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画数据库
‘壹’ 请问,谁知道 那个网站可以展示图片的,我想 把油画装饰图片放上去展示,可以销售,专业点,或者名气比较大
十九世纪伟大的艺术巨匠文森特·凡·高 (本站简称凡高) 1853年3月30日出生在荷兰南部尊得特一个牧师家庭。他父亲叫西奥多卢·凡·高是当地牧师。母亲叫安娜·科尼莉亚,4年后,凡高的弟弟提奥出生,他是凡高一生中最大的也是最坚定的支持者与崇拜者。
小时候的凡高不爱学习,但他很有语言天赋。他会说英语,德语,法语,还会用它们写信。再加上后来学习宗教时学的拉丁语和希腊语,还有母语荷兰语,他总共会六种语言。这说明凡高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不是个疯子!这一点必须澄清!请见《"疯子"是不可以用来形容他的》一文。
1861年凡高进入小学读书。1869年,16岁的凡高在画商文森特伯伯(与凡高同名,简称文森特伯伯的介绍下,进入巴黎古比尔公司(当时欧洲最大的画廊)的海牙分店工作。这家店是文森特伯伯一手创建的。现在的经理是年轻的特斯蒂格先生。店里出售绘画作品和名画复制品。凡高在那儿当店员。后因工作出色被转到伦敦分店工作。凡高质朴,真诚,热情的性格,使别人都很喜欢他,他的前途似乎也是一片光明,因为他的伯伯是当时欧洲最大的画商之一,而他被认为是这位着名画商的理想继承人。
凡高在这段日子里通过工作,学习了大量的艺术知识,也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凡高一生都很爱读书,从他的信中就可以看出),这使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有了很高的艺术鉴赏力,这也为他日后成为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打下了基础。他最喜欢的画家是米勒,伦勃朗,布雷顿等人。
1871年,父亲被调往海尔沃特。
1872年夏天,凡高回到海尔沃特看望双亲,与在外地上学的弟弟提奥见面。8月,提奥前往海牙,凡高与弟弟度过了一段愉快而难忘的日子。提奥走后,他们开始了长达一生的书信来往。这650多封凡高写给提奥的书信,是我们了解凡高的最重要的资料。(请见本站凡高书信集)
1873年,提奥开始在古比尔公司布鲁塞尔分店工作,与凡高成了同行。
1874年,凡高在伦敦向房东的女儿求婚失败,受到了第一次巨大打击。心灰意冷的他对工作失去了热情,顾客和同事都对他很有看法。终在1876年初,凡高被古比尔公司解雇。
凡高通过报纸上的招聘广告,求得了一份老师的工作。1876年4月,他来到英国的海边城镇拉姆斯盖特 ,在斯托克斯先生办的学校当没有薪水的见习教师。7月,学校迁往艾勒沃斯,但试用期过后凡高仍没有领到工资。他开始另谋出路。这时,他有幸结识了当地的琼斯牧师,并在牧师所办的学校任助理教师,后来做起了助理牧师,甚至凡高有了自己的第一次传教。这正是他梦寐以求的,因为在伦敦失恋后,就已经投身了宗教,并成了一名“宗教狂热分子”。
12月,凡高回家过圣诞节。此后再没有返回英国。具体原因不详。
1877年,又是在文森特伯伯的帮助之下,凡高到多德雷赫特一家书店当店员。但因为他全身心地投入了宗教,怠慢了工作,4个月后再次失去了工作。
1877年5月,经父亲同意,他来到阿姆斯特丹,住在当时是荷兰海军司令的约翰伯伯家准备神学院的入学考试。凡高的舅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牧师,给他找来了最好的老师。但因为急于从事实际工作和痛恨晦涩的拉丁文和希腊文,他放弃了继续学习。
1878年7月,又进入布鲁塞尔传教士学校学习,但还是没有取得毕业任命书。
同年12月,他毅然前往比利时博里那日矿区从事牧师工作。那是一个如地狱一般的地方,矿工们过着非人的生活,经常有瓦斯爆炸事故。为了给矿工们最大帮助,凡高与矿工们吃住在一样的破房子里,并把自己全部的食物和物品送给他们,后因工作过于“热情”,形象过于“丑陋”,教会认为他损坏了牧师的形象,把他解雇了。但凡高的行为得到了矿工们的尊重,有些人把他看作一位圣人。
再一次被解雇后的凡高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继续义务从事传教和救助工作。这时,他打算从事艺术了!
1880年10月,在朋友的推荐下,前往布鲁塞尔边学习边创作。
1881年4月,凡高返回父母居住的埃顿。他开始了绘画的学习和创作,而他的家人和亲戚已开始对他失望(其实一直都很失望)。可是此时,凡高深埋心底的对艺术的热情才刚刚开始燃烧。
在埃顿期间,他爱上了刚刚丧夫的表姐凯(就是曾帮助过凡高的牧师舅舅的女儿 ),他和凯很谈得来,但当他提出要和她结婚时,又一次被拒绝了!凯逃回了阿姆斯特丹。痴情的凡高到凯双亲的住处找她,但凯的父亲拒绝了凡高的请求,凡高将一只手放到点燃的蜡烛上,故意让火烧自己,凯的父亲最后不得不吹灭了蜡烛......凡高还是离开了。
又一次遭到打击的凡高来到海牙,他得到了已经很有名气的画家亲戚安东·莫夫(又译成毛威)的帮助,凡高在莫夫的指点下,绘画技法进步很快。他还得到了海牙古比尔分店经理特斯蒂格的支持。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比如凡高曾拒绝莫夫的建议:画石膏像。不过比较合理的说法是,因为凡高与*女西恩交往,才最终与莫夫和特斯蒂格绝交。他的生活又陷入了困境。他只能*弟弟提奥每月寄来的钱维持生活,而这种*弟弟养活的生活一直持续到凡高自杀。
1882年2月,凡高结识了*女西恩并同她同居。出于对其悲惨生活的同情,凡高决定和西恩一起过平静的生活。所有人都反对他们的结合,甚至是提奥。他们最终还是分手了。
9月中旬,与西恩分手后的凡高,离开海牙前往荷兰北部的德伦特,开始了几个月的流浪与创作。
1883年底已30岁的凡高来到父母在纽南的新家。
1885年3月26日,凡高的父亲去世。当年凡高完成了他的一幅着名作品(所谓着名是后来人的评价,当时的凡高根本无人知晓)《吃薯仔的人》。这个时期的凡高受到荷兰画派,伦勃朗等画家的影响,画面深沉,厚实,有极强的乡土气息。而喜欢画农民一方面是出于对劳动者的尊敬和崇尚,也是受了他的精神导师----米勒的影响。
1885年11月,凡高到安特卫普一边创作一边学习。他开始推崇卢本斯,还接触了日本浮世绘。
1886年2月,凡高突然前往巴黎与弟弟提奥同住。提奥在当时已是小有名气的画商了,他十分推崇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画家。在弟弟的介绍下,凡高结识了保罗·高更、埃米尔·贝尔纳、图卢兹-劳特累克、卡米尔·毕沙罗、修拉等画家。还结识了经营绘画用品的唐基。这一时期的凡高深受印象派绘画的影响,画面变得明亮、清新,并运用了如点彩法等的一些印象派技法。同时,他也开始了着名的自画像的创作。
1888年初,35岁的凡高厌倦了巴黎的城市生活,来到法国南部小城阿尔寻找它向往的灿烂的阳光和无垠的农田。他租下了"黄房子",准备建立“画家之家”(又称“南方画室”)。他的创作真正进入了高潮。《向日葵》《夜间咖啡座-室外》《夜间咖啡座-室内》《收获景象》《海滨渔船》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但他依然只能*提奥的资助生活。
在阿尔期间,凡高认识了邮递员鲁林,善良的鲁林可能是凡高在阿尔唯一的朋友。凡高还为他们一家画了很多肖像画。
10月,高更来到阿尔与凡高同住,这是凡高梦寐以求的。他为了装饰高更的屋子,打算画一打(12幅)的向日葵,可惜没有完成。他对高更的感情很复杂。他很尊重高更,但他们因性格上的差异和艺术上的分歧经常争吵。后来凡高因过度劳累,而变得时常精神失常。在一次与高更争吵后,他失去理智,企图“刺杀”高更,高更跑开后,凡高回到“黄房子”,割下了右耳的一部分献给了一个当地*女...这就是着名的“割耳事件”。高更走了,凡高想建立“画家之家”的宏伟计划就此终结。他也陷入了精神疾病的泥潭。
1889年4月,提奥结婚了。
5月,凡高怀着复杂的心情来到圣雷米的修道院接受精神病治疗(凡高得的应该是癫痫病,有人研究得到的结论认为:凡高得这种病有遗传因素,因为他们家族有这种病史)。
他每隔一段时间就发一次病,但平时他极为清醒(癫痫病人在不发病时就像常人一样),还创作了大量作品。这时的凡高已完全超越了印象派,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用心灵作画的大师!
