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操作系统 » 源码数域

源码数域

发布时间: 2023-03-22 05:01:50

❶ 什么是ECC内存

ECC内存是带ECC校正的内存

ECC是“Error Checking and Correcting”的简写,中文名称是“错误检查和纠正”。ECC是一种能够实现“错误检查和纠正”的技术,ECC内存就是应用了这种技术的内存,一般多应用在服务器及图形工作站上,这将使整个电脑系统在工作时更趋于安全稳定。

要了解ECC技术,就不能不提到Parity(奇偶校验)。在ECC技术出现之前,内存中应用最多的是另外一种技术,就是Parity(奇偶校验)。我们知道,在数字电路中,最小的数据单位就是叫“比特(bit)”,也叫数据“位”,“比特”也是内存中的最小单位,它是通过“1”和“0”来表示数据高、低电平信号的。在数字电路中8个连续的比特是一个字节(byte),在内存中不带“奇偶校验”的内存中的每个字节只有8位,若它的某一位存储出了错误,就会使其中存储的相唯搭应数据发生改变而导致应用程序发生错误。而带有“奇偶校验”的内存在每一字节(8位)外又额外增加了一位用来进行错误检测。比如一个字节中存储了某一数值(1、0、1、0、1、0、1、1),把这每一位相加起来(1+0+1+0+1+0+1+1=5)。若其结果是奇数,对于偶校验,校验位就定义为1,反之则为0;对于奇校验,则相反。当CPU返回读取存储的数据时,它会再次相加前8位中存储的数据,计算结果是否与校验位相一致。当CPU发现二者不同时就作出视图纠正这些错误,但Parity有个缺点,当内存查到某个数据位有错误时,却并不一定能确定在哪一个位,也就不一定能修正错误,所以带有奇偶校验的内存的主要功能仅仅是“发现错误”备山胡,并能纠正部分简单的错误。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Parity内存是通过在原来数据位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数据位来检查当前8位数据的正确性,但随着数据位的增加Parity用来检验的数据位也成倍增加,就是说当数据位为16位时它需要增加2位用于检查,当数据位为32位时则需增加4位,依此类推。特别是当数据量非常大时,数据出错的几率也就越大,对于只能纠正简单错误的奇偶检验的方法就显得力不从心了,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情况,一种新的内存技术应允而生了仿拦,这就是ECC(错误检查和纠正),这种技术也是在原来的数据位上外加校验位来实现的。不同的是两者增加的方法不一样,这也就导致了两者的主要功能不太一样。它与Parity不同的是如果数据位是8位,则需要增加5位来进行ECC错误检查和纠正,数据位每增加一倍,ECC只增加一位检验位,也就是说当数据位为16位时ECC位为6位,32位时ECC位为7位,数据位为64位时ECC位为8位,依此类推,数据位每增加一倍,ECC位只增加一位。总之,在内存中ECC能够容许错误,并可以将错误更正,使系统得以持续正常的操作,不致因错误而中断,且ECC具有自动更正的能力,可以将Parity无法检查出来的错误位查出并将错误修正。

2 ECC(Elliptic Curve Cryptosystems )椭圆曲线密码体制

2002年,美国SUN公司将其开发的椭圆加密技术赠送给开放源代码工程
公钥密码体制根据其所依据的难题一般分为三类:大整数分解问题类、离散对数问题类、椭圆曲线类。有时也把椭圆曲线类归为离散对数类。
椭圆曲线密码体制来源于对椭圆曲线的研究,所谓椭圆曲线指的是由韦尔斯特拉斯(Weierstrass)方程:
y2+a1xy+a3y=x3+a2x2+a4x+a6 (1)
所确定的平面曲线。其中系数ai(I=1,2,…,6)定义在某个域上,可以是有理数域、实数域、复数域,还可以是有限域GF(pr),椭圆曲线密码体制中用到的椭圆曲线都是定义在有限域上的。
椭圆曲线上所有的点外加一个叫做无穷远点的特殊点构成的集合连同一个定义的加法运算构成一个Abel群。在等式
mP=P+P+…+P=Q (2)
中,已知m和点P求点Q比较容易,反之已知点Q和点P求m却是相当困难的,这个问题称为椭圆曲线上点群的离散对数问题。椭圆曲线密码体制正是利用这个困难问题设计而来。椭圆曲线应用到密码学上最早是由Neal Koblitz 和Victor Miller在1985年分别独立提出的。
椭圆曲线密码体制是目前已知的公钥体制中,对每比特所提供加密强度最高的一种体制。解椭圆曲线上的离散对数问题的最好算法是Pollard rho方法,其时间复杂度为,是完全指数阶的。其中n为等式(2)中m的二进制表示的位数。当n=234, 约为2117,需要1.6x1023 MIPS 年的时间。而我们熟知的RSA所利用的是大整数分解的困难问题,目前对于一般情况下的因数分解的最好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是子指数阶的,当n=2048时,需要2x1020MIPS年的时间。也就是说当RSA的密钥使用2048位时,ECC的密钥使用234位所获得的安全强度还高出许多。它们之间的密钥长度却相差达9倍,当ECC的密钥更大时它们之间差距将更大。更ECC密钥短的优点是非常明显的,随加密强度的提高,密钥长度变化不大。
德国、日本、法国、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很多密码学研究小组及一些公司实现了椭圆曲线密码体制,我国也有一些密码学者做了这方面的工作。许多标准化组织已经或正在制定关于椭圆曲线的标准,同时也有许多的厂商已经或正在开发基于椭圆曲线的产品。对于椭圆曲线密码的研究也是方兴未艾,从ASIACRYPTO’98上专门开辟了ECC的栏目可见一斑。
在椭圆曲线密码体制的标准化方面,IEEE、ANSI、ISO、IETF、ATM等都作了大量的工作,它们所开发的椭圆曲线标准的文档有:IEEE P1363 P1363a、ANSI X9.62 X9.63、 ISO/IEC14888等。
2003年5月12日中国颁布的无线局域网国家标准 GB15629.11 中,包含了全新的WAPI(WLAN Authentication and Privacy Infrastructure)安全机制,能为用户的WLAN系统提供全面的安全保护。这种安全机制由 WAI和WPI两部分组成,分别实现对用户身份的鉴别和对传输的数据加密。WAI采用公开密钥密码体制,利用证书来对WLAN系统中的用户和AP进行认证。证书里面包含有证书颁发者(ASU)的公钥和签名以及证书持有者的公钥和签名,这里的签名采用的就是椭圆曲线ECC算法。
加拿大Certicom公司是国际上最着名的ECC密码技术公司,已授权300多家企业使用ECC密码技术,包括Cisco 系统有限公司、摩托罗拉、Palm等企业。Microsoft将Certicom公司的VPN嵌入微软视窗移动2003系统中。

ECC :engine control center发动机控制中心,主要适用于民航

ECC :ERP Central Componet, 企业资源计划核心组件(参考资源SAP教程)

3 ECC: Embedded Control Channel 嵌入控制信道
SDH网络中的ECC是传送操作、管理和维护(OAMP)信息的逻辑信道。它以SDH中的数据通信信道(DCC)作为其物理通路。SDH ECC 协议栈是以OSI参考模型为基础的,协议的设计方法与当前管理系统的面向对象是一致的。ECC协 议栈的应用层包含公共管理信息服务单元(CMISE),还包含支持CMICE的远程操作服务单元(ROSE)和联系控制服务单元(ACSE)。表示层、会 话层和传送层提供支持ROSE和ACSE所需的面向连接的服务。其中传送层还包括附加协议单元,使得在由无连接网络层协议(CLNP)操作时可提供连接模 式服务。数据链路层采用Q.920和Q.921中所规定的D信道链路接入程序(LAPD),物理通路采用SDH DCC

❷ 基于MIPS指令集的Linux系统与基于X86指令集的Linux系统有什么区别

MIPS的演化
MIPS16是一个1997年面世的可选的指令集扩展,它能减少二进制程序尺寸的30-40%。实现者希望这种CPU能够在很关心代码尺寸的场合中更有吸引力--这种场合通常就是指低成本系统。由于只应用于特定实现,它是一个多厂商标准:LSI, NEC和Philips都生产支持MIPS16的CPU。

