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极算法
Ⅰ 四库全书术数部竟有哪些术数书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一共49卷,基本上所有的目录全在这里了,
术数类.阴阳五行之属
太乙金镜式经,遁甲演义,禽星易见
御定星历考原,钦定协纪辨方书
另外说一下图中右下角有《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PDF格式的全套电子书
术数类.相宅相墓之属
宅经,葬书,撼龙经,撼龙经_疑龙经,撼龙经_葬法倒杖,青囊序,青囊奥语,天玉经(内传,外编),灵城精义,催官篇,发微论
术数类.命书相书之属
李虚中命书,玉照定真经,星命溯源,珞琭子赋注,珞琭子三命消息赋注,三命指迷赋,星命总括,演禽通纂,星学大成
三命通会,月波洞中记,玉管照神局,太清神鉴,人伦大统赋
术数类.数学之属
太玄经,太玄本旨,元包经传,元包经传_元包数总义,潜虚,潜虚_潜虚发微论,皇极经世书
皇极经世索隐,皇极经世观物外篇衍义,易通变
观物篇解,观物篇解_皇极经世解起数诀,皇极经世书解,易学,洪范皇极内篇
天原发微,天原发微_各类图,天原发微_问答节要,大衍索隐,易象图说,三易洞玑
术数类.占候之属
灵台秘苑,唐开元占经
术数类.占卜之属
灵棋经,焦氏易林,京氏易传,六壬大全,卜法详考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目录: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01.太玄经-[汉]扬雄撰、[晋]范望注》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02.太玄本旨-[明]叶子奇撰》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03.元包经传、附元包数总义-[北周]卫元嵩等撰》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04.潜虚、附潜虚发微论-[宋]司马光撰[宋]张敦实撰》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05.皇极经世书-[宋]邵雍撰》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06.皇极经世索隐-[宋]张行成撰》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07.皇极经世观物外篇衍义-[宋]张行成撰》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08.易通变-[宋]张行成撰》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09.观物篇解、附皇极经世解起数诀-[宋]祝泌撰》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10.皇极经世书解-[清]王植撰》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11.易学-[宋]王湜撰》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12.洪范皇极内篇-[宋]蔡沉撰》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13.天原发微、附各类图等-[宋]鲍云龙等撰》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14.大衍索隐-[宋]丁易东撰》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15.易象图说内篇、外篇-[元]张理撰》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16.三易洞玑-[明]黄道周撰》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17.灵台秘苑 -[北周]庾季才原撰、[宋]王安礼等重修》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18.唐开元占经-[唐]瞿昙悉达撰》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19.宅经-[旧题]黄帝撰》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20.葬书-[旧题晋]郭璞撰[元]吴澄删定》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21.撼龙经、疑龙经、葬法倒杖-[旧题唐]杨筠松撰》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22.