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英访问
㈠ 中美关系的历程与现状总结
1843?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美《望厦条约》
1856-1858 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中美《天津条约》
1900 八国联军侵华。中美《辛丑条约》。
1900前后。美对华实行“门户开放”政策,对华资本输出。大大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937-1945。主要是二战末期,中美同属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属于盟友关系。
1945-1949。解放战争时期,美实行扶蒋反共政策。与共产党的关系是敌对的。
1949-1971。 对新中国实行鼓励封锁政策。
1972以后。乒乓外交,基辛格访华,尼克松访华,签订《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缓和。
1978 卡特访华,签订《中美建交公报》。中美正式建交。
总结:现在存在很多共同利益,合作为主,冲突为辅。
PS:按照楼主要求的时间自己整理的,希望有帮助。
㈡ 关于近代中美关系的历史事件
1、1919威尔逊牺牲中国绥靖日本
在19世纪,美国的对华政策常常唯英国马首是瞻,之后随着实力的不断增强,对华外交也逐渐独立。1900年前后,欧洲列强各自在中国划定势力范围。为保护在华利益,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以承认列强的势力范围和既得权利为前提,要求他们向美国开放。
对中国来说,这一政策的正面意义是提出了要“保护中国领土和行政完整”。此后三十多年,“门户开放”成为美国对华关系基本原则。
2、1945-1949罗斯福与杜鲁门盟友撤离中美反目
和一战时很相似,二战开始阶段美国保持中立,直到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次日,美国向日本宣战;同日,中国也正式对日宣战,这时中日战争已经打了4年。
接下来4年中美进行了一系列合作:双方达成5亿美元的贷款协定,美国将军史迪威出任中国战区参谋长,中美英三国在开罗举行首脑会议,讨论对日战略,《开罗宣言》宣告日本必须归还中国领土。
罗斯福关于战后世界的构想中,中国扮演着重要角色。他的“四大警察论”,设想美、英、苏、中,以类似世界理事会的方式来维持和平。把中国列入四强部分是出于礼貌,部分是因为美国在亚洲需要有一个支持者。因此,美国不顾英国反对,支持中国成为了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3、在1945-1950年,中国的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
美国对国共两党的态度一开始就有所不同。日本投降当日,杜鲁门命令日军只能向蒋介石政府投降就很说明问题。1946年7月12日——一天前,司徒雷登刚被任命为美国驻华大使——国共内战全面爆发。美国调停国共纠纷失败后,开始援助蒋介石打内战。
1949年8月发布的美中关系《白皮书》中美国承认抗战胜利后对蒋介石政府的经济和军事援助多达22.5亿美元。但随着国军的败退,1948年末美国开始调整政策,从“阻止中共取胜”变为“阻止中国成为苏联附庸”。
1949年初,司徒雷登就开始与各国大使接触,主张各国外交官留在南京。4月23日南京解放,各外国使团中只有苏联大使随国民党政府迁往广州。周恩来让与司徒雷登有师生之谊的黄华去南京军管会担任外事处长,与他进行私人接触。
1949年8月2日,司徒雷登离开中国。美国驻华使馆和各地领事馆人员留守原地“观察”中国。1950年1月,中方收回美国在北平的兵营等房产后,美国终于撤走了全部驻华人员。
4、1972尼克松与基辛格借力中国抗衡苏联
朝鲜战争、台海危机、敌意的政策使两国的正常关系中断了20多年。在此期间,双方长达15年(1955-1970)的大使级会谈只是各说各话:中国想要解决台湾问题、被美国冻结的资产;美国劝中国放弃武力统一、加入限制武器的谈判。
136次会谈只达成了一个协议,西方媒体称之为“聋子的对话”。
中苏早在1959年就已不和,美国的决策层却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意识到这是个战略机会,直到老罗斯福之后美国总统中少有的现实派尼克松走上前台。
1968年9月,获得总统候选人提名后不久,尼克松在接受一次采访时说,“我们必须不断寻求机会与她谈谈,也与苏联谈谈。我们必须不只注意是否发生了变化,我们也必须找机会制造变化。”她,指的是中国。
机会来得很快。1969年春天,中苏两国发生边境冲突。当年夏天尼克松做了个不寻常的决定:放弃虚耗时日的中美现行对话机制,引入中国为转化力量,打破美苏两极对峙局面,建构战略性三角关系。
1971年7月,尼克松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由巴基斯坦中转秘密访问北京。为了躲避媒体,他先公开访问了南越、泰国、印度等国,最后在巴基斯坦的欢迎晚宴上假装肚子痛,被送往总统别墅“治疗和修养。
