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操作系统 » 算法菩提心文

算法菩提心文

发布时间: 2022-12-12 09:57:38

Ⅰ 《劝发菩提心文》此菩提心,诸善中王,必有因缘,方得发起。 求白话文

这个菩提心,是万法之王,无法能敌。必须要有强大的因缘,才能发菩提心。
成佛不难,初发菩提心难。说实话,佛是已发菩提心者,大菩萨是初发菩提心者!

既已初发心,必定成佛竟!

Ⅱ 劝法菩提文

劝发菩提心文序

终南山草堂寺圭峰沙门宗密撰

发菩提心者。崇德广业虚心外身圆觉之谓也。自非达恢廓之道。禀仁恕之性。怀远大之志者。其谁能发斯意焉。岂其如来灭后。后五百岁佛法衰。末世人少信。时有儒门上士河东裴公而当此仁。吾与裴公交佛道久已。知其入佛门到佛境及览劝发菩提心文。知其为佛使行佛事。吾为佛子宁不感之而踊跃乎。凡归佛者可宝之为龟镜。然佛门难入。失在偏邪。佛境难到。失在怠速。心外求法或身中计我邪也。唯尚理性或但宗因缘。偏也。持解迷行或沈空住寂。怠也。劳形苦神而克期待证。速也。今裴公所得所行所演所劝。佥异于是。所谓洞了自心。德等于佛。非心外求也。洞了形识。空如幻化。非自计我。真如本觉。是其所宗。非但缘也。四谛六度。是其所弘。非唯性也。礼供赞念。率身励人。非速行也。福智悲愿。孜孜是务。非沉住也。气和神适。乘缘应事。非劳苦也。以时消息。为而不待。非求证也。如是备众德。离诸病。非入佛门到佛境何耶。吾久同其愿又览其文咏歌。不足故辄为序。今而后有欲入佛门造佛境者。宜信受奉行。

普劝僧俗发菩提心文

唐相国裴休述

普告大众。若僧若俗。有能同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我愿生生常为道俗。同宗同趣。同愿同求。同运大悲。同修大智。递相辅助。直至菩提。普告大众。若僧若俗。有能同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我愿生生常同净业。各领眷属。分化众生。龙华会中。同受佛记。广修大愿。直至菩提。

初明菩提名义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此云无上正遍知。觉(无上者。究竟也。正者。如理知遍者。无量智正觉知真俗智)是诸佛所证最上妙道。是众生所迷根本妙源。既慕如来永离诸苦。自悲己身久失大利。慨然奋发将求佛身。即是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

次明菩提心体

既发菩提大心。须识菩提心体。夫菩提心体不从真心发。无由得至菩提。故须拣择分明。方是正因法行。且大众从无始来常认为我身者是地水火风从合之身。旋聚旋散。属无常法。非我身也。大众从无始来常认为我心者是缘虑容尘虚妄之心。乍起乍灭。属无常法。非我心也。我有真身圆满空寂者是。我有真心广大灵知者是也(圆满者。法身无量功德本自具足也。空寂者。法身离诸色相永无动摇也。广大者。真心体兼法界包含虚空也。灵知者。了了分明鉴照清彻也)。空寂灵智。神用自在。性含万德。体绝百非。如净月轮圆满无缺。惑

云所覆不自觉知。妄惑既除。真心本

净也。十方诸佛一切众生与我此心三无差别。此即菩提心体也。舍此不认。而认自身妄念。随死随生。与禽畜杂类比肩受苦。为丈夫者岂不羞哉。既发无上道心。当行大丈夫事。起三心立五誓。修一切助菩提法。以诸佛为师。以菩萨为侣。以六道众生为眷属。以生死烦恼为园林。誓尽未来济拔度脱。是则名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

次明三心

一者大悲心。既悟自心。本无生灭。遂悲六道。枉受沉沦。己虽未证菩提。且愿众生解脱(即经云菩提心己。虽未度。愿度未度。老子云。圣人后其身身先。儒家云。仁者博施济众。先人后己三教皆同)。于是广发同体大悲。尽未来行四摄法。摄彼众生。皆令归真。同成佛道。此即大悲心也。二者大智心。既兴大智。誓度群品。品类既多。根器不同。即须广事诸佛。广学妙法。一一证入。转化众生。此即大智心也。三者大愿心。既欲广度众生。遂兴广大悲智。然心惟本净。久翳尘劳。习性难顿。销除法器。须资磨宝。自虑轮回诸趣。不遇佛法胜缘。故发大愿。备修万行。行愿相资。犹如车翼。运行不退。直至菩提。此即大愿心也(华严经云。菩提心灯以大悲为油。大愿为炷。大智为光)。然三心之中。大愿为主。常持悲智。以度群生。故初发心必先起愿。华严行愿经云。若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一切财宝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常为引导。直至菩提。是故汝等闻此愿王。莫生疑念(华严最后普贤所说。定非虚妄。依此修行)。

