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编数据库
①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主要任务
按照国务院《通知》要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主要任务包括:开展农村土地调查,查清全国农村各类土地的利用状况;开展城镇土地调查,掌握城市建成区、县城所在地建制镇的城镇土地状况;开展基本农田状况调查,查清全国基本农田状况;建设土地调查数据库,实现调查信息的互联共享。在调查的基础上,建立土地资源变化信息的调查统计、及时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具体任务如下: 农村土地调查是指对城市、建制镇以外的土地进行调查。农村土地调查是第二次土地调查的重点任务。按照调查内容,农村土地调查分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农村土地权属调查两部分。
(1)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以1:1万比例尺为主,以县区为基本单位,按照统一的土地调查技术标准,以正射影像图为基础,实地调查城镇以外的每块土地的地类、位置、范围、面积、分布等利用状况,查清全国耕地、园地、草地、林地、农村居民点等各类土地的分布和利用现状。
(2)农村土地权属调查。农村土地权属调查主要是查清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公路、铁路、河流以及农、林、牧、渔场(含部队、劳改农场及使用的土地)等国有土地的使用权状况。充分利用土地调查成果,加快推进土地登记发证,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 (1)建立四级土地利用数据库
按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标准,以县(区、市)为单位组织开展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对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土地权属数据和基本农田等数据进行管理,满足县级日常变更等业务需要;在市级,以市(地、州)为单位,结合市级管理模式,整合各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构建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满足市级国土资源日常管理需求;以省为单位组织,对市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全面整合,建立省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满足省级国土资源管理对土地基础数据的基本需要。在中央一级,借助现有的网络系统,由国家组织建立国家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提供对各级土地数据到地块的查询检索、统计汇总、分析输出、及时调用和定期备案等功能。另外,各级数据库之间提供访问和调用接口,满足数据上传、接收、交换、备份、更新维护、日常应用等工作需要。
(2)建立市县地籍信息系统
各市(县)按照地籍信息系统建设有关技术标准和要求,以市(县)为单位,组织建立地籍信息系统,对市(县)地籍调查和地籍测量结果的图形数据、宗地属性以及各种表、卡、册等数据信息进行集中管理,并提供编辑录入、查询统计、日常变更、制图输出、登记发证以及办公流程等管理功能,满足日常业务及管理需求。 (1)数据汇集
在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基础上,逐级汇总各级行政辖区内的各类土地利用数据以及基本农田和城镇建设用地等数据,增加非调查区域的港澳台地区的土地数据,形成国家及各级行政辖区内的综合及专题调查汇总成果。
(2)图件编制
利用数据库管理和计算机辅助制图等技术,采用缩编等手段对全国土地调查图形数据进行整理缩编,编制出国家、省、地(市)、县级系列土地利用图件、图集和各种专题图件(集)等。
(3)成果分析
根据土地调查结果,结合相关资料信息,开展土地利用状况分析。对耕地、基本农田等各类土地的数量、分布、利用结构及其变化状况进行综合分析,评判土地利用的集约节约程度,预测变化趋势,为土地开发潜力挖掘,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出建议。根据土地调查及分析结果,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编制第二次土地调查报告。
为保持调查成果现势性,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继续进行每年一次的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组织各地对土地利用变化状况进行全面调查,及时汇总调查成果;国家建立及时监测系统,运用航空(天)遥感等高技术手段,定期对重点地区、重点地类进行变化监测,并周期性覆盖全国,及时检查各地变更调查工作情况,并利用监测成果积极做好成果维护和应用工作。制定土地调查、统计、登记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建立稳定的常设调查队伍,保障调查经费,进一步完善全国统一的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
