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访问
A. 80年代那么多潮汕人去海南
汕人的第二故乡。据海南有关史料记载,早在宋代元代的时候,就有潮汕人到海南经商,并先后成立了“潮汕行”以及“兴潮会馆”和”潮州会馆”等,由兴宁、潮州、澄海、汕头等地的商人开设的商号组成。他们从潮汕地区运去陶瓷、菜种、茶叶、锡箔、棉纱、布匹等,又从海南运回赤糖、槟榔、药材,商务活动十分活跃。会馆还开办了一间“潮海小学”,吸收潮籍商人子女及当地人一些子女入学读书.每逢新春佳节,神公诞期,会馆还聘请戏班,演出潮剧,往往一演就三五天。这些活动对两地的经济、文化的交流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全国解放以后,海南汕头两地在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联系更加广泛,更加紧密。五、六十年代,随着国家开发和建设祖国宝岛的进军令下,—大批潮籍党政领导干部,先后奔赴海南,他们肩负祖国和人民的重托,带领海南人民一起艰苦奋斗,为开发和建设祖国的宝岛费尽心血.接着一批又一批潮汕老农跨洋过海,相继来到了五指山下。给海南人民带来了潮汕精耕细作的生产技术,种植蔬菜的经验,使海南人民开始逐步摆脱刀耕火种的落后状况,六、七十年代,又有一大批潮汕知识青年和复退军人相继加入了海南生产建设兵团的行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特别是中央关于建立海南省和建设大特区的决定公布以后,更有一大批有识之土,他们带着潮汕人的聪明才智。带着潮汕人的刻苦耐劳,精明灵活,争先登岛。参加当地的经济建设.
汕头市人民政府驻海口办事处副主任胡隆昌同志告诉我们,据统计,目前,在海南的潮汕人,常住人口就达六十万人,加上流动人口,估计超过一百万人,大约占全海南省总人口的六分之一。多少年来,这些潮汕人同当地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合作,为建设祖国的宝岛,洒血流汗。如今,海南已经成为他们的第二故乡,他们也成为建设新宝岛和大特区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我们在海南采访、参观访问,到处都可以听到熟悉的乡音,到处都可以听到对潮汕人的赞许,到处都可以看到潮汕人坚实的足迹.这也正是潮汕人可引以为自豪和骄傲的。
B. 潮汕的民风民俗和传统文化
■潮汕人外出习俗
穿着——城乡人们外出办事、做客,都注意穿戴齐整。若做新客或参加节日盛会,要穿上最漂亮最适时质地最好的衣服,农村人叫“做皮衫裤”。60年代以前,农民上圩市做买卖,多赤足。80年代以后穿鞋着袜上圩市做买卖的日多。青年男女儿童,出门走亲戚则多有穿新衣习俗。
携带——旧时,人们上圩市多带市篮、箩筐;走亲戚带装礼品的花篮、藤篮,如远行携带衣物,平民用包袱,有的用水布作包袱,有钱人用藤荚、皮箱。解放后,人们时尚用军干用的背包、皮包,女人多花布手提袋、塑皮袋;80年代后,各式各样手袋、背包、皮箱,随人喜好。
交通工具——解放前人们外出多步行,远途坐船为多。计算路途远近,以10华里为一铺,通常走一小时。轿是富贵人家的交通工具,城镇多有专供雇用的轿铺,官贵者坐四人大轿,一般有钱人坐二人抬竹轿,新娘出嫁坐花轿。轿在解放后已弃用。本地极少有牛车,没有马车。解放后,驻军曾有马车,后也为汽车代替。
20世纪以前,内河近海交通靠木帆船、篷船,上苏杭、下海南及出远洋靠双桅红头船。汕头开端口后,门户开放,外国轮船纷纷到来,外资、华侨、内资轮船公司甚多,内河也行小轮船。至30年代水运发达,人们出洋南下北上做生意,多坐轮船,红头船退位。潮汕铁路1904年动工,1906年建成通车,成为汕头与潮州人们交通的主动脉。20年代末至30年代,潮汕各市县普遍筑汽车公路,1933年筑汕头飞机场;至此,海陆空交通全面畅通,有钱人、生意人,多以此为交通工具。清末民国初人力车(黄包车)成为市区路面的重要交通工具;但无论城乡,短途仍靠步行。解放后,大量单车出现,市区脚踏三轮车也多,至六七十年代,汕头成为单车密度最高地区。80年代后,汕头海陆交通全面发展,摩托车也成为全国密度最高地区;公路交通和市区公共汽车,也逐步发展。出门坐车、坐船、搭飞机,不管长途短途,已成为人们外出的习惯。平原地区过河,旧时多靠渡船,解放以来多已建桥,农村的小渡船,也已是凤毛麟角。