使MIPS二进制代码比其他架构的并不是MIPS指令集干的活少了, 而是他们的尺寸更大一些--每个指令4字节长,相比之下某些CISC架构一般平均只有3个字节。

MIPS增加了一种模式,在这种模式下CPU可以对16位固定大小的指令进行解码。大多数MIPS16指令扩展成正常的MIPS III指令,所以很明显这将是一个相当受限制的指令子集。窍门就在于使这个子集对足够多的程序充分的进行高效编码,以使整个程序的大小得到大大的压缩

当然,16位指令并不会使其变成一个16位指令集。MIPS16 CPU是实际存在的带有32位或者64位寄存器的的CPU,MIPS16 CPU的运算也都在这些寄存器上。

MIPS16远不是一个完整的指令集—例如它既没有CPU控制指令,也没有浮点运算指令。但没有关系,因为每一个MIPS16 CPU也必须要运行完整的MIPS ISA。你能运行MIPS16和正常的MIPS代码的混合指令。每个函数调用或者跳转-寄存器指令都能改变运行模式。

1.并不是MIPS发明了提供一种可选的使部分指令只有一半大小的创意。Advanced RISC Machine(ARM)公司的Thumb版本的arm CPU首先提出这个想法的。

在MIPS16中把指令地址编码成最低有效位(Least Significant Bit, LSB)模式是既方便又高效的。MIPS16指令必须偶字节对齐,所以bit 0不再是指令指针(instruction pointer, 就是程序计数器PC)的组成部分了;取而代之的是,每条跳到奇数地址的指令开始执行MIPS16,每条跳到偶数地址的指令回到正常的MIPS。MIPS子程序调用指令jal的目标地址总是字对齐的,所以新指令jalx隐藏了指令的模式间转换。

为了把指令压缩到一半大小,对于大多数指令我们只分配了3 bit来选择寄存器,这样只有8个通用寄存器允许自由访问;在许多MIPS指令中可以见到的16 bit常数域也被压缩,通常变成了5 bit。许多MIPS16指令只指明两个寄存器,而不是三个。另外,还有一些特别的编码规则将在下一节描述。

D.1.1 MIPS16中的特殊编码格式和指令
被缩减的通用指令没有什么问题,但有两个特定的弱点会加大程序尺寸;5 bit的立即数域构造常量是不够的,在load/store操作中也没有足够的地址范围。三种新的指令和一种特别规定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

extend是一条特殊的MIPS16指令,它由5 bit的代码和11 bit的域构成。这个11 bit的域可以和后续指令中的立即数域相连接,这样就允许使用一个指令对来对16 bit立即数编码。这条指令在汇编语言中看起来就像一个指令前缀。

装载(load)常量在正常的MIPS模式下都需要额外的指令,在MIPS16模式下更是巨大的负担;把常量放在内存中然后再读它们会更快一些。MIPS16对相对于指令自身位置的装载操作(PC-relative loads, PC相关装载)增加了支持,允许常量被嵌到代码段中(典型情况就是在函数的起始处前面)。这些是仅有的不是严格对应于正常的MIPS指令的MIPS16指令—MIPS没有PC相关的数据操作。

许多MIPS load/store操作是直接在栈帧(stack frame)里,$29/mp可能是最普通的基寄存器。MIPS16定义了一组隐式使用mp的指令,允许我们把函数的栈帧引用地址也编进去而不需要一个分离的寄存器域。

MIPS的Load指令总是生成32位的全地址。由于装载字(load word)指令只有当地址是4的倍数是才合法,最低两位就被浪费了。MIPS16的Load指令是可以伸缩的:地址的偏移量会根据被load/store的对象的大小左移,这样就增加了指令中可用的地址范围。

作为一种额外的应急机制,MIPS16定义了一些指令,允许在8个MIPS16可访问的的寄存器中的一个与32个MIPS通用寄存器中的任何一个间任意做数据移动。

D.1.2 对MIPS16的评价

MIPS16对于汇编语言编程来说不是一种合适的语言,我们也不准备对它详细说明。这些是编译器的工作。大多数使用MIPS16模式编译的程序的尺寸都会缩小到用MIPS模式编译的 60-70%。MIPS16比32位CISC架构的代码更紧凑,和arm的Thumb代码差不多,和纯16位CPU相比相当有竞争力。

但是没有免费的午餐;MIPS16程序可能比MIPS增加40-50%的指令。这意味着在CPU核上运行一个程序会多用40-50%的时钟周期。但是低端CPU经常主要被存储器所限制,而不是被CPU核所限制。较小的MIPS16程序需要较低的带宽来取指令,这样就得到更低的cache缺失率。在cache很小并且程序的存储器有限时,MIPS16将会弥补差距,还有可能要重新改写正常的MIPS代码。

由于性能的降低,MIPS16代码在有大的存储器资源和很宽总线的计算机中没有吸引力。这就是为什么它只是一种可选扩展的原因。

在应用范围的另一端, MIPS16将会与软件压缩技术展开竞争。在放进ROM存储器之后,使用通常的文件压缩算法压缩的正常MIPS程序将会比未压缩的同等MIPS16代码小,而稍大于压缩过的MIPS16同等代码(注1);如果你的系统拥有足够的内存能够把ROM当做文件系统使用,而把代码解压缩到RAM中执行,那么全ISA软件解压很可能会带来更好的总体性能。

也有这样一种趋势来构造系统,那就是大量使用以字节编码的解释语言(java或者它的后续者)来书写大量在时间上要求不严格的程序。那种中间代码非常小,在尺寸方面比任何二进制机器码都高效的多。如果只有解释器和一些对性能要求严格的程序留在机器中ISA中,那么更密集的指令集编码格式将只会影响程序的一小部分。当然解释器(特别是Java)本身会非常大,但是应用复杂度的无情增长将很快使它减少重要性。

我预料在1998-2003年将会看到MIPS16小范围的应用于低能量、小尺寸和成本受限制的系统中。它还是值得发明的,因为有些系统—比如”智能”移动电话—可能会大量生产。

1.更密集的编码格式在使用上比压缩算法有更低的冗余度。

D.2 MIPSV/MDMX
MIPS V和MDMX是在1997年早些时候一起公布的。它们本来是为一种新的准备在1998年发布MIPS/SGI的CPU中的指令而设计的。但是那个CPU后来被取消了,关于它们的未来存在疑问。
二者都是为了克服一些已知的传统指令集的不足,这些不足是在ISA面向多媒体应用中产生的。象软调制解调器的语音编/解码、或流媒体应用、或图像/视频的压缩/解压缩这样的任务采用一些过去只有专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 DSP)才用的数学算法。在这种计算等级,多媒体任务通常都包括重复进行一些对大向量或者数组数据的相同操作。

在基于寄存器的机器内部,通常采用的方案是把多媒体数据项封装到一个机器寄存器中,然后执行一条寄存器-寄存器指令,这条指令对于每个寄存器中的每个域做同样的工作。这是一种非常明显的并行处理形式,被称为单指令,多数据(single instruction, multiple data. SIMD)。

这个想法首先见于一款Intel的业已消失的i860架构的微处理器(circa 88)中。作为对Intel x86指令集进行扩展的MMX在1996年投放市场后,SIMD重新登场时更加引人注目。

MDMX对操纵在一个64位寄存器中8x8-bit的整数组提供了一组操作,这些操作能够对所有的8小片做同样的事情。这些指令包括通常的算术操作(加,减,乘),也有乘法-累加指令能把结果放在一个巨大的累加器中,这个累加器有足够的精度防止溢出。

由于这些指令被用于特定数据类型被相当清楚的从正常的程序变量分离开来的场合中,MDMX指令集与浮点寄存器一起工作就变得有意义。以这种方式重复利用现有的寄存器意味着现有的操作系统不需要改变(在任务切换时操作系统已经保存和恢复浮点寄存器了)。