②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成果汇总的任务是什么
(1)数据汇总。在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基础上,逐级汇总各级行政辖区内的各类土地利用数据以及基本农田和城镇建设用地等数据,增加非调查区域的港澳台地区的土地数据,形成国家及各级行政辖区内的综合及专题调查汇总成果。
(2)图件编制。利用数据库管理和计算机辅助制图等技术,采用缩编等手段对全国土地调查图形数据进行整理缩编,编制出国家、省、地(市)、县级系列土地利用图件、图集和各种专题图件(集)等。
(3)成果分析。根据土地调查结果,结合相关资料信息,开展土地利用状况分析。对耕地、基本农田等各类土地的数量、分布、利用结构及其变化状况进行综合分析,评判土地利用的集约节约程度,预测变化趋势,为土地开发潜力挖掘,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出建议。根据土地调查及分析结果,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编制第二次土地调查报告。
③ 如何用mapgis将1:1万土地利用现状图缩编成1:5万
整图变换,勾选点线面,不要选参数,比例xy各为0.2,变换后再调整点线面的参数,进行一些取舍,留下5万图所需要的元素。
④ EPS的主要功能
(1)测绘与地理信息多业务模块集成管理
EPS 2008地理信息工作站包含了基于同一平台的数据采集、内业编辑、数据监理、数据转换、自动综合与缩编、地下管线、城镇地籍、空间房产、道路断面、空间数据管理、空间数据更新维护管理等20余种软件模块,用户可根据工作需要,任意选择、组合功能模块, 实现多种业务模块集成化管理应用。
(2)多元多尺度多种类数据集成管理
不同种类、不同数学基础、不同尺度的数据通过EPS2008工作空间无缝集成。
(3)跨平台异构数据转换
采用“信息映射机制”实现对象级的自由映射,通过打散、拆分、过滤、重组、派生以及跨层转换等技术,使对象内部任何细节信息无需编程即可直接映射到目标系统,数据无缝接轨,无损转换。目前可与十余种国内外常见数据格式如ArcGIS、MapInfo、MicroStation、AutoCAD、MapGIS、SuperMap、国标VCT、等数据转换。
(4)数据监理
通过模板控制技术实现智能化检查,具备测绘数据精度检查和测绘数据信息检查两部分,通过自动或人工干预的方法可方便地定位和修改各类错误。
(6)自动缩编与综合
系统提供大量参数化计算模型,采用脚本定制技术自由控制流程,自动化程度高,生产效率高,地方化适应性高。实现了国标的多比例尺之间梯次缩编,并可动态更新数据库。
(7)坐标转换与动态投影
支持不同椭球、不同类型坐标系之间投影变换以及参数化转换,支持高斯投影换带计算,支持显示时刻不同数学基础数据叠加显示。
(8)地理信息模板定制
数据生产软件通过定制模板,封装生产作业标准,强制数据生产质量与生产标准的一致性。模板开放,用户可快速定义自己的数据标准,满足专业化、地方化需求。
(9)GIS地理信息描述与CAD图形表达一体化支持
所有地理要素全部用骨架线+属性描述方式表达,满足GIS建库与应用需求,在显示与打印环节动态符号化,满足图式规范与制图需求,一套数据既建库又出图,信息与图形完全一体化。
(10)GIS数据库更新维护
实施增量更新,通过权限管理,实现数据下载、上传、自动检测冲突,数据直接自动更新数据库、历史数据自动存储功能,实现外业、内业、入库更新一体化。 历史数据库自动维护,并可回溯任一时刻历史数据状况,现势数据与任意时刻历史数据同步浏览、对比分析等。
(11)图形打印与地图出版
支持常见打印机、绘图仪;支持分色输出地图出版格式数据(EPS);
4 EPS2008地理信息工作站产品体系
EPS2008地理信息工作站的主要专业模块软件
(1)EPSW全息测绘软件
集电子平板测图、掌上机测图、电子手簿、全站仪内存记录、动态GPS等多种测图方法及数据库管理、内业编辑、查询统计、打印出图、工程应用于一体的完全面向GIS的野外数据采集软件,软件功能细致与使用简约浑然一体,实现地理数据的信息化采集与处理,率先跨入信息化测绘新时代。
(2)EPSCE掌上GIS数据采集更新系统软件
基于POCKET PC系列掌上电脑平台的野外测图系统,集成GIS,GPS,蓝牙通讯等技术,浓缩EPSW测绘精华功能,提供灵活方便的测绘数据生产与GIS数据更新的全新野外数据采集作业模式。
(3)EPSCAN扫描矢量化软件
白纸图、薄膜图数字化的工具软件,集地图扫描矢量数据采集、编辑、属性录入和制输出为一体。其专业的图形编辑,强劲的图像处理,高效的自动跟踪等功能,使矢量化速度快、精度高,适用范围广。
(4)EPSX数据加工与转换软件
跨平台、异构、无损的矢量空间数据交换软件,提供面向不同应用的跨平台的地理数据转换与数据处理功能,目前已实现国内常见数据格式如DXF,DWG、E00,SHP,DGN,MID/MIF,VCT,COR/NOT、EXF、EXX等格式的数据双向无损转换。
(5)EPSCHK数据监理软件
集数据交换、数据质量检查、数据质量评估、错误数据修复、数据分发于一体,提供信息化、自动化的数据检查手段与错误数据的自动或半自动修复功能,实现传统方式无法实现的检查,可有效地控制空间数据的质量。
(6)EPSG地理信息数据自动综合与缩编软件
提供高效便捷的基于大比例尺数据派生中小比例尺数据的解决方案,实现自动化、信息化、工程化的数据缩编生产,对提高数据利用价值,节约GIS建设资金都具有重要意义。
(7)SunwayGIS基础地理信息系统
以数据库管理为核心,实现基础地理信息的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处理、数据输出、数据利用的一体化管理。具有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通用功能,提供简易、方便、高效的数据生产和管理方法,切实可行的数据维护和更新机制,并有严格的数据访问权限控制。因其切实可行的基础地理信息全面解决方案而成为中小城市建立易于维护、更新和实用的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有力工具。