次明五誓

一者众生无边誓愿度。二者福智无边誓愿集。三者佛法无边誓愿学。四者如来无边誓愿事。五者无上正觉誓愿成。持此五誓。念念运心。无有间断。是为具菩提大心。是为持菩提心戒。三心五誓重叠相资。佛佛道同不过于此。即是具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

次劝常持菩提心

普告大众。若僧若俗。既已发菩提大心。修菩萨妙道。至诚普启诸佛。一心普摄众生。行住坐卧常持此愿。不欺诳于六道。不失信于如来。广设津梁。护持教法。弥勒座下。皆证无生。千佛会中。俱为导首。能持此心。则永不退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次劝度脱众生

普告大众。若僧若俗。从今身至佛身。誓欲度脱一切众生。普令入佛知见。黑闇岸下为作明灯。生死海中为船筏。力虽未及。常运此心。念念相续。不令间断。能持此心否。若持此心。则永不退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次劝

劝积集福德

普告大众。若僧若俗。从今身至佛身。誓欲于悲田敬田积集福

德。亦舍内财外财成就万行本。为众生修道须资福德胜缘。令无私己之心欲受天人之报。力虽未及。常运此心。念念相续。不令间断。能持此心否。若持此心。则永不退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次劝修学佛法

普告大众。若僧若俗。从今身至佛身。誓欲修一切佛法。穷一切教门。四无量心。六波罗蜜。法义深浅。因果有无。性相二宗。顿渐二教。悉皆通达。开导众生。力虽未及。常运此心。念念相续。不令间断。能持此心否。若持此心。则永不退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次劝亲事诸佛善知识

普告大众。若僧若俗。从今身至佛身。誓欲承事诸佛。一切诸大菩萨。诸善知识。见善知识情无厌足。事善知识心无疲懈。闻善知识所有教诲欣乐顺行。常学善财童子所行之行。力虽未及。常运此心。念念相续。不令间断。能持此心否。若持此心。则永不退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次劝修唯求佛果

普告大众。若僧若俗。从今身至佛身。常愿当来作佛。不起二乘之心。愿普与一切众生。同体速成正觉。所修善业。一一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劝众生。一一令发无上道意。常修宝海梵志广大悲愿力。虽未及常运此心。念念相续。不令间断。能持此心否。若持此心。则永不退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次劝结菩提道俗

普告大众。若僧若俗。从今身至佛身。与同发菩提心道俗。生生世世不相舍离。同愿同心。同行同德。各修定慧。分化众生。或为兄弟。或为师长。迭相劝发。彼此护持。一人失路即同拯拔。一人证道即共归依。永无猒倦。不相舍离。能持此心否。若持此心。则永不退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次劝通圆顿经典

普告大众。若僧若俗。既已发菩提大心。运菩提大行。若不彻菩提心体。未合菩提法源。虽已发心。必滞摧小。故须先悟圆明净觉。本无无明。幻翳空华。俱非实体。远离执取。平如虚空。常于寂照。心中流出广大大悲智。如此则不滞诸相。不堕二边。始为菩提正因。方免枉受劳苦。若金刚圆觉。简妙通明。华严涅槃。广大具足。傥同我志。并望通经。

次明一切助菩提法

宝海梵志。劝无量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取佛世界皆得受记。复劝三亿弟子令其发心。中有一人名曰树提。白言。尊者云何菩提。云何助菩提法。云何菩萨修行菩提。云何系念得于菩提。尔时。其师报言。菩提者。即是菩萨之所修集四无量藏。所谓无尽福德藏

