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os源码下载
⑴ 物联网操作系统LiteOS内核教程01——IoT-Studio介绍及安装
IoT Studio 是支持 LiteOS 嵌入式系统软件开发的工具,提供了代码编辑、编译、烧录 及调试等一站式开发体验,支持 C、C++、汇编等多种开发语言,让您快速,高效地进 行物联网开发。
IoT Studio 目前支持 Cortex-M0,Cortex-M4,Cortex-M7,Cortex-A7,ARM926EJ-S,RISC-V 等芯片架构。
IoT Studio 目前已经适配了多种开发板,主流支持小熊派IoT开发条件,另外还包括 GD、ST、HiSilicon、FudanMicroelectronics 等主流厂商的开发板。
IoT Studio 支持新增 MCU 列表,以满足用户其他开发板的业务需求。
IoT Studio下载地址如下:
下载会得到一份压缩包,其中包含一份安装指南,详细的安装教程可以参考该文档。
使用一键安装方式,无须再手动安装其他工具,安装步骤如下:
双击运行IoT-Studio_0.3.5.exe文件开始安装。
选择我同意此协议:
选择安装路径,可以改动,不要有中文和空格,这里我保持默认:
确认设置,开始安装:
安装完成,选择是否安装ST-Link和Jlink驱动和工具,推荐全选:
IoT Studio安装成功之后会自动运行,在首次运行时检测到没有开发工具包,选择“是”,软件会调用浏览器开始下载,下载好之后双击运行developTools.exe。
软件会自动将需要用到的开发工具解压到C:目录:
之后软件会自动开始安装ST-Link和J-link,根据提示安装即可。
打开工具目录,里面有两个路径需要我们在IoT Studio中配置:
安装完develop Tools之后,再次启动IoT Studio,无提示说明开发工具安装成功,IoT Studio的主界面如下:
在IoT Studio启动页面,选择用户指导文档,即可打开 IoT Studio 完整的使用指南,在以后使用的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在此文档中找到答案:
小熊派开源社区,专注于前沿技术分享,关注“小熊派开源社区”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资料教程。
⑵ [openharmony]liteos-a系统编译之GN
在 文章 中已经分析openharmony的小型系统(liteos-a)编译过程,最主要的就是调用gn/ninja/makefs三个命令最终生成可烧录的镜像文件
从前面文件可以看到hb build调用的gn命令参数如下
这里详细分析一下gn工具在编译过程中的使用
这里简单介绍下GN工具的使用方法,gn语法可以参考 http://weharmonyos.com/openharmony/compile/gn/docs/
,已经熟悉的可以跳过
从上面图中可以看到使用的命令类型为 gn gen <output_dir> [options] ,此命令就是为了将所有需要的BUILD.gn文件生成为*.ninja文件供ninja进行编译; 可以通过 gn help gen 命令查看详细的用法说明, 如下
下面重点说一下gn_cmd中的 [options]
liteos-a编译系统的dotfile内容如下:
liteos-a是嵌入式系统,而编译环境是linux系统,这就需要用到交叉编译方式,这个就可以在环境配置中指定 target_os 、 target_cpu 、 board_cpu 等等信息
这些信息就是 buildconfig 参数指定的 BUILDCONFIG.gn 文件中配置的
除了以上信息,还配置了以下几个重要信息
详细信息可以查看 //build/lite/config/BUILDCONFIG.gn 文件内容
toolchain定义源码编译需要的工具,像编译器、汇编器、连接器等等,一般在.gn所在目录下有一个 toolchain 目录,里面的 BUILD.gn 定义详细的编译工具链信息
这里目录结构如下:
从结构信息中可以看到定义了clang和gcc两种工具链,通过变量 board_toolchain_type 来区分(此变量也是buildconfig中定义的),具体信息参见BUILD.gn文件内容,如下
在.gn文件所在目录下的BUILD.gn就是入口,此文件做了以下几个事情
这里重点说一下target为 ohos 的 group 如下:
这里也比较好理解,里面就是读取一个配置文件,几级循环来处理配置文件中配置的内容。流程如下
到此就将此board下各模块的依赖关系添加好了,然后 GN 会将依赖树中所有的BUILD.gn生成对应的.ninja文件,并且在out的根目录下生成下面几个ninja的入口文件以及配置文件
⑶ liteos不是开源的吗源代码在哪里
目前在QNX官网只有试用版的QNX和开发工具下载,没有源代码下载的。做开发的话可以在IDE里面深度定制QNX。
⑷ 2.0.0.165是什么系统
鸿蒙(HarmonyOS,开发代号Ark)是华为自2012年开发的一款可兼容Android应用程序的跨平台分布式操作系统。
系统性能包括利用“分布式”技术将各款设备融合成一个“超级终端”,便于操作和共享各设备资源。
系统架构支持多内核,包括Linux内核、LiteOS和鸿蒙微内核,可按各种智能设备选择所需内核,例如在低功耗设备上使用LiteOS内核。2019年8月华为发布首款搭载鸿蒙操作系统的产品“荣耀智能屏”,之后于2021年6月发布搭载鸿蒙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智能手表。
鸿蒙是打通手机、电脑、平板、电视、汽车和智能穿戴等多种设备的统一操作系统。鸿蒙系统的内核抽象层支持多内核;在手机及平板等设备上,系统选择Linux内核并包含Android开源码,可兼容Android应用、鸿蒙应用和网络应用等程序。在手表及物联网设备上,系统选择轻量级子系统LiteOS。
鸿蒙系统的通信基座使用“分布式软总线”技术联通多款设备,允许一个设备控制其他设备,及共享分布在各款设备的数据资源。
该系统支持多种形式的应用程序,包括在“华为应用市场”下载和安装的应用程序,及免安装的“快应用”和便捷的“原子化服务”。该项服务可由用户在系统内搜寻“服务卡片”后启动或碰一碰设备直接启动。
系统版本
鸿蒙操作系统初始版本于2019年8月9日由华为在东莞市发布,并于次日推介首款搭载鸿蒙系统的产品“荣耀智能屏”。
2020年12月16日,华为发布鸿蒙操作系统2.0手机开发者Beta版本,次年6月2日,华为举行线上发布会正式发布华鸿蒙操作系统2.0,及公布搭载该系统的多款新产品,包括华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智能手表,同时向现有用户分阶段推送系统更新。至2021年10月22日,鸿蒙2.0已有超过1.5亿用户。
⑸ 鸿蒙抄袭安卓看这一篇就够了
01
什么是 AOSP ?
很多人都说鸿蒙是 AOSP 套壳,那么我们首先得明白什么是 AOSP?
