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算法
㈠ 立冬是什么时候
2020年立冬是什么时候开始:11月7日 立冬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此时斗柄指向西北,太阳黄经达225°,于公历11月7-8日之间交节,属于季节类节气,意味着此时风雨、干湿、光照、气温等,处于转折点上,开始从秋季向冬季气候过渡,是一个适宜享受丰收以及修身养心的季节,2020年立冬是在11月07日,星期六这一天。
2020年是冷冬还是暖冬
是冷冬的可能性比较大。根据气象学家研究发现,2020年8月份左右,地球赤道太平洋部分海表温度相对于常年要低一些,我国中部和东部地区开始出现大规模降温,特别是在南部地区。
其次2020年下半年最明显也是最大的冷空气,2020年可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而拉尼娜现象会导致气候出现严寒、飓风以及暴雨等情况,所以2020年很有可能会出现冷冬。
立冬日期的算法是什么
具体如下:
立冬公式:公式(Y*D+C)-L
公式解读:Y=年数后2位,D=0.2422,L=闰年数,21世纪C=7.438,20世纪=8.218.
举例说明:以2089年立冬日期=[88×0.2422+7.438]-[88/4]=28-21=6,11月7日是立冬。
㈡ 24节气怎么计算的
一、划分方法: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二、日期计算:
通式寿星公式——[Y×D+C]-L
Y=年代数的后2位、D=0.2422、L=闰年数、C取决于节气和年份。
21世纪立春的C值=3.87
例如:2017年的立春日期
[17×0.2422+3.87]-[(17-1)/4]=7.9874-4=3
所以2017年的立春日期是2月3日。
(注:计算结果只保留整数)
三、节与气:
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计十二个节和十二个气。即一个月之内有一节一气,每两节气相距,平均约三十天又十分之四,而阴历每月之日数.则为二十九天半,故约每三十四个月,必遇有两月仅有节而无气、及有气而无节者。
有节无气之月,即农历之闰月,有气无节之月不为闰月。
(2)立冬算法扩展阅读:
一、二十四节气歌
立春梅花分外艳,雨水红杏花开鲜;
惊蛰芦林闻雷报,春分蝴蝶舞花间。
清明风筝放断线,谷雨嫩茶翡翠连,
立夏桑果像樱桃,小满养蚕又种田。
芒种玉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练;
小暑风催早豆熟,大暑池畔赏红莲。
立秋知了催人眠,处暑葵花笑开颜;
白露燕归又来雁,秋分丹桂香满园。
寒露菜苗田间绿,霜降芦花飘满天;
立冬报喜献三瑞,小雪鹅毛片片飞。
大雪寒梅迎风狂,冬至瑞雪兆丰年;
小寒游子思乡归,大寒岁底庆团圆。
二、二十四节气 的影响:
二十四节气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二十四节气较准确反映了季节的变化并用于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二十四节气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
二十四节气将天文、农事、物候和民俗实现了巧妙的结合,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时节令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漫长的农耕社会中,二十四节气为指导农事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诸如立春、冬至、清明等一些重要节气还有“咬春”、“踏青”等趣味盎然的民俗。
二十四节气对我们的生活、文化等仍有实用价值。比如,从十分流行的中医养生来看,秋季起于立秋节气,紧邻大暑,又热又湿;秋季结束于霜降,已近立冬,气候又干又冷。
秋初和秋末虽然同在一个季节,但气候却完全相反,医生遇到的季节病和中医养生需要预防的病也截然不同。所以,治病和养生简单地跟着四季走还不够,更要跟着节气走。
㈢ 春夏秋冬每个季节的月份怎么算
在北半球,春季为3、4、5月份,夏季为6、7、8月份,秋季为9、10、11月份,冬季为12、1、2月份。这是按照气温划分的。
按照月份来划分,春季为1、2、3月份,夏季为4、5、6月份,秋季为7、8、9月份,冬季为10、11、12月份。
春季:四季之一。从节气意义上讲,春季的开始是在立春,春季的结束在立夏。在欧美,春季从中国的春分开始,到夏至结束。气象工作者就研究出一种尽量符合自然景象的四季划分标准,以5天平均气温为标准,把冬季以后五天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时开始进入春季,当温度高于22℃时意味着春季的结束夏季的开始。
夏季:夏季是一年的第二个季节,是四季之一。在大多数地区夏季是气候炎热、有可能缺水的季节。在北温带,气象意义的夏季为5月21日(小满)~8月22日(处暑);在南温带,气象意义的夏季为11月21日(北半球的小雪)~次年2月18日(北半球的雨水)。
