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ma访问控制方式
Ⅰ Ethernet采用的媒体访问控制方式是哪个
Ethernet采用的媒体访问控制方式是CSMA/CD。
以太网(Ethernet)指的是由Xerox公司创建并由Xerox、Intel和DEC公司联合开发的基带局域网规范,是当今现有局域网采用的最通用的通信协议标准。以太网络使用CSMA/CD(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及冲突检测)技术,并以10M/S的速率运行在多种类型的电缆上。以太网与IEEE802.3系列标准相类似。
Ⅱ 以太网媒体访问控制技术CSMA/CD的机制是什么带宽
CSMA/CD即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是广播型信道中采用一种随机访问技术的竞争型访问方法,具有多目标地址的特点。它处于一种总线型局域网结构,其物理拓扑结构正逐步向星型发展。CSMA/CD采用分布式控制方法,所有结点之间不存在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CSNM/CD媒体访问控制方法的工作原理,可以概括如下:先听后说,边听边说;一旦冲突,立即停说;等待时机,然后再说;听,即监听、检测之意;说,即发送数据之意。
(2)csma访问控制方式扩展阅读
1、CSMA/CD介质访问控制方法算法简单,易于实现。有多种VLSI可以实现CSMA/CD方法,这对降低Ethernet成本、扩大应用范围是非常有利的。
2、CSMA/CD为一种用户访问总线时间不确定的随机竞争总线的方法,适用于办公自动化等对数据传输实时性要求不严格的应用环境。
3、CSMA/CD在网络通信负荷较低时表现出较好的吞吐率与延迟特性。但是,当网络通信负荷增大时,由于冲突增多,网络吞吐率下降、传输延迟增加,因此,CSMA/CD方法用于通信负荷较轻的应用环境中。
Ⅲ 局域网的访问控制有哪几种,分别适用于哪些网络
1、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法:适用于所有局域网。
2、令牌环访问控制法:只适用于环形拓扑结构的局域网。
3、令牌总线访问控制法:主要用于总线形或树形网络结构中。
(3)csma访问控制方式扩展阅读
令牌总线访问控制方式类似于令牌环,但把总线形或树形网络中的各个工作站按一定顺序如按接口地址大小排列形成一个逻辑环。只有令牌持有者才能控制总线,才有发送信息的权力。信息是双向传送,每个站都可检测到站点发出的信息。
CSMA/CD要解决的另一主要问题是如何检测冲突。当网络处于空闲的某一瞬间,有两个或两 个以上工作站要同时发送信息,同步发送的信号就会引起冲突。
Ⅳ 常用的网络访问控制方法都有什么
常用的访问控制方式有3种,分别是载波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令牌环访问控制法(Token Ring)和令牌总线访问控制法(Toking Bus)。
分别适用于:
CSMA/CD访问控制方式主要用于总线型和树状网络拓扑结构、基带传输系统,适用于总线型局域网;
令牌环介质访问控制方法是通过在环状网上传输令牌的方式来实现对介质的访问控制;
令牌总线访问控制法主要用于总线型或树状网络结构中,目前微机局域中的主流介质访问控制方式。
Ⅳ 在共享介质以太网中,采用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是
控制方法是CSMA/CD方法。
在传统的共享以太网中,所有的节点共享传输介质。为了保证传输介质有序、高效地为许多节点提供传输服务,就需要以太网的介质访问控制协议解决问题。
CSMA/CD是一种争用型的介质访问控制协议。它起源于美国夏威夷大学开发的ALOHA网所采用的争用型协议,并进行了改进,使之具有比ALOHA协议更高的介质利用率。主要应用于现场总线Ethernet中。另一个改进是,对于每一个站而言,一旦它检测到有冲突,它就放弃它当前的传送任务。
因为需要使用CSMA/CD协议来控制以太网的介质访问,所以答案是(D )CSMA/CD方法。
(5)csma访问控制方式扩展阅读:
CSMA/CD控制方式的优点是:
原理比较简单,技术上易实现,网络中各工作站处于平等地位 ,不需集中控制,不提供优先级控制。但在网络负载增大时,发送时间增长,发送效率急剧下降。
它的工作原理是: 发送数据前 先侦听信道是否空闲 ,若空闲,则立即发送数据。若信道忙碌,则等待一段时间至信道中的信息传输结束后再发送数据;若在上一段信息发送结束后,同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节点都提出发送请求,则判定为冲突。若侦听到冲突,则立即停止发送数据,等待一段随机时间,再重新尝试。
Ⅵ 局域网中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都有什么
常用的介质访问控制方式有时分多路复用(TDM)、带冲突检测的载波监听多路访问介质控制(CSMA/CD)和令牌环(Token Ring)。