青囊序、青囊奥语、天玉经-[旧题唐]曾文辿杨筠松撰》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23.灵城精义-[旧题南唐]何溥撰》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24.催官篇-[宋]赖文俊撰》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25.发微论-[宋]蔡元定撰》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26.灵棋经-[旧题汉]东方朔撰[明]刘基等注》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27.焦氏易林-[汉]焦赣撰》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28.京氏易传-[汉]京房撰[吴]陆绩注》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29.六壬大全-不着撰人》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30.卜法详考-[清]胡煦撰》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31.李虚中命书-[旧题周]鬼谷子撰[唐]李虚中注》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32.玉照定真经-[旧题晋]郭璞撰、张颙注》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33.星命溯源-不着撰人》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34.珞琭子赋注-[宋]释昙莹撰》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35.珞琭子三命消息赋注-[宋]徐子平撰》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36.三命指迷赋-[旧题宋]岳珂补注》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37.星命总括-[旧题辽]耶律纯撰》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38.演禽通纂-不着撰人》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39.星学大成-[明]万民英撰》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40.三命通会-[明]万民英撰》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41.月波洞中记-不着撰人》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42.玉管照神局-[旧题南唐]宋齐丘撰》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43.太清神鉴-[旧题后周]王朴撰》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44.人伦大统赋-[金]张行简撰[元]薛延年注》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45.太乙金镜式经-[唐]王希明撰》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46.遁甲演义-[明]程道生撰》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48.御定星历考原-[清]李光地等奉敕编》
《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49.钦定协纪辨方书-[清]李光地等奉敕编》
Ⅱ 杨绛的简介
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
1911年7月17日,杨绛生于北京。1923年,杨绛在启明上学,举家迁苏州。1928年,杨绛一心一意要报考清华大学外文系,但南方没有名额,杨绛只得转投苏州东吴大学。1932年,从苏州东吴大学到清华大学借读,并认识钱锺书。
1935年,杨绛与钱锺书结婚,同年夏季与丈夫同赴英国、法国留学。1938年,杨绛随钱锺书带着一岁的女儿回国,回国后历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西语系教授。
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2016年5月25日,杨绛逝世,享年105岁。
(2)皇极算法扩展阅读
