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操作系统 » 快速排序算法分析

快速排序算法分析

发布时间: 2022-09-26 01:09:26

⑴ 快速排序算法在平均情况下的时间复杂度为 求详解

时间复杂度为O(nlogn) n为元素个数
1. 快速排序的三个步骤:
1.1. 找到序列中用于划分序列的元素
1.2. 用元素划分序列
1.3. 对划分后的两个序列重复1,2两个步骤指导序列无法再划分
所以对于n个元素其排序时间为
T(n) = 2*T(n/2) + n (表示将长度为n的序列划分为两个子序列,每个子序列需要T(n/2)
的时间,而划分序列需要n的时间)
而 T(1) = 1 (表示长度为1的序列无法划分子序列,只需要1的时间即可)
T(n) = 2^logn + logn * n (n被不断二分最终只能二分logn次(最优的情况,每次选取
的元素都均分序列))
= n + nlogn
因此T(n) = O(nlogn)
以上是最优情况的推导,因此快速排序在最优情况下其排序时间为O(nlogn),通常平均情况
我们也认为是此值。
在最坏情况下其会退化为冒泡排序,T(n) = T(n - 1) + n (每次选取的元素只能将序列划分为
一段,即自身是 最小元素或最大元素)
因此T(n) = n * (n-1) / 2 相当于O(n^2)

⑵ 快速排序算法

快速排序是对冒泡排序算法的一种改进,同冒泡排序一样,快速排序也属于交换排序,通过元素之间的比较和交换位置来达到排序的目的。

不同的是,冒泡排序在每一轮只把一个元素冒泡到数列的一端,而快速排序在每一轮挑选一个基准元素,并让其他比它大的元素移动到数列一边,比它小的元素移动到数列的另一边,从而把数列拆解成了两个部分。

快速排序是基于“分治法”原理实现,所谓分治法就是不断地将原数组序列按照一定规律进行拆分,拆分后各自实现排序直到拆分到序列只剩下一个关键字为止。

快速排序首先选取一个关键字为标志位(关键字的选取影响排序效率),然后将序列中小于标志位的关键字移动至标志位左侧,大于标志位的关键字移动至右侧。一趟比较完成后,整个序列以选取的标志位为界,左侧均小于标志位,右侧均大于关键字。

但左右两侧内部并不是有序的(左右两侧关键字个数也不一定相同)。进而继续将左右两侧分别再以这种方式进行排序,直到将序列拆分的剩余一个关键字为止,整个序列即变成有序。

⑶ 快速排序的原理是什么


数据序列

元素,并
序列

比该元素
元素都放
右边或左边,再
左右两边
别用同



待处理
序列

1,
处理结束

序区R[1..H]
任取
数据元素作
比较
"基准"(
妨记
X)

基准

序区划
左右两

序区:R[1..I-1]
R[I+1..H]
且左边


数据元素均
于等于基准元素
右边


数据元素均
于等于基准元素
基准X则位于
终排序
位置
即R[1..I-1]≤X.Key≤R[I+1..H](1≤I≤H)
R[1..I-1]
R[I+1..H]均非空

进行



直至所


数据元素均已排序

快速排序
基本思想
基于
治策略
于输入
序列L[p..r]
规模足够
则直接进行排序(比
用前述
冒泡、选择、插入排序均

否则
三步处理:
解(Divide):
待排序列L[p..r]划

非空
序列L[p..q]
L[q+1..r]
使L[p..q]

元素

于L[q+1..r]

元素

具体

途径实现:
序列L[p..r]
选择数据元素L[q]
经比较

L[q]
处于L[p..r]


位置
使
数据元素L[q]

于L[q+1..r]

元素

递归求解(Conquer):通
递归调用快速排序算

L[p..q]
L[q+1..r]进行排序
合并(Merge):由于


序列
排序
进行

L[p..q]
L[q+1..r]都排

需要执行任何计算L[p..r]
已排

即自
合并
解决流程
符合

基本步骤
快速排序

经典应用实例

⑷ 快速排序特点

快速排序(Quicksort)是对冒泡排序的一种改进,由东尼·霍尔在1960年提出。 快速排序是指通过一趟排序将要排序的数据分割成独立的两部分,其中一部分的所有数据都比另外一部分的所有数据都要小,然后再按此方法对这两部分数据分别进行快速排序。整个排序过程可以递归进行,以此达到整个数据变成有序序列。