凡高认为:绘画不能仅仅满足于模仿事物的外部形象...而应当在凭感觉与真实地描绘自然的同时,表达艺术家的主观见解和情感,使作品具有个性和独特的风格。
可以说,用绘画表达艺术家的主观感受是此后一些画派,甚至整个现代艺术的主题。可在当时,凡高和高更等人根本不被理解,所以凡高一生只卖出过一幅油画,他近十年的艺术创作都是在提奥的资助下进行的。《星月夜》是圣雷米时期最着名的作品,也可以说是他所有作品中最着名的一幅。
1890年5月,凡高前往巴黎,与弟弟提奥和他的妻子,及他们刚出生一年多的儿子见面(凡高的侄子也叫文森特·凡·高,后来成为出色的工程师,荷兰阿姆斯特丹凡高美术馆就是在他的奔走下建立的。)
5月21日,凡高搬到巴黎附近的奥维尔接受加歇医生的治疗。一切都很顺利。但《麦田与乌鸦》这一着名作品被认为预示了凡高的死亡。
7月27日,星期天。在外出写生时,凡高开枪自杀!但没有打中要害,被人抬回家,他拒绝接受治疗。(也有说是子弹太深了,已无法医治。)
7月28日一早,提奥赶到奥维尔。他坐在凡高床边和他一起回忆童年的时光......
凡高说:“痛苦将永存”
7月29日黎明,凡高逝世。
7月30日,举行了葬礼。参加葬礼的只有提奥,加歇,贝尔纳,鲁西安·毕沙罗(着名画家毕沙罗之子),唐基。
自杀后,在凡高身上发现的一封信中,凡高说:“说到我的事业,我为它豁出了我的生命,因为它,我的理智已近乎崩溃。”
提奥因过于悲痛也卧床不起,在凡高去世六个月后,也去世了。
后来,他与凡高一同葬在奥维尔墓园。他们兄弟的故事将感动全世界。
此后,在提奥妻子乔安娜的努力下(她把凡高的画借出展览。其实,在凡高临死前,已经有评论家赞美凡高了),凡高的名望越来越大。
1907年凡高的母亲去世。他活到了他儿子成名的那一天-------,她还为曾扔过凡高的画而感到后悔。
提奥的妻子乔安娜整理了凡高堆积如山的油画和素描,及写给提奥的几百封信。
1914年,凡高书信集出版。凡高的一生渐渐被全世界的人所知。
1927年,乔安娜去世。
1934年,《渴望生活----凡高传》出版。到了今天,此书已销售几千万册,许多人是通过这本书才喜欢上凡高的。
1962年,在凡高侄子的努力下,荷兰政府修建了阿姆斯特丹 国立凡高美术馆,永久珍藏凡高的作品和书信。这也是现在收藏凡高作品最多的艺术馆。
1978年凡高的侄子去世。他生前看到了凡高美术馆的建成。
到了今天,凡高已成为举世闻名的艺术大师......
他的《加歇医生像》仍保持着世界艺术品拍卖的最高纪录------8250万美元。
凡高37岁就死了,他的主要作品都是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完成的。现存有油画800余幅,素描1000余幅,还有水彩,版画等作品。本站只选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作品向大家展示。
凡高是用心灵作画的大师。他说:“我的作品就是我的肉体和灵魂,为了它,我甘冒失去生命和理智的危险。”
凡高,高更,塞尚,都是后印象派的杰出画家,他们都超越了印象派绘画,是现代艺术的导师和照亮人类艺术史的永恒的明星!
