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角的心理密码是什么意思
⑴ “嘴角上扬”是指什么表情
“嘴角上扬”从外界来看就是表达一个人的内心的喜悦,因为一个人内心的情绪一定会有他的外界表现,同时也有生理上的变化,譬如他的皮肤电、心跳,这就是心理测试的理论基础,可以通过他的生理变化来推测他有没有说谎。我们如何看待一个人的外界行为,当你在描述一个行为的时候,希望解释这个行为,但是人的行为有时候是多义的,一个人笑可能对你是友善的,但是也可能是笑里藏刀。
⑵ 抿嘴和低头代表什么呢从心理学的角度。
一般来说,嘴唇半开表示疑问、奇怪、有点惊讶;嘴唇全开表示惊骇;嘴唇噘着表示生气、不满意;打哈欠表示无聊和困倦;咬指甲则是紧张、焦虑的反应。为了帮大家了解嘴部的无声语言,FBI资深探员做了如下归纳:
1.嘴巴抿成“一”字形
大多数人在需要作重大决定或事态紧急的情况下会有这种动作。有这种习惯性动作的人,一般比较坚强,具有坚持到底的顽强精神,面对困难时会迎难而上而不是临阵退缩。
2.嘴唇往前噘
人的嘴唇往前噘的时候,表明此人的心理可能正处在某种防御状态中。“嘴巴都可以挂个油壶了”,人们常常用这句话来描述一个人生气和不乐意的样子。
3.下嘴唇往前撇
一个人的下嘴唇往前撇的时候,表明他对接收到的外界信息持怀疑态度,他希望看到能令他信服的回答。
4.嘴角向后撇
在与人交谈的过程中,如果你发现对方嘴角稍稍有些向后撇时,则表明他正在集中注意力听你的谈话。
5.用牙齿咬嘴唇
有些人在与别人交谈的时候,会上牙齿咬下嘴唇、下牙齿咬上嘴唇或双唇紧闭。人们可以看出他们是一副聚精会神的样子,而他们也正是在聆听对方的谈话,同时在心中仔细揣摩对方话中的含义。这种动作的意思有两层:其一是,“我在听你讲话,你说得有道理,我考虑一下”;第二层意思是,“我准备发表自己的观点,不过我需要在发表意见前先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以直接切中要害”。
有这种习惯性动作的人,分析能力一般都较强,遇事虽然不能很迅速地作出判断,但是决定一旦作出,往往便不会回头。
6.吐舌头
人们从不轻易暴露自己的舌头,所以,舌头动作能提供给我们的信息比较少,但这并不意味着舌头动作不值得重视。看看我们身边的一些宠物,如小猫、小狗,它们会用舔舌头来表达情感。人的情感更复杂,舌头动作也就更多样了。
在压力之下,一个人用舌头舔嘴唇,看似在舔嘴唇,其实目的是让干燥的口舌滋润滋润,以实现自我安慰。用舌头反复摩擦嘴唇也有同样的效果。如果一个人伸出舌头,说明备感尴尬,希望借伸舌头这个动作缓解一下气氛。不过有时,这个动作也可能表示这人正专注于某件事情,比如球星乔丹在球场上就常有这种动作。
通常来说,儿童吐舌头是顽皮行为的表现。这个动作若是发生在成人身上,则有可能是他逃脱一劫,对自己的庆幸,或者是被人发现正在做某件事情时略感不好意思的表现。我们往往会在好奇心较重的人身上看到这一动作。如当一个人正在偷看别人的信件,突然,那封信的主人回来了,偷看信的人会赶忙把信放进信封。在转身离去的瞬间,我们极有可能看到他轻拍自己的胸脯,吐一下自己的舌头。这个下意识的动作似乎是在进行一种隐性的表达,说明终于完事,可以作一个了结了,吐吐舌头,松口气吧。
7.藏起嘴唇、挤压嘴唇
准备出庭作证的人总是习惯将嘴唇藏起来,这意味着他们压力很大。在压力状态下,藏起嘴唇是非常普遍的一种反应。
我们常常做出挤压嘴唇的动作,仿佛是大脑在告诉我们闭上嘴巴,不要让任何东西进入我们的身体。嘴唇的挤压是消极情感的一种反映,它清楚地表明一个人遇到了麻烦或某些地方出了问题。这种行为很少有积极的含义。当然,这并不能表示做这一动作的人存在某种欺骗行为,只能说明他们当时压力很大。
8.嘴唇呈倒U形
如果一个人的嘴唇呈倒U形,说明这个人正处于苦恼或悲伤中。你可以自己做个试验,在一面镜子前做隐藏或挤压嘴唇的动作。你会发现,你能藏起自己的嘴唇,却只能将其抿成一条线,而很难做出倒U形口型。为什么?因为只有当我们真正处于苦恼或悲伤的时候,它才会出现。
9.笑时嘴部的动作
从一个人笑时嘴部的动作,我们能分辨出对方的笑容是真笑还是假笑。
笑是人类交流时用到的最常见的方式之一,笑是全人类都懂的一种表情。不过,笑有真笑与假笑之分,笑容的真假能让你瞬间读懂正在与你寒暄的这个人对你的真切关系:是亲密还是疏远。甚至你还可以从对方的笑容中估计出他对你的想法和态度。那么,如何去分辨一个人笑容的真假呢?