杨绛文学作品语言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其沉定简洁的语言,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
有时明净到有些冷,但由于渗入诙谐幽默,便平添几分灵动之气,因而使静穆严肃的语言自有生机,安静而不古板,活泼而不浮动,静中有动,动还是静。沉静诙谐中有沉着老到、雍容优雅的气派,锋芒内敛后的不动声色,有种静穆超然的中和之美。 (节选自《人在边缘──杨绛创作论》,《文学评论》1995年第5期)
杨绛的文字韵致淡雅,独具一格,更难得的是,当她用这润泽之笔描写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时,拥有不枝不蔓的冷静,比那些声泪俱下的控诉更具张力,发人深省。
Ⅲ 铁板神算到底怎么计算的
学过算命的,大概都听过传说中的铁板神算。据说,他算出的答案铁板钉钉,一字不易。一个人由生而死所发生的件件大事,大到父母的生死灾喜之期,小到夫妻的生肖姓氏,无一不可算,有人用考证证明不过是高明的骗术,也有人经历后言之凿凿,其实这两种说法都对,端看算的人是采取怎样的方式。
铁板神算总共条文有一万多条,其实并不都是一种算法所算,内容也有很多的重复,所以只要掌握了套数的钥匙,不管你用八字、紫微、皇极经世或是河洛理数,都可以在一万多条中找到该运算系统所求得的答案。至于准不准,则是看算者的功力。
但是除了刚刚说的,铁板神算本身又有他自己的独门不传算法,可以直接计算,不须经过其他算法的计
地支数即用皇极经世或八字、紫微算出的结果,而其他的加减数都是定数,是找到条文正确位置的方法(引用自方外游侠《皇极命法部》)。
当日运+时命数>或=6
本命数=(五音命数×5+日命数+时运数-1)×30+农历生日
当日运+时命数<或=6
本命数=(五音命数×5+日命数+时运数-1)×30+农历生日
然后再以这组数,代入十二辟卦的加减密数表格中,就可得到条文。
其中五音数,就是紫微斗数的命宫纳音五行数,日命数是八字日柱的纳音五行数,时运数是算命时的时干支纳音五行数,而这本命数等于在紫微星的算法中加入两组变数(有老师说,这是紫微斗数中密传的天机论衡的方法。)
前者不管数字为何,加起来至少也有9863,后者如果是最小数则不过一千多而已,但是同样算的是兄弟数,而且也都可以在铁板神数的条文中找到正确的位置,很明显兄弟数不只一组,而这两种算法都是正确的,只是各有其独立运算系统,找出他们祖师藏在这一万多条中已经运算好的结果。
不过,第一种可代入的答案有十二组,第二种经过我几次的试算,却始终只有三四组,显然前者是套数,后者是用公式运算,套数未必就是骗人,只是看他是不是有办法用任何数术,算出对方有几个兄弟。
因此在付出大笔润金找人算铁板神数时,最好知道他是用套的或者是算的。如果是前者,不妨就请他直接算出答案,不用拐弯抹角,他可以谈得更多,你也可以付得更少,不用无谓的震慑于神数之名,而多花冤枉钱了。
讲到铁板神数,最迷人的部分莫过于——通过考刻来算六亲生肖。
什么是刻分呢,表面上来说,刻分都是时下面的单位,一刻是十五分钟,一时辰八刻,而一分则是四分钟。
但是对某些门派来说,刻是皇极卦中父亲生肖地支与实际生肖地支的差数,分是皇极卦中母亲生肖地支与实际生肖地支的差数,而这个差数可以以此类推,算出夫妻与子女的生肖。而对某些派门来说,这也只是某个代号或虚拟时间。
总之铁板神数的刻分甚至都不是正确的钟表时间,而是某组变数,例如你出生地、父母生肖、阴德等,对一个命所造成的影响。
至于考刻的方法,那可真是五花八门,只是十九不验。我的老师说可以用紫微斗数代入胎元算出,目前我尚未学到,至于其他的印证不验的祖宗密传有一堆,在这先与大家分享,免得大家以后到这踩到地雷还不知。
1、皇极经世法:
也就是方外游侠的方法,以皇极经世时卦取出后,由父母刻分推算子女夫妻差数,不验。
2、奇门紫微法:
由马川所公开,听说当年名动大江南北的铁板真人陈岳崎也是用这方法,就是以紫微斗数的父母、夫妻宫宫干,代入奇门遁甲生年盘地盘旬首数到宫干,经验上夫妻生肖偶有验,父母完全不验。
3、七政四余法:
按照果老星宗,则是由日月度主飞吊,看度主星落入哪宫,例如日居斗牛,则看木星和紫气,如木星在天秤,紫气在白羊,则父亲属龙或狗,如依此论,则日日行一度,同一天内出生的人,父亲必然同一生肖,不验。
4、八字、紫微、河洛三合法
例如八字日支为子,则另一半必定属申子辰之一。
或紫微夫妻宫地支为申,则另一半必定属申子辰之一。
而河洛理数若妻财爻为子,则妻必定属子午卯酉之一。
两者合看则另一半生肖必为子鼠,此一方法经常看人使用,更是【不验中之不验】。
其他尚有用紫微斗数四化取之者,大定数、范围数取之者,就不一一介绍了。
以上介绍过的详细内容都可以在网路上找到,总之不准的机率极大。
其实与其如此,倒不如占几个卦,父母、妻子分占,以父母爻地支论之。
两父母,取动爻。无动爻,看伏藏。
两动,阳爻为父,阴爻为母。
同阴阳,二爻为母,伍爻为父。
算出以后再代入密数——
父10382-1429+地支数×50
母10382- 827+地支数×50
可能还更快更准更能吓人。
当然,这不是一个好的求知态度,也失去了考刻论盘的用意。
仅以此,悼念自己被唬弄的岁月。
~亲,如果您认可我的回答,请点击【采纳为满意回答】按钮~
~手机提问的朋友在客户端上评价点【满意】即可。
~您的采纳是我前进的动力~~
O(∩_∩)O,互相帮助,共同进步!Thanks!!