注:1987年3月伦敦古画拍卖市场上凡高的《向阳葵》被日本安田火灾海上保险公司以2250万英磅的高价买下。(按近期比价 1英磅=15。8元人民币,约合人民币35550万元,即:3亿5仟5百5拾万元,另一次拍买会上《加歇医生像》以8250万元美元成交,仍保持着世界艺术品拍卖的最高纪录,约合人民币6、8475亿元,真可谓价值连城。)
‘贰’ 如何鉴别古画
内容很多,看你愿不愿意看了:
古字画的鉴别
纸绢鉴别
书画所用的材料绢和纸对于书画的断代起着一定的作用。绢和纸的鉴别是鉴定书画又一途径。根据和国学者目前的研究,晚周帛画和战国楚墓帛画以及稍晚时候的马王礁汉墓帛画,均是画在较细密的单丝织成的,至今为止未见用双丝绢的(即经线是双丝,纬线是单丝织成绢)。五代到南宋时期的绢,较前代有了发展和变化。从表面来看,除了单丝绢外,还出现了双丝绢的形式。这种双丝绢的经线是每两根丝为一组,每两组之间约有一根丝的空隙,纬线是单丝。元代的绢总的说来比宋绢显得粗了一些,不如宋绢细密洁白,并且还呈现出稀松的状态。明代的绢总的看来也是比较粗糙。明代早中期有一种质量较低较稀薄的绢,由于这种绢太稀薄不易落墨,所以书画家往往先将其托上纸然后再进行书画创作。纸的质料是判断书画年代的又一标准。汉、晋古纸,所见都是用麻料,较多的是用麻布、麻袋、麻鞋、鱼网等废料的再生物,也有用生麻--北方用大麻、南方用苎麻。它的特点是纤维较粗,所以也难以作得精细,它无光、无毛、纤维束成圆形,有时见木素。隋、唐、五代书画大都用麻纸,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唐摹《兰亭序》、杜牧书《张好好诗》,以及敦煌出洞的大批唐代经卷,无不如此。北宋以后则急剧减少,但北方辽金的经纸还用麻料。以后用麻纸作书画的则几乎没有。隋、唐间,开始看到有用树皮造的纸,大都用楮或檀树皮,它们的特点是纤维较细,同时又随着手工业发展进步而产生的精细的佳作。此种质料亦发暗无光,仅比麻纸稍亮一些,纤维束成扁片形,微有纸毛。还有用桑树皮造的纸,其特点是纤维更细,发亮,纸面容易起长毛,纤维束为扁片形。北宋一开始,在书法墨迹中就出现大量的树皮造纸。以后,树皮纸产于全国。竹料的造纸用于书画始于北宋。竹料坚硬,最难制浆,前人无法处理它,所以不采用。竹料造纸其纤维最细,光亮无毛,纤维束或硬刺形,转角外也见棱角。北宋中期后,造书画纸的原料已无不具备,因而从此就不易以纸质来区别时代的前后了。
装潢鉴别
各个时代书画装潢有各自特色,可作为鉴别断代的辅助依据。如南宋宫廷收藏的书画有规定的装裱格式--绍兴御府装潢式,对不同等级的书画采用什么材料来装裱,都有严格的规定,如手卷用什么包首、什么绫子、什么轴心;立轴的用料的颜色、尺寸、轴头等都有一定的格式。元代宫廷藏画选择专人装裱。大德四年,"命裱工五芝以古玉象牙为轴,以鸾鹊木锦天碧绫为装裱,并精制漆匣藏于秘书库,计有画幅六百四十六件。"明代书画的装潢形式有进一步发展,书画卷增加了引首,并且有的被写上了字,有仿宣和装窄边的,也有用绫或绢挖厢宽边的;立轴则有宽边、窄边之分,有的还加了诗堂。清代宫廷收画的装裱,有其特殊的风格面貌。唐熙、干隆时期,装裱的用料和技术、形式各方面都比较好,卷、轴的天头绫多为淡青色,副隔水多为牙色绫,临近画心那一部分多为米色绫(或绢),立轴有的有诗堂,有的则没有,但一般都有两条绶带。立轴天杆上的圆曲是定制的,与非宫廷有显着不同。嘉庆以后,宫廷装裱的质量逐渐低落,立轴的天杆逐渐变粗(晚期成为方形)一部分轴头不再用紫檀、红木了,而且显得比较笨拙。手卷比康乾时期也显得粗些。
印章鉴别
印章的时代特征与气息也是鉴别书画的佐证。印章的时代气息可从其形状、篆文、刻法、质地、印色等方面出来。宋代的书画作品,钤盖上书画家本人的印章为数很少,大多数书画家在作品上并不钤盖本人的印章。宋代印章铜、玉居多,少量是其它质料的。印色有蜜印和水印之分(南宋未期出现了极少数油印),蜜印颜色红而厚,水印颜色淡而薄。元代印章的篆文、刻法都有变化,出现了圆朱文印。质料有木、象牙、铜、玉等,印色大都采用油印和水印。自元代王冕开始采用石料刻印以后,采用石料刻印的人逐渐多起来。明代初期,各种石料的印章已相当普遍,篆文刻法也有新的变化,篆文每个字的停笔处,都比原笔画略粗一点,但显得较淡,并略呈黄色,同元代的印色就有些不同了。明代中后期印章以石质居多,其它如水晶、玛瑙、铜、玉等均有。字体有古文篆体等到各种形式。这一时期印色大多是油制的,颜色也有浓淡之分,也还有少数画家使用水印。清初,书画家印章甩用的篆文变化并不大,但印章形状、字体字形都有多样化的趋势。清代中后期的印章,篆文刻法有各种各样的规格,如浙派、皖派和其它各种流派,大都以《说文解字》为主体。印色从为油质,水印已不见使用。
题跋鉴别
题跋可分三类:作者的题跋,同时代人的题跋,后人的题跋。某件书画的题跋虽然也有对这件作品加以否定的,但是少数。最多的是为了说明这件作品的创作过程,收藏关系,又或考证它的真、表扬它的美,于是人所共知的。但书画既有伪作,题跋方面也同样有多种的作伪情况,因此书画鉴定不能不注意它的" 张变幻"。真古画而配以别人的伪跋,或伪古画而配以别人的真跋,都是常见之事。画上如有作者同时人的题跋,应当弄清楚他和作者之间的关系。这方面的情况从书画本身并不见得能知道,而须从一些题跋中去探索。后人的题跋对书画鉴定能起多大作用,更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分析。作伪在宋代已很盛行,米芾《书史》便记载他临写的王献之《鹅群帖》及虞世南书,被王晋卿染成古色,加上从别处移来的题跋,装在一起,还请当时的公卿来题这些字卷。如果传到现在,宋人题跋虽真,帖本身却是米芾临的。题跋对书画的鉴定是否可信还要看题跋者的水平。弘历收藏至富,题跋也很多,但鉴别能力都差,往往弄假成真。黄子久的《富春山居图》,他先得了赝本,叹为旷世无双。后来对真本他反说是假的。文征明的题跋就较为可信,因他工书善画,鉴别能力高。鉴别的人除了眼力有高低之分,还须看他对作品的负责态度如何。董其昌经眼过很多书画明迹,但在评真上极不严肃,因此不能对他的题跋完全相信。总的说来,前代的鉴赏家去古较近,见到的东西多,有比我们占便宜的地方。他们的题跋虽不克尽信,还是值得我们研究思考的。 其它一些证据
别字:历来把写别字看得很严重,书画作者等都不至于有此等错误。如书画上或题跋上,尤其是书画的题款等等出现了这种情况,都被认为是作伪者所露出的马脚。 避讳:在封建帝王时代,行文要避讳,就是当写到与本朝皇帝的名字相同的字,都要少写一笔,这就叫避讳,通称为缺笔。在书画上面,看到缺笔的字,是避的哪代皇帝的讳,就可以断定书画的创作时期,不能早于避讳的那代皇帝的时期,否则就是作伪的漏洞。这一问题,一向作为无可置疑的铁证。
年月:书画上或题跋上所题的年月或作者的年龄、生卒不符,或与事实有出入,也将被认为是作伪的佐征。如张大千藏《湘江风雨图》与卷,曾影印于《大风堂名迹》第一集中。纸本,长幅。画墨笔水石风雨竹。自识;风林顾有终,志行昆季,求予写《湘江风雨》已三年矣,而予倥偬未能酬之。今年予上京师,与友携酒追而送别于鹿城之南,乘兴一挥而就,但愧用笔不精而情谊则蔼然也,时正统丙寅岁(十一年,1446年)秋七月望后一日,东吴夏昶仲昭识。钤朱文"东吴夏昶仲照图书印"、"太常卿图书"等印。另北京文物研究所存一卷,画法款题印记,和张氏藏本完全一样。画在生纸,而末尾题识处纸色拖浆煮熟。细看两卷画笔均欠沉着,款字略有文微明法派,完全是一手之作。再拿夏画真迹中题记印亲校勘,乃知正统十一年丙寅(1446年)夏氏还在吏部考功习,而他官太常卿,则要到天顺至成化五年已丑(约1457年--1469年)间,所以不可能正统中已用"太常卿图书"的印章,因此肯定这两卷多是明代中期人凭空仿造的伪本。
