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操作系统 » 数据库如何实现

数据库如何实现

发布时间: 2022-08-28 13:29:42

数据库的安全性如何实现

数据库的安全性是指保护数据库以防止不合法的使用所造成的数据泄露、更改或破坏。
安全性问题不是数据库系统所独有的,所有计算机系统都有这个问题。只是在数据库系统中大量数据集中存放,而且为许多最终用户直接共享,从而使安全性问题更为突出。 系统安全保护措施是否有效是数据库系统的主要指标之一。 数据库的安全性和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包括操作系统、网络系统的安全性是紧密联系、相互支持的。
实现数据库安全性控制的常用方法和技术有:
(1)用户标识和鉴别:该方法由系统提供一定的方式让用户标识自己咱勺名字或身份。每次用户要求进入系统时,由系统进行核对,通过鉴定后才提供系统的使用权。
(2)存取控制:通过用户权限定义和合法权检查确保只有合法权限的用户访问数据库,所有未被授权的人员无法存取数据。例如C2级中的自主存取控制(I)AC),Bl级中的强制存取控制(M.AC)。
(3)视图机制:为不同的用户定义视图,通过视图机制把要保密的数据对无权存取的用户隐藏起来,从而自动地对数据提供一定程度的安全保护。
(4)审计:建立审计日志,把用户对数据库的所有操作自动记录下来放人审计日志中,DBA可以利用审计跟踪的信息,重现导致数据库现有状况的一系列事件,找出非法存取数据的人、时间和内容等。
(5)数据加密:对存储和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处理,从而使得不知道解密算法的人无法获知数据的内容。

⑵ 如何实现数据库与系统的连接

打开Microsoft
Office
Access
基本数据库,新建一个新的数据库,如图所示,或者快捷键CTRL+N。
在软件界面右边,可以选择“空数据库”,填写数据库名字,并保存数据库。
3
设计数据表,输入字段名称,最后再输入相应的数据。
4
为数据库添上名字:“成绩表”输入相应的数据,至此,一个可用的数据库就完成了。

⑶ 数据库如何实现

数据独立性是指应用程序和数据之间相互独立、不受影响,即数据结构的修改不会引起应用程序的修改.数据独立性包括:物理数据独立性和逻辑数据独立性.物理数据独立性是指数据库物理结构改变时不必修改现有的应用程序.逻辑数据独立性是指数据库逻辑结构改变时不用改变应用程序.数据独立性是由DBMS的二级睁像功能来实现的.当整个系统要求改变模式时(增加记录类型、增加数据项,由DBMS对各个外模式/模式的映像做相应改变,从而保证了数据的逻辑独立性.当数据的存储结构改变时,由DBMS对模式/内模式的映像做相应改变,从而保证了数据的物理独立性.

⑷ 数据库之逻辑结构设计如何实现

用Visio或者PowerDesign都可以实现数据库逻辑结构的设计。并且可以生成数据库脚本,到数据库中直接执行即可完成建表等操作,比较直观。

⑸ 数据库得查询功能是怎么实现的

数据库的查询功能实现原理:

数据库查询是数据库的最主要功能之一。我们都希望查询数据的速度能尽可能的快,因此数据库系统的设计者会从查询算法的角度进行优化。最基本的查询算法当然是顺序查找(linear search),这种复杂度为O(n)的算法在数据量很大时显然是糟糕的,好在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很多更优秀的查找算法,例如二分查找(binary search)、二叉树查找(binary tree search)等。如果稍微分析一下会发现,每种查找算法都只能应用于特定的数据结构之上,例如二分查找要求被检索数据有序,而二叉树查找只能应用于二叉查找树上,但是数据本身的组织结构不可能完全满足各种数据结构(例如,理论上不可能同时将两列都按顺序进行组织),所以,在数据之外,数据库系统还维护着满足特定查找算法的数据结构,这些数据结构以某种方式引用(指向)数据,这样就可以在这些数据结构上实现高级查找算法。这种数据结构,就是索引。

图1展示了一种可能的索引方式。左边是数据表,一共有两列七条记录,最左边的是数据记录的物理地址(注意逻辑上相邻的记录在磁盘上也并不是一定物理相邻的)。为了加快Col2的查找,可以维护一个右边所示的二叉查找树,每个节点分别包含索引键值和一个指向对应数据记录物理地址的指针,这样就可以运用二叉查找在O(log2n)O(log2n)的复杂度内获取到相应数据。

⑹ 数据库如何实现共用

很简单,有方法二

方法一:

第一步:将你不同的网站的用户登陆的的数据库查询改为同一数据库表,其他有关于用户操作的都到同一表

第二步:将你的session或者cookie有关用户名的变量改成同一名称

优点很明显.数据同步

方法二:

将你的session或者cookie有关用户名的变量改成同一名称,就可以全站同步登陆.

