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2算法
㈠ 急求钻机和钻井技术相关资料!!!
第一节 定向井井身参数和测斜计算
一.定向井的剖面类型及其应用
定向钻井就是“使井眼按预定方向偏斜,钻达地下预定目标的一门科学技术”。定向钻井的应用范围很广,可归纳如图9-l所示。
定向井的剖面类型共有十多种,但是,大多数常规定向井的剖面是三种基本剖面类型,见图9-2,称为“J”型、“S”型和连续增斜型。按井斜角的大小范围定向井又可分为:
常规定向井井斜角<55°
大斜度井井斜角55~85°
水平井井斜角>85°(有水平延伸段)
二.定向井井身参数
实际钻井的定向井井眼轴线是一条空间曲线。钻进一定的井段后,要进行测斜,被测的点叫测点。两个测点之间的距离称为测段长度。每个测点的基本参数有三项:井斜角、方位角和井深,这三项称为井身基本参数,也叫井身三要素。
1.测量井深:指井口至测点间的井眼实际长度。
2.井斜角:测点处的井眼方向线与重力线之间的夹角。
3.方位角:以正北方向线为始边,顺时针旋转至方位线所转过的角度,该方向线是指在水平面上,方位角可在0—360°之间变化。
目前,广泛使用的各种磁力测斜仪测得的方位值是以地球磁北方位线为准的,称为磁方位角。磁北方向线与正北方向线之间有一个夹角,称磁偏角,磁偏角有东、西之分,称为东或西磁偏角,真方位的计算式如下:
真方位=磁方位角十东磁偏角
或 真方位=磁方位角一西磁偏角
公式可概括为“东加西减”四个字。
方位角也有以象限表示的,以南(S)北(N)方向向东(E)西(W)方向的偏斜表示,如N10°E,S20°W。在进行磁方位校正时,必须注意磁偏角在各个象限里是“加上”还是“减去”,如图 9-3所示。
4.造斜点:从垂直井段开始倾斜的起点。
5.垂直井深:通过井眼轨迹上某点的水平面到井口的距离。
6.闭合距和闭合方位
(l)闭合距:指水平投影面上测点到井口的距离,通常指靶点或井底的位移,而其他测点的闭合距离可称为水平位移。
(2)闭合方位:指水平投影响图上,从正北方向顺时针转至测点与井口连线之间的夹角。
7.井斜变化率和方位变化率:井斜变化率是指单位长度内的井斜角度变化情况,方位变化率是指单位长度内的方位角变化情况,均以度/100米来表示(也可使用度/30米或度/100英尺等)。
8.方位提前角(或导角):预计造斜时方位线与靶点方向线之间的夹角。
三.狗腿严重度
狗腿严重是用来测量井眼弯曲程度或变化快慢的参数(以度/100英尺表示)。可用解析法、图解法、查表法、尺算法等来计算狗腿严重度k。
1.第一套公式
2.第二套公式
cosγ=cosa1cosa2+sina1sina2 cosΔj………………………………………(9-3)
本式是由鲁宾斯基推导出来的,使用非常普遍。美国人按上式计算出不同的a1、a2和Δj值下的狗腿角γ值,并列成表格,形成了查表法。
3.第三套公式
γ——两测点间的狗腿角。
若将三套公式作比较,第一套公式具有普遍性,适合于多种形状的井眼,第二套只适用于平面曲线的井眼(即二维井型),第三套是近似公式,用于井斜和方位变化较小的情况。
四.测斜计算的主要方法
测斜计算的方法可分为两大类二十多种。一类是把井眼轴线视为由很多直线段组成,另一类则视其为不同曲率半径的圆弧组成。计算方法多种多样,测段形状不可确定。主要的计算方法有正切法、平衡正切法、平均角法、曲率半径法、最小曲率法、弦步法和麦库立法。从计算精度来讲,最高的是曲率半径法和最小曲率法,其次是平均角法。以下各图和计算公式中下角符号1、2分别代表上测和下测点。
1.平均角法(角平均法)
此法认为两测点间的测段为一条直线,该直线的方向为上下两测点处井眼方向的矢量和方向。
测段计算公式:
2.平衡正切法
此法假定二测点间的井段为两段各等于测段长度一半的直线构成的折线,它们的方向分别与上、下两测点处的井眼方向一致。
如图9-6,计算式为:
3.曲率半径法(圆柱螺线法)
此法假设两测点间的测段是条等变螺旋角的圆柱螺线,螺线在两端点处与上、下二测点处的井眼方向相切。
如图9-7,测段的计算公式有三种表达形式。
(1)第一种表达形式
(9-13)~(9-16)式中:
这四个公式是最常用的计算公式:
(3)第三种表达形式
(4)曲率半径法的特殊情况处理
③第三种特殊情况,α1≠α2,且其中之一等于零。此时,按二测点方位角相等来处理,然后代入第二种特殊情况的计算式中。
4.最小曲率法
最小曲率法假设两测点间的井段是一段平面的圆弧,圆弧在两端点处与上下二测点处的井眼方向线相切。测段计算如图9-8。
测段计算公式如下:
令fM=(2/γ)×tg(γ/2),fM是个大于1但很接近1的值。在狗腿角γ足够小的情况下,可近似认为fM=1,这时上述四个计算公式就完全变成平衡正切法的公式了,它是对平衡正切法公式的校正。
ΔS′是切线1M和M2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之和,即ΔS′=1′M′+ M′2′。ΔS′并不是测段的水平投影长度ΔS。要作出井身垂直剖面图,需要求出ΔS,而最小曲率法却求不出ΔS,这是最小曲率法的缺点。为了作出垂直剖面图,可用下式近似地求出ΔS′:
……………………………………………………(9-39)
第二节 定向井剖面设计