分类
排序算法

数据结构
不定

最坏空间复杂度
根据实现的方式不同而不同
快速排序使用分治法(Divide and conquer)策略来把一个序列(list)分为两个子序列(sub-lists)。

步骤为:

从数列中挑出一个元素,称为“基准”(pivot),

重新排序数列,所有比基准值小的元素摆放在基准前面,所有比基准值大的元素摆在基准后面(相同的数可以到任何一边)。在这个分区结束之后,该基准就处于数列的中间位置。这个称为分区(partition)操作。

递归地(recursively)把小于基准值元素的子数列和大于基准值元素的子数列排序。

递归到最底部时,数列的大小是零或一,也就是已经排序好了。这个算法一定会结束,因为在每次的迭代(iteration)中,它至少会把一个元素摆到它最后的位置去。

在简单的伪代码中,此算法可以被表示为:

function quicksort(q)
{
var list less, pivotList, greater
if length(q) ≤ 1
return q
else
{
select a pivot value pivot from q
for each x in q except the pivot element
{
if x<pivot then add x to less
if x ≥ pivot then add x to greater
}
add pivot to pivotList
return concatenate(quicksort(less), pivotList, quicksort(greater))
}
}
原地(in-place)分区的版本

上面简单版本的缺点是,它需要的额外存储空间,也就跟归并排序一样不好。额外需要的存储器空间配置,在实际上的实现,也会极度影响速度和缓存的性能。有一个比较复杂使用原地(in-place)分区算法的版本,且在好的基准选择上,平均可以达到空间的使用复杂度。

function partition(a, left, right, pivotIndex)
{
pivotValue = a[pivotIndex]
swap(a[pivotIndex], a[right]) // 把pivot移到结尾
storeIndex = left
for i from left to right-1
{
if a[i]<= pivotValue
{
swap(a[storeIndex], a[i])
storeIndex = storeIndex + 1
}
}
swap(a[right], a[storeIndex]) // 把pivot移到它最后的地方
return storeIndex
}
这是原地分区算法,它分区了标示为"左边(left)"和"右边(right)"的序列部分,借由移动小于的所有元素到子序列的开头,留下所有大于或等于的元素接在他们后面。在这个过程它也为基准元素找寻最后摆放的位置,也就是它回传的值。它暂时地把基准元素移到子序列的结尾,而不会被前述方式影响到。由于算法只使用交换,因此最后的数列与原先的数列拥有一样的元素。要注意的是,一个元素在到达它的最后位置前,可能会被交换很多次。

一旦我们有了这个分区算法,要写快速排列本身就很容易:

procere quicksort(a, left, right)
if right>left
select a pivot value a[pivotIndex]
pivotNewIndex := partition(a, left, right, pivotIndex)
quicksort(a, left, pivotNewIndex-1)
quicksort(a, pivotNewIndex+1, right)
这个版本经常会被使用在命令式语言中,像是C语言。

快速排序
快速排序是二叉查找树(二叉搜索树)的一个空间最优化版本。不是循序地把数据项插入到一个明确的树中,而是由快速排序组织这些数据项到一个由递归调用所隐含的树中。这两个算法完全地产生相同的比较次数,但是顺序不同。对于排序算法的稳定性指标,原地分区版本的快速排序算法是不稳定的。其他变种是可以通过牺牲性能和空间来维护稳定性的。

⑸ 快速排序法

快速排序(Quicksort)是对冒泡排序的一种改进。[1]

快速排序由C. A. R. Hoare在1960年提出。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一趟排序将要排序的数据分割成独立的两部分,其中一部分的所有数据都比另外一部分的所有数据都要小,然后再按此方法对这两部分数据分别进行快速排序,整个排序过程可以递归进行,以此达到整个数据变成有序序列。[1]

