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操作系统 » 预购测算法

预购测算法

发布时间: 2023-02-24 13:32:21

Ⅰ YOLO(一) 算法的原理及演变

第一次接触到yolo这个算法是通过吴恩达的教学视频了解到的,当时其实也算是第一次接触到目标检测算法。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下YOLO(You Only Look Once)。现在已经进化到了V3版本了。它不同于Faster RCNN这个分支走的两部策略先进行前景识别在进行目标检测,它是直接一步到位进行目标检测。因此在识别的速度上优于Faster RCNN(5 FPS), 而 YOLO_v1基础版在Titan X GPU上可以达到45帧/s; 快速版可以达到150帧/s。但是在准确率上YOLO是稍差与Faster RCNN这个在之后会详细介绍。顺便提下如果想了解Faster RCNN原理可以参考 Faster-RCNN的原理及演变 。

我们知道YOLO其实就是 You Only Look Once, 意思是只需要看一眼就知道位置及对象,个人觉得蛮形象的。他不需要Faster RCNN的RPN结构,他其实选取anchor是预订了候选框,将图片划分为7x7的网格,每个网格允许有2个不同的bounding box. 这样一开始我们就有7x7x2个候选框(bounding box), 大致粗略覆盖了图像的整个区域。他的思想就是Faster RCNN在第一阶段就算有了回归框,在第二阶段还是需要进行精调,那还不如就先生成大致回归框就ok了。

下面我们就来好好介绍一下这个模型。

一、模型结构

其实将这个模型简单话为:

那30又是如何形成的通道大小的呢?

a. 2个bounding box的位置(8个通道)
每个bounding box需要4个数值来表示其位置,(Center_x,Center_y,width,height),即(bounding box的中心点的x坐标,y坐标,bounding box的宽度,高度),2个bounding box共需要8个数值来表示其位置。

b. 2个bounding box 置信度(2个通道)

c. 20分类概率(20个通道)
下面我们来说一下剩下20维度的分类通道。每一个通道代表一个类别的分类概率。因为YOLO支持识别20种不同的对象(人、鸟、猫、汽车、椅子等),所以这里有20个值表示该网格位置存在任一种对象的概率。 但是我们一组图片只能预测49个对象,可以理解为一个grid2个achor只能有一个预测准的对象(即计算IOU比例最大的那个anchor),所以7x7个对象

图中将自行车的位置放在bounding box1,但实际上是在训练过程中等网络输出以后,比较两个bounding box与自行车实际位置的IOU,自行车的位置(实际bounding box)放置在IOU比较大的那个bounding box(图中假设是bounding box1),且该bounding box的置信度设为1

二、 损失函数

总的来说,就是用网络输出与样本标签的各项内容的误差平方和作为一个样本的整体误差。
损失函数中的几个项是与输出的30维向量中的内容相对应的。

三、 YOLO v1 缺陷

注意:

细节:
YOLO的最后一层采用线性激活函数,其它层都是Leaky ReLU。训练中采用了drop out和数据增强(data augmentation)来防止过拟合。更多细节请参考原论文

在67 FPS,YOLOv2在PASCAL VOC 2007上获得76.8%的mAP。在40 FPS时,YOLOv2获得78.6%mAP,这比使用ResNet和SSD 更快的R-CNN更好。凭借如此优异的成绩,YOLOv2于2017年CVPR发布并获得超过1000次引用。YOLO有两个缺点:一个缺点在于定位不准确,另一个缺点在于和基于region proposal的方法相比召回率较低。因此YOLOv2主要是要在这两方面做提升。另外YOLOv2并不是通过加深或加宽网络达到效果提升,反而是简化了网络。

下面主要从两点来介绍下YOLO v2的提升之处。分别是Better以及Faster.

