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密码管理 » 巴基斯坦总统访问中国

巴基斯坦总统访问中国

发布时间: 2022-12-12 12:44:22

❶ 2010年巴基斯坦洪水的巴总统出访四处“化缘”

信德省负责农业事务的官员贾姆·萨伊夫·德约尔称,政府将继续搜寻住在低洼地带的村民,争取及时将他们转移,这是政府和军方目前最迫切的工作,“必须要撤离,这里太危险了,生命比什么都重要。”
联合国也在当天警告称,由于巴基斯坦是一个人口大国,这次洪灾淹没的庄稼可能影响该国的粮食供应和粮食安全,预计将有1200万人受到粮食短缺的影响。联合国官员表示,国际社会应加大对该国的援助力度,减轻洪灾给民众带来的痛苦。
巴基斯坦总统扎尔达里正在外国访问,他此行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给灾民“募捐”。扎尔达里6日表示,他到访的法国、英国和阿联酋政府都对巴基斯坦承诺了援助和支持。
192受困中国人乘包机回国,在巴基斯坦洪灾中受困获救的中国工程人员首批192人7日下午在伊斯兰堡国际机场乘包机返回中国,预计北京时间20时30分抵达新疆乌鲁木齐。
7月29日,中国公司承建的位于巴基斯坦西北部的都伯瓦水电站项目部遭受洪灾袭击,265名中国工程人员被困。目前仍有14人留守在水电站项目部,其余59人被安置在伊斯兰堡。

❷ 巴基斯坦欢迎中国援助物资运抵卡拉奇,我国此次都捐助了哪些物品

巴基斯坦欢迎中国援助物资运抵卡拉奇,我国此次都捐助了如下的物资。

一、巴基斯坦欢迎中国援助物资

除了中国政府的帮助,巴中企业也迅速响应,从各个渠道采购救灾物资;巴基斯坦一座大桥被冲塌后,中国驻巴的工程人员也赶到了现场,为他们制订计划,并提供了大量的维修物资,很快就把这座桥给修好了。

中国留学生在巴还自发地向受灾地区分发救灾物资。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巴基斯坦对中国就是这样。

当时,巴基斯坦总统亲临中国,把援助中国作为国内第一要务。在自身能力不强的情况下,他选择不遗余力地向中国伸出援手,当中国急需帐篷时,他捐出了全部战备帐篷。

❸ 1994年,尼克松死前回顾当初访华:我们可能创造了一个科学怪物

50 年前的 2 月 21 日,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开启访华之行,在中国7天的访问之后,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中美两国的关系开始恢复正常化。可就在1994年,弥留之际的尼克松,说出了一句话: “我们可能创造了一个科学怪物”。

尼克松作为 第一个访问新中国的美国总统 ,竭力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却又 是何原因让他改变了想法 ?

上世纪70年代,中美两国一直处于十分“敌对”的状态。

这种敌对主要是 意识形态上的对立 ,中国解放战争时期,美国长期支持国民党,暗地里向国民党军队出售武器,希望蒋介石可以获得胜利,这样,美国在华就能取得长期的利益。

可国民党的失败,美国的愿望落空了,新中国成立后,眼看着新中国即将步入 社会 主义阵营,时任美国总统的 杜鲁门 ,开始在国际上牵制中国。

1949年,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就曾派司徒雷登向新中国领导人传话:如果新中国不站在任何一边,美国才可以承认中国。

