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斯诺
⑴ 斯诺的采访路线
斯诺采访路线图如图所示
1936年6月,在宋庆龄的安排下,斯诺首次访问了陕甘宁边区,拜访了许多中共领导人。在延安,他曾将亲眼见到的一二·九运动实况讲给毛泽东同志听。
10月末,斯诺回到北平之后即发表了大量通讯报道,还热情向北大、清华、燕大的青年学生介绍陕北见闻。1937年3月5日和22日借燕大新闻学会、历史学会开会之机,在临湖轩放映他拍摄的反映苏区生活的影片、幻灯片,展示照片,让国统区青年看到了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红军领袖的形象,看到了“红旗下的中国”。
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夕,斯诺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10月《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在英国伦敦公开出版,在中外进步读者中引起极大轰动。1938年2月,中译本又在上海出版,让更多的人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正形象。
为了取得更详尽的第一手人物资料,斯诺夫人海伦·斯诺于1937年4月冲破国民党宪兵、特务的阻挠,经西安、云阳到延安访问,采访了大量的八路军和中国共产党高级领导人,写出了《红区内幕》(《续西行漫记》)、《中共杂记》等书。
1939年,斯诺再赴延安访问。
斯诺1928年初到上海时曾给自己起了一个汉文名字:施乐,并一直使用。后来,胡愈之先生等翻译《西行漫记》一书时,因不知他还有过这样一个汉文名字,而译作“斯诺”二字,并一直沿用下来。
(1)访问斯诺扩展阅读
埃德加·斯诺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斯诺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
斯诺同毛泽东、周恩来等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此外,他还实地考察,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
四个月的采访,他密密麻麻写满了14个笔记本。当年10月底,斯诺带着他的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英文名《Red Star Over China》、中文译名为《西行漫记》或《红星照耀中国》的报告文学终于诞生。
⑵ 进入苏区,斯诺的生活是怎样的
1936年6月,在宋庆龄的安排下,斯诺首次访问了陕甘宁边区,拜访了许多中共领导人。在延安,他曾将亲眼见到的一二·九运动实况讲给毛泽东同志听。
斯诺采访毛泽东
10月末,斯诺回到北平之后即发表了大量通讯报道,还热情向北大、清华、燕大的青年学生介绍陕北见闻。1937年3月5日和22日借燕大新闻学会、历史学会开会之机,在临湖轩放映他拍摄的反映苏区生活的影片、幻灯片,展示照片,让国统区青年看到了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红军领袖的形象,看到了“红旗下的中国”。
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夕,斯诺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10月《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在英国伦敦公开出版,在中外进步读者中引起极大轰动。1938年2月,中译本又在上海出版,让更多的人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正形象。
为了取得更详尽的第一手人物资料,斯诺夫人海伦·斯诺于1937年4月冲破国民党宪兵、特务的阻挠,经西安、云阳到延安访问,采访了大量的八路军和中国共产党高级领导人,写出了《红区内幕》(《续西行漫记》)、《中共杂记》等书。
1939年,斯诺再赴延安访问。
斯诺1928年初到上海时曾给自己起了一个汉文名字:施乐,并一直使用。后来,胡愈之先生等翻译《西行漫记》一书时,因不知他还有过这样一个汉文名字,而译作“斯诺”二字,并一直沿用下来。
⑶ 《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是谁
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是埃德加·斯诺。
埃德加·斯诺简介如下:
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1905.7.11—1972.2.15),美国着名记者。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
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1942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曾三次来华访问,并与毛泽东主席见面。
1972年2月15日因病在瑞士日内瓦逝世。遵照其遗愿,其一部分骨灰葬在中国,地点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3)访问斯诺扩展阅读:
中国情节
