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操作系统 » 相关跟踪算法

相关跟踪算法

发布时间: 2022-12-25 10:23:47

‘壹’ 目标跟踪都有那些算法

目标跟踪,利用相邻两帧的区域匹配从图像序列中建立目标链,跟踪目标从进入监视范围到驶离监视范围的整个过程。首称要确定匹配准则。常用的图像匹配方法有Hausdorff距离区域法和图像互相关。

‘贰’ 无人驾驶(三)行人跟踪算法

姓名:王梦妮

学号:20021210873

学院:电子工程学院

【嵌牛导读】本文主要介绍了无人驾驶中所需的行人跟踪算法

【嵌牛鼻子】无人驾驶 环境感知 计算机视觉 卡尔曼滤波 粒子滤波 均值漂移

【嵌牛提问】无人驾驶中所用到的行人跟踪算法有哪些

【嵌牛正文】

行人跟踪一直是视觉领域的一个难点,实际应用环境复杂、遮挡以及行人姿态变化等外界因素都影响着行人跟踪算法的研究。行人跟踪算法模型主要分为生成模型和判别模型。

(一)生成式模型

生成式模型是一种通过在线学习行人目标特征,建立行人跟踪模型,然后使用模型来搜索误差最小的目标区域,从而完成对行人的跟踪。这种算法在构建模型只考虑了行人本身的特征,忽略了背景信息,没有做到有效利用图像中的全部信息。其中比较经典的算法主要有卡尔曼滤波,粒子滤波,mean-shift等。

(1)卡尔曼滤波算法

卡尔曼滤波算法是一种通过对行人构建状态方程和观测方程为基础,计算最小均方误差来实现跟踪的最优线性递归滤波算法,通过递归行人的运动状态来预测行人轨迹的变化。

首先设定初始参数,读取视频序列。然后进行背景估计,产生初始化背景图像。然后依次读取视频序列,利用Kahnan滤波算法,根据上一帧估计的背景和当前帧数据得到当前帧的前景目标。然后对前景目标进行连通计算,检测出运动目标的轨迹。经典的卡尔曼滤波算法.只能对线性运动的行人实现跟踪,之后学者改进了卡尔曼滤波算法,能够实现对非线性运动的行人进行跟踪,计算量小,能实现实时跟踪,但是跟踪效果不理想。

(2)粒子滤波

    粒子滤波的核心就是贝叶斯推理和重要性采样。粒子滤波可用于非线性非高斯模型,这是由于贝叶斯推理采用蒙特卡洛法,以某个时间点事件出现的频率表示其概率。通过一组粒子对整个模型的后验概率分布进行近似的表示,通过这个表示来估计整个非线性非高斯系统的状态。重要性采用就是通过粒子的置信度来赋予不同的权重,置信度高的粒子,赋予较大的权重,通过权重的分布形式表示相似程度。

(3)均值漂移(mean-shift)

    Mean-shift算法属于核密度估计法。不必知道先验概率,密度函数值由采样点的特征空间计算。通过计算当前帧目标区域的像素特征值概率来描述目标模型,并对候选区域进行统一描述,使用相似的函数表示目标模型与候选模板之间的相似度,然后选择在具有相似函数值最大的候选模型中,您将获得关于目标模型的均值漂移向量,该向量表示目标从当前位置移动到下一个位置的向量。通过连续迭代地计算均值偏移矢量,行人跟踪算法将最终收敛到行人的实际位置,从而实现行人跟踪。

(二) 判别式模型

判别模型与生成模型不同,行人跟踪被视为二分类问题。提取图像中的行人和背景信息,并用于训练分类器。通过分类将行人从图像背景中分离出来,以获取行人的当前位置。以行人区域为正样本,背景区域为负样本,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对正样本和负样本进行训练,训练后的分类器用于在下一帧中找到相似度最高的区域,以完成行人轨迹更新。判别式模型不像生成式模型仅仅利用了行人的信息,还利用了背景信息,因此判别式模型的跟踪效果普遍优于生成式模型。

