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长访问老兵
‘壹’ 方军的采访记录
抗日战争中,长沙会战非常惨烈,2011年正计划到长沙采访亲历过长沙会战的人。方军曾在广州采访到三位曾经参加长沙会战的原中国政府军老军官。他目前最大的愿望是,长沙能有单位与他联系,请这三位曾经在长沙地区与侵华日军血战的老军官故地重游。
“在抗日战争中第一次长沙会战,中国军队消灭侵华日军3万人。第二次长沙会战中国军队歼灭侵华日军4万人。第三次长沙会战歼灭侵华日军5万人。”几年来,方军一直在忙着采访那些亲历过抗日战争的老人,并将他们称作亲历抗战的最后一批人。为采访这些人,方军赴日本,到缅甸,走遍了全国各地,耗费了无数的财力和精力,成了中国作协为数不多的现代抗战文学作家。争分夺秒“抢救”“最后一批人” 采访10种人:1979年,方军从部队复员回到北京。次年,他开始了4年的夜大日语学习,毕业后,在日本《读卖新闻》北京分社给日本记者当秘书,1991年赴日本留学,一边打工挣学费,一边采访当年的侵华日军老兵。回国后,方军写了他的成名作《我认识的鬼子兵》,引起轰动。在他48岁时被安排自愿离开工作岗位,专门从事写作。真实地记录这一段历史,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是方军的夙愿。
他执着地追赶访采写“最后一批人”。他把自己采访的人圈定为10种人:老八路新四军,国民党抗战将士,东北联军,侵华日军老兵,被强掳的劳工,被日军强掳为性奴隶的所谓慰安妇,战争细菌战受害者,爱国华侨,日军子女、国军子女,美军飞虎队等。 方军把这10种与抗战有关的人,称为亲历抗战的最后一批人。方军采访他们写成的书,就叫《1931-1945亲历日本侵华战争的最后一批人》,现已出到第三册。抢救史料:在方军的写作中,两个关键词使用频率很高。其一是“抢救”。他说:当年的战争见证人大都垂垂老矣,平均年龄在80岁以上,“今天他同我谈话,也许明天就只有照片了,如果我不去采访记录,活在他们心中的那段记忆就不复存在了。夸张地说,历史的一页就这么翻过去了。”因此,方军以一种争分夺秒“抢救”史料的心态进行采访写作。面对那么多需要记录的人,方军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压力。他说,我每天都在写,可还是追不上,很多该去采写的人因为精力与条件有限不得不放弃了。一次,有人约他去访29军敢死队队员杨云峰,就因为花销问题,他没有积极响应,不久后杨云峰就去世后,使他后悔不迭。其二是“口述史”。方军多次提到:在“博物馆学”里有三个名词:人证、物证、口述史。方军对“口述史”情有独钟,少年时代,有两部历史丛书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部是《红旗飘飘》,一部是《星火燎原》,共有几十本,数百亲历者亲口讲述,记录了中国革命进程中整整一个时代人的命运和思想。抗日战争也是一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鸿篇巨制,方军认为,他写的两本书都是抗日战争的口述史,“我填补了两个空白,一是让中国人了解了老鬼子;二是告诉大家当年的抗战老兵真实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
10年中,方军的足迹遍及全国甚至延伸到国外,一共采访了300百多人,受访者的年龄跨度从66岁到105岁,都是当年抗日战争的亲历者、幸存者。从《我认识的鬼子兵》到《最后一批人》,到已经杀青的另两部记述亲历抗日战争老人故事的书稿《战争最后的证言者》和《战祸的记忆》,方军这些年所写的,全部都是抗日战争纪实文学。方家灰白的墙壁上,贴满了他采访抗战人物的照片、通信地址、电话号码、采访写作计划和一些单页的书信。地上、桌上和书架上都分门别类地放满了各种抗战资料。其中一大部分,是他为所采访过的300多人建立的档案。