辞送——凡亲人挚友远行,必有辞送。潮人出洋谋生者众,远离故土,未知何日回归,亲情惜别,往往缠绵悱恻,或互赠礼品留念,或送钱财作盘缠,或煮鸡蛋甜丸送顺风,千叮咛,万嘱咐,世俗人情,至善至礼。旧时有“父母在,不远游”观念,今交通便利,人皆以事业为重,观念渐变。
宜忌——旧时远行者,路途艰险,多有求神问卜,选择吉日之俗。动身之时,宜说吉利话,忌说跌、沉、翻、倒一类词语。近年交通事故频生,司机和旅客,也还有求神保佑和掼珓者。
■潮汕人待客送客习俗
待客
迎客。客人到来,主人要上前迎接。客人若是生客,主人要向家人介绍客人身份、称谓,要招呼客人坐在适当位置。远道来客,还有递巾洗脸之礼。
敬烟茶。敬烟茶是潮人最普遍礼俗,在家待客更少不了。不吸烟的人,客人到来,也会很热切买烟。潮人好脸子,敬烟要用高级烟,若无高级烟,常向客人道声“对不起”。旧时,在农村,农民用烟筒吸烟,客人到来,为客人装烟点火,递烟筒时,常用手掌擦烟筒嘴,然后递与客人。后来,有了纸烟,就给客人卷纸烟。在清代,潮人还有敬槟榔风俗。干隆《潮州府志》载:“蒌叶槟榔,无时释口,亲朋往来,不具酒茗,勿以为嫌,不设槟榔,便称简慢。”后来,槟榔蒌叶,少有,旱烟卷烟普及,敬槟榔礼俗,遂为敬烟茶代替。
送客
农村送客较为热情,凡客人有带礼品来者,主人只收一部分,另送礼物回敬,他们尊守古训:“来而不往非礼也。”送客也必送至巷口、村外。在城市,也有这种风俗,但不若农村之讲究。
■从潮汕俗语看潮人的饮食习俗
蜡 笔
潮汕俗语是潮人日常口头交流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潮人对生活经历和经验的高度概括和归纳,蕴涵着潮人的生活哲理和处事原则。而饮食,作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头等大事,自然在潮汕俗语中有着广泛的反映,其内容涉及到潮汕的小吃、特产,潮人的饮食偏好、饮食戒忌、烹调讲究等等,潮人的饮食习俗在诙谐幽默的潮汕俗语中表现得更为具体生动、活泼有趣。可以这么说潮汕俗语也是探索潮人饮食习俗与文化一个不可多得的重要途径。下面就将有关潮人饮食习俗的潮汕俗语归纳如下,以请教于方家。
一.见诸潮汕俗语的潮汕小吃、特产
潮汕小吃是潮汕饮食文化的一朵奇芭,历代民间点心师傅博采众家之长,搜尽地方之特产,精心制作,逐步积累形成丰富多彩,独具地方特色的美食艺术品。更以品种多样、用料讲究、制作精细、配料独特、味道可口而闻名遐迩。其中的着名品牌在潮汕俗语中都有所表现:
1.老妈宫粽球—食定正知
老妈宫粽球指汕头市升平路头妈祖宫(即老妈宫)附近的顺德号的粽球。由于粽是用竹叶包裹,要打开吃了才知道味道,于是有此俗语。喻事久见人心。由于潮人有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而且在南方过了端午节,气候开始转热,故俗语中还有“五月未食粽,破裘唔敢放”的谚语。
2.苏南薄饼—嘴甜舌滑
苏南薄饼汕头市澄海区名产小吃,以入口即化,酥香可口为上品。以此喻某人能言善道,善于吹捧。
3.靖海豆楫—好着喉衰着齿
靖海豆楫揭阳市惠来县名产小吃,香甜可口,但因质地柔韧,牙齿不好的人容易粘在牙缝中。俗语以此喻有所好必有所损。
4.意溪饼—大块厚
意溪饼潮州市意溪镇名产—酥皮潮式月饼,比其他地方所产的月饼较大块,也较厚。以此喻较好的机会或较丰厚的收入。
5.棉湖酥糖—无粕
棉湖酥糖现揭阳市揭西县棉湖的名产,入口即化,不留余渣。以此喻无根据的乱讲一通。
6.老君堂香腐—楞楞
老君堂香腐潮州市下东平路老君堂所产姑苏香腐。质地硬韧,需慢吞细嚼。喻坚韧。
7.海山虾米—大插
海山虾米揭阳市饶平县三百门盛产的对插大虾干。以此喻有大的收入来源。
8.狮头鹅—大只雅
狮头鹅汕头市澄海区名产,个头大,体态优雅,肉质鲜美。俗语以此喻高大健美之人。
9.潮州柑—碰桶
潮州柑潮汕名产,个头大,汁多肉美,以前长期为出口外销产品。