‘叁’ 今天研究这幅古画可以得出哪些历史信息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早年游学汴京,后习绘画,宋徽宗赵佶(1101年—1124年在位)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划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他的画自成一家,别具一格。张择端的画作,大都散佚,只有《清明上河图》卷完好地保存下来了。这幅画高25厘米半,长525厘米。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总之,《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北宋年间的汴京极盛,城内四河流贯,陆路四达,为全国水陆交通中心,商业发达居全国之首,当时人口达100多万。汴京城中有许多热闹的街市,街市开设有各种店铺,甚至出现了夜市。逢年过节,京城更是热闹非凡。为了表现京城的繁荣昌盛,张择端选择了清明这个重要节日的景象进行59表现。《清明上河图》着重描绘了北宋首都水陆运输和市面繁忙的景象。
《清明上河图》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桥和桥头大街的街面组成。粗粗一看,人头攒动,杂乱无章;细细一瞧,这些人是不同行业的人,从事着各种活动。大桥西侧有一些摊贩和许多游客。货摊上摆有刀、剪、杂货。有卖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许多游客凭着桥侧的栏杆,或指指点点,或在观看河中往来的船只。大桥中间的人行道上,是一条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轿的,有骑马的,有挑担的,有赶毛驴运货的,有推独轮车的……大桥南面和大街相连。街道两边是茶楼,酒馆,当铺,作坊。街道两旁的空地上还有不少张着大伞的小商贩。街道向东西两边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较宁静的郊区,可是街上还是行人不断:有挑担赶路的,有驾牛车送货的,有赶着毛驴拉货车的,有驻足观赏汴河景色的。
汴河上来往船只很多,可谓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有的停泊在码头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驶。有的大船由于负载过重,船主雇了很多纤夫在拉船行进。有只载货的大船已驶进大桥下面,很快就要穿过桥洞了。这时,这只大船上的船夫显得十分忙乱。有的站在船篷顶上,落下风帆;有的在船舷上使劲撑篙;有的用长篙顶住桥洞的洞顶,使船顺水势安全通过。这一紧张场面,引起了桥上游客和邻近船夫的关注,他们站在一旁呐喊助威。《清明上河图》将汴河上繁忙、紧张的运输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更增添了画作的生活气息。
张择端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使《清明上河图》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清明上河图》丰富的内容,众多的人物,规模的宏大,都是空前的。《清明上河图》的画面疏密相间,有条不紊,从宁静的郊区一直画到热闹的城内街市,处处引人入胜。
北宋以前,我国的人物画主要是以宗教和贵族生活为题材。张择端虽然是在翰林图画院供职,创作的作品都称为“院体画”或“院画”,但他却把自己的画笔伸向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之中,创作出描写城乡生活的社会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画了大量各式各样的人物。而且,张择端对每个人物的动作和神情,都刻画得非常逼真生动。这充分说明,张择端生活的积累非常丰厚,创作的技巧非常娴熟。
千古绝唱《清明上河图》
坐落在市府广场东南隅的辽宁省博物馆,将于11月中旬隆重开馆。届时,曾在沈阳“生活”了6年的国宝《清明上河图》,将回沈“省亲”。《清明上河图》问世近900年以来,经历了大起大落的颠沛流离,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扑朔迷离的谜团。9月13日,记者探询了《清明上河图》的身世,以及鲜为人知的经历———
千古绝唱《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作者张择端,北宋画家,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他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北宋徽宗时期,张择端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界画宫室,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后来“以失位家居,卖画为生,写有《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曾为北宋宣和内府所收藏,为绢本、淡设色,高24.8厘米,长528.7厘米,原作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是《东京梦华录》、《圣畿赋》、《汴都赋》等着作的最佳图解,具有极大的考史价值,它继承发展了久已失传的中国古代风俗画,更继承了北宋前期历史风俗画的优良传统,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叶、徽宗时期,首都汴京(今开封)清明时节郊区、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城内建筑和民生的繁华景象。
据齐藤谦《拙堂文话·卷八》统计,《清明上河图》共有各色人物1643人、动物208头(只),比《三国演义》的1191人、《红楼梦》的975人、《水浒传》的787人,都要多得多,堪称价值连城的国宝。颠沛流离《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流传后世后,以独具的艺术价值及史料价值,受到后人的关注。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在逊位之后的11年中,受到“清室优待条件”庇护,仍在北京紫禁城里称孤道寡,并且监守自盗,乘机大肆窃取宫中珍藏多年的稀世文物,为数之多,竟有千余件之巨。借口赏赐盗国宝
溥仪12岁时,在张勋策动下,重登太和殿宝座,但没多久便再度逊位,处于“小朝廷”风雨飘摇之中。此刻,溥仪着手下一步打算:留学国外。
