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洒毒液算法
㈠ 遇到毒蛇时应该怎样做
一般无毒蛇蛇都怕人的,不要动,他听到响声就会跑的,要是遇到响尾蛇〔有毒〕的话就先不要动,稳定情绪,慢慢撤离到安全距离,要悄悄的,要不然哪里有响声他就往哪里跑…然后撤退到安全距离〔大约10米当然越远越好〕后,就跑吧,别让他追上你就行~不过一般不会遇到响尾蛇的~可以用个长棍子在前面扫扫就可以把他吓跑了~
专业的:
一,
怎样识别有毒蛇和无毒蛇呢,一般人单凭头部是否呈三角形或者尾巴是否粗短,或者颜色是否鲜艳来区分,这是不够全面的。虽然毒蛇头部呈明显的三角形,但也有的毒蛇,头部并不呈三角形;而无毒蛇中的伪蝮蛇,头部倒是呈三角形的。五步蛇、腹蛇和眼镜蛇的尾巴确实很粗大,但烙铁头的尾巴就较细长;很多色泽鲜艳的蛇,如玉斑锦蛇、火赤链蛇等并非是毒蛇,而蝮蛇的色泽如泥土或似狗屎样,很不引人着目,但却很毒。因此区别有毒和无毒蛇主要根据以下几点:
1、毒腺 有毒蛇具有毒腺,无毒蛇不具有毒腺。毒腺是由唾液腺演化而来。位于头部两侧、眼的后方,包藏于颌肌肉中,能分泌出毒液。当毒蛇咬物时,包绕着毒腺的肌肉收缩,毒液即经毒液管和毒牙的管或沟,注入被咬对象的身体内使之发生中毒,无毒蛇无这一功能。
2、毒液管 是输送毒液的管道,连接在毒腺与毒牙之间。只有毒蛇才具备有毒液管。
3、毒牙 毒蛇具有毒牙,它位于上颌骨无毒牙的前方或后方,比无毒牙既长又大。
那么,哪些无毒蛇容易与有毒蛇混淆呢?
常被误认为是毒蛇的几种无毒蛇,由于外形特殊,色斑鲜艳,而且性情凶恶,所以常被当地一些群众视为是毒蛇而惊慌失措,其实这种蛇咬人时对人体是无害的。如虎斑游蛇(又叫野鸡勃子蛇)、赤链蛇(又叫火赤链)等。
外形或色斑与毒蛇容易混淆的无毒蛇黄链蛇(又叫黄赤链),由于背面有黑黄相间的横纹,常被误为是金环蛇;黑背白环蛇,由于蛇背有黑白相间的横纹,也容易被错认为是银环蛇;颈棱蛇(又叫伪蝮蛇),体粗尾短,背面呈棕褐色,有两行粗大的深棕色斑块,头部略呈三角形,外形极像蝮蛇或蝰蛇;翠青蛇(又叫青竹标)由于通身都是绿色,所以常与竹叶青混淆
二,
蛇是不会主动对人进攻的,除非你打到了它的身驱。如果你的脚踩上了它的时候,它会本能地马上回头咬你脚一口,喷洒毒液,令你倒下。当人们行走在山路上,“打草惊蛇”在此用得很恰当。你手执一根木棍,有弹性的木棍子最好。边走边往草丛中划划打打,如果草丛有蛇,会受惊逃避的。用硬直木棒打蛇是最危险的动作,因为木棒着地点很小,不容易击倒蛇。软木棒有弹性,打蛇时木棒贴地,蛇击中可能性更大。蛇打七寸,这是蛇的要害部位,打中此部位,蛇动弹不了。
三,
毒蛇咬伤的局部常规处理,是指被毒蛇咬伤后在尽量短的时间内,采取紧急措施,包括早期结扎、扩创排毒,烧灼、针刺、火罐排毒,封闭疗法及局部用药等。