次日凌晨,他登上了飞往北京的专机,专程前来迎接的中方代表和领航员早已在机内恭候。由于基辛格访问印度只用了两天,他“在巴基斯坦的时间”也不能超过48小时,以免“厚此薄彼”。当天中午专机抵达北京,下午周恩来就同他进行了会谈。
开始,基辛格有点紧张,照着事先准备的稿子念,后来看到周恩来面前只放了一张写着要点的纸,他也收起文件夹侃侃而谈起来。结果包括飞机上的时间,只用了17小时就顺利完成密访。双方约定把尼克松访华安排在第二年的春天。
7月16日,中美同时公布双方达成的《公告》。当年10月,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席位。
2月27日,中美达成《上海公报》,次日发表——其中有一条显然针对苏联: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一年之后,双方又发布一份公告,同意将共同“抵抗”任何国家在“全球”建立霸权的企图。
美国与中国合作,苏联的最佳选择只能是缓和与美国的紧张关系。莫斯科原本对安排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和尼克松的峰会反应冷淡,拖拉了一年多;结果,基辛格密访北京不到一个月,就迫不及待邀请美国总统去莫斯科——安排在尼克松访问中国仅3个月后。
次年,美国和越南签署和平协定,美军撤出了越南。中美双方互设联络处,走向关系正常化。
5、1989老布什艰难维持中美关系
中国驻芝加哥前总领事王立向记者描述老布什和基辛格的分别:“基辛格跟你见10次也不记得你是谁,老布什见过你一次就认得你了。”这天分显然对从政有利。
1989年1月,老布什就任美国总统。仅仅一个月后,他的第一次出访就是到中国——这在美国总统中是前所未有的。1970年代当驻华联络处主任那段经历使他对中国怀有特殊感情。
所以他担任总统后亲自主持对华政策,而不是由国务院或国家安全委员会负责,一些美国的中国学家说他就像是“国务院中国处的主管”。党内的保守派反对他一上任就访问中国,刚好日本天皇去世,他就利用这机会在参加葬礼后到了中国。
老布什见到了邓小平,邓对中美关系感到满意,又说,戈尔巴乔夫将于5月访华,谈得好的话,中苏关系也可以正常化,但不可能恢复到1950年代,也就是说中苏不会结盟。老布什放心了,向邓保证说,“在我4年任期结束时,中美关系一定比现在更牢固、更好。”
在此之前,中美关系尽管时有波动起伏,总体上比较平稳。尼克松因“水门事件”下台之后,他的后继者继续寻求对华关系正常化。1978年12月16日(北京时间)中美发表了《建交公报》,两天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开幕。这并不是偶然的巧合。
在邓小平改革开放的大战略中,与美国关系的正常化是重要的一环。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邓小平访问美国;1982年中美《八一七公报》发表,两国关系进入了偶有小风波的蜜月期。根据盖洛普民意调查,1989年初,70%的美国人对中国有好感或极有好感。
1989年6月5日早上,尼克松跟老布什通了电话,认为要看长远,与中国的关系不能断绝。老布什同意。
6、2018年外交部副部长郑泽光谈中美关系
2018年3月26日,外交部副部长郑泽光应邀出席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第19届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并发表题为“新时代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演讲。
郑泽光就中美关系表示,中国和美国分别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保持中美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不仅符合两国人民根本利益,也是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
中美之间的共同利益远远大于分歧,两国在诸多领域的合作也远远超过在个别领域的竞争。中美和则两利,斗则俱伤。
中方历来重视发展中美关系,愿同美方相向而行、一道努力,实现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
中美之间存在一些分歧很正常。对此,不能动辄把自身的问题归咎于对方、在战略判断上犯下根本性错误,那样只会损人害己、搞乱世界;而应采取客观、理性的态度,多做换位思考、相互适应。
最重要的是,要始终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规定,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通过化解和管控分歧避免中美合作大局受到干扰。
(2)中美英访问扩展阅读:
中美关系或美中关系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利坚合众国之间的国家关系。一些媒体将中美关系称为21世纪最重要的双边关系。2011年的《中美联合声明》确认中美双方将共同努力,建设互相尊重、互利共赢的中美合作伙伴关系。这是中美双方对中美关系的最新的定位和表述。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美关系
㈢ 中美英三国的波茨坦会谈的内容是什么
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在柏林地下室与他的情妇爱娃双双自杀,结束了他恶贯满盈的一生。当天下午,前苏联红军将胜利的旗帜插上了德国国会大厦屋顶。5月8日,德正式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欧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
此时,日军在中国战场还在垂死挣扎,于1945年5月上旬,在湘西芷江地区对国民党军队发动了最后一次进攻。日军败局已定,士气低落,而中国军队则信心十足,与日军在雪峰山展开了会战。经过一个月的激战,中国军队将日军分割包围,歼灭日军近2万人,取得了反攻的胜利,并开始转入全面反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广大敌后区域内,对日、伪军反攻作战,摧毁日、伪据点,解放了许多县城和集镇,基本上把日军逼退到铁路沿线和一些主要公路线,大大扩充了抗日根据地的力量,缩小了敌占区,为转入全面反攻创造了条件。
4月7日,继小矶内阁倒台,铃木贯太郎内阁成立,东乡茂德出任外相。在大局越来越不利的情况下,铃木内阁把希望寄托在利用前苏联与英美的矛盾上。为此,东乡茂德外相任用前首相广田弘毅与前苏联驻日大使马立克举行会谈,在6月间谈了4次,但前苏联对日本的谋和反应冷淡。
6月22日,美军全部占领琉球群岛。日本本土的外围防线被摧毁。日本国内顿时紧张起来,“使日中结束战争的企图成为定局”。当天,天皇在最高战争会议上提出,立即采取步骤恢复和平。继之,天皇下令,派遣近卫为特使,携带天皇的亲笔信,赴莫斯科请前苏联斡旋。
日本还通过各种渠道挑拨英美与前苏联的关系,致使美国代理国务卿格鲁于7月10日正式发表声明,否定美日接触,保证“美国的政策将一如既往,立足于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戳穿了日本的阴谋。
7月12日,日本东乡外相电告日本驻苏大使佐藤尚武,要求前苏联接见近卫特使,并说,在避免无条件投降的原则下,日本愿意和谈。前苏联迟迟未作肯定答复。
7月下旬,斯大林、杜鲁门和丘吉尔相会于柏林西南的波茨坦,举行了二战期间第三次会谈,进一步商议战后世界的安排和前苏联对日本投降的最后通牒草案,并于7月24日送交丘吉尔。丘吉尔对草案的措辞表示赞同。他们一致认为,中国应被列入这项公告的发起国之列。
于是,杜鲁门通过驻华大使赫尔利,向蒋介石转告了通告的内容。蒋对公告表示赞同,只是要求将他的名字列在英国首相之前。
7月26日9时20分,《中美英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通过电波向全世界公布。公告宣布:中、美、英三国武力在“所有联合国之支持鼓励下”,“即将给予日本以最后的打击”;日本应以法西斯德国的失败为鉴,尽快做出抉择,盟国同意给日本一机会,以结束战争。条件是:永远剔除日本企图征服世界的权威和势力,肃清军国主义;同盟国必须占领指定的日本领土,以保证上述目标的实现;必须实施《开罗宣言》诸条件;日本的本土限于本州、北海岛九州,及被指定的其他小岛之内;日本军队要完全解除武装;日本战犯将被处以严厉的法律制裁;容许日本维持其经济所必需及可偿付实物赔偿的工业,但不容许日本存在可能重整军备的工业;在实现以上目标并根据日本人民的意志建立和平政府之后,同盟国占领军立即撤出;通告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否则日本将遭迅速完全的毁灭。
7月27日上午10时30分,日本最高战争指导会议开会,讨论《波茨坦公告》与前苏联调停的可能性问题。会议决定,先听听莫斯科方面的动静,再对《波茨坦公告》作出答复。但铃木首相在次日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公开宣称《波茨坦公布》不过是《开罗宣言》的“旧调重弹”,“没有多大价值”,日本“根本不屑一顾”。
日本既然公开拒绝了《波茨坦公告》,盟国只有采取强烈的手段,对它进行摧毁性的打击。
日本政府要员似乎没意识到铃木讲话的严重后果,他们默默幻想着前苏联出面斡旋调停,无所作为地度过了表面上平静的10天。而其实这10天正酝酿着一个人类历史上的巨大灾难。
㈣ 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中美大使会谈的内容是什么
1955年9月10日,中美大使级会谈达成两国平民回国协议,这是长达15年之久的马拉松式的中美大使级会谈中达成的唯一协议。由此,1955年下半年至1965年底从美国返回中国的科学家有130多人,其中有钱学森等着名科学家。多年之后,周总理在谈到日内瓦会谈时说:“中美大使级会谈虽然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果,但我们要回了一个钱学森,单就这件事来说,会谈也是值得的。”