Ⅳ 铁炉南山神仙怎么算的
铁炉南山神仙当属玄学的一种,肯定有自己的行业算法和要求,常言道“信则有,不信则无”,这种玄学在一些神奇的成分中肯定也是不能脱离具体的方法的,具体可能和这种算法大不差一。
一、定刻取数法 按照一刻15分的规则逐一进行考核,是定基数的关键步骤之一,它揭示了宇宙瞬间数术效应场所刻划的特定数术作用于人的强弱面表现,使人的场力范围缩到一点,便于提取场能基因数。
二、四柱天干取数
以天干为主的取数方法首先揭示了天旋地转的规律性,同时人事在运动发展中受天承运的顺序场能由此天干数表现出来,天干数的接融反映了人事先天的承受能力及范围,对事物发展的定向择取很有利益,也揭示了人事先天部分功能受五行天干场数的有机调制。
三、日柱变卦取数法
此方法揭示了后天八卦对人事根基场的影响,及人天对应以卦的形式形象生动的表现出数的职能,同时也揭示了人事运程的双重性及还原性,透过其现象看到原始的面貌。
四、太玄取数法
太玄取数依据天干地支形成的数场定量转变,揭示了天干地支在天成象,在地成数的相冲相刑等相互生化、制约所产生的是非冲突表现点,也是人事干坤之象的中心环节和关键点,使人在自然中成为是非好坏转换的载体。此方法也揭示了纳甲数与数、卦、象之间的互演,作用于人事错综复杂的一面。
五、皇极取数法
皇极取数法也叫元会运世法,它揭示了数的有机螺旋转换,是人体基因、根基场的具体表现,表明数的时空轨迹,对人事的生存极限产生本质的影响,其数的合成效应对人事的性质状态产生多变性能倾向,使人在数字重复的过程中从新审视人生。
六、八卦滚取数法
它揭示了卦卦互化,数数相应,流年大运之象,以卦的形式呈现,数化卦,卦互化,以人事先天的积极因数带动后天能动意识的改造功能及适应性。卦中卦对人事无机数有选择的一面,使事物有所定向的向前推进。
七、四门变取数法
此法揭示了数卦在同一时空下阴阳数理对人事周折的动态剖析,揭示了数卦受阴阳场作用时人事规则性的集中体现,揭示了卦配数玄机场能对人事神性场能发挥的量级体现。
八、八卦加则取数法
此法揭示了八卦先天定数决定了人与六亲的亲疏、生死定数,剖析了人事在自身八卦场能中的困顿、迫发之象,同时也揭示了人事受外界环境影响产生的暂时性的周期变化规律。
九、大运取数法
揭示了人事大场的形成受天体场能的交融,影响人事间同属性物质的规律性变化,即运程中的周期性及起伏变化规律性,又人事运程受数律演卦意此起彼伏周期性变化,也揭示了人与事受制于数卦内在机理变幻,产生出人事运程的大起大落。
十、六亲考刻取数法 六亲考刻取数法揭示了以太玄数演先天卦象的内在玄理,反映了人事与之密切相关的生生演息论,揭示了先天卦象通过数理的衍化,
十一、元堂取数法
它揭示了先天卦象与之对应时空点所引发的时差性对人事进程的阻碍作用;揭示了先天万物灵性制化后天一点万物通的阴阳互补原理;揭示了宇宙先天定后天,后天返先天的自然规理,作用于人事的交变效应。
Ⅳ 铁板神数推算法 铁板神数采用的是什么计数方法
1、《铁板神数》------中国古代占筮方法之一。
2、据称凡事皆有定数,故名曰“铁板”,其法采用皇极经世之计数方法。以卦值日月为主,神算为次。卦用错卦,以中所为起点,起复终坤。卦爻历表则依邵氏所编。河图卦、洛书卦、文王卦皆用,又不全用;并以京房之“吕律宫商”配入洹天卦与纳甲卦。
3、推算时则混合干支,以八卦隐人五行,兼用纳音干支,卦气值日,十声十二音等,以及吸收紫微斗数等术之星座神煞概念,属较复杂之终合预测方法。
Ⅵ 易经的算法是什么
《周礼‧春官‧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郑玄〈易赞〉及〈易论〉云:“夏曰连山,殷曰归藏。” 连山易 跟 归藏易 目前都失传了只有周易流传至今。一般认为连山始于艮,如山势绵延不绝,归藏源于坤,顺藏纳万物。周易出于乾,天行周衍。
三易的占法
北宋邵雍在《皇极经世》认为:“连山蓍用九十七策,以八为揲,正卦一0一六,互卦一0一六,变卦三二五0一二,以数断不以辞断。其吉凶一定不可易”