局部常规处理应在蛇伤现场进行,处理越快,效果越好。病人被蛇咬伤后立即用火柴头5-7枝烧灼伤口,以破坏局部的蛇毒;也可用针刺或拔火罐的方法,除去伤口或周围的毒液,但对于血循毒(如蝰蛇、铬铁头、竹叶青、五步蛇)蛇伤患者,不宜针刺或拔火罐,以免伤口流血不止。为延缓伤口蛇毒的吸收,于近心端3-5厘米处用带子扎紧,其结扎松紧程度以能阻断淋巴和静脉回流,但不妨碍动脉血流为宜,以后每隔15-20分钟放松一次,每次1-2分钟,以免肢体因血循环障碍过久而坏死,待急救处理结束后(不能超过2小时),结扎应立即解除。
在蛇咬伤后1-2小时内,伤口处作十字切口,长2-3厘米,深达真皮以下,如无重要神经血管通过, 可深达2-3cm。伤口若有毒牙遗留,应取出,反复冲洗伤口后,伤肢搁下垂位,周围置冰袋,以减少蛇毒的吸收。应注意,血循毒蛇咬伤者不宜作扩创排毒,以免伤口流血不止,常规应用破伤风抗毒素 (TAT) 。
在蛇咬伤后0.5-1小时内,有条件者,及早作局部环封,用相应的血清2ml或用胰蛋白酶2000U,或10-15%依地酸二钠4ml,分别与0.25-0.5% 普鲁卡因溶液5-20ml 、地塞米松5mg配伍,于牙痕中心及周围注射达肌肉层,或在结扎的上方作环行封闭,这对减轻症状甚有益处。肿胀的肢体,可外敷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中药,如用双柏散(侧柏叶、大黄、黄柏、薄荷、泽之)加水蜜热敷,效果很好。局部出现坏死、溃疡者,则按中、西医(或中西医结合)外科处理。
㈡ 有什么办法,最简单,最有效的分辨出有毒蛇和无毒蛇。
毒蛇和无毒蛇的体征区别有:毒蛇的头一般是三角形的;口内有毒牙,牙根部有毒腺,能分泌毒液;一般情况下尾很短,并突然变细。
无毒蛇头部是椭圆形;口内无毒牙;尾部是逐渐变细。
虽可以这么判别,但也有例外,不可掉以轻心。一般人单凭头部是否呈三角形或者尾巴是否粗短,或者颜色是否鲜艳来区分,这是不够全面的。虽然毒蛇头部呈明显的三角形,但也有的毒蛇,头部并不呈三角形;而无毒蛇中的伪蝮蛇,头部倒是呈三角形的。
蛇是不会主动对人进攻的,除非你打到了它的身躯。如果你的脚踩上了它的时候,它会本能地马上回头咬你脚一口,喷洒毒液,令你倒下。
所以遇到蛇,安全起见,最好远离它。
几个简单的分别方法:
1.看蛇的头部是不是呈三角状,如果是那肯定是毒蛇;
2.看蛇身上的花色,越是鲜艳或特别还有比较古怪的都是毒蛇.
3.身长;如果一条蛇很段或很长也可以证明它也不是个泛泛之辈.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㈢ 打蛇为什么要打七寸如果遇到蛇时,攻击它的头部有用吗
人们常说“打蛇打七寸,擒贼先擒王”,七寸也就是23.31厘米长,然而我们知道,有些蛇全身长度都没有七寸,难道要对着空气打吗?
而且,蛇的体型有长有短,如果都对着七寸打肯定会导致有些蛇仍旧具备反击能力。既然如此,为什么人们还要说打蛇打七寸呢?
打蛇打七寸
七寸其实是是一个虚指,是指在头部之下的一个位置,约占全长的1/7处。
㈣ 蛇啊!!!!!!!!!!!!!!