可是 《论人民民主专政》 的发表,使美国明白,新中国将坚定地站在 社会 主义阵营一边, 美国便撤走了所有的外交官员。

随后上任的美国总统,都坚持着对华的敌对政策,双方长达10几年没有任何交流,被称为“中美关系的冷冻期”,直到 尼克松总统的上任 。

年轻时的尼克松,是一个坚定的“反对共产党分子”。可多年的政治生涯,使他敏锐地感知到,中国的崛起,是必然的。

1969年,当选总统的尼克松,开始重 新审视中美关系 ,在美国深陷越战泥潭,国际环境恶劣的情况下,调整中美关系势在必行。

尼克松不同于前任总统,他是一位彻头彻尾的 现实派 。

他认识到,苏联成为真正全球性超级大国是一个 事实 ,美国需要承认世界力量的多极化,需要调整目前其全球战略。

一味地强调绝对军事优势,奉行美国“统治”,已经是 不现实的 ,因此,加入第三者,实现两者之间的互相牵制,才能继续稳固美国“领导”的局势。

中国 ,就成为尼克松眼中可以牵制苏联,改变美苏争霸的不利处境的目标。

老练的政治眼光,全局性的政治考量,适时而变的对华态度,这位律师出身的总统,成为了 改善中美关系的先驱者 。

1969年爆发的中苏边境冲突,上任伊始的尼克松政府在对华战略认知上发生了关键性的变化。促发了其 改变对华战略 的政策能动性。

中苏边境冲突虽然开启了尼克松政府重审对华认知及对华战略的序幕,但是美国仍保持中立,对中国的外交趋于温和。但已经认识到中国在美国 制约苏联战略上的重要价值 。

随后,尼克松开始通过国会,颁布一系列 对华的新政策 ,包括松弛对华的贸易管制,允许中国产品出口美国,允许美国企业同中国开展商业合作。

美国开始 在国际上频频释放讯号 ,试图就同中国重新打开关系的可能性作出试探,通过各种渠道,欲 谋求与中国关系的重新建立 。

1972年2月28日发表的 《中美联合公报》 ,举世哗然。被称为 “改变世界的一周” 。可《中美联合公报》发表的背后,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美国与中国方面的接触,却始终都是秘密进行的。在当时的美国政界、学术界、 社会 上普遍存在 强烈的反华情绪。

50年代麦卡锡主义的残留,导致美国与曾经的朝鲜战争对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政府建立联系是一件十分敏感且冒险的事情。

这就看得出尼克松是十分谨慎而理智的一个人。他愿意为了美国的未来作出改变,当然这一切要 秘密进行 。

而且秘密接触的好处就是,一方面,可以避免苏联和美国盟友知晓,苏联是美国当时最大的对手,美国和中国接触, 必然会引起苏联的不安 。

而日本、韩国等美国盟友们也会觉得美国出卖他们,从 而使同盟关系出现裂痕 。

另一方面,如果美国同中国的接触失败,也不会留下把柄,让世界知道美国正在同中国建立关系。

尼克松执意要秘密进行还有一个原因,就是 五角大楼文件泄密事件 ,7000多页关于越南战争的秘密文件在媒体上被曝光。

尼克松在回忆录里也写到前总统约翰逊对他说的一番话:

可见尼克松对于保密工作十分重视。他决定放弃美国和中国的公开渠道,构建秘密接触渠道。

1969年,尼克松通过 巴基斯坦总统 向中国领导人带话,中国也接受了尼克松关于秘密接触的建议。

中国领导人起初是十分反对秘密接触的。因为对于中国来说,国际局势上的不友好,中美公开接触,有利于缓解中国周边环境的压力。

但是对于和美国建立联系,周恩来总理是十分赞成的。他表示: “他们想解决,有渠道嘛!渠道就是华沙谈判。”

可是华沙在尼克松眼里,并不是最佳选择,于是双方又通过巴基斯坦渠道进行了数轮的秘密沟通。周恩来形容道 “从一个首脑通过一个首脑给另一个首脑提出建议”。

据巴基斯坦学者艾贾祖丁的《从首脑经首脑到首脑》一书中记载,光是巴基斯坦总统本人所保存的有关“巴基斯坦渠道”的秘密文件就有49件。

这样的秘密沟通持续了将近半年,直到1971年4月,中美双方决定,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恢复中美之间的关系, 只有通过高级领导人直接商谈才能找到办法。

着名的 “乒乓外交” 事件,正在建立在这时期中美各自的意向之上。

接着1971年7月,基辛格 秘密访问中国 。

这场秘密行动受到中国,美国,巴基斯坦三方的高度安排。基辛格先是通过印度来到了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