归藏在《汉书•艺文志》中没有着录,《隋书•经籍志》亦曰:“《归藏》汉初已亡,晋《中经》有之,唯载卜筮,不似圣人之旨。”但明朝杨慎认为汉代时《归藏》未失,“《连山》藏于兰台,《归藏》藏于太卜,见桓谭《新论》,则后汉时《连山》《归藏》犹存,未可以《艺文志》不列其目而疑之。”清人朱彝尊云:“《归藏》隋时尚存,至宋犹有《初经》、《齐母》、《本蓍》三篇,其见于传注所引者。”
宋代家铉翁称:“归藏之书作于黄帝。而六十甲子与先天六十四卦并行者,乃中天归藏易也。”。
不过1993年3月,湖北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中出土了《归藏》,称为王家台秦简归藏。按廖名春的〈王家台秦简《归藏》管窥〉中言:“秦简《易占》不仅是《归藏》,更准确一点,应当是《归藏》易中的《郑母经》”
其他多半应属伪托
周易的占法比较复杂主要分成几个系统,主要跟取卦法跟释卦法有关。取卦就是如何算出这个卦,释卦就是如何从卦来推断解释问题的答案
最传统取卦法的出自〈易传‧系辞传下〉:“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 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具体方法见下:
一、将藏在竹椟或木椟中的五十茎蓍草取出,以两手执之,熏于香炉,命蓍,然后随取一茎放回椟中,留下四十九茎,也叫四十九策,用来揲蓍。此即“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二、信手将四十九策分为二分,不需计数。分开后,就放在左右两边,以象两仪。此即“分而为二以象两。”
三、两仪在左边的象天,在右边的象地,即在左边的策数中分出一策象人,挂在右手的小指间,以象天地人三才。此即“挂一以象三。”
四、取左边的蓍草,执于左手,以右手四四揲之。就是以四策为一计数单位,揲之就是数之,一数就是四策,以象一年的春夏秋冬。数到最后,视所余的策数,或一,或二,或三,或四,都算是奇数,即将此奇数之策扐在左手的第三第四指之间。此即“归奇于扐以象闰。”已经四四数过之策则放回左边。
五、次取右边之策执于右手,而以左手四四揲之。这也是“揲之以四,以象四时。”数到最后,视所余之策,或一,或二,或三,或四,都算是奇数,而将此奇数之策扐在左手的第二第三指之间。此即“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已经四四数过之策则放回右边。揲蓍到此,是为第一变。检视扐在左手三四指间的左余之策,以及扐在左手二三指间的右余之策,如左余一策,则右余必三策,左二则右亦二,左三则右必一,左四则右亦四。合计左右所余之策,以及挂在右手小指间的一策,即是一挂二扐的策数,不是五策,就是九策。即将这五策或九策另置一处,第一变即告完成。
六、再将左右两边已经数过的蓍草合起来,检视其数,或是四十四策,或是四十策,再度分二、挂一、揲四、归扐,如第一变之仪。最后检视左右所余之策,左一则右必二,左二则右必一,左三则右必四,左四则右必三。合计左右所余之策,以及挂在右手小指间的一策,即是一挂二扐的策数,不是四策,就是八策。即将这四策或八策另置一处,是为第二变。
七、又将左右过揲之蓍合起来,检视其数,或四十策,或三十六策,或三十二策,如第二变那样分二、挂一、揲四、归扐。最后检视左右所余之策,与第二变同,则将所余之策与挂一之策合之,另置一处,是为第三变。
八、三变而成一爻,计算三变所得挂扐与过揲之策,便知所得何爻。如三变合计得挂扐十三策,以减四十九策,则知三变合得过揲的策数是三十六策,以四除之,因为揲蓍时是以四四数之,此处故以四除,则三十六得九,是为老阳,其画为“O ”,名之为重。如三变合得挂扐二十五策,则知三变合得过揲二十四策,四除,得六,是为老阴,其画为“X ”,名之为交。如三变合得挂扐二十一策,则知三变合得过揲二十八策,除以四,得七,是为少阳,其画为“-”,名之为单。如三变合得挂扐十七策,则知三变合得过揲三十二策,以四除之,得八,是为少阴,其画为“- -”,名之为拆。