。无尽智藏。无尽慧藏。无尽佛法和合藏。是名菩提。如佛所说助菩提法。所谓摄取清净度生死法门。善男子舍财是助菩

提法。调伏众生。故持戒是助菩提法。随其所愿得成就。故忍辱是助菩提法。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具足。故精进是助菩提法。具足一切诸事。故禅定是助菩提法。其心当得善调伏。故智慧是助菩提法。知一切诸烦恼。故多闻是助菩提法。得无碍辨。故福德是助菩提法。一切众生之所须。故思惟是助菩提法。成就断疑。故慈心是助菩提法。成就无碍心。故悲心是助菩提法。教化众生无厌足。故喜心是助菩提法。于正法中生爱乐。故舍心是助菩提法。成就断于爱憎。故听法是助菩提法。成就灭五盖。故出世是助菩提法。舍除一切世间。故阿兰若是助菩提法。灭不善业。故随喜是助菩提法。增长善根。故念处是助菩提法。分别身受心法成就。故正勤是助菩提法。离一切不善法行一切善法。故如意足是助菩提法。成就身心轻利。故诸根是助菩提法。摧灭一切烦恼。故觉是助菩提法。觉如实法。故六和是助菩提法。调伏众生令清净。故是名摄取清净度生死法门。如是修行。即系念得菩提也。如是等菩提心。今应生欲。是道清净。是道无漏。是道正直。是道安稳。汝等应当专心作大誓愿。取庄严佛土。随意所求(庄严佛土各各不同也。或取净土或取秽土。具在悲华经中)。

次明菩萨四懈怠法

宝藏如来告毗舍那无垢言。菩萨有四懈怠。若菩萨成就四法。于生死狱。受诸苦恼。不能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等为四。所谓下行。下伴。下施。下愿。云何下行。或有菩萨破口身戒不善护业。是名下行。云何下伴。亲近声闻及辟支佛共与同事。是名下伴。云何下施。不能一切舍诸所有。于受者中心生分别。为得天上快乐。故而行布施。是名下施。云何下愿。不能一心愿取诸佛净妙世界。所作誓愿不能调伏众生。是名下愿(出慈华经)。

次明菩萨四速疾法

复有四法。菩萨成就。则能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者能持禁戒净。身口意护舍法门行。二者亲近修学大乘之人。与共同事。三者所有之物能一切舍。以大悲心施于一切。四者一心愿取种种庄严诸佛世界。亦为调伏一切众生。是名四法(出悲华经)。

次明发菩提心功德

天帝释白法慧菩萨言。佛子菩萨初发菩提心所得功德其量几何。法慧菩萨言。此义甚深。难说。难知。难分别。难信解。难证。难行。难通达。难思惟。难度量。难趣入。虽然我当承佛威神之力而为汝说。佛子。假使有人以一切乐具供养东方

阿僧祇世界所有众生。经于一劫。然后教令净持五戒。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此人功德宁为多否。天帝言。此人功德唯佛能知。法慧言。此人功德比菩萨初

发心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如是亿分.百亿分.千亿分.百千亿分.那由他亿分.百那由他亿分.千那由他亿分.百千那由他亿分.百万那由他亿分.乃至优波尼沙陀亿分.亦不及一。佛子且置此喻。假使有人以一切乐具供养十方阿僧祇世界所有众生。经于百劫。然后教令修十善道。如是供养。经于千劫教住四禅。经百千劫教住四无量心。经于亿劫教住四无色定。经百亿劫教住须陀洹果。经于千亿劫教住斯陀含果。经于百千亿劫教住阿那含果。经于那由他亿劫教住阿罗汉果。经于百千那由他亿劫教住辟支佛道。是人功德宁为多否。天帝言。此人功德唯佛能知。法慧菩萨言。此人功德比菩萨初发心功德百分不及一。乃至优婆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一切诸佛初发心时。不但为以一切乐具供养十方十阿僧祇世界所有众生。经于百劫。乃至百千那由他亿劫故。发菩提心不但为教尔所众生。令修五戒.十善业道.教住四禅.四无量.四无色定。教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故。发菩提心为令如来种性不断故。为充遍一切世界故。为度脱一切世界众生故。为悉知一切世界成坏故。为悉知一切世界中众生垢净故。为悉知一切世界自性清净故。为悉知一切众生心乐烦恼习气故。为悉知一切众生死此生彼故。为悉知一切众生诸根方便故。为悉知一切众生心行故。为悉知一切众生三世智故。为悉知一切佛境界平等故。发于无上菩提之心故。常为三世一切诸佛之所忆念。当得三世一切诸佛与其妙法。即与三世一切诸佛体性平等。已修三世一切诸佛助道之法。成就三世一切诸佛力无所畏。庄严三世一切诸佛不共佛法。悉得法界一切诸佛说法智慧。何以故。以是发心。当得佛故。应知此人即与三世诸佛同等。即与三世诸佛境界平等。即与三世诸佛功德平等。得如来一身无量身究竟平等真实智慧。初发心时。即为十方一切诸佛所共称叹。即能说法教化。调伏一切世界所有众生。即能震动一切世界。即能光照一切世界。即能息灭一切世界诸恶道苦。即能严净一切世界。即能于一切世界中示现成佛。即能令一切众生皆得欢喜心。即能入一切法界性。即能持一切佛种性。即能得一切佛智慧光明。此初发心菩萨不于三世少有所得。若诸佛。若诸佛法。若诸菩萨。若诸菩萨法。若独觉。若独觉法。若声闻。若声