1、CSMA/CD为标准以太网、快速以太网和千兆以太网中统一采用的介质争用处理协议(但在万兆以太网中,由于采用的是全双工通信,所以不再采用这一协议)。
2、令牌环工作原理:网上站点要求发送帧,必须等待空令牌。当获取空令牌,则将它改为忙令牌,后随数据帧;环内其它站点不能发送数据。环上站点接收、移位数据,并进行检测。如果与本站地址相同,则同时接收数据,接收完成后,设置相应标记。
该帧在环上循环一周后,回到发送站,发送站检测相应标记后,将此帧移去。将忙令牌改成空令牌,继续传送,供后续站发送帧。
(6)csma访问控制方式扩展阅读
在CSMA中,由于信道传播时延的存在,即使通信双方的站点都没有侦听到载波信号,在发送数据时仍可能会发生冲突,因为他们可能会在检测到介质空闲时同时发送数据,致使冲突发生。尽管CSMA可以发现冲突,但它并没有先知的冲突检测和阻止功能,致使冲突发生频繁。
一种CSMA的改进方案是使发送站点在传输过程中仍继续侦听介质,以检测是否存在冲突。如果两个站点都在某一时间检测到信道是空闲的,并且同时开始传送数据,则它们几乎立刻就会检测到有冲突发生。
如果发生冲突,信道上可以检测到超过发送站点本身发送的载波信号幅度的电磁波,由此判断出冲突的存在。一旦检测到冲突,发送站点就立即停止发送,并向总线上发一串阻塞信号,用以通知总线上通信的对方站点,快速地终止被破坏的帧,可以节省时间和带宽。
Ⅶ 以太网媒体访问控制技术CSMA/CD的机制是()。
以太网媒体访问控制技术CSMA/CD的机制是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
CSMA/CD即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是广播型信道中采用一种随机访问技术的竞争型访问方法,具有多目标地址的特点。
它处于一种总线型局域网结构,其物理拓扑结构正逐步向星型发展。CSMA/CD采用分布式控制方法,所有结点之间不存在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7)csma访问控制方式扩展阅读:
实际上CSMA/CD的工作流程与人际间通话非常相似,可以用以下7步来说明。
第一步:载波监听,想发送信息包的节点要确保没有其他节点在使用共享介质,所以该节点首先要监听信道上的动静(即先听后说)。
第二步:如果信道在一定时段内寂静无声(称为帧间缝隙IFG),则该节点就开始传输(无声则讲)。
第三步:如果信道一直很忙碌,就一直监视信道,直到出现最小的IFG时段时,该节点才开始发送它的数据(有空就说)。
第四步:冲突检测,如果两个节点或更多的节点都在监听和等待发送,然后在信道空时同时决定立即(几乎同时)开始发送数据,此时就发生碰撞。这一事件会导致冲突,并使双方信息包都受到损坏。以太网在传输过程中不断地监听信道,以检测碰撞冲突(边听边说)。
第五步:如果一个节点在传输期间检测出碰撞冲突,则立即停止该次传输,并向信道发出一个“拥挤”信号,以确保其他所有节点也发现该冲突,从而摒弃可能一直在接收的受损的信息包(冲突停止,即一次只能一人讲)。
第六步:多路存取,在等待一段时间(称为后退)后,想发送的节点试图进行新的发送。
这时采用一种叫二进制指数退避策略(Binary Exponential Back off Policy)的算法来决定不同的节点在试图再次发送数据前要等待一段时间(随机延迟)。
第七步:返回到第一步。
实际上,冲突是以太网电缆传输距离限制的一个因素。例如,如果两个连接到同一总线的节点间距离超过2500米,数据传播将发生延迟,这种延迟将阻止CSMA/CD的冲突检测例程正确进行。
Ⅷ csma/cd中文全称是什么
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ion)。带有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存取)是IEEE 802.3使用的一种媒体访问控制方法。
从逻辑上可以划分为两大部分:数据链路层的媒体访问控制子层(MAC)和物理层。它严格对应于ISO开放系统互连模式的最低两层。LLC子层和MAC子层在一起完成OSI模式的数据链路层的功能。
CSMA/CD控制方式的优点是:
原理比较简单,技术上易实现,网络中各工作站处于平等地位 ,不需集中控制,不提供优先级控制。但在网络负载增大时,发送时间增长,发送效率急剧下降。
CSMA/CD应用在 OSI 的第二层数据链路层:
它的工作原理是:发送数据前 先侦听信道是否空闲 ,若空闲,则立即发送数据。若信道忙碌,则等待一段时间至信道中的信息传输结束后再发送数据;若在上一段信息发送结束后,同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节点都提出发送请求,则判定为冲突。若侦听到冲突,则立即停止发送数据,等待一段随机时间,再重新尝试。
其原理简单总结为:先听后发,边发边听,冲突停发,随机延迟后重发CSMA/CD采用IEEE 802.3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