(1)基于相关滤波的跟踪算法

      核相关滤波(KCF)算法是基于相关滤波的经典跟踪算法,具有优良的跟踪效果和跟踪速度。这是由于其采用了循环移位的方式来进行样本生产,用生成的样本来训练分类器,通过高斯核函数来计算当前帧行人与下一帧中所有候选目标之间的相似概率图,找到相似概率图最大的那个候选目标,就得到了行人的新位置。KCF算法为了提高跟踪精度,使用HOG特征对行人进行描述,同时结合了离散傅里叶变换来降低计算量。

(2)基于深度学习的跟踪算法

    近年来,深度学习在图像和语音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因此有许多科研人员将深度学习与行人跟踪相结合,取得了比传统跟踪算法更好的性能。DLT就是一个基于深度学习的行人跟踪算法,利用深度模型自动编码器通过离线训练的方式,在大规模行人数据集上得到一个行人模型,然后在线对行人进行跟踪来微调模型。首先通过粒子滤波获取候选行人目标,然后利用自动编码器进行预测,最终得到行人的预测位置即最大输出值的候选行人目标位置。2015年提出的MDNet算法采用了分域训练的方式。对于每个类别,一个单独的全连接层用于分类,并且全连接层前面的所有层都是共享,用于特征提取。2017年提出的HCFT算法使用深度学习对大量标定数据进行训练,得到强有力的特征表达模型,结合基于相关滤波的跟踪算法,用于解决在线进行跟踪过程中行人样本少、网络训练不充分的问题。此外,通过深度学习提取特征,利用数据关联的方法来实现跟踪的算法,其中最为着名的就JPDAF与MHT这两种方法。

‘叁’ 计算机视觉中,目前有哪些经典的目标跟踪算法

benchmark 2015版:Visual Tracker Benchmark 不过这些算法都比较新 要看老的话主要是06年这篇paper 和09年有一篇暂时忘记paper名字了
古老的方法比如optical flow,kalman filter(后面的particle filter)……了解不多不瞎扯了

目前tracking主要是两种,discriminative 和 generative,当然也有combine两个的比如SCM。你提到的都是前者,就是算法里面基本有一个classifier可以分辨要追踪的物体。这类除了你说的最近比较火的还有速度极占优势的CSK(后来进化成KCF/DCF了)
另一种generative的方法,大致就是用模版(或者sparse code)抽一堆feature,按距离函数来匹配。L1,ASLA,LOT,MTT都是。

最近才开始了解tracking,所以说得可能并不是很对,仅供参考

‘肆’ 目标跟踪算法

一般将目标跟踪分为两个部分:特征提取、目标跟踪算法。其中提取的目标特征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 以目标区域的颜色直方图作为特征,颜色特征具有旋转不变性,且不受目标物大小和形状的变化影响,在颜色空间中分布大致相同。
2) 目标的轮廓特征,算法速度较快,并且在目标有小部分遮挡的情况下同样有较好的效果。

(4)相关跟踪算法扩展阅读

目标跟踪的算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1) 均值漂移算法,即meanshift算法,此方法可以通过较少的迭代次数快速找到与目标最相似的位置,效果也挺好的。但是其不能解决目标的遮挡问题并且不能适应运动目标的的形状和大小变化等。对其改进的算法有camshift算法,此方法可以适应运动目标的大小形状的改变,具有较好的跟踪效果,但当背景色和目标颜色接近时,容易使目标的区域变大,最终有可能导致目标跟踪丢失。

2) 基于Kalman滤波的目标跟踪,该方法是认为物体的运动模型服从高斯模型,来对目标的运动状态进行预测,然后通过与观察模型进行对比,根据误差来更新运动目标的状态,该算法的精度不是特高。

3) 基于粒子滤波的目标跟踪,每次通过当前的跟踪结果重采样粒子的分布,然后根据粒子的分布对粒子进行扩散,再通过扩散的结果来重新观察目标的状态,最后归一化更新目标的`状态。此算法的特点是跟踪速度特别快,而且能解决目标的部分遮挡问题,在实际工程应用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被使用。

4) 基于对运动目标建模的方法。该方法需要提前通过先验知识知道所跟踪的目标对象是什么,比如车辆、行人、人脸等。通过对要跟踪的目标进行建模,然后再利用该模型来进行实际的跟踪。该方法必须提前知道要跟踪的目标对象是什么,然后再去跟踪指定的目标,这是它的局限性,因而其推广性相对比较差。