在同巴基斯坦总统的晚宴上,基辛格 假装肚子痛, 巴基斯坦总统随即安排基辛格到自己的别墅去静养,第二天,基辛格便秘密登上了飞往中国的专机。

美国方面完全实行完全保密,连当时的国务卿罗杰斯都完全不知情,基辛格的随行特工也是在登机后才知道要飞往北京。

基辛格在 北京停留了48小时 ,同周恩来总理作了长时间的交谈,对于双方的态度,作了一个明确的肯定,一些重大问题也作出了基本的敲定。

7月16日,一份美国总统尼克松受周恩来总理邀请访问中国的公告 公布于世 。

《中美联合公告》发表带来的影响,可能尼克松当时也预见不到。

1971年10月,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1972年尼克松访华 ,随着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中国崛起的速度,正超出尼克松的想象。

作为当时世界霸权 “领头羊” 的美国,不少国家选择追随其脚步,尼克松访华当年,中国同日本建交,随后德国等 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与中国建立起联系 。

中国在打破了几十年的外交困局的同时,经济上也迎来了新的发展, 西方国家向中国打开了大门 。

1978年,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使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浪潮,经济开始腾飞,经过40多年的发展,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与西方国家外交正常化,也为 我国 科技 发展 带来了生机。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的 科技 人员不足5万人,科研机构不到50个,科学技术十分落后,高精尖人才急缺。

邓小平同志说 “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 中国能否长久发展,能否同其他国家竞争的关键就在于科学技术。

随着中国同西方国家外交关系的正常化,正是大力学习国外科学技术的好机会。

中国能研制 “两弹一星” ,能 人工合成胰岛素 ,能培育出 杂交水稻 ,证明中国是不缺高质量人才的。缺的是数量,是大量的人才。

随着西方国家向中国打开国门,中国派出了大量留学生到美国,英国,德国学习先进科学技术。

再加上新中国 科技 体制改革与 科技 创新体系建设,重大举措和法律法规的出台,中国的 科技 事业突飞猛进。

银河系列超级计算机、神舟系列飞船、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青藏铁路,一项又一项的成绩,震撼着世界,彰显着 中国的 科技 力量。

科技 兴国, 科技 强国,科教兴国,中国迈向现代化国家的第一步,就要大力发展 科技 。

2021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公布全球 各国专利申请量排名,第一名是中国 ,申请了69540件专利,而美国仅以专利申请总量59570件排第二。

中国的快速发展,引发了美国的不安,有美国媒体断言 “21世纪,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当今世界第一强国”。

这才是尼克松害怕的地方。

1974年,尼克松辞去美国总统职务,他的辞职,导致了中美关系进展再度缓慢,直到1978年,中美才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退休后的尼克松, 仍十分关心中美关系 ,1993年,他再次访问中国之后,越来越相信自己当初的与中国改善关系的判断是正确的, 中国正在崛起,并且不容小觑,只能交往,不能敌对 。

1994年,弥留之际的尼克松,对中国再次作出了判断,他说到 “我们当年可能创造了一个科学怪物啊”,言外之意中国出乎了他的意料。

时间回到2022年,今年是尼克松访华的50周年,中国和美国正处在世界各国的焦点之中,作为当今世界上有影响力的两个国家, 如何处理好互相之间的关系是关键 。

面对美国国内谣言四起的“美国受骗论”《环球时报》这样评论到:

尼克松访华50周年之际,美国正在将中国作为其21世纪的 主要战略竞争对手和“假想敌” ,双方摩擦不断, 中美关系处在低谷 。

许多人正在担心, “美国正在干着与50年前截然相反的事情”,“这可能会推动中国和俄罗斯走得更近,为美国同时树立了两个强大的对手。”

而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前两位,美国和中国的关系,不仅关乎美中两国自身的利益,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全球局势。

美国和中国该如何处理好互相之间的关系呢?