中文名
快速排序算法
外文名
quick sort
别名
快速排序
提出者
C. A. R. Hoare
提出时间
1960年
快速
导航
排序步骤

程序调用举例

示例代码

性能分析
排序流程
快速排序算法通过多次比较和交换来实现排序,其排序流程如下:[2]
(1)首先设定一个分界值,通过该分界值将数组分成左右两部分。[2]
(2)将大于或等于分界值的数据集中到数组右边,小于分界值的数据集中到数组的左边。此时,左边部分中各元素都小于或等于分界值,而右边部分中各元素都大于或等于分界值。[2]
(3)然后,左边和右边的数据可以独立排序。对于左侧的数组数据,又可以取一个分界值,将该部分数据分成左右两部分,同样在左边放置较小值,右边放置较大值。右侧的数组数据也可以做类似处理。[2]
(4)重复上述过程,可以看出,这是一个递归定义。通过递归将左侧部分排好序后,再递归排好右侧部分的顺序。当左、右两个部分各数据排序完成后,整个数组的排序也就完成了。[2]
排序步骤
原理
设要排序的数组是A[0]……A[N-1],首先任意选取一个数据(通常选

快排图
用数组的第一个数)作为关键数据,然后将所有比它小的数都放到它左边,所有比它大的数都放到它右边,这个过程称为一趟快速排序。值得注意的是,快速排序不是一种稳定的排序算法,也就是说,多个相同的值的相对位置也许会在算法结束时产生变动。[1]
一趟快速排序的算法是:[1]
1)设置两个变量i、j,排序开始的时候:i=0,j=N-1;[1]
2)以第一个数组元素作为关键数据,赋值给key,即key=A[0];[1]
3)从j开始向前搜索,即由后开始向前搜索(j--),找到第一个小于key的值A[j],将A[j]和A[i]的值交换;[1]
4)从i开始向后搜索,即由前开始向后搜索(i++),找到第一个大于key的A[i],将A[i]和A[j]的值交换;[1]
5)重复第3、4步,直到i==j; (3,4步中,没找到符合条件的值,即3中A[j]不小于key,4中A[i]不大于key的时候改变j、i的值,使得j=j-1,i=i+1,直至找到为止。找到符合条件的值,进行交换的时候i, j指针位置不变。另外,i==j这一过程一定正好是i+或j-完成的时候,此时令循环结束)。[1]
排序演示
假设一开始序列{xi}是:5,3,7,6,4,1,0,2,9,10,8。
此时,ref=5,i=1,j=11,从后往前找,第一个比5小的数是x8=2,因此序列为:2,3,7,6,4,1,0,5,9,10,8。
此时i=1,j=8,从前往后找,第一个比5大的数是x3=7,因此序列为:2,3,5,6,4,1,0,7,9,10,8。
此时,i=3,j=8,从第8位往前找,第一个比5小的数是x7=0,因此:2,3,0,6,4,1,5,7,9,10,8。

⑹ 如何理解《算法图解》中的快速排序算法

快速排序的基本思想就是从一个数组中任意挑选一个元素(通常来说会选择最左边的元素)作为中轴元素,将剩下的元素以中轴元素作为比较的标准,将小于等于中轴元素的放到中轴元素的左边,将大于中轴元素的放到中轴元素的右边。

然后以当前中轴元素的位置为界,将左半部分子数组和右半部分子数组看成两个新的数组,重复上述操作,直到子数组的元素个数小于等于1(因为一个元素的数组必定是有序的)。

以下的代码中会常常使用交换数组中两个元素值的Swap方法,其代码如下

publicstaticvoidSwap(int[] A, inti, intj){

inttmp;

tmp = A[i];

A[i] = A[j];

A[j] = tmp;


(6)快速排序算法分析扩展阅读:

快速排序算法 的基本思想是:将所要进行排序的数分为左右两个部分,其中一部分的所有数据都比另外一 部分的数据小,然后将所分得的两部分数据进行同样的划分,重复执行以上的划分操作,直 到所有要进行排序的数据变为有序为止。

定义两个变量low和high,将low、high分别设置为要进行排序的序列的起始元素和最后一个元素的下标。第一次,low和high的取值分别为0和n-1,接下来的每次取值由划分得到的序列起始元素和最后一个元素的下标来决定。