秋季:秋季是春夏秋冬四季之一。从气象意义上划分,北温带的秋季在8月23日(处暑)~11月20日(小雪);南温带的秋季在2月19日(北半球雨水)~5月21日(北半球小满)。
冬季:冬季是四季之一,秋春之间的季节。天文学上认为是从12月至3月,中国习惯指立冬到立春的三个月时间,也指农历“十、十一(冬)、十二(腊)月”一共三个月。
拓展资料
春夏秋冬
释义:指四季或一年。
出处: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二十八回:“只见绿一团,红一簇,也不分春夏秋冬,万卉千花,尽皆铺缀。”
示例:钱钟书《围城》:“好比女人穿中西各色春夏秋冬的服装,做出支颐扭额、行立坐卧种种姿态,照成一张张送人留念的照相。”
春夏秋冬又称为“四季”,是地球围绕太阳运行所产生的结果。春天始于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夏天始于“立夏”;秋天始于“立秋”;冬天则始于“立冬”。在黄河流域最为确切。我国劳动人民总结的基本规律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也正是《黄帝内经》等国学典籍所阐述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想。
参考资料:网络-春夏秋冬
㈣ 按古代的算法,哪天开始算是冬季
立冬。立春入春季,立夏进夏季,立秋达秋季。立冬则是冬季
㈤ 立冬几天开始数九了吗
冬天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是每一年都会到来的,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喜欢冬天或者是期待冬天的来临,但是冬天所产生的天气变化也是我们应该去进行考虑的一个方面,那么什么时候就代表着冬天的开始呢?立冬节气之后又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况呢?
立冬几天开始数九
数九是我国发明的一种计算寒天与春暖花开日期的方法,民谚云: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可见数九的开始日期是从冬至逢壬日算起,大概在立冬节气后面的一个月多一些才会到数九天。
描写数九的古诗
消寒诗图
头九初寒才是冬,三皇治世万物生,
尧汤舜禹传桀事,武王伐纣列国分。
二九朔风冷难当,临潼斗宝各逞强,
王翦一恕平六国,一统江山秦始皇。
三九纷纷降雪霜,斩蛇起义汉刘邦,
霸王力举千斤鼎,弃职归山张子房。
四九滴水冻成冰,青梅煮酒论英雄,
孙权独占江南地,鼎足三分属晋公。
五九迎春地气通,红拂私奔出深宫,
英雄奇遇张忠俭,李渊出现太原城。
六九春分天渐长,咬金聚会在瓦岗,
茂公又把江山定,秦琼敬德保唐王。
七九南来雁北飞,探母回令是彦辉,
夤夜母子得相会,相会不该转回归。
八九河开绿水流,洪武永乐南北游,
伯温辞朝归山去,崇祯无福天下丢。
九九八十一日完,闯王造反到顺天,
三桂令兵下南去,我国大清坐金銮。
数九的计算方式
每年的冬至节气过后逢壬数九。一般四九时最冷,是一年中最冷的一段时间;到了九九时,便寒气尽消,春深日暖了。数九的正确算法是从冬至后第一个壬日算起,故,九在每个年份中具体日期是不固定的,须视冬至后第一个壬日在哪一天而定。另有错误认为数九是从冬至这天算起的,从冬至这天算起那么每年九的具体时间是固定的,每个九都固定在冬至后第9天,以9的倍数来计算。
㈥ 古人是怎么推算节气的
立春:太阳黄经为315度。是二十四节气的头一个节气。其含意是开始进入春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
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雨水:太阳黄经为330度。这时春风遍吹,冰雪溶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惊蛰:太阳黄经为345度。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中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所
以叫惊蛰。这个时期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孵化。中国部分地区进入了春耕季节。谚语云:“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惊蛰一
犁土,春分地气通。”“惊蛰没到雷先鸣,大雨似蛟龙。”
春分:太阳黄经为0度。春分日太阳在赤道上方。这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这一天南北半球昼夜相等。所以叫春分。中国古书中有不少有
关春分的记载,如:“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更向北移,北半球昼长夜短。所以,春分是北半
