统产生直接破坏作用的代码。这类病毒为了表现其存在,只是不停地进行
扩散,从一台计算机传染到另一台,并不破坏计算机内的数据。有些人对这类计算机病毒的传染不以为然,认为这只是
恶作剧,没什么关系。其实良性、恶性都是相对而言的。良性病毒取得系统控制权后,会导致整个系统运行效率降低,
系统可用内存总数减少,使某些应用程序不能运行。它还与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争抢CPU的控制权, 时时导致整个系统
死锁,给正常操作带来麻烦。有时系统内还会出现几种病毒交叉感染的现象,一个文件不停地反复被几种病毒所感染。
例如原来只有10KB的文件变成约90KB,就是被几种病毒反复感染了数十次。这不仅消耗掉大量宝贵的磁盘存储空间,而
且整个计算机系统也由于多种病毒寄生于其中而无法正常工作。因此也不能轻视所谓良性病毒对计算机系统造成的损害。
(2)恶性计算机病毒
恶性病毒就是指在其代码中包含有损伤和破坏计算机系统的操作,在其传染或发作时会对系统产生直接的破坏作用。
这类病毒是很多的,如米开朗基罗病毒。当米氏病毒发作时,硬盘的前17个扇区将被彻底破坏,使整个硬盘上的数据无
法被恢复,造成的损失是无法挽回的。有的病毒还会对硬盘做格式化等破坏。这些操作代码都是刻意编写进病毒的,这
是其本性之一。因此这类恶性病毒是很危险的,应当注意防范。所幸防病毒系统可以通过监控系统内的这类异常动作识
别出计算机病毒的存在与否,或至少发出警报提醒用户注意。
5.按照计算机病毒的寄生部位或传染对象分类
传染性是计算机病毒的本质属性,根据寄生部位或传染对象分类,也即根据计算机病毒传染方式进行分类,有以下
几种:
(1)磁盘引导区传染的计算机病毒
磁盘引导区传染的病毒主要是用病毒的全部或部分逻辑取代正常的引导记录,而将正常的引导记录隐藏在磁盘的其
他地方。由于引导区是磁盘能正常使用的先决条件,因此,这种病毒在运行的一开始(如系统启动)就能获得控制权,
其传染性较大。由于在磁盘的引导区内存储着需要使用的重要信息,如果对磁盘上被移走的正常引导记录不进行保护,
则在运行过程中就会导致引导记录的破坏。引导区传染的计算机病毒较多,例如,“大麻”和“小球”病毒就是这类病
毒。
(2)操作系统传染的计算机病毒
操作系统是一个计算机系统得以运行的支持环境,它包括。COM、。EXE等许多可执行程序及程序模块。操作系统传
染的计算机病毒就是利用操作系统中所提供的一些程序及程序模块寄生并传染的。通常,这类病毒作为操作系统的一部
分,只要计算机开始工作,病毒就处在随时被触发的状态。而操作系统的开放性和不绝对完善性给这类病毒出现的可能
性与传染性提供了方便。操作系统传染的病毒目前已广泛存在,“黑色星期五”即为此类病毒。
(3)可执行程序传染的计算机病毒
可执行程序传染的病毒通常寄生在可执行程序中,一旦程序被执行,病毒也就被激活,病毒程序首先被执行,并将
自身驻留内存,然后设置触发条件,进行传染。
对于以上三种病毒的分类,实际上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引导扇区型传染的计算机病毒;另一类是可执行文件
型传染的计算机病毒。
6.按照计算机病毒激活的时间分类
按照计算机病毒激活的时间可分为定时的和随机的。
定时病毒仅在某一特定时间才发作,而随机病毒一般不是由时钟来激活的。
7.按照传播媒介分类
按照计算机病毒的传播媒介来分类,可分为单机病毒和网络病毒。
(1)单机病毒
单机病毒的载体是磁盘,常见的是病毒从软盘传人硬盘,感染系统,然后再传染其他软盘,软盘又传染其他系统。
(2)网络病毒
网络病毒的传播媒介不再是移动式载体,而是网络通道,这种病毒的传染能力更强,破坏力更大。
8.按照寄生方式和传染途径分类
人们习惯将计算机病毒按寄生方式和传染途径来分类。计算机病毒按其寄生方式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引导型病毒,
二是文件型病毒;它们再按其传染途径又可分为驻留内存型和不驻留内存型,驻留内存型按其驻留内存方式又可细分。