方军认为,每个日本人都具有双重性,他既可能杀人放火,也可能摇动樱花,关键是要限制罪恶的产生。他采访了很多普通的日本老兵,他们在回顾战争状态下犯罪的经历,面对我的采访,他们忏悔,谢罪。所以,每一个普通人只要给他一个状态,他就可以产生什么样的能量。” 2007年7月7日,亲历过“七七事变”的国民革命军29军9名老兵,在时隔70年之后重登卢沟桥。他们在卢沟桥上,列队报数,举手敬礼,缅怀战友,引起了广泛关注。
他发起和策划抗战老兵重聚卢沟桥活动。作为一名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退伍军人,他觉的这是义务。
方军父亲兄弟三人都是冀中军区的八路军,吕正操将军的部下。叔父在与侵华日军短兵相接的拼刺刀战斗中牺牲了。伯父是八路军区长,但不幸被汉奸出卖,可他在敌人面前威武不屈。这是他不遗余力宣传抗战老兵的重要动机和原因之一。
他与这些八九十岁的抗战老兵结下了不解之缘。多年来,他已采访过数百位亲历过抗日战争的人,并为此耗费了无数的财力和精力,但他从未退缩过,后悔过。 他说“就是一生当个最穷的作家,也要把追访抗战最后一批人的事坚定不移地做下去!” 方军有很多赚钱的机会,但他都不假思索地放弃了。他一直四处奔波采访亲历抗日战争的老人,根本无暇他顾。一次在昆明采访中,他得知当年在缅甸,对日作战中,国民党军200师少校军官张家福把牺牲的戴安澜将军一直背回国内,他为这样的军人而感动。于是很快办手续去缅甸采访,花三个星期重走了200师当年撤退的全程路线。
采访数百位“最后一批人”,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由此耗尽了方军几乎所有的财力。采访参加台儿庄战役的敢死队队长仵德厚时,他向所在单位申请了3年,一直得不到支持,后来只得自费去采访。方军每月只有1000多元的退休金,在北京这个大都市里,生活拮据可想而知。那方军采访的费用从哪里来呢?他笑了笑说有办法:他把自己比较宽敞的住房租出去了,然后租住小房。用上海淞沪抗战馆沈建中馆长的话说:“方军的家,那就是家徒四壁。”
方军的家倒很像抗战展览室。一幅铜制的卢沟桥照片,放在屋里的醒目位置:桥上堆有国民党29军抗击日军的沙袋,侵华日军举着他们的太阳旗趾高气扬地从桥上通过……方军几乎天天看到这个镜头。这张由侵华日军在1937年7月拍摄的照片,天天提醒他该思考什么,该做什么。方军在家里收集着与抗战有关的资料,思考着与抗战有关的问题,记录着抗战时期有价值的点点滴滴,仿佛跟窗外喧嚣的都市隔着一个世界。他说,每天看到屋里的这些东西,他便忘了窗外的世界。这些得来不易的“人证、物证、口述史”资料每时每刻都在激励着他,勇敢地走下去。就是一生当个最穷的作家,也要把追访抗战最后一批人的事坚定不移地做下去! 在日本留学时,方军一边读书,一边打工。一天,他在一个工厂里打工,一名叫小林勇的老头问他是哪里人,方军回答从北京来的。小林勇说,他l938年在北平,当时他们是占领军。
这是方军遇见的第一个侵华日军。后来,小林勇又给方军介绍了一些侵华日军老兵。经历6年的千辛万苦和艰难曲折的采访,方军先后采访了20多位原侵华日军老兵。这些侵华的老兵有的也反思到自己是那场战争的受害者,也忏悔也认罪,有时也有意或无意地向方军讲一些他们过去在中国屠杀中国人民的罪行。1997年12月,《我认识的鬼子兵》出版,成为当年10大畅销书之一,得了四项国家级大奖,且出了繁体版和日文版,还名列被盗版书的首位。
方军恨“鬼子”,可侵华日军老兵还就认方军。《我认识的鬼子兵》出版后,不少侵华日军老兵给他写信,表示忏悔之意。有些侵华日军老兵来中国谢罪,就住在方军家里,方军还陪同他们去谢罪。这些谢罪行动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在卢沟桥下跪”了。
2005年5月19日,91岁的日本侵华老兵本多立太郎在卢沟桥下跪谢罪。 当时,正是日本个别领导人无视自己的承诺,一而再、再而三地供奉靖国神社,中日关系再一次陷入紧张状态之际,老兵一跪,意味深长。