定义一个变量key,接下来以key的取值为基准将数组A划分为左右两个部分,通 常,key值为要进行排序序列的第一个元素值。第一次的取值为A[0],以后毎次取值由要划 分序列的起始元素决定。

从high所指向的数组元素开始向左扫描,扫描的同时将下标为high的数组元素依次与划分基准值key进行比较操作,直到high不大于low或找到第一个小于基准值key的数组元素,然后将该值赋值给low所指向的数组元素,同时将low右移一个位置。

如果low依然小于high,那么由low所指向的数组元素开始向右扫描,扫描的同时将下标为low的数组元素值依次与划分的基准值key进行比较操作,直到low不小于high或找到第一个大于基准值key的数组元素,然后将该值赋给high所指向的数组元素,同时将high左移一个位置。

重复步骤(3) (4),直到low的植不小于high为止,这时成功划分后得到的左右两部分分别为A[low……pos-1]和A[pos+1……high],其中,pos下标所对应的数组元素的值就是进行划分的基准值key,所以在划分结束时还要将下标为pos的数组元素赋值 为 key。

⑺ 快速排序的复杂度怎么算,是多少

这个,我确实一点也不懂,帮你搜索。

1.
快速排序-时空复杂度:
快速排序每次将待排序数组分为两个部分,在理想状况下,每一次都将待排序数组划分成等长两个部分,则需要logn次划分。
而在最坏情况下,即数组已经有序或大致有序的情况下,每次划分只能减少一个元素,快速排序将不幸退化为冒泡排序,所以快速排序时间复杂度下界为O(nlogn),最坏情况为O(n^2)。在实际应用中,快速排序的平均时间复杂度为O(nlogn)。
快速排序在对序列的操作过程中只需花费常数级的空间。空间复杂度S(1)。
但需要注意递归栈上需要花费最少logn最多n的空间。

2.快速排序-随机化算法:
快速排序的实现需要消耗递归栈的空间,而大多数情况下都会通过使用系统递归栈来完成递归求解。在元素数量较大时,对系统栈的频繁存取会影响到排序的效率。
一种常见的办法是设置一个阈值,在每次递归求解中,如果元素总数不足这个阈值,则放弃快速排序,调用一个简单的排序过程完成该子序列的排序。这样的方法减少了对系统递归栈的频繁存取,节省了时间的消费。
一般的经验表明,阈值取一个较小的值,排序算法采用选择、插入等紧凑、简洁的排序。一个可以参考的具体方案:阈值T=10,排序算法用选择排序。
阈值不要太大,否则省下的存取系统栈的时间,将会被简单排序算法较多的时间花费所抵消。
另一个可以参考的方法,是自行建栈模拟递归过程。但实际经验表明,收效明显不如设置阈值。

3.快速排序的最坏情况基于每次划分对主元的选择。基本的快速排序选取第一个元素作为主元。这样在数组已经有序的情况下,每次划分将得到最坏的结果。一种比较常见的优化方法是随机化算法,即随机选取一个元素作为主元。这种情况下虽然最坏情况仍然是O(n^2),但最坏情况不再依赖于输入数据,而是由于随机函数取值不佳。实际上,随机化快速排序得到理论最坏情况的可能性仅为1/(2^n)。所以随机化快速排序可以对于绝大多数输入数据达到O(nlogn)的期望时间复杂度。一位前辈做出了一个精辟的总结:“随机化快速排序可以满足一个人一辈子的人品需求。”
随机化快速排序的唯一缺点在于,一旦输入数据中有很多的相同数据,随机化的效果将直接减弱。对于极限情况,即对于n个相同的数排序,随机化快速排序的时间复杂度将毫无疑问的降低到O(n^2)。解决方法是用一种方法进行扫描,使没有交换的情况下主元保留在原位置。