10.赤内琵琶鸭背柿
赤内、鸭背地属潮州市潮安县的归湖镇,是有名的水果之乡,一个盛产琵琶,一个盛产柿子。
11.陈桥阿妈惊吊瓜溪东老爷畏麦
陈桥、溪东都属潮州市,一个盛产青瓜,一个盛产麦子,大家久食生厌。
12.南畔洲菜头—痛窟
南畔洲菜头汕头市澄海区盛产的良种萝卜,个头大。传说某农民一天早上下地,发现萝卜被盗,地里只剩下一个个的大窟窿,面对如此场景,老农只能对着窟窿心疼被盗的萝卜咋那么大个。由此喻损失惨重。
13.猪肠胀糯米
猪肠胀糯米即糯米香肠,潮汕有名小吃。用糯米和各种馅料塞入猪肠制作而成,皮薄,馅饱,圆鼓鼓的。俗语以其外形喻某人衣着太过紧束身肢。
14.棉湖豆干—热单畔
棉湖豆干揭阳市揭西县棉湖镇的名产。吃时把豆干放入油锅中煎,只煎一面,使其半边焦黄味道香脆,另半边仍然乳白鲜嫩,吃起来别有风味。俗语使用同音相关的手法,喻单相思。
15.无可奈何舂甜
甜,潮人用糯米和红糖蒸成的一种糯米年糕。由于不易变质,方便保存,同时又耐消化,能吃饱肚子。是过去坐红头船到海外打工者必备的食品。由于飘洋过海,出外打工,是事出无奈,故有此叹。
二、潮汕俗语所反映出来的潮人饮食偏好
俗话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类对食物的选择不仅取决于其个人的机体特征、时代条件、周围的自然环境等,而且更取决于其文化特点。不同的文化,对食物有不同的标准和消费方式。地处海滨的潮汕人对于食物更是有自己的一方见解和偏好。
1.年夜尖头冬节乌
尖头:江海交汇处的一种鱼。乌:乌鱼,一种淡水养殖鱼。冬节:冬至。在冬节至年关,此两种鱼最肥美。乌鱼是潮汕人较喜欢食用,也是比较值钱的一种淡水鱼,在潮汕俗语中有广泛的反映。与之相关的俗语还有“寒乌热鲈”(冬天的乌鱼、夏天的鲈鱼最为肥美),“乌鱼鳃,唔甘分厝边”(乌鱼味美,就连不能吃的鱼鳃都不与别人),到了六月,乌鱼不当令了,但这时苦瓜、勒鱼开始新鲜上市,于是又有“六月乌鱼存个嘴,苦瓜上市勒鱼肥”一谚。
2. 鲤姑喉吃赢草鱼头
潮人谓鲤姑鱼的头部与肚子之间的部位最好吃,比草鱼头还美味。鲤姑鱼到六月最为肥美,是趁时好货。故还有俗语“六月鲤姑”一说。
3.立冬蔗食病痛
立冬的甘蔗已经成熟,吃了不上火。
4.夜昏东,眠起北,赤鬃鱼,鲜薄壳
晚刮东风,早刮北风,正是赤鬃鱼和短齿贻贝当令的季节。薄壳为潮汕特产,生长在江河的入海口,六月天的时候,生长得最为饱满,故有“六月薄壳—假大头”一说。
5.钱螺蚌仔—食酸嘴
钱螺、蚌仔两种贝壳类食物,个小肉少,不方便进食,同时也没有什么吃头。
6.三四卖梅,五六刮草
每年的三、四月杨梅当令,市面上就开始有人卖杨梅了。但“一粒杨梅,三斗火”,杨梅有热气,容易上火,不能够多吃。由于杨梅不易保存,过了端午节,市面上就没有杨梅卖了。即“水梅唔过四月八,杨梅唔过五月节”。
每年的五、六月天气热,街上开始有人卖草(凉份)。草,是三伏天潮汕民间小贩所卖的一种清热小食。一般都用一个大缸盛之,当有人购买时,用勺子从缸中一块一块的刮出装碗,并同时在碗中切割几下,撒上砂糖即可食用,与之相仿的消暑食物还有豆腐花。这些都是本小利大的生意。故人称“草豆花,砍参割”(本小利大)。相关的俗语还有“别人草,别人糖”(别人的东西,可以任意挥霍浪费)、“草熬熟,天时变局”(夏天的天气变化无常)、“南肚浮乌云,草卖有存”(下雨天,草果卖不出去)等等。
7.三四桃李柰,七八犹甘柿
三、四月桃、李、柰成熟,七、八月份犹甘和柿子当令。
8.霜降,橄榄落瓮
霜降时,橄榄成熟可以收获。要用瓮来装是因为橄榄见风就起皱,需装入瓮中密封保存才长久。
9.食鱼爱食马鲛鲳,看戏爱看《苏六娘》
谓马鲛鱼和鲳鱼是好鱼,潮剧《苏六娘》是好戏。潮人特别爱好吃鲳鱼头,爱食到什么程度呢,有俗语“卖田卖地买鲳鱼鼻”以夸张手法极言鲳鱼头的美味。
10.食蛴试身份
蛴,蟹类的一种,壳的两端成锥状,大足瘦长,潮人喜用生蛴腌制生食,味极鲜美,但肠胃不好,易引起腹泻。
三、从潮汕俗语看潮人的烹调讲究。
潮人的烹调技术,注重色、香、味俱全,其悠久的烹调文化,通过散布在国内外的大小潮州菜馆,早就在国内和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特别是潮州菜以海鲜见长,烹调用料,多姿多彩,采用鱼翅、燕窝、禽畜内脏和某些蔬菜,都是世界各国很少使用的。