他们留学国外的第一步是筹备经费。于是,他便把宫廷内最值钱的字画和古籍运出宫外,存在天津英租界的房子里。运出的字画、古籍皆为出类拔萃的珍品,大约有1000多件手卷字画,200多种挂轴、册页,200种左右的宋板书。其中,便有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尽管有“清室优待条件”作后盾,但溥仪还是不敢公然盗窃宫中宝物。他便以赏赐弟弟为名,行盗窃文物之实。1922年前后,北京局势动荡,他的父亲便在天津英租界十三号路,代溥仪买了一所楼房。从1922年起,他们就秘密地把宫内收藏的古版书籍、历朝名人字画等文物,以赏赐为名,分批盗运出宫。
溥仪正式“赏赐”弟弟们,从1922年、所谓“宣统十四年七月十三日”开始。溥仪利用两名弟弟每天上午“进宫”陪同溥仪读书的机会,将珍贵文物包裹在包袱里,由他的弟弟们每天下学时运出紫禁城。从开始“赏赐”起的两个多月中,有时是逐日“赏赐”,如1922年8月14日至26日,没有一天间断过。这些宫中文物积累到七八十口大木箱后,便运到天津英租界的楼房里存放。携带国宝投他国
直到1924年11月5日,当时的北京卫戍总司令鹿钟麟、警察总监张璧,率领20名短枪手突然闯进紫禁城,撵走了溥仪,拆散了“小朝廷”,溥仪窃取宫中所有文物的计划因此中断。
1924年11月5日,溥仪回到父亲的“醇亲王府”;11月29日,溥仪逃往日本兵营,要求“避难”,公然搬到日本公使馆居住,在日本军国主义卵翼下恢复“小朝廷”。1925年2月23日,在日本警察护卫下,溥仪潜逃到天津,在日本租界地张彪私宅“张园”中安顿下来。可是,当时的经济来源远远满足不了他那浩繁的开支,于是,他便打起了变卖宫中国宝的主意。国宝流落伪皇宫
通过日本特务土肥原贤二的阴谋策划、天津日军的密切配合,将溥仪乔装成日本军人,于1931年农历十月初一,乘小汽船偷渡白河,经大沽口,登上日本商船“淡路丸”,潜到营口,至鞍山汤岗子小住,然后前往旅顺口,进入日本殖民地。1932年4月,溥仪进入长春伪皇宫,登上了伪满洲国皇帝宝座。
溥仪从天津出逃,必须经过国民军的驻扎地区,所以他只能轻装简从,大批的宫中国宝,仍然存放在天津。
1932年至1934年间,由日本关东军司令部中将参谋吉冈安直,将存放于天津静园的法书名画、宋元善本、珠宝玉翠等约70箱,运到长春伪皇宫内,将装有书画的木箱,存放在伪皇宫东院图书楼楼下东间,即“小白楼”;将装有古玩珠宝的金库,存放于“内廷”缉熙楼客厅。携逃国宝被俘获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伪满洲国汉奸们闻风丧胆,各奔生路。当时,一直由日本关东军担任警卫的长春伪皇宫,改换成伪满军队警卫。傀儡皇帝溥仪见大势已去,惶惶不可终日。他最为忧虑的,是不可能将存放在伪皇宫的所有国宝统统带走,而只能有选择地将晋、唐、宋、元的法书名画大批携逃。为了能够多带国宝,他把保护法书名画的楠木盒、花绫包袱皮等统统扔掉,将这些国宝硬塞进大木箱里。
1945年8月10日,日本关东军司令小田乙三宣布:伪满国都由长春迁到通化。同年8月13日,溥仪从长春逃到通化大栗子沟;8月17日,溥仪乘坐一架小型军用飞机企图逃往日本。当飞机经过沈阳时,溥仪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和苏联红军俘获。溥仪随身携逃的法书名画和一批珠宝玉翠,被中国人民解放军缴获后,上缴东北人民银行代为保存。专家揭秘《清明上河图》
1949年7月7日,东北博物馆(现辽宁省博物馆)在沈阳成立并开馆,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开放的博物馆。东北博物馆的大部分展品,为东北人民银行拨交、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溥仪处缴获的名贵书画、珠宝翠玉饰品。独具慧眼鉴瑰宝
人民鉴赏家杨仁恺先生,是在溥仪携逃的众多法书名画中,独具慧眼发现了《清明上河图》。
历来,以张择端之名流传的《清明上河图》繁多,杨仁恺先生过目的就有10余件之多。1950年秋,从东北人民银行拨交来的一批《佚目》书画尚未整理,良莠杂存、玉石不分。当时,杨仁恺先生在东北博物馆临时库房里整理书画作品时发现,其中有3件同名为《清明上河图》的作品。杨仁恺先生当时以为,这些都是过去常见的“苏州画片”一类的东西,根本没想到会在此中出现奇迹。
然而,使杨仁恺先生大为出乎意料的是,数百年来始终埋没在传闻中的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真迹,会在这个偶然的时间、偶然的地点被意外发现!杨仁恺先生顿时“目之为明,惊喜若狂,得见庐山真面目,此种心情之激动,不可言状。”真本解开百年谜
杨仁恺先生当时的激动心情是有根据的:因为在此之前,专家学者们对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究竟是个什么面貌,一无所知。他们只能从经常接触到的许多苏州画片上,推断《清明上河图》与其大同小异,以为《清明上河图》原作大体是苏州画片的原始所本。《清明上河图》的本来面目,数百年来一直是个不解之谜。难怪杨仁恺先生看到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真本后,“目之为明、惊喜若狂”。
至此,杨仁恺先生才真正了解到,苏州画片的作者根本没有见到《清明上河图》原作,只是参照历来文字记载构图铺陈而成的。比如,《清明上河图》东水门前的虹桥为木结构,而苏州画片则为石头建筑;人物衣着、民房、铺面的形制等,也都与苏州画片大相径庭,尤其是船只写实描绘技巧生动自然,已达到出神入化境地。张择端能将北宋京城开封的复杂纷繁景象绘入画图,要比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叙述得更为概括、更为形象,难怪《清明上河图》历代以来一直脍炙人口、经久不衰。仇英临本辨真伪
3件《清明上河图》中既然已经发现了真迹,其余两件自然便是赝品。然而,另外一个奇迹又在杨仁恺先生面前出现了:两件中的一件作品,竟然是仇英的重彩工笔《清明上河图》,并具名款。该作品参照了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构图形式,但描绘的是苏州社会生活现实内容。从此,揭开了“苏州画片”的奥秘:明代苏州坊间所绘制的《清明上河图》,原来都出自仇英此图。由于历来的《清明上河图》赝品,均以仇英《清明上河图》临本为背景,于是,仇英临本也就成为衡量《清明上河图》真伪的一个条件。
1949年7月7日,东北博物馆(即现今的辽宁省博物馆)开馆后,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便始终珍藏在沈阳;1955年,被国家有关部门拨交到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肆’ 圆明园现在的文物各在哪
你问的是未解之谜。
由于圆明园的物品清单在火中被毁,圆明园到底有多少文物已无法考证。
圆明园流失的文物无以计数,数量也不清楚,专家们只是清楚其中一小部分,只是冰山一角。
给你个新闻看看吧。
圆明园首赴海外“寻宝”
为学界最大规模文物“摸底”考察
近日,圆明园启动“寻找圆明园流失海外文物系列活动”。未来一年,圆明园将前往美国、欧洲、日本等地,首次展开最大规模的海外流失文物“摸底”调查,建立完整的圆明园文物资料数据库。圆明园管理处表示,此次赴海外并非追讨圆明园文物,仅是学术层面的研究。