蛇
属于爬行纲蛇目。身体细长,四肢退化,身体表面覆盖鳞片。大部分是陆生,也有半树栖、半水栖和水栖的。以鼠、蛙、昆虫等为食。一般分无毒蛇和有毒蛇。毒蛇和无毒蛇的体征区别有:毒蛇的头一般是三角形的;口内有毒牙,牙根部有毒腺,能分泌毒液;尾短,突然变细。无毒蛇头部是椭圆形;口内无毒牙;尾部是逐渐变细。虽可以这么判别,但也有例外,不可掉以轻心。蛇的种类很多,遍布全世界,热带最多。中国境内的毒蛇有五步蛇、竹叶青、眼镜蛇、蝮蛇和金环蛇等;无毒蛇有锦蛇、蟒蛇、大赤链等。蛇肉可食用,蛇毒和蛇胆是珍贵药品。
蛇是不会主动对人进攻的,除非你打到了它的身驱。如果你的脚踩上了它的时候,它会本能地马上回头咬你脚一口,喷洒毒液,令你倒下。当人们行走在山路上,“打草惊蛇”在此用得很恰当。你手执一根木棍,有弹性的木棍子最好。边走边往草丛中划划打打,如果草丛有蛇,会受惊逃避的。用硬直木棒打蛇是最危险的动作,因为木棒着地点很小,不容易击倒蛇。软木棒有弹性,打蛇时木棒贴地,蛇击中可能性更大。蛇打七寸,这是蛇的要害部位,打中此部位,蛇动弹不了。
蛇的消化系统非常厉害,有些在吞的同时就开始消化,还会把骨头吐出来的
还有,蛇的消化还要靠在地上爬行,利用肚皮和不平整的地面来摩擦
毒蛇的毒液实际上是蛇的消化液,一些肉食性的蛇消化液的消化能力较强,溶解了被咬动物的身体,所以表现出“毒性”,人的胆汁也属这种消化液。
蛇的食欲较强,食量也大,通常先咬死,然后吞食。嘴可随食物的大小而变化,遇到较大食物时,下颌缩短变宽,成为紧紧包住食物的薄膜。蛇常从动物的头部开始吞食,吞食小鸟则从头顶开始,这样,鸟喙弯向鸟颈,不会刺伤蛇的口腔或食管。吞食速度与食物大小有关,小白鼠5~6分钟即可吞人,较大的鸟则需要15~18分钟。Barton认为非洲岩蟒只有在确定捕获物的鼻子或耳朵位置时,才开始吞食。蝮蛇亦有判断捕获物头、尾的能力。
蛇消化食物很慢,每吃一次要经过5~6天才能消化完毕,但消化高峰多在食后22~50小时。如果吃得多,消化时间还要长些。蛇的消化速度与外界温度有关,Skoczylas(1970)观察到游蛇在5℃气温下,消化完全停止,到15℃时消化仍然很慢,消化过程长达6天左右,在25℃时,消化才加快进行。
蛇的牙齿是不能把食物咬碎的,蛇的消化系统如咽部,以及相应的肌肉系统都有很大的扩张和收缩能力。
蛇主要是用口来猎食。无毒蛇一般是靠其上下颌着生的尖锐牙齿来咬住猎物,然后很快用身体把活的猎物缠死或压得比较细长再吞食。毒蛇还可靠它们的毒牙来注射烈性毒液,使猎物被咬后立即中毒而死。蛇在吞食时先将口张大,把动物的头部衔进口里,用牙齿卡住动物身体,然后凭借下颌骨作左右交互运动慢慢地吞下去。当其一侧下颌骨向后转动时,同侧的牙齿钩着食物,便往咽部送进一步,继之另一侧下颌骨向后转动,同侧牙齿又把食物往咽部送进一步。这样,由于下颌骨的不断交互向后转动,即使很大的食物,也能吞进去。