抗战爆发后,海伦去上海和报道淞沪抗战的斯诺会合,并与路易·艾黎中外进步人士发起开展中国工业合作运动,支持中国抗战。1941年,斯诺接受《纽约先驱论坛报》的任务,去东南亚和印度采访,离开了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斯诺先生在美国遭受麦卡锡主义的迫害,行动不自由。1959年,举家移居瑞士日内瓦,但他仍然关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1960年6月,他终于来到北京,见到了毛泽东等领导人。
他来到北京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时,北大搬到了未名湖畔原燕京大学的校址),会见了师生和当年友人,访问进行了5个月。1963年出版的《大洋彼岸》一书中指出:“从前最重要的是国立北京大学,在那里,培养了共产党最重要的创造者,到如今,北大还是雄心勃勃的艺术和科学系学生以及毕业的研究人员向往的地方”。
1964年,斯诺再次访问中国,重返燕园。
1970年秋天,斯诺和夫人洛伊斯·惠勒.斯诺又一起来到中国,并于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上和毛泽东亲切交谈,毛泽东高度评价他:“我没有变,你也没有变”。随后,斯诺发表了《我同毛泽东谈了话》、《周恩来的谈话》等文章。在京期间,他和夫人又重返燕园。
洛伊斯后来回忆说:“我们在一个略为发灰的浅红色的亭子(指慈济寺山门)边停了下来,眼光穿过它的拱顶,凝视阳光下碧波荡漾的一片湖面。在我们身后,拾几步石阶向上的那块稍为高起的地方,有一片蔓草丛生的空地,四周松树围绕,遮住了我们的视线……”
⑷ 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的采访路线是从哪里到哪里
斯诺采访的主要路线为:西安-泾阳-三原-淳化-旬邑-宜君-黄陵-洛川-富县-甘泉-延安。
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1905年7月19日—1972年2月15日)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美国着名记者。代表作《红星照耀中国》。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
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1942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三次来华访问,并与毛泽东主席见面。1972年2月15日,斯诺因病在瑞士日内瓦逝世。后人遵照其遗愿,其一部分骨灰葬在中国,地点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支持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他和路易·艾黎等人在宋庆龄的支持下,发起了工业合作运动。从内蒙到云南,开办了2300所小工厂,为后方生产纺织品和日用品,为前方制造手榴弹,缓解了战时物资的短缺和失业问题。
斯诺回美国后,3次到白宫去见罗斯福总统。每一次会晤,他都强调美国应力促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合作,共同抗击侵略者,携手建设新中国。
⑸ 周恩来为斯诺规划采访行程是什么
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1905.7.11-1972.2.15)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美国着名记者。他于1928年来华。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
1972年2月15日因病在瑞士日内瓦逝世。遵照其遗愿,其一部分骨灰葬在中国,地点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埃德加·斯诺是中国人的老朋友,1936年突破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阻挠到达了陕北革命根据地见到了周恩来。
这天,斯诺刚刚到达百家坪,这时候突然一个红军军官骑马急驰到他身旁,好奇地端详着他,然后对陪同斯诺的一位工作人员说:“我刚和一队民团打了一场遭遇战。民团的头子是一个真正的白匪——一个洋鬼子——就像这个人一样!”
斯诺在后来的文章中写道:
“但是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他长着一脸黑色的大胡子,他走上前来,用温和文雅的口气向我招呼:
‘哈罗,你想找什么人吗?’他是用英语讲的!
我马上就知道了他就是周恩来,那个‘鼎鼎大名’的红军指挥员。”
周恩来和斯诺交谈了几分钟,在了解到了斯诺的身份和意图以后,就替斯诺安排了住处,并请斯诺第二天早晨到他的驻地去。
第二天,斯诺就来到了周恩来司令部见到了周恩来。见斯诺进来,周恩来便热情地说:
“我接到报告,说你是一个可靠的新闻记者,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并且说可以信任你会如实报道,”
说到这里,周恩来缓了一口气又接着说道
“我们知道这一些就够了,你不是共产主义者,这对于我们是没有关系的。任何一个新闻记者要来苏区访问,我们都欢迎。不许新闻记者到苏区来的,不是我们,是国民党。你见到什么,都可以报道,我们要给你一切帮助来考察苏区。”
周恩来的话让斯诺有一点怀疑和惊奇,他认为周恩来的话说的太理想,实现的可能性不大。这时,周恩来写好了一个行程交给斯诺,纸上开列着为时共需92 天的旅程中的各个项目。
周恩来说:
“这是我个人的建议,”
“但是你是否愿意遵照,那完全是你自己的事情。我认为,你会觉得这次旅行是非常有趣的。”
需要 92 天!难道红区有这样辽阔吗?斯诺嘴上虽然没作声,可心里对这建议却是有保留的。但实际的结果是,他花的时间比周恩来建议的还要长得多,而且最后他还舍不得离开!