很简单,观察一个人笑时嘴角肌肉的运动方向。真笑时,嘴角会向眼睛方向上扬。如果是假笑或“应付”的笑,嘴角会被拉向耳朵方向,这时嘴唇会呈长椭圆形,笑者的眼中也不会露出一丝情感。
⑶ 轻抠嘴角,下嘴唇,心理学怎么解释
个人认为,第一可能这个就是他的一个习惯,就象有人会把手不自觉的插在裤兜里一样,第二个的话可能是由于紧张,导致下意识的做出这些动作来,当然,这只是个人的一点简单分析,毕竟,别人心里想什么,只要他本人自己知道。
⑷ 微表情心理学的作品目录
第一章 你也可以读懂他人
读懂一张脸,了解一群人
天下无难事,首先读懂ta
读人不简单,颦笑皆学问
读人读到心,事事都顺利
读人之关键,培养洞察力
第二章 先看其人,以面观心
内心世界的镜子--表情
脸形隐藏的奥秘
你的眼睛代表了你的心
从视线读懂一个人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眉头看人有玄机
眉动则心变
以眼观鼻,以鼻观心
“出纳官”的学问
嘴角的“心理密码”
牙齿的“性格”
胡子的“自白”
第三章 通过姿势来认清一个人
性格的体现--坐姿
走路姿势暴露了你
站立所透露出来的信息
手势观人
睡姿--潜意识的表露
教你读懂腰部姿势
腿部姿势表露出来的不同含义
第四章 各种性格的“投影”
发型中的性格心理
下巴所折射出的性格投影
耳朵的性格学说
性格的投影--体形
手指中隐藏的“性格小宇宙”
第五章 “阅微”笔记
知人才能善用
你的细节出卖了你
四分钟印象和第一印象
正常不正常,细节告诉你
……
第六章 边观色,边察言
第七章 请别告诉我你在说谎
第八章 会“说话”的衣着
第九章 跟着习惯来看人
第十章 教你成为一个成功的职场人
⑸ 男人把嘴抿起来心理学上代表啥意思
很不耐烦样子或者不想跟你说话
⑹ 挂在嘴边的OD到底是什么
OD这个词已经火了一段日子了,企业要招OD专业人才,个人要提高自己的OD专业能力……OD好像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意思。今天,我们借着料理机的第二篇来掰扯掰扯OD这个概念。
先解释一下,OD是 组织发展 的英文首写字母的缩写-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如果面向其内涵和人们使用时所指向的现实,可没有缩略语这么简单喽。
从应用场景来看,OD有三个典型内涵: 作为专业知识领域的OD、作为职能岗位的OD,还有作为OD实践者的OD ,我们一一细说。
作为专业知识领域的OD
虽然作为专业知识领域的OD,最早可以追溯到百年前的泰勒,着名的霍桑研究,但真正面向群体训练的,是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 库尔 特•勒 温的敏感性训练和塔维斯托克研究所的社会技术系统 。
接下来,OD就不断从各个领域吸取养料,OD实践以及研究者们志在帮助各个社会发展时期的企业家们不断改善组织运营和实现最优绩效,做了大量与 行为科学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 工作。这些专业学科有: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系统理论、混沌和复杂理论、 变革理论、组织行为学等等。
一代又一代的OD实践者们在基于行为科学的实践中又不断创造新的理论,循环往复、不断迭代, 成就了今天的OD的浩瀚无垠、博大精深的专业领域。
由此, 建构了一整套认识组织、识别组织问题以及如何介入,有实证研究支持的理论体系 ,组织学习、组织文化、变革、激励的影响、领导力等概念也不断推出,以帮助组织能够作为一个整体从容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
组织的独特性使这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领域创造出极其多的方法,用浩瀚无垠形容也不为过,永远也无法像经济学之于社会学领域逐渐成为科学——我无法想象把人弄成数字化的世界!(这些OD理论及方法未来会一一推出,但不是今天的重点)无论怎样,这个领域还是有一些基本的原则,所有的理论、方法都离不开这些原则。