喜欢偷食蛋类的蛇,有些是先以其身体压碎蛋壳后才进食。但也有些蛇类,能把鸡蛋或其他更大的蛋整个吞下去。在吞食时先以身体后端或借其他障碍物顶住蛋体;然后尽量把口张大将整个蛋吞进去。有趣的是,非洲和印度的游蛇科中的一类食蛋蛇,具有特殊适应食蛋的肌体结构。它们颈部内的脊椎骨具有长而尖的腹突,能穿破咽部的背墙,在咽内上方形成6―8个纵排尖锐锯齿,当把蛋吞进咽部时,随着咽部的吞咽动作进行“锯蛋”把硬蛋壳锯破,并且凭借颈部肌肉的张力,使蛋壳破碎,同时把蛋黄、蛋白挤送到胃里;剩下不能消化的蛋壳碎片和卵膜被压成一个小圆球,从嘴里吐出。
一、蛇的形态结构
蛇的行走千姿百态,或直线行走或弯蜒曲折而前进,这是由蛇的结构所决定的。蛇全身分头、躯干及尾三部分。头与躯干之间为颈部,界限不很明显,躯干与尾部以泄殖肛孔为界。蛇没有四肢,全身被鳞片遮盖,有保护肤体的作用。蛇分为有毒蛇和无毒蛇,无毒蛇头部一般呈圆锥状,前端细而后端粗;有毒蛇呈三角形状;蛇的躯干部呈长筒状;蛇的尾部为肛门以后的部位。
蛇的内部结构分为:皮肤系统、骨骼系统、肌肉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泄殖系统、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染色体等十大部分。
蛇没有脚,怎么能爬行呢?实际上,蛇不仅能爬行,还爬行得相当快。
蛇之所以能爬行,是由于它有特殊的运动方式:一种是弯蜒运动,所有的蛇都能以这种方式向前爬行。爬行时,蛇体在地面上作水平波状弯曲,使弯曲处的后边施力于粗糙的地面上,由地面的反作用力推动蛇体前进,如果把蛇放在平滑的玻璃板上,那它就寸步难行,无法以这种方式爬行了,当然,不必因此为蛇担忧,因为在自然界是不会有像玻璃那样光滑的地面的。第二种是履带式运动,蛇没有胸骨,它的肋骨可以前后自由移动,肋骨与腹鳞之间有肋皮肌相连。当肋皮肌收缩时,肋骨便向前移动,这就带动宽大的腹鳞依次竖立,即稍稍翘起,翘起的腹鳞就像踩着地面那样,但这时只是腹鳞动而蛇身没有动,接着肋皮肌放松,腹鳞的后缘就施力于粗糙的地面,靠反作用把蛇体推向前方,这种运动方式产生的效果是使蛇身直线向前爬行,就像坦克那样。第三种方式是伸缩运动,蛇身前部抬起,尽力前伸,接触到支持的物体时,蛇身后部即跟着缩向前去,然后再抬起身体前部向前伸,得到支持物,后部再缩向前去,这样交替伸缩,蛇就能不断地向前爬行。在地面爬行比较缓慢的蛇,如铅色水蛇等,在受到惊动时,蛇身会很快地连续伸缩,加快爬行的速度,给人以跳跃的感觉。
二、蛇的生活习性
蛇,属爬行纲,蛇亚目,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有毒蛇固然可伯,但只要注意提防,也并不那么危险。蛇类以食鼠为主(也食蛙类、鸟类等),蛇类其貌不扬,形状色泽奇特、浑身被鳞,头颈高翘、躯尾摆动、快速行进、寻偶鸣叫、泅水过渡、实在难以逗人喜爱。蛇类喜居阴蔽、潮湿、人迹罕至、杂草丛生、树木繁茂、有枮木树洞或乱石成堆、具柴垛草堆和古埂土墙,且饵料丰富的环境,这些都是它们栖居、出没、繁衍的场所,也有的蛇栖居水中。