4.设要排序的数组是A[0]……A[N-1],首先任意选取一个数据(通常选用第一个数据)作为关键数据,然后将所有比它小的数都放到它前面,所有比它大的数都放到它后面,这个过程称为一趟快速排序。一趟快速排序的算法是:
1)设置两个变量I、J,排序开始的时候:I=0,J=N-1;
2)以第一个数组元素作为关键数据,赋值给key,即 key=A[0];
3)从J开始向前搜索,即由后开始向前搜索(J=J-1),找到第一个小于key的值A[J],并与A[I]交换;
4)从I开始向后搜索,即由前开始向后搜索(I=I+1),找到第一个大于key的A[I],与A[J]交换;
5)重复第3、4、5步,直到 I=J; (3,4步是在程序中没找到时候j=j-1,i=i+1。找到并交换的时候i, j指针位置不变。另外当i=j这过程一定正好是i+或j+完成的最后另循环结束)
例如:待排序的数组A的值分别是:(初始关键数据:X=49) 注意关键X永远不变,永远是和X进行比较,无论在什么位子,最后的目的就是把X放在中间,小的放前面大的放后面。
A[0] 、 A[1]、 A[2]、 A[3]、 A[4]、 A[5]、 A[6]:
49 38 65 97 76 13 27
进行第一次交换后: 27 38 65 97 76 13 49
( 按照算法的第三步从后面开始找)
进行第二次交换后: 27 38 49 97 76 13 65
( 按照算法的第四步从前面开始找>X的值,65>49,两者交换,此时:I=3 )
进行第三次交换后: 27 38 13 97 76 49 65
( 按照算法的第五步将又一次执行算法的第三步从后开始找
进行第四次交换后: 27 38 13 49 76 97 65
( 按照算法的第四步从前面开始找大于X的值,97>49,两者交换,此时:I=4,J=6 )
此时再执行第三步的时候就发现I=J,从而结束一趟快速排序,那么经过一趟快速排序之后的结果是:27 38 13 49 76 97 65,即所以大于49的数全部在49的后面,所以小于49的数全部在49的前面。
快速排序就是递归调用此过程——在以49为中点分割这个数据序列,分别对前面一部分和后面一部分进行类似的快速排序,从而完成全部数据序列的快速排序,最

⑻ 快速排序法的平均时间复杂度和最坏时间复杂度分别是多少

快速排序的平均时间复杂度和最坏时间复杂度分别是O(nlgn)、O(n^2)。

当排序已经成为基本有序状态时,快速排序退化为O(n^2),一般情况下,排序为指数复杂度。

快速排序最差情况递归调用栈高度O(n),平均情况递归调用栈高度O(logn),而不管哪种情况栈的每一层处理时间都是O(n),所以,平均情况(最佳情况也是平均情况)的时间复杂度O(nlogn),最差情况的时间复杂度为O(n^2)。



(8)快速排序算法分析扩展阅读

快速排序是C.R.A.Hoare于1962年提出的一种划分交换排序,它采用了一种分治的策略,通常称其为分治法。快速排序算法通过多次比较和交换来实现排序,其排序流程如下:

(1)首先设定一个分界值,通过该分界值将数组分成左右两部分。

(2)将大于或等于分界值的数据集中到数组右边,小于分界值的数据集中到数组的左边。此时,左边部分中各元素都小于或等于分界值,而右边部分中各元素都大于或等于分界值。

(3)然后,左边和右边的数据可以独立排序。对于左侧的数组数据,又可以取一个分界值,将该部分数据分成左右两部分,同样在左边放置较小值,右边放置较大值。右侧的数组数据也可以做类似处理。

(4)重复上述过程,可以看出,这是一个递归定义。通过递归将左侧部分排好序后,再递归排好右侧部分的顺序。当左、右两个部分各数据排序完成后,整个数组的排序也就完成了。

热点内容
搭建一个流媒体服务器 发布:2024-05-05 20:40:59 浏览:666
2017中超数据库 发布:2024-05-05 20:37:25 浏览:378
编程包游戏 发布:2024-05-05 20:25:00 浏览:608
系统锁屏忘记密码如何设置 发布:2024-05-05 20:18:07 浏览:759
xp怎样访问win7 发布:2024-05-05 20:17:07 浏览:870
c语言访问http 发布:2024-05-05 20:04:14 浏览:874
什么可以配置波尔多叶 发布:2024-05-05 20:00:32 浏览:964
cgxrar解压密码 发布:2024-05-05 19:47:24 浏览:634
ubuntu编译linux内核 发布:2024-05-05 19:46:05 浏览:8
php静态方法调用对象 发布:2024-05-05 19:24:30 浏览: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