首先,OD是关注 组织系统整体的有效整合以及绩效改善 ,其目标是帮助组织更好的适应外部环境,使组织得以更健康的发展。OD的整体观、系统观使它始终关注着 组织系统的整体做出有计划的改变 ,这就意味着组织整合将发生在组织系统内不同系统层次:个体、团队、部门、组织,不断改善运营流程,优化组织过程。这样才能以 可持续 的方式为客户和用户提供有效产品和服务, 同时也满足个体和组织的发展需求,提升组织有效性。
其次,OD还注重对 企业中的人性面的尊重 ,即 人本观 。在组织发展成为领域的早期,一系列重要的西方社会运动-人际关系,人类潜能,平等和社会参与推动了它的形成。正如上篇料理机我们提及的对组织演化的历史视角,人不再被认为仅仅是利润和效率的工具;而是 有主动性, 有创造性 的多思想的社会系统里的每个个体。 每个个体都有内在需求,有平等的权利去拓展自己的潜能,当个体被平等对待, 组织提倡了 民主、参与、共创和透明 , 让组织各个层面的人 协力解决组织面临的来自组织内外部的问题 , 从而能实现组织 最优绩效。
第三,OD专业是关于过程介入的 艺术与科学 。群体的合作是任何一个组织都要破解的密码,破解的诀窍就在过程中,过程中充满了张力、动力,情绪情感被激荡着,创造也同时被酝酿着,OD的过程介入就是协助群体 让孕育的创造萌芽。
正是这样的独具魅力的专业领域,也创造了独具一格的工作方法,OD咨询方法的独特性将在作为实践者的OD那部分——第三部分介绍。
作为职能岗位的OD
组织为了更好的能同时应对来自外部环境和内部整合的问题, 理想状态下,这两个维度在组织中都需要有专门的岗位或者一个职能部门作为组织最高管理者CEO的智囊团, 与CEO和高管团队紧密合作。 战略专家所在的战略规划部门支持他们能做出更好应对适应外部环境的决策 ,比如做市场调研, 获取市场洞见, 支持CEO和高管们做出战略选择并制定战略规划。而OD岗位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 辅助CEO和高管团队充分发展和有效整合组织内部,精心设计组织, 有效运营组织,打造组织文化,为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提供充分的保障。
当然,OD岗位现在既没必要也不会成为所有组织的标配,因为不同的组织在不同的生命周期,有不同的聚焦和挑战, 虽然相对成熟和发展的组织对OD的依赖和需求会相对比较高,但在我们的经验里,初创公司有OD人员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因为组织创立前期的动荡更需要一个靠谱的内当家。
目前,在有OD岗位的企业组织中, 其架构配置也是百花齐放,有的组织把OD归类于HR的职能之下, 汇报给HR职能线;也有的组织把人才发展的工作内容归到了OD岗位;有的组织将OD职能和岗位归入了总经理办公室,有的组织设立OD岗位, 单独向CEO汇报;我们在此并不对架构配置做出合适与否的判断, 因为每个组织都有其独特性的背景和演化的历史。但是我们想再次强调的是作为职能岗位的OD的功能就是 能够站在组织整体的视角下,为组织整个系统负责,能有效对组织不同时期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作出诊断、计划、介入实施和评估 , 且不断循环反复, 最终实现组织发展的有效性 。无论OD岗位现在如何设置, 至少组织要为OD岗位职能的实现提供其适合展开工作的环境和资源。
作为OD实践者的OD
在这里,当我们说OD实践者的时候通常指两类人,一类是 组织内部 在OD岗位上实现组织OD职能的那些人, 另一类是 组织外部 的OD咨询顾问。之所以把这两类人都称之为OD实践者,是因为OD是深深扎根于行动研究中,被称为“OD之父“的库特.勒温曾经说过 “最好的理论就是莫过于能指导实践”。 “ 他主张”不脱离研究作行动, 也不脱离行动作研究“。由此行动研究是组织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石, 构建了OD的理论领域和实践基础。
无论组织内外部的OD实践者虽然都是遵从着OD专业领域中理论和实践的教诲, 但是因为各自在当下实践OD的环境和背景不同, 两者在现实中的实践确实还是有差异的, 由此而面临不同的挑战。
