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地数据库
Ⅰ 周边国家矿产地质数据库管理系统功能设计
根据我国周边国家重点地区重要金属矿产资源数据管理与风险管理的功能需求分析,建立了如图9.3所示周边国家金属矿产资源战略选区信息管理与风险管理系统的功能结构。
图9.3 周边国家金属矿产资源战略选区信息管理与风险管理系统功能结构图
(1)周边国家矿产资源数据管理
该功能子系统主要用于管理我国周边国家重点地区重要矿产资源数据库的数据,这些数据包括:我国周边国家重点地区不同尺度的地理、地质、重要矿产、矿业开发等空间数据,重要矿产地等具有空间属性的属性数据和用于风险管理和评价的决策数据,以及反映该国政治、经济、矿业法律法规等的文本信息。根据数据的类型和特征,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
第一类,直接管理的方式。
这类数据包括两种。
1)含有空间属性的数据。包括:①点数据:城市、城镇、机场等;②线数据:河流、水系、公路、铁路、线性构造带等;③面数据:国家、湖泊、汇水盆地、地质图等。
这些数据采用直接管理的办法。数据获取以后,将其直接拷贝到本系统的相应目录的文件夹中。通过本应用系统对这些数据进行显示、查询,以及在其他图层上进行叠加显示。
2)纯文本数据。包括:周边国家的政治经济基础、国家层次的矿业资源概况与矿业政策等信息。
这些数据在获取后,经过整理形成Microsoft Word文档并放到相应的文件夹中;应用本系统对Microsoft Word文档进行调用,以便用户获得相应的信息。
第二类:利用Access管理的属性数据。这类数据包括3种。
A.采用Access管理属性数据,通过本应用系统生成空间数据。
为了提高软件的灵活性和实时性,这些数据的属性数据放在Access数据库中进行管理,用户通过在应用系统软件上的操作,可以将数据库中的数据转换为ArcInfo的Shape格式文件。
这类数据包括:矿床、矿山和矿业公司3类点数据。
B.采用Access管理数据,通过本软件的运行生成Excel格式的数据文件。
用户通过本应用软件的查询、检索等功能,来查询和检索底层Access数据库中的数据,最终数据以Excel表格的形式进行展现,并可以把数据以Excel格式的文件进行存储。
这类数据包括:各个层次的矿产储量信息,以及对矿山、矿床和矿业公司进行模糊查询和属性数据查询的结果等。
C.采用Access管理用于风险评价决策的指标数据值。
周边国家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风险管理相关决策方法研究中,详细地论述了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相关模型的选取。其中包括面区域风险的评价和点区域风险评价。
周边国家矿产资源数据管理子系统的主要模块包括:
1)数据管理与维护。用于我国周边国家重点地区重要矿产资源数据库、矿业开发数据库、国家资源信息库、战略选区风险评价数据库、矿产品市场数据库、开发项目数据库等数据库及其数据表的创建、删除,以及各库中数据记录的录入和更新,同时还可以从其他数据库(如GIS数据库)中导入数据。
2)数据检索与查询。用于对指定数据库、数据表中的数据按照用户设定的条件进行查询检索。
数据查询功能的类型包括:
A.模糊查询:设定查询类别,如矿床、矿山和矿业公司等,在查询字段中输入用户想要查询的关键字或字段,查询结果显示所有包含查询关键字或字段的记录。在查询结果中可以通过定位功能,在地图中显示查询结果的位置。本查询的主要功能是为用户提供一种确定因素较少的模糊查询。
B.属性查询:设定查询类别,如矿床、矿山和矿业公司等,通过下拉列表框中内容的选择,帮助用户明确要查询的内容,最后以图形方式在地图中给予显示。在属性查询中,允许用户通过字段的选择进行多条件复合查询。属性查询中的检索字段包括查询类别如矿床所对应的数据表中的主要属性字段。
C.空间范围查询:空间范围查询可以设定圆形、矩形、多边形和选择现有图形等多种方式。对于圆空间查询,允许用户设置查询半径或者自己在图上选取;对于矩形、多边形空间查询,允许用户根据需要进行图形勾画。对于选择现有图形,允许用户选择一些面状图层(如国家、地质单元等面状图形),然后在选定区域内进行查询检索。所有的查询结果,应以Shape图层或者Excel表格的方式给予存储。
D.缓冲区查询:缓冲区查询可以设定圆形、矩形、多边形、直线形和选择现有图形等多种方式。用户根据需要选择一定的区域,然后设置缓冲区半径,进行缓冲区查询检索。缓冲区查询包括向内查询、向外查询和双向查询3种缓冲区查询方式。缓冲区查询的结果以Shape图层文件的形式保存。
3)属性与图层关联。用于建立数据库中的指定数据与一定的图层之间的关联,以便在这些图层中能够展示所需提供的数据。
4)图形数据展示。用于展示或供用户查看所选地图中指定位置的或区域的资源、投资环境、开发状况等各类数据信息(图9.4)。
图9.4 周边国家金属矿产资源战略选区信息管理与风险管理系统界面
数据查看的方式有两种。
图形方式查看:系统主界面显示亚洲全境或指定国家分布范围,通过用鼠标在图形上点击,可进入查看窗口,按提示进行数据查看与检索。
目录结构方式查看:通过点击树形图层目录结构逐级引导,查看或检索所需要的内容。
(2)战略选区决策分析
该功能子系统主要用于我国周边国家矿产资源战略选区的风险定级与定量评价、重点金属矿产市场风险评价与预警、重大开发项目风险的综合评价。基本功能模块包括以下4种。
1)模型管理。该功能模块主要是提供给专家用户对决策分析所需的各种模型进行创建、查找、修改、试算和存储。系统的模型库除了具有风险评价所需的灰色和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的风险评价、基于灰色聚类分析的风险评价、基于VaR的矿产品市场风险评价等模型外,还可以由专家用户根据决策分析的需要在系统投入使用后自主创建新的模型或对原有的模型进行调整,包括设置模型的基本信息、选择模型的类型、设置模型的变量与数据源、创建模型的表达式、选择模型求解算法等。
2)区域风险评价。主要实现对我国周边国家矿产资源开发战略选区的风险进行评价,首先利用风险评价模型进行风险的定量评价,再将评价的风险值与制定的相应的风险定级标准进行比较,得出评价区域相应的风险定级。在此基础上,对已经评价的区域按照风险评价值在空间地图上以3个色系9种颜色进行风险区分和展示。
3)项目风险评价。主要针对周边国家大型的金属矿产资源开发项目进行风险评价或多项目的风险比较。
4)矿产品市场风险评价与预警。主要实现利用基于市场风险价值V aR 模型的对6种主要金属矿产品的期货市场价格的波动风险进行评价,并考虑汇率和利率的变动对价格风险的影响。同时,通过对矿产品价格波动的风险设定一定的阈值,来实现对市场风险的预警,以防范因矿产品期货价格、利率和汇率的大幅波动带来的巨额矿产品进出口亏损。
(3)系统管理
该功能子系统主要实现对周边国家金属矿产资源战略选区信息管理与风险管理系统中基于GIS的地图、图层、图元信息进行维护和操作,基本功能模块包括以下3个方面。
1)专题地图管理。该功能模块主要用于对专题地图的保存、删除、导入,同时实现对图形数据的清除,对地图的矫正和旋转、缩放,以及由数据表生成图形等功能。
2)图层管理。该功能模块主要用于对某专题地图图层进行调入、创建、合并与分离等操作,同时实现对图层的移动、旋转与缩放,以及对图层属性字段进行创建、更新等功能。
3)系统工具。该模块的功能包括:对地图中的子图、填充图案、颜色、字体进行设置;改变系统库;恢复或清理删除图元;鼠标定义地图范围;设置闪烁颜色;图形、图像的输出等。
Ⅱ (一)地质调查成果主要类型
1.地学图件
包括地质图、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图像等各类图件。地质图是地质调查机构最主要的产品之一。随着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地质图的要求不断提高;同时由于地质科学理论不断更新,地质调查技术不断进步,地质图需要及时更新与换代。
根据用户的需要,可以利用基础数据资料生成众多类型的专题图件。
2.地学数据库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以纸介质为载体的地质调查产品逐步发展为纸介质产品与数字化产品共存,并建立了相应的数据库,例如,各种比例尺的地质图数据库、矿产地数据库、地球化学数据库、地球物理数据库、全国地质年代数据库等是地学信息服务的重要产品,地质工作程度较高的国家往往拥有包括多专业、海量数据的各类数据库。