谈话结束以后,周恩来考虑斯诺要步行去保安,路途太遥远,便送给斯诺一匹马,并亲自为斯诺第二天早晨动身做准备,同时还发一个电报给在保安的毛泽东和其他领导干部,告诉他们斯诺即将到达那里。这种极为热情的关怀、深入细致的工作作风和高度负责精神,使斯诺这个美国友人十分感动。
在抗战期间,斯诺还曾多次见过周恩来,他深深感到:“在抗战期间的重庆,绝少中国人能象周恩来那样在美国官员的心目中留下那么良好的印象。他的言行具有令人心折的吸引力。他文雅而又坚强。”
1940 年冬,蒋介石又积极准备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并于 1941 年 1 月上旬悍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斯诺不顾个人安危,毅然真实地报道了皖南事变的真相,结果被蒋介石政府驱赶离开了中国。
1960年6月,斯诺得到了我国领事馆的单独签证。为了这张护照,斯诺争取了 10 多年。
1960年8月,在密云水库边上,周总理第一次专程陪同一位外宾,这是因为他不但是美国记者,他更是作为总理的老朋友以及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被接待的。周总理给予了他想得到的一切帮助。在这次来华期间,斯诺从北到南参观了 19 个城市,访问了各行各业的人,包括末代皇帝溥仪。他可以用相机随意拍下任何事物。
根据这次谈话以及这次来中国的其它采访所得,一部像《西行漫记》一样轰动的着作《今日红色中国:大河彼岸》问世了,它又一次使西方重新认识了中国。
1964年,斯诺第二次来到北京,和总理长谈4个小时。
第二次新中国之行,他又搜集到了很多的资料,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想要早点回去整理出来发表,好让世界如实地了解中国。
但是在回瑞士的飞机上,斯诺突然发现皮包不见了,顿时,他的额头上冒出冷汗,带着哭腔说:
“这是我的生命呀!要是丢了,我还怎么能报道中国呢?我将是多么对不起毛主席、周总理啊!”
当一位服务员帮他找到皮包后,他激动得一下拥抱住了这位服务员。
1970年,斯诺最后一次来到中国,8月见到总理的时候看到总理“头发开始渐渐地变白,身穿一件夏天的运动衬衣,一条灰色宽松裤,下面是白色的袜子和凉鞋。”才发现自己的朋友也老了!
10 月 1 日,国庆节,斯诺和他的夫人被邀请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看群众游行。
有一次,周总理与斯诺的会面从晚饭一直进行到第二天早晨 6 点,到最后斯诺也感到有些支持不住了,他低声对总理说:“我应该让你去睡一会。”总理听了却仰面笑道:“我已经睡过了,而现在我该去工作了。”
周恩来与斯诺这两位老朋友就是这样,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讨论不完的问题……
1972 年,斯诺准备再作一次中国之行,但由于病魔缠身,终未如愿。1972年 2 月 15 日凌晨 2 点 20 分,埃德加·斯诺与世长辞了。噩耗传来,周总理不胜悲痛。
按照斯诺先生的遗愿,1973 年 10 月 19 日上午,斯诺的一部分骨灰安葬仪式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举行。
周总理亲自拟定了碑文,并抱病和邓颖超同志一起参加了安葬仪式。斯诺夫人及女儿清清楚楚地听到了周总理充满感情的声音:“斯诺先生为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所作出的功绩,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埃德加·斯诺这个名字将为所有的中国人民所铭记,而周恩来这个名字更会为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所景仰,人们还会记住周恩来与埃德加·斯诺之间崇高的友谊。
⑹ 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一章:
探寻红色中国讲述作者对红色世界的好奇,开始深入苏维埃红区的冒险,去探究苏维埃共和国、红军、共产党的秘密。并且讲述了张学良和杨虎成与共产党达成一致搞日协议的原因和经过。票和护照无法上岸,斯诺只好求助于直子,斯诺终于踏上了繁华的上海。
第二章:
去红都的道路讲述在进入红区的路途上被白匪追逐的经历,并讲述了国民党通过“民团”这一组织对地方的统治和镇压政策。介绍了周恩来及贺龙的人生经历以及他们独特的个人魅力。介绍了许多年轻的红军战士们因为被剥削被压迫的命运而参加红军、热爱红军的故事。
第三章:
在保安讲述了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给作者的初步印象:健康、质朴纯真,有幽默感、精明、精力过人,是一个颇有天赋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谈到了共产党的基本政策是反帝反封。红军大学开展的各项课程以及红军剧社开展的宣传工作。
第四章: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本章讲述了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的人生经历、思想变改以及成长为红军领导人的过程。
第五章:
长征讲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过程。着生记叙了第五次大围剿,以及长征中强渡大渡河、过大草原等艰难英勇的事迹。
第六章:
红星在西北讲述了刘志丹开创西北苏区的历程,西北大灾荒和苛捐杂税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苏维埃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货币各方而政策。
