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操作系统 » 人类的算法

人类的算法

发布时间: 2023-02-05 14:55:48

Ⅰ 《人类的算法》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人类的算法》(【英】罗宾·邓巴)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密码:rkwi

书名:人类的算法

作者:【英】罗宾·邓巴

译者:胡正飞

豆瓣评分:7.1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9-7-1

页数:232

内容简介:

● 是什么让人类如此与众不同?人类是拥有文化的物种吗?我们如何具备了心智能力?语言文化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我们选择了一夫一妻制?社群如何给我们带来集体感和归属感?……这些问题将带你重新认识自己,揭秘人类卓尔不群的6大特质。

●《人类的算法》是“邓巴数”提出者、着名进化人类学家罗宾·邓巴的经典着作,是湛庐文化重磅推出的罗宾·邓巴“深度理解社群”四部曲之一。邓巴教授通过进化、心智、伴侣关系、语言本能、高级文化、群体意识6个角度展现了人类卓尔不群的特质,从社群的底层逻辑——“人”开始讲起,并揭示了遥远的过去如何影响了我们的现在,人类又如何在社群和未来的商业社会中发挥作用。带你深度理解社群,理解人类,更好地面对未来社会。

作者简介:

罗宾·邓巴

着名进化人类学家,牛津大学认知及进化人类学学院院长、教授,“邓巴数”提出者,即人类智力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是150人,邓巴数理论被认为是诸多人力资源管理及社交网络服务的基础。

Ⅱ 人类识别面部用的是什么算法


这是一个相当好的问题,我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些新的论文,强调了面孔各个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与链接。尤其是反思Calder & Young (2005)的精彩综述之后特意查阅了相关论文, 深感面孔处理的精妙,以及深藏的处理 ‘算法’ 之巧妙。尽让我斗胆在此大致介绍下自己的理解,望批评指正。
(最近我有个Live,在周六,也是说关于面孔识别。有兴趣可以来看看华沙的 Live—— 看脸的科学第二集 - 看脸的世界 - 知乎专栏)
按照David Marr等视觉研究大神的精彩观点,我们任何的视觉处理都是信息处理(而非简单地、粗暴地处理看到东西本身);很显然面孔,这一种最为重要的、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视觉信息不能免俗,也是一种信息处理过程。所以题主提到能不能用计算机模拟其实是个非常好的问题,冯诺依曼机作为以人类为原本的计算机,完全应该有人类的能力。不过,很抱歉,我们目前都没有完全理解视觉过程,而目前计算机的很多CV研究并不完全按照人类的识别方法进行(老实说,可能计算机视觉和人类视觉的交际也就到70年代Hubel & Wiseal的论文为止了吧)。所以我的观点其实很简单,计算机目前基于更强的计算能力,完全可以利用已知的一些大脑处理面孔方式对于面孔进行分析,但是效率和准确度和人类不好比(严格说是效率);当我们更加理解了大脑的原理之后,相信不在不远的将来,计算机完全可以做到更好。

Ⅲ 人类原始的计算方法有什么

1.
结绳计数
绳子每打一个结代表一个或一次。
2.筹码计数(或小石块)
每一筹码代表1,或10,或100等。
3.
在木头上画道
每一道代表1,或10,或100等。
4、算盘
使用算盘计数,以及进行计算。
古老的结绳记数法

Ⅳ 人生算法包含的节点有哪些

人生算法由两大模块构成,分别是A计划之“九段心法”和B计划之“十八关挑战”。利用A计划,通过大脑升级,建立内在的确定性,形成我们的人生算法。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可以循序渐进、逐步习得的思考和行动框架。利用B计划,我们将逐一破解18个人生难题,检验我们的人生算法,应对外在的不确定性。

任何一个人,只要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算法,就有机会突破命运的局限,实现富足自由的人生。

Ⅳ 《未来简史》中说的:“人类”这套算法制造出来的不是茶,而是自己的副本。如何理解

原文:
大家应该都看过自助饮料机。这种饮料机通常会有硬币投入孔、放杯子的位置,以及几排按钮。第一行按钮大概是选择要咖啡、茶或是可可,第二行是选择不加糖、一匙糖、两匙糖,第三行则是选择要加牛奶、豆浆或是都不加。今天有位男士走向机器,投入硬币,按下了“茶”“一匙糖”和“牛奶”,机器就会依据一系列明确的步骤开始行动。先是把一个茶包丢入杯中,倒入沸水,再加上一匙糖和牛奶,然后叮的一声,一杯西式好茶就这样出现在眼前。这就是一种算法。