3.矿产资源报告
各国地质调查机构都承担国内外矿产资源分析、预测研究任务,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决策提供依据。例如,美国地质调查局每年都要出版《Minerals Yearbook》、《Mineral Commodity Summaries》等。
4.系列出版物和专题报告
发达国家的地质调查机构一般非常重视宣传自己的研究成果,包括阶段性研究成果,及时出版各类专题报告、专着、论文。为了宣传地学基础知识,还编写地学科普读物。例如,美国地质调查局采用情况通报(Fact Sheets)、公开文件报告(Open-File Reports)、通告(Circulars)、展板(Posters)、论文(Papers)等形式发布成果;加拿大地质调查局有公开文件(Open Files)、当前研究(Current Research)、通报(Bulletins)、综合报告(Miscel1aneous Reports)、论文(Papers)、经济地质报告(Economic Geology Reports)和论文集(Memoirs)等平台提供研究成果;英国有《Earthwise》、《Earthworks》等刊物。
Ⅲ 矿产地空间数据库系统简介
矿产地空间数据库系统以完成矿床属性库的浏览、查询、编辑、管理,以及矿床空间分布可视化、数字化图形处理为基本功能(图6-4-1,表6-4-1),从而提供矿床成矿特征、资源区域分布、矿床类型、成矿时空演化及成矿规律等综合数据资料,并为成矿预测提供综合信息。包括以下三大功能模块:
1)系统文件存取、输入、输出模块:系统支持MAPGIS文件格式,具有添加不同图幅文件的功能;
2)空间数据可视化模块:系统支持MAPGIS文件格式,具有图形窗口的放大、缩小、漫游等常用功能,以及图形属性结构、属性数据、属性参数编辑等功能;
3)属性数据库管理模块:系统支持SQL语言,能对矿床属性数据库进行浏览、查询、编辑、管理,提取矿床分布特征、成因联系等信息。
图6-4-1 矿产地空间数据库界面
Ⅳ 我国地质信息服务现状分析及展望
温雪茹 刘 冰 李银罗 翟国平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摘 要 信息服务已成为 21 世纪各国地质工作的战略重点。本文对我国地质信息服务体系现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指出了存在的主要不足,并且对我国将要建立的地质数据集群系统做出了展望,指出应当在实现一站式服务的前提下,实现六个方面的主要功能,包括:完整的地质信息资源目录、丰富的网络在线资源、强大的信息加工处理和分析能力等。
关键词 地质资料 地质信息 信息服务 集群化
1 引言
地质信息是地质工作的主要成果,是广大地质工作者在基础地质调查、矿产勘查、环境(灾害)地质调查、海洋地质调查和地质科学研究过程中辛勤劳动的结晶,是对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及演化规律的认识和知识。地质信息是地质工作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是国土资源调查、规划、管理、保护、合理利用和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重要基础信息资源,对于缓解资源约束、保障经济发展、推进城乡建设、开展国土整治、防治地质灾害、改善人居环境等都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
地质资料是地质信息的主体,指在地质工作中所形成的以文字、数据、符号、图形、图像、声音等方式记载的纸介质、存储介质,以及岩心、标本、样品、光薄片等相关实物。地质资料是对地质工作过程及成果的记录,具体包括成果地质资料、原始地质资料、图书期刊、实物地质资料和数据库等。
地质信息服务是主要以地质数据、信息和知识的提供与传播、地质信息处理以及提供软件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服务[1]。进入 21 世纪以来,信息服务已成为各国地质工作的战略重点[2]。
目前全国地质资料馆、各省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六大地调中心和各省地调院以及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中国地质图书馆等单位构成了中国地质信息服务提供者的主体[3]。2011 年全国部、省两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的资源总量达 40.3 万种[4],中国地质图书馆国内外地学文献资源量为 60 万卷(册),全国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库存岩心长度150745米,标本10992块(数据来源于中国地质图书馆、中国实物地质资料信息网站)。目前我国地质信息服务现状是传统与现代并存、以传统为主的方式;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资源分散、数字化比例小、共享程度低、信息产品深度加工不够等方面。因而,中国地质调查局于 2010 年 3 月 1 日在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要加强“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就是通过构建共享机制、搭建共享平台,汇集、整理、挖掘地质资料信息产品,延伸产品链,提供服务集中度,提高服务规模效益的过程[4],将实现领域内应用层面的互通互联、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
2 地质信息服务方式
2.1 传统服务方式
传统方式表现为借阅人到馆藏机构获取资料的模式。借阅人通过目录检索或者卡片检索,查询到所需资料后,需要到馆藏机构提取纸质资料阅览或复印或拷贝电子数据。网络目录检索和电子阅览室,在借阅过程中能够起一定的辅助作用,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模式。在传统信息服务方式中,信息服务提供者各自开展服务。客户为解决一个问题,常常需要从分布在不同位置的提供者处分别获得所需服务[5]。
2.2 现代服务方式
现代服务方式主要应用 WEBGIS、网格、数据库等先进技术,使用户能够便利地获取地质信息,主要包括信息提供服务、信息处理服务、软件提供服务,以及基于知识的咨询服务等。它的主要特点是用户通过运行在互联网上的系统,即可在任何位置上快速实现对所需信息的查找、浏览、评价、获取和利用,并不需要关心信息的存放位置。
2.2.1 集成的信息产品服务
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十五”初期开始实施我国基础地学数据库体系建设计划。该体系包括基础地学数据库和综合成果数据库两大部分,共 30 余个数据库,主要包括[6]:
(1)区域地质图数据库
全国 1∶5 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全国 1∶20 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全国 1∶25 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全国 1∶50 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全国 1∶250 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全国 1∶500 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
(2)区域水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
全国1∶5万重点城市及经济开发区水工环综合地质数据库,全国1∶20万数字水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全国 1∶600 万水工环地质图数据库,全国小比例尺数字水工环空间数据库,地下水资源动态监测数据库。