1954年4-7月,中美苏英法五国及有关国家在日内瓦举行了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会议。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一次重要会议。周恩来率团参加了会议,任中国代表团的首席代表。5月19日,英国代表团成员杜威廉向中国代表团成员宦乡口头表示,他愿以私人身份就在华美侨问题和在美华侨问题作为中、美之间的中介人。宦乡向周恩来汇报这一情况,周恩来立即想到中国有一批留学生和科学家被扣留在美国,其中包括钱学森这样着名的科学家。他们对于建设新中国来说,无疑是急需的宝贵人才。于是他指示宦乡:如美方再来试探,可同意经英方中介进行直接接触,视美方态度,确定在何处举行谈判,谈判中首先要联系中国留美学生和科学家被扣问题。5月27日,宦乡根据周恩来指示,口头答复杜威廉。6月1日,杜威廉向宦乡口头转达:美国代表团希望就在华美侨和在美华侨问题与中国代表团进行接触。宦乡请示周恩来后,口头回答杜威廉:中国方面从不拒绝进行商谈。6月4日下午,杜威廉口头告宦乡称:美国代表团指定尤?阿?约翰逊(驻捷公使)为代表、马丁(国务院远东司副司长)为助手与中方接触。建议双方接触地点在国联大厦。杜威廉还说,艾登外相指示他作为中介,参加中美之间的接触。宦乡请示周恩来后,口头回答杜威廉:我方由代表团秘书长王炳南为代表、柯百年为助手与美方接触;同意双方接触地点在国联大厦;不同意杜威廉作为中介,参加谈判。中美之间的首次外交接触就这样借日内瓦会议之机揭开了序幕。
1954年7月21日,日内瓦会议结束。从1954年9月2日起到1955年7月15日,中美双方改在日内瓦举行领事级会谈,前后共举行了17次。其间,美方只想得到他想要的东西,只想做于他有利的事,却对中国提出的要求或王顾左右而言他,或设置重重障碍,执意阻挠中国侨民和留学生返回祖国。同时,美方也拒绝接受中方愿意为那些想到中国探视美犯的家属给予签证的善意,决定不发护照给任何去中国访问的美国公民。领事级会谈未取得任何成果。
为了打破中美外交接触的僵局,1955年4月23日,周恩来在参加亚非会议的八国(缅甸、锡兰、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菲律宾、泰国)代表团团长会议上发表声明:“中国人民同美国人民是友好的。中国人民不要同美国打仗。中国政府愿意同美国政府坐下来谈判,讨论和缓远东紧张局势的问题,特别是和缓台湾地区的紧张局势的问题。”
周恩来的声明大大将了美国一军。当然,其时美国也想找机会缓和一下中美之间的紧张关系,同时也需要安抚国内舆论。7月13日,美国政府即通过英国向我方建议,中美双方互派大使级代表在日内瓦举行会谈。经过磋商,中美双方确定将原在日内瓦进行了将近一年的领事级会谈升格为大使级会谈,并确定我方代表是我驻波兰大使王炳南,美方代表是美驻捷克斯洛伐克大使约翰逊。
中美大使级会谈的消息一公布,整个世界为之震惊。各国的重要报纸几乎都把这件事作为头版头条新闻。有的报纸还被抢购一空。中美大使级会谈的消息成为新闻媒介传播的热点。
1955年8月1日,中美大使级会谈在瑞士日内瓦国联大厦内开始。
第一次会谈由于中方宣布释放美国间谍,也由于中方代表王炳南和约翰逊已经熟识,因此会谈气氛轻松愉快。最后双方达成会谈议程的协议,一是遣返双方侨民问题,二是双方有争执的其他实际问题。
在日内瓦,1955年8月8日举行第4次会谈,当时王炳南还不知道钱学森已经得到可以回国的通知,他再次向约翰逊进行交涉。约翰逊答复说钱已被允许离开美国。这样,为钱学森回国一事所进行的斗争遂告结束。
日内瓦中美大使级会谈是艰难持久的。周恩来仍直接领导了中方的每一步骤。
1958年8月,周恩来又代表中国政府单方面宣布取消不让美国记者进入中国的禁令并同时向美国15家重要新闻单位拍发电报,邀请他们的记者来华访问一个月。这一高着使顽固的杜勒斯大吃一惊,也震动了世界。美国新闻界欢呼雀跃,纷纷要求来中国访问。这便使我方在中美会谈中更有了主动权。
经过我方努力,9月10日这天,双方终于达成了两国大使的联合声明协议,其主要内容是:中美双方承认,在各自国家内的对方平民享有返回的权利,并宣布已采取且将继续采取适当的措施,使他们能够尽速行使其返回的权利;中美两国分别委托印度和英国政府协助中美平民返回本国。
这个协议是双方在互不承认的情况下,搞的一个各说各的杰作,以后尼克松和周恩来达成协议发表的上海公报也仿效了这种形式。正如王炳南所言,“这份协议同时也是1972年上海公报发表前的唯一一份中美之间达成的正式协议”,“我至今读来都能感觉到这份协议上每一个字的份量”。