(8)EPSCM地籍数据处理软件
集地籍调查(地籍测绘、权属调查)、数据加工处理、查询统计、成果输出为一体的地籍专业应用软件,使地籍管理变得轻松自如、成果准确可靠。
(9)EPSEM房产信息管理与信息发布软件
房产图形与属性信息完全融合在同一数据库内统一管理,对城市地形(地籍)图、丘(宗地)、楼、楼分层、分户(单元结构)图统一管理;完成房产平面、分丘、分栋分层、分层分户等数据的采集与更新,房产要素的调查与管理,满足房产管理从测绘到产权产籍、房产交易等多方面的数据需求。
(10)EPSFM林业数据调查与处理软件
包含了林业资源调查与管理工作所需的野外调查采集数据;室内专业化数据处理以及林业资源数据的信息化管理等功能,实现森林资源调查、设计、管理、利用一体化的生产作业管理模式,作业效率高,数据质量有保证,数据可直接用于建立林业地理信息系统。
(11)EPSP地下管线数据调查与处理软件
通过PDA进行外业管线图属数据调查,配合内业处理,提供高效的全野外地下管线勘探数据录入、测量定位及外业成图方法,实现各类管线平面图、断面图的生成、专业分析、统计报表,管线数据库动态更新维护等应用,实现地下管线数据采集处理与建库的内外业一体化管理。
(12)控制测量与平差系统
提供多种数学模型的平差方法,支持各等级的控制网平差以及特殊平差,不同等级的控制网混合平差等。与EPS系列软件保持了程序级的连接,真正实现了从数据采集、记簿整理、平差和成果打印的一体化。
(13)ArcSymI信息符号化插件
以插件方式与ArcGIS集成为一体,不改变ArcGIS系统任何数据结构,实现ArcGIS系统数据库的信息符号一体化。即面向信息化的自动符号化显示、符号化出图,同时满足CAD出图与GIS统计分析、数据应用需求,有效地解决了以往ArcGIS管理的数据难以更新的难题。
⑤ 技术要求
技术要求:
1、焊接时焊缝要求平滑,不得有气孔夹渣等焊接缺陷,发现缺陷及时修补。焊缝高度一般与钢板接近,采用断续焊时,焊缝长度及间隔应均匀一致。
2、制作件要求密封连续焊接时,要求焊缝处不得出现气孔沙眼现象。
3、焊接时要求焊缝高度不能小于母材(焊件)的厚度。不同厚度的母材(焊件)焊接时,焊缝高度不能小于最薄母材(焊件)厚度。
焊接通过下列三种途径达成接合的目的:
1、熔焊——加热欲接合之工件使之局部熔化形成熔池,熔池冷却凝固后便接合,必要时可加入熔填物辅助,它是适合各种金属和合金的焊接加工,不需压力。
2、压焊——焊接过程必须对焊件施加压力,属于各种金属材料和部分金属材料的加工。
3、钎焊——采用比母材熔点低的金属材料做钎料,利用液态钎料润湿母材,填充接头间隙,并与母材互相扩散实现链接焊件。适合于各种材料的焊接加工,也适合于不同金属或异类材料的焊接加工。
(5)缩编数据库扩展阅读:
焊接原理:
1 预热
预热能降低焊后冷却速度,有利于降低中碳钢热影响区的最高硬度,防止产生冷裂纹,这是焊接中碳钢的主要工艺措施。预热还能改善接头塑性,减小焊后残余应力。
通常,35和45钢的预热温度为150~250℃。含碳量再高或者因厚度和刚度很大,裂纹倾向大时,可将预热温度提高至250~400℃。
若焊件太大,整体预热有困难时,可进行局部预热,局部预热的加热范围为焊口两侧各150~200mm。
2 焊条条件:许可时优先选用酸性焊条。
3 坡口形式:将焊件尽量开成U形坡口式进行焊接。如果是铸件缺陷,铲挖出的坡口外形应圆滑,其目的是减少母材熔入焊缝金属中的比例,以降低焊缝中的含碳量,防止裂纹产生。
4 工艺参数:由于母材熔化到第一层焊缝金属中的比例最高达30%左右,所以第一层焊缝焊接时,应尽量采用小电流、慢焊接速度,以减小母材的熔深,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灼伤(电流过大时母材被烧伤)。
5 热处理:焊后应在200-350℃下保温2-6小时,进一步减缓冷却速度,增加塑性、韧性,并减小淬硬倾向,消除接头内的扩散氢。所以,焊接时不能在过冷的环境或雨中进行。
焊后最好对焊件立即进行消除应力热处理,特别是对于大厚度焊件、高刚性结构件以及严厉条件下(动载荷或冲击载荷)工作的焊件更应如此。焊后消除应力的回火温度为600~650℃,保温1-2h,然后随炉冷却。
⑥ FME进行二调数据缩编的一些方法,能看清工程文件,网络上的都处理过了。知道一个说一个。
首先介绍下缩编的具体步骤:
源数据为经过国土资源部通过核查的1:10000二调成果数据,Shape格式,西安80坐标系。
本方案采用的方法是自动化与手工处理相结合,采用FME进行图斑融合、线要素提取、节点抽稀、线平滑、线构面、图斑全自动缩编等工作,使用GIS或者CAD软件(ArcGIS、MapInfo或AutoCAD等)作为编辑平台,并进行面积计算并形成二调成果缩编数据库。缩编成果数据库各要素层之间要求拓扑关系一致。
缩编步骤是对地类图斑进行处理后,进行线的编辑,编辑后进行平滑抽稀、构面等操作。具体说明如下:
1、地类图斑的处理(自动处理)
1.1 预先设计一个表格,包含各种地类的最小上图面积、是否参与缩编、地类之间的语义邻近性分布关系等。根据这张表格,首先分离出交通、水系类等的带状图斑不参与缩编,即该类图斑和其他地类用地不互相归并。
1.2 然后地类图斑中不够上图面积的重要地类进行夸大,对图斑进行邻近、非邻近融合。
处理的模板如下:
1.3 根据图斑的全覆盖、无缝隙、无重叠、语义多层次等特点,检查重叠、缝隙问题并修正。
1.4 把不够上图面积的小图斑根据语义邻近融合到邻近的大图斑中。
处理的模板如下:
2、线图层处理(手工处理)
2.1 线状地物的处理
a、条带状图斑变单线线状地物情况
面状公路与铁路实地小于50米则处理为单线线状地物;
面状河流与沟渠实地小于等于20米处理为单线线状地物。
b、单线线状地物取舍