(3)基础地质数据数据库
中国地层数据库,全国 1∶20 万自然重砂数据库,全国同位素地质测年数据库,全国岩石数据库(试建库)。
(4)全国矿产地数据库
原地矿系统矿产地数据库,全国地质工业行业矿产地数据库,中国铬镍(铜)钴铂(族)矿产地数据库(在建)。
(5)全国钻孔地质数据库(试建库)
(6)全国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数据库
全国 1∶500 万航磁数据库,全国 1∶100 万航次数据库,全国区域重力数据库,全国电勘查数据库,地质调查地球物理测井数据库系统(试建库),全国区域地球化学数据库,全国资源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库,全国 1∶25 万标准图幅卫星影像数据库,全国物性数据库(试建库)。
(7)海洋地质数据库
我国 1∶100 万海洋地质数据库、我国海洋地球物理数据集。
(8)地质资料数据库
全国地质资料馆馆藏资料目录数据库,图文地质资料数据库,地质调查成果资料目录检索数据库,地学图书期刊类文献标题和摘要的网络数据库,地质调查与科技信息数据库。
(9)工作部署与综合成果数据库
地质调查专题图数据库(全国及大区各专业不同比例尺地质调查工作部署与工作程度数据),全国地质工作程度数据库,地学数据库元数据库。
10 余个国家级已建数据库通过运行维护管理,初步依照国家相关法规开展了社会化服务利用。数据发布方式分为在线和离线两种。中国地质调查局网站以中英文两种语言发布了元数据。据 2003 年 6 月至2005 年 6 月间不完全统计,地调局提供各类数据总量接近 100GB[7]。
2.2.2 网络在线信息获取服务
(1)中国地质图书馆网站(http://www.cgl.org.cn/)提供 10 余个大型地学文献数据库的在线浏览下载服务,提供馆藏图书的目录检索服务,馆藏图书尚没有提供在线浏览服务,尚处于数字化积累阶段。
(2)全国地质资料馆网站(http://www.ngac.cn/)提供馆藏地质资料目录检索服务,部分资料的在线浏览与下载服务、部分地学数据库的元数据提供服务。
(3)中国地质调查信息网站(http://www.gsigrid.cgs.gov.cn/),提供地质数据信息和应用软件共享服务,主办方是中国地质调查局,运行由局发展中心承担,支撑项目为国家“863”计划课题“资源环境应用网格构建”;
(4)国土资源科学数据共享网站(http://www.geoscience.cn/),提供地质数据信息服务,主办方是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运行由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承担,支撑项目为“国土资源科学数据中心建设”。
2.2.3 信息加工分析服务
中国地质调查信息网络提供了以下应用软件共享服务:①水质评价服务,面向不同类型的用户,提供水质评价的信息服务和软件共享服务;②地下水水位预测,利用动态观测数据,预测指定区域未来水位的变化情况;③网络环境下成矿信息提取与综合:使用证据权方法完成网络矿产综合评价过程;④常规计算方法的固体矿产资源评价方法软件共享服务。
2.2.4 专业软件提供服务
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研发的数字地质调查系统,是贯穿整个地质矿产资源调查完整全过程的软件,涵盖地质调查、固体矿产勘查、矿体模拟、品位估计、资源储量估算、矿山开采系统优化等内容,实现了地质填图、固体矿产勘查的全数字化过程。该软件系统由四大子系统构成:数字地质填图系统、探矿工程数据编录系统、数字地质调查信息综合平台、资源储量估算与矿体三维建模信息系统。
3 存在的不足
我国地质信息服务总体来说,虽然有了一定数量的数据资源,但是比较分散,没有形成完整的服务体系;有关服务的政策和机制不健全,尤其是缺乏公开服务的管理办法,责权利不统一。
3.1 集群化程度低
目前,我国地质信息产品不少,国家投资也比较大,但是一个数据库一个服务系统,没有完整的产品目录,多重注册情况严重,不能满足用户的一站式需求。
3.2 网络在线数据量少
目前,我国地质资料数字化比例较低。截至 2011 年底,全国各省(区、市)累计完成成果地质资料数字化总量 23.9 万种,数字化比例约 59%,其中全国地质资料馆累计完成近 6 万种地质资料数字化,数字化率 48%[4]。此为成果地质资料数字化情况。原始地质资料的数字化还未全面启动。信息资源的拥有量和能够提供在线服务的信息量也极不匹配,截至2010年,全国地质资料馆累计提供网络浏览资料14274种,当年馆藏总量为 11 万种[8],提供在线服务的比例为 13%。
因此,造成网络在线数据量少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地质信息的数据积累不足;二是地质资料的保密是一个瓶颈,需积极推进地质图地理要素非涉密化处理;三是政策机制不健全,公益性不够。
3.3 地质资料获取费用高
虽然我国的定价原则已经确定,但到现在也没有确定的公开的地质信息与信息服务详细的分类价格,这造成很多数据的服务受到限制,并且各地的收费不一致,有的收费偏高。
4 展望
地质信息服务应当在数据一体化管理和共享平台下,按照统一标准和存储规范,形成逻辑上统一、物理上分布的国家地质数据集群系统。集群系统应当在实现一站式服务的前提下包含以下主要功能:
(1)完整的地质信息资源目录。
建立全国范围内完整的地质资源检索目录,一方面包含地质资料和图书文献,另一方面包含各级馆藏机构和地勘科研单位长期以来积累的地质信息资源。在发达国家,USGS、GSC、BGS、GA 等都提供了完整的各类地学信息的目录查询检索系统,帮助用户快速便捷地检索到所需信息和数据。
(2)丰富的网络在线资源。
在发达国家,由于在线资源极为丰富,其地质信息网站的访问也十分活跃。以美国 USGS 为例,2005 年平均每月成功的服务请求达 2400 万次,经网上传输的数据量达 180 多 G。5 年间访问 USGS 网站的次数约 76260 万次,是在大约相同的时间内访问全国地质资料馆 CGS 网站次数的 600 倍[3]。在对地质资料信息网络获取率调查中,加拿大用户可以通过网络获取 29%的数据,美国可以获取 27%,澳大利亚可以获取 8.5%[5]。
我国地质资料解密工作研究,已部署在“十二五”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综合研究中,为今后地质资料的在线服务提供了基础。
(3)强大的信息加工、处理和分析能力。
中国地质调查信息网络在这方面作出了示范。应用网格技术编制软件对地质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将在某些方面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网络技术最直观的优点之一便是超强的计算能力,它能够把一个集群的计算机连成一个局域型网络,形成一台超级计算机,大大提高计算效率。原先在单一 PC 上运行需要花费几个月时间完成的计算,在网格中运行一两天就能够完成。
(4)应用软件服务。
提供各种高性能的专业工具软件服务。
(5)敏感信息的实时发布。
天气预报、台风、地震波观测数据的实时发布,以及通过专用系统发布地震、海啸、火山喷发、台风龙卷风等自然灾害预警信息。
(6)提供科学咨询、决策分析、科普宣传与教育培训等服务。
5 结语
2009 年,中国地调局开展了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产业化研究,包括“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产业化理论”“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体系建设”“地质资料信息共享与服务平台建设”等 13 个专题的研究工作。国土资源部确定在上海、山东、湖南、湖北、安徽和青海 6 省市进行试点工作[9]。在这些工作部署中,我们看到了我国地质信息服务的光辉前景。
参 考 文 献
[1] 国土资源部 . 国土资源部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 [EB]. http://www.gov. cn/gzdt/2009- 09/18/content_1420534. htm,2009.