1、Darknet-19
在YOLO v1中,作者采用的训练网络是基于GooleNet,这里作者将GooleNet和VGG16做了简单的对比,GooleNet在计算复杂度上要优于VGG16(8.25 billion operation VS 30.69 billion operation),但是前者在ImageNet上的top-5准确率要稍低于后者(88% VS 90%)。而在YOLO v2中,作者采用了新的分类模型作为基础网络,那就是Darknet-19。Table6是最后的网络结构:Darknet-19只需要5.58 billion operation。这个网络包含19个卷积层和5个max pooling层,而在YOLO v1中采用的GooleNet,包含24个卷积层和2个全连接层,因此Darknet-19整体上卷积卷积操作比YOLO v1中用的GoogleNet要少,这是计算量减少的关键。最后用average pooling层代替全连接层进行预测。这个网络在ImageNet上取得了top-5的91.2%的准确率。

2、Training for Classification
这里的2和3部分在前面有提到,就是训练处理的小trick。这里的training for classification都是在ImageNet上进行预训练,主要分两步:1、从头开始训练Darknet-19,数据集是ImageNet,训练160个epoch,输入图像的大小是224 224,初始学习率为0.1。另外在训练的时候采用了标准的数据增加方式比如随机裁剪,旋转以及色度,亮度的调整等。2、再fine-tuning 网络,这时候采用448 448的输入,参数的除了epoch和learning rate改变外,其他都没变,这里learning rate改为0.001,并训练10个epoch。结果表明fine-tuning后的top-1准确率为76.5%,top-5准确率为93.3%,而如果按照原来的训练方式,Darknet-19的top-1准确率是72.9%,top-5准确率为91.2%。因此可以看出第1,2两步分别从网络结构和训练方式两方面入手提高了主网络的分类准确率。

3、Training for Detection
在前面第2步之后,就开始把网络移植到detection,并开始基于检测的数据再进行fine-tuning。首先把最后一个卷积层去掉,然后添加3个3 3的卷积层,每个卷积层有1024个filter,而且每个后面都连接一个1 1的卷积层,1 1卷积的filter个数根据需要检测的类来定。比如对于VOC数据,由于每个grid cell我们需要预测5个box,每个box有5个坐标值和20个类别值,所以每个grid cell有125个filter(与YOLOv1不同,在YOLOv1中每个grid cell有30个filter,还记得那个7 7 30的矩阵吗,而且在YOLOv1中,类别概率是由grid cell来预测的,也就是说一个grid cell对应的两个box的类别概率是一样的,但是在YOLOv2中,类别概率是属于box的,每个box对应一个类别概率,而不是由grid cell决定,因此这边每个box对应25个预测值(5个坐标加20个类别值),而在YOLOv1中一个grid cell的两个box的20个类别值是一样的)。另外作者还提到将最后一个3 3*512的卷积层和倒数第二个卷积层相连。最后作者在检测数据集上fine tune这个预训练模型160个epoch,学习率采用0.001,并且在第60和90epoch的时候将学习率除以10,weight decay采用0.0005。

这里yolo v3相对于yolo v2有三点:1. 利用多尺度特征进行对象检测 2. 调整基础网络结构

Ⅱ yolo算法是什么

Yolo是一种目标检测算法。

目标检测的任务是从图片中找出物体并给出其类别和位置,对于单张图片,输出为图片中包含的N个物体的每个物体的中心位置(x,y)、宽(w)、高(h)以及其类别。

Yolo的预测基于整个图片,一次性输出所有检测到的目标信号,包括其类别和位置。Yolo首先将图片分割为sxs个相同大小的grid。

介绍

Yolo只要求grid中识别的物体的中心必须在这个grid内(具体来说,若某个目标的中心点位于一个grid内,该grid输出该目标类别的概率为1,所有其他grid对该目标预测概率设置为0)。

实现方法:让sxs个框每个都预测出B个boungding box,bounding box有5个量,分别为物体的x,y,h,w和预测的置信度;每个grid预测B个bounding box和物体类别,类别使用one-hot表示。

Ⅲ yolo算法是什么意思

Yolo是一种目标检测算法。

YOLO将对象检测重新定义为一个回归问题。它将单个卷积神经网络(CNN)应用于整个图像,将图像分成网格,并预测每个网格的类概率和边界框。例如,以一个100x100的图像为例。我们把它分成网格,比如7x7。

