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预热算法
1. 用8000瓦电热水器须用多少平方电线,计算方法怎样。
没有准确的公式的,老电工凭的是经验,一般就是1000瓦用铜线的要1.0平方,8000瓦用多芯铜线的话,线路不是很远,用6.0平方的,线路远和用于电热线路(电路中有电发热管的情况)时最好用10.0的多芯绝缘铜线为好;
这些都是国标线的标准 如果要是非标线 它的平方数不够 标的高 实际达不到那么多平
2. 为什么快充手机电池从10%到20%较慢90%到100%较慢而不是匀速充电
手机电池主要是锂离子或锂聚合物电池,充电算法一般是先恒流后恒压,比如用2A电流充电到4.35v,然后充电电压维持不变,充电电流持续减小,直到充满,因此90%到100%较慢就容易理解了,至于描述的10%到20%较慢,一般不会有这个情况,如果是因为低温等原因造成的充电减速,从0%就会比较慢,不会10%才比较慢。
3. 热熔器插电后几分钟能用
热熔器加热时间一般需要3分钟左右。具体还是得看指示灯的变换就知道是否可以工作。
热熔工具接通电源达到工作温度,即260~280℃,温度过高直接导致焊接失败。管子和管子连接的地方未清洁干净;加热时间未按照热熔时间表来热熔,一般情况下,20mm管子加热时间为5s,25mm管子加热时间为7s。
还有就是管子和配件不同质,造成管子热熔已过头了,但配件还未热熔到位。PPR水管热熔正常的,应是管与配件焊缝饱满,管子与配件边成为一个容体,这样才能确保水管滴水不漏。
热熔加热时间算法:
1、热熔器280度,6分ppr水管热熔时间是20分钟,从插到热熔器模具底算起。
2、先将管件插入摸头,插入将近一半深度时,将管材插入摸头,待同时达到指定深度且有均匀溢出物时同时拔出,将管材和管件融合在一起。
3、在3秒内对直,不能旋转,然后稳住,待冷却后松手,熔接完成。
4、一些用户认为PPR管加热时间从将PPR管材管件开始推入到热熔器模头就算起,这种说法不科学。
4. 什么是烟雾监测报警系统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要:介绍了一种车载烟雾报警系统的设计方案,包含一个带触摸屏液晶的主机和多个分布式安装的探测器,通过RS485总线连接。方案采用半导体气体传感器实现,灵敏度高、成本低、寿命长,通过基准电压自动标定、自动校正和测量值温度补偿,解决了半导体气体传感器漂移和受温度影响大的问题,实现了烟雾的可靠检测,为汽车火灾早期预警提供了可靠保障,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关键词:半导体气体传感器;RS485;自动校正;自动标定;温度补偿
近年来,汽车火灾事故时有发生,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教训是深刻的,目前汽车火灾事故已经成为媒体舆论的焦点,社会各界对此广泛关注。特别是城市公交车和长途大巴车由于采用空调系统使得人们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给火灾处理和人员逃离都带来了很多的不便,控制火灾的发生和先期的预警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抓好火灾预防必须借助于高科技防火灾产品在其汽车领域上的运用,将其灾情早期发现并控制消灭在隐患萌芽中。
1 烟雾检测原理
对于火灾烟雾方面的监测,通常主要采用烟雾传感器与温度传感器,其中烟雾传感器主要有离子式、光电式和气敏式等几类。它们的工作原理就决定了其监测方式只有在火灾达到一定程度后才能进行报警工作,而且存在对部分特殊火焰的燃烧无法识别的现象,这种监测的方式是无法对于早期发生的火灾进行报警的,其监测也是不全面的,如果待火灾达到一定程度报警,势必无形中给财产与生命安全造成更大损失。
近年来,随着气体传感技术的发展,气体传感器和传统火灾探测器相结合的探测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汽车火灾烟雾探测领域。在火灾过程中,几乎每种物质均要产生不充分燃烧的CO和烟雾,特别是阴燃阶段的火灾更是如此,由火灾孕育到剧烈燃烧CO和烟雾经历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然后逐渐减小的规律性变化过程,而且CO和烟雾比空气密度小,更容易更早漂浮实现早期预警。因此检测CO和烟雾适合于火灾早期探测,这对于较早的时间捕捉到火灾发生信息非常重要。