[2] 姜作勤 . 地质工作信息化的若干问题 [J]. 地质通报,2004,23(9/10):839 ~ 845.
[3] 尚武等 . 中国地质信息服务体系的现状、差距及对策 [J]. 中国地质,2007 Vol.34,No.4:730 ~ 735.
[4] 国土资源部 2012 年 05 月 14 日通知公告:2011 年度全国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情况 .
[5] 姚华军等 . 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的研究 [J].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9/09:4 ~ 7.
[6] 姜作勤,马智民,杨东来等 . 地质信息服务体系框架研究 [J]. 中国地质,2007,34(1):173 ~ 178.
[7] 中国地质调查局年鉴 . 2003,2004.
[8] 国土资源部 2011 年 4 月 14 日通知公告:2010 年度全国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情况 .
[9] 国土资源部通报第 14 期 . 2009 年度全国地质资料管理情况 .
Ⅳ 矿产地空间数据库软件主要功能及实现
本书所建矿产地空间数据库具以下主要功能(表6-5-1)。
表6-5-1 软件系统功能及特点一览表
一、数据库查询
(一)数据库快速浏览
用于浏览编辑当前层文件所对应的外挂属性数据(图6-5-1)。中国铜镍(铂族)矿产地空间数据库软件目前只有“矿产地.wt”文件有外挂数据库,所以,如果当前文件不是“矿产地.wt”,则该功能不能使用。
如果当前文件是“矿产地.wt”,则弹出对话框供选择数据表和其中的字段。共有41个表可选择,每个表有5~20个字段,字段可以任选,但最好要选上带“编号”字样的字段,因为图形库和属性库的连接是靠“矿点编号”的对应而实现的,如果不选这个编号字段,则不能实现图与表数据的联动。
当选定了表和字段并按下“确定”后,弹出一个对话框,其中已列出表中的第一条记录。利用该对话框下边的滚动控件可以在不同记录间切换。对话框上边的两个复选框可以控制是否与图联动和是否可编辑,当选择“只读”后将不能编辑而只能浏览。如果选择了可编辑,则可以修改记录数据,并且边修改边存储,删掉的数据将不能自动恢复。如果选择了“与图联动”,则随着对话框中记录的切换,视窗口会自动移到图的相应实体所在处,而且如果在图上左键单击一个图元,数据表也会自动找到相应的属性记录并显示出来,可十分方便地完成目标,达到快速浏览的目的(图6-5-2)。
图6-5-12 缩略图
(十三)图形显示树形框
“图形显示树形框”菜单控制控件的出现或隐藏,在树状框上,用户可以单击文件前的“开”“关”标志,从而打开文件或关闭文件。也可以按住“Ctrl”键同时打开多个文件。
三、图形操作选项
图形操作选项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还原显示
按制图要求原样显示,如线型、图案等。如果该项不选,则用简化显示,任何线型都显示为线单线,充填图案不显示而代之以相近的颜色。这样显示速度较快。
(二)快速只读
用于选择图形文件打开的方式。默认为正常打开,可以编辑。如选快速只读,显示速度加快,但不能编辑,在属性浏览中也不能“与图联动”。
(三)压缩存盘
如选该项,则当删除图元时系统将从物理上彻底删除该图元;否则只从逻辑上删除,还可以利用MAPGIS进行恢复。
除以上功能外,数据库软件系统还设计有对窗口的操作等功能,包括新建窗口、平铺、层叠、放大窗口、缩小窗口、移动窗口、开窗口、复位窗口、更新窗口、上次窗口、清窗口,基本上与MAPGIS软件图形编辑窗口操作功能相同,不再详述。
中国铜镍(铂族)岩浆硫化物矿床数据库建设历经一年多时间,收集了丰富、全面的相关资料,为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该系统具有文件存取、输入、输出功能;支持MAPGIS文件格式,具有添加不同图幅文件的可视化功能;以及图形属性结构、属性参数编辑、外挂数据库等功能;系统支持SQL语言,能对矿床属性数据库进行浏览、查询、编辑、保存、打印,提取矿床地质特征信息,提供进一步的服务与矿床预测。
Ⅵ 河北省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数据库建设及服务社会的几点思路
段秀丽1 王庆民2
(1.河北省地质资料馆;2.河北省地质调查院)
摘要 本文通过总结河北省武安-沙河铁煤矿集区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试点项目研究成果,概要介绍了项目各类地学数据库建设及维护的工作内容,以及应用的标准。项目在地质资料信息数据库建设及集群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经验,建立一套技术方法及工作流程。通过对各类数据库内容及共性的研究,在各类资料数据空间及属性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工作区地质资料信息共享服务平台。通过功能的定制,实现了信息的快速查询、综合利用、展示等。
项目的建设对河北省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工作提供了思路。为下一步更好地推进此项工作奠定了基础。
利用集群化的信息资源提供多元、多层次产业化信息服务,发挥地质资料信息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
关键词 集群化 产业化 数据库维护 建设 全方位服务 思路
地质资料信息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基础信息。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北省地质工作投入了大量资金,形成了上万档成果地质资料以及大量的实物地质资料和原始地质资料。但传统的地质资料信息管理方式大都是各单位分散管理,各部门各自为政,地区、行业之间缺乏畅通的数据共享渠道,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服务一般局限于某些特定的对象和行业,服务面窄,服务方式单一,服务内容简单,服务效率较低,造成信息资源的巨大浪费。如何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提升服务水平,成为广大地质资料管理工作者面临的重大挑战。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就是:打破地域、行业的限制,将孤立、零散的地质信息数据收集到一起,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提高地质资料的信息化数字化程度,把各种相关资料信息分类整合起来,建立信息间的联系,从信息内部提炼出更有价值的新信息,并放到一个能被共享的信息平台上充分利用。