日内瓦开始的中美大使级会谈是在新中国诞生后五年,也是美国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敌人的时间长达五年后,两国政府间的首次外交接触。当时,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尚处于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孤立的状态。周恩来以政治家的卓越胆识和外交家的敏锐灵活,及时地捕捉到美国方面通过英国人表示想解决在华侨民及间谍归国问题的机会,使中美双方政府代表坐到了一起。无论其实质性接触的成果如何,这本身就是一次外交上的突破。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灵活不是妄动,妄动是应该拒绝的。灵活是聪明的指挥员,基于客观情况,‘审时度势’(这个势,包括敌势、我势、地势等项)而采取及时和恰当的处置方法的一种才能”。周思来正因为能审时度势,才在最恰当的时候抓住可以导致中美外交接触的战机而乘势引导,从而促成了中美大使级会谈。在折冲尊俎中,周恩来处处主动,不断将美方的军,使其措手不及,每每处于下风位置。钱学森终被允回国,便是周恩来抓住时机、主动出击的一项重要成果。
㈤ 中美关系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
1、1919威尔逊牺牲中国绥靖日本
在19世纪,美国的对华政策常常唯英国马首是瞻,之后随着实力的不断增强,对华外交也逐渐独立。1900年前后,欧洲列强各自在中国划定势力范围。
为保护在华利益,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以承认列强的势力范围和既得权利为前提,要求他们向美国开放。对中国来说,这一政策的正面意义是提出了要“保护中国领土和行政完整”。此后三十多年,“门户开放”成为美国对华关系基本原则。
2、1945-1949罗斯福与杜鲁门盟友撤离中美反目
和一战时很相似,二战开始阶段美国保持中立,直到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次日,美国向日本宣战;同日,中国也正式对日宣战,这时中日战争已经打了4年。
接下来4年中美进行了一系列合作:双方达成5亿美元的贷款协定,美国将军史迪威出任中国战区参谋长,中美英三国在开罗举行首脑会议,讨论对日战略,《开罗宣言》宣告日本必须归还中国领土。
罗斯福关于战后世界的构想中,中国扮演着重要角色。他的“四大警察论”,设想美、英、苏、中,以类似世界理事会的方式来维持和平。把中国列入四强部分是出于礼貌,部分是因为美国在亚洲需要有一个支持者。因此,美国不顾英国反对,支持中国成为了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3、1972尼克松与基辛格借力中国抗衡苏联
朝鲜战争、台海危机、敌意的政策使两国的正常关系中断了20多年。
在此期间,双方长达15年(1955-1970)的大使级会谈只是各说各话:中国想要解决台湾问题、被美国冻结的资产;美国劝中国放弃武力统一、加入限制武器的谈判。136次会谈只达成了一个协议,西方媒体称之为“聋子的对话”。
4、1989老布什艰难维持中美关系
中国驻芝加哥前总领事王立向记者描述老布什和基辛格的分别:“基辛格跟你见10次也不记得你是谁,老布什见过你一次就认得你了。”这天分显然对从政有利。
1989年1月,老布什就任美国总统。仅仅一个月后,他的第一次出访就是到中国——这在美国总统中是前所未有的。
1970年代当驻华联络处主任那段经历使他对中国怀有特殊感情。所以他担任总统后亲自主持对华政策,而不是由国务院或国家安全委员会负责,一些美国的中国学家说他就像是“国务院中国处的主管”。
党内的保守派反对他一上任就访问中国,刚好日本天皇去世,他就利用这机会在参加葬礼后到了中国。
5、2018年外交部副部长郑泽光谈中美关系
2018年3月26日,外交部副部长郑泽光应邀出席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第19届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并发表题为“新时代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演讲。郑泽光就中美关系表示,中国和美国分别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
保持中美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不仅符合两国人民根本利益,也是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中美之间的共同利益远远大于分歧,两国在诸多领域的合作也远远超过在个别领域的竞争。中美和则两利,斗则俱伤。
(5)中美英访问扩展阅读:
中美关系或美中关系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利坚合众国之间的国家关系。一些媒体将中美关系称为21世纪最重要的双边关系。2011年的《中美联合声明》确认中美双方将共同努力,建设互相尊重、互利共赢的中美合作伙伴关系。这是中美双方对中美关系的最新的定位和表述。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美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