‘伍’ 计算机视觉中,目前有哪些经典的目标跟踪算法

跟踪是一个很混乱的方向。

比如TLD、CT、Struct这些效果不错的Tracker其实都不是单纯的Tracker了。09年的时候我记得比较流行的是Particle Filtering, 或者一些MeanShift/CamShift的变形,比如特征变了,比如对问题的假设变了。

后来突然出现一些tracking by detection的方法,之前的很多朋友就觉得这是耍流氓。比如TLD,严格的跟踪算法也许只是里面的Forward/Backward Opitcal Flow的部分,但是效果很Impressive,所以不管怎样,一下就火了。

之后所谓的跟踪就不再是一个传统的跟踪问题,而是一个综合的工程问题。online learning,random projection ,sparse learning的东西都加进来,大家其实到底是在做跟踪还是在做检测或者online learning,其实已经不重要,因为衡量的标准是你在某些public dataset上的精度。

但这些对实际的项目有没有帮助呢?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在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需要跟踪算法,是因为我们的检测算法很慢,跟踪很快。基本上当前排名前几的跟踪算法都很难用在这样的情况下,因为你实际的速度已经太慢了,比如TLD,CT,还有Struct,如果目标超过十个,基本上就炸了。况且还有些跟踪算法自己drift掉了也不知道,比如第一版本的CT是无法处理drift的问题的,TLD是可以的,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检测算法比较鲁棒啊……

实际中我觉得速度极快,实现也简单的纯跟踪算法居然是NCC和Overlap。

NCC很简单,这个是对点进行的,对于区域也有很多变种,网上有一些相关的资源。

Overlap是我取的名字,一般用在里面,假如你的摄像头是静止的,背景建模之后出来的前景可以是一个一个的blob,对相邻两帧的blob检测是否Overlap就可以得到track。在一些真实场景下,这个算法是非常有效的。关于背景template的问题在真实的里面也是很好解决的。

坐在电脑前面调试代码tuning 各种阈值让跟踪算法在某一个帧下面不要drift的事情我是再也不想干了。
顺祝你2015幸福快乐。

‘陆’ 计算机视觉中,目前有哪些经典的目标跟踪算法

第一章介绍运动的分类、计算机视觉领域中运动分析模型、计算机视觉领域运动检测和目标跟踪技术研究现状、计算机视觉领域中运动分析技术的难点等内容;
第二章介绍传统的运动检测和目标跟踪算法,包括背景差分法、帧间差分法、光流场评估算法等;
第三章介绍具有周期性运动特征的低速目标运动检测和跟踪算法,并以CCD测量系统为例介绍该算法的应用;
第四章介绍高速运动目标识别和跟踪算法,并以激光通信十信标光捕获和跟踪系统为例介绍该算法的应用;
第五章介绍具有复杂背景的目标运动检测过程中采用的光流场算法,包括正规化相关的特性及其改进光流场评估算法,并介绍改进光流场算法的具体应用;
第六章介绍互补投票法实现可信赖运动向量估计。

‘柒’ 计算机视觉中,目前有哪些经典的目标跟踪算法

光流法 和 特征跟踪法
典型的光流法 为 lucas-canade
典型的特征跟踪法 如 KLT tracker

希望采纳!

‘捌’ 德云系:扩展模块的目标跟踪算法有哪些

你好,分为了以下四种:
1. KCF:TrackerKCF 使用目标周围区域的循环矩阵采集正负样本,利用脊回归训练目标检测器,并成功的利用循环矩阵在傅里叶空间可对角化的性质将矩阵的运算转化为向量的Hadamad积,即元素的点乘,大大降低了运算量,提高了运算速度,使算法满足实时性要求.
2.MIL:TrackerMIL 以在线方式训练分类器将对象与背景分离;多实例学习避免鲁棒跟踪的漂移问题
3. OLB:TrackerBoosting 基于AdaBoost算法的在线实时对象跟踪.分类器在更新步骤中使用周围背景作为反例以避免漂移问题.
4.MedianFlow:TrackerMedianFlow 跟踪器适用于非常平滑和可预测的运动,物体在整个序列中可见.
5.TLD:TrackerTLD 将长期跟踪任务分解为跟踪,学习和检测.跟踪器在帧之间跟踪对象.探测器本地化所观察到的所有外观,并在必要时纠正跟踪器.学习估计检测器的错误并进行更新以避免再出现这些错误.追踪器能够处理快速运动,部分遮挡,物体缺失等情况.