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产业化就是:根据各个行业社会各层的需求,主动扩大信息社会服务的范围,利用集群化的有利信息资源提供多元、多层次产业化信息服务,最大限度发挥地质资料信息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工作意义重大,是地质工作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国土资源管理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内容。下面以河北省武安-沙河铁煤矿集区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试点项目成果为例,对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数据库建设及产业化方面进行概括总结,并提出一些思路和看法。
1 全面开展地质资料集群化数据库建设与维护
1.1 建立基础地理地质数据库
基础地理数据主要包括等高线、地物控制点、地貌分区、行政区、行政界线、居民地、城镇区域、交通、水系、湖泊与水体等内容,为确保工作区内地物地貌的完整性,基础地理数据库的空间范围覆盖了整个工作区。基础地理数据要求各图层空间位置要精确,以便于数据的综合利用,数据采用统一的空间数据基础,坐标系类型为地理坐标系、椭球参数为西安80、坐标单位为“度”,空间数据精度为1:1万。基础地理数据来源主要是收集最新现势数据,通过矢量化、投影变换、误差校正、挂接属性等数据处理手段,满足数据库建设要求。
基础地质数据主要包括地层、岩性及岩相、侵入岩、脉岩、断层、矿产等数据图层,数据库建设数据的来源以1:5万、1:20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为主。基础地质数据类型、空间数据基础通过投影转换等与地理数据保持一致。
1.2 建立元数据目录数据库
元数据目录数据库内容主要包括各行业领域、各类地质工作资料成果的基本信息和索引内容,数据项和表格内容以成果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为主,表格中各数据项的内容和结构主要参照《DA/T 23—2000 地质资料档案着录细则》中的规定。
元数据目录数据库数据表的划分为:资料空间信息表、资料基本信息表、资料内容概要表、代码信息表。其中资料空间信息表中的数据内容以及各数据项的划分主要包括:资料标识码、档案编号、空间范围、保管单位等4项内容。资料标识码是工作区内各类地质资料的唯一标识码;档案编号主要是省地质资料馆、各单位资料馆中现存各档资料的编号;空间范围指各档地质资料工作区范围,单位为“度”,坐标系为西安80;保管单位指收集到的各类地质资料存放单位名称。
1.3 建立图文地质资料数据库
图文地质资料数据库是在图文扫描数字化的基础之上,按照相关的技术要求对已有的电子文件进行系统整理,建立集存储、管理、利用于一体的图文数据库,提高图文地质资料综合利用水平。
工作区图文数字化资料收集内容,主要是收集有关煤铁矿区的数字化成果资料,包括矿区地质工作的不同阶段、不同性质、不同专业领域的数字化成果资料,数据来源主要包括已有数字化成果和前期扫描的数字化成果。另外,还要收集整个工作区范围内的区域地质、矿产、水文、工程、环境、物探、化探、遥感等有关专业的基础性地质数字化成果资料。
已有电子资料处理,主要是指文件格式的标准统一和资料的分类。图文地质资料数据库中文件格式及资料分类标准参照《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件汇交格式要求》(国土资发〔2006〕210号)进行处理,图文扫描的成果资料中文字部分资料需要按照要求转换成PDF格式,其目录要与原件中的内容一一对应;图文地质资料分类依据主要包括资料类别、矿区名称、工作程度,其中资料类别分为:区调类、矿产勘查类、水工环勘查类、物化遥勘查类、地质科学研究类、技术方法研究类、其他类,区域地质调查类资料工作程度划分以比例尺为依据,矿产勘查工作程度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勘探等。此外,文件目录的组织、存贮及命名按照数据库建设要求进行处理。
涉密资料屏蔽处理,主要是在前期开展的涉密清理工作基础之上,对涉及国家秘密的图件和文字部分进行技术屏蔽,对于不同借阅人设置不同的访问权限。图文资料与涉密清理数据库挂接整合,主要针对工作区内的涉密资料进行处理,使地质资料管理既能够满足利用者的需求,又能够确保资料的安全。
图文地质资料数据库主要包括:栅格文件、分类信息表、涉密信息表、涉密屏蔽栅格文件等内容。
1.4 专题数据库更新维护
河北省现有地学专题数据库主要包括:矿产地数据库、地质工作程度数据库、矿业权实地核查数据库、矿产资源储量利用现状调查数据库、地质钻孔数据库、区域化探数据库、区域物探数据库、水工环数据库等。本次工作区涉及的各地学专题数据库均按技术要求分类进行了数据整理、更新、维护工作。数据库结构严格按照《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工作参考标准规范目录》中相关规范文件标准执行。
2 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数据库全方位服务社会几点思路
2.1 为各级管理部门服务产业化思路
元数据目录数据库与基础地理数据信息整合,目录数据库中每档地质资料的工作范围与地理数据进行空间叠加,建立信息之间的相互联系,实现目录数据库以空间方式检索,便于地质资料管理和利用。
矿业权实地核查数据库与基础地理数据信息整合,矿业权空间分布图层与基础地理图层进行空间叠加,能够直观反应矿业权的空间分布,可以通过空间检索查找相关矿业权属性信息,能够实现矿政管理信息化。
矿业权数据与储量利用现状调查数据信息整合,矿业权空间分布图层与储量核查中矿体、采空区等图层进行空间叠加,可以反映出矿区资源的利用和分布情况,挖掘信息之间的相互联系,为矿区的管理规划提供依据。
2.2 为各行业地质工作者服务产业化思路
元数据目录数据库与图文地质资料数据库信息整合,数据库之间通过关键字段建立联系,实现两个数据库之间的相互挂接,实现目录检索与资料的借阅利用一体化。
地质工作程度数据库与元数据目录数据库信息整合,地质工作程度数据库分为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两部分,通过设置属性数据表关键字段与目录数据库挂接,实现以工作程度内容和空间范围方式检索地质资料,拓展地质资料服务的渠道。
钻孔数据库与基础地理数据信息整合,钻孔数据库能够反应各钻孔的空间分布位置与钻孔的属性信息,钻孔空间分布图层与地理数据图层进行空间叠加,实现钻孔数据信息空间检索。
钻孔数据库与图文地质资料数据库信息整合,钻孔数据库中钻孔属性信息关键字段与图文地质资料数据库中钻孔柱状图文件建立联系,通过钻孔位置的空间检索,可以为资料借阅者提供详细信息。