半导体气体传感器是利用气体在半导体表面的氧化还原反应导致敏感元件组织发生变化而制成的,它的优点是成本低廉、制作简单、灵敏度高、响应速度快、寿命长、对湿度敏感度低;它的缺点是对气体选择性差、输出非线性、稳定性不理想,适用于单点或少量检测点报警,不适合于定量检测使用。对于汽车使用环境来说,是比较合适的一种气体传感器,但是在使用中要解决稳定性不够的问题。
2 车载烟雾报警器系统设计
整个车载烟雾报警系统分为两个部分:安装于驾驶员侧的主机和分布安装在车厢各处的探测器,主机和探测器通过RS485总线连接在一起。其安装分布如图1所示。
7 结论
实际制作的样机,经过使用检验,能够满足实际使用的需要,灵敏度较高,稳定性满足要求,能可靠地进行烟雾检测,实现火灾的早期预警。
参考文献
[1] MP801气体传感器数据手册.郑州炜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2] MP901气体传感器数据手册.郑州炜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3] MP503气体传感器数据手册.郑州炜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4] TGS2603用于异味与空气污染物检测的气体传感器.深圳市新世联科技有限公司.
[5] DC80480F070_1000_0T 数据手册 V1.0.广州大彩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本文来源于科技期刊《电子产品世界》2020年第01期第81页,欢迎您写论文时引用,并注明出处。
5. 控制恒温恒湿的算法
恒温恒湿空调系统的应用场合越来越多,例如在电子、医院、计量、纺织和光学仪器等领域,以保证一些产品或操作处于恒温恒湿的环境。
但是,目前的恒温恒湿系统存在以下问题:
当室内的温度升高或降低时,恒温恒湿系统的新风空调机组的设定送风温度不会变化,导致制冷或加热的能耗增加;当室内露点温度升高或降低时,恒温恒湿系统的新风空调机组的设定送风露点不会变化,导致除湿或加湿的能耗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能耗小的恒温恒湿系统的控制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能耗小的恒温恒湿系统。
为达此目的,一方面,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恒温恒湿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
测量恒温恒湿室内的实际室温T1测和实际室内露点温度T2测;
根据实际室温T1测与恒温恒湿系统的送风部的设定送风温度T1设的差值△T1对T1设进行校正:T1校=T1设+f(△T1),其中,△T1=T1测-T1设,△T1>0时,f(△T1)<0,△T1<0时,f(△T1)>0,T1校为所述送风部的校正后的设定送风温度;
根据实际室内露点温度T2测与恒温恒湿系统的送风部的设定送风露点温度T2设的差值△T2对T2设进行校正:T2校=T2设+F(△T2),其中,△T2=T2测-T2设,△T2>0时,F(△T2)<0,△T2<0时,F(△T2)>0,T2校为所述送风部的校正后的设定送风露点温度。
进一步地,f(△T1)和F(△T2)分别由控制器通过PID计算得到。
进一步地,恒温恒湿系统制冷时,送风部校正后的设定送风温度为T1校,
恒温恒湿系统制热时,所述送风部校正后的设定送风温度为T1’校,T1’校=T1校-第一死区温度,0<第一死区温度≦1℃;
恒温恒湿系统除湿时,所述送风部校正后的设定送风露点温度为T2校,
恒温恒湿系统加湿时,所述送风部校正后的设定送风露点温度为T2’,T2’校=T2校-第二死区温度,0<第二死区温度≦1℃。
进一步地,恒温恒湿系统包括冷却单元,当所述恒温恒湿系统用于降温和除湿时,所述恒温恒湿系统通过所述冷却单元进行降温和除湿;所述冷却单元包括第一换热管和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管上的第一控制阀,当根据所述T1校和所述T2校的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具有不同的开度变化值时,所述控制器以所述T1校和所述T2校中令所述第一控制阀开度变化值更大的一个来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的开度变化。