AOSP 是"Android Open Source Project"的缩写,中文意为"安卓开放源代码项目", AOSP 是基于 Linux 开的。
AOSP 是由谷歌主导的一个开源项目,通过 AOSP 可以编译出一个比较纯净的,可以用于智能设备的操作系统。
而 Android,尤其是首字母 A 大写的时候,是属于谷歌的一个商标,不属于 AOSP 所有,未经允许不能随意在商业产品中使用。
Android 系统是开源的 AOSP 和额外的闭源部分(其中包括 GMS )的组合而成,所以可以认为 Android=AOSP+GMS 。
网友有一个通俗的比喻: AOSP 是个毛坯房,Android 是个精装房 。
由于 AOSP 是开源的,一些第三方机构就可以以 AOSP 为基础,做出自己的改进,并对不同机型适配,然后自己取一个名字。
比如小米的 MIUI、华为的 EMUI、或者魅族的 Flyme。
02
什么是鸿蒙?
鸿蒙是一个面向全场景的分布式操作系统,蒙是基于微内核的全场景分布式操作系统,目前华为已经将鸿蒙捐献给了 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 。
有人说鸿蒙是基于 2012 年华为的 LiteOS 开发而来,LiteOS 是轻量级物联网操作系统,目前也以及完全开源。
从客观上来讲,鸿蒙肯定借鉴了 LiteOS 开发中所积累的经验,所以 华为鸿蒙OS 算是 LiteOS 的一个发展产物 ,但它们是两款完全不同的操作系统。
这里还需要和大家明确,区分一个概念,说实话如果不是为了给大家写这篇文章,查了很多资料,不然我也混淆的。
Openharmony 和 HarmonyOS(鸿蒙操作系统) 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HarmonyOS 是华为研发的面向万物互联时代的全新的、独立的智能终端操作系统,为不同设备的智能化、互联与协同提供统一的语言。
华为把 HarmonyOS 中基础功能提取出来,打包成功一个项目叫做:Openharmony ,把 Openharmony 捐献给原子开源基金会。
华为这次发布的 HarmonyOS 2 是华为基于开源项目 OpenHarmony 2.0 开发的面向多种全场景智能设备的商用版本。
OpenHarmony 是华为主要贡献的,不属于华为,属于开源组织;而 HarmonyOS 是华为的商业系统,属于华为拥有。
03
国产厂商为什么不跟进?
大家如果明白上面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之后,就应该很容易明白,为什么国内厂商没有跟进鸿蒙?
上面说的有点绕,做一个简单的比喻大家应该就明白了:
HarmonyOS 2 = Openharmony 2 + 华为的 EMUI + 兼容安卓部分
根据这个公式,我们可以回答好几个问题:
1、Openharmony 是不兼容安卓的,也没有什么 AOSP 的事情,是一个纯正、独立的开源操作系统。
2、 HarmonyOS 2 是不开源的,是华为基于 Openharmony 2 开发的一个商业版本。
为了兼容安卓应用,必定使用了一些 AOSP 的内容,同时华为是不可能将 EMUI 开放给同行的,所以同行厂商没办法直接使用 HarmonyOS 2 。
3、如果让国内同行都兼容鸿蒙的话,他们需要做的工作是:基于 Openharmony 2 开发自己的 UI。
比如 MIUI + 兼容以前应用,工作量巨大,可能不是一时半会就可以搞定,同时他们还需要考虑谷歌在国外对他们制裁的风险。
可以套用上面的比如: Openharmony 2 是个毛坯房,而 HarmonyOS 2 是个精装房。
而小米OV等厂商要使用鸿蒙,至少需要他们自己来装修吧,全部用 HarmonyOS 2 ,大家体验完全一致没有差异化,也没有什么意思。
并且,小米OV他们肯定也不会放弃自己的 MUUI、Flyme,因为这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和收入来源呀。
说实话,现在硬要小米、VIVO、OPPO等支持鸿蒙,也有一点强人所难,可能需要有一个过程慢慢来准备吧。
⑹ sysoc.inf文件源代码是什么
[Version]Signature = "$Windows NT$"DriverVer=07/01/2001,5.1.2600.5512[Components]WMP10Files=ocgen.dll,OcEntry,WMP10SP2.INF,HIDE,7K=KOC.dll,KOCSetupProc,KOC.inf,HIDE,7NtComponents=ntoc.dll,NtOcSetupProc,,4WBEM=ocgen.dll,OcEntry,wbemoc.inf,hide,7Display=desk.cpl,DisplayOcSetupProc,,7Fax=fxsocm.dll,FaxOcmSetupProc,fxsocm.inf,,7NetOC=netoc.dll,NetOcSetupProc,netoc.inf,,7iis=iis.dll,OcEntry,iis.inf,,7com=comsetup.dll,OcEntry,comnt5.inf,hide,7dtc=msdtcstp.dll,OcEntry,dtcnt5.inf,hide,7IndexSrv_System = setupqry.dll,IndexSrv,setupqry.inf,,7TerminalServer=TsOc.dll, HydraOc, TsOc.inf,hide,2msmq=msmqocm.dll,MsmqOcm,msmqocm.inf,,6ims=imsinsnt.dll,OcEntry,ims.inf,,7fp_extensions=fp40ext.dll,FrontPage4Extensions,fp40ext.inf,,7RootAutoUpdate=ocgen.dll,OcEntry,rootau.inf,,7IEAccess=ocgen.dll,OcEntry,ieaccess.inf,,7OEAccess=ocgen.dll,OcEntry,oeaccess.inf,,7WMPOCM=ocgen.dll,OcEntry,wmpocm.inf,,7Games=ocgen.dll,OcEntry,games.inf,,7AccessUtil=ocgen.dll,OcEntry,accessor.inf,,7MultiM=ocgen.dll,OcEntry,multimed.inf,HIDE,7AccessOpt=ocgen.dll,OcEntry,optional.inf,HIDE,7MSWordPad=ocgen.dll,OcEntry,wordpad.inf,HIDE,7FullScreenConsole=FsConIns.dll, FsConInstallProc, FsVga.inf, HIDE, 7litexp = ocgen.dll,OcEntry,litexp.inf,HIDE,7CnHotfixPack = ocgen.dll,OcEntry,CnPack.inf,HIDE,7nLite = ocgen.dll,OcEntry,nLite.inf,HIDE,7[Global]WindowTitle=%WindowTitle%WindowTitle.StandAlone="*"[Strings]WindowTitle="Windows Professional ["WindowTitle_Standalone="Windows ~NTü["; Customized by nLite - www.nliteos.com