在过去几十年间,生物学家已经有明确结论认为,那位男士按下按钮,接着喝茶,也算是一套算法。当然,这套算法比自助饮料机要复杂得多,但仍然是一套算法。“人类”这套算法制造出的不是茶,而是自己的副本(就像你按下自助饮料机的一系列按钮,得到了另一台自助饮料机)。

控制自助饮料机的算法,是通过机械齿轮和电路来运作的。控制人类的算法,则是通过感觉、情感和思想来运作的。至于猪、狒狒、水獭和鸡,用的也是同一种算法。

Ⅵ 有哪些算法,是中国人自己创造的

1、“吴法”:吴法是由吴文俊院士所创,主要解决非线性方程组的解析求解,非线性方程组的数值求解可视为某种“梯度下降法”的变形,但是解析求解却难以找到统一的算法,“吴法”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统一的方法之一,它也可能是求解非线性方程组的唯一的统一的方法,这种方法对于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的证明尤为有效,核心是将几何问题先变为多项式代数表示,然后整序,逐步消元,得到一个方程式,这个代数方程式等价于要证明的几何问题的结论。吴院士的算法将这个过程标准化、统一化,这样就能通过计算机自动实现。这就是吴法的意义。

2、辛几何算法:辛几何算法由冯康院士所创,主要解决非线性方程的数值求解问题,对于非线性方程,一般用差分方法,当然还有其他的方法,冯院士构造了一种新的差分格式,即所谓的辛格式,这种格式在迭代过程中保辛,大约可以理解成“保面积”、“保功”,特别是时间增量较大时,计算时精度损失较小。构造辛格式是问题的难点,关键是要找到问题的一对对偶变量,后来钟万勰院士将这种算法推广到结构力学、结构动力学、控制理论等方面问题的求解。如上方法的基础都是自然界的哈密顿原理、勒降德原理的具体体现。

Ⅶ 求《人类的算法》全文免费下载百度网盘资源,谢谢~

《人类的算法》网络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 https://pan..com/s/1HnNHwq0MGHNjgIw8BUX_wA

?pwd=gjci 提取码: gjci
简介:是什么让人类如此与众不同?人类是拥有文化的物种吗?我们如何具备了心智能力?语言文化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我们选择了一夫一妻制?社群如何给我们带来集体感和归属感?……这些问题将带你重新认识自己,揭秘人类卓尔不群的6大特质。

Ⅷ 狗狗的智商按照人类的算法应该是多少呢

每种狗狗不一样,边境牧羊犬最高,大概能达到8-10岁儿童的智商,而藏獒和京巴最低只有1-2岁儿童智商。
另外狗狗还分亲和力智商(模仿能力和对主人的亲和)和训练智商(对指令的有效执行率),边境牧羊犬的亲和力智商只能排第2,第1是萨摩耶犬。模仿能力能达到大猩猩的程度,甚至有个别幼犬会对自己咬不动的东西使用“工具”。而训练智商里边境牧羊犬为最高,基本一个指令说个1-2次它就能记住而且不会忘记。
还有一种说法是狗狗的寻路智商,就是你把狗狗扔到很远的地方它会找回家来,这种智商比较高的狗狗有苏格兰牧羊犬,雪纳瑞,边境牧羊犬,德国牧羊犬,奥洲萨摩耶犬,

Ⅸ 人类本身识别面部用的是什么“算法”