回看50年前,尼克松访华所能留下的最大启示就是,在 分歧中找到中美可以合作的底线 ,而国家利益的交汇与冲突,是推动大国关系调整的驱动力量。

中美关系要取得突破,需要双方 坚持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合作共赢, 这样才能实现共同利益,实现不同 社会 制度和发展道路国家和平共处。

世界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国已然成为一个具有全球权威性的大国,美国在失去过去国际权威和地位的同时,也失去了对世界的影响力,失去对人类命运的责任感。

英国《金融时报》评论称, “”到 2030 年左右,中国极有可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事实上,在尼克松访华时,中国的雄心壮志与现在并无不同。”

对于美国而言,如何 认清现实, 寻找到双方可以共同合作的底线,停止摩擦,求同存异,才是当务之急。

对于我国而言,想尽一切办法, 让美国意识到 ,不与中国合作是不理智的,与中国冲突对抗的结果是得不偿失的。

中国并不想挑战美国的霸权地位,中国也承诺“ 永远不称霸” 。

也许美国领导人应该学习一下尼克松,当年尼克松来中国,根本原因是美国自顾不暇,他意识到中国的帮助才是求生之道。

❹ 叶海亚·汗的历史事件

叶海亚.汗对中美关系贡献重大,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基辛格访华就是由叶海亚.汗渠道秘密进行。
1970年10月25日、26日,尼克松在白宫分别会见了前来美国参加联合国成立25周年庆祝活动的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和罗马尼亚总统齐奥塞斯库,请他们向中国领导人传话:他认为中美关系十分重要,美国希望和中国和好,绝不会联合苏联反对中国,他愿意派谴高级使节秘密访问中国。叶海亚.汗于11月10日至15日访问中国,向周总理转达了尼克松的口信。11月14日,周总理正式答复叶海亚.汗总统:阁下清楚,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不容外人干预。美国武装力量占领台湾和台湾海峡,是中美关系紧张的关键问题。如果尼克松真有解决上述关键问题的愿望和办法,中国政府欢迎美国特使来北京商谈,时机可以通过巴基斯坦总统商定。叶海亚.汗总统回国后,即将周总理的答复口信写成一份无署衔、无签字的手抄备忘录,派专人于12月8日送到巴基斯坦驻美国大使馆,由大使希拉利于当日面交美国总统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博士。基辛格在与尼克松反复商量后,于12月26日将一封同样无图章、无签字的打印信函交给希拉利大使,信中表示美国同意接受邀请,准备在北京举行高级会谈,讨论包括台湾问题在内的存在于中美之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在经过之前的一系列接触,中美两国互相摸清彼此的战略意图后,周总理不失时机地于1971年4月21日通过巴基斯坦总统向美方发出邀请:“……愿意公开接待美国总统特使如基辛格博士,或美国国务卿甚至美国总统本人来北京直接商谈。”我国原主张基辛格公开来。在美方的坚持下,我国同意基辛格来华作一次秘密的预备性会谈 。 1970年巴基斯坦大选,东巴基斯坦(现孟加拉)人民联盟领袖谢赫·穆吉布·拉赫曼获胜。叶海亚·汗不予承认有关选举结果,动用武力镇压,造成至少30万孟加拉族人被巴基斯坦军队屠杀 ,迫使1000万孟加拉族人逃往印度,也因此导致印度界入,暴发印巴战争,不久东巴宣布独立成孟加拉人民共和国 。1971年叶海亚·汗交出权力。前外交部长、巴基斯坦人民党创始人阿里·布托出任总统并恢复民主制度。
叶海亚·汗虽然只担任总统两年多,但他在任内积极去协助推动中美关系,为美国总统尼克森于1972年2月访问中国铺路。

❺ 毛主席最后一次会见外宾布托:会谈不过10分钟,额头就冒汗了

在新中国 历史 上,似乎没有比1976年更为黑暗的年份了。

新年伊始,周总理与世长辞的不幸消息就震动天下,这使得中国的外交缺少了一位极其重要的决策者。毛主席不得不拖着病重的身子,接见那些对于中国国际局面具有重要意义的外宾们。

1976年2月份, 在没有了周总理的情况下 ,毛主席坚持会见了美国前总统尼克松,他虚弱的 健康 状况让这位老朋友怀着沉重的心 情感 叹道: "谁也不能否认他战斗到了最后一息。 "但他又不能不承认,毛主席的思维仍然极为敏锐活跃。