闻法。若出世间。若出世间法。若众生。若众生法。唯求一切智于诸法界心无所着。是名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出华严经发心功德品。此约初住菩萨说。今凡夫位中是初发菩提心。至初住位中是

成就菩提心也)。

次通凡圣差别疑

或曰。菩提大心。圣贤境界。固非凡夫浅识所能造拟也。故菩萨初住。发大心。便能游历十方。广作佛事。今以大法劝诸凡夫。无乃根器不同乎。对曰。不然凡圣同源本无差别。一念迷倒自取沉沦。若悟性本圆明。便与诸佛平等。性上起菩提心。以此修行即为菩萨(菩萨者大心众生也)。何苦自薄而谓凡夫隔绝哉。且凡夫位中三毒为本。今既誓舍财宝以化众生。虽未尽行自然少贪。誓行四摄以化众生。虽未尽行自然少瞋。誓修定慧以度众生。虽未尽证自然少痴。三法在心便成法器。所以菩萨不断烦恼唯兴大悲威德。法门诚不虚设。又何疑而不为哉。且凡夫发心是初发菩提心也。初住发心是成就菩提心也。若待初住方发此心。初住之前当修何法。除此菩提正路。尽为生死因缘。但至轮回何由证入。故释迦如来从初发心。即于无量生中事无量诸佛一切佛。所发菩提心直至然灯佛前方受远记。宝藏佛会始号大悲。固须千百生中方得成就。所以劝诸道俗学我本师世尊。无以才辨教门。便为甚深法藏粗识心性。定言无上菩提须度一切众生。须求一切种智。贤劫千佛皆种善根。自然福智弘深。永作世间道首。普愿大众以此文示此郡及他州。与我有缘者见此文当发菩提心。欲发心时。请先随力舍财物。或投一斋供养三宝。或画一像精进道场。然后依此正文。虔发大愿(准贤劫千佛经。一一佛于因地遇佛时。皆先以财宝乃至柳枝净水等世尊供养。然后发菩提心。悲华经。宝海梵志。劝无量人天发菩提心。先令以物献佛。然后启愿。佛佛道同。故须导禀)。

启发之后。念念运心。便为成佛正因。宜自深加喜庆。道俗不乖于法侣。山川岂碍真智。幸因路人垂示姓字。

开成三年六月二十日绵州刺史裴休记

劝发菩提心文(终)

No. 1010-B

菩提心文乃李唐相国裴休制作。诚为吾教革凡入圣之基本。建烙火之后。想多漂没。往往缁素未广。闻见今访古今刊流通。少答王臣赞护佛乘之深意者。

绍兴壬申季夏既望日净照谨题

No. 1010-C

建保三年四月十八日从大宋国得此本。披阅之处随喜尤深。仍同五月十八日夜子克于梅尾之练。若台草庵切句加假字乐同心道俗。时属末代人无大心。今值此文。如秽庭得摩尼无限。末世有凭成佛。愿生生

生世世须此文矣。

沙门高辨

Ⅲ 读佛本性法师的“有感《劝发菩提心文》”实在是心神不宁

首先,很高兴您能够接上佛缘,向您道喜!因为开经偈说:“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

您能够读发菩提心文,说明您有成佛愿望,更值得赞叹、随喜!

学佛不是一天就能够成佛、菩萨的。请不要这样要求自己。
如果我们没有了烦恼,贪嗔痴,我们早就不是凡夫了,怎么还在六道里轮回啊?!所以,发现问题是好事情!只要我们不断向前,总有成功的一天!

对周围同学和这个社会的不满,的确有点问题,今天时间迟了,暂时到此。

Ⅳ 什么是菩提心,如何发菩提心

我们学佛,什么是最重要的?

对于这个疑问,相信很多学人都思考过。然而经典浩瀚,犹如佛经中“盲人摸象”的比喻,难以找到一个基础和根本。

末学浅陋,以自己学佛的感受勉强回答这个问题:

答案是:发菩提心!

对初学而言,发菩提心是首要的;对学佛多年而未发心者而言,发菩提心是比开悟更重要的当务之急!