2.3 为科研部门服务产业化思路
矿产地数据库与基础地理地质数据信息整合,矿产地空间分布图层与地理数据、地质数据进行空间叠加,可以直观反应矿产地分布,也可以参考地质数据信息进行综合研究分析。
水工环数据与区域化探数据信息整合,水文、环境、地质灾害数据与区域化探数据中的等值线分布图、元素异常图空间叠加,能够反映出元素含量值分布与水文、环境条件的规律,为进一步研究本地区水文、地质环境提供依据。
2.4 为社会公众服务产业化思路
充分利用网络工具,尤其是移动网络工具,构建多功能网络服务环境,为社会公众提供便捷操作、通俗易懂的应用服务功能,通过网络空间,提供地质、矿产、环境等方面的开放式应用服务。与地理、气象、旅游、农业、环保、水利等专业信息紧密结合,建立可快速定位、查询一体的地质空间信息服务环境,通过地质与地理结合实时查询当前或查询位置的地质矿产信息内容及具体情况;地质环境与气象信息结合,动态监测预测当地的地质环境影响;地质与旅游结合,通过通俗的地质知识普及,包括二维、三维地图展示,普及大众感兴趣的地球地质话题,使地质内容概念在大众群体中得到传播;地球化学信息与农业结合,可查询土壤化学环境及质量状况,为农业发展提供最新地球化学参考数据;地质矿产、地质环境、水文环境与环保、水利结合,动态展示地域环境、水利环境现状,以及影响的深层因素,警示社会尊重生态,保护环境的迫切性等。充分利用通俗地质,拓展地质信息服务的大众化途径,以生动化、形象化的地质信息成果展示给社会公众。
3 结语
通过系统功能的定制,充分与地理信息产业结合,通过定位服务和查询,通俗地反映地域地质结构特点,矿产赋存情况,地球物理化学特性,矿产环境影响因素等系列内容。从而满足社会各层次、各水平的公众需求,为社会公众提供各式特色的地质信息服务,地质信息得以广泛为公众接受利用。
Ⅶ 周边国家矿产地质数据库建设
9.4.1.1 数据内容与类型
周边国家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数据库研究范围,是我国周边国家及重点地区;研究内容为我国周边国家及重点地区铁、锰、铜、铝、铅、锌的矿产地数据和开发利用数据。数据内容主要包括:基础地理数据,基础地质数据,矿产地数据和其他数据等。建库工作中需收集大量国内外资料,范围涵盖各国地质矿产勘查和管理部门存储的各类地质、矿产资料和矿业信息资料。主要通过互联网、期刊、CD-ROM、国际会议和国际合作等多种渠道获得。数据库由属性数据、图形数据,以及一些文档数据所组成。
图形数据:主要有地质图、线性构造图、构造单元、矿产地等。
属性数据:矿产地数据以及空间图形数据的属性信息。
文字资料:主要是指政策法规等一些文字性材料。
9.4.1.2 建库平台、存储格式及引用标准
(1)建库平台
为了实现资源更好的标准化和共享,同时考虑到自主知识产权问题,采用OpenInfo和ACCESS作为建库与编图平台。
(2)存储格式
对6种重要矿产资源数据库的数据存储格式进行统一,要求如下:
1)图形数据:采用点、线、面矢量图像文件,可以使用OpenInfo的GPH格式(其他格式如ARCINFO的Shapefile格式可以转入)进行存储。
2)矿产地的点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对于矿产地空间数据等信息以及其他的属性数据,采用关系型数据库格式;在建库阶段,数据采集和输入采用Microsoft Access2000软件的MDB格式。
3)对于描述性资料或者文档材料:主要是指各国的资源概况、政策法规等文字说明性文件,通常采用Word等文件格式来进行存储。
(3)数据库图形坐标约定
数据库图形坐标统一采用地理坐标系统,即以地球椭球面上的实际经纬度标定的空间曲面为坐标体系,坐标单位为度或度分秒。
(4)引用标准及参考资料
GB6390—1996,地质图用色标准。
DZ/T0179—1997,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
GB8566—99,计算机软件开发规范。
GB8567—88,计算机软件产品开发文件编制指南。
GB958—99,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大洲代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ISO国家代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ISO二级政治区(行政区)代码。
美国地质调查局矿床成因类型及其代码(Cox,D.P.,Singer,D.A.et al.,1986)。
Guild矿床规模分类。
国际地层委员会(ICS,2004)。
美国地质调查局MRDS数据库。
加拿大地质调查局全球矿产地数据库。
《地质调查元数据内容与结构标准》(中国地质调查局2001-06-01发布,2001-06-01试用)。
《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南》(2.0版),中国地质调查局,2001年。
9.4.1.3 属性数据的结构
通过对数据库的内容进行分析,初步对地质、线性构造带、构造单元、矿产地等的属性数据结构进行了定义,下面以矿产地为例进行介绍。
矿产地数据(图层)包括41个数据项(Item)(表9.2)。
表9.2 矿产地数据结构表
续表
数据项定义与填写说明。
(1)地理信息
地理信息大类中包括ID号、矿床编号、矿床名称、矿床X 坐标、矿床Y坐标、所处大洲、大洲代码、所处国家、国家代码、所在地区、地区代码和位置12个数据项。
数据项定义或说明:
1)ID号。图元编号。
2)矿床编号。自动生成。用数字和字符表示。前两位为大洲代码,第3和第4位为国家代码,第5和第6位为二级行政区代码,最后4位是以行政区为单位的顺序号。该数据项在填入后面的大洲、国家和地区名称后自动生成,不用填写。
3)中文名称。矿床中文名称。
4)外文名称。矿床英文名称,或原国家语言名称。
5)矿床X 坐标。矿床或矿区中心经度坐标。按十进制格式填写,小数点后保留6位。
6)矿床Y坐标。矿床或矿区中心纬度坐标。按十进制格式填写,小数点后保留6位。
7)所属国家。矿床所在的国家名称。
8)国家代码。自动生成。
9)所属地区。矿床所在的地区名称。
10)地区代码。自动生成。
11)位置。矿床距最近城镇方位、距离。
(2)矿种属性
12)矿种属性。自动生成。
13)矿种代码。选择主要矿种、次要矿种和少量矿种代码后自动生成。
14)主要矿种。矿床内产出的主要矿产种类。按重要性降低的顺序填写。在填写主要矿种代码后自动生成。
15)次要矿种。矿床内产出的次要矿产种类。按重要性降低的顺序填写。填写次要矿种代码后自动生成。
16)矿石矿物。包括任何有意义的物质如金属、矿物和岩石等。以重要性降低的顺序排列,并用逗号隔开。
17)矿床规模。选中超大型、大型、中型、小型、矿点矿化点其中之一即可。若规模未知,选中“未知”。
18)规模代码。自动生成。
19)矿产类型。自动生成。
(3)控矿构造及成因
20)构造背景。矿床所处的大地构造背景,如克拉通、岛弧、裂谷等。
21)控矿构造。矿区主要的控矿构造,如断裂。
22)赋矿岩性。赋矿岩石的正式名称。