在开钻前认真进行设计,可以大大节约定向钻井的成本。影响井眼轨迹的因素很多,其中一些因素很难进行估算(如在某些地层中的方位漂移情况等)。因此,在同一地区得到的钻井经验很重要,这些经验可以在其他井设计过程中起重要的参考作用。
一.设计资料
要进行一口定向井的轨道设计工作,作业者至少应提供靶点的垂深、水平位移和方位角,或提供井口与靶点的座标位置,通过座标换算,计算出方位角和水平位移。此外,定向井工程师还要收集下列资料:
1.作业区域和地理位置。通过作业区域,通常可以找到该地区已完井的钻井作业资料(野猫井除外),并对地层情况、方位漂移有一定的了解,根据地理位置,可以计算或查得到地磁偏角。
2.地质设计书和井身结构。了解有关地层压力、地温梯度、地层倾角、走向、岩性、断层,可能遇到的复杂情况,以及油藏工程师的特殊要求等。
3.作业者对造斜点、造斜率、增(降)斜率的要求,以及安全圆柱、最大井斜等井身质量的要求。
4.了解钻井承包商的情况,如泥浆泵性能,井下钻具组合各组件的基本情况等。
二.设计原则
1.能实现钻定向井的目的
定向井设计首先要保证实现钻井目的,这是定向井设计的基本原则。设计人员应根据不同的钻探目的对设计井的井身剖面类型、井身结构、钻井液类型、完井方法等进行合理设计,以利于安全、优质、快速钻井。
如救险井的钻井目的是制服井喷和灭火,保护油、气资源。因此,救险井的设计应充分体现其目的:一是靶点的层位选择合理。二是靶区半径小(小于10米),中靶要求高;三是尽可能选择简单的剖面类型,以减小井眼轨迹控制和施工难度,加快钻井速度。四是井身结构、井控措施等应满足要求。
2.尽可能利用方位的自然漂移规律在使用牙轮钻头钻进时,方位角的变化往往有向右增加的趋势,称为右手漂移规律。如图9-9所示,靶点为T,设计方位角为j′。若按j′定向钻进,则会钻达T′点,只有按照j角方向钻进,才会钻达目标点T。Δj角称为提前角,提前角的大小,要根据地区的实钻资料,统计出方位漂移率来确定,我国海上开发井一般取2~7度。
目前流行的PDC钻头(如RC426型等),对方位右漂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在地
层倾角小、岩性稳定时,PDC钻头具有方位左漂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PDC钻头的切削方式造成的。因此,要使用PDC钻头钻进的定向井,提前角要适当地小一点。
3.根据油田的构造特征,有利于提高油气产量,提高投资效益。
4.有利于安全、优质和快速钻井,满足采油和修井的作业要求。
三.剖面设计中应考虑的问题
1.选择合适的井眼曲率
井眼曲率不宜过小,这是因为井眼曲率限制太小会增加动力钻具造斜井段、扭方位井段和增(降)斜井段的井眼长度,从而增大了井眼轨迹控制的工作量,影响钻井速度。
井眼曲率也不宜过大,否则钻具偏磨严重、摩阻力增大和起下钻困难,也容易造成键槽卡钻,还会给其他作业(如电测、固井以及采油和修井等)造成困难。因此,在定向井中应控制井眼曲率的最大值,我国海上定向井一般取7~16°/100米,最大不超过20°/100米。不同的井段要选用不同的井眼曲率,具体如下:
井下动力钻具造斜的井眼曲率取:7~16°/100米。
转盘钻增斜的增斜率取:7~12°/100米。
转盘钻降斜的降斜率取:3~8°/100米。
井下动力钻具扭方位的井眼曲率取:7~14°/100米。
导向马达调方位或增斜的井眼曲率取:5~12°/100米。
说明:随着中曲率大斜度井和水平井的迅速发展,对普通定向井的井眼曲率(或狗腿严重度)的限制越来越少,API标准中已不再规定常规定向井的狗腿严重度。
为了保证起下钻顺利和套管安全,必须对设计剖面的井眼曲率进行校核,以限制最大井眼曲率的数值。井下动力钻具造斜和扭方位井段的井眼曲率Km应满足下式:
Dc――套管外径,厘米。
2.井眼尺寸
目前常规的定向井工具能满足152~445毫米(6~171/2英寸)井眼的定向钻井要求,一般地说,大尺寸井眼比较容易控制轨迹,但由于钻铤的尺寸也较大,形成弯曲所需的钻压较大,小井眼要使用更小、更柔的钻具,而且地层因素对轨迹的影响也较大。因此小井眼的轨迹控制更困难一些。
在常规的井眼尺寸中,大多数定向井可采用直井的套管程序。如果实钻井眼轨迹较光滑,没有较大的狗腿,那么即使在大井斜井段,也能较顺利地进行下套管作业。当然,在斜井段,应在套管上加扶正器以支撑套管,避免在下套管过程中发生压差卡钻,同时提高固井质量。另外,在大斜度井段,可根据井段长度和作业时间,决定是否使用厚壁套管。
3.钻井液设计:
(1)定向井钻井液设计十分重要,钻井液应有足够的携砂能力和润滑性,以减少卡钻的机会;
(2)钻井液性能控制对减少定向井钻柱拉伸与扭矩也很重要;
(3)钻井液中应加润滑剂,钻井液密度与粘度必须随时控制。
(4)如果用水基钻井液,那么在正常压力井段,应使用高排量和低固相含量的钻井液,这样有利于清洁井眼;
(5)水基钻井液应具有良好的润滑性能,以减少钻具摩阻和压差卡钻;然而在海上钻井,一定要避免污染问题。
(6)如果有异常高压井段要求钻井液密度达到1.45克/厘米3或更高,那么应考虑在钻开该高压地层前下一层保护套管,以封固所有正常压力井段。
4.造斜点的选择
造斜点的选择要适当浅些,但是在极浅的地层中造斜时,容易形成大井眼。同时,由于地层很软,造斜完成后下入稳斜钻具时,要特别小心,以免出现新井眼,尤其是在稳斜钻具刚度大或造斜率较高时。通常地说,浅层造斜比深层造斜容易一些,因为深层地层往往胶结良好,机械钻速低,需花费较长的造斜时间。