与MDMX相似,Intel的MMX为封装进一个64bit的8个8bit数提供了”octibyte”八路(eight-way)指令。MIPS MDMX也定义了4x16位(四个短整数操作)和2x32位(两个字操作)格式,但是早期的情况是一些MDMX实现可能认定octibyte格式和指令足够了。

当对8bit的数做算术运算时, 结果经常下溢和上溢。如果我们必须为众多的溢出测试条件编写处理程序,那么多媒体应用的性能将不会得到提高。而只简单截去最大的和最小的数(对于无符号8-bit数来说,就是255和0)的上溢和下溢结果,对于机器运算来说会更加有帮助。这个处理过程叫做”饱和”(saturating)算法。MDMX拥有这种能力。

这就给我们带来了MIPS V。尽管从名字上看好像意思是指一个升级的指令集--就像MIPS I到IV那样,MIPS V在浮点领域跟MDMX很相似,提供了paired-single操作。paired-single对一对被封装进64-bit的浮点寄存器中的单精度数做两次FP动作。

MIPS V没有MDMX那么古怪;MIPS IV包含了一个相当广泛的浮点运算集合,并且直接为其中的绝大部分提供了paired-single版本的指令;甚至成对比较(paired-compare)也可以做到,这是因为MIPS IV的CPU已经有了多个浮点条件位来接收结果。但MIPS V没有提供复杂多周期指令的成对操作版本的指令,这些多周期指令会需要非常多新的资源(例如没有求平方根和除法)。

D.2.1 编译器能用多媒体指令吗?
引入SIMD多媒体指令的原因和70年代晚期以前在超级计算机中提供向量处理单元的原因相似。很容易为向量处理器构造一个手工矩阵算术包。而用向量运算来编译一个用高级语言写成的程序就难得多了,尽管超级计算机提供商在这上面也取得一些成果。通常这些成果都集中在Fortran上;对于常规编程来说语义上的弱点使Fortran成为一种可怜的语言,但是这让它变成了一种很容易优化的语言

❸ 什么是ECC技术

ECC是“Error Checking and Correcting”的简写,中文名称是“错误检查和纠正”。ECC是一种能够实现“错误检查和纠正”的技术,ECC内存就是应用了这种技术的内存,一般多应用在服务器及图形工作站上,这将使整个电脑系统在工作时更趋于安全稳定。

要了解ECC技术,就不能不提到Parity(奇偶校验)。在ECC技术出现之前,内存中应用最多的是另外一种技术,就是Parity(奇偶校验)。我们知道,在数字电路中,最小的数据单位就是叫“比特(bit)”,也叫数据“位”,“比特”也是内存中的最小单位,它是通过“1”和“0”来表示数据高、低电平信号的。在数字电路中8个连续的比特是一个字节(byte),在内存中不带“奇偶校验”的内存中的每个字节只有8位,若它的某一位存储出了错误,就会使其中存储的陵腔相应数据发生改变而导致应用程序发生错误。而带有“奇偶校验”的内存在每一字节(8位)外又额外增加了一位用来进行错误检测。比如一个字节中存储了某一数值(1、0、1、0、1、0、1、1),把这每一位相加起来(1+0+1+0+1+0+1+1=5)。若其结果是奇数,对于偶校验,校验位就定义为1,反之则为0;对于奇校验,则相反。当CPU返回读取存储的数据时,它会再次相加前8位中存储的数据,计算结果是否与校验位相一致。当CPU发现二者不同时就作出视图纠正这些错误,但Parity有个缺点,当内存查到某个数据位有错误时,却并不一定能确定在哪一个位,也就不一定能修正错误,所以带有奇偶校验的内存的主要功能仅仅是“发现错误”,并能纠正部分简单的错误。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Parity内存是通过在原来数据位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数据位来检查当前8位数据的正确性,但随着数据位的增加Parity用来检验的数据位也成倍增加,就是说当数据位为16位时它需要增加2位用于检查,当数据位为32位时则需增加4位,依此类推。特别是当数据量非常大时,数据出错的几率也就越大,对于只能纠正简单错误的奇偶检验的方法就显得力不从心了,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情况,一种新的内存技术应允而生了,这就是ECC(错误检查和纠正),这种技术也是在原来的数据位上外加校验位来实现的。不同的是两者增加的方法不一样,这也就导致了两者的主要功能不太一样。它与Parity不同的是如果数据位是8位,则需要增加5位来进行ECC错误检查和纠正,数据位每增加一倍指梁,ECC只增加一位检验位,也就是说当数据位为16位时ECC位为6位,32位时ECC位为7位,数据位为64位时ECC位为8位,依此类推,数据位每增加一倍,ECC位只增加一位。总之,在内存中ECC能够容许错误,并可以将错误更正,使系统得以持唯汪运续正常的操作,不致因错误而中断,且ECC具有自动更正的能力,可以将Parity无法检查出来的错误位查出并将错误修正。

2 ECC(Elliptic Curve Cryptosystems )椭圆曲线密码体制

2002年,美国SUN公司将其开发的椭圆加密技术赠送给开放源代码工程
公钥密码体制根据其所依据的难题一般分为三类:大整数分解问题类、离散对数问题类、椭圆曲线类。有时也把椭圆曲线类归为离散对数类。
椭圆曲线密码体制来源于对椭圆曲线的研究,所谓椭圆曲线指的是由韦尔斯特拉斯(Weierstrass)方程:
y2+a1xy+a3y=x3+a2x2+a4x+a6 (1)
所确定的平面曲线。其中系数ai(I=1,2,…,6)定义在某个域上,可以是有理数域、实数域、复数域,还可以是有限域GF(pr),椭圆曲线密码体制中用到的椭圆曲线都是定义在有限域上的。
椭圆曲线上所有的点外加一个叫做无穷远点的特殊点构成的集合连同一个定义的加法运算构成一个Abel群。在等式
mP=P+P+…+P=Q (2)
中,已知m和点P求点Q比较容易,反之已知点Q和点P求m却是相当困难的,这个问题称为椭圆曲线上点群的离散对数问题。椭圆曲线密码体制正是利用这个困难问题设计而来。椭圆曲线应用到密码学上最早是由Neal Koblitz 和Victor Miller在1985年分别独立提出的。
椭圆曲线密码体制是目前已知的公钥体制中,对每比特所提供加密强度最高的一种体制。解椭圆曲线上的离散对数问题的最好算法是Pollard rho方法,其时间复杂度为,是完全指数阶的。其中n为等式(2)中m的二进制表示的位数。当n=234, 约为2117,需要1.6x1023 MIPS 年的时间。而我们熟知的RSA所利用的是大整数分解的困难问题,目前对于一般情况下的因数分解的最好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是子指数阶的,当n=2048时,需要2x1020MIPS年的时间。也就是说当RSA的密钥使用2048位时,ECC的密钥使用234位所获得的安全强度还高出许多。它们之间的密钥长度却相差达9倍,当ECC的密钥更大时它们之间差距将更大。更ECC密钥短的优点是非常明显的,随加密强度的提高,密钥长度变化不大。
德国、日本、法国、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很多密码学研究小组及一些公司实现了椭圆曲线密码体制,我国也有一些密码学者做了这方面的工作。许多标准化组织已经或正在制定关于椭圆曲线的标准,同时也有许多的厂商已经或正在开发基于椭圆曲线的产品。对于椭圆曲线密码的研究也是方兴未艾,从ASIACRYPTO’98上专门开辟了ECC的栏目可见一斑。
在椭圆曲线密码体制的标准化方面,IEEE、ANSI、ISO、IETF、ATM等都作了大量的工作,它们所开发的椭圆曲线标准的文档有:IEEE P1363 P1363a、ANSI X9.62 X9.63、 ISO/IEC14888等。
2003年5月12日中国颁布的无线局域网国家标准 GB15629.11 中,包含了全新的WAPI(WLAN Authentication and Privacy Infrastructure)安全机制,能为用户的WLAN系统提供全面的安全保护。这种安全机制由 WAI和WPI两部分组成,分别实现对用户身份的鉴别和对传输的数据加密。WAI采用公开密钥密码体制,利用证书来对WLAN系统中的用户和AP进行认证。证书里面包含有证书颁发者(ASU)的公钥和签名以及证书持有者的公钥和签名,这里的签名采用的就是椭圆曲线ECC算法。
加拿大Certicom公司是国际上最着名的ECC密码技术公司,已授权300多家企业使用ECC密码技术,包括Cisco 系统有限公司、摩托罗拉、Palm等企业。Microsoft将Certicom公司的VPN嵌入微软视窗移动2003系统中。