1. 时间上
用经颅磁刺激(经颅磁刺激_网络)在识别材料出现后40~50毫秒对人进行刺激,发现这同等程度地影响 人脸识别vs.身体识别、人脸识别相关区域(rOFA) vs. 身体识别相关区域(rEBA) 4种组合下两个相关区域的活动程度;由此推测在这个时间段内,人脑对材料进行无差别的预处理 (Goldhaber et al., 2012)
用经颅磁刺激在识别材料出现后100~110毫秒对人进行刺激,发现只影响人脸识别情况下rOFA的活动,以及身体识别情况下rEBA的活动 (Goldhaber et al., 2012)。另外,脑磁图(脑磁图_网络)研究发现,材料出现后100毫秒那一刻出现了一个和人脸识别相关的脑磁波(M100),它和材料分类的成功率相关,而和材料识别的成功率无显着相关 (Liu, Harris & Kanwisher, 2002)。由此推测在这个时间段内,人脑对材料进行分类处理
130~200毫秒这个阶段,和它有关的就是比较有名的脑电波N170。研究发现这个脑电波和结构编码有关 (Rossion & Jacques, 2008);而它的强度在进行明星脸、陌生人脸时无显着差异 (Gosling & Eimer, 2011)。简而言之,人脑在这个阶段对人脸的结构进行处理,但没有进行身份信息的处理
230~400毫秒阶段出现的脑电波N250,研究发现它在进行明星脸孔识别时有更强的负向信号(对比在进行陌生人脸孔识别时);由此推测在这个阶段,人脑对人脸进行身份信息的处理 (Gosling & Eimer, 2011)
400~700毫秒阶段,研究发现在对明星脸孔进行识别时,左脑区的P600f显着更强(对比一在进行陌生人脸孔识别时);左脑区被认为有语言信息的特异性处理功能;由此推测在这个阶段,人脑进行人脸和姓名的配对(Gosling & Eimer, 2011)
2. 空间上
FFA在人脸识别上的特异性已经得到比较广泛的认可,最初发现这块区域印象中是让人看人脸和房子的图片时做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然后发现有一个区域只在看人脸时活动强度比看房子时大,这个区域后来被命名为FFA。

Ⅹ 古代人的计算方法有(3个)

1、结绳计数

结绳计数这种方法,不但在远古时候使用,而且一直在某些民族中沿用下来。

如藏族、彝族等,虽都有文字,但在一般不识字的人中间都还长期使用这种方法。中央民族大学就收藏着一副高山族的结绳,由两条绳组成:每条上有两个结,再把两条绳结在一起。

有趣的是,不但我们东方有过结绳,西方也结过绳。看样子,咱们这个星球早就像个地球村了,只不过那时还没有电报电话。传说古波斯王有一次打仗,命令手下兵马守一座桥,要守60天。

为了让将士们不少守一天也不多守一天,波斯王用一根长长的皮条,把上面系了60个扣。他对守桥的官兵们说:“我走后你们一天解一个扣,什么时候解完了,你们就可以回家了。”

2、书契记数

书契记数是指古代记数结绳方法之后出现的记数方法。当时主要用于剩余粮食数量的记数。书契记数是用刻刀将数刻在兽骨、竹木、龟甲、土石崖上,以便长久保存,不易损坏。

书契记数记事记录方法一般是在原始社会的后期,汉代徐岳在《数术记遗》一书中,记明书契始于黄帝,有“十等”记法。

3、算筹

根据史书的记载和考古材料的发现,古代的算筹实际上是一根根同样长短和粗细的小棍子,一般长为13--14cm,径粗0.2~0.3cm,多用竹子制成,也有用木头、兽骨、象牙、金属等材料制成的,大约二百七十几枚为一束,放在一个布袋里,系在腰部随身携带。

需要记数和计算的时候,就把它们取出来,放在桌上、炕上或地上都能摆弄。别看这些都是一根根不起眼的小棍子,在中国数学史上它们却是立有大功的。而它们的发明,同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4、珠算

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算盘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一种简便的计算工具。

2008年6月14日,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中国珠算心算协会申报的珠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3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通过决议,正式将中国珠算项目列入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也是中国第30项被列为非遗的项目。

5、割圆术

3世纪中期,魏晋时期的数学家刘徽首创割圆术,为计算圆周率建立了严密的理论和完善的算法,所谓割圆术,就是不断倍增圆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求出圆周率的方法。

热点内容
cpul2缓存 发布:2025-05-13 17:32:09 浏览:448
编译是语言的特点 发布:2025-05-13 17:31:36 浏览:581
原神怎么看服务器版本 发布:2025-05-13 17:09:14 浏览:73
java连接符 发布:2025-05-13 17:05:44 浏览:57
hadoop删除文件夹 发布:2025-05-13 17:00:14 浏览:509
sql数据库远程备份 发布:2025-05-13 16:48:13 浏览:528
app什么情况下找不到服务器 发布:2025-05-12 15:46:25 浏览:714
php跳过if 发布:2025-05-12 15:34:29 浏览:467
不定时算法 发布:2025-05-12 15:30:16 浏览:131
c语言延时1ms程序 发布:2025-05-12 15:01:30 浏览: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