如是三变而成初爻,即将初爻画在画卦的版上。以下不再命蓍,即用四十九蓍,分二、挂一、揲四、归扐,再经三变而成二爻。以后每三变都是如此。一卦六爻,十八变而成一卦。画卦时,由下往上画。前九变而成三爻,出现一个三画卦于内,即是初二三爻,称为内卦。后九变又出现一个三画卦于外,即是四五上爻,称为外卦。得内卦是小成,得外卦是大成。六十四卦皆是如此。
大衍之数,有体有用。体是五十茎蓍草去一不用,此一即是太极。韩康伯引王弼之说:“不用而用以之通,非数而数以之成,斯易之太极也。”用是以四十九蓍分二挂一揲四归扐,以象两仪三才四时闰月等,由此而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老阳每爻三十六策,老阴每爻二十四策,老阴老阳各一百九十二爻,总为一万一千五百二十策,以当万物之数。大衍的衍字,郑康成当演字讲,就是推演其数之义。演数必须五十茎蓍草,故取五十以为大衍之数。观变玩占,了解五十之数体用兼备的意义,即可入道。自汉以来,历代诸儒对于五十之数的解说,各有其异见,学者可以流览参考,不必深入研究。
(转载自读易简说 http://www.minlun.org.tw/3pt/3pt-1-5/t/014.htm )
占算出后其中一种释卦方式是依经解卦,即对照占卜出来的卦、爻辞还有易传跟历代的注释进行解读与诠释的工作。
第二种系统是起于汉易术数系统,代表是《黄金策》、《增删卜易》等等。则是取卦后依照问题属性与起课干支来进行装卦的动作,推算六世(亲爻)应(爻)用(神)飞(神)伏(神)等所在。然后根据其位置与问题属性断论吉凶。
而在之后又为了需要发展出许多取卦,代表就是《梅花易数》随便看到落下的几办花叶,书上随手翻开的页码都可以当作是取象画卦的依据。最简单的一种演变就是金钱卦,拿三枚硬币丢六次,全正是老阳,全反是老阴,一正两反少阳,一反两正少阴。
画卦时一律由下往上画,老阴老阳会变爻,阴变阳,阳便阴。
就这样,算法取象很容易,难在释卦解卦。依经解卦靠经验学识,装卦则是要靠技巧背口诀。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Ⅶ 四部备要的子部
周秦诸子
荀子(二十卷校勘补遗一卷) (战国)荀况撰、(唐)杨倞注 FB.59:9.264(1)
孔丛子(七卷释文一卷) (汉)孔鲋撰 FB.59:9.264(2)
孙子十家注(十三卷叙录一卷遗说一卷) (宋)吉天保辑 FB.59:9.265
吴子(二卷) (战国)吴起撰 FB.59:9.266(1)
司马法(三卷) (春秋)司马穰苴撰 FB.59:9.266(2)
管子(二十四卷文评一卷) (春秋)管仲撰、(唐)房玄龄注 FB.59:9.267
慎子(一卷遗文一卷) (战国)慎到撰、(清)钱熙祚校并辑逸文 FB.59:9.268(1)
商君书(五卷附考一卷) (战国)商鞅撰、(清)严可均校 FB.59:9.268(2)
邓析子(一卷) (春秋)邓析撰 FB.59:9.268(3)
韩非子(二十卷识误三卷) (战国)韩非撰、佚名注 FB.59:9.269
尹文子(一卷校勘记一卷) (战国)尹文撰、(清)钱熙祚校勘 FB.59:9.270(1)
墨子(十六卷) (战国)墨翟撰、(清)毕沅校注 FB.59:9.270(2)
鬼谷子(三卷篇目考一卷附录一卷) (梁)陶宏景注、(清)秦恩复校 FB.59:9.271(1)
公孙龙子(一卷) (春秋)公孙龙撰、(宋)谢希深注 FB.59:9.271(2)
尸子(二卷) (战国)尸佼撰、(清)孙星衍辑 FB.59:9.271(3)
鹖冠子(三卷) (宋)陆佃解 FB.59:9.271(4)
燕丹子(三卷) (清)孙星衍校 FB.59:9.271(5)