然后,对于每个网格,网络都会预测一个边界框和与每个类别(汽车,行人,交通信号灯等)相对应的概率。

重要性:

YOLO非常快。由于检测问题是一个回归问题,所以不需要复杂的管道。它比“R-CNN”快1000倍,比“Fast R-CNN”快100倍。

它能够处理实时视频流,延迟小于25毫秒。它的精度是以前实时系统的两倍多。同样重要的是,YOLO遵循的是“端到端深度学习”的实践。

Ⅳ yolo算法是什么

yolo算法是一种目标检测算法。目标检测任务的目标是找到图像中的所有感兴趣区域,并确定这些区域的位置和类别概率。目标检测领域的深度学习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两阶段式(Two-stage)目标检测算法和单阶段式(One-stage)目标检测算法。两阶段式是先由算法生成一系列候选边界框作为样本,然后再通过卷积神经网络分类这些样本。

yolo算法原理

因为它采用深层卷积神经网络,吸收了当前很多经典卷积神经网络架构的优秀思想,在位置检测和对象的识别方面,性能达到最优(准确率非常高的情况下还能达到实时检测)。因为作者还将代码开源了。真心为作者这种大公无私的心胸点赞。

美中不足的是虽然将代码开源,但是在论文介绍架构原理的时候比较模糊,特别是对一些重要改进,基本上是一笔带过。现在在网络上有很多关于YOLO原理的讲解。

Ⅳ [图像算法]-Faster RCNN详解

paper: Faster R-CNN: Towards Real-Time Object Detection with Region Proposal Networks
Tensorflow-faster r-cnn github: Tensorflow Faster RCNN for Object Detection

faster rcnn是何凯明等大神在2015年提出目标检测算法,该算法在2015年的ILSVRV和COCO竞赛中获得多项第一。该算法在fast rcnn基础上提出了RPN候选框生成算法,使得目标检测速度大大提高。

(1)image input;
(2)利用selective search 算法在图像中从上到下提取2000个左右的Region Proposal;
(3)将每个Region Proposal缩放(warp)成227*227的大小并输入到CNN,将CNN的fc7层的输出作为特征;
(4)将每个Region Proposal提取的CNN特征输入到SVM进行分类;
(5)对于SVM分好类的Region Proposal做边框回归,用Bounding box回归值校正原来的建议窗口,生成预测窗口坐标.
缺陷:
(1) 训练分为多个阶段,步骤繁琐:微调网络+训练SVM+训练边框回归器;
(2) 训练耗时,占用磁盘空间大;5000张图像产生几百G的特征文件;
(3) 速度慢:使用GPU,VGG16模型处理一张图像需要47s;
(4) 测试速度慢:每个候选区域需要运行整个前向CNN计算;
(5) SVM和回归是事后操作,在SVM和回归过程中CNN特征没有被学习更新.

(1)image input;
(2)利用selective search 算法在图像中从上到下提取2000个左右的建议窗口(Region Proposal);
(3)将整张图片输入CNN,进行特征提取;
(4)把建议窗口映射到CNN的最后一层卷积feature map上;
(5)通过RoI pooling层使每个建议窗口生成固定尺寸的feature map;
(6)利用Softmax Loss(探测分类概率) 和Smooth L1 Loss(探测边框回归)对分类概率和边框回归(Bounding box regression)联合训练.