公路基本全部保留(舍去部分短小公路,没有连通情况),保证所有乡镇之间都有相应公路连通。
铁路全部保留(舍去一些专用线、短小的分叉)。
河流与沟渠主要对连通与主干渠、流向水系地物等进行保留。
农村道路主要保留与公路连接走向大型居民点、工矿等主干路线。
土地利用图中道路网眼要求如下:
城镇及农村发达地区道路网眼大小为实地面积75~100公顷(1:10万为200~300公顷);
山区道路网眼大小为实地面积100~150公顷(1:10万为300~500公顷)。
综合后的线状交通运输用地应检查道路网的拓扑关系,保持道路的连通性和空间关系的合理性。
2.2 图层合并
把2.1步骤中生成的地类界线、由行政区界线提取的外圈境界线(区县级)合并为一个图层,用境界线替代与地类界线重叠的部分,然后与线状地物构建拓扑关系,处理重叠等拓扑错误并给相关属性赋值,最后合并为一个图层。
2.3 拓扑检查
对新生成的线状地物进行拓扑清理,主要有重复线清除、自相交检查、悬挂线检查、线打断等。
3、重新生成地类图斑与其它图层派生
3.1 根据缩编要求,缩编后的图形节点要抽稀,同时一些小的弯曲都需要舍去,线条需要平滑,对图层线状地物进行抽稀取直。
FME模板如下:
3.2 用处理后的线构面生成新的地类图斑图层,然后根据步骤3.1中生成的线状地物对这个新生成的图层赋属性
FME模板如下:
3.3 进一步进行去除在抽稀取直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小图斑的处理。
3.4 用新的图斑和地类界线抽稀平滑的线来生成新的线状地物、地类界线、行政区界线和行政区,并给相关的属性赋值。
⑦ 清华山维EPS2008如何批量处理高程点压盖
应用清华山维软件对1500地形图缩编方法 摘 要:利用清华山维软件将已测1:500地形图缩编制作成1:2000地形图。 关键词:地形图;缩编;清华山维 1 前言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城市的面貌与规模也日新月异的发生着变化。为了满足杭州市萧山区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建设需要,浙江省测绘大队以现有的1:500数字地形图作为工作底图,利用清华山维软件将其缩编制作成1:2000数字地形图。这样一来,不仅节省了重新测量需要消耗的费用,还大大的缩短了成图周期,提高了工作效率。 2 测区的基本情况 萧山拥有8000年文明史,是越文化区域和新时代浙江精神的发源地之一,综合实力居浙江各县(市、区)首位,被誉为“浙江文明之源头、浙江交通之枢纽、浙江经济之首富、浙江休闲之胜地、浙江民生之乐园”。 临浦镇,位于杭州市萧山区南部,是钱塘江南岸、浦阳江??一颗璀璨的明珠,全镇区域面积42.48平方公里,临浦镇拥有千年古镇、中心城镇、经济强镇、品质之镇的美称。 3 地形图缩编的流程 3.1 模板制作 项目的主要作业过程是在清华山维EPS2008软件里对1:500地形数据进行缩编,缩编完成的1:2000数据经检查通过后再转成DWG数据,然后在南方CASS7.0软件里进行图幅分幅、整饰,最后提交成果。所以在清华山维EPS2008软件里进行地形图缩编,首先要定制1:2000地形图缩编模板。 萧山1:2000地形图模板是在清华山维“萧山基础地理信息系统”1:500地形图模板基础上修改而来的。修改后的模板既适用于萧山1:500数据库,同时也适用于萧山1:2000数据库,定制后的模板名称为“萧山基础地理信息系统500-2000”。 3.2 程序化自动处理 3.2.1 符号自动转化 将1:500地形图的点、线、面、注记要素符号转换成1:2000符号;1:2000图面上小于3mm×3mm范围的各面状地物转换成不依比例的点状符号表示,如塔形建筑物、露天设备、抽水机站等。 3.2.2 删除次要地物 不需表示的地物做删除处理,如门顶、支架、门墩、室外楼梯、门牌注记、检修井、电话亭、牌坊、宣传橱窗、邮筒、单柱广告牌、小于2米的阳台和2.5米飘檐等。 3.2.3 等高线抽稀 等高线抽稀:1:500地形图的等高距是0.5米和1米,是1:2000地形图等高距(1米和2米)的两倍。把奇数位的等高线自动删除,再把逢5倍数或逢10倍数的用计曲线表示。 节点抽稀:1:500地形图上的等高线特征点很多,导致的图形的字节量很大,通过曲线节点抽稀程序对等高线统一进行抽稀,可以很大程度地减少图形容量。节点抽稀参数设置为最大垂距0.15mm(图上距离),强制保留高程注记点、转折点、特征点等。 3.2.4 房屋面合并 房屋结构和楼层相同、共边的房屋或相互之间1:2000图面上间隔小于0.5mm结构和楼层相同的房屋要合并,图上面积小于一个注记的房屋自动并入较大面积的房屋。 3.2.5 房屋边线化简 房屋、建筑物轮廓在1:2000图面上凹凸小于0.4mm,简单房屋凹凸小于0.6mm可综合成直线。 3.2.6 舍弃多余注记 注记过多,如两个相同的,距离太近的,通过程序自动删除,文字间隔配置。 3.3 人机交互式处理 对于地物形状不规则、主次类别不确定或程序难以批量处理的情况,采用人机交互处理,按照系统提示,根据图面表达的合理性、地物的连通性选择批量或逐个处理,这样可保证地物综合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3.1 短小地物筛选 首先对图面上可能要删除的一些短小地物作了换层、换色的预处理,确定其为可能要删除的地物,如1:2000图面上宽度小于1.5mm的廊房、柱廊;宽度小于2mm的飘楼等。 3.3.2 高程点筛选 高程点的筛选必须按高程点的重要性来判别,优先选取:山顶、鞍部、谷底、山脊、山脚、沟底、水涯线、坡上坡下、凹凸地、道路交叉口、桥面、广场处的点位,不能简单的通过程序“一键式”过滤手段来完成,软件通过高程点保留标记(种钉子点)的方法再执行人机交互式筛选功能。 3.3.3 交互式坡转坎 斜坡坡脚线至坡顶的最大间距在1:2000图面上宽度小于2mm时,系统将提示是否采用陡坎表示。 3.3.4 搜索1:2000图面上间距小于0.5mm的房屋 对图上间距小于0.5mm的结构或层数不同的房屋筛选出来,放入选择集中,用“导航”功能逐一判别是否合并。 3.3.5 双线变单线 选择1:2000图面上最大宽度小于0.5mm的双线沟,提示是否采用单线表示;图上最大宽度小于1.5mm的道路,提示是否采用乡 。