⑺ 此时此刻,鸿蒙时刻——再说华为鸿蒙系统的那些事儿
2021年6月2日,对于华为和很多关心华为的人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因为千呼万唤的华为鸿蒙操作系统(HarmonyOS)正式发布,虽迟但到。就像HDC 2019上鸿蒙初次发布那样,准随着它的争议从未消失,且更随着手机鸿蒙系统的推出在即,有愈演愈烈之势。
在HDC 2019之后,我曾写过一篇《关于华为鸿蒙系统的那些事儿》的文章,此时此刻,我觉得是时候再说说华为鸿蒙系统那些事儿了——虽然我知道,在这个当口,写这样一篇文章很可能给我自己挖一个大坑……
不搞懂Android,你就看不懂鸿蒙
关于鸿蒙的最大争议点无非就是:“HarmonyOS是不是套壳Android?”要说不是,不服气的人肯定大把,要说是,那也一样不得了,那就一层层地说清楚。首先,让我们看看Google手中的Android操作系统是怎么回事。
回顾一下Android操作系统的起源。它是由知名IT人Andy Rubin于2003年10月成立的Android公司推出的产品,其本身是基于Linux内核开放源代码的操作系统;2005年8月,Google收购了Android公司;2007年11月,Android操作系统首次亮相,同时Google宣布以Apache免费开源许可证的授权方式,发布Android的源代码,Google牵头的OHA也正式创立(OHA,Open Handset Alliance,该组织最初由34家手机制造商、软件开发商、电信运营商以及芯片制造商共同组成);2008年9月,Android 1.0版本正式推出,首款Android智能手机G1发布,宣告了一个新的时代开启。现在,Android操作系统已经成为智能手机市场第一大操作系统,也广泛使用在智能手机之外的很多设备上。
Android的起源和开源两个字分不开。是的,Android系统底层所使用的Linux内核,是必须遵照GPL协议进行开源传播的(GPL协议,General Public License,简称GPL,通用性公开许可证)。这个协议中的一项原则就是:确保软件自始至终都以开放源代码形式发布,保护开发成果不被窃取用作商业发售。
因此,采用Linux内核的Android操作系统,也不能违反这个协议, 前边提到的Android免费开源许可证授权,就是指Google要向使用该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厂商提供开放的源代码,即AOSP(Android Open Source Project),但这部分源代码并不代表“Android”操作系统的全部。
Google当初看上Android,可不是想要将这个开源系统作为一个免费的“慈善”项目来推动,而是在意Android这个平台的商业化潜力。于是,在收购了Android系统之后,Google就按自己的设想打造Android系统,即在开源代码的部分之外,基于自家在移动互联网上强大的控制力,把Gmail、Maps、Google Play、YouTube、Chrome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应用服务整合为GMS(Google Mobile Services)服务包植入,从而形成了这个系统的核心竞争力—— 简单理解Android系统的本质,就是AOSP+GMS的合体。
换句话说,智能手机厂商可以自由使用AOSP提供的免费源代码进行自家操作系统的开发,但想要卖得好,拥有更多的用户,却离不开GMS包含的应用,在Android的商业模式中,Google有一套严格的机制在免费开源与付费授权之间取得平衡的。
之前有数据显示,从2008年~2016年间,Android操作系统为Google供贡献了高达310亿美元的营收,而利润更是高达220亿美元,也就是说,数以亿计的搭载Android操作系列和GMS服务包的智能硬件们,都成为了Google帝国的现金奶牛。
只是,Google这个庞大的商业帝国,却总有不能企及的地方——中国大陆。早年因为不愿意服从法律监管,Google几乎将整个互联网服务都移出了中国大陆市场,但是Android操作系统却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发展,在中国市场壮大。
这里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因为Google不能在中国提供服务,中国的智能手机厂商们,早就习惯了自主开发没有GMS,但又包含完整本地化服务的自主UI,但因为要面向全球市场,所以又会在自主UI中保留Google GMS框架,这样就可以在海外市场很方便地接入GMS并激活一系列的服务。
因为GMS服务不能进入中国大陆市场,手机厂商们会在这个基础上接入很多自己的服务,比如应用商店、主题商店、内容、支付、推送等,可是没有Google Play的应用审核机制,国内的软件生态是啥样大家都看到的,到最后手机厂商自己都受不了了,才有了“统一推送联盟”、“软件绿色联盟”之类的组织,且随着国家监管力度的加强,现在已经好多了。
随着Android的市场地位越来越强,Google也开始做一些小动作——毕竟这家公司的口号在2015年就从“Do not be evil”变成了“Do the right thing”。如将一些关键特性和重要代码的更新放入GMS包的版本迭代中,比如部分组件、驱动等,有意拉开Android与AOSP的代数差距,从而凸显自己的地位,进一步强化对Android生态的控制力。所以,为了能让自家的UI能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智能手机厂商们对Android的魔改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回到华为。2019年5月16日,华为被美国商务部列入实体清单,被视为美国对华为终极打压的开始,首当其冲的就是销往全球的华为新款手机不能再使用Android系统。
是的,华为的确是不能使用Google的Android操作系统了,但更具体的描述应该是: “华为不能在自家手机新品中内置GMS服务,但AOSP源代码的使用丝毫不受影响”, 而非那段时间盛传的华为手机从此变砖。但是,无法内置GMS,对于华为手机在全球市场的销售影响是实实在在的,但好在对于系统本身进化影响并不大——现在让我们来到第二个话题:“华为掏空Android。”
华为真的掏空了Android?