另外,造斜点通常选在前一层套管鞋以下30~50米处,以免损坏套管鞋,同时减少水泥掉块产生卡钻的可能性。
在深层地层造斜时,应尽量在大段砂层中造斜,因为砂层的井眼稳定,钻速较快,而页岩段较易受到冲蚀,钻速较低,而且在以后长时间钻井作业,容易在造斜段形成键槽而可能导致卡钻。
5.靶区形状和范围
靶区形状与范围通常由地质构造、产层位置决定,并考虑油田油井的分布情况,靶区大小是由作业者确定的。通常认为,鞍区范围不能定得太小,很小的靶区范围不仅会增加作业成本,同时也会增加调整方位的次数,造成井眼轨迹不平滑,增加转盘扭矩,同时也增加产生健槽卡钻的可能性。
通常,靶区形状为圆形(严格地讲,应该是球形)。浅井和水平位移小的定向井,其靶区范围小一些,一般靶区半径30~50米,而深井和水平位移大的井,靶区范围可以适当地大一些,一般靶区半径为50~70米。
6.造斜率和降斜率选择
常规定向井的造斜率为7~14°/100米,如果需要在浅层造斜并获得较大的水平位移,造斜率可提高到14~16°/100米。但是,浅层的高造斜率容易出现新井眼,也容易对套管产生较大的磨损。因此,浅层造斜通常选择较低的造斜率,而深层造斜(1000米~2000米)可选择较高的造斜率。
对于“S”型井眼,通常把降斜率选在3~8°/100米,如果降斜后仍然要钻较长的井段,则必须采用较小的降斜率平缓降斜,以避免键槽卡钻,同时,可降低钻进时的摩阻力。
7.最大井斜角
常规定向井的最大井斜角,一般在15~45°,如果井斜太小,则井眼的井斜和方位都较难控制。井斜大于60°时,钻具的摩阻力将大大增加。
8.允许的方位偏移与极限
(1)定向钻进时,初始造斜方向通常在设计方位的左边(即选定导角),然后通过自然漂移钻达靶区,井眼轨迹是一条空间曲线。
(2)但是对导角也有一个限制,在井眼密集的井网中,要求定向井轨迹保持在安全圆柱内,以避免与邻井相碰。
(3)同样,由于油藏特性和地质地层条件,也对导角的大小有一定的限制。
9.井身剖面类型
在满足设计和工艺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缩短井段长度,因为井段短则钻井时间短。在设计井身剖面形状时,要考虑井身结构,造斜点一般选在套管鞋以下30~50米处。目前,我国海上定向井的井身剖面通常由作业者决定,往往选择“J”型剖面。
四.剖面设计
1.设计步骤:
(l)选择剖面类型;
(2)确定增斜率和降斜率,选择造斜点;
(3)计算剖面上的未知参数,主要是最大井斜角;
(4)进行井身计算,包括各井段的井斜角、水平位移、垂深和斜深;
(5)绘制垂直剖面图和水平投影图。
井身剖面的设计方法有试算法、作图法、查图法和解析法四种。我国海洋定向井通常采用解析法,并使用计算机完成。剖面设计完成以后,应向作业者提供下列资料:
(1)总体定向钻井方案和技术措施。
(2)剖面设计结果,包括设计条件、计算结果、垂直剖面图和水平投影图。
(3)测斜仪器类型和该地区的磁偏角,以及测斜计算方法;
(4)设备和工具计划。
2.二维定向井设计(解析法)
解析法是根据给出的设计条件,应用解析公式计算出剖面上各井段的所有井身参数的井身设计方法。在使用计算机的条件下,还可同时给出设计井身的垂直投影图和水平投影图。
解析法进行井身剖面设计所用公式如下(用于三段制J型、五段制S型和连续增斜型剖面)。
(1)求最大井斜角αmax。
(2)各井段的井身参数计算:
①增斜段
②稳斜段
③降斜段
④稳斜段
⑤总井深L
(3)设计计算中特殊情况的处理
①当Ho2+So2-2RoSo=0时,表示该井段设有稳斜段,此时可由下面三个公式中任一个公式来求最大斜角αmax:
②当2Ro-So=0时,可用下式求最大井斜角αmax:
③当Ho2+So2-2RoSo<0,说明此种剖面不存在,此时应该改变设计条件,改变造斜点深度、增斜率和降斜率或改变目标点坐标。
井身剖面设计计算结果应整理列表,并校核井身长度和各井段井身参数是否符合设计要求,还应该校核井上曲率,井身剖面最大曲率应小于动力钻具和下井套管抗弯曲强度允许的最大曲率。
目前,应用计算机程序进行井身剖面设计时,设计结果列表和均可由打印机和绘图仪自动完成。
4.设计方法举例
例 某定向井设计全井垂深H=2-000米(靶点),上部地层300米至350米是流砂层,1000米至1050米有一高压水层,作出井身剖面设计。
井口座标 X1:3 246 535.0 Y1:2 054 875.0
井底座标 X2:3 245 972.95 Y2:2 054 665.0
先根据井口与井底座标,计算出水平位移和目标方位。
(1)根据提供的地质资料,在进行剖面设计时,应设法使动力钻具造斜的井段和增斜的井段避开流砂层和高压水层。
(2)对于钻井工艺及其它限制条件,在满足(l)项条件的前提下,应选择较简单的剖面类型。
(3)剖面类型选用“直一增一稳”三段制井身剖面。此种剖面简单,地面井口至目标点的井身长度短,有利于加快钻井速度。
(4)选择造斜点。根据垂直井深和水平位移的关系,造斜点应选在350米至600米间。如选在1050米以下,会使井斜角太大,是不合理的。
因300米至350米是流砂层,在井深结构设计时应用套管封固,以利于定向造斜,防止流砂层漏失、垮塌等复杂情况出现。造斜点应选在套管鞋以下不少于50米的地方为宜。因此,造斜点与井口之间井眼长度不应小于450米。