球春季开始。中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各地农谚有:“春分在前,斗米斗钱(广东)”,“春分甲子雨绵绵,夏分甲子
火烧天(四川)”,“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湖北)”,“春分种菜,大暑摘瓜(湖南)”,“春分种麻种靛,秋分收麦收蒜
(安徽)”。
清明:太阳黄经为15度。此时气候清爽温暖,草木开始发新枝芽,万物开始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从前,在清明节这一天,有些人家
都在门口插上扬柳枝条,还到郊外踏青,祭扫坟墓,这是古老的习俗。
谷雨:太阳黄经为30度。就是雨水生五谷的意思,由于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所以,谷雨就是“雨生百谷”。谚云:“谷雨前后
种瓜种豆”。
立夏:太阳黄经为45度。是夏天的开始,从此进入夏天,万物旺盛。习惯上把立夏当作是气温显着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
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小满:太阳黄经为60度。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忙种:太阳黄经为75度。这是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晚谷,黍,稷等,如过了这个时候再种有芒的作物就不好成熟了。同时,
“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麦,大麦等,“种”指种子。芒种即表明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芒种前后,中国中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雨量增多,
气温升高,进入连绵阴雨的梅雨季节,空气十分潮湿,天气异常闷热,各种器具和衣物容易发霉,所以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叫“黄梅天”。
夏至:太阳黄经为90度。太阳在黄经为90度“夏至点”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上空,中午太阳最高。这一天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昼最短
的一天,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天地万物在此时生长最旺盛。所以古时候又把这一天叫做日北至,意思是太阳运行到最北的一日。过
了夏至,太阳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一天比一天缩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长。
小暑:太阳黄经为105度。天气已经很热,但不到最热的时候,所以叫小暑。此时,已是初伏前后。
大暑:太阳黄经为120度。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正值二伏前后,长江流域的许多地方,经常出现摄氏40度的高温天气。要作好防暑
降温工作。这个节气雨水多,有“小暑,大暑,淹死老鼠”谚语,要注意防讯防涝。
立秋:太阳黄经为135度。秋是植物快成熟的意思。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秋高七爽,月明风清。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
处暑: 太阳黄经为150度。这时夏季火热已经到头了,暑气就要散了。它是温度下降的一个转折点,是气候变凉的象征,表示暑天终止。
白露:太阳黄经为165度。天气转凉,地面水气结霜最多。
秋分:太阳黄经为180度。秋分着一天同春分一样,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从这一天起,阳光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
推移,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依中国旧历的秋季论,这一天刚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一半,因而称秋分。但在天文学上规定,北半球的秋天是从
秋分开始的。
寒露:太阳黄经为195度。白露后,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到了寒露,则露水日多,且气温更低了。所以,有人说,寒是露之气,先
白而后寒,是气候将逐渐转冷的意思。而水气则凝结成白色露珠。