而促使本多来中国下跪谢罪的,正是方军。方军与本多结识8年,通信200多封。此次本多来北京就住在他家,本来已说好第二天要去卢沟桥下跪了,可是本多的态度有了反复:“明天我不能下跪谢罪了。我91岁了,无所谓。可我还有子孙呀!我应该为他们考虑。”怎么办?方军灵机一动,把西德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下跪的照片放在桌上。看到这张照片后,本多次日在卢沟桥如期下跪谢罪。 2005年5月19日,新华社将91岁日本老兵本多立太郎下跪北京卢沟桥的照片传遍中国。
方军还与6个侵华日军老兵保持通信联系,十多年收存的侵华日军老兵的来信就有300多封。这些信大多是以谢罪、反思为主的。
‘贰’ 电视剧老兵全集完整版在线看地址
捌陆捌影视 直接访问就可以在线观看了
电视剧老兵全集完整版在线,当代
的畅销小说家,像约翰·格里森姆、安
妮·赖斯和汤姆·克兰西的作品的第一版的
价格就急剧下降。互联网拍卖时代以前,收
藏者可能要花75美元才能在旧书商店买到一本
斯蒂芬·金1980年版的神秘火焰》Firestart而易趣
及其竞价网站的拍卖让许多普通读者意识到书架上落
满灰尘的书籍原来有不菲的价值。于是这些书大量涌入
市场,使得《电视剧老兵全集完整版在线》这类书的价格
降到大约30美元。
‘叁’ 青春年少,保家卫国!2021年北京西城区完成秋季征兵!
穿上绿军装
戴上大红花
好男儿,当兵去!青春年少保家国
9月16日下午
西城区第5批次10名新兵
从北京北站出发前往河北宣化
将开启他们的军旅生涯
目前
西城区2021年秋季征兵工作已完成
共征集男兵135人
女兵征集由市征兵办统一组织
参军报祖国 青春不留憾
2020年起,征兵工作由秋季征兵调整为春、秋两季征兵,实行“两征两退”政策,这是国家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战略举措。按照规定,应征入伍的预定新兵需要进行不少于7天的役前教育,西城区新兵役前教育从9月9日开始,9月16日新兵起运。
9月10日、11日两天,在区民兵训练基地,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讲解了有关征兵优怃安置政策。
9月14日,西城区组织召开了新兵入伍欢送大会,区委常委、武装部部长蔺伟主持大会,副区长李异做了动员讲话,希望新兵们到部队后,加强政治学习、严格遵守纪律,安心服役,为西城争光,为家乡添彩。
今年秋季征兵从5月份开始启动,通过组织开展征兵宣传,全区应征报名男兵649人,6月和8月分两次组织了560名应征青年体检,经过身体复检、政治考核和学历审查。9月初,经过区征兵办的预定兵会和区政府的定兵会,确定新兵135人。另外,女兵征集由市征兵办统一组织,西城区有94名应征报名女青年参加了市征兵办统一组织的体检,相关工作正在有序进展。
新老兵接待转运有序进行
为保障秋季新老兵运转工作有序开展,圆满完成,区双拥办牵头成立由区征兵办、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区卫健委和北京北站等17个单位组成的新老兵接待转运工作领导小组。8月30日下午,区退役军人事务局遴选骨干力量与北京卫戍区9名官兵一同进驻北京北站,西城区2021年度秋季新老兵转运工作正式拉开帷幕。
为有序转运,做好疫情防控,北京北站站内设置了新老兵接待转运专用绿色通道、候车室,提供应急医药箱、口罩、手套、洗手液等防疫物资以及饮用水。站外设置了转运车辆的专门停车区,方便新老兵乘车。
9月16日,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高翔、副局长魏沁沁一行到北京北站详细检查了转运保障工作并对我区入伍战士的转运进行欢送。当日,西城区男兵全部送完。
收拾行囊
奔赴远方
军营里的历练会让你多一份成熟和稳重
会让你一次次突破极限
这是对青春最好的纪念
新兵们,加油啊!
‘肆’ 常州市钟楼区金区长关于我们援越超期服役老兵反映实际问题什么时候答复我们
等,靠...很难解决问题,只有前往反映诉求。目前,江西、安徽、沈阳...不少省市已经落实了企业参战人员补助200—300元不等,这不是钱的问题,是荣誉,是对参战人员的承认尊重。他们艰辛地跑了几年,这个部门推,那个部门冷的也不容易......