到了5月12日接见 新加坡总理李光耀的时候 ,不管毛主席自己是否愿意,他的 健康 已经不允许他再发表长篇谈话了,整个会谈不过进行了匆匆数句就告结束。

即便是到了这个时候,却还有一位客人,让毛主席不顾病体衰微,在半个月后再次同意了会面的请求,因为对方也是来自一个对于中国有着十分重要意义的友好国家,而这次会面也成 了毛主席外交活动的谢幕之会。

1976年5月26日,刚送走李光耀不久的北京城又迎来了一位外国总理,作为惯例,他提出了会见毛主席的请求。

令人忧伤的是,这个曾经在湘江、长江中击水、在西湖边登山的强健身躯,如今已经累病缠身。

会见李光耀时毛主席的力不从心已经到了无可遮掩的程度,整个会谈不过经历了数分钟就不得不终止,毫无疑问此时毛主席亟待休养调息,集中精力治疗病情, 为此秘书们已经多次拒绝了其他外国首脑的会面请求。

然而今天来的这位总理却很不一般,他名叫阿里·布托,来自中国的友好邻邦巴基斯坦。1963年,归还喀喇昆仑走廊、并奠定两国友好交往基础的中巴边界协定正是在他作为巴方全权代表之下,与我国全权代表陈毅外长签订的。

自1971年他第一次以巴基斯坦总统身份并率领代表团访华之后, 又于1974年宪法修改之后以总理身份访华,两次访问均得到了主席的接见,而这次是他第三次以政府首脑的身份访问中国。

于是,布托在中巴友好关系的发展中起到过重要的作用,并且多次与我国各级领导人会面会谈,属于中国政府和毛主席本人的老朋友,而布托本人也在之前和主席会谈当中有着非常愉快美好的体验。

于理,巴基斯坦不仅在南亚方向能够牵制印度的对我国的领土野心,同时也在前几年的中美和解密谈里扮演了关键的中间人角色,更在联合国大会上坚决支持中国的正当权益,因此这一次秘书最终还是把布托的请求转达给了毛主席。

接到请求的毛主席马上做出了同意的决定,此时他刚刚服下安眠药——由于长年不规律的作息习惯,失眠长久以来都是困扰着毛主席的严重问题。到了身体逐渐孱弱的晚年, 保证毛主席的睡眠几乎成为了卫士和秘书们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

如果不是布托这样重要的角色,秘书们应该是不会让毛主席冒这样的风险会客的。

在工作人员和医护人员紧张仔细的背后看护之下,毛主席和布托的会面安排在尼克松、李光耀来过的同一个房间, 毛主席再次坐到了浅绿色的沙发垫子上,等待着布托夫妇。

在华国锋陪同下走进房间的布托看到的景象是,对面这位当年把对巴基斯坦援助从3亿元慷慨提高到5亿元的伟大人物,如今却深陷在沙发里无法起身欢迎他这个老朋友。

善解人意的布托连忙走上前, 和毛主席的大手相握致意。 会谈过程中,毛主席的头始终向后靠在沙发上,这位战斗了一生的老人,正在用仅存的生命力来为国家完成 最后一次政治任务

布托姿态严肃,双手规规矩矩放在腿上,自从他当年在阿尤布·汗政府出任外交部长、全力促进中巴关系开始,在对面这位老者的决策下,中国多次在生死关头给予巴基斯坦帮助,自己也从他的哲学和思想之中受益良多。可惜即便是这样伟大的人物,也快要到了自然的极限, 时间已经不允许自己再像往常那样向他深入讨教两国之间的关系。

双方只能进行简单的礼节性寒暄。毛主席问布托:"你好吗?"布托回答说:"我很好,谢谢你。"毛主席对于自己的病情却是非常坦然,说道: " 我不大好,腿不大好,讲话也不好。 " 布托又接着赞叹说:"主席创造了伟大的 历史 ,你高举着人民革命的斗争旗帜。"