吕氏春秋(二十六卷附考一卷) (秦)吕不韦撰、(汉)高诱注 FB.59:9.272
老子道德经(二卷音义一卷) (春秋)李耳撰、(晋)王弼注 FB.59:9.273(1)
关尹子(一卷) (战国)尹喜撰 FB.59:9.273(2)
列子(八卷) (战国)列御寇撰、(晋)张湛注 FB.59:9.273(3)
庄子(十卷) (战国)庄周撰、(晋)郭象注 FB.59:9.274
文子(二卷校勘记一卷) (战国)辛钘撰、(清)钱熙祚校勘 FB.59:9.275(1)
文子缵义(十二卷) (元)杜道坚撰 FB.59:9.275(2)
意林(五卷逸文一卷附别下斋补刻宋本第六卷) (唐)马总辑 FB.59:9.275(3)
儒家
扬子法言(十三卷音义一卷) (汉)扬雄撰、(唐)李轨注 FB.59:9.276(1)
新语(二卷) (汉)陆贾撰 FB.59:9.276(2)
新书(十卷) (汉)贾谊撰、(清)卢文弨校 FB.59:9.276(3)
盐铁论(十卷校勘小识一卷) (汉)桓宽撰、王先谦撰校勘小识 FB.59:9.276(4)
论衡(三十卷) (汉)王充撰 FB.59:9.277
潜夫论(十卷) (汉)王符撰、(清)汪继培笺 FB.59:9.278(1)
桓子新论(一卷) (汉)桓谭撰、(清)孙冯翼辑 FB.59:9.278(2)
申鉴(五卷) (汉)荀悦撰、(明)黄省曾注 FB.59:9.279(1)
人物志(三卷) (魏)刘邵撰、(北魏)刘曌? FB.59:9.279(2)
中说(十卷) (隋)王通撰、(宋)阮逸注 FB.59:9.279(3)
明夷待访录(一卷) (清)黄宗羲撰 FB.59:9.279(4)
周子通书(一卷) (宋)周敦颐撰 FB.59:9.279(5)
二程全书(六种) (宋)程颐、(宋)程颢撰 FB.59:9.280-281
河南程氏遗书(二十五卷附录一卷) (宋)朱熹辑 FB.59:9.280(1)
河南程氏外书(十二卷) (宋)朱熹辑 FB.59:9.280(2)
明道文集(五卷) (宋)程颐撰 FB.59:9.280(3)
伊川文集八卷遗文一卷附录一卷) (宋)程颐撰 FB.59:9.280(4)
伊川易传(四卷) (宋)程颐撰 FB.59:9.281(1)
伊川经说(八卷) (宋)程颐撰 FB.59:9.281(2)
二程粹言(二卷) (宋)杨时订定 FB.59:9.281(3)
张子全书(十五卷) (宋)张载撰、(宋)朱熹注释 FB.59:9.282
晦庵先生朱文公集(一百卷续集十一卷别集十卷目录二卷) (宋)朱熹着 FB.59:9.283-289
陆象山先生全集(三十六卷) (宋)陆九渊撰、(清)李绂评点 FB.59:9.290
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 (明)王守仁撰 FB.59:9.291-292
王文成公传习录(三卷附朱子晚年定论一卷) (明)王守仁撰 FB.59:9.291(1)
王文成公文录(五卷) (明)王守仁撰 FB.59:9.291(2)
王文成公别录(十卷) (明)王守仁撰 FB.59:9.291(3)
王文成公外集(七卷) (明)王守仁撰 FB.59:9.292(1)
王文成公文录续编(六卷) (明)王守仁撰 FB.59:9.292(2)
王文成公年谱(三卷附录二卷) (明)钱德洪编、(明)王畿辑附录 FB.59:9.292(3)
王文成公世德纪(一卷附录一卷) (明)钱德洪,(明)王畿辑 FB.59:9.292(4)
五种遗规(十六卷) (清)陈弘谋辑 FB.59:9.293-294
养正遗规(二卷补编一卷) (清)陈弘谋辑 FB.59:9.293(1)
训俗遗规(四卷) (清)陈弘谋辑 FB.59:9.293(2)
从政遗规(二卷) (清)陈弘谋辑 FB.59:9.294(1)
教女遗规(三卷) (清)陈弘谋辑 FB.59:9.294(2)
在官法戒录(四卷) (清)陈弘谋辑 FB.59:9.294(3)