霜降:太阳黄经为210度。天气已冷,开始有霜冻了,所以叫霜降。
立冬:太阳黄经为225度。习惯上,中国人民把这一天当作冬季的开始。冬,作为终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了,作物收割之后
要收藏起来的意思。立冬一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结冰。中国各地农民都将陆续地转入农田水利基本??敧?湹浡挀潃????建设和
其他农事活动中。
小雪:太阳黄经为240度。气温下降,开始降雪,但还不到大雪纷飞的时节,所以叫小雪。小雪前后,黄河流域开始降雪(南方降雪还要
晚两个节气);而北方,已进入封冻季节。
大雪:太阳黄经为255度。大雪前后,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而北方,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严冬了。
冬至:太阳黄经为270度。冬至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中国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开始进入数九寒天。天文学上规定这
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开始。而冬至以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就逐渐长了。谚云:“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小寒:太阳黄经为285度。小寒以后,开始进入寒冷季节,冷气积久而寒,小寒是天气寒冷而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
大寒:太阳黄经为300度。大寒就是天气寒冷到了极点的意思。大寒前后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大寒正值三九,谚曰:“冷在三九”。
大寒以后,立春接着到来,天气渐暖。至此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完成了一个循环。
从节气的含意可知,二十四节气又可以分为四类,即: 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
节气。
象征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
反映降水量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
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㈦ 推算节气有什么简易方法
节气推算法
干支纪月是指节气月。是以交节时间决定起始的。实际上我们是研究从立春时刻推算十二节气的交节日时的方法,节气时间是根据太阳直射地球某一纬度的时间而确定的,是属于太阳历范畴。农历月是以月象为依据,以月球的朔望确定一月,是属.于太阴历的范畴,要做到从立春节开始,推算其它节气交节的农历时间,馀了要考虑小月因素以外,还要在农历月的基础上,加上一个修正值,使之符合太阳历,笔者曾编着过于支万年历,发现节气与农历月之间,有一定规律可以进行修正,只要加上相应的修正值,从立春节即可推算全年任何一个节气的交节日期。大部分节气不差一个时辰。个别节气在推算中会有几个时辰的误差,但用心算法达到这样的精度,已经完全可以满足实用要求了。古人曾规定了一个修正数,不甚精确,笔者经过慎密演算,重新确定了修正值,歌诀是:
立春时刻起根源,
惊蛰倒退时辰三,
要知清明三月节,
不用加减做龙坛。
加八时辰是立夏,
二日退一芒种天,
三日四时为小暑,
五天秋到衣食干。
五日十时交白露,
六日五时寒露天,
六日七时立冬节,
六日四时大雪连。
五日九时交小寒,
推算不会差半天。
以上是从立春节时间起计算不同节气,需要加上有不同时间修正值。
了解了由立春起,推算十二节气时修正值,再根据“银盘于”歌,即可算出一年中的任何一个节气的交节时间,知道了交节时间,就能确定干支纪月的起始。
试以1957年为例,推算立冬时间,确定干支纪月。
“银盘子”歌诀曰:“丁酉癸卯初五蛇,木局后刀四申腊”。“银盘子”所表达的意思为:1957年岁次丁酉,正月初一的日干支是癸卯,正月初五巳时立春。十月、二月、六月、闰八月、四月、七月、腊月为小月,该年闰八月。
立冬节为十月节,因该年闰八月,所以立冬节在阴历九月中,该年正月初五立春,设九个月后的初五(即九月初五)立冬。立冬前经历了五个小月(小月29日,干支月约30日),先补上五日,再加上修正值六日七个时辰,即为立冬时间。
立冬日期为:九月初五巳时+(五日) +(六日七个时辰)=九月十七日子时。
㈧ 每年立春的日期可以通过查日历得出来,但立春的时辰怎么确定呢谢谢!
二十四节气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由于地球公转时的角速度不一致,因此无法通过简单的计算得出.