ECC :engine control center发动机控制中心,主要适用于民航

ECC :ERP Central Componet, 企业资源计划核心组件(参考资源SAP教程)

3 ECC: Embedded Control Channel 嵌入控制信道
SDH网络中的ECC是传送操作、管理和维护(OAMP)信息的逻辑信道。它以SDH中的数据通信信道(DCC)作为其物理通路。SDH ECC 协议栈是以OSI参考模型为基础的,协议的设计方法与当前管理系统的面向对象是一致的。ECC协 议栈的应用层包含公共管理信息服务单元(CMISE),还包含支持CMICE的远程操作服务单元(ROSE)和联系控制服务单元(ACSE)。表示层、会 话层和传送层提供支持ROSE和ACSE所需的面向连接的服务。其中传送层还包括附加协议单元,使得在由无连接网络层协议(CLNP)操作时可提供连接模 式服务。数据链路层采用Q.920和Q.921中所规定的D信道链路接入程序(LAPD),物理通路采用SDH DCC。

❹ 什么是ECC

ECC
ECC是“Error Checking and Correcting”的简写,中文名称是“错误检查和纠正”。ECC是一种能够实现“错误检查和纠正”的技术,ECC内存就是应用了这种技术的内存,一般多应用在服务器及图形工作站上,这将使整个电脑系统在工作时更趋于安全稳定。

要了解ECC技术,就不能不提到Parity(奇偶校验)。在ECC技术出现之前,内存中应用最多的是另外一种技术,就是Parity(奇偶校验)。我们知道,在数字电路中,最小的数据单位就是叫“比特(bit)”,也叫数据“位”,“比特”也是内存中的最小单位,它是通过“1”和“0”来表示数据高、低电平信号的。在数字电路中8个连续的比特是一个字节(byte),在内存中不带“奇偶校验”的内存中的每个字节只有8位,若它的某一位存储出了错误,就会使其中存储的相应数据发生改变而导致应用程序发生错误。而带有“奇偶校验”的内存在每一字节(8位)外又额外增加了一位用来进行错误检测。比如一个字节中存储了某一数值(1、0、1、0、1、0、1、1),把这每一位相加起来(1+0+1+0+1+0+1+1=5)。若其结果是奇数,对于偶校验,校验位就定义为1,反之则为0;对于奇校验,则相反。当CPU返回读取存储的数据时,它会再次相加前8位中存储的数据,计算结果是否与校验位相一致。当CPU发现二者不同时就作出视图纠正这些错误,但Parity有个缺点,当内存查到某个数据位有错误时,却并不一定能确定在哪一个位,也就不一定能修正错误,所以带有奇偶校验的内存的主要功能仅仅是“发现错误”,并能纠正部分简单的错误。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Parity内存是通过在原来数据位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数据位来检查当前8位数据的正确性,但随着数据位的增加Parity用来检验的数据位也成倍增加,就是说当数据位为16位时它需要增加2位用于检查,当数据位为32位时则需增加4位,依此类推。特别是当数据量非常大时,数据出错的几率也就越大,对于只能纠正简单错误的奇偶检验的方法就显得力不从心了,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情况,一种新的内存技术应允而生了,这就是ECC(错误检查和纠正),这种技术也是在原来的数据位上外加校验位来实现的。不同的是两者增加的方法不一样,这也就导致了两者的主要功能不太一样。它与Parity不同的是如果数据位是8位,则需要增加5位来进行ECC错误检查和纠正,数据位每增加一倍,ECC只增加一位检验位,也就是说当数据位为16位时ECC位为6位,32位时ECC位为7位,数据位为64位时ECC位为8位,依此类推,数据位每增加一倍,ECC位只增加一位。总之,在内存中ECC能够容许错误,并可以将错误更正,使系统得以持续正常的操作,不致因错误而中断,且ECC具有自动更正的能力,可以将Parity无法检查出来的错误位查出并将错误修正。

2 ECC(Elliptic Curve Cryptosystems )椭圆曲线密码体制

2002年,美国SUN公司将其开发的椭圆加密技术赠送给开放源代码工程
公钥密码体制根据其所依据的难题一般分为三类:大整数分解问题类、离散对数问题类、椭圆曲线类。有时也把椭圆曲线类归为离散对数类。
椭圆曲线密码体制来源于对椭圆曲线的研究,所谓椭圆曲线指的是由韦尔斯特拉斯(Weierstrass)方程:
y2+a1xy+a3y=x3+a2x2+a4x+a6 (1)
所确定的平面曲线。其中系数ai(I=1,2,…,6)定义在某个域上,可以是有理数域、实数域、复数域,还可以是有限域GF(pr),椭圆曲线密码体制中用到的椭圆曲线都是定义在有限域上的。
椭圆曲线上所有的点外加一个叫做无穷远点的特殊点构成的集合连同一个定义的加法运算构成一个Abel群。在等式
mP=P+P+…+P=Q (2)
中,已知m和点P求点Q比较容易,反之已知点Q和点P求m却是相当困难的,这个问题称为椭圆曲线上点群的离散对数问题。椭圆曲线密码体制正是利用这个困难问题设计而来。椭圆曲线应用到密码学上最早是由Neal Koblitz 和Victor Miller在1985年分别独立提出的。
椭圆曲线密码体制是目前已知的公钥体制中,对每比特所提供加密强度最高的一种体制。解椭圆曲线上的离散对数问题的最好算法是Pollard rho方法,其时间复杂度为,是完全指数阶的。其中n为等式(2)中m的二进制表示的位数。当n=234, 约为2117,需要1.6x1023 MIPS 年的时间。而我们熟知的RSA所利用的是大整数分解的困难问题,目前对于一般情况下的因数分解的最好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是子指数阶的,当n=2048时,需要2x1020MIPS年的时间。也就是说当RSA的密钥使用2048位时,ECC的密钥使用234位所获得的安全强度还高出许多。它们之间的密钥长度却相差达9倍,当ECC的密钥更大时它们之间差距将更大。更ECC密钥短的优点是非常明显的,随加密强度的提高,密钥长度变化不大。
德国、日本、法国、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很多密码学研究小组及一些公司实现了椭圆曲线密码体制,我国也有一些密码学者做了这方面的工作。许多标准化组织已经或正在制定关于椭圆曲线的标准,同时也有许多的厂商已经或正在开发基于椭圆曲线的产品。对于椭圆曲线密码的研究也是方兴未艾,从ASIACRYPTO’98上专门开辟了ECC的栏目可见一斑。
在椭圆曲线密码体制的标准化方面,IEEE、ANSI、ISO、IETF、ATM等都作了大量的工作,它们所开发的椭圆曲线标准的文档有:IEEE P1363 P1363a、ANSI X9.62 X9.63、 ISO/IEC14888等。
2003年5月12日中国颁布的无线局域网国家标准 GB15629.11 中,包含了全新的WAPI(WLAN Authentication and Privacy Infrastructure)安全机制,能为用户的WLAN系统提供全面的安全保护。这种安全机制由 WAI和WPI两部分组成,分别实现对用户身份的鉴别和对传输的数据加密。WAI采用公开密钥密码体制,利用证书来对WLAN系统中的用户和AP进行认证。证书里面包含有证书颁发者(ASU)的公钥和签名以及证书持有者的公钥和签名,这里的签名采用的就是椭圆曲线ECC算法。
加拿大Certicom公司是国际上最着名的ECC密码技术公司,已授权300多家企业使用ECC密码技术,包括Cisco 系统有限公司、摩托罗拉、Palm等企业。Microsoft将Certicom公司的VPN嵌入微软视窗移动2003系统中。