‘伍’ 日本鬼子的讲述
日本人可以蒙住自己的眼睛,但历史是绝对不会被蒙住的。在这部近三个小时的电影中,采访了多名满脸皱纹的日本二战老兵,他们亲述了各自在侵略中国时犯下的暴行,包括杀人、强奸、抢掠及煮吃人肉等,听后令人不寒而栗。
前军士长江本正与(译)看起来十分懊悔。他回忆说:“我军来到一个只剩下妇女的村庄。于是,我们将她们团团围住,然后将她们的衣服剥光,命她们躺在路边。强奸她们后再点火烧死她们。我们这样做的原因是要给敌人点颜色看看,同时也是为了娱乐,满足自己的欲望。”
其他人则讲述了如何在村庄放火,烧死屋里的老人、病人及孕妇,逃出来的则被枪杀;还有用活的中国战俘练习使用刺刀、斩首及活人解剖。前日军下士金子宁次(译)承认,当自己多次以绑在柱子上的活中国人做刺刀训练后,对杀人已感到麻木。另一名老兵则忆述如何烧死中国婴儿取乐:“杀人成了比赛,杀人的数目是衡量成就的标准。”江本表示,他已对杀人无动于衷,又确信中国人是次等人,因此就算将女子先奸后杀再烹煮供士兵食用也没有感觉到有什么罪恶。
虽然这些老兵在讲述他们对中国人所犯下的暴行时态度冷静,但能看得出他们深感悔疚。他们纷纷表示,有责任向年轻一代讲述这段历史。“我会尽量讲得详细一点,让年轻一代知道我们都做了些什么。”一名老兵说。
无独有偶,“七三一”部队总部遗址所在地的官员、哈尔滨市平房区区长石嘉兴率领一个四人访问团,于10月26日至11月9日,走访了名古屋、大阪、高知、东京等地的前“七三一”部队队员,以获取56年前从事生物战的最新直接罪证。7名仍然在世的前侵华日军“七三一”部队队员,在良心和勇气的驱使下,向中国黑龙江赴日访问团首次披露了细菌武器试验的细节,并表示忏悔和请求宽恕。
“七三一”部队是日本军国主义最高统治者下令组建的生物战秘密部队,由石井四郎于1932年在哈尔滨建立的第一个大型生物战研究中心,后来又在哈尔滨周围建立了多个类似的研究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侵华日军为掩盖罪行,炸毁了细菌研究设施,并把研究资料档案移交给美军,战后盟国起诉了约5570名日本战犯,然而却没有一个是因从事生物战而受到审判。
‘陆’ 访问老兵可以问哪些问题
访问老兵可以问的问题有以下:
一、您是什么时候当兵的?
二、您为什么会选择当兵呢?
三、当兵的过程中,有哪些事情让你至今难以忘怀呢?(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老兵扮演的角色,事情的发生给老兵带来了的影响,老兵当时的感受。)
四、当兵的过程中,有哪些人让你刻骨铭心呢?(那个人的名字,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老兵和那人的关系。老兵难以忘记那个人的原因。)
五、您在什么时候转业的呢?(转业的时间、原因,转业后干什么?)
六、转业后的生活怎么样?(老兵对现在的生活满意吗?家庭幸福么?有没有什么困难?)
‘柒’ 求一部关于访问中国远征军或老兵的访谈节目,最好是催人泪下的
http://tv.sohu.com/20110408/n305489718.shtml中国远征军 铁血将军戴安澜
‘捌’ 最年长老兵陈廷儒遗体告别仪式什么时候举行
还记得这位在天安门前敬礼的最年长抗战老兵吗?
他走了!