混合型病毒集引导型和文件型病毒特性于一体。
引导型病毒会去改写(即一般所说的“感染”)磁盘上的引导扇区(BOOT SECTOR)的内容, 软盘或硬盘都有可能
感染病毒。再不然就是改写硬盘上的分区表(FAT)。如果用已感染病毒的软盘来启动的话,则会感染硬盘。
引导型病毒是一种在ROM BIOS之后,系统引导时出现的病毒,它先于操作系统,依托的环境是BIOS中断服务程序。
引导型病毒是利用操作系统的引导模块放在某个固定的位置,并且控制权的转交方式是以物理地址为依据,而不是以操
作系统引导区的内容为依据,因而病毒占据该物理位置即可获得控制权,而将真正的引导区内容搬家转移或替换,待病
毒程序被执行后,将控制权交给真正的引导区内容,使得这个带病毒的系统看似正常运转,而病毒己隐藏在系统中伺机
传染、发作。
有的病毒会潜伏一段时间, 等到它所设置的日期时才发作。 有的则会在发作时在屏幕上显示一些带有“宣示”或
“警告”意味的信息。这些信息不外是叫您不要非法拷贝软件,不然就是显示特定的图形,再不然就是放一段音乐给您
听……。病毒发作后,不是摧毁分区表,导致无法启动,就是直接FORMAT硬盘。也有一部分引导型病毒的“手段”没有
那么狠,不会破坏硬盘数据,只是搞些“声光效果”让您虚惊一场。
引导型病毒几乎清一色都会常驻在内存中,差别只在于内存中的位置。(所谓“常驻”,是指应用程序把要执行的
部分在内存中驻留一份。这样就可不必在每次要执行它的时候都到硬盘中搜寻,以提高效率)。
引导型病毒按其寄生对象的不同又可分为两类,即MBR(主引导区)病毒, BR(引导区)病毒。 MBR病毒也称
为分区病毒,将病毒寄生在硬盘分区主引导程序所占据的硬盘0头0柱面第1个扇区中。典型的病毒有大麻(Stoned)、2
708等。 BR病毒是将病毒寄生在硬盘逻辑0扇区或软盘逻辑0扇区(即0面0道第1个扇区)。典型的病毒有Brain、 小球
病毒等。
顾名思义,文件型病毒主要以感染文件扩展名为 .COM、.EXE和,OVL等可执行程序为主。它的安装必须借助于病毒
的载体程序,即要运行病毒的载体程序,方能把文件型病毒引人内存。已感染病毒的文件执行速度会减缓,甚至完全无
法执行。有些文件遭感染后,一执行就会遭到删除。大多数的文件型病毒都会把它们自己的程序码复制到其宿主的开头
或结尾处。这会造成已感染病毒文件的长度变长,但用户不一定能用DIR命令列出其感染病毒前的长度。 也有部分病毒
是直接改写“受害文件”的程序码,因此感染病毒后文件的长度仍然维持不变。
感染病毒的文件被执行后,病毒通常会趁机再对下一个文件进行感染。有的高明一点的病毒,会在每次进行感染的
时候,针对其新宿主的状况而编写新的病毒码,然后才进行感染,因此,这种病毒没有固定的病毒码—以扫描病毒码的
方式来检测病毒的查毒软件,遇上这种病毒可就一点用都没有了。但反病毒软件随着病毒技术的发展而发展,针对这种
病毒现在也有了有效手段。
大多数文件型病毒都是常驻在内存中的。
文件型病毒分为源码型病毒、嵌入型病毒和外壳型病毒。源码型病毒是用高级语言编写的,若不进行汇编、链接则
无法传染扩散。嵌入型病毒是嵌入在程序的中间,它只能针对某个具体程序,如dBASE病毒。 这两类病毒受环境限制尚
不多见。目前流行的文件型病毒几乎都是外壳型病毒,这类病毒寄生在宿主程序的前面或后面,并修改程序的第一个执
行指令,使病毒先于宿主程序执行,这样随着宿主程序的使用而传染扩散。
文件外壳型病毒按其驻留内存方式可分为高端驻留型、常规驻留型、内存控制链驻留型、设备程序补丁驻留型和不
驻留内存型。
混合型病毒综合系统型和文件型病毒的特性,它的“性情”也就比系统型和文件型病毒更为“凶残”。此种病毒透
过这两种方式来感染,更增加了病毒的传染性以及存活率。不管以哪种方式传染,只要中毒就会经开机或执行程序而感
染其他的磁盘或文件,此种病毒也是最难杀灭的。
引导型病毒相对文件型病毒来讲,破坏性较大,但为数较少,直到90年代中期,文件型病毒还是最流行的病毒。但
近几年情形有所变化,宏病毒后来居上,据美国国家计算机安全协会统计,这位“后起之秀”已占目前全部病毒数量的