❺ ECC检查是查什么

ECC是“Error Checking and Correcting”的简写,中文名称是“错误检查和纠正”。ECC是一种能够实现“错误检查和纠正”的技术,ECC内存就是应用了这种技术的内存,一般多应用在服务器及图形工作站上,这将使整个电脑系统在工作时更趋于安全稳定。
ECC也可以解释为“error correction [or correcting] code" or "error checking and correcting")”还可以解释为 Error correction circuit
要了解ECC技术,就不能不提到Parity(奇偶校验)。在ECC技术出现之前,内存中应用最多的是另外一种技术,就是Parity(奇偶校验)。我们知道,在数字电路中,最小的数据单位就是叫“比特(bit)”,也叫数据“戚判位”,“比特”也是内存中的最小单位,它是通过“1”和“0”来表示数据高、低电平信号的。在数字电路中8个连续的比特是一个字节(byte),在内存中不带“奇偶校验”的内存中的每个字节只有8位,若它的某一位存储出了错误,就会使其中存储的相应数据发生改变而导致应用程序发生错误。而带有“奇偶校验”的内存在每一字节(8位)外又额外增加了一位用来进行错误检测。比如一个字节中存储了某一数值(1、0、1、0、1、0、1、1),把这每一位相加起来(1+0+1+0+1+0+1+1=5)。若其结果是奇数,对于偶校验,校验位就定义为1,反之则为0;对于奇校验,则相反。当CPU返回读取存储的数据时,它会再次相加前8位中存储的数据,计算结果是否与校验位相一致。当CPU发现二者不同时就作出视图纠正这些错误,但Parity有个缺点,当内存查到某个数据位有错误时,却并不一定能确定在哪一个位,也就不一定能修正错误,所以带有奇偶校验的内存的主要功能仅仅是“发现错误”,并能纠正部分简单的错误。
通过上面的分闹昌析我们知道Parity内存是通过在原来数据位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数据位来检查当前8位数据的正确性,但随着数据位的增加Parity用来检验的数据位也成倍增加,就是说当数据位为16位时它需要增加2位用于检查,当数据位为32位时则需增加4位,依此类推。特别是当数据量非常大时,数据出错的几率也就越大,对于只能纠正简单错误的奇偶检验的方法就显得力不从心了,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情况,一种新的内存技术应运而生了,这就是ECC(错误检查和纠正),这种技术也是在原来的数据位上外加校验位来实现的。不同的是两者增加的方法不一样,这也就导致了两者的主要功能不太一样。它与Parity不同的是如果数据位是8位,则需要增加5位来进行ECC错误检查和纠正,数据位每增加一倍,ECC只增加一位检验位,也就是说当数据位为16位时ECC位为6位,32位时ECC位为7位,数据位为64位时ECC位为8位,依此类推,数据位每增加一倍,ECC位只增加一位。总之,在内存中ECC能够容许错误,并可以将错误更正,使系统得以持续正常的操作,不致因错误而中断,且ECC具有自动更正的能力,可以将Parity无法检查出来的错误位查出并将错误修正。
2 ECC(Elliptic Curve Cryptosystems )椭圆曲线密码体制
2002年,美国SUN公司将其开发的椭圆加密技术赠送给开放源代码工程
公钥密码体制根据其所依据的难题一般分为三类:大整数分解问题类、离散对数问题类、椭圆曲线类。有时也把椭圆曲线类归为离散对数类。
椭圆曲线密码体制来源于对椭圆曲线的研究,所谓椭圆曲线指的是由韦尔斯特拉斯(Weierstrass)方程:
y2+a1xy+a3y=x3+a2x2+a4x+a6 (1)
所确定的平面曲线。其中系数ai(I=1,2,…,6)定义在某个域上,可以是有理数域、实高弯改数域、复数域,还可以是有限域GF(pr),椭圆曲线密码体制中用到的椭圆曲线都是定义在有限域上的。
椭圆曲线上所有的点外加一个叫做无穷远点的特殊点构成的集合连同一个定义的加法运算构成一个Abel群。在等式
mP=P+P+…+P=Q (2)
中,已知m和点P求点Q比较容易,反之已知点Q和点P求m却是相当困难的,这个问题称为椭圆曲线上点群的离散对数问题。椭圆曲线密码体制正是利用这个困难问题设计而来。椭圆曲线应用到密码学上最早是由Neal Koblitz 和Victor Miller在1985年分别独立提出的。
椭圆曲线密码体制是目前已知的公钥体制中,对每比特所提供加密强度最高的一种体制。解椭圆曲线上的离散对数问题的最好算法是Pollard rho方法,其时间复杂度为,是完全指数阶的。其中n为等式(2

❻ 服务器百问百答,服务器的ECC技术指的是什么

ECC是“Error Checking and Correcting”的简写,中文名称是“错误检查和纠正”。ECC是一种能够实现“错误检查和纠正”的技术,ECC内存就是应用了这种技术的内存,一般多应用在服务器及图形工作站上,这将使整个电脑系统在工作时更趋于安全稳定。

要了解ECC技术,就不能不提到Parity(奇偶校验)。在ECC技术出现之前,内存中应用最多的是另外一种技术,就是Parity(奇偶校验)。我们知道,在数字电路中,最小的数据单位就是叫“比特(bit)”,也叫数据“位”,“比特”也是内存中的最小单位,它是通过“1”和“0”来表示数据高、低电平信号的。在数字电路中8个连续的比特是一个字节(byte),在内存中不带“奇偶校验”的内存中的每个字节只有8位,若它的某一位存储出了错误,就会使其中存储的相应数据发生改变而导致应用程序发生错误。而带有“奇偶校验”的内存在每一字节(8位)外又额外增加了一位用来进行错误检测。比如一个字节中存储了某一数值(1、0、1、0、1、0、1、1),把这每一位相加起来(1+0+1+0+1+0+1+1=5)。若其结果是奇数,对于偶校验,校验位就定义为1,反之则为0;对于奇校验,则相反。当CPU返回读取存储的数据时,它会再次相加前8位中存储的数据,计算结果是否与校验位相一致。当CPU发现二者不同时就作出视图纠正这些错误,但Parity有个缺点,当内存查到某个数据位有错误时,却并不一定能确定在哪一个位,也就不一定能修正错误,所以带有奇偶校验的内存的主要功能仅仅是“发现错误”,并能纠正部分简单的错误。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Parity内存是通过在原来数据位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数据位来检查当前8位数据的正确性,但随着数据位的增加Parity用来检验的数据位也成倍增加,就是说当数据位为16位时它需要增加2位用于检查,当数据位为32位时则需增加4位,依此类推。特别是当数据量非常大时,数据出错的几率也就越大,对于只能纠正简单错误的奇偶检验的方法就显得力不从心了,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情况,一种新的内存技术应允而生了,这就是ECC(错误检查和纠正),这种技术也是在原来的数据位上外加校验位来实现的。不同的是两者增加的方法不一样,这也就导致了两者的主要功能不太一样。它与Parity不同的是如果数据位是8位,则需要增加5位来进行ECC错误检查和纠正,数据位每增加一倍,ECC只增加一位检验位,也就是说当数据位为16位时ECC位为6位,32位时ECC位为7位,数据位为64位时ECC位为8位,依此类推,数据位每增加一倍,ECC位只增加一位。总之,在内存中ECC能够容许错误,并可以将错误更正,使系统得以持续正常的操作,不致因错误而中断,且ECC具有自动更正的能力,可以将Parity无法检查出来的错误位查出并将错误修正。