⑧ 阎凤霞的工作经历
2006年,作为重庆院从武汉大学引进的地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阎凤霞被安排从事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开发、地理信息数据处理以及遥感数据的处理等工作。由于软件系统开发、数据库建设与测绘生产结合紧密,在参与四川测绘局科技创新项目“土地利用现状管理及缩编系统”之前,阎凤霞从未接触过Geomedia软件的相关开发,对土地管理方面的业务流程也不甚熟悉,但却没有一点畏难情绪,她暗下决心,“既然自己干了这项工作,就要干出个样子来”。为尽快啃下这块硬骨头,阎凤霞一有时间就向经验丰富的同事请教土地详查的相关知识,将各项技术规范要点记在小本子上,潜心钻研土地数据缩编流程的关键点。为了完善自己的理论知识,阎凤霞自己还购买了一大堆专业书籍,下班后一有空就抱着“啃”起来。正是靠着这种坚忍不拔的毅力,她出色地完成了项目的全部任务,使重庆院土地利用现状缩编自动化程度大幅提高,为院承担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建设等项目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⑨ 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中规划信息系统建设几个问题的探讨
张桂英
(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勘测规划院,哈尔滨,150056)
摘要:针对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规划信息系统建设若干问题展开研究,分析了我国规划信息系统发展现状,常见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并对规划信息系统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规划信息系统;修编
近年来随着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范围、深度、广度的不断加大,其在土地资源管理方面的应用也逐步深入,目前地籍管理信息系统、耕地保护信息系统、土地评估信息系统、土地开发整理信息系统等单一模块系统正在逐步推广,并在应用过程中趋向成熟。作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以及管理的综合性的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建设已成为新一轮规划修编过程中一项重要工作。目前全国十三个县级规划修编试点已经初步完成,各个试点承担单位在规划修编过程中,都根据本地规划修编、规划管理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和为了使规划管理实现自动化、便捷化等问题,建设了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这些试点的研究将为本轮规划修编中规划信息系统建设提供比较成熟的借鉴性经验。但由于土地利用规划从编制到实施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由规划编制以及实施管理的辅助性工具逐渐上升成为规划编制管理中的一项重要手段,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1 规划信息系统发展现状
1.1 规划信息系统发展情况
目前我国规划信息系统建设仍属于起步阶段,县、乡级信息系统已经做了大量试点,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地市级和省级则尚处于试点研究阶段,需要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逐步探索完善。土地规划信息系统作为一个涵盖国家、省、市、县、乡五级规划的庞大的应用、管理信息系统,这一系统的建设主要目的是通过规划信息系统的数据库建设、软件开发、系统建设的组织与实施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设计开发功能全面、性能稳定的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建设省、市、县、乡四级规划数据库,辅助规划编制,探索切实可行的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运行模式,在国土资源管理实践中发挥作用。其成果最终统一纳入国土资源信息交换体系,为规划管理、建设用地管理、耕地保护、土地利用、执法监察、地籍管理等服务,同时开展面向社会的服务。这一系统的数据量之大,精度要求之高,以及管理要求的便捷化,给系统的建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1.2 规划信息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