23)围岩时代。围岩的地质时代,如侏罗系,从下拉框中选择;也可填写绝对年龄。多个绝对年龄之间用分号隔开;如是年龄范围,其间用“-”连接。
24)围岩蚀变。主要矿致蚀变类型。
25)成矿时代。矿床形成的地质时代,如侏罗纪,从下拉框中选择;或填写绝对年龄。多个绝对年龄之间用分号隔开;如是年龄范围,其间用“-”连接。
26)成因类型。采用美国地质调查局MRDS矿床成因类型名称。
矿床成因类型包括9大类,分别为热液或岩浆流体矿床、气成矿床、表生矿床、变质矿床、沉积矿床、火成矿床、与水体有关的矿床、大气成因矿床,成因类型未知。每大类中又有一个或多个亚类。首先选择大的成因类型,即上述9大类中的一种。接下来依次选择矿床亚类。从下拉框中选择即可。
27)类型代码。自动生成。
28)矿床模型。矿床对应的模型名称,采用Singer和美国地质调查局矿床模型名称。从下拉框中选择。
29)模型代码。自动生成。
30)所属成矿带。矿床所属成矿带名称,如环太平洋成矿带,×××次级成矿带等。
(4)矿床储量
31)矿床储量。前4种矿种的储量。
32)储量基础。前4种矿种的储量基础。
33)品位。主要矿种和次要矿种的平均品位,如Cu0.3%,Au3g/t。
34)矿床资源量。前4种矿种的资源量。
(5)矿业开发信息
35)年产矿石量。前4种矿产的年产矿石量。
36)年产金属量。前4种矿产的年产金属量。
37)更新时间。数据填写或修改时间。年代格式,按年-月-日填写。不接受文本。若为文本信息,如19世纪初,可填写为1800-0-0。
38)数据修订人。提供和编辑数据的作者的姓名及单位。引用数据提供数据原出处的姓名及单位;经编辑的数据提供编辑者的姓名及单位。
39)数据录入人。数据录入人的姓名及单位。
40)资料来源。源数据出处。
41)参考文献。编译数据时参阅的文献。
9.4.1.4 图层数据的生成
(1)属性数据的录入
属性数据的录入统一在Microsoft Access 2000平台上进行,目前已经初步研制了统一的数据录入界面(图9.1,图9.2)。
图9.1 我国周边国家重点地区6种矿种矿产地数据库
图9.2 矿产地属性数据录入界面
(2)矢量数据
数据库的图形数据包括面元(含线元)和点元两大类。面元数据包括地质、构造单元、成矿带等面型空间数据,点元数据包括矿产地等点型空间数据。
1)面元数据。本次工作中涉及的面元数据有两类,一类是矩形和不规则多边形,如工作程度范围区。由于这些区域通常有一定的地理空间点位控制,因此利用GIS软件所具有的空间点位生成功能,以及在此基础上开发的多边形自动生成软件,可以保证地质工作范围空间标定的计算机自动化;另一类是不规则图形,如地质构造单元区、成矿区带等,这些区域不易通过标定拐点坐标进行表达,需采用常规数字化或矢量化的方式进行标定。
2)点元数据。点元数据如矿产地可通过空间点位坐标或矿区中心点位坐标,利用GIS软件中的空间投点功能,实现图层数据的生成。
(3)空间数据库的数据格式
1)属性数据。采用关系型数据库格式。在建库阶段,数据采集和输入采用M icrosoft Access2000软件的MDB格式。
2)图形数据。采用ARCVIEW矢量数据格式。
3)数据库图形坐标约定。数据库图形坐标统一采用地理坐标系统,即以地球椭球面上的实际经纬度标定的空间曲面坐标体系,坐标单位为度或度分秒。
Ⅷ 建库软件与库数据内容
一、矿产地空间数据库建库软件
MAPGIS是目前在我国地矿行业应用较广的工具型GIS软件,它的二次开发函数库是以API函数、类的方式提供的。这些函数的实现被封装于若干动态链接库(DLL)中,因而是独立于开发工具的。使用VC++6.0 调用这些二次开发函数,就像调用WINDOWS的API函数一样。除了上述 API 函数外,MAPGIS 还为基于 MFC(Microsoft Foundation Class)的开发者提供多个可重用基类,将应用程序所需的常见基本功能作了封装,使用便利,改动灵活。所以矿产空间数据库软件的开发选择了MAPGIS,通过VC++6.0 的CDatabase类调用Microsoft Jet Database Engine 数据库管理功能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库操作。这些数据库也可以通过MS ACCESS进行管理。
Microsoft VC++开发平台(特别是它的MFC)提供了方便的编程环境,其中MAP-GIS 5.32的开发函数提供了众多的32位Windows应用程序接口(API),这些函数可用于图形数据、文件和工程的管理与操作。矿产空间数据库软件的建设主要使用了VC++6.0和MAPGIS的二次开发函数库。经过实践,所开发的软件系统应用效果较好。
二、矿产地数据库建设依据
根据中国铜镍(铂族)硫化物矿床建立数据库,有其特殊性:针对矿床的研究,要求矿床地质内容全面,图文并茂。如矿产地基本情况、矿区地质情况、矿床地球化学、矿体特征、矿产勘查工作都是用户非常关心的,而对矿区的工程地质条件、选矿试验、开采技术条件等并不关注。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地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南》建库,很难满足我们的需求。因此,我们综合《岩石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同位素数据库工作指南》、《矿产地数据库工作指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南》、《地质调查元数据内容标准》中矿床地质建库规范,按照地质特征分解成矿体表、岩石结构表、成矿区带表等41个表格(图6-2-1),表与表之间以编号相链接,既可以单表浏览、查询、打印,又可以多表交叉查询、打印。
三、数据内容
本书建库所选用地质数据主要从已有的地质勘查报告、全国各省区镍铜铂岩浆硫化物矿床最新统计的储量平衡表以及相关论文和论着中获取。主要数据涵盖了矿床基本情况、成矿背景、矿区地质、矿床特征、矿体特征、矿床地球化学、矿产储量、矿产勘查工作概况、矿床经济技术评价等9个方面的主要内容。数据结构涉及41个专用表格。经过全面梳理已有资料,共对全国74处(个)大(超大)、中、小型矿床进行了数据整理和录入。对矿床规模、成矿时代统计如下(表6-2-1、6-2-2;图6-2-2,6-2-3)。
图6-2-3 矿床成矿时代统计直方图
(一)地质数据主要内容
1)矿产地基本情况:包括矿产地(床)编号、矿种、矿产地名、交通情况、地理坐标、矿床成因类型、共生矿或伴生矿、矿床规模、成矿时代、成矿(区)带、地质工作程度、开采情况。
2)矿区地质情况:包括矿区大地构造位置、地层、侵入岩、火山岩、变质岩、地质构造特征。
3)矿床地球化学:包括围岩蚀变、岩/矿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年龄、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等。
4)矿体特征:包括矿体数、主矿体数、矿体形状、矿体埋深、矿体走向、矿体倾向、矿体倾角、矿体侧伏方向、矿体长度、矿体斜长、矿体厚度、氧化带深度、矿石自然类型、矿石结构、矿石构造、矿石的矿物组成、矿石品位、矿石品级、伴生有益组分。