圆明园管理处主任陈名杰介绍,自1860年以来,圆明园文物除了在“火烧圆明园”中被焚毁之外,还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散失,据粗略统计约有150万件,其中的精华部分大都流失海外,尤以英国和法国等欧洲国家最多,分藏在各个博物馆和其他收藏机构。美国、日本及其他博物馆和收藏机构也有不少文物。
“由于圆明园的物品清单在火中被毁,圆明园到底有多少文物已无法考证。到目前为止,还有多少圆明园遗物存世,它们现在都在哪里收藏,世界上还没有一个总目录。”陈名杰称,圆明园管理处因此联合清华大学、央视《国宝档案》栏目组共同组织《寻找流失海外圆明园文物系列》调查寻访活动,开展学界最大规模的文物“摸底”考察,为圆明园的研究积累资料。
活动参与者之一的刘阳告诉记者,首次海外文物“摸底”分三个阶段进行,下个月首先赴美国,明年初前往欧洲、日本等地。明年圆明园罹难150周年纪念日之前完成所有调研工作,出版相关专着,举办大型展览,并建立圆明园文物资料数据库。
但自近代以来,承载中华厚重历史文化的文物却以惊人的速度流失海外。据国家文物局教授、高级工程师罗哲文先生介绍,从国宝流失的数量上讲,据不完全统计,在全球47个国家的218个博物馆中,中国文物就有163万件,而该数目充其量也中人相当于在世界所有私人手中收藏的中国文物的1/10。南京艺术学院林树中教授经过十多年的实地考察和文献查考后认为,中国仅流失海外的名画就达30000件以上。 <br><br> 这些流散在世界各地的中国文物,或者在博物馆、美术馆、学校图书馆,或者在私人收藏家手中。 <br> <br> <br><br>英国大英博物馆 <br><br><br> 收藏中国文物最丰富的是欧洲,其中以英国所藏最多。伦敦的大英博物馆、不列颠图书馆、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剑桥的费茨威廉博物馆、剑桥大学博物馆,牛津的亚士摩兰博物馆,爱丁堡的皇家苏格兰博物馆,都有大量的中国文物。此外在布里斯托、格拉斯哥等地,也者有丰富的藏品。其中又以大英博物馆最为着名,其收藏中国文物的数量和质量都是首屈一指。号称大英博物馆镇馆之宝的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是中国美术史上具有极高地位的作品,被称为中国美术史上的开卷之图。大英博物馆的唐三彩、陶俑、雕刻藏品质美量丰。而敦煌文物的收藏,特别是唐代画幡、绢画、写经和文书的收藏,更是举世无双,玉器、瓷器、珐琅的收藏也很丰富。院中也有不少珍贵的青铜器,也曾经有殷墟甲骨,原为美国传教士方法敛搜刮的旧物,后转到不列颠图书馆。 <br><br> 在欧洲国家中,法国收藏的中国文物仅次于英国。卢浮宫博物馆是法国收藏中国文物最集中的地方,其分馆吉美博物馆是亚洲文物的专馆,其中一半以上是中国的文物,达30000件以上,尤以原始社会的彩陶器、商周青铜器、瓷器的收藏量达6000多件,多为精品,是除北京故宫以外的最大的中国瓷器收藏中心。巴黎市立东方博物馆所藏文物与卢浮宫不相上下,法国国立图书馆收藏敦煌文物达10000多件,其中敦煌书画的三种唐拓本是稀世珍宝。 <br><br> 在美国,有世所公认的七大收藏中国文物的中心:波士顿美术博物馆、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纽约市艺术博物馆、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弗利尔美术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br><br> 波士顿美术博物馆的收藏中,以亚洲艺术品最为丰富,而亚洲艺术品中又以中国的藏品最多,共有10个中国文物陈列室,分为雕刻、绘画、铜器、陶瓷等。在古代绘画室中,有唐代画家阎立本的代表作《历代帝王图》,宋徽宗赵佶临摹唐代张萱的《捣练图》和他签押的《五色鹦鹉图》,还有宋代擅长画墨龙的陈容的《九龙图》。 <br><br> 据着名历史学家李学勤教授介绍,弗利尔美术馆以大宗的青铜器收藏而闻名。这些青铜器大多是从美术角度精选的,对于研究器物形制和纹饰有特殊价值。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也有不少珍贵的青铜器、铜镜等,玉器尤其精美,如一件有字的商代玉戈、有线刻纹的玉斧等。 <br> <br> <br><br>女史箴图(东晋) <br><br><br>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就在有计划地收藏中国文物。现在全日本共有1000多座博物馆、美术馆,几乎都收藏有中国的文物。其中,东京国立博物馆的中国文物最为丰富,该馆设有东洋陈列馆,共有五大展室,专门陈列中国的文物。大仓集古馆、静嘉堂、根津美术馆、出光美术馆、藤田美术馆、藤井齐成会有邻馆、东京五岛美术馆、白鹤美术馆、大原美术馆等也是各有特色的着名收藏馆。值得一提的是静嘉堂和藤井齐成会有邻馆。前者由三菱集团岩崎弥之助父子收集的藏品组成,中有古典汉籍12万册,这其中就有清末大藏书家陆心源的藏书,包括宋刻书200种、元刻本400种和15万卷善本书,均是在陆死后被他妻子卖给日本人的。后者是日本着名的私立美术馆,收藏中国珍宝非常丰富,其中最有特色的是中国古印,总数达6000方以上,包括号称收藏甲海内的清代金石学家青岛人陈介祺的旧藏和清末大员吴大激、端方的藏品。而白鹤美术馆则以青铜器的收藏闻名,商周青铜器达1000余件,重要的收藏有1926年洛阳郊外唐墓中的所有出土文物和1928年殷墟出土的文物。
谈到日本收藏的中国文物,必须提一下甲骨。据不完全统计,安阳小屯出土的近20万片甲骨,流失海外的就约有26700片,遍及日、美、英等12国。其中日本最多,达12443片。这些甲骨大多藏在东洋文库、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和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以至于有人哀叹甲骨文在中国,甲骨学在日本。 <br><br> 俄罗斯、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典和瑞士等其他国家也都有相当丰富的中国文物收藏。 <br><br> 宝物何时遗海外 <br><br> 如此众多的精美文物是如何流散到世界各地的呢? <br><br> 除了其中很少一部分是通过中外文化交流出去的以外,绝大多数是以非法途径流失的。中国文物大量流失是在鸦片战争以后。 <br><br>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于l860年lO月闯进万园之园圆明园,大肆抢掠、砸毁,最后放火焚烧。无数珍宝被抢劫一空。据《石渠宝芨》记载,圆明园所藏历代名画有200多幅在此次浩劫中或被焚毁,或被劫掠。英国大英博物馆藏有唐人所摹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巴黎国家图书馆藏有沈源所画《圆明园十景》,都出自圆明园。 <br><br>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公开洗劫三天,之后,军人的私下抢劫也没有停止。