立春日期的计算
计算公式:[Y*D+C]-L
公式解读:年数的后2位乘0.2422加3.87取整数减闰年数。21世纪C值=3.87,22世纪C值=4.15。
举例说明:2058年立春日期的计算步骤[58×.0.2422+3.87]-[(58-1)/4]=17-14=3,则2月3日立春。
雨水日期的计算 [Y*D+C]-L
公式解读:年数的后2位乘0.2422加18.74取整数减闰年数。21世纪雨水的C值18.73。
举例说明:2008年雨水日期=[8×.0.2422+18.73]-[(8-1)/4]=20-1=19,2月19日雨水。
例外:2026年计算得出的雨水日期应调减一天为18日。
惊蛰日期的计算 [Y*D+C]-L
公式解读:年数的后2位乘0.2422加5.63取整数减闰年数。21世纪惊蛰的C值=5.63。
举例说明:2088年惊蛰日期=[88×.0.2422+5.63]-[88/4]=26-22=4,3月4日是惊蛰。
例外:无。
春分日期的计算 [Y*D+C]-L
公式解读:年数的后2位乘0.2422加20.646取整数减闰年数。21世纪春分的C值=20.646。
举例说明:2092年春分日期=[92×.0.2422+20.646]-[92/4]=42-23=19,3月19日是春分。
例外:2084年的计算结果加1日。
清明节日期的计算 [Y*D+C]-L
公式解读:Y=年数后2位,D=0.2422,L=闰年数,21世纪C=4.81,20世纪=5.59。
举例说明:2088年清明日期=[88×.0.2422+4.81]-[88/4]=26-22=4,4月4日是清明。
例外:无。
谷雨节日期的计算 [Y*D+C]-L
公式解读:Y=年数后2位,D=0.2422,L=闰年数,21世纪C=20.1,20世纪=20.888。
举例说明:2088年谷雨日期=[88×.0.2422+20.1]-[88/4]=41-22=19,4月19日是谷雨。
例外:无。
立夏日期的计算 [Y*D+C]-L
公式解读:Y=年数后2位,D=0.2422,L=闰年数,21世纪C=5.52,20世纪=6.318。
举例说明:2088年立夏日期=[88×.0.2422+5.52]-[88/4]=26-22=4,5月4日是立夏。
例外:1911年的计算结果加1日。
小满日期的计算 [Y*D+C]-L
公式解读:Y=年数后2位,D=0.2422,L=闰年数,21世纪C=21.04,20世纪=21.86。
举例说明:2088年小满日期=[88×.0.2422+21.04]-[88/4]=42-22=20,5月20日小满。
例外:2008年的计算结果加1日。
芒种日期的计算 [Y*D+C]-L
公式解读:Y=年数后2位,D=0.2422,L=闰年数,21世纪C=5.678,20世纪=6.5。
举例说明:2088年芒种日期=[88×.0.2422+5.678]-[88/4]=26-22=4,6月4日芒种。
例外:1902年的计算结果加1日。
夏至日期的计算 [Y*D+C]-L
公式解读:Y=年数后2位,D=0.2422,L=闰年数,21世纪C=21.37,20世纪=22.20。
举例说明:2088年夏至日期=[88×.0.2422+21.37]-[88/4]=42-22=20,6月20日夏至。
例外:1928年的计算结果加1日。
小暑日期的计算 [Y*D+C]-L
公式解读:Y=年数后2位,D=0.2422,L=闰年数,21世纪C=7.108,20世纪=7.928。
举例说明:2088年小暑日期= [88×0.2422+7.108]-[88/4]=28-22=6,7月6日是小暑。
例外:1925年和2016年的计算结果加1日。
大暑日期的计算 [Y*D+C]-L
公式解读:Y=年数后2位,D=0.2422,L=闰年数,21世纪C=22.83,20世纪=23.65。
举例说明:2088年大暑日期= [88×0.2422+22.83]-[88/4]=44-22=22,7月22日大暑。
例外:1922年的计算结果加1日。
立秋日期的计算 [Y*D+C]-L
公式解读:Y=年数后2位,D=0.2422,L=闰年数,21世纪C=7.5,20世纪=8.35。
举例说明:2088年立秋日期=[88×0.2422+7.5]-[88/4]=28-22=6,8月6日是立秋。
例外:2002年的计算结果加1日。
处暑日期的计算 [Y*D+C]-L
公式解读:Y=年数后2位,D=0.2422,L=闰年数,21世纪C=23.13,20世纪=23.95。
举例说明:2088年处暑日期=[88×0.2422+23.13]-[88/4]=44-22=22,8月22日处暑。
例外:无。
白露日期的计算 [Y*D+C]-L
公式解读:Y=年数后2位,D=0.2422,L=闰年数,21世纪C=7.646,20世纪=8.44。