另一方面,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恒温恒湿系统,包括控制器和分别与所述控制器连接的温度调节部、湿度调节部、送风部、室温传感器和室内露点温度传感器;
所述送风部用于将经过所述温度调节部和所述湿度调节部处理过的空气供入至所述恒温恒湿室内,所述送风部的设定送风温度为T1设,所述送风部的设定送风露点温度为T2设,所述室内温度传感器和所述室内露点传感器分别用于测量恒温恒湿室内的实际室温T1测和实际室内露点温度T2测;
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T1测与T1设的差值△T1对T1设进行校正、以及根据T2测与T2设的差值△T2对T2设进行校正,其中:
T1校=T1设+f(△T1),其中,△T1=T1测-T1设,△T1>0时,f(△T1)<0,△T1<0时,f(△T1)>0,T1校为所述送风部的校正后的设定送风温度,
T2校=T2设+F(△T2),其中,△T2=T2测-T2设,△T2>0时,F(△T2)<0,△T2<0时,F(△T2)>0,T2校为所述送风部的校正后的设定送风露点温度。
进一步地,f(△T1)和F(△T2)分别由所述控制器通过PID计算得到。
进一步地,所述湿度调节部包括分别与所述控制器连接的冷却单元和加湿器;当所述恒温恒湿系统用于除湿时,所述控制器关闭所述加湿器并控制所述冷却单元工作;当所述恒温恒湿系统用于加湿时,所述控制器控制关闭所述冷却单元并控制所述加湿器工作。
进一步地,当所述恒温恒湿系统用于降温和除湿时,所述恒温恒湿系统通过所述冷却单元进行降温和除湿;
所述冷却单元包括第一换热管和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管上的第一控制阀,当分别根据所述T1校和所述T2校的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具有不同的开度变化值时,所述控制器以所述T1校和所述T2校中令所述第一控制阀开度变化值更大的一个来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的开度变化。
进一步地,所述恒温恒湿系统还包括新风管和回风部,所述新风管和所述回风部的风出口均分别与所述温度调节装置的进风口以及所述湿度调节装置的进风口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新风管内设置有过滤结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提供的恒温恒湿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其设定送风温度和设定送风露点温度不是固定的,而是基于实际室温和实际室内露点温度与该设定值的差值对该设定值进行校正、自动调整,采用闭环自动控制,避免恒温恒湿系统高能耗的运行,整体运行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一提供的恒温恒湿系统控制方法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优选实施例一:
本优选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恒温恒湿系统的控制方法,该方法具体为:
测量恒温恒湿室内的实际室温T1测和实际室内露点温度T2测;
根据实际室温T1测与恒温恒湿系统的送风部的设定送风温度T1设的差值△T1对T1设进行校正:T1校=T1设+f(△T1),其中,△T1=T1测-T1设,△T1>0时,f(△T1)<0,△T1<0时,f(△T1)>0,T1校为送风部的校正后的设定送风温度;
根据实际室内露点温度T2测与恒温恒湿系统的送风部的设定送风露点温度T2设的差值△T2对T2设进行校正:T2校=T2设+f(△T2),其中,△T2=T2测-T2设,△T2>0时,f(△T2)<0,△T2<0时,f(△T2)>0,T2校为送风部的校正后的设定送风露点温度。
其中,f(△T1)和F(△T2)可以分别由控制器通过PID(Proportion Integration Differentiation)计算得到。PID的运算控制量包括比例单元P、积分单元I和微分单元D。PID运算中把收集到的数据△T1或△T2和一个参考值进行比较,然后把这个差别用于计算f(△T1)或F(△T2)。其中,比例单元P、积分单元I和微分单元D以及参考值均可由经验参数或调试参数获得。