古观象台遭到德、法侵略者的劫掠;紫禁城被劫,有后来的《洋人拿去乾清宫等物品清单》为证;作为联军总部的中南海也被劫掠;圆明园又再次沦为被掠夺的目标,八旗兵丁和地痞也趁火打劫;英、德、法、意四国抢劫保定的古莲池,并纵火焚烧。《庚辛记事》说,经此浩劫,中国盖自元、明以来之积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国宝奇珍,扫地遂尽。 <br><br> 1899年在安阳殷墟发现了甲骨。这些甲骨是中国殷商后期的王室档案,内容几乎涉及了3000年前殷商时期的方方面面。但自出土之日起,这些甲骨便惨遭流失。外国传教士库寿龄、方法敛、明义士等较早收集了众多甲骨。据较为确切的统计,安阳小屯出土近20万片甲骨。在海外收藏中,日本最多,加拿大次之,计共有十二个国家或地区收藏,约26700片。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西北是世界各国探险家的乐园。一些探险队在未经中国政府许可的情况下,在此肆意盗窃文物,非法窃取中国文化遗址的物品,造成中国文物大量流失。敦煌藏经洞,拥有宝藏无数,美轮美奂的壁画和泥塑表现了极高的艺术造诣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然而,自1900年被发现后,敦煌宝藏的灾难便降临了。1907年,英国人斯坦因带着中国翻译蒋孝琬,跑到藏经洞来。他千方百计诱骗千佛洞主持王道士,拣选了24箱古写本,五箱古画和丝绣品,计一万余件,全部运抵伦敦大英博物馆。而他为这些稀世奇珍只付给王道士500两银子和交了130镑税金。1914年,斯坦因又从这里骗走五大箱手稿,计有600多卷佛经。其中公元868年的木刻本《金刚经》,是印刷史上极为罕见的瑰宝。 <br><br> 接踵而来的是法国人伯希和。他从吐木休克和库车已经攫掠了许多珍贵文物,其中有用库车早期文字所写的佛教经典。在敦煌密室里,伯希和翻阅了三个星期,将斯坦因遗漏未取的全部精品捆载而去,付出的代价仍然是区区500两白银。同时,他还逐洞摄影,编印出六大本《敦煌千佛洞壁画集》。几年后,千佛洞被白俄士兵严重破坏,竟使这批照片成了反映干佛洞壁画原貌的稀有资料! <br><br> 日本人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从这里骗走了约600份经卷,俄国的鄂登堡不仅盗走许多彩色塑像,还盗走了200多份手稿。 <br><br> 美国人来到敦煌时,这里易于携带的文物已经不多了,因此他们把注意力转向大型壁画和雕塑。1924年,兰登·华尔纳用树胶粘走36方唐代壁画,还盗走一尊精美的盛唐彩塑菩萨像,又在泾州下王母庙石窟盗走七个菩萨头像、一段唐代菩萨残躯,在居延海黑城子盗走一尊彩塑佛像、几方壁画。由于增加了这些文物,<br>四羊方尊!!! <br>——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br>古人形容治国的最高境界是“德如羔羊”。 <br>与我们现在提倡的“和谐社会”一致 <br><br>四羊方尊确实是世界上最精美的青铜器。 <br>其做工之精细,雕刻之复杂,已经登峰造极。 <br>而且是1938年从我们长沙的宁乡出土的。<
‘伍’ 为什么日本藏有大量的中国古代名画
为何日本能收藏这些中国古代名画?其中离不开这位日本学者9次到中国考察之功
为什么日本藏有大量中国古代名画,
或许你会想到,
可能跟列强掠夺、
古董商收购有关,
但,这只是一部分原因。。。
完颜景贤 着 三虞堂书画目二卷
4 内藤湖南成为藏家的顾问
内藤湖南九次赴中国考察,
给他带来了不少收获,
除了对中国经典古代绘画的再认识,
他还写了一部《中国绘画史》,
其中收录了不少未
流入日本的中国绘画作品。
‘陆’ 哪里有卖高清国画图库和高清油画图库的,近现代的和古画的都需要,清晰度必须要高的。
此为 古籍阁 里收藏的,可打包下载的中国各大博物馆藏以及国外各馆藏在内的各类中国历代古画,有些是精品修复版的古画,非常珍贵,里面包括了各种山水画、花鸟画、字帖经文、人物、唐卡、佛像、罗汉、浮世绘,等,还包括一些名家、大师一生所画的所有画作全集,
本文件全部是原画扫描制作的超高清的原图文件,有些单张画都有2G多大小,一共约3700G的内容,
是目前网络上能收集到的最全的超高清古画可 古籍阁 里打包下载
对中国古画热爱或者对中国古画有研究的朋友不要错过此丰富的资源
馆藏-东京馆藏
馆藏-中国画珂罗版
馆藏-二玄社
馆藏-其他馆藏
馆藏-北京故宫
馆藏-北京故宫(新)
馆藏-南京博物馆
馆藏-台北故宫
馆藏-吴昌硕纪念馆
馆藏-天津(新)
馆藏-天津馆藏
馆藏-安徽上海博物馆
馆藏-旅顺安徽(新)
馆藏-旅顺馆藏
馆藏-日本画
馆藏-日本画2
馆藏-神佛唐卡
馆藏-美国波士顿、大都会馆藏
馆藏-荣宝斋
馆藏-辽博(新)
馆藏-辽宁馆藏
馆藏-齐白石画集
‘柒’ 线上哪里有中国古画高清图的资源库
线上有很多这样的资源库,就比如说中国绘画网,这个网站里面就有很多中国以前的古画,而且内容非常的丰富,原图也非常的多,所以是一个不错的资源。
‘捌’ 古画对口型的视频用什么软件
用现在手机常用的剪映APP即可
在APP上选择相应的要说的话的模板导入文字和古画即可。
剪映是一款手机视频编辑工具,带有全面的剪辑功能,支持变速,有多样滤镜和美颜的效果,有丰富的曲库资源。自2021年2月起,剪映支持在手机移动端,Pad端,Mac电脑,Windows电脑全终端使用。
‘玖’ 线上哪里有中国古画高清图的资源库
中国高清古画
这些都是中国古代高清古画,非常的齐全,都是中国各大图书馆藏的超高清古画,单张古画达到了3G多的大小,都是适合超高清古画保存的TIF格式
这个合集中收藏的所有超高清古事大小超过了7T,古代名画基本都有收藏,
哪里有这些7T容量的超高清古画合集我就不多说了,注意图中古画的红色印章、、、、、你应该懂得了吧
超高清古画目录:
天博009-赐莲图轴141x62.tif
天博010-云峰树色图.tif
天博011-唐柳公权书兰亭诗绿绢本26.5x365.3.tif
天博012-春山积翠图轴.tif
天博014-周臣 香山九老图.tif
天博015-雪山寒溪图轴.tif
天博020-石涛 牡丹兰花图轴+纸本墨笔.tif
天博022-吴镇 多福图轴+纸本墨笔.tif
天博024-赐莲图轴+绢本设色.tif
天博025-王谦 冰魂冷蕊图.tif
天博027-岩阿琪树图轴..tif
天博028-通天帖+绢本+26.2x260.4.TIF
天博029-锁谏图轴+绢本设色.tif
天博030-岁寒三友图轴.tif
天博031-苏汉臣 婴戏图页rgb.tif
天博032-苏汉臣 婴戏图页.tif
天博033-李唐 濠濮图卷32x107.tif
天博033-李唐 濠濮图卷.tif
天博034-渐江 松溪石壁图轴.tif
天博036-任伯年 双鹿图轴.tif
天博037-李流芳 疏树孤亭轴.tif
天博038-董其昌 疏林远岫图轴.tif
天博039--明 丁云鹏 释迦牟尼图轴纸本(出单)140.7×58.tif
天博039-明 丁云鹏 释迦牟尼图轴纸本140.7×58.tif
天博044-金农 佛像轴200.tif
天博045-青山红杏图页+绢本.tif
天博046-千岩万壑图轴+绢本设色.tif
天博048-泼墨溪山图.tif
天博050-蕉林酌酒图轴.tif
宋 钱选 花鸟图卷(全卷二版)纸本38x316.7天博.tif
弘仁.tif