先解释一下:

“菩提”, 翻译为“觉”,这里是指“无上菩提”:成就无上佛果的“觉”, 即是成佛的意思;

“菩提心”, 全称“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无上正等正觉心),即是成佛的心;

“发菩提心”,就是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就是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

此菩提心之内容,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一.发菩提心是成佛的第一步

我们学佛的初级目的:出离生死苦海,不受六道轮回;
我们学佛的终极目的:上求无上佛道;下化无边众生。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又叫做“诸佛通愿”:诸佛在因地时,都发过这个愿,若无这四宏愿,诸佛无以成佛,佛法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以求佛道的因而得成佛之果,法尔如是,自自然然。

如未发求佛道之心,以何因而得佛果?

有《华严经》为证: “菩提心者,则为一切诸佛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

二.发菩提心是判别菩萨与非菩萨的标准

“菩萨”:全称“菩提萨埵”,菩提为“觉”, 萨埵为“有情”(众生),直译为“觉有情”;很多场合,被解释为“觉悟了的有情”。末学以为这个解释值得探讨。问一句:若必须觉悟才有资格称为菩萨,那么,怎么会有“凡夫菩萨”之说呢?

《优婆塞戒经》:“在家之人发菩提心,胜于一切辟支佛果。(胜于二乘极果是什么?菩萨!)出家之人发菩提心,此不为难,在家之人发菩提心,是乃名为不可思议。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在家之人发菩提心时,从四天王乃至阿迦尼咤诸天,皆大惊喜,作如是言:我今已得人天之师”!

以上经文不仅明示:“在家人发菩提心,胜于一切辟支佛果”。更以“天人师”称赞发菩提心的在家凡夫!
故末学以为:“菩提萨埵”应当解释为:“求菩提(觉)的有情”,也就是:“求佛道的行者”。

因此,发了菩提心,就是菩萨;未发心者,就算有神通乃至有慈悲心,也不是菩萨!

还以《华严经》为证: “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三.发菩提心能消重罪

《普贤菩萨行愿品》云:“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镇疑。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

无始劫以来,无量罪业,是碍修学佛的主要原因;罪障深而福德浅者,就算聪明才智,也是“钝根人”。因此,消除罪障是学佛的捷径。

《优婆塞戒经》云:“善男子,有智之人发菩提心已,即能破坏恶业等果如须弥山。”

四.发菩提心与往生净土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无量寿经三辈往生中,虽行有优劣,莫不皆发无上菩提之心。此无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即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是故愿生彼安乐净土者,要发无上菩提心也。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为乐故愿生,亦当不得往生也。”

彻悟禅师:“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此16字被奉为“净土纲领”。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开悟只是漫长的成佛道路上的一个必经之关卡。而发心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是真学佛法的标志;是凡夫菩萨的标志;是成佛的根本原因。其体广大,其德无边。一切学人当速发无上菩提心!

引用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以表发心之重要、发心之急迫:

“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

很多学人,自念身为罪孽凡夫,未受三皈五戒,何敢以发菩提心而称“菩萨”?

末学此文,意在令一切见闻者知道发菩提心的急迫与重要;一切读者,若愿意学佛,即使一时一处一念之间能持一戒,也应当在阅读本文之后的下一秒立即发心。或者自己挑一个时间,于静室之中,无论有无佛像供奉,皆可礼拜本师释迦牟尼佛而作是言:“本弟子某某,于今日起,尽未来皈依佛法僧;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愿得佛菩萨护持,尽未来不失不忘今日之愿。”如是三称,贵在至诚。

末学就是这样发心的,“尽未来”三字一出口,不觉涕泪皆下。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热点内容
大华录像机哪里有安卓设备 发布:2025-05-15 14:25:06 浏览:808
录制脚本方案 发布:2025-05-15 14:25:04 浏览:165
奇石脚本业 发布:2025-05-15 14:23:44 浏览:680
android中的socket 发布:2025-05-15 14:22:15 浏览:409
apph5源码 发布:2025-05-15 14:19:51 浏览:666
2d游戏按键精灵脚本教程 发布:2025-05-15 14:10:15 浏览:279
服务器上的邮件如何销毁 发布:2025-05-15 14:02:49 浏览:138
饥荒安卓版如何解除手柄模式 发布:2025-05-15 14:02:05 浏览:113
算法强化班 发布:2025-05-15 14:02:04 浏览:346
c语言编译后图片 发布:2025-05-15 13:51:57 浏览: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