相比R-CNN,主要两处不同:
(1)最后一层卷积层后加了一个ROI pooling layer;
(2)损失函数使用了多任务损失函数(multi-task loss),将边框回归直接加入到CNN网络中训练
改进:
(1) 测试时速度慢:R-CNN把一张图像分解成大量的建议框,每个建议框拉伸形成的图像都会单独通过CNN提取特征.实际上这些建议框之间大量重叠,特征值之间完全可以共享,造成了运算能力的浪费.
FAST-RCNN将整张图像归一化后直接送入CNN,在最后的卷积层输出的feature map上,加入建议框信息,使得在此之前的CNN运算得以共享.
(2) 训练时速度慢:R-CNN在训练时,是在采用SVM分类之前,把通过CNN提取的特征存储在硬盘上.这种方法造成了训练性能低下,因为在硬盘上大量的读写数据会造成训练速度缓慢.
FAST-RCNN在训练时,只需要将一张图像送入网络,每张图像一次性地提取CNN特征和建议区域,训练数据在GPU内存里直接进Loss层,这样候选区域的前几层特征不需要再重复计算且不再需要把大量数据存储在硬盘上.
(3) 训练所需空间大:R-CNN中独立的SVM分类器和回归器需要大量特征作为训练样本,需要大量的硬盘空间.FAST-RCNN把类别判断和位置回归统一用深度网络实现,不再需要额外存储.
(4) 由于ROI pooling的提出,不需要再input进行Corp和wrap操作,避免像素的损失,巧妙解决了尺度缩放的问题.

(1)输入测试图像;
(2)将整张图片输入CNN,进行特征提取;
(3)用RPN先生成一堆Anchor box,对其进行裁剪过滤后通过softmax判断anchors属于前景(foreground)或者后景(background),即是物体or不是物体,所以这是一个二分类;同时,另一分支bounding box regression修正anchor box,形成较精确的proposal(注:这里的较精确是相对于后面全连接层的再一次box regression而言)
(4)把建议窗口映射到CNN的最后一层卷积feature map上;
(5)通过RoI pooling层使每个RoI生成固定尺寸的feature map;
(6)利用Softmax Loss(探测分类概率) 和Smooth L1 Loss(探测边框回归)对分类概率和边框回归(Bounding box regression)联合训练.

相比FASTER-RCNN,主要两处不同:
(1)使用RPN(Region Proposal Network)代替原来的Selective Search方法产生建议窗口;
(2)产生建议窗口的CNN和目标检测的CNN共享

改进:
(1) 如何高效快速产生建议框?
FASTER-RCNN创造性地采用卷积网络自行产生建议框,并且和目标检测网络共享卷积网络,使得建议框数目从原有的约2000个减少为300个,且建议框的质量也有本质的提高.

从上面的三张图可以看出,Faster R CNN由下面几部分组成:
1.数据集,image input
2.卷积层CNN等基础网络,提取特征得到feature map
3-1.RPN层,再在经过卷积层提取到的feature map上用一个3x3的slide window,去遍历整个feature map,在遍历过程中每个window中心按rate,scale(1:2,1:1,2:1)生成9个anchors,然后再利用全连接对每个anchors做二分类(是前景还是背景)和初步bbox regression,最后输出比较精确的300个ROIs。
3-2.把经过卷积层feature map用ROI pooling固定全连接层的输入维度。
4.然后把经过RPN输出的rois映射到ROIpooling的feature map上进行bbox回归和分类。

SPP-Net是出自论文《Spatial Pyramid Pooling in Deep Convolutional Networks for Visual Recognition》
由于一般的网络结构中都伴随全连接层,全连接层的参数就和输入图像大小有关,因为它要把输入的所有像素点连接起来,需要指定输入层神经元个数和输出层神经元个数,所以需要规定输入的feature的大小。而SPP-NET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如果原图输入是224x224,对于conv5出来后的输出,是13x13x256的,可以理解成有256个这样的filter,每个filter对应一张13x13的activation map.如果像上图那样将activation map pooling成4x4 2x2 1x1三张子图,做max pooling后,出来的特征就是固定长度的(16+4+1)x256那么多的维度了.如果原图的输入不是224x224,出来的特征依然是(16+4+1)x256;直觉地说,可以理解成将原来固定大小为(3x3)窗口的pool5改成了自适应窗口大小,窗口的大小和activation map成比例,保证了经过pooling后出来的feature的长度是一致的.