1.潮州菜的制作方法
“煎炒烙”潮菜烹调中的三种主要炒盘工艺。炒盘时讲究“猛火厚香鱼露”。“炖” 潮菜烹调中四种清汤的制法。:就是用生鱼菜在滚烫的汤中泡熟,就象现在的吃火锅。潮菜中以汤泡类最为特色。特点是清甜可口,而且能保持原味。
2.潮州菜的“彩盘”艺术
潮州菜在装盘的时候,厨师用竹笋、萝卜、薯类等,精工雕刻成各色各样的花鸟之类或放上蔬菜,置于盘中做点缀之用。所以俗语有“莞荽姐叠盘头”之说。莞荽,是潮汕地区特有的一种香菜,做为盘头配用。“姐”字纯粹是一种拟人化的尊称,并不意味就是女的。此俗语比喻走在前头的人和事。
3.潮菜烹调配料的讲究
有“嫩姜陈醋”、“生葱熟蒜”之说。调味用的姜要用嫩的,醋要用陈酿的。用葱时只需切碎无需炒熟,用蒜时就需炒熟。这些都是潮汕厨师们经验的高度总结。潮州菜还很重视调料,每样大菜上席时,必配上“酱碟”,有时是甜酱、有时是梅膏酱、有时是桔汁等等。这都要根据上什么菜而定。蘸上各种“酱碟”,吃起来风味更加独特。
4.潮菜宴席菜式的讲究
潮菜宴席菜式讲究饮食多样化,荤素结合。故有“食鱼食肉,还着菜甲”一谚。
C. 潮汕七日红
《七日红》是反映1927年南昌起义后,赵义军于9月从大埔抵达潮州,并与潮汕地方党委在潮州,汕头、揭阳、澄海等地建立工农革命政权。不久,国民党的钱大钧、黄绍 、陈济棠等,进攻潮州、汕头;革命军被迫撤出潮汕,地方革命政权建立也仅七天,群众称为“七日红”。潮剧《七日红》由李英群、谢逸、刘管耀、赖扬芬、袁穆伦编剧,潮安潮剧团演出。剧本写: “八一起义后,部队挥师南下,9月23日占领潮安县,成立了工农政权,军民联欢,庆祝胜利,贺总指挥(贺龙)亲自给赤卫队员发枪,极大的鼓舞了工农群众的革命斗志。反动民团总局局长顾鹏程逃到乡下老巢,负隅反抗,贺总指挥派教导队参谋李韩生闯虎穴,探虚实,军民协力,一举解放了顾陇村,救出了被捕的农运负责人宋冰云。宋冰云等工农代表受到周书记(周恩来)亲切接见,斗志倍增,9月30日,留守潮州城的起义军在竹竿山英勇抗敌,终因众寡 殊,撤离潮州,人民送别了贺总指挥,送别了起义军,高举红旗继续沿着武装斗争的道路前进。 剧中的一些人物和情节是虚构的,但全剧以史实为依据,如周恩来、贺龙等曾驻扎潮州,指挥战斗,帮助建立地方革命政权,都有历史事实的依据,保存了历史的真实。
D. 潮汕爱国人士
抗日战争时期,海外潮人爱国热情空前高涨,通过各种形式、各个渠道,从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大力支持祖国的抗日斗争。 抗日战争爆发后,各地潮侨纷纷团结在原来的各种社团和新成立的救亡团体周围,积极开展爱国活动。例如泰国的潮州会馆、报德善堂,以及由澄海籍侨领蚁光炎担任主席的中华总商会、曼谷的普宁同乡会等,当时都是组织侨众的重要团体。特别要指出的是,泰国侨胞在蚁光炎提出的“反抗侵略,全力救亡”的号召下,纷纷行动起来,掀起抗日救亡爱国热潮。1937年8月间,在新加坡召开“新马华侨筹赈祖国伤兵难民大会”,翌年正式成立了“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随后南洋各地华侨相继成立大大小小的筹赈会,捐款捐物支援祖国抗战。 创办报刊学校宣传抗日救亡 泰国是潮人比较集中的侨居地,在文化新闻界涌现一批爱国分子,由于他们的努力,创办了不少抗日救国报刊,如《中国报》、《曼谷日报》、《国民日报》、《真话报》等,在侨胞中影响较大,深受欢迎。此外,有些爱国团体还组织读书会、报告会,以及歌咏、舞狮、潮剧演出等,向各地侨众进行爱国宣传。新加坡的“岭东读书会”通过组织阅读书报,集结了一批爱国青年。越南潮侨张易生在春节期间组织潮州乐队到各地“走唱”。泰国的潮剧团,将抗日救国的真人真事改编成剧本,搬上舞台义演。 另外,侨校也是当时宣传抗日爱国思想的重要阵地,在泰国的新民、崇实、启明学校,越南的新中、南侨等学校,潮人爱国分子许宜陶、方明生、庄世平、苏惠、王贯一等人,都先后在这些学校任职任教,培养出一批爱国侨生,相继回国参加新四军、八路军、东江纵队等抗日队伍。 慷慨捐款捐物支持抗日大业 抗日战争爆发后,海外华侨对祖国最大的援助,是在侨胞各个阶层发动大规模的捐款捐物运动,广大侨胞慷慨解囊,踊跃捐助,向国内同胞表示海外赤子爱国心愿。