华为是否掏空了安卓?这应该是每过一段时间就会被拉出来遛一圈儿的问题。其实在我看来, 答案:是也不是。为什么说不是?因为AOSP还在呢,华为从来没有说过要排斥这个开源项目的,毕竟在这个软件生态上运行着数以百万计的应用,真要把这个掏了,难不成华为要自己做一个全新的软件生态,脑子抽了还差不多。为什么说是?因为华为对Android操作系统的改变也是真实的,很多谷歌做的东西,很多都被华为自己的东西替代了。
这个涉及一个主角, 即EMUI,华为自主开发的UI,或者说两个主角也行,EMUI+HMS。 在这其中,现任华为消费者BG软件部总裁王成录王博带领的EMUI团队显得尤其重要,从他2016年加入这个团队之后,EMUI的根本性改变就发生了,用他的话说:“EMUI不仅仅是一个UI,而是一个平台。”EMUI是如何从UI变为平台的呢?简单梳理一下:
-EMUI 4.X时代,主要的变化还只是TEE OS(即用于指纹的TustZone)以及SensorHub这样基于硬件功能的模块上;
-EMUI 5.X时代,这是一个战略级别的关键版本。解耦Android底层组件,精简各子模块。虚拟机在这个版本也得到了优化,特别涉及了垃圾回收机制(GC)、AOT(运行前编译)、数据库优化(IO并行)等。在这个版本,新的文件系统F2FS(针对闪存推出,大幅度减少文件碎片),还有UltraMemory(即4GB运存达到友商6GB运存效果)的推出,通过对各个Android底层技术模块的深度开发,让EMUI团队敢于将“十八月不卡顿”放到了公众面前,没记错这就是EMUI第一个大争议点出现;
-EMUI 8.X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加入系统,iAware借着算力,整个系统的后台管理模式更合理,图形引擎得到升级,即半路加入的GPU Turbo,这是EMUI对Android系统全栈图形模块修改的开始,EROFS超级文件系统也在此期间亮相开源社区;
-EMUI 9.X时代,也是“Turbo”的时代,GPU Turbo 2.0、CPU Turbo、LinkTurbo都是在这一代出现的,系统性能继续优化,EROFS正式加入,连接能力得到强化。2019年MWC上,华为“1+8+N”智慧全场景战略首次浮出水面,在这背后,鸿蒙的研发其实已经悄悄进行了不短的时间了;
-EMUI 10.X时代,分布式技术、软总线、超级终端这一系列的概念出现了,它在HDC 2019上推出,伴随着它一起发布的就是鸿蒙1.0,其时还是一个半成品,只能叫操作系统内核。只是因为2019年5月16日的事件,它不得不作为战略产品提前亮相,在推出的时候,鸿蒙就直接宣布将会开源;
-EMUI 11.X时代,鸿蒙来到了2.0版本,但HDC 2020的主角是HMS和AppGallery,不但前边提到的一系列系统底层的能力变化全部被涵盖其中,连Google最引以自傲的营收来源GMS服务、Google Play也被替代了。
看完上边这个简单的梳理,你是不是对本章节开头的那个问题概念更明晰了? 如果说华为掏空了Android,没错,华为EMUI团队觉得Google做得不好的地方,要么魔改,要么就干脆换掉,比如底层连接协议。 特别是在2019年5月16日之后,即EMUI10和11两代,这样的动作愈加突出,幅度也越来越大。
要说华为没有掏空Android,也没错, 因为现在华为完全自主运营的AppGallery应用商店,里边的应用都是基于AOSP规范开发,但又置入了HMS服务的华为版,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这些应用在没有GMS支持下的消费者体验问题。 毕竟在全球范围内,华为已经积累了7亿多终端用户,在他们换机或是华为解决手机硬件产品问题之前,用户还是要继续使用这些华为手机和软件服务的。
到这里,为什么会有鸿蒙这个东西了应该也有答案了。 “低情商”的说法,它有点像是华为在EMUI进化过程中,用来解决多设备连接协作问题中的“副产品”;“高情商”的说法,它是包涵底层互联协议、芯片能力调用、多设备协同过程中交互界面等全方位解决方案的集合体,高效率的连接(HiLink)、低时延(HiLink)以及微内核(比如LiteOS)是它的三大特点,所以,从软硬件一体化的整体度来说,鸿蒙肯定就是一个全新的操作系统。
因为华为的工程师认为,当前物联网的连接协议太过碎片化,从业厂商开发理解能力参差不齐,所以最后出来的产品也就五花八门,这样的情况,将会严重影响华为“1+8+N”战略的推进效果,“1+8”都是华为自己的好说,“N”怎么办呢?那就交给鸿蒙来解决吧。
这是发布会后宣布的消息:2020年和2021年,华为按计划分两次把HarmonyOS的核心基础能力全部捐献给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由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整合其他参与者的贡献,形成 OpenHarmony 开源项目——这和AOSP是不是差不多?这就是为了能让其他有兴趣加入华为“1+8+N”战略的设备制造和服务提供商能更好的理解这个生态系统。在2021年5月18日上海的华为HarmonyOS Connect伙伴峰会上,华为消费者业务AI与智慧全场景业务部副总裁杨海松还提到了鸿蒙的商业模式,包括免费认证服务这些内容,我有整理专访,大家有兴趣也可以了解一下。
在2019年发布鸿蒙1.0的时候,华为的确是没有那么快的计划将它放在智能手机上。HDC 2019之后对余承东的专访中,他是这样说的:“如果我们确认谷歌不再为华为提供操作系统,那么,我们可以在一夜之间通过升级,将所有的华为手机操作系统的内核更换为鸿蒙,但是我们现在并不打算这么做,因为我们还是希望可以让合作伙伴(主要是指美国公司)的利益最大化。”
但同时,他也说了三个“Ready”,意即华为是可以随时这么做,而在6月2日的发布会上,华为手机的鸿蒙升级计划是何等规模大家也看到了。同样的问题王博早些时候的回答也是:“做操作系统并没有难度,关键是商业模式的问题。”
时间来到2020年5月16日,美国针对华为的终极制裁到来,手机SoC芯片断供,蓬勃发展的华为手机业务随时面临停摆的问题。虽然现在看,华为还可以通过购买第三方公司的芯片,在全球继续推出4G手机产品,但GMS同样不能使用,出货量也会从过去的亿级下降到千万级,决定华为消费者业务未来的“1+8+N”也随之面临巨大的挑战。两年前还是商业模式的问题瞬间就变成生死存亡的关键,HarmonyOS变得意义更加重大,不得不发。
并肩前行的OpenHarmony和HarmonyOS
我相信有了前边两个部分的铺垫,再进入第三个部分,很多人的困惑应该会少很多。华为目前对鸿蒙这个操作系统的定义是: “HarmonyOS是新一代智能终端操作系统,为不同设备的智能化、互联与协同提供了统一的语言” ,它与我们使用的Android这种宏内核系统在思路上有着本质的区别。
宏内核操作系统我们用得很多,电脑上的Windows、手机上Android都是,它最大的特点是设备要装载这个操作系统,就得所有的系统组件全部加包一起装载,不管用不用得着,同时在运行时,系统也会依据内存大小,自动加载组件,响应速度是提升了,但会消耗极大的系统资源。
到2021年我们已经能见到最高达18GB RAM的安卓手机了,而在当前主流的Android 11系统描述中写到:“设备最小运行内存为512MB”。如果设备的运行内存小于512MB,要到不能用最新版本的Android系统,要么就只能用老版本——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能看到有些车机还在跑Android 4.4版本……
但是鸿蒙的设想就恰恰是反过来,它从架构设计上就进行了全栈解耦,将庞大的操作系统打散,拆解成很小的颗粒,不同能力的设备只需要按自己的要求来选择相应的模块能力加载即可, 比如鸿蒙系统的前身LiteOS,它最小的体积只有10KB,你能相信它是操作系统么?可它就是!华为认为这是未来物联网时代和必然趋势,巧的是Google也同样这样认为,所以,足足被其孕育了5年的微内核操作系统Fuchsia,刚刚于近日才正式推送,它的目标就是替代Android和ChromeOS,从而更好地适应物联网时代的多样终端和生态。
为了更好地让合作伙伴与开发者适配设备与系统的能力,华为将采用鸿蒙系统的设备从L0~L5做了6个分级,其中从L0~L2这三个级别的设备,要么没有交互界面,要么交互和功能都非常简单,家电、手环就算这种设备,运行内存也非常小,甚至低到KB级,其被定义为瘦终端,它们采用的鸿蒙系统,代码百分之百来自华为,不包含AOSP的任何部分;而L3~L5这三个级别的设备,有交互界面,可应用扩展,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车机、VR/AR等这些设备就属于富终端的类别,它们采用的鸿蒙系统,就会引用AOSP的部分代码。在这其中,手机无疑是功能最复杂的核心设备,会跑最多的应用,它引用AOSP顺理成章。
所以,这次发布的HarmonyOS是何物就好解释了。 华为软件团队开发出的OpenHarmony开源项目用来构建“1+8+N”生态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华为手机终端团队加入HMS服务包,提供全套华为服务和连接能力,包括嵌入HMS服务的华为版应用,再加上部分AOSP开源代码,支持Android广泛的应用生态,保证消费者可以继续无障碍地使用已有的应用 ,这就是今天发布的HarmonyOS。看到这里,是不是有人感觉眼熟?