4月27日清晨5点多,参加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中,最年长参阅抗战老兵陈廷儒在苏州逝世,享年104岁。
2015年,他参加了胜利日大阅兵,通过天安门时他庄严敬礼的画面,感动亿万人。
今天(4月29日)上午9点半,陈廷儒老人的遗体告别仪式在苏州殡仪馆举行。让我们点烛,送老人最后一程。
遗体告别仪式今天举行
今天的苏州殡仪馆告别大厅庄严肃穆。厅两边挂着挽联:千里沙场为人民北战南征,百岁人生书不尽干坤壮丽。高度概括和肯定了陈廷儒老人为祖国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
与新四军三师老战友合影
抗日战争期间,他历任涟水县抗日游击队基干队长、中队长、连长,区委书记兼区长,领导抗日群众,在敌后战场与凶残的日寇展开殊死搏斗,自己九死一生,亲人也因受到牵连被敌人残忍杀害。
解放战争期间,他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苏北兵团政治部秘书、科长,参加了淮海、渡江、炮击金门等重大战役战斗,为民族独立和解放立下汗马功劳。
新中国建立后,历任福州军区解放前线报社副社长、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福州警备区顾问等职,为部队思想政治建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先后被授予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独立功勋荣誉章。
2015年9月3日,已是102岁高龄的陈廷儒作为抗战老兵代表,参加了举世瞩目的胜利日大阅兵。
因为年龄最长,陈廷儒被安排在老兵方阵第一车、第一排、第一座,引起全国人民广泛关注。
陈廷儒在通过天安门时庄严敬礼的画面,深深感动了亿万观众,永远定格在人们的脑海中。
陈廷儒生前故事
2015年8月底,陈廷儒老人接受《解放军报》记者采访。
2015年8月底,在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之际,军报记者有幸采访过这位饱经战火洗礼的老人。谈起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他说,一定要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
陈廷儒的家位于姑苏古城东南隅,院落不大,布满花草盆景,错落有致,井井有条。满目郁郁葱葱,一下子冲淡了盛夏的暑气,给人宁静舒适的感觉。
陈老中等身材,略显清瘦,风度儒雅,谈笑风生。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不敢相信,一位饱经战火洗礼的百岁老人,能够有如此康健的体魄。
作为年龄最长的参阅抗战老兵,陈老身上有什么不平凡的故事?话题自然而然地从70多年前的那场决定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战争打开。
日本鬼子来了,小学校长当不成了
1914年1月,陈廷儒出生在苏北涟水县胡集区姜垛村一户贫苦农民家里。因父亲早逝,家中兄弟姐妹多,生活艰难,陈廷儒打小被过继给伯父当儿子。
伯父对聪明伶俐的陈廷儒甚是疼爱,省吃俭用供他上私塾读书学文化,期盼他日后能出人头地。陈廷儒没有令亲人失望,以优异的成绩从程集高小毕业,1933年顺利考入省立运河乡村师范学校学习,后毕业分配到胡集小学任校长。
“说是校长,其实手下没兵,我既任校长同时也是任课老师。”谈起当校长的经历,沉浸在回忆中的陈老笑了起来,“我热爱这份教师职业,喜欢和学生们在一起。那是一段充实而又快乐的时光。”
可惜当校长时间不长,日本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不断传来的国土沦丧、老百姓家破人亡的消息,令年轻的陈廷儒痛心疾首,同时也感到了一介书生、报国无门的痛楚。
由于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策略,国军节节败退,很快战火燃烧到陈廷儒的家乡。日军从连云港一路南下,几乎没有遇到激烈抵抗,1939年初春,涟水县城沦陷。兵荒马乱的年代,许多学生随家长逃难去了,陈廷儒也没有心思教书了。这个时候,国民政府涟水县教育部门以不专心工作为由,把他这个校长免职了。
“国家都要灭亡了,还谈什么好好工作?”陈老说,“免职了也好,正好可以静下心来想一想今后的路怎么走。”
不当亡国奴,毅然参加党的地下抗日武装
日军的凶残,加之国民政府不正面抵抗,使许多国人看不到希望,许多人离开家乡逃难退向大后方。刚开始,陈廷儒也曾产生退到大后方谋生的念头。但内心强烈的不想当亡国奴的痛苦,最终打消了他的这一消极想法。“不抗日就没有好日子过,不抗日就得当亡国奴!”