泰国华侨在中国总商会倡导下,成立了筹捐赈款和劝募爱国公债的机构,由潮人着名爱国侨领蚁光炎、陈景川、廖公圃、郑子彬、余子亮等人担任正副会长。各个侨团和爱国团体,纷纷组织了募捐队和义演队,很快在曼谷等地掀起一个集募赈款,捐献药品,征集寒衣的热潮。除侨商献出巨款外,广大华侨群众也月月认捐,小学生自觉节省零花钱,乐意捐助祖国。从1938年11月到1939年4月,半年之内泰国华侨就捐出240万元以上。据统计,抗战开始后,泰国侨胞的捐款竟达600万元以上,这笔巨款还不包括推销爱国公债和捐献大批抗日物资在内。 在个人捐助方面,蚁光炎多次将自己的捐款汇寄到广东、香港,另又出资购买大批药品和两辆汽车。爱国华侨陈子谷在泰国募捐6万元,连同个人分得的遗产总共20余万,全部捐出。这笔捐款解决了新四军2个月的粮饷及当年的寒衣,叶挺军长称赞他“富贵于我如浮云”。新加坡潮州八邑会馆在1937年和1940年发动募捐活动,分别募集到国币35万元,叻币47万余元,此外,又动员侨胞购买爱国公债65万元。潮人爱国女飞行家李霞卿在1939年到1940年间,多次飞行访问美洲各地,宣传抗日募款,在一次飞行表演中不幸失事,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抗日期间,泰国、新加坡、越南、柬埔寨以及香港等地潮人,不只一次捐出巨款,购运大米赈济内地同胞和梓里乡亲,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日寇统治造成的严重饥荒问题。此外,泰国陈守明、蚁光炎等人,曾相继到祖国西南各地进行考察,号召侨商在云南和潮汕地区兴办实业,振兴中华。陈守明与蚁光炎分别在西南投资100万元和10万元,实现了投资救国,实业兴邦的爱国愿望。 归国奋勇杀敌事迹可歌可泣 日寇入侵,大敌当前。海外华侨认为“国家兴亡,华侨有责”,不少华侨青年纷纷离开侨居地,踏上国土,自愿参军。当时在南洋各地出现了许多抛弃优裕生活离别亲人回国杀敌,以身许国的可歌可泣动人事例。 从抗战开始,泰国、越南等地潮侨先后分批回国,组成潮侨回乡服务团,机工回乡服务团,归国杀敌义勇军。越南第三批回国服务团33人,全部是潮籍青年。越南华侨青年童军战地服务团全体战士74人,被分派到潮汕各地参加战斗。香港潮州同乡会于1937年也组织服务团回乡开展工作。一部分从泰国被驱逐出境的华侨,回到潮汕后组织了抗敌同志会。与此同时,侨胞还组织华侨救护队和华侨西药服务队到前线救护伤兵,在潮安县当时就有一个“暹逻华侨救护队”。蚁光炎先生在为国内输送抗日青年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在报德善堂设立一个救护队,为祖国培养一批救护员。对于华侨青年回国的爱国举动,他也竭力支持。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时期泰国回国献身抗战事业的学生、工人等总共2000人以上。不少潮籍青年如杨仰仁、陈庭禹、张兴、张辉、许英、王丽等人,在抗日时期壮烈牺牲,献身祖国。 在伟大的抗日民族战争中,海外潮侨发扬爱国爱乡光荣传统,以高昂的爱国热情,从各个方面支援祖国抗战,他们在当时海外华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和突出的贡献,将永远载入潮汕华侨的爱国史册。 相关资料:部分潮侨抗日救国团体 抗日战争时期,潮籍海外华侨特别是东南亚的华侨,组成许多抗日救国团体,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主要有: 暹罗华侨抗日救国联合会。简称“抗联”。1937年7月,暹罗华侨文化界抗日救国会在曼谷成立。在其影响下,工人、学生、妇女、商人等各界的抗日救国会也先后成立,并进一步组成暹罗华侨抗日救国联合会。会址在曼谷。主要领导人有许一新、吴曼琳(吴敬业)、许侠等。“抗联”成立后,大规模为中国大陆抗日将士募捐寒衣,募集款项支援八路军、新四军、陕北公学和抗日军政大学。 新加坡韩江青年励志社。简称“韩江”。