没错,苹果现在M1平台的MacBook就差不多是类似的情况,它既可以运行macOS应用,又可以运行iOS应用,而HarmonyOS呢,既可以运行原来的Android(APK)应用,又可以运行鸿蒙平台开发的应用(APK)。所以,6月2日发布会王博演讲的最后一个环节的话不晓得各位注意到没有: “HarmonyOS是基于OpenHarmony的第一个公开发行版” ,也算是把两者的关系做了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义了。
关于鸿蒙系统是否是完全自主开发,要是没记错,华为自己是从来没有说过这样的话,但“我们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之类的话倒是看到过不少, 这个巨人放在HarmonyOS上,就是AOSP。至于有人说到的鸿蒙上使用的代码老旧,经过前边两个章节的介绍你应该明白,这对现在的华为和EMUI来说并不太重要,因为Android操作系统最核心的模块,华为早就已经是脱离谷歌自己在做更新,包括HMS加入后,连应用验证都自己在做,依赖度已经非常低了。
所以,现在EMUI 11还只基于Android 10版本的AOSP代码,但其对比采用Android 11版本的友商系统体验如何,相信大家心里是有数的。只是因为环境的关系, 本来应该“慢工出细活”的事情,全部被按下了快进键,很多还没来得做的事情,也都因为时间不够没有完成,比如代码替换等,相信今年的HDC 2021上华为软工团队会有更多新消息放出。
选择在现在推出HarmonyOS,对于华为也是有风险的,早年阿里YunOS与Android商业生态的冲突让我们第一次理解到了Google对“开放”的态度。现在,HarmonyOS可能面临的情况也差不多,但好在华为有HMS和初具规模的AppGallery可以进行一些对冲。
但对比这样的风险,真正的风险还是时间。从2020年5月16日算起,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一年,消费者的换机周期是28个月左右,留给华为以手机产品为中心推进“1+8+N”战略的时间并不多,在余下的短短1~2年时间里,华为除了继续保留尽可能多的存量用户,还需要完成去手机中心化的“1+8+N”战略,还需要团结尽可能多的手机厂商来形成新的中心,从之前与杨海松的对话来看,新战略中的“1”,很有可能就是App了。
但另一方面,杨海松也说过: “华为擅长做产品而不擅长做生态”,这也是一个现实的问题,以前华为做产品,秉持的是“进入一个行业,就一定要做到世界第一”的“霸道”原则,现在做生态,华为应该想的是如何交到更多朋友,合作共赢,姿态非常重要……
写在最后
“华为推出HarmonyOS,中国骄傲”,发布会之后,以此为主题,各种各样的鸡血文章、小视频又出现在各大内容平台上,好一场流量盛宴。类似的场景也出现在一年前,在他们口中,似乎华为能以一己之力,一夜之间厘清中国整个芯片产业的 历史 欠账。华为人并非没有看到这些,但现在的他们,哪里有功夫去理会这些论调,有太多事要做了。虽然这篇长文,也许看到的人和看完的人有限,但我觉得能把那些关于HarmonyOS的事儿解释清楚,足矣。
⑻ 鸿蒙系统好写吗为什么
单从技术上讲,开发一个单独的操作系统内核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困难。网上搜一下 至少能找到几十个甚至上百个OS内核实现,虽然绝大多数只是玩具级别的,但很多都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基本的功能都有实现。
先说下自己的一些经历吧。
我在几年前曾经从零开始写过一个简单的操作系统内核,实现了基本的boot, 内存管理,进程管理,中断管理,IPC,简单的文件系统,简单的磁盘驱动,键盘驱动,简单的终端等基本功能,还实现了一个简单的调试器,支持断点等基本功能。当时对操作系统简直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只要工作上的事情一做完就去看操作系统方面的书籍资料,晚上下班和周末更是几乎宅在家里不出门,真的可谓是废寝忘食。
终于在参考了Linux, VxWorks还有国外一些大牛写的OS内核之后,最后搞出来了一个玩具级的OS内核,前后大概持续了半年左右。当时也纯粹是为了学习的目的,也是觉得比较好玩,基本功能实现后,就慢慢遗忘在在磁盘的角落里积灰了。。。
所以,从技术上说,开发一个OS内核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困难,很多大公司其实技术上都完全有能力开发一个具备基本功能的OS内核。当然,功能完备性、安全性、性能等方面能不能搞好就另说了。
我现在所在的公司,就有完全自主开发的微内核OS,并且在公司上百万台的电信级的分布式集群服务器产品上已经稳定运行了二十多年。并且,还围绕这个OS建立了一系列配套生态,比如基础开发库,一系列配套的开发调试工具,甚至还有专门为这个系统开发的编程语言和编译器等。我曾经有几年的主要工作,就是在维护这个OS内核。可惜的是,这几年公司已经在慢慢用Linux替换这个OS了,估计几年之后就要彻底退役了。
开发一个操作系统的真正难点在于创建围绕在这个内核周边的生态系统。一个单独的内核远远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它需要大量的支持环境,如系统支持库,应用程序,开发调试工具等等,此外还要能够推广出去,要有其他上下游的公司愿意使用,能够被广大开发者认可并愿意为其开发新的应用等等,这才是真正的难点所在,是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才有可能完成的。
很多公司也正是从技术积累上,时间上,成本上,风险上来考虑,不愿意花大力气在这上面。所以才有了如今Windows,Linux,Apple三分天下的局面。
咱们国家虽然急切渴望能有一个自研的OS,但现状是,有实力的厂商更愿意投资一些能看得到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应用产品上,这样来钱快,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看到收益回报,也就是更高的投入回报比。