2 ECC(Elliptic Curve Cryptosystems )椭圆曲线密码体制

2002年,美国SUN公司将其开发的椭圆加密技术赠送给开放源代码工程
公钥密码体制根据其所依据的难题一般分为三类:大整数分解问题类、离散对数问题类、椭圆曲线类。有时也把椭圆曲线类归为离散对数类。
椭圆曲线密码体制来源于对椭圆曲线的研究,所谓椭圆曲线指的是由韦尔斯特拉斯(Weierstrass)方程:
y2+a1xy+a3y=x3+a2x2+a4x+a6 (1)
所确定的平面曲线。其中系数ai(I=1,2,…,6)定义在某个域上,可以是有理数域、实数域、复数域,还可以是有限域GF(pr),椭圆曲线密码体制中用到的椭圆曲线都是定义在有限域上的。
椭圆曲线上所有的点外加一个叫做无穷远点的特殊点构成的集合连同一个定义的加法运算构成一个Abel群。在等式
mP=P+P+…+P=Q (2)
中,已知m和点P求点Q比较容易,反之已知点Q和点P求m却是相当困难的,这个问题称为椭圆曲线上点群的离散对数问题。椭圆曲线密码体制正是利用这个困难问题设计而来。椭圆曲线应用到密码学上最早是由Neal Koblitz 和Victor Miller在1985年分别独立提出的。
椭圆曲线密码体制是目前已知的公钥体制中,对每比特所提供加密强度最高的一种体制。解椭圆曲线上的离散对数问题的最好算法是Pollard rho方法,其时间复杂度为,是完全指数阶的。其中n为等式(2)中m的二进制表示的位数。当n=234, 约为2117,需要1.6x1023 MIPS 年的时间。而我们熟知的RSA所利用的是大整数分解的困难问题,目前对于一般情况下的因数分解的最好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是子指数阶的,当n=2048时,需要2x1020MIPS年的时间。也就是说当RSA的密钥使用2048位时,ECC的密钥使用234位所获得的安全强度还高出许多。它们之间的密钥长度却相差达9倍,当ECC的密钥更大时它们之间差距将更大。更ECC密钥短的优点是非常明显的,随加密强度的提高,密钥长度变化不大。
德国、日本、法国、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很多密码学研究小组及一些公司实现了椭圆曲线密码体制,我国也有一些密码学者做了这方面的工作。许多标准化组织已经或正在制定关于椭圆曲线的标准,同时也有许多的厂商已经或正在开发基于椭圆曲线的产品。对于椭圆曲线密码的研究也是方兴未艾,从ASIACRYPTO’98上专门开辟了ECC的栏目可见一斑。
在椭圆曲线密码体制的标准化方面,IEEE、ANSI、ISO、IETF、ATM等都作了大量的工作,它们所开发的椭圆曲线标准的文档有:IEEE P1363 P1363a、ANSI X9.62 X9.63、 ISO/IEC14888等。
2003年5月12日中国颁布的无线局域网国家标准 GB15629.11 中,包含了全新的WAPI(WLAN Authentication and Privacy Infrastructure)安全机制,能为用户的WLAN系统提供全面的安全保护。这种安全机制由 WAI和WPI两部分组成,分别实现对用户身份的鉴别和对传输的数据加密。WAI采用公开密钥密码体制,利用证书来对WLAN系统中的用户和AP进行认证。证书里面包含有证书颁发者(ASU)的公钥和签名以及证书持有者的公钥和签名,这里的签名采用的就是椭圆曲线ECC算法。
加拿大Certicom公司是国际上最着名的ECC密码技术公司,已授权300多家企业使用ECC密码技术,包括Cisco 系统有限公司、摩托罗拉、Palm等企业。Microsoft将Certicom公司的VPN嵌入微软视窗移动2003系统中。

ECC :engine control center发动机控制中心,主要适用于民航

ECC :ERP Central Componet, 企业资源计划核心组件(参考资源SAP教程)

3 ECC: Embedded Control Channel 嵌入控制信道
SDH网络中的ECC是传送操作、管理和维护(OAMP)信息的逻辑信道。它以SDH中的数据通信信道(DCC)作为其物理通路。SDH ECC 协议栈是以OSI参考模型为基础的,协议的设计方法与当前管理系统的面向对象是一致的。ECC协 议栈的应用层包含公共管理信息服务单元(CMISE),还包含支持CMICE的远程操作服务单元(ROSE)和联系控制服务单元(ACSE)。表示层、会 话层和传送层提供支持ROSE和ACSE所需的面向连接的服务。其中传送层还包括附加协议单元,使得在由无连接网络层协议(CLNP)操作时可提供连接模 式服务。数据链路层采用Q.920和Q.921中所规定的D信道链路接入程序(LAPD),物理通路采用SDH DCC。

❼ 课程内容框架

一 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是什么

《 XXXX 》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 (参照我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上编制的) 课程类型: (专业必修课/公共必修课/教育缺键答必修课)

— 1 —

学 时: XX 学 分: XX 适用对象: XX

一、课程定位 (本门课程在该专业中的地位及本门课程的主要任务) 二、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理念 (建议以“就业面向岗位”的需求为中心,以培养学生XXXX能力为依据设亮皮计,应

充分考虑到专业岗位的特点,尽可能的满足学生的就业需要,兼顾学生就业后持续发展的可能。)

2.课程设计思路

三、能力目标

1.社会能力 2.专业能力 3.方法能力

四、学习目标 五、学习情境

1.学习情境划分及学时分配(课程总标准)

学习情境划分及学时分配如表1所示。

表1:学习情境划分及学时分配

2.学习情境教学设计(课程章、节标准)(每节一个表格)

表2: 学习情境1: XXXXXXX(节名称)

学习情境2:XXXXXX
学习情境3:XXXXXX …………

六、教材和教参选用

1.推荐使用教材:(名称、出版社、版次) 2.参考资料;(名称、作者等。不限数量)

七、考核评价要求

1、评价内容及方式(建议平时过程管理与期末测评相结合,平时成绩计40%,期末计60%) 2.评价标准

八、教学资源要求

1、教学设备条件 2、教师团队

二 什么是课程框架问题

资料卡片(愿与各位同学共享):
课程框架问题包括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和内容问题。单元问题:
反映了伏慧基本的概念,
指向规律的核心;在内容范畴提出了重要的问题没有单一的,明显“正确”的答案。
基本问题:
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内容问题,直接支持内容和学习目标,有特定的“正确”的答案
“在问题的解决,概念的理解和批评反思中,技术的应用是非常有效的。”
“利用技术,学生可花更多时间创新策略去解决复杂的问题和增强更高的理解能力。”
在一个持续一年的社会科学研究中,若研究的范围包括了诸如世界探险、工业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等,它会是一个基本问题。
在交叉学科的研究中如语言艺术/社会科学研究,我们探讨问题的不同侧面,它也可以成为一个基本问题。
在研究一个特定的项目如“进化”时,它也可以成为一个单元问题
内容问题不同于单元问题和基本问题,大多涉及的是事实而不是该事实的阐释,都有明确的答案。
建构课程框架问题的提示:
开始去做…不要担心它的技巧和语言,重点是头脑风暴.
你先以陈述的方式把问题写下来,然后把它修改为疑问句。
如果需要的话,用成人的语言把基本意思写下来,然后把它转为“学生”的语言。
确认无论是基本问题还是单元问题,他们都不只有一个明显的“正确”答案。
不要过多担心你的问题到底是“基本问题”还是“单元问题—你要重点关注它是否需要更高层次的思维技能。
记住:一个好的问题和好的单元的形成是一个反复的过程!