布托的说法绝不是普通的恭维赞美,60-70年代间,从日本到拉美再到非洲,到处都有用毛主席思想指导进行的工人运动和游击战争,其中包括中巴两国共同敌人的印度,国内也诞生了毛派共产党势力。

就连巴基斯坦曾经苦心孤诣想要攀附的资本主义阵营霸主美国 ,其总统尼克松也不惜亲赴北京,折服于毛主席的外交手腕之下,作为中美沟通桥梁的巴基斯坦,竟因此成为了改变世界 历史 的要角,布托自己身为深度参与 历史 进程的一分子,必然是与有荣焉。

毛主席对此仍然以中国人的谦虚笑着表示 :"没有做出多少成绩。"

会谈不过进行了10分钟左右,毛主席的额头已经冒出了汗水,虽然没有一声呻吟或者抱怨,机要秘书张玉凤知道,老人家已经非常难受了。对于接下来的两国具体外交协调和国际形势分析等问题,毛主席只能用手指一下边上的华国锋:"这些问题,你们去谈吧。"

布托对毛主席的艰难状况看得清清楚楚,对于这次接见背后体现的中巴深厚友谊和特殊关系,他感到十分荣幸, 于是他起身和沙发上的主席握手告别:"非常感谢主席。"并祝愿主席早日康复。

巴基斯坦和中国随后进行了一系列友好谈判,30日,布托带着双方联合公报、两国科学技术合作协定、经济技术合作协定等丰硕成果返回了伊斯兰堡。

也许布托可以预料到的是,在他和毛主席的会面之后,中国政府就发布公告,宣布毛主席不再参加外事活动,这就意味着他布托成了中国伟大领袖会见的最后一个外国客人,这份殊荣足以代表中巴关系今后将向着牢不可破的方向发展。

我们想,布托走出毛主席房间时的心情应该是沉重的。

虽然在印巴分治独立初期,巴基斯坦一直在英美势力当中寻找自己的保护力量,为此不惜加入美国一手建立的《东南亚防务条约组织》和《巴格达条约组织》,成为反华阵营之中的一员,毛主席和中国政府始终对此给予了宽容和克制的态度。

但是随着巴基斯坦国内政局变化,又一度走到亲美反华的边缘,两国关系在波折中缓慢进展。

真正令布托本人和巴基斯坦全国上下转变观念的,正是毛主席在1962年对印度进行自卫反击战的重大决策,巴基斯坦一夜之间对本国安全观来了一个彻底的大反思。

布托作为时任外长,坚决支持政府积极发展对华友好关系,乘着前来商谈、签订边界协定的机会,他当面转告中国领导人,之前的《东南亚防务条约组织》和《巴格达条约组织》已经或将要失灵。

1964年起,巴基斯坦不再参加这些条约的任何军事行动。 第二次、第三次印巴战争,在中国的坚决支持下,巴基斯坦最终顶住了印度的巨大压力,保证了安全。

这一切,当然离不开毛主席的高瞻远瞩。所以尽管毛主席对布托谦虚地表示自己"没有做出多少成绩。"布托自己却心知肚明。

这份真情实感如此充沛,毫不吝惜溢美之词的唁电,可以算作是布托对于当时毛主席那句自谦之词迟来的回答吧。

文/羽昕

热点内容
关系型内存数据库 发布:2025-07-21 22:14:03 浏览:176
phperp系统源码 发布:2025-07-21 22:08:53 浏览:956
外汇挂机选择哪个云服务器 发布:2025-07-21 22:08:50 浏览:339
在饭店或家庭的厨房宜配置什么灭火器 发布:2025-07-21 21:57:05 浏览:407
梁拉筋算法 发布:2025-07-21 21:51:19 浏览:373
啥叫开脚本 发布:2025-07-21 21:21:01 浏览:355
栈满的编程 发布:2025-07-21 21:06:47 浏览:918
db文件数据库 发布:2025-07-21 21:01:22 浏览:794
九歌ftp 发布:2025-07-21 21:01:16 浏览:59
wave6000编译器 发布:2025-07-21 21:01:01 浏览: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