举例说明:2088年白露日期=[88×0.2422+7.646]-[88/4]=28-22=6,9月6日是白露。
例外:1927年的计算结果加1日。
秋分日期的计算 [Y*D+C]-L
公式解读:Y=年数后2位,D=0.2422,L=闰年数,21世纪C=23.042,20世纪=23.822。
举例说明:2088年秋分日期=[8×.0.2422+23.042]-[88/4]=44-22=22,9月22日是秋分。
例外:1942年的计算结果加1日。
寒露日期的计算 [Y*D+C]-L
公式解读:Y=年数后2位,D=0.2422,L=闰年数,21世纪C=8.318,20世纪=9.098。
举例说明:2088年寒露日期=[88×0.2422+8.318]-[88/4]=29-22=7,10月7日是寒露。
例外:无。
霜降日期的计算 [Y*D+C]-L
公式解读:Y=年数后2位,D=0.2422,L=闰年数,21世纪C=23.438,20世纪=24.218。
举例说明:2088年霜降日期=[88×0.2422+23.438]-[88/4]=44-22=22,10月22日霜降。
例外:2089年的计算结果加1日。
立冬日期的计算 [Y*D+C]-L
公式解读:Y=年数后2位,D=0.2422,L=闰年数,21世纪C=7.438,20世纪=8.218。
举例说明:2088年立冬日期=[88×0.2422+7.438]-[88/4]=28-22=6,11月6日是立冬。
例外:2089年的计算结果加1日。
小雪日期的计算 [Y*D+C]-L
公式解读:Y=年数后2位,D=0.2422,L=闰年数,21世纪C=22.36,20世纪=23.08。
举例说明:2088年小雪日期=[88×0.2422+22.36]-[88/4]=43-22=21,11月21日小雪。
例外:1978年的计算结果加1日。
大雪日期的计算 [Y*D+C]-L
公式解读:Y=年数后2位,D=0.2422,L=闰年数,21世纪C=7.18,20世纪=7.9。
举例说明:2088年大雪日期=[88×0.2422+7.18]-[88/4]=28-22=6,12月6日大雪。
例外:1954年的计算结果加1日。
冬至日期的计算 [Y*D+C]-L
公式解读:Y=年数后2位,D=0.2422,L=闰年数,21世纪C=21.94,20世纪=22.60。
举例说明:2088年冬至日期=[88×0.2422+21.94]-[88/4]=43-22=21,12月21日冬至。
例外:1918年和2021年的计算结果减1日。
小寒日期的计算 [Y*D+C]-L
公式解读:Y=年数后2位,D=0.2422,L=闰年数,21世纪C=5.4055,20世纪=6.11。
举例说明:1988年小寒日期=[88×.0.2422+6.11]-[(88-1)/4]=27-21=6,1月6日小寒。
例外:1982年计算结果加1日,2019年减1日。
大寒日期的计算 [Y*D+C]-L
公式解读:Y=年数的后2位,D=0.2422,L=闰年数,21世纪C=20.12,20世纪C=20.84。
举例说明:2089年大寒日期=[89×0.2422+20.12]-[(89-1)/4]=41-22=19,1月19日大寒。
例外:2082年的计算结果加1日,20世纪无。
㈨ 2021冬至节气的具体时辰是什么,冬至点计算方法
2021冬至节气的具体时辰是什么?
2021年冬至具体时辰:12月21日当天的酉时18:02。未来十年的冬至节气的具体时辰都是不一样的,没有规律可循。
2022年冬至具体时辰:公历2022年12月22日 05:37
2023年冬至具体时辰:公历2023年12月22日 11:23
2024年冬至具体时辰:公历2024年12月21日 17:18
2025年冬至具体时辰:公历2025年12月21日 23:04
2026年冬至具体时辰:公历2026年12月22日 04:53
2027年冬至具体时辰:公历2027年12月22日 10:46
2028年冬至具体时辰:公历2028年12月21日 16:31
2029年冬至具体时辰:公历2029年12月21日 22:23
2030年冬至具体时辰:公历2030年12月22日 04:14
2031年冬至具体时辰:公历2031年12月22日 09:59
冬至点计算方法
在古代,要进一步提高历法的精度,必须从冬至时刻的测量方法上改进。西汉以后,古代天文学家一般使用八尺高表,来测定冬至的日期。但是,用八尺高表简单地进行测量,并不能得到理想的结果。
祖冲之首先从观测技术上改进,提高观测精度,由于冬至前后的影长变化不太明显,这给冬至时刻的准确测定带来困难,更重要的是简单的测量只能得到冬至发生的日期,而不能得到一天中什么时刻是冬至!