三 JAVA培训课程有什么内容具体有哪些模块框架

有几大技术框来架如下:
java语言和自数据库技术(1)开发环境(2)java语言基础(3)java面向对象(4)JDK核心API(5)数据库技术(6)JavaSE核心(7)XML(8)JBDC
2.Android各核心技术应用(1)软件工程基础(2)OOAD及设计模式(3)HTML/CSS(4)JavaScript核心(5)Android基础(6)Android核心组件(7)Android数据库技术(8)Android多媒体技术(9)Android2D/3D技术(10)Android游戏编程。

四 web课程里面会学习到哪几种框架呢

这里整理了一份系统全面的web前端学习路线,框架的相关内容在第三阶段,希望可以帮到你~

第一阶段:专业核心基础

阶段目标:

1. 熟练掌握HTML5、CSS3、Less、Sass、响应书布局、移动端开发。

2. 熟练运用HTML+CSS特性完成页面布局。

4. 熟练应用CSS3技术,动画、弹性盒模型设计。

5. 熟练完成移动端页面的设计。

6. 熟练运用所学知识仿制任意Web网站。

7. 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网页设计实战。

知识点:

1、Web前端开发环境,HTML常用标签,表单元素,Table布局,CSS样式表,DIV+CSS布局。熟练运用HTML和CSS样式属性完成页面的布局和美化,能够仿制任意网站的前端页面实现。

2、CSS3选择器、伪类、过渡、变换、动画、字体图标、弹性盒模型、响应式布局、移动端。熟练运用CSS3来开发网页、熟练开发移动端,整理网页开发技巧。

3、预编译css技术:less、sass基础知识、以及插件的运用、BootStrap源码分析。能够熟练使用 less、sass完成项目开发,深入了解BootStrap。

4、使用HTML、CSS、LESS、SASS等技术完成网页项目实战。通过项目掌握第一阶段、css的内容、完成PC端页面设计和移动端页面设计。

第二阶段:Web后台技术

阶段目标:

1. 了解JavaScript的发展历史、掌握Node环境搭建及npm使用。

2. 熟练掌握JavaScript的基本数据类型和变量的概念。

3. 熟练掌握JavaScript中的运算符使用。

4. 深入理解分之结构语句和循环语句。

5. 熟练使用数组来完成各种练习。

6.熟悉es6的语法、熟练掌握JavaScript面向对象编程。

7.DOM和BOM实战练习和H5新特性和协议的学习。

知识点:

1、软件开发流程、算法、变量、数据类型、分之语句、循环语句、数组和函数。熟练运用JavaScript的知识完成各种练习。

2、JavaScript面向对象基础、异常处理机制、常见对象api,js的兼容性、ES6新特性。熟练掌握JavaScript面向对象的开发以及掌握es6中的重要内容。

3、BOM操作和DOM操作。熟练使用BOM的各种对象、熟练操作DOM的对象。

4、h5相关api、canvas、ajax、数据模拟、touch事件、mockjs。熟练使用所学知识来完成网站项目开发。

第三阶段:数据库和框架实战

阶段目标:

1. 综合运用Web前端技术进行页面布局与美化。

2. 综合运用Web前端开发框架进行Web系统开发。

3. 熟练掌握Mysql、Mongodb数据库的发开。

4. 熟练掌握vue.js、webpack、elementui等前端框技术。

5. 熟练运用Node.js开发后台应用程序。

6. 对Restful,Ajax,JSON,开发过程有深入的理解,掌握git的基本技能。

知识点:

1、数据库知识,范式,MySQL配置,命令,建库建表,数据的增删改查,mongodb数据库。深入理解数据库管理系统通用知识及MySQL数据库的使用与管理,为Node.js后台开发打下坚实基础。

2、模块系统,函数,路由,全局对象,文件系统,请求处理,Web模块,Express框架,MySQL数据库处理,RestfulAPI,文件上传等。熟练运用Node.js运行环境和后台开发框架完成Web系统的后台开发。

3、vue的组件、生命周期、路由、组件、前端工程化、webpack、elementui框架。Vue.js框架的基本使用有清晰的理解,能够运用Vue.js完成基础前端开发、熟练运用Vue.js框架的高级功能完成Web前端开发和组件开发,对MVVM模式有深刻理解。

4、需求分析,数据库设计,后台开发,使用vue、node完成pc和移动端整站开发。于Node.js+Vue.js+Webpack+Mysql+Mongodb+Git,实现整站项目完整功能并上线发布。

第四阶段:移动端和微信实战

阶段目标:

1.熟练掌握React.js框架,熟练使用React.js完成开发。

2.掌握移动端开发原理,理解原生开发和混合开发。

3.熟练使用react-native和Flutter框架完成移动端开发。

4.掌握微信小程序以及了解支付宝小程序的开发。

5.完成大型电商项目开发。

知识点:

1、React面向组件编程、表单数据、组件通信、监听、声明周期、路由、Rex基本概念。练使用react完成项目开发、掌握Rex中的异步解决方案Saga。

2、react-native、开发工具、视图与渲染、api操作、Flutter环境搭建、路由、ListView组件、网络请求、打包。练掌握react-native和Flutter框架,并分别使用react-native和Flutter分别能开发移动端项目。

3、微信小程序基本介绍、开发工具、视图与渲染、api操作、支付宝小程序的入门和api学习。掌握微信小程序开发了解支付宝小程序。

4、大型购物网站实战,整个项目前后端分离开发;整个项目分为四部分:PC端网页、移动端APP、小程序、后台管理。团队协作开发,使用git进行版本控制。目期间可以扩展Three.js 、TypeScript。

五 如何理解课程的基本理念与内容框架

就是课程内容的最基本化,也是大范围的定向依据,还有相关的意义所在的意思……

六 高中数学课程框架有哪些主要的部分

高中数学课程框架有哪些主要的部分
高中数学课程分必修和选修。必修课程由 5 个模块组成;选修课程有 4 个系列,其中系列 1、
系列 2 由若干模块组成,系列 3、系列 4 由若干专题组成;每个模快 2 学分(36 学时),每
个专题 1 学分(18 学时),每 2 个专题可组成 1 个模块。
一、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的数学内容,包括 5 个模块。
数学 1: *** ,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 I(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
数学 2: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数学 3:算法初步,统计, 概率。
数学 4:基本初等函数 II(三角函数)、平面上的向量,三角恒等变换。
数学 5: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
二、选修课程
对于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对未来发展的愿望进行选择。选修课程由系列 1,
系列 2,系列 3,系列 4 等组成。
1、系列 1:由 2 个模块组成。
选修 1-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导数及其初步应用。
选修 1-2:统计案例、推理与证明、数系扩充及复数的引入、框图。
2、系列 2:由 3 个模块组成。
选修 2-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空间中的向量与立体几何。
选修 2-2:导数及其应用、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选修 2-3:计数原理、统计案例、概率。
3、系列 3:由 6 个专题组成。
选修 3-1:数学史选讲;
选修 3-2:信息安全与密码;
选修 3-3:球面上的几何;
选修 3-4:对称与群;
选修 3-5:欧拉公式与闭曲面分类;
选修 3-6:三等分角与数域扩充。
4、系列 4:由 10 个专题组成。

七 Python课程内容都学习什么啊

这里整理了一份Python全栈开发的学习路线,要学习以下内容:

第一阶段:专业核心基础

阶段目标:

1. 熟练掌握Python的开发环境与编程核心知识

2. 熟练运用Python面向对象知识进行程序开发

3. 对Python的核心库和组件有深入理解

4. 熟练应用SQL语句进行数据库常用操作

5. 熟练运用Linux操作系统命令及环境配置

6. 熟练使用MySQL,掌握数据库高级操作

7. 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完成项目

知识点:

Python编程基础、Python面向对象、Python高级进阶、MySQL数据库、Linux操作系统。

1、Python编程基础,语法规则,函数与参数,数据类型,模块与包,文件IO,培养扎实的Python编程基本功,同时对Python核心对象和库的编程有熟练的运用。

2、Python面向对象,核心对象,异常处理,多线程,网络编程,深入理解面向对象编程,异常处理机制,多线程原理,网络协议知识,并熟练运用于项目中。

3、类的原理,MetaClass,下划线的特殊方法,递归,魔术方法,反射,迭代器,装饰器,UnitTest,Mock。深入理解面向对象底层原理,掌握Python开发高级进阶技术,理解单元测试技术。

4、数据库知识,范式,MySQL配置,命令,建库建表,数据的增删改查,约束,视图,存储过程,函数,触发器,事务,游标,PDBC,深入理解数据库管理系统通用知识及MySQL数据库的使用与管理。为Python后台开发打下坚实基础。

5、Linux安装配置,文件目录操作,VI命令,管理,用户与权限,环境配置,Docker,Shell编程Linux作为一个主流的服务器操作系统,是每一个开发工程师必须掌握的重点技术,并且能够熟练运用。

第二阶段:PythonWEB开发

阶段目标:

1. 熟练掌握Web前端开发技术,HTML,CSS,JavaScript及前端框架

2. 深入理解Web系统中的前后端交互过程与通信协议

3. 熟练运用Web前端和Django和Flask等主流框架完成Web系统开发

4. 深入理解网络协议,分布式,PDBC,AJAX,JSON等知识

5.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开发一个MiniWeb框架,掌握框架实现原理

6. 使用Web开发框架实现贯穿项目

知识点:

Web前端编程、Web前端高级、Django开发框架、Flask开发框架、Web开发项目实战。

1、Web页面元素,布局,CSS样式,盒模型,JavaScript,JQuery与Bootstrap掌握前端开发技术,掌握JQuery与BootStrap前端开发框架,完成页面布局与美化。

2、前端开发框架Vue,JSON数据,网络通信协议,Web服务器与前端交互熟练使用Vue框架,深入理解HTTP网络协议,熟练使用Swagger,AJAX技术实现前后端交互。

3、自定义Web开发框架,Django框架的基本使用,Model属性及后端配置,Cookie与Session,模板Templates,ORM数据模型,Redis二级缓存,RESTful,MVC模型掌握Django框架常用API,整合前端技术,开发完整的WEB系统和框架。

4、Flask安装配置,App对象的初始化和配置,视图函数的路由,Request对象,Abort函数,自定义错误,视图函数的返回值,Flask上下文和请求钩子,模板,数据库扩展包Flask-Sqlalchemy,数据库迁移扩展包Flask-Migrate,邮件扩展包Flask-Mail。掌握Flask框架的常用API,与Django框架的异同,并能独立开发完整的WEB系统开发。

第三阶段:爬虫与数据分析

阶段目标:

1. 熟练掌握爬虫运行原理及常见网络抓包工具使用,能够对HTTP及HTTPS协议进行抓包分析

2. 熟练掌握各种常见的网页结构解析库对抓取结果进行解析和提取

3. 熟练掌握各种常见反爬机制及应对策略,能够针对常见的反爬措施进行处理

4. 熟练使用商业爬虫框架Scrapy编写大型网络爬虫进行分布式内容爬取

5. 熟练掌握数据分析相关概念及工作流程

6. 熟练掌握主流数据分析工具Numpy、Pandas和Matplotlib的使用

7. 熟练掌握数据清洗、整理、格式转换、数据分析报告编写

8. 能够综合利用爬虫爬取豆瓣网电影评论数据并完成数据分析全流程项目实战

知识点:

网络爬虫开发、数据分析之Numpy、数据分析之Pandas。

1、爬虫页面爬取原理、爬取流程、页面解析工具LXML,Beautifulfoup,正则表达式,代理池编写和架构、常见反爬措施及解决方案、爬虫框架结构、商业爬虫框架Scrapy,基于对爬虫爬取原理、网站数据爬取流程及网络协议的分析和了解,掌握网页解析工具的使用,能够灵活应对大部分网站的反爬策略,具备独立完成爬虫框架的编写能力和熟练应用大型商业爬虫框架编写分布式爬虫的能力。

2、Numpy中的ndarray数据结构特点、numpy所支持的数据类型、自带的数组创建方法、算术运算符、矩阵积、自增和自减、通用函数和聚合函数、切片索引、ndarray的向量化和广播机制,熟悉数据分析三大利器之一Numpy的常见使用,熟悉ndarray数据结构的特点和常见操作,掌握针对不同维度的ndarray数组的分片、索引、矩阵运算等操作。

3、Pandas里面的三大数据结构,包括Dataframe、Series和Index对象的基本概念和使用,索引对象的更换及删除索引、算术和数据对齐方法,数据清洗和数据规整、结构转换,熟悉数据分析三大利器之一Pandas的常见使用,熟悉Pandas中三大数据对象的使用方法,能够使用Pandas完成数据分析中最重要的数据清洗、格式转换和数据规整工作、Pandas对文件的读取和操作方法。

4、matplotlib三层结构体系、各种常见图表类型折线图、柱状图、堆积柱状图、饼图的绘制、图例、文本、标线的添加、可视化文件的保存,熟悉数据分析三大利器之一Matplotlib的常见使用,熟悉Matplotlib的三层结构,能够熟练使用Matplotlib绘制各种常见的数据分析图表。能够综合利用课程中所讲的各种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工具完成股票市场数据分析和预测、共享单车用户群里数据分析、全球幸福指数数据分析等项目的全程实战。

第四阶段: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

阶段目标:

1. 理解机器学习相关的基本概念及系统处理流程

2. 能够熟练应用各种常见的机器学习模型解决监督学习和非监督学习训练和测试问题,解决回归、分类问题

3. 熟练掌握常见的分类算法和回归算法模型,如KNN、决策树、随机森林、K-Means等

4. 掌握卷积神经网络对图像识别、自然语言识别问题的处理方式,熟悉深度学习框架TF里面的张量、会话、梯度优化模型等

5. 掌握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运行机制,能够自定义卷积层、池化层、FC层完成图像识别、手写字体识别、验证码识别等常规深度学习实战项目

知识点:

1、机器学习常见算法、sklearn数据集的使用、字典特征抽取、文本特征抽取、归一化、标准化、数据主成分分析PCA、KNN算法、决策树模型、随机森林、线性回归及逻辑回归模型和算法。熟悉机器学习相关基础概念,熟练掌握机器学习基本工作流程,熟悉特征工程、能够使用各种常见机器学习算法模型解决分类、回归、聚类等问题。

2、Tensorflow相关的基本概念,TF数据流图、会话、张量、tensorboard可视化、张量修改、TF文件读取、tensorflow playround使用、神经网络结构、卷积计算、激活函数计算、池化层设计,掌握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之前的区别和练习,熟练掌握深度学习基本工作流程,熟练掌握神经网络的结构层次及特点,掌握张量、图结构、OP对象等的使用,熟悉输入层、卷积层、池化层和全连接层的设计,完成验证码识别、图像识别、手写输入识别等常见深度学习项目全程实战。

八 什么是课程框架问题

资料卡片(愿与各位同学共享): 课程框架问题包括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和内容问题。单元问题: 反映了基本的概念, 指向规律的核心;在内容范畴提出了重要的问题没有单一的,明显“正确”的答案。 基本问题: 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内容问题,直接支持内容和学习目标,有特定的“正确”的答案 “在问题的解决,概念的理解和批评反思中,技术的应用是非常有效的。” “利用技术,学生可花更多时间创新策略去解决复杂的问题和增强更高的理解能力。” 在一个持续一年的社会科学研究中,若研究的范围包括了诸如世界探险、工业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等,它会是一个基本问题。 在交叉学科的研究中如语言艺术/社会科学研究,我们探讨问题的不同侧面,它也可以成为一个基本问题。 在研究一个特定的项目如“进化”时,它也可以成为一个单元问题 内容问题不同于单元问题和基本问题,大多涉及的是事实而不是该事实的阐释,都有明确的答案。 建构课程框架问题的提示: 开始去做…不要担心它的技巧和语言,重点是头脑风暴. 你先以陈述的方式把问题写下来,然后把它修改为疑问句。 如果需要的话,用成人的语言把基本意思写下来,然后把它转为“学生”的语言。 确认无论是基本问题还是单元问题,他们都不只有一个明显的“正确”答案。 不要过多担心你的问题到底是“基本问题”还是“单元问题—你要重点关注它是否需要更高层次的思维技能。 记住:一个好的问题和好的单元的形成是一个反复的过程!

热点内容
精通脚本 发布:2025-05-20 14:42:56 浏览:384
东方财富经典版如何更改密码 发布:2025-05-20 14:42:43 浏览:943
砸口红解压 发布:2025-05-20 14:41:02 浏览:510
配置sp失败怎么办 发布:2025-05-20 14:35:08 浏览:178
java学到什么程度 发布:2025-05-20 14:31:54 浏览:479
压缩误差分析 发布:2025-05-20 14:27:53 浏览:97
每秒上亿次访问服务器怎么处理 发布:2025-05-20 14:10:07 浏览:314
按键精灵数据库操作 发布:2025-05-20 14:08:33 浏览:592
360浏览器无法访问网络 发布:2025-05-20 14:05:13 浏览:834
存储服务器地址错误 发布:2025-05-20 14:01:46 浏览: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