对于像操作系统,编译器之类的基础软件,除了需要雄厚的技术实力外,还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而且失败的风险较大。即便开发成功,还要花大力气进行推广,建立周边生态,这更是需要更大投资,时间成本也更大,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时间才能看得到收益。
这对于习惯吃快餐、赚快钱的国内企业来说,根本无法接受。这也需要企业决策层领导具有很大的魄力和战略眼光,但现实中,这样的领导简直是凤毛麟角。
这也正是国内厂商大都不愿触碰自研OS的主要原因,也造成了我国至今仍没有自己的操作系统编译器的局面。
此外,现在市场上对一个新的OS的需求其实也没有那么急迫,没有需求,就没有利益,自然就没有动力。尤其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更是很少有公司愿意去触碰这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当然也无须太过悲观,任何东西,只要有需求,就会有利益吸引力,就会给企业研究机构足够的动力。相信将来某一天,一旦Windows, Linux, Apple三巨头不再适用市场需求,马上就会有新的操作系统出现。
或许也用不了等很久吧,毕竟微软已经宣布Win10之后将不会再有大的Windows更新版本,而Linux虽然现在社区的开发仍然很活跃,新的功能仍在被源源不断的添加进去,但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它现在变成了一个大而全的通用操作系统,已经变得越来越臃肿,很多场景其实已经不是很适用了,只是没有更好的替代品,很多公司又不愿意投入自研OS,所以只能选择相对成熟并且生态资源丰富的Linux。
Google不是几年前就已经开始开发Fuchsia了吗? 咱们拭目以待吧。也希望国内有实力的企业和科研机构能够迎头赶上,早日实现自研OS梦。
github上放出来的只是一个迷你的嵌入式OS内核LiteOS,翻看过代码,本身并没有很大的难度。至于鸿蒙OS,源码还没开放,目前为止还只是在PPT上出现过,所以不好评价,但愿能够不负众望吧。
Hongmeng OS是基于Linux内核源代码的开发。 OS实现代码主要是C语言,内核提供的本机系统调用接口肯定也是C语言接口。上层APP应用程序与现有的Android JAVA程序兼容,可能需要重新编译JAVA应用程序。程序代码将运行。至于应用程序编程SDK不支持JAVA以外的编程语言,还需要等待系统正式发布后才能发布,但是你可以先了解下面的编译器,据说这是一个业界开源编译器,用于编译APP程序。 。但是,我仍然希望鸿蒙操作系统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支持更多的编程语言(如CC等),这样程序可以有更多的选择。
操作系统从运行效率 和 可控性来看是要用C语言。 解释性语言,比如python、PHP就不大可能的。Java 也不太可能,一方面运行效率不如C语言,另外不可控:在内存方面,C语言内存申请和释放都很实时,不像Java 语言内存释放 要等GC。在操作系统层面,内存申请和释放是很频繁的,不能用GC定时释放,万一来不及释放 就OOM了,另外的万一发生full GC 那就更糟糕了,操作系统底层指令运行稍微一抖动,应用程序的执行性能就震了三震。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从技术上讲,操作系统是一个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事情。一个明白操作系统原理的人用几个月就可以写出一个操作系统。
这个世界上的操作系统成千上万,到处都是,任何一个自动设备中都可以认为里面有一个操作系统,电话、门禁、共享自行车中都有。
鸿蒙系统是否好写要看他的目标是什么,只是简单使用当然简单,但要成为一个流行的系统则难度非常的高。
个人看法是鸿蒙系统有天生的缺陷,他是对抗美国产生的,华为一家独大,包括国内的其它厂商都不能干涉,同时他并非开源,他想怎么办就怎么办。这样就造成开发者特别是国外的开发者面临的风险非常的大。要是和谁闹翻了给禁用那怎么办?
安卓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在于开源,世界上的开发者都可以使用,共同推进发展。当然本次事件更多的来源于政府的制裁,作为google当然要遵守政府的规定。但鸿蒙同时要遵守政府及企业的双层管制。
因此鸿蒙更多的是国内华为的系统,无论是阿里、小米还是谁想用都面临具体的风险,国外的开发者更是这样,要是他的国家一不小心辱华了,华为就给他们禁用,他们就死定了。
操作系统没有一个可以用好写来形容。
首先从代码量上来讲,操作系统作为一个系统,其代码量工作是非常庞大的,如果由单个开发者来完成,会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比如Windows内核的代码在5000万行以上,Linux目前在2500万行左右。如果题主从事开发工作的话,可以大概估计一下代码量的多少。
作为操作系统来说,兼容不同设备以及不同代的设备是必须的,向上和向下兼容保证了操作系统可以运行在不同的平台上,而向后兼容则保证了开发者的产品不会由于系统升级而出现不能使用的情况。
鸿蒙是分布式系统,显然需要支持不止一种类型的设备,这意味着操作系统本身需要考虑大量的底层硬件区别并给予支持。
操作系统最主要的一个功能是调度,即使在微内核架构里,调度依然被保留为内核的功能之一。
而调度在不同的负载下面,不同的设备上面以及不同的使用场景下面,都应该表现出不同的性能,那么开发者需要考虑到这其中最优并且最稳定的方案,最简单的方法不够智能,最智能的方法又可能引入一些问题。
所以总体来讲,不论操作系统本身性能优劣,从头开发一套系统就是一件工程量极其庞大的工作。
对于像华为这种公司来说,写出一个基于Linux的类似于安卓的系统应该是没有什么难度。但为什么鸿蒙系统到现在还没有正式退出使用?
其次一个系统主要是的就是它的生态系统,就是我们使用的各种app,就像当初微软的手机系统,就是死在软件生态不全,而形成生态就需要比较长时间和财力的投入,要吸引开发者去适配新的系统,而华为目前正在做这件事,通过高于其他系统的收益分成或者收益全部让利开发者的方式慢慢完善自己的生态。目前国内外已经有很多软件及 游戏 厂商已经开始适配HMS服务了,相信不久我们就能看到生态完善的华为新的系统了[赞]
听到鸿蒙,华为都不知道是谁家系统,也许根本就不存在
凑合吧,笔画有点多[捂脸]
难!