不过缺点是数据不能同步更新,或者其他未知错误

⑺ 数据库系统的独立性是怎样实现的

数据独立性是由DBMS的二级映象功能来保证的。数据库系统通常采用外模式、模式和内模式三级结构,数据库管理系统在这三级模式之间提供了外模式/模式和模式/内模式两层映象。

当整个系统要求改变模式时(增加记录类型、增加数据项)时,由DBMS对各个外模式/模式的映象作相应改变,可以使外模式保持不变,应用程序是依据数据的外模式编写的,从而应用程序不必修改,保证了数据的逻辑独立性。

当数据的存储结构改变时,由DBMS对模式/内模式映象作相应改变,可以使模式不变,从而应用程序也不必改变,保证了数据的物理独立性。



(7)数据库如何实现扩展阅读

数据独立性的作用

1、数据与程序的独立

把数据的定义从程序中分离出去,加上数据的存取又由DBMS负责,从而简化了应用程序的编制,大大减少了应用程序的维护和修改。可以说数据处理的发展史就是数据独立性不断进化的历史。在手工管理阶段,数据和程序完全交织在一起,没有独立性可言,数据结构作任何改动,应用程序也需要做相应的修改。

2、独立发展

文件系统出现后,虽然将两者分离,但实际上应用程序中依然要反映文件在存储设备上的组织方法、存取方法等物理细节,因而只要数据作了任何修改,程序仍然需要作改动。而数据库系统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使程序和数据真正分离,使它们能独立发展。

⑻ 如何自己实现一个关系型数据库

对外数据模型为关系型数据库,内部的实现主要分成两大类,一类是disk-based,比如mysql,postgres,一类是memory based,后者包括MemSQL,SAP HAHA,OceanBase。看题目的意思指的是前者。这里说一个disk-based的关系型数据库涉及多少东西。

上世纪70/80年代内存不大,数据不能都放在内存里,大部分数据都存在磁盘上,读数据也需要从磁盘读,然而读写磁盘太慢了,所以就在内存里做了一个buffer pool,将已经读过的数据缓存到buffer pool中,写的时候也是写到buffer pool中就返回,buffer pool的功能就是管理数据在磁盘和内存的移动。在buffer pool中数据的管理单位是page。page大小一般几十KB。一般都可以配置。如果buffer pool中没有空闲的page,就需要将某一个page提出buffer pool,如果它是dirty page,就需要flush到磁盘,这里又需要一个LRU算法。一个page包含多条记录,page的格式需要设计用来支持变长字段。如果这时宕机了,buffer pool中的数据就丢了。这就需要REDO log,将对数据的修改先写到redo log中,然后写buffer pool,然后返回给客户端,随后,buffer pool中的dirty page会被刷到数据文件中(NO FORCE)。那么重启的时候,数据就能从redo log中恢复。REDO log还没刷完就刷数据到磁盘可以加快写入速度,缺点就是恢复的时候需要回放UNDO log,回滚一些还没有提交的事务的修改。写log又分为逻辑log和物理log,还有物理逻辑log。简单说逻辑log就是记录操作,比如将某个值从1改成2.而物理log记录具体到record的位置,例如某个page的某个record的某个field,原来的值是多少,新值是多少等。逻辑log的问题是并发情况下不太好恢复成一致。物理log对于某些操作比如create table又过于琐碎,所以一般数据库都采用混合的方式。为了跟踪系统中各种操作的顺序,这就需要为log分配id,记做LSN(log sequence number)。系统中记录各种LSN,比如pageLSN, flushedLSN等等。为了加快宕机恢复速度,需要定期写checkpoint,checkpoint就是一个LSN。
以上ACID里的C和D有关。下面说A和I,即原子性和隔离性。

这两个性质通过concurrency control来保证。隔离级别有很多种,最开始有4种,从低到高read uncommitted, read committed, repeatable read, serializable。serializable就是多个事务并发执行的结果和某种顺序执行事务的结果相同。除了serializable,其他都有各种问题。比如repeatable read有幻读问题(phantom),避免幻读需要gap lock。read committed有幻读和不可重复读问题。后来又多了一些隔离级别,比如snapshot isolation,snapshot isolation也有write skew问题。早期,并发控制协议大多是基于两阶段锁来做的(2PL),所以早期只有前面提到的四种隔离级别,后来,又出现一类并发控制协议,统称为Timestamp Ordering,所以又多了snapshot isolation等隔离级别。关于隔离级别,可以看看这篇论文 http://research.microsoft.com/pubs/69541/tr-95-51.pdf。2PL需要处理deadlock的问题。