‘玖’ 目标跟踪都常用哪些基本算法

粒子滤波、MeanShiift模型,CamShift模型,魔板匹配也算是跟踪,感知哈希算法,MAD,ABS等,跟踪一方面从像素值之间关系出发进行处理,另一方面可通过颜色相关图统计实现

‘拾’ 目标跟踪检测算法(四)——多目标扩展

姓名:刘帆;学号:20021210609;学院:电子工程学院

https://blog.csdn.net/qq_34919792/article/details/89893665

【嵌牛导读】基于深度学习的算法在图像和视频识别任务中取得了广泛的应用和突破性的进展。从图像分类问题到行人重识别问题,深度学习方法相比传统方法表现出极大的优势。与行人重识别问题紧密相关的是行人的多目标跟踪问题。

【嵌牛鼻子】深度多目标跟踪算法

【嵌牛提问】深度多目标跟踪算法有哪些?

【嵌牛正文】

第一阶段(概率统计最大化的追踪)

1)多假设多目标追踪算法(MHT,基于kalman在多目标上的拓展)

多假设跟踪算法(MHT)是非常经典的多目标跟踪算法,由Reid在对雷达信号的自动跟踪研究中提出,本质上是基于Kalman滤波跟踪算法在多目标跟踪问题中的扩展。

卡尔曼滤波实际上是一种贝叶斯推理的应用,通过历史关联的预测量和k时刻的预测量来计算后验概率:

关联假设的后验分布是历史累计概率密度的连乘,转化为对数形式,可以看出总体后验概率的对数是每一步观察似然和关联假设似然的求和。但是若同时出现多个轨迹的时候,则需要考虑可能存在的多个假设关联。

左图为k-3时刻三个检测观察和两条轨迹的可能匹配。对于这种匹配关系,可以继续向前预测两帧,如图右。得到一种三层的假设树结构,对于假设树根枝干的剪枝,得到k-3时刻的最终关联结果。随着可能性增加,假设组合会爆炸性增多,为此,只为了保留最大关联性,我们需要对其他的节点进行裁剪。下式为选择方程

实际上MHT不会单独使用,一般作为单目标追踪的扩展添加。

2)基于检测可信度的粒子滤波算法

这个算法分为两个步骤:

1、对每一帧的检测结果,利用贪心匹配算法与已有的对象轨迹进行关联。

其中tr表示一个轨迹,d是某一个检测,他们的匹配亲和度计算包含三个部分:在线更新的分类学习模型(d),用来判断检测结果是不是属于轨迹tr; 轨迹的每个粒子与检测的匹配度,采用中心距离的高斯密度函数求和(d-p)表示;与检测尺寸大小相关的阈值函数g(tr,d),表示检测与轨迹尺度的符合程度, 而α是预设的一个超参数。

计算出匹配亲和度矩阵之后,可以采用二部图匹配的Hungarian算法计算匹配结果。不过作者采用了近似的贪心匹配算法,即首先找到亲和度最大的那个匹配,然后删除这个亲和度,寻找下一个匹配,依次类推。贪心匹配算法复杂度是线性,大部分情况下,也能得到最优匹配结果。

2、利用关联结果,计算每个对象的粒子群权重,作为粒子滤波框架中的观察似然概率。

其中tr表示需要跟踪的对象轨迹,p是某个粒子。指示函数I(tr)表示第一步关联中,轨迹tr是不是关联到某个检测结果,当存在关联时,计算与关联的检测d 的高斯密度P{n}(p-d );C{tr}§是对这个粒子的分类概率;§是粒子通过检测算法得到的检测可信度,(tr)是一个加权函数,计算如下:

3)基于马尔科夫决策的多目标跟踪算法

作者把目标跟踪看作为状态转移的过程,转移的过程用马尔科夫决策过程(MDP)建模。一个马尔科夫决策过程包括下面四个元素:(S, A, T(.),R(.))。其中S表示状态集合,A表示动作集合,T表示状态转移集合,R表示奖励函数集合。一个决策是指根据状态s确定动作a, 即 π: SA。一个对象的跟踪过程包括如下决策过程:

从Active状态转移到Tracked或者Inactive状态:即判断新出现的对象是否是真。

从Tracked状态转移到Tracked或者Lost状态:即判断对象是否是持续跟踪或者暂时处于丢失状态。

从Lost状态转移到Lost或者Tracked或者Inactive状态:即判断丢失对象是否重新被跟踪,被终止,或者继续处于丢失状态。

作者设计了三个奖励函数来描述上述决策过程:

第一个是:

即判断新出现的对象是否为真,y(a)=1时表示转移到跟踪状态,反之转移到终止状态。这是一个二分类问题,采用2类SVM模型学习得到。这里用了5维特征向量:包括x-y坐标、宽、高和检测的分数。

第二个是:

这个函数用来判断跟踪对象下一时刻状态是否是出于继续跟踪,还是处于丢失,即跟踪失败。这里作者用了5个历史模板,每个模板和当前图像块做光流匹配,emedFB表示光流中心偏差, 表示平均重合率。 和 是阈值。

第三个是:

这个函数用来判断丢失对象是否重新跟踪,或者终止,或者保持丢失状态不变。这里当丢失状态连续保持超过 (=50)时,则转向终止,其他情况下通过计算M个检测匹配,来判断是否存在最优的匹配使上式(3-14)奖励最大,并大于0。这里涉及两个问题如何设计特征以及如何学习参数。这里作者构造了12维与模板匹配相关的统计值。而参数的学习采用强化学习过程,主要思想是在犯错时候更新二类分类器值。

第二阶段 深度学习应用

1)基于对称网络的多目标跟踪算法

关于Siamese网络在单目标跟踪深度学习中有了介绍,在这里不再介绍,可以向前参考。

2)基于最小多割图模型的多目标跟踪算法

上述算法中为了匹配两个检测采用LUV图像格式以及光流图像。Tang等人在文献中发现采用深度学习计算的类光流特征(DeepMatching),结合表示能力更强的模型也可以得到效果很好的多目标跟踪结果。

基于DeepMatching特征,可以构造下列5维特征:

其中MI,MU表示检测矩形框中匹配的点的交集大小以及并集大小,ξv和ξw表示检测信任度。利用这5维特征可以学习一个逻辑回归分类器。

同样,为了计算边的匹配代价,需要设计匹配特征。这里,作者采用结合姿态对齐的叠加Siamese网络计算匹配相似度,如图9,采用的网络模型StackNetPose具有最好的重识别性能。

综合StackNetPose网络匹配信任度、深度光流特征(deepMatching)和时空相关度,作者设计了新的匹配特征向量。类似于[2], 计算逻辑回归匹配概率。最终的跟踪结果取得了非常突出的进步。在MOT2016测试数据上的结果如下表:

3)通过时空域关注模型学习多目标跟踪算法

除了采用解决目标重识别问题的深度网络架构学习检测匹配特征,还可以根据多目标跟踪场景的特点,设计合适的深度网络模型来学习检测匹配特征。Chu等人对行人多目标跟踪问题中跟踪算法发生漂移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不同行人发生交互时,互相遮挡是跟踪算法产生漂移的重要原因[4]。如图10。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针对这个问题,文献[4]提出了基于空间时间关注模型(STAM)用于学习遮挡情况,并判别可能出现的干扰目标。如图11,空间关注模型用于生成遮挡发生时的特征权重,当候选检测特征加权之后,通过分类器进行选择得到估计的目标跟踪结果,时间关注模型加权历史样本和当前样本,从而得到加权的损失函数,用于在线更新目标模型。

该过程分三步,第一步是学习特征可见图:

第二步是根据特征可见图,计算空间关注图(Spatial Attention):