80%以上。另外,宏病毒还可衍生出各种变形变种病毒,这种“父生子子生孙”的传播方式实在让许多系统防不胜防,
这也使宏病毒成为威胁计算机系统的“第一杀手”。
随着微软公司Word字处理软件的广泛使用和计算机网络尤其是Internet的推广普及,病毒家族又出现一种新成员,
这就是宏病毒。宏病毒是一种寄存于文档或模板的宏中的计算机病毒。一旦打开这样的文档,宏病毒就会被激活,转移
到计算机上,并驻留在Normal模板上。从此以后,所有自动保存的文档都会“感染”上这种宏病毒,而且如果其他用户
打开了感染病毒的文档,宏病毒又会转移到他的计算机上。
⑥ 求易语言mbr锁源码
易语言mbr锁源码,机时黑屏然后就有一行字,要求输入密码的那种就是直接锁定开机程序,然后登录密码才可以的,满意请采纳
⑦ 病毒的种类
1.按照计算机病毒攻击的系统分类
(1)攻击DOS系统的病毒。这类病毒出现最早、最多,变种也最多,目前我国出现的计算机病毒基本上都是这类病毒,此类病毒占病毒总数的99%。
(2)攻击Windows系统的病毒。由于Windows的图形用户界面(GUI)和多任务操作系统深受用户的欢迎,Windows正逐渐取代DOS,从而成为病毒攻击的主要对象。目前发现的首例破坏计算机硬件的CIH病毒就是一个Windows 95/98病毒。
(3)攻击UNIX系统的病毒。当前,UNIX系统应用非常广泛,并且许多大型的操作系统均采用UNIX作为其主要的操作系统,所以UNIX病毒的出现,对人类的信息处理也是一个严重的威胁。
(4)攻击OS/2系统的病毒。世界上已经发现第一个攻击OS/2系统的病毒,它虽然简单,但也是一个不祥之兆。
2.按照病毒的攻击机型分类
(1)攻击微型计算机的病毒。这是世界上传染是最为广泛的一种病毒。
(2)攻击小型机的计算机病毒。小型机的应用范围是极为广泛的,它既可以作为网络的一个节点机,也可以作为小的计算机网络的计算机网络的主机。起初,人们认为计算机病毒只有在微型计算机上才能发生而小型机则不会受到病毒的侵扰,但自1988年11月份Internet网络受到worm程序的攻击后,使得人们认识到小型机也同样不能免遭计算机病毒的攻击。
(3)攻击工作站的计算机病毒。近几年,计算机工作站有了较大的进展,并且应用范围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所以我们不难想象,攻击计算机工作站的病毒的出现也是对信息系统的一大威胁。
3.按照计算机病毒的链结方式分类
由于计算机病毒本身必须有一个攻击对象以实现对计算机系统的攻击,计算机病毒所攻击的对象是计算机系统可执行的部分。
(1)源码型病毒
该病毒攻击高级语言编写的程序,该病毒在高级语言所编写的程序编译前插入到原程序中,经编译成为合法程序的一部分。
(2)嵌入型病毒
这种病毒是将自身嵌入到现有程序中,把计算机病毒的主体程序与其攻击的对象以插入的方式链接。这种计算机病毒是难以编写的,一旦侵入程序体后也较难消除。如果同时采用多态性病毒技术,超级病毒技术和隐蔽性病毒技术,将给当前的反病毒技术带来严峻的挑战。
(3)外壳型病毒
外壳型病毒将其自身包围在主程序的四周,对原来的程序不作修改。这种病毒最为常见,易于编写,也易于发现,一般测试文件的大小即可知。
(4)操作系统型病毒
这种病毒用它自已的程序意图加入或取代部分操作系统进行工作,具有很强的破坏力,可以导致整个系统的瘫痪。圆点病毒和大麻病毒就是典型的操作系统型病毒。
这种病毒在运行时,用自己的逻辑部分取代操作系统的合法程序模块,根据病毒自身的特点和被替代的操作系统中合法程序模块在操作系统中运行的地位与作用以及病毒取代操作系统的取代方式等,对操作系统进行破坏。
4.按照计算机病毒的破坏情况分类
按照计算机病毒的破坏情况可分两类:
(1)良性计算机病毒