又因1000米至1050米是高压水层,为了下部井段能顺利钻进,也应考虑下入一层中间套管封住高压水层。为了减少井下复杂情况和有利于定向井井眼轨迹控制,在进行套管设计时,应避免套管鞋下在井眼曲率较大的井段中,中间套管的下入深度应进入稳斜井段150米左右为宜。在考虑上述因素后,造斜点的位置应在高压水层以上不少于400米处,也就是造斜点与井口之间的井眼长度不应大于600米。
经过上述的分析,如果造斜点应在450米至600米之间选择,那么,把造斜点确定在500米处是比较合理的。
(5)选择造斜率K为7°/100米。根据造斜率计算造斜井段的曲率半径R。
(6)计算最大井斜角αmax
R——造斜段曲率半径,米。
把已知条件代入上式得:
αmax=24.4°
(7)分段井眼计算:
增斜段
稳斜段
4.三维定向井
设计的井眼轴线,既有井斜角的变化,又有方位角的变化,这类井段为三维定向井,实际作业中,有时会碰到三维定向井的问题,大体上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 原设计为两维定向井,在实钻中偏离了目标方位,如果偏得不多,只要调整钻具组合或扭一次方位就可以了。严格地说,实钻的定向井轨迹,都有井斜角的变化和方位角的变化,这种三维定向井可以简化为二维的。
第二种情况 在地面井位和目标点确定的情况下,在这两点的铅垂平面内,存在着不允许通过或难以穿过的障碍物,不能在铅垂平面上设计轨道,需要绕过障碍,设计绕障三维定向井。在海上丛式井经常碰到这类井。
第三种情况在地面井位确定的情况下,要钻多目标井。地面井位和多目标点不在同一铅垂平面内,只有井斜角和方位角都变化,才能钻达设计的多个目标点。
三维定向井的轨迹设计和测斜计算很复杂,通常使用计算机软件完成这些工作。
第三节 井眼轨迹控制技术
井眼轨迹控制的内容包括:优化钻具组合、优选钻井参数、采用先进的井下工具和仪器、利用计算机进行井眼轨迹的检测预测、利用地层的方位漂移规律、避免井下复杂情况等等。
轨迹控制贯穿钻井作业的全过程,它是使实钻井眼沿着设计轨道钻达靶区的综合性技术,也是定向井施工中的关键技术之一。
井眼轨迹控制技术按照定向井的工艺过程,可分为直井段、造斜段、增斜段、稳斜段、降斜段和扭方位井段等控制技术,其中直井段的控制技术见第七章第四节。
一.定向选斜井段
初始造斜方法有五类,即井下马达和弯接头定向、喷射法、造斜器法、弯曲导管定向、倾斜钻机定向。目前,我国海洋定向井一般采用第一种方式,常用造斜钻具组合为:钻头十井下马达十弯接头十非磁钻铤十普通钻铤( 0~30米)十挠性接头十震击器十加重钻杆。
这种造斜钻具组合是利用弯接头使下部钻具产生一个弹性力矩,迫使井下动力钻具驱动钻头侧向切削,使钻出的新井眼偏离原井眼轴线,达到定向造斜或扭方位的目的。
造斜钻具的造斜能力主要与弯接头的弯角和动力钻具的长度有关。弯接头的弯角越大,动力钻具长度越短,造斜率也越高。
弯接头的弯角应根据井眼大小、井下动力钻具的规格和要求造斜率的大小选择。现场常用弯接头的弯角为1.5~2.25度,一般不大于2.5度。弯接头在不同条件下的造斜率见第四节。
造斜钻具组合使用的井下动力钻具型号应根据造斜井段或扭方位井段的井深选择。使用井段在2000米以内,一般采用涡轮钻具或普通螺杆钻具,深层走向造斜或扭方位应使用耐高温的多头螺杆钻具。
造斜钻具组合、钻井参数和钻头水眼应根据厂家推荐的钻井参数设计。
由于井下动力钻具的转速高,要求的钻压小〔一般为29.4~ 78.4千牛(3~8吨)〕,因此,使用的钻头不宜采用密封轴承钻头,尤其是在浅层,可钻性好的软地层应使用铣齿滚动轴承钻头或合适的PDC钻头。
根据测斜仪器的种类不同,分为四种定向方式:
1.单点定向
此方法只适用造斜点较浅的情况,通常井深小于1000米。因为造斜点较深时,反扭角很难控制,且定向时间较长。施工过程如下:
(l)下入定向造斜钻具至造斜点位置(注意:井下马达必须按厂家要求进行地面试验)。
(2)单点测斜,测量造斜位置的井斜角,方位角,弯接头工具面;
(3)在测斜照相的同时,对方钻杆和钻杆进行打印,并把井口钻杆的印痕投到转盘面的外缘上,作为基准点;
(4)调整工具面(调整后的工具面是:设计方位角十反扭角)。锁住转盘、开泵钻进;
(5)定向钻进。每钻进2~4个单根进行一次单点测斜,根据测量的井斜角和方位角及时修正反扭矩的误差,并调整工具面;
(6)当井斜角达到8~10度和方位合适时,起钻换增斜钻具,用转盘钻进。在单点定向作业中要注意:
①在确定了反扭角和钻压后,要严格控制钻压的变化范围,通常在预定钻压±19.6千牛(2吨)内变化;
②每次接单根时,钻杆可能会转动一点,注意转动钻杆的打印位置至预定位置;
③如果调整工具面的角度较大(>90度),调整后应活动钻具2~3次(停泵状态),以便钻杆扭矩迅速传递。
2.地面记录陀螺(SRO)定向
在有磁干扰环境的条件下(如套管开窗侧钻井)的定向造斜,需采用SRO定向。这种仪器可将井下数据通过电缆传至地面处理系统,并显示或用计算机打印出来,直至工具面调整到预定位置,再起出仪器,施工过程如下:
(l)选择参照物,参照物应选择易于观察的固定目标,距井40米左右;
(2)预热陀螺不少于15分钟,工作正常才可下井;
(3)瞄准参照物,并调整陀螺初始读数;
(4)接探管,连接陀螺外筒,再瞄准参照物,对探管和计算机初始化;
(5)下井测量,按规定作漂移检查;