5)矿产勘查工作:包括矿床发现时间、发现单位、矿床发现方法、工作期限、调查单位、矿床勘探类型、报告名称、报告编写人员、报告提交日期、备注等。
(二)底图数据
中国铜镍(铂族)岩浆硫化物矿床分布图以国家地质调查局2000年编制的1:500万中国地质图为基础底图,根据图元属性不同划分出103个图层文件。不同的图层文件可以任意叠加,有助于用户快速提炼自己需要的地质内容,快速显示,也方便于软件的管理。
(三)资料来源
完整、齐全而又有效的第一手资料是建立地理信息空间数据库的前提,也是对地理信息空间数据进行空间分析的基础。因此,要根据所选图幅,全面收集有关资料(包括图形报告、数据、野外原始记录卡片、记录本等),以满足建库需求。本项目资料收集主要有以下两类:
1)图形资料:包括相同比例尺的地理底图、地形图、地质图、矿产图等。
2)文字资料:主要是有关的地质报告、科研专题报告、相关论文和专着以及有关规范和标准等。
Ⅸ 矿产地数据库
本次建立的矿产数据库是以“安徽省矿点(床)数据库(1993年)”为基础,结合1993年以来评价区内的矿产地质勘查工作和专题地质科研工作成果,补充增添了新的矿产地数据。涉及的矿种有铜、金、银、铅、锌、钨和锡共7种,除了铜、金、钨、锡外,其他多为多金属矿的形式。安徽东南地区的矿产地规模有中、小型和矿点、矿化点,共计145个(表5-1-2)。
(一)矿产地数据的采集、录入
“安徽省矿床(点)数据库(1993年)”是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以DBF格式文件为其操作对象。它包含了全省1991年以前发现的所有固体矿产的特大型、大型、中型和小型矿床以及矿点数据。根据评价区的范围和评价预测的目标矿种,对“安徽省矿床(点)数据库”进行了条件查询,挑选出满足需要的所有矿产地数据,构成评价所需的矿产原始数据(包含矿产地位置坐标的DBF文件)。根据近几年来(截止到2003年)各种地质勘查工作和专题科研工作成果,将新发现的矿产地数据予以补充。现矿产数据库中含有各类矿床(点)达到145个,其中金矿22个、铜矿55个、铅锌矿11个、钨矿17个、锡矿4个,其他为多金属矿。
表5-1-2 安徽东南地区铜金多金属矿产统计一览表单位:个
矿产地用户属性表按《GIS评价中的矿产地数据库文件格式》进行采集,凡“安徽省矿床(点)数据库”中没有的数据项,尽量从相关资料中获取,以保证信息的完整性。
(二)矿产地数据的投影
上述形成的矿产地数据由于是关系型的DBF格式,无法直接为GIS评价所用,必须将矿产地投影到前述的地学空间数据库的坐标系统中去,以构成空间图形数据。
将DBF文件投影成图形文件,必须有一个前提:DBF文件中包含有空间位置的X、Y坐标数据项,而且,数据单位必须统一(大地坐标值或经纬度)。相对ArcGIS和MAPGIS应用系统来说,投影方法有所不同。假设X、Y坐标值的域名为“X”、“Y”,下面分别述之。
1.ArcGIS投影方法
在Excel中编辑矿产地DBF文件。采用经纬度单位的X、Y需要将表示度分秒的数值如118°23′45″、31°42′17″(在库中表示为“1182345”,“314217”)转换为以度为单位的数值(如118.395833,31.704722)。如果X、Y采用大地坐标值,则要将其转换为经纬度,并为以十进制度为单位的表示形式。编辑修改后保存为DBASE Ⅳ的DBF文件。
进入ArcGIS的Arc Map模块,进行坐标点转换。点击主菜单“工具(Tools)”下的“添加XY数据(Add XY Data)”项(见图5-1-1)。在弹出的窗口中分别输入DBF文件名、坐标字段名,按“确定”即可生成点图层文件(图5-1-2)。
2.MapGIS投影方法
首先将DBF文件转化为TXT文件。在Excel中将DBF文件转换成有分隔符(如Tab键、空格、逗号等)的纯文本文件TXT。注意空间位置坐标值单位的统一,如果采用经纬度,则应将度分秒(DDDMMSS)的格式转换成十进制度单位或秒单位。
进入MapGIS的“投影变换”模块,点菜单“投影变换”中的“用户文件投影转换”项。在“用户数据点文件投影转换”窗口(图5-1-3)中,首先打开用户文件(TXT),然后设置用户文件选项:①指定分隔符:用Tab键、空格、逗号等分隔各数据域(图5-1-4);②选定用户属性名称所在行(一般属性名称都在第一行);③确定读取坐标值位置:X、Y坐标值所在的列数。
输入用户投影参数。点“用户数据点文件投影转换”窗口中的“用户投影参数”项,如果TXT文件中X、Y坐标以度为单位,则选择“大地坐标系”;如X、Y是大地绝对坐标值,则选择“投影平面直角坐标系”。其他有关参数的选取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图5-1-1 矿产地DBF文件投影菜单操作示意图
图5-1-2 矿产地ArcGIS投影窗口
点击“用户数据点文件投影转换”窗口中的“投影变换”按钮,输入点图形文件名,最后按“确定”即完成操作,如图5-1-3所示。
图5-1-3 矿产地MapGIS投影窗口
图5-1-4 指定分隔符窗口
(三)矿产地的图示符号
矿产地的符号表达是依据矿产种类和矿产规模来设置的,不同的矿种采用不同的符号,不同的规模以符号的大小来表示,例如大型(含特大型)的符号尺寸为8×8,中型为6×6,小型4×4,依此类推。
(四)属性数据的挂接
按照《矿产地数据库文件格式》要求,矿产地图层共有7个属性表,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直接与矿产地图层挂接则需以动态方式,这对于使用该图层,尤其是了解其属性时比较困难。因此,将7个属性表综合为一个属性文件,其结构如表5-1-3所示。与矿产地图层挂接的关键字段为“QJTKC_ID”。
Ⅹ 数据库建设方面
在全面收集了研究区的地、物、化、遥以及所产出的矿床地质特征资料的基础上,完成研究区系统和详细的工作区研究程度图,详细地勾勒了全区总的已经开展的工作状况。
完成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关于数据库和图库建设的任务,完成了西南三江中段矿产地质数据库,该地质数据库由地质图数据库、矿产地数据库、地理底图数据库、物探数据库(包括重力数据库和航磁数据库)、化探数据库、遥感构造解译数据库六大子库构成。数据库建设的主要进展包括:①完成研究区457个矿床(点)资料收集(四川272个、西藏185个);②完成了研究区1:2.5万图幅-数据点区域化探数据(共2364个数据点)及藏东和川西地区1:20万区域化探数据36个分幅的数据库收集和建设,并利用多种方法进行必要的数据处理和元素分布背景分析,取得满意的效果;③建立了西南三江中段重力数据库和重力场数据库;④完成 Landsat TM 图像处理,图像波段组合采用 TM543(RGB)进行假彩色合成,同时进行必要的和详细的线、环构造解译;⑤以MapGIS为基础平台,采用VB为开发工具实现二次开发,初步完成了一个针对本区各个子库的管理系统,主要完成各个子库的统一管理及浏览功能;⑥完成三江中段矿产地质数据库成果文件的详细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