1937年底成立于新加坡首都,召集人陈正贤,会长洪正雄,会员400多人。“韩江”领导社员群众坚持长时间的卖花筹赈,把所得的款项逐月交由新加坡“援四援八委员会”汇寄驻香港八路军办事处廖承志收转八路军和新四军;鼓励社员秘密回国投奔新四军,参加抗日战争。1940年初,“韩江”被新加坡当局查封。洪正雄在日军攻占新加坡时被捕牺牲。 越南南圻华侨救国总会。简称“救总”。1938年春在越南南方堤岸市(今胡志明市)成立,总干事吴曼琳。下辖越南南方20个省、市的华侨救国分会,会员30万人。“救总”成立后,广泛开展义卖义捐义演活动,把筹集到的钱物支援祖国抗日救国事业。(摘自《特区晚报》,罗惠芳 陈佳娜 李焕明 黄瑞燕整理)
E. 潮汕话跟客家话有什么关系
潮汕话即潮州话,客家话即客家语,二者皆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族,在广东、福建皆有广泛运用。
客家方言又称客 方言,客话,客家话,属于汉语七大言之一。从分布上看,主要在福建、广东、江西,湖南,台湾,四川 等7个省,海外有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地。具体说,国内主要分布:福建、闽西地区的长汀县,宁化,连城,上杭等8个县;广东梅州,惠州,蕉岭等16县市;江西南部宁都,瑞金,兴国等14县市。
潮州话是广东潮汕民系使用的语言,是潮汕人的母语,为广东三大汉语方言之一,也是现今全国最古远、最特殊的方言之一。
(5)潮汕访问扩展阅读:
潮州话古朴典雅,词汇丰富,音韵独特、古语义多,保留较多古语音,古语法和古语汇,潮州话也成为联结海内外潮人的最强大的纽带。瑞典着名汉学家高本汉认为:“潮州话是现今中国方言最古远、最特殊的。”
汕头民间信仰浓厚,多神崇拜,宗教与民间信仰交织特征明显;佛、道教交织信仰且历史悠久。汕头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大宗教齐全。
F. 潮汕的特产有什么
1,潮州茶
潮州茶的种植和制作历史长、品种多。潮州茶的品种,主要有凤凰单丛凤凰水仙、福建水仙、乌龙、石古乌龙、梅占、名花、奇兰、黄旦、铁观音、本山、大红、黄金香、肉桂等10多个。
其中凤凰水仙最多,为潮州的当家茶。据林业部门统计,潮州市现有茶园85000多亩,拥有中小型初、精制茶叶加工厂120家。
2,潮州陶瓷制品
潮州陶瓷制品远销世界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瓷塑通花和瓷花,是最具特色的传统美术工艺。
1978年10月,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访问朝鲜时,便以枫溪产的1.2米高的层镂空“友谊”通花瓶作为珍贵礼品送给金日成主席。建于枫溪镇的“南国瓷乡陈列馆”,陈列的产品集中了大部分枫溪陶瓷的精品,是枫溪陶瓷传统艺术的缩影。
3,抽纱
潮州抽纱是传统的潮州刺绣与欧洲抽纱相结合的产物,有着百年的历史,以其技艺精巧、轻盈淡雅见长,被誉为“南国名花”。潮州抽纱的主要品种有手巾、台布、绣衣、床罩、被枕套、靠垫、餐套等。
4,香包
香包是潮州民间独特的传统工艺品。传统香包有香囊、粽球、针包、瓜子鸡、纽绒、结带等,造型美观,品种多样。香包主要用于佩带或作为吊坠饰物。
5,潮州麦杆画
潮州麦杆画是一种洋溢着浓郁乡士气息的民间艺术,麦杆画利用麦杆的反光作用,产生特殊的艺术意境。
G. 潮汕话“飞丝”究竟是什么、要怎么解决
“飞丝”不是病毒,也不是细菌,其实就是一种创伤性口炎,类似于粘膜血疱,遇到这个立刻双脚站到水中,等血泡消失就好了。
也可以拿牙签或者是针,给他捅破让血流出来,马上用牙签或插水果的那种竹签比较长有力捅破让血包的血流掉。
不然会像吹气球一长大被上呼吸道卡屎断气走人,然后上医院消炎打点滴。
潮话介绍:
潮语,过去称为“潮州话”,现在一般称做“潮汕方言”,亦称潮汕话,简称为“潮语”。是闽南话的一个支系,以汕头方言为标准音。也是现今全国最古远、最特殊的方言之一。
流行于粤东地区的闽方言,潮语使用人数约1000万人左右,加上华侨和港澳同胞,使用潮语人数约2500万人以上。
H. 潮汕有什么节日活动