祖冲之想出一个新的方法,他不直接观测冬至那天日影的长度,而是观测冬至前后二十三四日的日影长度,再取它们的平均值,求出冬至发生的日期和时刻,又由于离开冬至日远些,日影的变化就快些,所以这一方法提高了冬至时刻的测定精度,使用这种观测方法的,祖冲之是世界第一人。
祖冲之制定的《大明历》的岁(一年),实取365.2428日,这在当时来说是很精密的。一直到了南宋以后,才有人达到或超过祖冲之的观测水平。
祖冲之仔细研究了每日影长的变化规律,利用冬至日前后影长对称的关系,提出了确定冬至日时刻的新方法,该方法不受阴云蔽日不能测量日影的影响,能求出冬至时刻,此法为后世长久沿用。
即取冬至日前后几天的晷影长度,折算求得中点,当作冬至日期,而且通过每天影子长度差异,计算冬至时刻。
宋代周琮则用立冬和立春二天的影子来测算,他认为离冬至日比较远,天数差得多,比较容易推算。
《纪元历》之后的历法,把计算方法做的更加详细,但是本质都是祖冲之的方法。
准确求得两次冬至点具体时间,然后除以年数,就可以得到平均的回归年长度。如果记录时间足够长,误差就会变小。我们常说元代郭守敬测出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他实际上使用了刘宋开始的长期数据。通过加测量长度,大大减小了误差。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早已有黄道(黄道吉日),自然也有黄道度数。
古代历史上测冬至多是定气法,但其余计算又用平气,一个历法两种方式同时存在,但在重大的事情中,所用的皆是定气为准,这是为了验证准确,采用能够体现真实度的定气法。
所以发展到后来,计算二十四节气就采用定气算法,即把一周天(一个回归年太阳在星空背景走过的轨迹)从角度上进行24等分。
把一周天分成360度与分成365.25度,虽然不影响最后的24气的时刻计算的精度。毕竟都是等分的。只要找到恒星背景的相对位置就可以了。
只不过,影响的是每天的日行度数,一周天分成365.25度时是每天日行一度,改成360度的话,就有些不大方便计算了,这就是为什么古代采用一周天分成365.25度的原因。
㈩ 人去世后的第一个冬至祭拜是怎么算法的
2011年二十四节气时间(几点几分)------详见下文:
2011年2月4日(农历正月初二)12:33 立春
(农历正月十七)2月19日08:25 雨水
(农历二月初二)3月6日06:30 惊蛰
(二月十七)3月21日07:21 春分
4月5日(农历三月初三)11:12 清明
4月20日(三月十八)18:17 谷雨
2011年5月6日(农历四月初四)04:23 立夏
5月21日(四月十九)17:21 小满
6月6日(五月初五)08:27 芒种
6月22日(五月廿一日)01:17 夏至
7月7日(六月初七)18:42 小暑
7月23日(六月廿三日)12:12 大暑
2011年立秋详细时间:阳历8月8日04:34(七月初九)
8月23日19:21 处暑(七月廿四日)
9月8日07:34 白露(农历八月十一)
9月23日17:05 秋分(八月廿六日)
10月8日23:19 寒露(九月十二)
10月24日02:30 霜降(九月廿八日)
2011年11月8日02:35 立冬(十月十三)
11月23日00:08 小雪(十月廿八日)
12月7日19:29 大雪(十一月十三)
12月22日13:30 冬至(农历十一月廿八日)
2012年1月6日06:44 小寒(十二月十三)
2012年1月21日00:10 大寒(十二月廿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