(6)起出仪器坐在井口,再次瞄准参照物记录陀螺读数;
(7)校正陀螺漂移,确定测量的精度;
(8)定向钻进。
3.有线随钻测斜仪(SST)定向
造斜钻具下到井底后,开泵循环半小时左右,然后接旁通头或循环接头。把测斜仪的井下仪器总成下入钻杆内,使定向鞋的缺口坐在定向键上。定向造斜时,可从地面仪表直接读出实钻井眼的井斜、方位和工具面,司钻和定向井工程师要始终跟踪预定的工具面方向,保持井眼轨迹按预定方向钻进。
4.随钻测量仪(MWD)定向
MWD井下仪器总成安装在下部钻具组合的非磁钻铤内,其下井前要调整好工作模式和传输速度,并准确地测量偏移值,输入计算机。仪器在井下所测的井眼参数通过钻井液脉冲传至地面,信息经地面处理后,可迅速传到钻台。MWD不仅可用于定向造斜,也可用于旋转钻进中的连续测量,是一种先进的测量仪器。
5.定向造斜中的注意事项:
(1)如果定向作业前的裸眼段较长,应短起下钻一趟,保证井眼畅通。
(2)井下马达下井前应在井口试运转,测量轴承间隙;记录各种参数,工作正常方可下井;
(3)MWD等仪器下井前,必须输入磁场强度、磁倾角等参数;
(4)定向造斜钻进,要按规定加压,均匀送钻,以保持恒定的工具面。
(5)造斜钻进或起下钻,用旋扣钳或动力水龙头上卸扣,不得用转盘上卸扣;
(6)起钻前方位角必须在20~30米井段内保持稳定,且保证预定的提前角。目前,“一次造斜
到位法”也经常在我国海洋定向井中使用,这种方法适用于造斜点较浅,且机械钻速很快的造斜井段,常常配合使用随钻测量仪。
(7)井下马达出井时,按规定程序进行清洗、保养。
㈡ 模数2齿条的计算方式
齿轮参数的计算中,齿距的计算公式是:ρ=mπ ,工程计量单位是毫米。
因为齿条可以看作是一个无限大的齿轮,所以模数2的齿条齿距应该这样计算:2x3.14=6.28,即齿距为:6.28mm。
㈢ TNT怎么计算氧平衡
从元素组成来说,炸药通常是由碳(C)、氢(H)、氧(O)、氮(N)四种元素组成的。其中碳、氢是可燃元素,氧是助燃元素,炸药是一种载氧体。炸药的爆炸过程实质上是可燃元素与助燃元素发生极其迅速和猛烈的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反应结果是氧和碳化合生成二氧化碳(CO)或一氧化碳(CO),氢和氧化合生成水(HO),这两种反应都放出了大量的热。每种炸药里都含有一定数量的碳、氢原子,也含有一定数量的氧原子,发生反应时就会出现碳、氢、氧的数量不完全匹配的情况。氧平衡就是衡量炸药中所含的氧与将可燃元素完全氧化所需要的氧两者是否平衡的问题。
所谓完全氧化,即碳原子完全氧化生成二氧化碳,氢原子完全氧化生成水。根据所含氧的多少,可以将炸药的氧平衡分为下列三种不同的情况:
(1)零氧平衡:系指炸药中所含的氧刚够将可燃元素完全氧化;
(2)正氧平衡:系指炸药中所含的氧将可燃元素完全氧化后还有剩余;
(3)负氧平衡:系指炸药中所含的氧不足以将可燃元素完全氧化。
实践表明,只有当炸药中的碳和氢都被氧化成CO和HO时,其放热量才最大。零氧平衡一般接近于这种情况。负氧平衡的炸药,爆炸产物中就会有 CO、H,甚至会出现固体碳;而正氧平衡炸药的爆炸产物,则会出现 NO、NO等气体。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发挥炸药的最大威力,同时会生成有毒气体。如果把它们用于地下工程爆破作业,特别是含有矿尘和瓦斯爆炸危险的矿井,就更应引起注意。因为 CO、 NO、NO不仅都是有毒气体,而且能对瓦斯爆炸反应起催化作用,因此这样的炸药就不应用于地下矿井的爆破作业。
氧平衡的计算
oxygen balance 氧平衡是测定一种化合物或混合物中燃料和氧的比。它是根据化合物的实验式或分子式,以碳完全转化成CO(或CO)和氢转化为HO所需的氧的分子数来计算的。一种分子式为CHNO的炸药,其氧平衡计算如下:
简单说氧平衡的算法: (炸药中的氧原子数 - 碳全部被氧化成二氧化碳所需要的氧原子数 - 氢全部被氧化成水需要的氧原子数)* 16 / 炸药的摩尔质量。若炸药中含有卤原子(X),例如CHNOX,则先扣除生成HX所需要的H。
化合物的的氧平衡等于以碳完全转化成CO(或CO)、氢转化为HO所需的氧的分子数、氮转化为NO所需的氧的分子数来计算
例如,计算TNT(CHNO)的氧平衡:
氧平衡=[6-2×7-0.5×5]16/227=-74.0%
混合物的氧平衡等于各成分在混合物中所占的百分数和各自的氧平衡的乘积之和。
例如特里托纳儿(由80%TNT和20%Al组成)的氧平衡计算如下:
Al氧化成AlO时的氧平衡=1.5×16/27=-89%
TNT的氧平衡=-74%
由此得出特里托纳儿的氧平衡=0.20*(-89)+0.80*(-74)=-77.0%
氧平衡模式