潮汕地区便有 着许多既同于中原地区又异于中原地区的习俗活动。
一、贴门神、春联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每当大年三十日(或者是廿 九),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 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
门神,传说是能捉鬼的神荼、郁垒。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中引《黄 帝书》说:上古的时候,有神荼郁垒俩兄弟,他们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 一棵桃树,树荫如盖。每天早上,他们便在这树下捡阅百鬼。如果有恶鬼 为害人间,便将其绑了喂老虎。后来,人们便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荼、郁 垒的画像,挂在门的两边用来驱鬼避邪。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 中记载:正月一小“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 右郁垒,俗谓门神。”然而,真正史书记载的门神,却不是神荼、郁垒, 而是古代的一个勇士叫做成庆的。在班固的《汉书.广川王传》中记载: 广川王(去疾)的殿门上曾画有古勇士成庆的画像,短衣大裤长剑。到厂 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所取代。
《西游记》中的叙述就更加详细了:泾河龙王为了和一个算卜先生打 赌,结果犯了天条,罪该问斩。玉帝任命魏征为监斩官。泾河龙王为求活 命,向唐太宗求情。太宗答应了,到了斩龙的那个时辰,便宣召魏征与之 对弈。没想到魏征下着下着,打了一个盹儿,就魂灵升天,将龙王斩了。 龙王抱怨太宗言而无信,日夜在宫外呼号讨命。太宗告知群臣,大将秦叔 宝奏道:愿同尉迟敬德戎装立门外以待。太宗应允。那一夜果然无事。太 宗因不忍二将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画二将真容,贴于门上。后代人相沿 下来,于是,这两员大将便成为千家万户的守门神了。在今天潮汕一些旧 式门楼的两扇大门上,我们还可以见到神荼、郁垒或两员雄赳赳的战将, 形象似乎一样,但是仔细观察,其中一位手执钢鞭,另一位手执铁锏。执 鞭者是尉迟敬德,执锏者是秦琼。
门联同样也是从桃符发展而来的。原来人们用桃木板画神荼、郁垒画 像,挂在两扇门上。后来,画像又改成只写字的“门目”。但门目上两边 各写两字,表达内容有限,人们觉得不过瘾,便又在大门两侧再挂上两块 桃木板(后改用纸);写上了字数较多、能充分反映心愿的对子。据《宋史 ·蜀世家》载:蜀后主孟旭命学士为题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据说这便是我国最早的一对春联。明代朱元 璋建都南京后,曾令各家贴对联,并将门联改名为春联一律用红纸书写。 传说有一次,朱元璋亲自到民间察看,只一户人家没贴春联。一问,原来 这人家是阉猪的,不识字,于是亲自动笔为他写了一联:“双手劈开生死 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由于历代大力提倡,使春联成为我国一种特殊的 民间文艺形式,长盛不衰。潮汕人对春联更是重视,买一副春联,往往要 琢磨很久。
从各家各户所贴的春联看,可以反映出不同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 其中较多的是反映出潮汕人勤劳上进、团结和睦的特点,像“和睦一家添 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勤生产五谷丰登,善治家六畜兴旺”等等。 潮汕对联最有名的莫过于明朝潮州才子林大钦撰写的“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干坤福满堂”一联。传说,林大钦早年曾当过私塾先生。有一年正月 初一日,东家夫人过生日,请来先生撰写春联、寿联。只见林大钦提笔沾墨,不假思索便写出此联。