明 仇英 桃源仙境图 轴绢本设色175x66.7天博.tif
明 王谦 冰魂冷蕊图(绢本)186x111.tif
明 王铎 王屋图并诗卷(全卷)纸本29.9X639.8天津博物馆.tif
明 王铎 王屋图并诗卷(全卷)纸本货单29.9X639.8天津博物馆.tif
明 王铎 自书石湖等五首卷行书纸本27X253天博.tif
明 祝允明 行草书归田赋纸本26.5X288天博.tif
│明 仇英-文姬归汉图扇面-X.tif
│明 刘原起-虎丘图轴-X.tif
│明 周之冕-桃花鸳鸯图扇面-X.tif
│明 周之冕-群英吐秀图卷-1-X.tif
│明 周之冕-群英吐秀图卷-2-X.tif
│明 周天球-兰花图轴-X.tif
│明 周天球-草书五言律诗轴-X.tif
│明 周天球-行草书七言律诗扇面-X.tif
│明 周臣-携琴看山图扇面-X.tif
│明 唐寅-行书扇面-X.tif
│明 孙克弘-兰竹图卷-X.tif
│明 孙克弘-墨竹图轴-X.tif
│明 孙枝-溪桥林屋图扇面-X.tif
│明 孙枝-秋江闲钓图轴-X.tif
│明 孙枝-虎丘山图扇面-X.tif
│明 张元举-松亭看瀑图轴-X.tif
│明 张复-溪山过雨图卷-X.tif
│明 张宏-山塘短棹图轴-X.tif
│明 张宏-金山胜概图轴-X.tif
│明 文从简-临唐子畏女儿娇图轴-X.tif
│明 文伯仁-登山远眺图扇面-X.tif
│明 文嘉-春岸归骑图扇面-X.tif
│明 文嘉-竹明风恬图扇面-X.tif
│明 文嘉-行草书冬日漫七律诗扇面-X.tif
│明 文彭-草书秋雨五律诗扇面-X.tif
│明 文征明-文石乔木图扇面-X.tif
│明 文征明-行书轴-X.tif
│明 文征明-古木苍烟图轴-X.tif
│明 文征明-行书扇面-X.tif
│明 文震亨-行书轴-X.tif
│明 文震亨-行楷书扇面-X.tif
│明 沈周-落花诗意图轴-1-X.tif
│明 沈周-落花诗意图轴-2-X.tif
│明 沈周-落花诗意图轴-3-X.tif
│明 沈周-落花诗意图轴-4-X.tif
│明 祝允明-草书扇面-X.tif
│明 祝枝山-草书北郭访友七言律诗轴-X.tif
│明 袁尚统-古树栖鸟图轴-X.tif
│明 袁尚统-维扬古渡图轴-X.tif
│明 谢时臣-山水图轴-X.tif
│明 谢时臣-蛾眉雪轴图-X.tif
│明 钱谷-山水图扇面-X.tif
│明 陆士仁-秋夜景物图扇面-X.tif
│明 陆治-天池晚眺图-1-X.tif
│明 陆治-天池晚眺图-2-X.tif
│明 陆治-天池晚眺图-3-X.tif
│明 陆治-山水图横幅-X.tif
│明 陈括-平安莲瑞图轴-X.tif
│明 陈道复-书画轴-X.tif
│明 陈道复-草书五言律诗扇面-X.tif
│《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卷)浙博.tif
│南宋 梁楷 蚕织图卷绢本27.5x513黑龙江省博物馆.tif
│唐 残篇 纸本楷书27X308.tif
│唐(传吴道子)八十七神仙卷绢本30x292徐悲鸿纪念馆.tif
│宋 佚名 蛛网攫猿图页绢本60x101弗利尔美术馆.tif
│宋 赵光辅 番王礼佛图卷绢本(二)28.6x103.5 .tif
│宋 赵光辅 番王礼佛图卷绢本(原)28.6x103.5.tif
│明 文征明 万壑争流图轴132.7X35.3 南博.tif
│明 谢时臣 仿王蒙山水图58.5X31.2南京.tif
│明 黄道周 答诸友诗卷行草绢本25.6x270.5苏州博物馆.tif
│晋 王羲之 频有哀祸 孔侍中 犹悬三帖24.8×41.8日本前田育德会.tif
│清 戴熙 石梁雨来亭图卷纸本35X316.81克利夫兰.tif
│清 钱维城 狮子林图卷38.1×187.3 加拿大阿尔伯特博物馆.tif
│金 佚名 太古遗民 江山行旅图38.42x417.83纳尔逊.tif
│提取文件夹名.bat
│目录树.bat
│
├─五代 南唐 周文矩(传) 合乐图
│ 五代 南唐 周文矩(传) 合乐图(日单)芝加哥艺术学院.tif
│ 五代 南唐 周文矩(传)合乐图41.9x184.tif
│
├─五代 南唐 巨然 湖山春晓图 绢本223×87cm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 98巨然-湖山春晓图-.tif
│ 五代 南唐 巨然 湖山春晓图 绢本223×87大都会.tif
│ 巨然-湖山春晓图-hx-李斌.tif
│ 巨然-湖山春晓图-hx.tif
│
├─元 赵孟頫 止斋记
│ 元 赵孟頫 止斋记行楷纸本47.5X356.tif
│ 赵孟頫·止斋记.txt
│├─宋代
│││ 15马麟层叠冰绡图轴.tif
│││ 19宋 丝纶图.tif
│││ 248宋 李嵩 花篮图页.tif
│││ 254宋 马远 踏歌图轴.tif
│││ 261宋 佚名 蕉石婴戏图页(最清晰版).tif
│││ 266宋 朱绍宗 菊丛飞蝶图.tif
│││ 27宋 赵佶 听琴图轴【顶级版】.tif
│││ 309南宋 佚名 小庭戏婴图页 故宫博物院藏 最清晰版.tif
│││ 339宋 徽宗佶 戴胜图页.tif
│││ 340宋 徽宗佶 花鸟图页.tif
│││ 350宋 李唐 牧牛图页.tif
│││ 357宋 林椿 果熟来禽图页.tif
│││ 358宋 林椿 枇杷山鸟图.tif
│││ 359宋 林椿 葡萄草虫图页 故宫博物院藏.tif
│││ 364宋 马麟 橘绿图.tif
│││ 386宋 许道宁 云关雪栈图页.tif
│││ 392宋 杨士贤 寒山飞瀑图.tif
│││ 395宋 佚名 白头丛竹图页.tif
│││ 396宋 佚名 碧桃图页.tif
│││ 484宋 佚名 游骑图.tif
│││ 5:张萱 捣练图(1级)【顶级版】.tif
│││ 五代 董源 夏景山口图.tif
│││ 刘贯道 消夏图 绢本(29.53 x 71.44 cm).tif
│││ 北宋 赵令穰 湖庄清夏图卷 题跋.tif
│││ 北宋 赵令穰 湖庄清夏图卷.tif
│││ 南宋 梁楷-泼墨仙人.tif
│││ 宋 佚名 归去来辞书画卷30 x 438.6 cm.tif
│││ 宋 佚名松月图绢本 74X130.tif
│││ 宋 刘松年 天女献花图.tif
│││ 宋 宋徽宗 赵佶 五色鹦鹉图卷53.3 x 125.1 cm.tif
│││ 宋 宋徽宗 赵佶 五色鹦鹉图(波士顿).tif
│││ 宋 宋徽宗 赵佶 瑞鹤图1.tif
│││ 宋 宋徽宗 赵佶 瑞鹤图2.tif
│││ 宋 宋徽宗 赵佶 瑞鹤图3.tif
│││ 宋 宋徽宗 赵佶《芙蓉锦鸡图》.tif
│││ 宋 秋林放犊图.tif
│││ 宋 赵佶 竹禽图.tif
│││ 宋 陈容 九龙图卷之一46.3X675.16.tif
│││ 赤壁图.tif
│││ 赤壁图卷.tif
明 蓝瑛-溪山秋色图(全卷)绢本 23.8X180.tif
梅清 千峰雪色图轴+绫本设色+178.5×48cm+天津博....tif
清 查士标 青山卞居轴91.5x55.4天博.tif
清 胡湄 鹦鹉戏蝶图 绢本 98.2X50.3.tif
清 蒋廷锡 蜀葵宣花图绢本76x39天博.tif
清 郑板桥155x84.tif
王午生,柏松图.tif
王震,簪花寻味图.tif
王震,花禽图.tif
王鹿公.tif
郑板桥 竹半幅.tif
陈汝言 山水53-ok.t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