它们喜栖于墓洞中,洞口可见稀稠成粒的粪便,这样我们就知道洞中有没有蛇了。蛇有冬眠的习性,到了冬天盘据的洞中睡觉,一睡就是几个月,不吃不喝,一动不动地保持体力。待到春暖花开,蛇就醒了,开始外出觅食,而且脱掉原来的外衣。从蛇蜕的外衣直径和长度可测出蛇重量甚至说出蛇的名称。蛇蜕皮后不久,活动量增大,觅食量增加,体况逐渐恢复。随着气温逐渐上升,到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进入发情期。寻偶时,雌雄蛇发出的鸣叫声清晰明亮,“哒哒哒”如击石声。
蛇类的产卵期一般在4月下旬到6月上中旬,因品种而异。所产蛇卵一般粘结成一个大的卵块,卵块中卵的数量为8~15枚不等。蛇经常处于饥饿或半饥饿状态。一般以“守株待兔”方式捕食,但有时也主动出击。笔者曾目睹一条青竹骠蛇在河边追赶青蛙,青蛙一跃跳入河中,蛇也跟着跃入河中,简直象两名一前一后的跳水运动员。也见到过蛇捕食鸟卵的情景。它悄悄地爬上屋檐近侧的墙壁,游到家燕巢边,不断伸舌,惊走了亲鸟。当蛇发现其卵时,先行攻击,缠绕,待平安后,再行张开嘴巴,囫囵吞枣。不要以为它的嘴巴小,实际上它能吞食相当于本身头部大8—10倍的食物。蛇吃足食物后,感到疲倦,进入休息状态,此时极易被人捕捉。至于蛇的觅食次数,因蛇类品种和大小而异。一般夏令觅食活动盛期,特别是产卵繁殖期,一日一次或隔天一次。蛇体稍大的,因觅食量较大,一般是3日至一周左右进食一次。蛇类也喜欢在太阳光下进行日光浴,时间一般为上午10—12时左右。行日光浴时,一般伏于地面草丛或缠绕或于树干上,也有半身裸露于洞口外、石头堆外面呈盘蜷状的,姿态变化多端。蛇类的活动规律,以昼伏夜出居多,因品种而异。
三、有毒蛇和无毒蛇的区别
怎样识别有毒蛇和无毒蛇呢,一般人单凭头部是否呈三角形或者尾巴是否粗短,或者颜色是否鲜艳来区分,这是不够全面的。虽然毒蛇头部呈明显的三角形,但也有的毒蛇,头部并不呈三角形;而无毒蛇中的伪蝮蛇,头部倒是呈三角形的。五步蛇、腹蛇和眼镜蛇的尾巴确实很粗大,但烙铁头的尾巴就较细长;很多色泽鲜艳的蛇,如玉斑锦蛇、火赤链蛇等并非是毒蛇,而蝮蛇的色泽如泥土或似狗屎样,很不引人着目,但却很毒。因此区别有毒和无毒蛇主要根据以下几点:
1、毒腺 有毒蛇具有毒腺,无毒蛇不具有毒腺。毒腺是由唾液腺演化而来。位于头部两侧、眼的后方,包藏于颌肌肉中,能分泌出毒液。当毒蛇咬物时,包绕着毒腺的肌肉收缩,毒液即经毒液管和毒牙的管或沟,注入被咬对象的身体内使之发生中毒,无毒蛇无这一功能。
2、毒液管 是输送毒液的管道,连接在毒腺与毒牙之间。只有毒蛇才具备有毒液管。
3、毒牙 毒蛇具有毒牙,它位于上颌骨无毒牙的前方或后方,比无毒牙既长又大。
那么,哪些无毒蛇容易与有毒蛇混淆呢?