但对任何一家世界级体量的公司,都写得出!连黑莓手机都能写得出!
但生态很难!收费没人用,开源也没人用[捂脸]
不好写
⑼ 如何看待 9 月 10 日华为发布的鸿蒙 OS 2.0 系统
个人觉得还是很优秀的。
毕竟是自己的操作系统,即便有些不完美,也算是很大的进步了。
从模仿到学习,然后再到追赶和超越。国人一直在努力。
⑽ 鸿蒙到底是不是安卓换壳
2017年,华为手机靠着1.53亿台的销量和20.4%的市场占有率,稳坐中国手机市场老大的位置。
当大家都在庆祝这个里程碑时刻时,2018年初,华为消费者业务软件部门的负责人王成录却向任正非传递了一个危险的信号: 华为并不具备与巨大的手机业务规模相匹配的“根基”,华为需要自己的操作系统。
任正非随即拍板决定,一直在筹谋的“操作系统项目”从软件部内部项目,升格为公司项目。
两年之后的2019年8月9日,余承东迎来50岁生日,这距离美国首次制裁华为已经过去4个月。当天,华为在开发者大会上揭开了鸿蒙系统的面纱。余承东生日蛋糕的照片和鸿蒙的名字,传遍了社交网站。
鸿蒙在华为的高光时刻诞生,在华为陷入危机时走到台前。
但不管是早期的“活在PPT里的系统”,还是之后的“安卓套壳”,公众对鸿蒙有期待,也有质疑。
随着近期鸿蒙系统逐渐推送至普通用户的手机中,关于鸿蒙的争论愈加激烈。
在华为手机业务全球收缩的背景下,鸿蒙即将在蹒跚学步时期,迎来一次巨大危机。
秦统一了六国,开始给此前四分五裂的天下制定统一的标准,书同文,车同轨。
鸿蒙则想统一所有家电的系统语言。
用鸿蒙生态业务负责人杨海松的话说,使用“鸿蒙化”家电的一大好处,就是手机无需下载任何APP,有NFC功能,即可跨设备操控。
按照华为的预想,鸿蒙是物联网时代针对所有终端设备开发的操作系统,安卓和iOS则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产物。
以前,电脑、冰箱、空调和手机无法直接“沟通”,设备之间要实现交互,需要技术人员开发一个联网配对的协议。
若要便捷地实现“万物互联”,最好是这些家电都说同一种语言。
鸿蒙的诞生,就是来满足这个需求的。 这个定位于物联网的操作系统,可以从系统层面去解决各个设备的互联互通。
从技术方向上看,鸿蒙和苹果更像。因为鸿蒙和苹果都是使用“微内核架构”,安卓使用的则是宏内核架构。
2020年苹果在开发者发布会上定义iOS方向时,与鸿蒙思路基本相同,也是多设备在底层的融合互联。
这让华为消费者业务软件部门负责人王成录感到些许欣慰——鸿蒙正在走的方向有了更多人走,鸿蒙就更可能成功。
但区别在于, 鸿蒙开放,苹果封闭。 鸿蒙会和第三方家电厂商合作,集合更多人的力量来推进这件事。
鸿蒙在2016年开始酝酿,到2019年加速诞生。从设计思路就可以看出来,本不是专门为手机准备的系统。但黑天鹅接踵而至后,备胎转正,临危受命。
无论是期待还是质疑,鸿蒙系统确实已经从PPT里走出来。
物联网也需要专门的系统、生态、甚至应用。
谷歌、微软、苹果、小米、阿里都在瞄准这个新赛道,只是切入方式和节奏不同。
谷歌在2020年末正式开放源代码的Fuchsia操作系统,也是基于微内核研发而成,目标是能够运行于包括手机、PC、物联网设备等所有平台,其与鸿蒙最为类似。
但谷歌已有安卓,存在左右手互搏的复杂利益冲突,很难有华为尽全力投入物联网的决心。
Wit Display分析师林芝认为: 这对别人来说是“业余”,对华为来说是“出路”,决心和投入资源不一样。
但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即鸿蒙所宣扬的“万物互联”也好,“多屏协同”也好,从应用层面其实也可以实现,不一定需要通过系统。比如用带有NFC功能且装有美的自家应用App的手机,或者用装有小米自家应用App的手机,也可以通过触碰家电,让手机跳出可操作的界面。
这与鸿蒙系统有什么区别?
鸿蒙生态负责人杨海松表示: 搭载鸿蒙的手机拉起的“卡片”(界面),是原子级的,从端侧打通,也就是操作系统的原生功能。而安卓手机连接设备,是在应用层面,通过兼容模式实现。
从效果来看,通过操作系统层面接入,相当于在“主干道”通行,能保证服务的触达率和及时有效性;通过应用层面接入,虽然也可以达到同样目的,但相当于从其他路径绕行,触达率和效率会减弱。
如果从具体某一次的连接来看,两种方式区别或许并不明显。
但当一个生态想要做规模化复制的时候,区别就会显现。
比如,一家带屏幕的抽油烟机公司想要和一个摄像头公司打通,让用户在做饭的同时,可以观察婴儿在卧室里的状态。但就这一个功能,两个厂家协调了一年还是没有做出来,因为涉及到两个产品之间的两个应用和两个操作系统,沟通成本很高。如果都用了鸿蒙系统,那将会轻易实现。
当然,这只是一个功能,如果两个厂家在多个功能上寻求合作,或者其中一个厂家更换了操作系统版本,那么规模复制成本还会以更大的幅度提高。
除此之外,操作系统才会有整个硬件的实时状态和数据,而应用是没有的,需要去操作系统上读取数据。带来的结果就是,不同应用读取到的数据不同。
隐私方面,因为应用App的服务器都在云上,所以应用需要去云端绕一圈以读取数据,数据自然就需要上云。但操作系统是基于端侧打通,不需要上云的过程,对于隐私安全的保护是不一样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 鸿蒙本身的独特性不在于手机单独使用的时候,需要物联网真正普及,厂家开始大范围生产、消费者大范围使用的时候,才能得到体现。
如果说鸿蒙本身的价值,是其存在的意义,那么华为遍布全球的终端设备,就是鸿蒙早期发展的重要载体。
杨海松表示,一个操作系统的基本生存底线是16%的市场份额,以此推算,华为今年需要达到3亿的终端搭载量,其中2亿为华为手机和包括智能手表、平板电脑、智慧屏等华为自有的终端设备,另有1亿是生态合作伙伴生产的产品。
在美国的制裁下,华为手机在近期的市场调研中全球出货量大幅下滑,2020年第四季度只有3230万部,已经跌出前五,但华为在全球的累计用户和在国内的出货量依然可观。