这个时候,在涟东地区出现了一支抗日游击队。这是一支30人的抗日武装队伍。后来陈廷儒才知道,这支队伍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独立抗日中队,是我党利用国民党一个思想进步的区长手下30人的区保安队名额组建的,主要任务是在敌占区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组织群众抗日。中队白天不活动,一到晚上,就有计划地到偏远农村向群众宣传抗日思想,教唱抗日歌曲。
听了党的抗日宣传后,陈廷儒受到巨大的触动,明白了很多道理,思想发生很大的转变。后来又学习了毛主席的《论持久战》理论,感到组织群众全民抗战是个可行的办法,从而看到了抗日救亡的希望。
“谁都不想当亡国奴,老百姓抗日的决心是一致的,把群众组织起来在敌后开展抗日斗争大有可为。”陈廷儒毅然决定参加了党的抗日武装组织,并且因为文化程度较高,很快成长为抗日宣传的骨干。
回忆起那段搞地下抗日宣传的经历,陈老神采飞扬,“我们一般是晚上运动到一个村,先派岗哨把村子的所有进出路口封住,只许进人、不许出人,以防走漏风声遭到敌人偷袭。”
陈老说,向群众教唱了许多抗日进步歌曲,很多现在都记不清了,但一提到着名的《大刀进行曲》,陈老还是不由自主地哼唱起来“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当了区长遭报复,伯父被鬼子残忍杀害
国民党军队撤离涟水县后,独立中队的抗日活动也就公开化了。1940年,新四军三师黄克诚部来到苏北,领导敌后抗日斗争。涟东抗日游击队也发展壮大起来,很快达到300多人的规模,在涟水地区有了较大的影响。
陈廷儒也很快成长为基干队长、中队长、总队七连连长。1942年,陈廷儒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他被任命为李集区区委书记兼区长,肩头的担子更重了。
日伪军屡屡遭到新四军游击队的袭扰,汉奸分子也常被秘密镇压。吃了亏的日伪军把他们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身为新四军区长的陈廷儒自然成了日伪军的重点剿杀目标。
有几次,鬼子下乡扫荡,都把陈廷儒所在村作为重点清扫对象。但由于新四军早有防备,加之群众警惕性高,鬼子虽然来势汹汹,但都扑空无功而返。
1943年春天的某个早晨,陈廷儒因公事没在村里。日伪军200多人在叛徒的带路下,悄悄摸进村子里,很快把村子包围。一伙敌人直扑陈廷儒家中,野蛮地踹开院门,搜捕新四军干部。陈廷儒虽然侥幸逃过一劫,但伯父被敌人当场残忍杀害,有几名民兵被敌人掳走,不久后也被日军残暴屠杀。
得到消息的陈廷儒无比伤心,想起伯父对自己亲如父亲,他再也忍不住放声恸哭起来……
跟随大军一路向南,事业爱情双丰收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取得伟大的抗战胜利。
由于当时农村信息极度闭塞,等陈廷儒他们得到抗战胜利的消息,已经过去几天时间了。“大伙儿特别开心,虽然条件有限没有搞隆重的庆祝仪式,但想起一路走来,冒着枪林弹雨,牺牲无数先烈,最终还是取得了胜利,当然高兴!”提到当年获悉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情景时,陈老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据陈老回忆说,“抗战胜利前夕,常常看到头顶有美国盟军的飞机飞往日本方向去执行轰炸任务,我们知道,抗战的形势已经发生根本性的扭转,日伪军如同秋后蚂蚱,蹦达不了几天了。”
抗战胜利后,陈廷儒所在部队被编入华东野战军苏北兵团,他先后任苏北兵团政治部秘书处秘书、第十兵团政治部秘书科科长,参加了解放战争之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上海、解放福建、炮击金门等重大战役战斗。建国后,他先后任福州军区政治部解放前线报社副社长,福州军区党委办公室副主任,福州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莆田军分区副政委,福州警备区顾问。1955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授予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
在福州军区政治部机关工作期间,一名聪慧美丽的苏州姑娘、女干部程璧珍义无反顾地爱上了陈廷儒。他们恋爱、结婚、生子,相濡以沫,甜蜜恩爱60多年。
1981年,陈廷儒离休,与夫人一起回到“天堂”苏州休养。他们一个酷爱书法,一个喜爱画画,琴瑟和谐,夫唱妇随,安享晚年。他们生活简朴,热心公益事业,关心下一代成长,经常给青少年学生讲革命传统。
谈起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陈老说:“抗日战争损失太大了,年轻人要铭记历史,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努力振兴中华!”
陈老,一路走好!
‘玖’ 小学生当小记者访问老兵时!该说什么
雷猴,雷海宾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