对于组织内部的OD实践者来说 ,他们时时刻刻和组织系统同在,他们更懂得身处的组织和业务,能最快速和最短距离感知到组织的能量和情绪,特别是来自于CEO和高管团队的情绪和压力。相比外部顾问,组织对他们有更为热切的甚至热切得不合情理的期待。这就特别考验他们的 沉着冷静和独立思考 ,是否能守住OD工作的边界,既能hold住来自CEO和高管团队的压力,同时又能和业务方一起做好组织诊断, 共同制定介入计划和方案。并通过一系列的过程设计, 推动组织流程优化和有效运营,提升组织绩效。 这一边界于业务方是赋能,于OD实践者来说是专业的体现。
对于组织内部OD的考验在于:能否从容应对组织内部每时每刻都存在的混乱,各种显现和隐藏的权利线的交织影响,理解和觉察系统和团队动力,不断化解过程中的冲突,从而支持组织作出他们自身期待的改变。这些也对组织内部的OD实践者的自身修炼和快速学习成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能够冲过绩效评估的浪潮 。
对于外部OD实践者(咨询顾问)而言 , 其挑战在于: 不仅要成为组织的专家, 更需要快速理解不同企业的生命周期, 所处行业的特征,企业的业务模式和价值链体系。 也就是对客户所处的环境和相关利益者能够快速理解和学习,了解组织特定的技术“术语” 和“文化”,这同样也是一个浩瀚无垠如宇宙般宽广的领域,因为每个组织都是独特的,其组织构建、运营和文化与组织所选择的行业和业务模式息息相关。相比于内部实践者, 因为并不是和组织系统时刻同在, 外部顾问相对可以冷静思考,系统的观察和诊断,但是如何 犀利的穿越对组织的各个痛点的表象,找到那个深处搅动组织的原因,和客户共同产生对于组织的洞见 ,在OD价值观的指引下和客户共创对整体有效的介入计划和实施,这也非常考验外部OD实践者“功夫”的, 和组织内部OD实践者一样,也需要一条漫漫长路的自我修炼和学习。
读到这里,是不是可以看出: 组织内部的OD实践者要修“出乎其外”之功;外部OD顾问要修“入得其中”之功 。
在我们过去咨询经验中, 如果客户有内部OD实践者, 与我们外部顾问一起,互为补充, 再加上HR团队的部分成员和组织内的高潜人才共同组成项目小组, 这样的组合形成了 组织内外的共同视角 ,对组织产生的作用也最大, 同时也支持了内部OD团队的专业成长,经由共同工作的过程,客户自己可以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组织发展哲学和方法论,找到支持战略实现的独特组织方式,这不就是成为了自己吗!
对于OD实践者来说,无论内部还是外部,都是 人介入人组成的工作系统 ,这意味着介入者的态度、行为、价值观会对被介入系统产生影响,真应了那句话: 看着看着风景就成了风景 。所以,为了组织的自然而然的发展,OD实践者学习运用和维护“自我”作为工具是极其重要的OD实践的功夫之一,这需要OD实践者们保持对自身的敏感,了解自我的信念,理想,情绪和行为,觉察在与组织系统工作时自我是如何被影响的和涌动的,运用自我当下的涌现和反应有意识地介入正在进行的系统。将所有学习的OD理论、工具、方法在实践中和“自我”这个工具结合起来, 彼此成就,在让组织成为自己的同时也让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到这里,我们也捋得差不多了,OD这个词代言的东西还不少吧! 作为专业领域的OD其实是重要的基础,理论和方法为OD实践者们提供了养料,OD专业的价值观为作为职能的OD如何在企业中发挥战略性的作用提供了基石。
如果有一天,有人问:“OD是什么?”你一定要知道你所讲的OD是哪一方的代言: 是作为专业领域的OD,还是作为职能岗位的OD,还是作为OD实践者的OD。
诚然, 组织发展(OD)在中国还是一个非常新兴的领域, 具有本土特色的OD理论和实践还很稚嫩,还在不断的孕育和积累中 ; 令人万分欣喜的是,越来越多CEO需要OD作为TA的智囊团中重要的一员, 越来越多的组织设立OD作为重要职能和岗位, 越来越多的小伙伴也愿意学习OD专业领域的知识理论并投入到OD的事业中去, 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同行者,我们和你一起去揭开OD的神秘面纱,用热爱和实践去丰富它……
终有一天,挂在嘴边的OD引来的是会心一笑,而不是懵懂的眼神!