其中fatt是一个局部连接的卷积和打分操作。wtji是学习到的参数。

第三步根据空间注意图加权原特征图:

对生成的加权特征图进行卷积和全连接网络操作,生成二元分类器判别是否是目标自身。最后用得到分类打分选择最优的跟踪结果。

4)基于循环网络判别融合表观运动交互的多目标跟踪算法

上面介绍的算法采用的深度网络模型都是基于卷积网络结构,由于目标跟踪是通过历史轨迹信息来判断新的目标状态,因此,设计能够记忆历史信息并根据历史信息来学习匹配相似性度量的网络结构来增强多目标跟踪的性能也是比较可行的算法框架。

考虑从三个方面特征计算轨迹历史信息与检测的匹配:表观特征,运动特征,以及交互模式特征。这三个方面的特征融合以分层方式计算。

在底层的特征匹配计算中,三个特征都采用了长短期记忆模型(LSTM)。对于表观特征,首先采用VGG-16卷积网络生成500维的特征ϕtA,以这个特征作为LSTM的输入计算循环。

对于运动特征,取相对位移vit为基本输入特征,直接输入LSTM模型计算没时刻的输出ϕi,对于下一时刻的检测同样计算相对位移vjt+1,通过全连接网络计算特征ϕj,类似于表观特征计算500维特征ϕm,并利用二元匹配分类器进行网络的预训练。

对于交互特征,取以目标中心位置周围矩形领域内其他目标所占的相对位置映射图作为LSTM模型的输入特征,计算输出特征ϕi,对于t+1时刻的检测计算类似的相对位置映射图为特征,通过全连接网络计算特征ϕj,类似于运动模型,通过全连接网络计算500维特征ϕI,进行同样的分类训练。

当三个特征ϕA,ϕM,ϕI都计算之后拼接为完整的特征,输入到上层的LSTM网络,对输出的向量进行全连接计算,然后用于匹配分类,匹配正确为1,否则为0。对于最后的网络结构,还需要进行微调,以优化整体网络性能。最后的分类打分看作为相似度用于检测与轨迹目标的匹配计算。最终的跟踪框架采用在线的检测与轨迹匹配方法进行计算。

5)基于双线性长短期循环网络模型的多目标跟踪算法

在对LSTM中各个门函数的设计进行分析之后,Kim等人认为仅仅用基本的LSTM模型对于表观特征并不是最佳的方案,在文献[10]中,Kim等人设计了基于双线性LSTM的表观特征学习网络模型。

除了利用传统的LSTM进行匹配学习,或者类似[5]中的算法,拼接LSTM输出与输入特征,作者设计了基于乘法的双线性LSTM模型,利用LSTM的隐含层特征(记忆)信息与输入的乘积作为特征,进行匹配分类器的学习。

这里对于隐含层特征ht-1,必须先进行重新排列(reshape)操作,然后才能乘以输入的特征向量xt。

其中f表示非线性激活函数,mt是新的特征输入。而原始的检测图像采用ResNet50提取2048维的特征,并通过全连接降为256维。下表中对于不同网络结构、网络特征维度、以及不同LSTM历史长度时,表观特征的学习对跟踪性能的影响做了验证。

可以看出采用双线性LSTM(bilinear LSTM)的表观特征性能最好,此时的历史相关长度最佳为40,这个值远远超过文献[5]中的2-4帧历史长度。相对来说40帧历史信息影响更接近人类的直觉。

热点内容
kaliapk编译 发布:2025-05-12 08:47:56 浏览:356
健身穿压缩衣 发布:2025-05-12 08:44:53 浏览:478
vps拨号服务器搭建 发布:2025-05-12 08:35:20 浏览:309
音量键下陷开不开机怎么办安卓 发布:2025-05-12 08:35:19 浏览:290
python库网站 发布:2025-05-12 08:19:10 浏览:2
c语言培训内容 发布:2025-05-12 08:18:17 浏览:218
加密壳sdk 发布:2025-05-12 07:38:29 浏览:510
电脑网线通服务器 发布:2025-05-12 07:34:59 浏览:681
访问法概念 发布:2025-05-12 07:27:14 浏览:407
遗传算法例子 发布:2025-05-12 07:27:11 浏览: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