第七章:
去前线的路上讲述了普通农民对红军的拥护,对苏区工业的繁荣以及苏区工人身上具有的乐观活泼的社会主义工业精神
第八章:
同红军在一起讲述了作者深入到真正的红军内部,了解他们年轻、精神饱满、训练严格、纪律严明、装备出色、政治觉悟高,才使得他们成为铁打的军队。并且讲述了促使司令员彭德怀走上革命道路的悲惨童年经历,以及他独特的个人魅力。红军采用游击战术的原因和策略。红军战士健康丰富的生活。
第九章:
同红军在一起(续)共产党军事领导人徐海东的人生历程以及中国残酷的阶级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杀戮和苦难。讲述共产党团结回族人民抵抗压迫者的策略。
第十章:
战争与和平讲述红色中国的少年们耐心、勤劳、聪明、努力学习,代表着中国的希望,讲述共产党为建立统一战线所做的努力以及革命领导人朱德极其杰出的领导才能和个人魅力。
第十一章:
回到保安讲述了在敌人封锁下的保安地区,红军丰富多彩的生活。讲述了俄国对于红色中国的影响以及德国顾问李德指挥作战时出现的失误及其原因。
第十二章:
又是白色世界详细记述了“西安事变”的具体经过、结果,以及对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影响。并分析了中国社会革命运动的复杂社会背景、面临挑战及其终将取得胜利的原因。
(6)访问斯诺扩展阅读
作者埃德加·斯诺于1905年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是家中三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他父亲开了一家小印刷厂,家里过着小康生活。父亲要他也从印刷业开始自己的生涯。但他却走上了一条与父亲截然不同的道路,成为世界着名的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埃德加·斯诺1928年离开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来到中国,在上海任《密勒氏评论报》助理主编,以后又任《芝加哥论坛报》、伦敦《每日先驱报》驻东南亚记者。他踏遍中国大地进行采报道道,“9·18”事变后曾访问东北、上海战线,发表报告通讯集《远东战线》。在上海,他见到了宋庆龄和鲁迅,引发了他对记录中国人民苦难与向往的中国新文艺的兴趣,后来他对萧乾讲,“鲁迅是教我懂得中国的一把钥匙”。他庆幸自己能在上海结识鲁迅先生和宋庆龄女士,他是在他们的指引下认识中国的。
1932年圣诞节,斯诺与海伦·福斯特·斯诺(Peg snow,即Helen Foster Snow,1907—1997)在东京美国驻日本使馆举行婚礼,后游历日本、东南亚、中国沿海一带。1933年春天在北平安家,住址在东城盔甲厂胡同13号。
1934年初,斯诺以美国《纽约日报》驻华记者身份应邀兼任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为教书方便,他在海淀镇军机处4号院购买了一处住宅,位置在现在北京大学西南门一带,坐西朝东,有一个黑色铁栅栏门,这原是一位燕大出身的银行家的房子,中西合壁式,宽敞的院子里种有果树、竹子,还有一座小型游泳池,位置就在现在北大西南门外的海淀路上。
因为坐落在海淀台地之上,可以远眺颐和园和西山风景。斯诺和夫人非常喜欢燕京大学的美丽风光,说:“它的一部分占了圆明园的旧址,保持了原来的景色,包括花园一般的校园中心那个可爱的小湖(即未名湖)。”
斯诺热爱中国,热爱海淀。他努力学习中文,还请了一位满族老先生指导,他认为“海淀的居民成分复杂,但他们都操优美的北京话,因此,这里是外国人学讲中国话最理想的地方”。来北平之前,他就接受鲁迅先生的建议,编选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集《活的中国》,想通过小说来向西方揭示中国的现实。
到燕大后,他又请在新闻系读书的萧干和英文系学生杨缤(刚)一起进行编译。他在编者序言中认为中国的新文艺运动既不是钻象牙之塔,也不是茶余饭后的消遣,而是同人民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同人民为民主与自由的斗争分不开的。1936年此书出版。
1936年6月,在宋庆龄的安排下,斯诺首次访问了陕甘宁边区,拜访了许多中共领导人。在延安,他曾将亲眼见到的一二·九运动实况讲给毛泽东同志听。
10月末,斯诺回到北平之后即发表了大量通讯报道,还热情向北大、清华、燕大的青年学生介绍陕北见闻。1937年3月5日和22日借燕大新闻学会、历史学会开会之机,在临湖轩放映他拍摄的反映苏区生活的影片、幻灯片,展示照片,让国统区青年看到了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红军领袖的形象,看到了“红旗下的中国”。
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夕,斯诺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10月《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在英国伦敦公开出版,在中外进步读者中引起极大轰动。1938年2月,中译本又在上海出版,让更多的人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正形象。
为了取得更详尽的第一手人物资料,斯诺夫人海伦·斯诺于1937年4月冲破国民党宪兵、特务的阻挠,经西安、云阳到延安访问,采访了大量的八路军和中国共产党高级领导人,写出了《红区内幕》(《续西行漫记》)、《中共杂记》等书。
1939年,斯诺再赴延安访问。
参考资料:网络:西行漫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