Timestamp Ordering大体的思想就是认为事务之间冲突不大,不需要加锁,只在commit的时候check是否有冲突。属于一种乐观锁。
Timestamp Ordering具体来说包括多种,最常见的MVCC就是这类,还有一类叫做OCC(optimistic concurrency control)。MVCC就是对于事务的每次更新都产生新的版本,使用时间戳做版本号。读的时候可以读指定版本或者读最新的版本。几乎主流数据库都支持MVCC,因为MVCC读写互相不阻塞,读性能高。MySQL的回滚段就是用来保存老的版本。MVCC需要有后台线程来做不再需要的版本的回收工作。Postgres的vacuum就是做这事的。OCC和MVCC的区别是,OCC协议中,事务的修改保存在私有空间(比如客户端),commit的时候再去检测冲突,通常的做法是事务开始时看一下自己要修改的数据的最后一次修改的时间戳,提交的时候去check是否这个时间戳变大了,如果是,说明被别人改过了,冲突。冲突后可以回滚或者重试。

上面这些搞定了就实现了数据库的核心,然后为了性能,需要index,通常有两种,一种支持顺序扫描B+Tree,还有一种是Hash Index。单条读适合用Hash Index,O(1)时间复杂度,顺序扫描只适合用B+Tree,O(logN)复杂度。然后,有些查询只需要扫描索引就能得到结果,有些查询直接扫描数据表就能得到结果,有些查询可以走二级索引,通过二级索引找到数据表然后得到结果。。具体用哪种方式就是优化器的事了。

再外围一些,关系型数据库自然需要支持SQL了,由SQL变成最后可以执行的物理执行计划中间又有很多步,首先SQL通过词法语法分析生成抽象语法树,然后planner基于这棵树生成逻辑执行计划,逻辑执行计划的生成通常涉及到等价谓词重写,子查询消除等逻辑层面的优化技术,优化的目的当然是性能。比如等价谓词重写,用大于小于谓词消除like,between .. and..等不能利用索引的谓词。下一步是逻辑执行计划生成物理执行计划,物理执行计划树每个节点是一个operator,operator的执行就是实实在在的操作,比如扫表的operator,filter opertor。一个逻辑执行计划通常可以有多个物理执行对应,选择哪个就涉及到物理执行计划优化,这里涉及到经典的cost model,综合考虑内存,CPU, I/O,网络等。最典型的,三表join,从左到右还是右到左,使用hash join,还是sort merge join等。

⑼ 如何实现数据库完整性

数据库中的数据是从外界输入的,而数据的输入由于种种原因,会发生输入无效或错误信息。保证输入的数据符合规定,成为了数据库系统,尤其是多用户的关系数据库系统首要关注的问题。数据完整性因此而提出。数据完整性是指数据的精确性和可靠性。它是应防止数据库中存在不符合语义规定的数据和防止因错误信息的输入输出造成无效操作或错误信息而提出的。数据完整性分为四类:实体完整性、域完整性、参照完整性、用户定义的完整性。数据库采用多种方法来保证数据完整性,包括外键、约束、规则和触发器。系统很好地处理了这四者的关系,并针对不同的具体情况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相互交叉使用,相补缺点。
楼上说的主键外键只是一方面,还有约束、规则和触发器,通过设置,由DBMS来自动完成。

热点内容
磊科如何修改密码 发布:2025-07-13 17:03:06 浏览:864
oracle数据库类型 发布:2025-07-13 17:01:39 浏览:200
linuxeclipse安装 发布:2025-07-13 16:44:56 浏览:176
内部服务器做什么用 发布:2025-07-13 16:43:54 浏览:118
toppython 发布:2025-07-13 16:34:05 浏览:906
安卓微信好友删除怎么找回来 发布:2025-07-13 16:28:10 浏览:125
华为微信自动存储 发布:2025-07-13 16:26:45 浏览:197
svn外网不能访问 发布:2025-07-13 16:26:33 浏览:724
易语言dll加密 发布:2025-07-13 16:17:50 浏览:808
java编写记事本程序 发布:2025-07-13 16:12:13 浏览: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