常被误认为是毒蛇的几种无毒蛇,由于外形特殊,色斑鲜艳,而且性情凶恶,所以常被当地一些群众视为是毒蛇而惊慌失措,其实这种蛇咬人时对人体是无害的。如虎斑游蛇(又叫野鸡勃子蛇)、赤链蛇(又叫火赤链)等。
外形或色斑与毒蛇容易混淆的无毒蛇黄链蛇(又叫黄赤链),由于背面有黑黄相间的横纹,常被误为是金环蛇;黑背白环蛇,由于蛇背有黑白相间的横纹,也容易被错认为是银环蛇;颈棱蛇(又叫伪蝮蛇),体粗尾短,背面呈棕褐色,有两行粗大的深棕色斑块,头部略呈三角形,外形极像蝮蛇或蝰蛇;翠青蛇(又叫青竹标)由于通身都是绿色,所以常与竹叶青混淆。
四、蛇对生态环境的作用
我们知道了野生动物在维护自然生态环境方面所起的极其重要的作用。野生动物物种都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它们通过食物链的关系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一旦食物链的某一环节出现问题,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就会受到严重影响。青草——蝗虫——蛙(鼠)——蛇——鹰,这就是其中的一条食物链,如果人类无节制地捕猎野外的蛇,蛇就越来越少,导致森林、草地和农田的鼠害越来越猖獗,鼠害和虫害给农林牧业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生态环境就会受到严重破坏。
蛇是很有诱惑力的动物。尽管在山上、树林里、田野中,甚至于在水里,都能看到它,但不论在哪里,只要有蛇出现,就会吸引着一大群人,老的小的都会围上来看,尤其是小孩子们,更是兴奋万分。而且,不仅喜欢蛇的人要饱览一番,怕蛇的人也常常带着恐惧的心情远远地瞧着它。可见,在人们心目中,对速总还有几分害怕,也难免有些神秘之感。
翻开生物进化的历史,蛇在地球上的出现,比人要早得多。30多亿年以前,地面上开始有了最原始的生物。经过长期的进化,生物种类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水生到陆生,到了距今大约3.4亿年前后,出现了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这就是爬行动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类动物越来越多,种类和数量都达到了最高峰,天上,水里,地面,都有它们在活动着。其中特别是恐龙,非常繁盛,什么角龙啦,鸭嘴龙啦,剑龙啦,霸王龙啦,形形色色的龙,到处都是。这是爬行动物的黄金时代。在这个时期里,兽类和鸟类的祖先也先后从爬行动物的原始种类中演变出来,鳖、鳄、蜥蜴的老祖宗也诞生了。蛇和蜥蜴的亲缘关系最为密切,它们是近亲,蛇是从蜥蜴变来的。在蜥蜴的原始种类里面,有一部分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适应了新的环境,四肢逐渐退化,形成了一些新的特征,变成了蛇;另有一部分虽然四肢没有了,但由于没有具备蛇的特点,到现在仍然是蜥蜴。例如贵州产的脆蛇蜥和细蛇蜥,就是这一类没有足的蜥蜴。所以,蛇是爬行动物中最年轻的一个分支,也是最后登上生命舞台的适应性很强的爬行动物。
最早的蛇类化石发现在白垩纪初期的地层里,离现在大约有1.3亿年。实际上,蛇的出现比这还要早些。据推测,在距今1.5亿年前的侏罗纪,大概就已经有蛇了。毒蛇的出现要晚得多,它是从无毒蛇进化而成的,出现的时间不会早于2700年。如果地球的历史像一部放映2小时的电影,那么,要到末了5分钟,银幕上才出现蛇,最后1分钟才能看到毒蛇。
可以推测,人类的祖先古猿还在树上生活的时候,是有机会遇到树栖的蛇的。后来森林逐渐稀疏衰落,古猿被迫下地,遇到蛇或接触蛇的机会就更多了。原始人类在与各种动物的斗争中,蛇必然也是一个重要的对手。他们捕捉蛇作为食物,或者被蛇咬而发生伤亡。后一情况,在《韩非子》五蠹篇中就有所记述,认为“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在中国猿人化石的产地,曾经发现了蛇的遗骸,这也表明当时猿人与蛇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生活和生产斗争的实践,势必会在原始人类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很可能由此产生对蛇的畏惧和崇敬的心情。