良性病毒是指其不包含有立即对计算机系统产生直接破坏作用的代码。这类病毒为了表现其存在,只是不停地进行扩散,从一台计算机传染到另一台,并不破坏计算机内的数据。有些人对这类计算机病毒的传染不以为然,认为这只是恶作剧,没什么关系。其实良性、恶性都是相对而言的。良性病毒取得系统控制权后,会导致整个系统和应用程序争抢CPU的控制权,时时导致整个系统死锁,给正常操作带来麻烦。有时系统内还会出现几种病毒交叉感染的现象,一个文件不停地反复被几种病毒所感染。例如原来只有10KB存储空间,而且整个计算机系统也由于多种病毒寄生于其中而无法正常工作。因此也不能轻视所谓良性病毒对计算机系统造成的损害。
(2)恶性计算机病毒
恶性病毒就是指在其代码中包含有损伤和破坏计算机系统的操作,在其传染或发作时会对系统产生直接的破坏作用。这类病毒是很多的,如米开朗基罗病毒。当米氏病毒发作时,硬盘的前17个扇区将被彻底破坏,使整个硬盘上的数据无法被恢复,造成的损失是无法挽回的。有的病毒还会对硬盘做格式化等破坏。这些操作代码都是刻意编写进病毒的,这是其本性之一。因此这类恶性病毒是很危险的,应当注意防范。所幸防病毒系统可以通过监控系统内的这类异常动作识别出计算机病毒的存在与否,或至少发出警报提醒用户注意。
5.按照计算机病毒的寄生部位或传染对象分类
传染性是计算机病毒的本质属性,根据寄生部位或传染对象分类,也即根据计算机病毒传染方式进行分类,有以下几种:
(1)磁盘引导区传染的计算机病毒
磁盘引导区传染的病毒主要是用病毒的全部或部分逻辑取代正常的引导记录,而将正常的引导记录隐藏在磁盘的其他地方。由于引导区是磁盘能正常使用的先决条件,因此,这种病毒在运行的一开始(如系统启动)就能获得控制权,其传染性较大。由于在磁盘的引导区内存储着需要使用的重要信息,如果对磁盘上被移走的正常引导记录不进行保护,则在运行过程中就会导致引导记录的破坏。引导区传染的计算机病毒较多,例如,“大麻”和“小球”病毒就是这类病毒。
(2)操作系统传染的计算机病毒
操作系统是一个计算机系统得以运行的支持环境,它包括.com、.exe等许多可执行程序及程序模块。操作系统传染的计算机病毒就是利用操作系统中所提供的一些程序及程序模块寄生并传染的。通常,这类病毒作为操作系统的一部分,只要计算机开始工作,病毒就处在随时被触发的状态。而操作系统的开放性和不绝对完善性给这类病毒出现的可能性与传染性提供了方便。操作系统传染的病毒目前已广泛存在,“黑色星期五”即为此类病毒。
(3)可执行程序传染的计算机病毒
可执行程序传染的病毒通常寄生在可执行程序中,一旦程序被执行,病毒也就被激活,病毒程序首先被执行,并将自身驻留内存,然后设置触发条件,进行传染。
对于以上三种病毒的分类,实际上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引导区型传染的计算机病毒;另一类是可执行文件型传染的计算机病毒。
6.按照计算机病毒激活的时间分类
按照计算机病毒激活时间可分为定时的和随机的。
定时病毒仅在某一特定时间才发作,而随机病毒一般不是由时钟来激活的。
7.按照传播媒介分类
按照计算机病毒的传播媒介来分类,可分为单机病毒和网络病毒。
(1)单机病毒
单机病毒的载体是磁盘,常见的是病毒从软盘传入硬盘,感染系统,然后再传染其他软盘,软盘又传染其他系统。
(2)网络病毒
网络病毒的传播媒介不再是移动式载体,而是网络通道,这种病毒的传染能力更强,破坏力更大。
8.按照寄生方式和传染途径分类
人们习惯将计算机病毒按寄生方式和传染途径来分类。计算机病毒按其寄生方式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引导型病毒,二是文件型病毒;它们再按其传染途径又可分为驻留内存型和不驻留内存型,驻留内存型按其驻留内存方式又可细分。
混合型病毒集引导型和文件型病毒特性于一体。
引导型病毒会去改写(即一般所说的“感染”)磁盘上的引导扇区(BOOT SECTOR)的内容,软盘或硬盘都有可能感染病毒。再不然就是改写硬盘上的分区表(FAT)。如果用已感染病毒的软盘来启动的话,则会感染硬盘。