包括含碳有机物和氨氮有机物的耗氧、生物吸收作用、吸着有机物底泥的再悬浮作用等;另一种是使溶解氧增加的复氧作用,主要是空气溶于水的作用(曝气作用)及生物的光合作用。这两种作用可当作在一个化学反应的平衡体系中发生,根据各种参数建立水中溶解氧的时空变化的数学模式。目前最常用的是河水溶解氧的一维模式。假定河流是稳定态,则河水溶解氧浓度随时间、沿程(流向)距离而变化的关系式可表示为: 式中:c为河水中溶解氧的浓度;ES为沿程距离;u为水流速度;L为BOD浓度;LN为氨氮浓度;cS为溶解氧的饱和浓度;κ1为含碳有机物的衰变系数;κN为氨氮衰变系数;κ2为复氧系数;sR为生物光合作用产生氧与呼吸、底泥耗氧等引起溶解氧的增减率。当河流稳定且为低流量时,给出边界条件(设起始河流横断面处的溶解氧浓度为( ),将上式简化得下式: 即斯特里特-菲尔普斯模式。此式的图解曲线呈悬索型(参见氧垂曲线),表明含有机污染物的污水排入河流后,由该处向下,由于有机物耗氧气主要作用,河水溶解氧逐渐减小,达到最低值后曝气复氧转为优势,溶解氧又逐渐增大,恢复到原来含氧状况。故可用此模式预测各河段横断面上不同时刻溶解氧的浓度。但式中κ1、κ2及κN需实测或通过水文参数计算求出,在对此模式进行验证后才能应用。
㈣ pso的多目标优化
在多目标优化问题中,每个目标函数可以分别独立进行优化,然后为每个目标找到最优值。但是,很少能找到对所有目标都是最优的完美解,因为目标之间经常是互相冲突的,只能找到Pareto最优解。
PSO算法中的信息共享机制与其他基于种群的优化工具有很大的不同。在遗传算法(GA)中,染色体通过交叉互相交换信息,是一种双向信息共享机制。但是在PSO算法中,只有gBest(或nBest)给其他微粒提供信息,是一种单向信息共享机制。由于点吸引特性,传统的PSO算法不能同时定位构成Pareto前锋的多个最优点。虽然通过对所有目标函数赋予不同的权重将其组合起来并进行多次运行,可以获得多个最优解,但是还是希望有方法能够一次同时找到一组Pareto最优解。
在PSO算法中,一个微粒是一个独立的智能体,基于其自身和同伴的经验来搜索问题空间。前者为微粒更新公式中的认知部分,后者为社会部分,这二者在引导微粒的搜索方面都有关键的作用。因此,选择适当的社会和认知引导者(gBest和pBest)就是MO-PSO算法的关键点。认知引导者的选择和传统PSO算法应遵循相同的规则,唯一的区别在于引导者应按照Pareto支配性来确定。社会引导者的选择包括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建立一个从中选取引导者的候选池。在传统PSO算法中,引导者从邻居的pBest之中选取。而在MO-PSO算法中更常用的方法是使用一个外部池来存储更多的Pareto最优解。第二步就是选择引导者。gBest的选择应满足如下两个标准:首先,它应该能为微粒提供有效的引导来获得更好的收敛速度;第二,它还需要沿Pareo前锋来提供平衡的搜索,以维持种群的多样性。文献中通常使用两种典型的方法:(1)轮盘选择模式,该方式按照某种标准进行随机选择,其目的是维持种群的多样性;(2)数量标准:按照某种不涉及随机选择的过程来确定社会引导者。
Moore最早研究了PSO算法在多目标优化中的应用,强调了个体和群体搜索二者的重要性,但是没有采用任何维持多样性的方法。Coello在非劣最优概念的基础上应用了一个外部“容器”来记录已找到的非支配向量,并用这些解来指导其它微粒的飞行。Fieldsend采用一种称为支配树的数据结构来对最优微粒进行排序。Parsopoulos应用了权重聚合的方法。Hu应用了动态邻域,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扩展记忆,按词典顺序依次优化各个目标。Ray使用聚集机制来维持多样性,并用一个多水平筛来处理约束。Lu使用了动态种群策略。Bartz-Beielstein采用归档技术来提高算法性能。Li在PSO算法中采用NSGA-II算法中的主要机制,在局部最优微粒及其后代微粒之间确定局部最优微粒;并此基础上又提出一种新的算法,在适应值函数中使用最大最小策略来确定Pareto支配性。张利彪使用多个目标函数下各最优位置的均值来指导微粒飞行。Pulido使用多个子种群并采用聚类技术来求解多目标规划问题。Mahfouf采用加权聚合方法来计算微粒的适应值,并据此确定引导微粒的搜索。Salazar-Lechuga使用适应值共享技术来引导微粒的搜索。Gong提出微粒角度的概念,并使用最小微粒角度和微粒密度来确定局部最优和全局最优微粒。基于AER模型,Zhang提出一种新的智能PSO模型,来将种群驱向Pareto最优解集。Ho提出一种新的适应值分配机制,并使用寿命(Age)变量来保存和选择最优历史记录。Huang将CLPSO算法应用到多目标规划中。Ho提出另一种基于Pareto的与尺度无关的适应值函数,并使用一种基于正交试验设计的智能运动机制(IMM)来确定微粒的下一步运动。Branke系统研究了多种个体最优微粒的选择方法对MOPSO算法性能的影响。张勇考虑储备集更新策略在多目标PSO算法中的关键作用,提出一种两阶段储备集更新策略。
原萍提出一种分布式PSO算法—分割域多目标PSO算法(DRMPSO),并将其应用到基站优化问题。向量评价PSO算法(VEPSO)是一种受向量评价遗传算法(VEGA)的启发提出的一种算法,在VEPSO算法中,每个种群仅使用多个目标函数之一来进行评价,同时各种群之间互相交互经验。将每个种群分配到一台网络PC上,即可直接使VEPSO算法并行化,以加速收敛。Vlachogiannis应用并行VEPSO算法来确定发电机对输电系统的贡献。熊盛武利用PSO算法的信息传递机制,在PSO算法中引入多目标演化算法常用的归档技术,并采用环境选择和配对选择策略,使得整个群体在保持适当的选择压力的情况下收敛于Pareto最优解集。