规划管理信息系统主要以国土资源网络为纽带,以国土资源各项管理业务流程信息化为主线,形成互通互联贯穿上下的政务管理、决策支持和社会服务的信息化体系,现阶段的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重点强调地理信息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主要实现信息系统方法在数据的积累、存取、分析和成果表达等土地利用规划主要过程中的应用,而不仅仅是作为制图的一种手段。因此着重实现三方面功能:一是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导向的不同尺度的基本数据库建设,包括与土地利用规划相关的各方面,并实现动态的更新;二是建立土地利用规划的模型体系,为复杂的土地利用活动中预测土地利用的未来提供辅助支持;三是建立土地利用规划编制辅助信息系统,为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人员提供高效进行规划编制的工具。基于上述功能的需求,规划信息系统一般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由规划辅助编制信息系统及其子模块,另一部分是规划实施管理信息系统及其子模块。
1.2.1 规划辅助编制信息系统的主要组成
规划辅助编制信息系统顾名思义,其主要功能就是针对规划编制、定期修编以及部分区域调整等目的,在系统中实现规划文本、图件修改、规划指标调整、规划方案汇总输出等功能。目前常见的将这一系统分为三个主模块,即规划编制(修编)模块,规划局部调整模块和成果汇总模块,而在规划编制(修编)模块中又分为基期信息处理、规划信息处理和生成总体规划等子模块,在规划局部调整模块中又分为图元提取、图形编辑、属性编辑等子模块,在汇总输出模块中细化为方案汇总、文字汇总、图表输出等子模块(图1)。
图1 规划辅助编制信息系统的主要组成示意图
1.2.2 规划实施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组成
根据目前我国规划实施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一般在规划实施管理信息系统中将其功能分为两大部分,一个部分是信息查询子模块,该模块主要功能是实现规划管理人员以及公众对规划文本、图件成果以及规划调整情况,规划年度计划编制、实施,项目规划审查结果等情况的查询;另一部分为规划实施管理子模块,其重点是通过信息技术实现规划审批、年度计划管理、项目规划审查以及专题分析等多项功能。年度计划管理中重点实现年度计划指标输入、辅助编制、实施方案编制、计划核减、剩余估算、计划台账管理等多项功能;项目规划审查管理则重点核查建设项目以及土地开发整理等各类项目符合规划情况进行审查,主要包括项目用地预审、单独选址项目规划审查、城镇批次项目规划审查、补充耕地项目规划审查等功能;专题分析中则主要针对计划、规划执行情况进行分析,总结成绩、发现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调整意见(图2)。
图2 规划实施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组成示意图
2 新一轮规划修编中规划信息系统建设面临的主要形势
2.1 规划信息系统建设有利形势分析
近年来,国家对规划信息系统建设十分重视,国土资源部先后多次召开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中强调建设规划信息系统的重要性,2003年4月国土资源部下发了《省市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和县市级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试点建设建设指导意见》,对规划信息系统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提出建设省级、地市级规划数据库,开展县市级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试点工作,并组织专家编制了相应的建设规程。
2005年9月,国土资源部信息化建设办公室发布了《全国金土工程建设总体方案》,在业务系统建设内容关于耕地保护管理相关应用系统中提出,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围绕土地利用规划、计划管理、建设用地审批管理、土地开发整理、土地执法监察等业务开展相关应用系统建设。2006年6月国土资源部又印发了《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一五”规划》,对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建设方面也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些事实表明,目前国家无论从技术上,还是资金上对规划信息系统建设都提供了一个较为宽松的建设环境。
2.2 不利形势分析
2.2.1个别地区存在基础设施差、认识程度不够到位的问题
由于规划信息系统建设是一项新兴事务,个别地区尤其是较为偏远地区,经济条件落后,微机设备配备不足、配置较差,专业技术人员欠缺,自动化办公尚未实现,尤其是部分地区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尚未建设。在这样的基础上,当地土地资源管理人员对信息化办公认知程度上尚需提高,而又要筹集大量的资金开展规划信息系统建设,将会遇到一定阻碍。
2.2.2 建设涉及资金量较大、工期较长难与规划编制同步完成
由于规划信息系统建设涉及数据量较大,需要配备一定数量的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并且要求精度较高,是一项工程量较大的数据建设工程。同时由于系统中涉及规划指标、布局等方面的信息,大部分需规划审批后方可最终确定,因此在这样的条件下,系统建设将很难与规划编制同步完成。