引导型病毒是一种在ROM BIOS之后,系统引导时出现的病毒,它先于操作系统,依托的环境是BIOS中断服务程序。引导型病毒是利用操作系统的引导模块放在某个固定的位置,并且控制权的转交方式是以物理地址为依据,而不是以操作系统引导区的内容为依据,因而病毒占据该物理位置即可获得控制权,而将真正的引导区内容搬家转移或替换,待病毒程序被执行后,将控制权交给真正的引导区内容,使得这个带病毒的系统看似正常运转,而病毒已隐藏在系统中伺机传染、发作。
有的病毒会潜伏一段时间,等到它所设置的日期时才发作。有的则会在发作时在屏幕上显示一些带有“宣示”或“警告”意味的信息。这些信息不外是叫您不要非法拷贝软件,不然就是显示特定拒绝芫雁图形,再不然就是放一段音乐给您听。病毒发作后,不是摧毁分区表,导致无法启动,就是直接FORMAT硬盘。也有一部分引导型病毒的“手段”没有那么狠,不会破坏硬盘数据,只是搞些“声光效果”让您虚惊一场。
引导型病毒几乎清一色都会常驻在内存中,差别只在于内存中的位置。(所谓“常驻”,是指应用程序把要执行的部分在内存中驻留一份。这样就可不必在每次要执行它的时候都到硬盘中搜寻,以提高效率)。
引导型病毒按其寄生对象的不同又可分为两类,即MBR(主引导区)病毒、BR(引导区)病毒。MBR病毒也称为分区病毒,将病毒寄生在硬盘分区主引导程序所占据的硬盘0头0柱面第1个扇区中。典型的病毒有大麻(Stoned)、2708等。BR病毒是将病毒寄生在硬盘逻辑0扇区或软盘逻辑0扇区(即0面0道第1个扇区)。典型的病毒有Brain、小球病毒等。
顾名思义,文件型病毒主要以感染文件扩展名为.com、.exe和.ovl等可执行程序为主。它的安装必须借助于病毒的载体程序,即要运行病毒的载体程序,方能把文件型病毒引入内存。已感染病毒的文件执行速度会减缓,甚至完全无法执行。有些文件遭感染后,一执行就会遭到删除。大多数的文件型病毒都会把它们自己的代码复制到其宿主的开头或结尾处。这会造成已感染病毒文件的长度变长,但用户不一定能用DIR命令列出其感染病毒前的长度。也有部分病毒是直接改写“受害文件”的程序码,因此感染病毒后文件的长度仍然维持不变。
感染病毒的文件被执行后,病毒通常会趁机再对下一个文件进行感染。有的高明一点的病毒,会在每次进行感染的时候,针对其新宿主的状况而编写新的病毒码,然后才进行感染。因此,这种病毒没有固定的病毒码----以扫描病毒码的方式来检测病毒的查毒软件,遇上这种病毒可就一点用都没有了。但反病毒软件随病毒技术的发展而发展,针对这种病毒现在也有了有效手段。
大多数文件型病毒都是常驻在内存中的。
文件型病毒分为源码型病毒、嵌入型病毒和外壳型病毒。源码型病毒是用高级语言编写的,若不进行汇编、链接则无法传染扩散。嵌入型病毒是嵌入在程序的中间,它只能针对某个具体程序,如dBASE病毒。这两类病毒受环境限制尚不多见。目前流行的文件型病毒几乎都是外壳型病毒,这类病毒寄生在宿主程序的前面或后面,并修改程序的第一个执行指令,使病毒先于宿主程序执行,这样随着宿主程序的使用而传染扩散。
混合型病毒综合系统型和文件型病毒的特性,它的“性情”也就比系统型和文件型病毒更为“凶残”。这种病毒透过这两种方式来感染,更增加了病毒的传染性以及存活率。不管以哪种方式传染,只要中毒就会经开机或执行程序而感染其他的磁盘或文件,此种病毒也是最难杀灭的。
引导型病毒相对文件型病毒来讲,破坏性较大,但为数较少,直到90年代中期,文件型病毒还是最流行的病毒。但近几年情形有所变化,宏病毒后来居上,据美国国家计算机安全协会统计,这位“后起之秀”已占目前全部病毒数量的80%以上。另外,宏病毒还可衍生出各种变形病毒,这种“父生子子生孙”的传播方式实在让许多系统防不胜防,这也使宏病毒成为威胁计算机系统的“第一杀手”。
随着微软公司Word字处理软件的广泛使用和计算机网络尤其是Internet的推广普及,病毒家族又出现一种新成员,这就是宏病毒。宏病毒是一种寄存于文档或模板的宏中的计算机病毒。一旦打开这样的文档,宏病毒就会被激活,转移到计算机上,并驻留在Normal模板上。从此以后,所有自动保存在文档都会“感染”上这种宏病毒,而且如果其他用户打开了感染病毒的文档,宏病毒又会转移到他的计算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