由于适应值的计算非常消耗计算资源,为了减少计算量,需要减少适应值评价的次数。Reyes-Sierra采用适应值继承和估计技术来实现该目标,并比较了十五种适应值继承技术和四种估计技术应用于多目标PSO算法时的效果。
保持MOPSO中的多样性的方法主要有两种:sigma方法和ε-支配方法。Villalobos-Arias在目标函数空间中引入条块划分来形成聚类,从而保持多样性。
㈤ 肽键形成算法
2个肽键一个水,三个肽键2个水,n个肽键n-1个水
缩合就是一边去掉ho,一边去掉o,就组合成一个h2o
㈥ 楼板承重怎么计算
设计时考虑楼板重400KG/m²,还要考虑额外的活荷载,一般为200KG/m²,真正计算时,分别需要乘以系数1.2和1.4,实际计算时楼板的承载力为400X1.2+200X1.4=760。
楼板承重算法要求:
1、计算荷载(恒荷载,活荷载)。
2、分析板的类型(单向板还是双向板)。
3、选择板厚 4.导算荷载计算出弯矩 5.根据弯矩计算配筋 6.验算裂缝、挠度及最小配筋率 7.调整钢筋及板厚满足要求。
4、、几何参数:计算跨度: Lx = 4000 mm; Ly = 3000 mm,板厚: h = 100 mm。
5、、材料信息混凝土等级: C25 fc=11.9N/mm2 ft=1.27N/mm2 ftk=1.78N/mm2 。
6、钢筋种类: HRB335 fy = 300 N/mm2 Es = 2.0×105 N/mm2最小配筋率: ρ= 0.200%纵向受拉钢筋合力点至近边距离: as = 20mm保护层厚度: c = 10mm。
7、荷载信息(均布荷载)永久荷载分项系数: γG = 1.200,可变荷载分项系数: γQ = 1.400,准永久值系数: ψq = 1.000,永久荷载标准值: qgk = 5.000kN/m2,可变荷载标准值: qqk =3.000kN/m2。
(6)HO2算法扩展阅读:
楼板各种材质承重计算
1、弹性板:边界条件(上端/下端/左端/右端):简支/简支/简支/简支。设计参数,结构重要性系数: γo = 1.00,泊松比:μ = 0.200。
2、计算参数::计算板的跨度: Lo = 3000 mm,计算板的有效高度: ho = h-as=100-20=80 mm。配筋计算(lx/ly=4000/3000=1.333<2.000 所以按双向板计算)。
3、确定计算系数:αs = γo*Mx/(α1*fc*b*ho*ho)= 1.00*4.048×106/(1.00*11.9*1000*80*80);= 0.053。
4、计算相对受压区高度:ξ = 1-sqrt(1-2*αs) = 1-sqrt(1-2*0.053) = 0.055。
5、计算受拉钢筋面积:As = α1*fc*b*ho*ξ/fy = 1.000*11.9*1000*80*0.055/300= 173mm2。
6、 验算最小配筋率:ρ = As/(b*h) = 173/(1000*100) = 0.173%ρ<ρmin = 0.200% 不满足最小配筋要求。
7、确定计算系数:αs = γo*Mx/(α1*fc*b*ho*ho)=1.00*6.274×106/(1.00*11.9*1000*80*80),= 0.082。
8、跨中挠度计算
Mk -------- 按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计算的弯矩值。
Mq -------- 按荷载效应的准永久组合计算的弯矩值。
㈦ 晶体场理论中配合物电子成对能算法
由于分子中的电子多数是成对存在,根据Pauling不相容原理,每对电子必为一个自旋向上,一个自旋向下,而磁性互相抵消。因此必须有不成对电子的存在,才能表现磁共振,例如过渡元素重金属或者自由基的存在。因为电子有1/2的自旋,所以在外加磁场下能级二分。当外加具有与此能量差相等的频率电磁波时,便会引起能级间的跃迁。此现象称为电子自旋共振。缩写为ESR。对相伴而产生的电磁波吸收称ESR吸收。产生ESR的条件为νo(MHz)=1.4·g·Ho(高斯)。式中νo为电磁波的频率,Ho为外部磁场强度,g为g因子(g factor)或g值。一个分子中有多数电子,一般说每二个其自旋反相,因此互相抵消,净自旋常为0。但自由基有奇数的电子,存在着不成对的电子(其无与之相消的电子自旋)。也有的分子虽然具有偶数的电子,但二个电子自旋同向,净自旋为一(例如氧分子)。原子和离子也有具有净自旋的,Co2+、Fe3+、和Mn2+等常磁性离子即是。这些原子和分子为ESR研究的对象。由于电子自旋与原子核的自旋相互作用,ESR可具有几条线的结构,将此称为超微结构(hyperfine stru-cture)。g因子及超微结构都有助于了解原子和分子的电子详细状态。也可鉴定自由基。另外,从ESR吸收的强度可进行自由基等的定量。因为电子自旋的缓和依赖于原子及分子的旋转运动,所以通过对ESR的线宽测定,可以了解原子及分子的动的状态。虽然原理类似于核磁共振,但由于电子质量远轻于原子核,而有强度大许多的磁矩。以氢核(质子)为例,电子磁矩强度是质子的659.59倍。因此对于电子,磁共振所在的拉莫频率通常需要透过减弱主磁场强度来使之降低。但即使如此,拉莫频率通常所在波段仍比核磁共振拉莫频率所在的射频范围还要高——微波,因而有穿透力以及对带有水分子的样品有加热可能的潜在问题,在进行人体造影时则需要改变策略。举例而言,0.3 特斯拉的主磁场下,电子共振频率发上在8.41 吉赫,而对于常用的核磁共振核种——质子而言,在这样强度的磁场下,其共振频率为12.77 兆赫。电子成对的应用应用在多个领域,包括了:▲固态物理, 辨识与定量自由基分子(即带有不成对电子的分子)。 ▲化学,用以侦测反应路径。 ▲生物医学领域,用在标记生物性自旋探子。另外在造影方面另有用途,参见下方说明。 一般而言,自由基在化学上是具有高度反应力,而在正常生物环境中并不会以高浓度出现。若采用特别设计的不反应自由基分子,将之附着在生物细胞的特定位置,就有可能得到这些所谓自旋标记或自旋探子分子附近的环境。【电磁自旋共振造影】EPR用在造影上,理想上是可以用在定位人体中所具有的自由基,理论上较常出现在发炎病灶;但目前仍处在开发阶段,包括讯杂比等等问题待解决