总结而言,当网络输入的是一张任意大小的图片,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一直进行卷积、池化,直到网络的倒数几层的时候,也就是我们即将与全连接层连接的时候,就要使用金字塔池化,使得任意大小的特征图都能够转换成固定大小的特征向量,这就是空间金字塔池化的意义(多尺度特征提取出固定大小的特征向量)。

ROI pooling layer实际上是SPP-NET的一个精简版,SPP-NET对每个proposal使用了不同大小的金字塔映射,而ROI pooling layer只需要下采样到一个7x7的特征图.对于VGG16网络conv5_3有512个特征图,这样所有region proposal对应了一个7*7*512维度的特征向量作为全连接层的输入.

为什么要pooling成7×7的尺度?是为了能够共享权重。Faster RCNN除了用到VGG前几层的卷积之外,最后的全连接层也可以继续利用。当所有的RoIs都被pooling成(512\×7\×7)的feature map后,将它reshape 成一个一维的向量,就可以利用VGG16预训练的权重,初始化前两层全连接.

那么经过何种变换才能从图11中的窗口P变为窗口呢?比较简单的思路就是:

注意:只有当Proposal和Ground Truth比较接近时(线性问题),我们才能将其作为训练样本训练我们的线性回归模型,否则会导致训练的回归模型不work(当Proposal跟GT离得较远,就是复杂的非线性问题了,此时用线性回归建模显然不合理).这个也是G-CNN: an Iterative Grid Based Object Detector多次迭代实现目标准确定位的关键. 线性回归就是给定输入的特征向量X,学习一组参数W,使得经过线性回归后的值跟真实值Y(Ground Truth)非常接近.即.那么Bounding-box中我们的输入以及输出分别是什么呢?

如上图中标识:
① rpn_cls:60*40*512-d ⊕ 1*1*512*18 > 60*40*92 逐像素对其9个Anchor box进行二分类
② rpn_bbox:60*40*512-d ⊕ 1*1*512*36>60*40*9*4 逐像素得到其9个Anchor box四个坐标信息

逐像素对Anchors分类标记
① 去除掉超过1000*600这原图的边界的anchor box
② 如果anchor box与ground truth的IoU值最大,标记为正样本,label=1
③ 如果anchor box与ground truth的IoU>0.7,标记为正样本,label=1
④ 如果anchor box与ground truth的IoU<0.3,标记为负样本,label=0
剩下的既不是正样本也不是负样本,不用于最终训练,label=-1

逐像素Bbox回归纠正
除了对anchor box进行标记外,另一件事情就是计算anchor box与ground truth之间的偏移量
令:ground truth:标定的框也对应一个中心点位置坐标x ,y 和宽高w ,h
anchor box: 中心点位置坐标x_a,y_a和宽高w_a,h_a
所以,偏移量:
△x=(x -x_a)/w_a △y=(y -y_a)/h_a
△w=log(w /w_a) △h=log(h /h_a)
通过ground truth box与预测的anchor box之间的差异来进行学习,从而是RPN网络中的权重能够学习到预测box的能力

接着进一步对Anchors进行越界剔除和使用nms非最大值抑制,剔除掉重叠的框;比如,设定IoU为0.7的阈值,即仅保留覆盖率不超过0.7的局部最大分数的box(粗筛)。最后留下大约2000个anchor,然后再取前N个box(比如300个);这样,进入到下一层ROI Pooling时region proposal大约只有300个。

参考文献:

热点内容
java返回this 发布:2025-10-20 08:28:16 浏览:593
制作脚本网站 发布:2025-10-20 08:17:34 浏览:888
python中的init方法 发布:2025-10-20 08:17:33 浏览:581
图案密码什么意思 发布:2025-10-20 08:16:56 浏览:765
怎么清理微信视频缓存 发布:2025-10-20 08:12:37 浏览:684
c语言编译器怎么看执行过程 发布:2025-10-20 08:00:32 浏览:1013
邮箱如何填写发信服务器 发布:2025-10-20 07:45:27 浏览:255
shell脚本入门案例 发布:2025-10-20 07:44:45 浏览:114
怎么上传照片浏览上传 发布:2025-10-20 07:44:03 浏览:806
python股票数据获取 发布:2025-10-20 07:39:44 浏览: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