在潮汕的春联中,经常还看到单扇门儿上或谷簟、福龛上贴着斗大的 一个“春”字。“春”字在这里有两层含义:一层表示春回大地,万象更 新;一层巧借“春”与“存”潮音的相谐,表示年年有余的良好愿望。这 跟北方人喜筵上吃鱼,谐音“余”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吃团年饭 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除夕将至。于是,主妇们便忙着 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
团年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祖宗 也不忘记的。因此,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首先必须“拜老公”(祭 祀祖宗)。祭祖时应该将代表祖宗的香炉从神龛上请下来安放在供桌上, 然后焚香祷祝,请祖宗用餐。然后长幼依序跪拜,这充分表现出潮人慎终 追远、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祭毕,将祭祖用的饭菜重新热过,设大桌 于大厅,一家人入团团围坐,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一家人不论平时天各一方,或者平时有多少疙瘩,这个时候也应该欢声笑语,不能说伤心事或吵闹。
用过晚餐,家中主妇就忙着收拾饭桌,于是,一场大清扫活动便开始了。这一次清扫不用很讲究,纯粹是为了清洁卫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 场必须用松枝菝草扫刷。然后便生炉起火,开始准备明天祭神的供品—— 斋菜。
斋菜的种类很多,有芋头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枣子做的,有的则是用花生米、芋头与番薯合起来做的。做斋菜的料都应该在下午时 就准备完毕,让其晾干。炸斋菜时,等炉火生好的时候,放上一口铁锅, 注上大量花生油。等油沸时,用这些料子拌以粉浆往锅里一放,它就在油锅里吱吱地冒气泡。熟时,黄澄澄、香喷喷地格外诱人。这时,家中若有 客人,女主人就会献上新炸斋菜一盘,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让你尝尝遐迩闻名的潮汕小食的美味。
三、迎财神,放鞭炮
近年来兴起的一项民俗活动,就是在子夜时分拜财神。按说,腊月二十四日诸神上天,人间的诸路神仙都上天“汇报工作”去了。但人们宁愿相信财神仍然不忘造福人间,会在这新春脚步来临之际将财气送到人间,所以各家各户要在这时候拜祭。于是,子夜钟响,鞭炮喧天,烟雾袅袅,仿佛是一团团瑞云祥气,再有那“财神到”的吆喊声,更给这子夜增添了不少热闹。关于鞭炮,不少书已经有过详细介绍,它原来是人们用来避邪祛灾的。《荆楚岁时记)中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魈恶鬼。”宗懔所载,似乎是承西汉东方朔《神异经·西荒经》之说:西方深山中有人焉,身长尺余,袒身,捕虾蟹,性不畏人。见人止宿,暮依其火,以炙虾蟹。伺人不在,而盗人盐,以食虾蟹。名曰山臊,其音自叫。人尝以竹着火中,爆而出,臊皆惊惮。犯之令人寒热。此虽人形而变化,然亦鬼魅之类,今所在山中皆有之。东方朔所提的,即使有那么一回事,也恐怕只是一种动物而已,后代人以讹传讹,于是爆竹便具有了避邪怯灾的功能。不过,随着落后意识的逐渐淡化,潮汕人放爆竹一俗,已经很少包含驱鬼成分,而仅仅是为节日增添欢乐气氛罢了。而伴随着现代文明的到来,许多大中小城市都开始在节日禁燃鞭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