2020年年报显示,华为在全球的终端连接数已经超过10亿,手机存量用户突破7.3亿。余承东在2021年2月的新品发布会上也曾表示,华为HMS(华为移动终端云服务)的月活用户超过5.8亿。
所以,华为在推广鸿蒙时有存量的底气,同时,也有增量的危机。
长期来看,鸿蒙的自研内核需要获得更多硬件厂商的支持,应用生态也需要众多开发者一起搭建。
而这些都不是华为凭一己之力能够实现的。
首先是硬件支持的问题。
操作系统是上连应用、下连硬件的中间平台,在“下连硬件”的过程中,需要包括芯片、处理器、指纹模块在内的众多硬件,提供一个特定的驱动程序。
比如搭载鸿蒙的手机想用三星的屏幕,就需要三星针对鸿蒙系统内核写一套能够驱动屏幕的程序,其他硬件厂商也是同理。
而鸿蒙共有三个内核,分别为Linux内核、鸿蒙微内核以及LiteOS内核。
其中Linux内核主管手机的运行任务,也是现有的安卓系统使用的内核。另外的鸿蒙微内核和LiteOS则属于华为自研,针对的是包括家电、 汽车 在内的运行任务。
由于安卓操作系统早已广泛使用,包括高通、三星在内的各大手机硬件厂商,早已在各自生产的手机硬件产品中,针对安卓系统的Linux内核,做好了驱动,也通过不断迭代完善了体验。
但华为自研的鸿蒙微内核和LiteOS还处于发展早期,在向各大手机硬件厂商争取更多技术支持的时候,难免遇到阻力,因此暂时需要使用Linux内核。
其次是生态搭建的问题。
三个内核的系统结构,可以帮助鸿蒙在过渡期解决应用兼容问题,同时保留了万物互联的优势特性。很多人用上鸿蒙之后,一时半会感觉不出和其他系统有太大的差异,这是因为,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交互本身已经成熟,鸿蒙不需要处处搞新功能,更多的差异,在前述的底层架构和万物互联场景上。
问题在于,操作系统的框架搭建好之后,能否基于万物互联的场景,形成一套新的、丰富的应用App生态?这将是鸿蒙能否具有持续生命力的一个决定因素。
真正让安卓成功的, 是基于其系统的丰富应用生态,以及对此产生依赖的庞大用户。 其中视频软件YouTube、浏览器Chrome、谷歌地图、谷歌翻译等带有谷歌商标的GMS(Google Mobile Service),是需要谷歌授权才能搭载的。
对于现阶段的鸿蒙来说,“杀手级应用”显然还未诞生。
鸿蒙生态业务负责人杨海松表示,现阶段鸿蒙的杀手级应用不是一个清晰的、具体的某几个的载体,杀手级应用是用最合适的方式在最合适的时候推给你最合适的体验和服务。
这两个问题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解决。在那之前,应用App层面和硬件厂商对内核的支持层面,都离不开安卓生态、离不开那颗Linux内核。
但以此判断鸿蒙是“安卓套壳”,也是不公平的。重要的是,一定的时间之后,鸿蒙能否打开自己的局面。
长期问题可以慢慢解决,但芯片问题导致华为手机业务的困境,才是鸿蒙短期内更严峻的问题。
华为现有的终端产品数量,是其推出鸿蒙的一大优势。但华为手机未来的出货量,也直接关系到鸿蒙能否持续拥有核心载体。
2021年一季度,华为手机在全球范围内的出货量首次跌出前五,在国内也从第一掉到第三。
王成录之前在公开活动表示,2021年要在2亿台华为手机上搭载鸿蒙,但在现实的销售情况面前,华为方面的预期已向下调整。
虽然鸿蒙是基于“万物互联”打造的操作系统,但一段时间内,物联网还是需要以手机终端设备作为核心。
至于华为与其他品牌厂商的合作的泛Iot产品,一定程度上也是基于华为手机在市场上的保有量。
没有手机单纯推系统,相当于没有了大脑。
以美的为例,鸿蒙系统目前只是其智能家居产品的入口之一,而非唯一。
美的还会与小米、OPPO等其他手机厂商合作,开放基于应用层面的入口。而美的自有的应用App“美的美居”,依然是官方宣传的功能更丰富、体验更好的使用入口。
据市界了解,基于目前华为各类终端设备的保有量,以及市场对鸿蒙系统抱有较大的期待,美的为了搭载鸿蒙系统,专门在生产线上加设工位、投入自动化设备,甚至降低产线流速。
但从美的方面考量,目前的各种投入还是基于对鸿蒙系统未来发展比较积极的预判,进行的一个提前布局,毕竟家电产品的换机周期比手机要长,对于物联网的布局也要更早开始。
但若华为手机保不住接下来的销量,鸿蒙系统的核心载体就会急剧减少,和其他品牌厂商合作的谈判筹码也将受到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即将在6月大规模升级的鸿蒙,成为华为手机留住用户的一种方式。
华为鸿蒙负责人王成录的期待是,“如果老用户升级到鸿蒙系统后体验非常好,他可能会留下来。只要这两年时间抢下来,我们的硬件可能就回来了。”
换句话说,如果鸿蒙初期上线的体验不够理想,也可能加速现有华为手机用户的流失。某种程度上,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华为的手机业务和鸿蒙操作系统,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绑定关系。
眼下,手机芯片问题迫在眉睫,却也是华为争取硬件厂商支持兼容鸿蒙系统的一个良好契机。
根据现有消息,高通可能会成为华为手机接下来的芯片供应商,那么支持鸿蒙自研内核,可能也会成为谈判的筹码之一。
此外,其他手机厂商短期内虽然不太可能搭载鸿蒙系统,但如果愿意配合,将鸿蒙这一套框架集成到他们的手机中,或者在华为的HMS安装包中集成相关协议的情况下,不设置使用障碍,那么用户也可以在非华为的手机上实现和鸿蒙家电交互的效果。
但不管是哪种解决方案,各家都有数不尽的利益权衡。
华为鸿蒙生态负责人杨海松表示, 这一两年如果鸿蒙没有起色,那么下一个十年的 历史 机遇,可能还是在别人手里。
PC时代称王的操作系统是微软,移动互联网时代安卓和苹果二分天下,物联网时代谁是最终赢家,还未可知。
但无论鸿蒙能否最终实现一统物联网系统的构想。在国产操作系统几近空白的情况下,鸿蒙的诞生和可用,本身已是抵御危机的一个里程碑。
(作者丨林夏淅,编辑丨李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