2.3 新一轮规划修编给规划信息系统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2.3.1 为国土资源规划编制、实施管理提供信息化平台
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针对各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各个环节的业务需求,建设规划管理数据库、设计开发用于运行数据库以及规划编制管理的性能稳定的软件平台,为国土资源规划编制、实施管理提供信息化平台,这也是新一轮规划修编给规划信息系统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2.3.2 系统要由单纯的内部管理系统向开放式管理系统转变
以往的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多是以土地管理部门编制规划、管理规划提供辅助平台,对土地使用部门或个人很少或根本没有提供使用接口。而随着法制的逐步健全,规划的群众认知度也逐步增强,群众参与编制规划、使用规划的积极性也逐步提高,规划信息系统作为规划管理的信息化工具,更应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强化群众参与的功能,逐渐实现由单纯的内部管理系统向开放式管理系统转变。
2.3.3 应将如何实现规划编制、管理过程中的一些难点作为建设研究重点
不但要解决系统建设软硬件方面的问题,同时更应解决规划编制管理过程中的一些难点,如在系统中解决规划刚性指标与弹性指标落位与管理的问题,如何实现规划大数据量对接及网络传输问题,如何协调保密事项与公开事项的关系问题,如何既保证精度又不影响规划调整进度等问题。
2.3.4 系统的操作要实现人性化、便捷化、自动化、规范化
规划信息系统主要面向基层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普通工作人员,为了保证更方便、快捷、有效的为规划实施管理提供辅助功能,系统的操作界面,功能实现等更应面向具有初级计算机操作水平的普通用户,从而实现系统的人性化、快捷化、自动化和规范化。
3 规划信息系统建设中主要难点及对策
3.1 主要难点
3.1.1 关于 “自上而下” 与 “自下而上” 构建的问题
本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仍采用“自上而下”的编制模式,而规划信息系统建设多为同步开展,也基本上采用这种“自上而下”的模式。但鉴于信息系统建设的要求,信息系统建设多是“自下而上”开展,例如地籍管理信息系统首先建设1∶1 万县级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然后根据相关规定在此基础上建设地市级乃至省级数据库,采取此种建设思路主要是考虑逐层缩编有利于保证数据库建设的精度,并可一定程度上提高工作效率。如果“自上而下”建设规划管理信息系统从系统辐射全国、各省、各市、各县,服务于国土资源自上而下的控制管理来看,“自上而下”毫无争议,但从其基础数据库建设上来看,就存在如重复工作、耗资巨大、精度较难控制、效率较低等问题。
3.1.2 省级、市地级数据库的精度与规划管理需要之间的矛盾
根据规划管理工作要求的严谨、严格地思路来看,规划审批过程中留不得丝毫误差,一旦出现疏忽,可能会对国家征地、用地单位用地以及群众利益等方方面面造成影响。如果单纯从县级规划数据库的精度来看,可以满足规划审批的需求,但由于地市级尤其是省级库,数据量偏大,运行高精度数据较难实现,如果采用缩编数据,则由于缩编过程中的取舍问题,部分面积较小的项目尤其是批次用地,很难在规划信息系统中表示出来,将会给审批带来一定困难。
3.1.3 实现部分规划创新内容有一定难度
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着重研究规划的刚性与弹性指标之间关系问题,这也是各地在本轮规划修编过程中探讨的主要问题之一,各修编试点也试图将解决这一问题作为本轮规划的创新点。规划信息系统作为规划管理的工具之一,也应体现这一创新内容。但是在解决指标弹性中,如部分不落位指标、弹性指标等成为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
3.2 几点对策
3.2.1 关于 “自上而下” 与 “自下而上” 的问题
此问题可结合全国统一组织开展的县级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更新工作,建设省、市、县、乡各级土地利用现状基础数据库,各级规划信息系统的建设就以本级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为基础数据,利用规划辅助编制信息系统在其基础上编制规划相关内容,建设同级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这样可以解决规划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重复建设以及与总体规划建设方式不一致的问题。
3.2.2 关于省级、地市级数据库精度与规划管理之间矛盾问题
根据目前规划实施管理的主要内容及基本方式来看,规划审批应以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为基准,重点以乡级规划图为准,那么作为规划辅助审批的同级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审批也同样应以县乡级信息系统为基准,省市级掌握所辖区域信息系统的同时,还应掌握所管辖的县级信息系统,省市级管理信息系统在管理中可探讨研究实现县乡级库审批同时自动在省市级库相应的位置上同步自动更新的功能,这样可从一定程度上避免省市级库与规划审批精度要求的差距,同时又可避免重复工作对工作带来的影响。