㈤ 毒蛇有毒,为什么它不会把自己毒死
毒蛇他其实是不会被自己的毒液毒害跟毒死的,因为它的胆汁可以缓解自己的毒害,所以当它进食时,肠和胃中的胆汁会中毒,但是毒蛇即使被同类咬伤也可能死亡,因为如果被咬伤,毒素会随着血液流经全身,即使它自己的胆汁可以排毒,胆汁也不可能进入血液中排毒,至多是通过血液循环在肝脏中排毒,所以他的胆汁确实也是由肝脏分泌的。
但是如果它流入血液,就会变冷,蛇毒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物,其中有10 ~ 15种酶,12 ~ 18种非酶蛋白和多肽以及少量中性脂肪,磷酸和游离单糖,无机盐为钠,钾和锌离子含量较高,其次是钙和锰离子。毒性成分主要是蛋白质和多肽,占干毒性重量的85 ~ 90%,而蛋白质的90%他其实是白蛋白和球蛋白。
关于毒蛇有毒为什么它不会把自己毒死的问题,今天就解释到这里。
㈥ 84诮毒液能和水配比使用吗
可以,
1、各类清洁物体表面擦拭、浸泡、冲洗消毒:按消毒剂与水为1:190的比例稀释(有效氯含量250mg/L),擦拭、浸泡、冲洗消毒作用10—30分钟 。
2、各类非清洁物体表面及器具的擦拭、浸泡、冲洗、喷洒消毒,喷洒量以喷湿为度:按消毒剂与水为1:99的比例稀释(有效氯含量500mg/L),浸泡或喷洒至湿润消毒作用10—30分钟。
3、医疗废弃物、体液污染物及传染病污染物体表面消毒:按消毒剂与水为1:9比例稀释(有效氯含量5000mg/L),浸泡或喷洒至物体湿润消毒作用≥60分钟。
4、排泄物消毒:按消毒剂与水为1:4的比例稀释(有效氯含量10000mg/L),按1份消毒液、2份排泄物混合搅拌后静置,消毒作用≥120分钟。
㈦ 这个问题的答案谁知道
问题出自
“我要搞笑的问题”其中的一个回答者
http://..com/question/3609012.html
当你遇见一条蛇,会:1.马上跪地求饶,并改天领他上王府井2.趴在地下,装蛇问好.3.卸下皮带,让蛇误以为是他的朋友,然后逃跑.4.掐住它,把他晃晕,然后给他一张仇人的地图,让它行兇
QQ上聊,471373889
回答者:sunfengwu - 秀才 三级 2-9 10:44
你自己联系他吧!
㈧ 蛇是怎样注射毒液
蛇的毒液由唾液进行而来,主要作用是制服或杀死猎物,辅助作用是体外消化
毒蛇有两到四根毒牙,中空,平时倒伏,紧贴在上硬颚,攻击时立起从伤口注射毒液,但至少有两种大型毒蛇是可以将毒液喷出到一米以外的
㈨ 蛇类随处可见,它们对人类有什么帮助吗
蛇类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不仅可以药用和食用,而且是中国民族乐器二胡等的重要原材料。中华民族是最早认识和利用蛇类资源的民族,早在2000年前的中国医药学着作《神农百草》就记载了部分蛇类产品的药用功效,《本草纲目》(李时珍,明代)记载的药用蛇类达十余种。
中国民族乐器中使用蟒皮的除二胡外,还有三弦、手鼓等。二胡的历史可追溯到1000多年以前,三弦和手鼓的历史也可追溯到500年以前。
(9)喷洒毒液算法扩展阅读:
蛇是冷血动物,外界环境的温度决定了蛇的生活能力。蛇是变温动物,体温随环境温度的高低而变动,因此对周围环境温度极为敏感。蛇的活动温度是10〜35℃。
春天来临时,当环境中的气温 逐渐上升到10℃以上时,蛇会渐渐从冬眠中苏醒过来,随着温度 的进一步提高,它们的活性也日益旺盛,开始摄食、交配、生长发 育等;而当环境温度上升到35℃以上时,它们也会感到不舒服, 这时会进人避暑状态,常到阴凉处栖息或到水中洗澡;
到了 10月 中下旬,外界气温下降,蛇会渐渐地减少采食量、降低活性;当温 度进一步下降,达到13℃以下时,它们就会寻找温暖干燥的地方, 进人冬眠状态。
这时往往是几十条甚至上百条蛇聚集在一起,通常 会聚集在地势高燥处的洞穴里或者是树洞里越冬,这样可以使温度 升高几度,并且能减少蛇体内的水分散失。这个在野外聚集了大量 蛇的地方,我们通常称之为“蛇窝”。通过群居可以保温和维持蛇 体湿润,对提高成活率与繁殖均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