⑺ 嘴角的变化暗示着哪些心理特征
乐观、活泼的性格,往往使得嘴角两边是向上提起的;与之相反,嘴角两边下垂意味着长期的悲观厌世或当时的不愉快。不自信的人在面对他人时倾向于紧闭嘴唇,两嘴角下垂。这种嘴型常常是忧郁性格或病态性格的信号。这种表情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比如,坐在后排听课的学生,最初紧闭嘴唇、嘴角下垂,总是给人一种似乎非常“严肃”的表情。初次上台演讲的人,在面对台下的听众时总是一张“苦瓜脸”,很少乐呵呵地笑,哪怕是微笑。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对自己没有信心,自卑使他们无法完全放得开。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不自信时,脸部表情非常僵硬——绷紧、卷曲的嘴唇,以及一张“易怒的、生气的”的脸——这常常与长期被压抑的性格有关。
因此,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心理学家将主体嘴部周围肌肉的收缩看成是其自卑、悲观的标志。一旦你看到对方有这种表情,就知道对方是一个不自信的人,或者说此刻他/她感到没信心。那么,如何与不自信的人打交道?需要注意以下三点。用眼睛注视对方,给对方以积极的暗示眼睛能够向人传递信心和力量,当你发觉对方有些自卑,你不妨注视着对方,暗示对方自信起来。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热切的注视能增强人的信心。有些女人常被自卑感所困扰,为了增强自信,心理学家就让这些女人面对着镜子,长久地看自己。当看到自己白皙的皮肤、柔顺的头发,或是身上的某一优点时,她们会不由得产生某种幸福的感受。这样,她们在别人面前就可能逐渐地自信起来。其实,这就是注视的力量。
如果你热切地注视一个人,对方内心一定欢喜不已。如果再给对方一些积极的暗示,比如:“你的眼睛真好看”“加油”“我觉得你做得不错”等,对方就会逐渐地建立起自己的信心。要用肯定的语气鼓励对方为了让对方克服消极、否定的情绪,我们应该采取积极肯定的态度与对方交流。比如,在交谈时,面带笑容去说话。如果你总是采取轻视、鄙夷的态度,苦着一张脸或者冷言冷语,不仅会让对方不舒服,还会让对方更加无自信可言。
积极肯定的态度有助于人的自信心的建立,消极冷漠的态度反而会摧毁人的自信心。我们来看一个例子。某大学生团体每年都会招募一批队员参加一系列的比赛,他们倡导的口号是:“我是最美丽的使者。”因此,每年组织者都要到各大学选拔学生,请他们参加这个比赛。久而久之,这个团体在全国各地举办了一次又一次的比赛。每个成员都变得越来越美,令人刮目相看。据这个团队里的工作人员说:“其实,这些队员并不是最美丽的,大概是他们越来越有自信了吧!”这话完全正确。因为他们每天在“我要参加这个比赛,我是最美丽的”这种积极态度的引导下发掘自我,良好的精神状态使这些人显得好美。“我要参加这个比赛”,这种肯定生活的态度使他们产生了自信。自信的建立就像砌砖块一样,需要一块一块地砌起来,只要逐渐树立起我们对人生积极、肯定的态度,就会克服对他人、对自己的不必要的恐惧。因为,自信会培养自信。引导对方及时道出内心的困惑美国有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汽车推销员,他对整个行业都还不熟悉。有一次,他单独去见美国的汽车大王。当时他很害怕,当见到这位汽车大王时,推销员情不自禁地老实说出这样的话:“很惭愧,刚看见您时,我害怕得连话都说不出来。”结果,他的恐惧感反而因为这样一说而消失了。
初次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人内心难免会害怕、疑惧、消极。这时候,如果将这种不安的情绪用语言表达出来,那么这种消极情绪就会大大减轻,内心的紧张消除殆尽。实验心理学之祖威廉•华特曾提出一个观点:“冷静地观察自己内心,然而毫无隐瞒地抖出观察结果,那么就没有产生消极情绪的余力了。”换句话说,这就是“内生法”,通过观察自己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着的心理秘密,毫无隐瞒地用言语将其表达出来。嘴唇紧闭、嘴角下垂是不自信的表现。但是这种情绪只出现在特定的环境中,比如,陌生恐惧的、充满消极气氛的环境中。但如果看到一个人在欢快、愉悦的环境中做出这样的表情,就不应该盲目做出“他/她是不自信的”判断。要学会因人而异,因场合而异,根据对方当时的具体情况来判断其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