3.2.3 关于实现部分规划创新内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
针对规划指标不落位的情况,可尝试在规划编制信息系统中的功能模块中加入规划指标弹性管理等模块,使模块的菜单具有录入省、市、县、乡四级弹性指标的权属、数值、弹性范围、期限、指标利用情况、利用分布、某一时段结余情况等功能,从而避免了指标不落位而带来的数据库无法统计的问题。
4 结语
随着现代GIS软硬件技术的快速发展,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也将会逐步加大,又时值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深化严格土地管理的政策和规定,土地利用规划作为宏观调控土地的一项手段,其地位将不言而喻。规划信息系统作为新一项相对比较新的GIS在规划编制管理中应用的软件,应用的范围将越来越大。“金土工程”建设和新一轮规划修编工作的逐步开展,全国将大规模启动规划信息系统建设。信息系统的功能也将在今后的应用中逐步完善。通过逐步借鉴国外先进的规划信息系统建设技术及成功经验,不断开展尝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软硬件技术快速发展,当前问题也将逐步解决,规划信息系统将在我国各级土地资源管理部门的规划编制及实施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给国土资源耕地保护、规划审批、用地执法检查等项工作带来更多的便利。
参考文献
王万茂,张颖.市场经济与土地利用规划:关于规划修编思路的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2003,17 (1):9~16
冯广京,严金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战略思想[J].中国土地科学,2002,16 (2):4~7
蒋景瞳,刘若海.国内外地理信息标准化现状与思考[J].国土资源信息化,2002 (4)
陈春仔,赵精满.我国国土资源标准化现状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国土资源信息化,2001 (4)
郑振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改革[J].中国土地科学,2004 (4)
⑩ 市级汇总
石家庄市第二次土地调查市级汇总历时一年半时间完成,工作程序分为准备工作、数据接边、数据汇总、建立市级更新调查数据库、图件编制、报告编写、检查验收几个阶段。
3.3.2.1 准备工作
包括人员组织、经费筹集、技术准备、研究方案和成果要求目标的制订以及基础资料的整理等。基础资料整理包括原始详查资料,特别是有争议的土地、飞地等基础数据的整理,县级土地利用初始数据库的整理,各县更新调查成果数据的整理及基础地理数据的整理等。
3.3.2.2 数据接边
以国土资源部提供的1:1万正射影像图为工作底图,叠加县级更新调查境界线,参考行政勘界成果,采用外业核查与内业处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县级更新调查境界接边和地类接边。境界接边涉及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按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要求进行签字盖章。按接好边的境界线利用计算机量算控制面积,编制图幅理论面积与控制面积接合图表,签订图幅行政区域控制面积接边确认书。在接边工作完成的基础上对县级更新调查数据库进行接边修改、完善。
3.3.2.3 数据汇总
数据汇总的任务是在接边后县级成果的基础进行分析、综合,并依据地市级汇总规程,采用科学的方法,准确、完整、系统地汇总出本辖区内各类土地面积数据。数据汇总的基础是县级统计台账和统计簿,重点在于面积的控制和平差。难点在于各县使用的影像资料或其他遥感资料之间的误差分析和纠正,以及所带来的数据重漏问题的处理。
3.3.2.4 市级数据库建设
市级数据库的建立,是在接边后县级数据库的基础上,以苍穹系统作为第二次土地调查市级数据库汇总的平台,进行县级成果整合,建立市级数据库。影像数据汇总数据库按照市级管理要求对各县更新调查成果1:1万图形、属性数据库,全市1:1万分幅图境界接边控制库,市级汇总各类统计表、统计簿,影像图等基础地理数据进行综合管理,具备查询、统计、汇总及输出等功能。
3.3.2.5 图件编绘、报告编写
图件编绘在数据库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缩编处理,包括1:10万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和1:15万全市土地利用现状图。图斑单元综合符合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规程要求和地理制图综合的原则。对数据汇总统计内容进行分析,编写石家庄市土地利用第二次土地调查报告,提出土地利用的问题和建议。
3.3.2.6 检查验收
初步完成汇总成果后,先进行内部自检,聘请同行专家给予核查,针对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并经过地方国土资源部门审核检验后,将所有成果资料和中间过渡资料整理后报送河北省国土资源厅,申请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