本实施例中,例如,当恒温恒湿系统制冷且T1设=22℃时,如果T1测=23℃,△T=1>0,此时f(△T1)<0,T1校=22℃+f(△T1)。即当室温偏高,超过设定值22℃时,新风空调机组可以低于22℃的值送风,而不是以22℃送风。当恒温恒湿系统制冷且T1设=22℃时,如果T1测=21℃,△T=1<0,此时f(△T1)>0,T1校=22℃+f(△T1)。即当室温偏低,超过设定值22℃时,恒温恒湿系统可以以高于22℃的温度值送风,而不是以22℃送风。
本实施例提供的恒温恒湿系统的控制方法,其设定送风温度和设定送风露点温度不是固定的,而是基于实际室温和实际室内露点温度与该设定值的差值对该设定值进行校正、自动调整,采用闭环自动控制,避免恒温恒湿系统高能耗的运行,整体运行成本低。
本实施例中,在上述方法的基础上,恒温恒湿系统制冷时,送风部校正后的设定送风温度为T1校,恒温恒湿系统制热时,送风部校正后的设定送风温度为T1’校,T1’校=T1校-第一死区温度,0<第一死区温度≦1℃;恒温恒湿系统除湿时,送风部校正后的设定送风露点温度为T2校,恒温恒湿系统加湿时,送风部校正后的设定送风露点温度为T2’,T2’校=T2校-第二死区温度,0<第二死区温度≦1℃。第一死区温度和第二死区温度是指由于恒温恒湿系统无法精确控制的温度区域,其具体值可以根据恒温恒湿系统的控制精度进行选择。
本实施例中,在上述方法的基础上,恒温恒湿系统包括冷却单元,当恒温恒湿系统用于降温和除湿时,恒温恒湿系统通过冷却单元进行降温和除湿;
冷却单元包括第一换热管和设置于第一换热管上的第一控制阀,当分别根据T1校和T2校的控制第一控制阀具有不同的开度变化值时,控制器以T1校和T2校中令第一控制阀开度变化值更大的一个来控制第一控制阀的开度变化。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实现上述恒温恒湿系统控制方法的恒温恒湿系统,其包括控制器和分别与控制器连接的温度调节部、湿度调节部、送风部、室温传感器和室内露点温度传感器;送风部用于将经过温度调节部和湿度调节部处理过的空气供入至恒温恒湿室内,送风部的设定送风温度为T1设,送风部的设定送风露点温度为T2设,室内温度传感器和室内露点传感器分别用于测量恒温恒湿室内的实际室温T1测和实际室内露点温度T2测;
控制器用于根据T1测与T1设的差值△T1对T1设进行校正、以及根据T2测与T2设的差值△T2对T2设进行校正,其中:
T1校=T1设+f(△T1),其中,△T1=T1测-T1设,△T1>0时,f(△T1)<0,△T1<0时,f(△T1)>0,T1校为送风部的校正后的设定送风温度,
T2校=T2设+F(△T2),其中,△T2=T2测-T2设,△T2>0时,F(△T2)<0,△T2<0时,F(△T2)>0,T2校为送风部的校正后的设定送风露点温度。
本实施例提供的恒温恒湿系统,其设定送风温度和设定送风露点温度不是固定的,而是基于实际室温和实际室内露点温度与该设定值的差值对该设定值进行校正、自动调整,采用闭环自动控制,避免恒温恒湿系统高能耗的运行,整体运行成本低。
本实施例中,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f(△T1)和F(△T2)分别由控制器通过PID计算得到。
本实施例中,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湿度调节部包括分别与控制器连接的冷却单元和加湿器;当恒温恒湿系统用于除湿时,控制器关闭加湿器并控制冷却单元工作;当恒温恒湿系统用于加湿时,控制器控制关闭冷却单元并控制加湿器工作。当恒温恒湿系统用于加湿时,控制器控制以T2’校作为送风部的二次校正后的设定送风露点温度,T2’校=T2校-第二死区温度,0<第二死区温度≦1℃。
本实施例中,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温度调节部包括分别与控制器连接的预热单元和再热单元,预热单元包括第二换热管、预热温度传感器和设置于第二换热管上的第二控制阀,预热温度传感器用于测量第二换热管的实际预热温度T11测;控制器用于在第二换热管的实际预热温度T11测大于换热管的设定预热温度时减小第二控制阀的开度,在实际预热温度T11测小于换热管的设定预热温度时增大第二控制阀的开度。
本实施例中,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恒温恒湿系统还包括新风管和回风部,新风管和回风部的风出口均分别与温度调节装置的进风口以及湿度调节装置的进风口连通。新风管内优选但不局限为设置有过滤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