小学集注(六卷) (宋)朱熹撰、(明)陈选注 FB.59:9.295(1)
御纂性理精义(十二卷) (清)李光地等辑 FB.59:9.295(2)
近思录集注(十四卷) (宋)朱熹、(宋)吕祖谦撰 FB.59:9.295(3)
宋元学案(一百卷卷首一卷考略一卷) (清)黄宗羲撰 FB.59:9.296-299
明儒学案(六十二卷师说一卷) (清)黄宗羲撰 FB.59:9.300-301
国朝学案小识(十四卷卷末一卷) (清)唐鉴撰 FB.59:9.302
国朝汉学师承记(八卷) (清)江藩撰 FB.59:9.303(1)
国朝经师经义目录(一卷) (清)江藩撰 FB.59:9.303(2)
国朝宋学渊源记(二卷附记一卷) (清)江藩撰 FB.59:9.303(3)
风俗通义(十卷) (汉)应劭撰 FB.59:9.303(4)
古今注(三卷) (晋)崔豹撰 FB.59:9.303(5)
中华古今注(三卷) (晋)马缟撰 FB.59:9.303(6)
困学纪闻注(二十卷卷首一卷) (清)翁元圻撰 FB.59:9.304-305
日知录集释(三十二卷刊误二卷续刊误二卷) (清)顾炎武撰 FB.59:9.306-308
十驾斋养新录(二十卷余录三卷) (清)钱大昕撰 FB.59:9.309
东塾读书记(二十五卷) (清)陈澧撰 FB.59:9.310
农家
齐民要术(十卷) (北魏)贾思勰撰 FB.59:9.311(1)
农桑辑要(七卷) (元)司农司撰 FB.59:9.311(2)
蚕事要略(一卷) (清)张行孚撰 FB.59:9.311(3)
医家
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二十四卷) (唐)启玄子注、(宋)林亿等校正 FB.59:9.312(1)
黄帝内经素问遗篇(一卷) (宋)刘温舒原本 FB.59:9.312(2)
难经集注(五卷) (明)王九思,(明)王鼎象辑 FB.59:9.313(1)
本草经(三卷) (魏)吴普等述、(清)孙星衍 FB.59:9.313(2)
注解伤寒论(十卷) (汉)张仲景撰、(晋)王叔和编 FB.59:9.314
金匮玉函要略方论(三卷) (汉)张仲景撰、(晋)王叔和集 FB.59:9.315(1)
黄帝内经灵枢(十二卷) (唐)王冰注 FB.59:9.315(2)
算法术数
周髀算经(二卷音义一卷) (汉)赵爽注、(北周)甄鸾述 FB.59:9.316(1)
历代长术辑要(十卷古今推步诸术考二卷) (清)汪曰桢撰 FB.59:9.316(2)
易林(十六卷) (汉)焦赣撰 FB.59:9.317(1)
集注太玄(十卷) (宋)司马光撰 FB.59:9.317(2)
皇极经世书绪言(八卷卷首一卷杂着一卷) (宋)邵康节撰 FB.59:9.318
杂家
淮南子(二十一卷) (汉)刘安撰、(汉)高诱注、(清)庄逵吉校 FB.59:9.319
抱朴子(内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附篇一卷) (晋)葛洪撰 FB.59:9.320
颜氏家训(七卷壬子年重校一卷注补正一卷注补并重校一卷) (北齐)颜之推着 FB.59:9.321
小说家
博物志(十卷) (晋)张华撰、(宋)周日用等注 FB.59:9.322(1)
世说新语(三卷) (南朝宋)刘义庆撰、(梁)刘孝标注 FB.59:9.322(2)
续世说(十二卷) (宋)孔平仲撰 FB.59:9.322(3)
释道家
弘明集(十四卷) (梁)释僧佑撰 FB.59:9.323
广弘明集(四十卷) (唐)释道宣撰 FB.59:9.324-325
周易参同契考异(一卷) (宋)朱熹撰、(清)钱熙祚校 FB.59:9.326(1)
诸子大意
子略(四卷) (宋)高似孙撰 FB.59:9.3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