㈧ 各种类型弹簧有效圈数的详细计算方法
各种类型弹簧有效圈数的详细计算方法:
有效圈数是指弹簧能保持相同节距的圈数。弹簧有效圈数=总圈数-支撑圈,具体根据结构进行计算。
1、对于拉伸弹簧,有效圈数n=总圈数n1,当n>20时圆整为整数圈,当n<20时圆整为半圈。
2、对于压缩弹簧,有效圈数n=总圈数n1-支撑圈数n2,n2可查表获得。尾数应为1/4、1/2、3/4、或整圈。
我们的通俗算法是压簧总圈数减掉上下接受接触不会产生变形的圈数,一般减2圈;扭簧和拉簧的有效圈数就是总圈数。
拓展资料
弹簧是一种利用弹性来工作的机械零件。用弹性材料制成的零件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除去外力后又恢复原状。亦作“ 弹簧 ”。一般用弹簧钢制成。弹簧的种类复杂多样,按形状分,主要有螺旋弹簧、涡卷弹簧、板弹簧、异型弹簧等。
注意问题
由于受产品结构限制,多股簧一般具有强度高、性能好的特点。要求其材料在弹簧强度和韧性上对最终性能予以保证。多股簧在加工过程中,应注意的是:
1、支承圈根据产品要求可选用冷并和热并两种方法。采用热并方式不允许将簧加热至打火花或发白,硅锰钢温度不得高于850℃。支承圈与有效圈应有效接触,间隙不得超过圈间公称间隙的10%
2、多股簧特性可由调整导程决定,绕制时索距可进行必要调整。拧距可取3~14倍钢丝直径,但一般取8~13倍为佳。其簧力还与自由高度、并端圈、外径及钢丝性能等有密切关系,可通过调整其中某项或几项予以改变。
3、不带支承圈的弹簧和钢丝直径过细的弹簧不应焊接簧头,但端头钢索不应有明显的松散,应去毛刺。凡需焊接头部的多股簧,其焊接部位长度应小于3 倍索径(最长不大于10毫米)。加热长度应小于一圈,焊后应打磨平滑,气焊时焊接部位应进行局部低温退火。
4、弹簧表面处理一般进行磷化处理即可,也可进行其它处理。凡要进行镀层为锌与镉时,电镀后应进行除氢处理,除氢后抽3%(不少于3件)复试立定处理,复试中不得有断裂。弹簧应清除表面脏物、盐痕、氧化皮,方法可采用吹砂或汽油清洗的办法,但不能采用酸洗。
5、重要弹簧紧压时间为24小时,普通弹簧为6小时或连续压缩3~5次,每次保持3~5秒。紧压时弹簧与芯轴的间隙以芯轴直径的10%为宜,间隙过小则难于操作,间隙过大则易使弹簧发生弯曲变形。紧压时若其中一件弹簧折断,则其余应重新处理。
㈨ 齿轮齿距怎么计算
1、模数m=齿距p/圆周率π
2、齿距p=模数m*圆周率π
3、咬合中线Ho=齿条高Hk-模数m
4、模数m=齿距p/(圆周率π*三角函数cosB)
5、齿距p=模数m*(圆周率π*三角函数cosB)
6、咬合中线Ho=齿条高Hk-模数m
注:标准斜齿条角度19.5283度(19度31分42秒),三角函数cosB=0.9424764995。
㈩ T临界值与统计量的关系
T临界值就是拒绝原假设的最小alpha值嘛,把统计量写出来,带进去算出来之后,根据统计量的分布来算T临界值啊,举个例子,比如说算出来的统计量的值为z,服从的是正态分布,如果是双边检验的话那么pvalue=2*(1-probnorm(abs(Z)))。
正确。两样本均数比较的假设检验(t检验) Ho:两个总体均数相等,即 μ1=μ2。Hi:两个总体均数不等,即 μ1≠μ2。α=0.0500(双侧)。t=0.0568,P=0.9548。结论:按α=0.0500水准。
其分布为已知,由实测的样本,计算出统计量的值,并根据预先给定的显着性水平进行检验,作出拒绝或接受假设H0的判断。常用的假设检验方法有u-检验法、t检验法、χ2检验法(卡方检验)、F-检验法,秩和检验等。
(10)HO2算法扩展阅读:
综上所述,有学者认为临界点是由物理规律所决定的一种状态,它可以由满足该状态的物理规律来确定,是客观存在的。而最值的求解,严格地讲,应是在一定条件和物理规律支配下的一个变化过程,此过程能不能实现,最值是否在临界点取得。
要综合分析其所满足的条件和所遵循的物理规律,把握好物理量的变化特征,同时还要遵循一定的数学原理。在某些情况下,临界值和最值相当。
可以通过临界点求最值,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在另外一些情况下,最值与临界值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因此,在最值的求解过程中,我们只能把寻找临界点作为求最值的一种方法,而不能把它与最值的求解同等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