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密码管理 » 采访中访问

采访中访问

发布时间: 2022-12-29 10:38:42

㈠ 采访访问有哪些常见形式

常见的应该是D、问答式。电视上新闻的都是这样。对话吧,好像不像采访,没有问题。座谈和问卷的都很少。E、以上都是更不可能啦。
我们也要做这种题,这是我的答案和大部分人的答案。

望采纳!

㈡ 做采访需要注意什么

做人物采访应该注意以下方面:
一、明确采访对象
要采访的对象必须是一个“新闻人物”,这也是能进行采访的由头。所谓“新闻人物”,有以下一些特征:近期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近期在某一方面获得较大成功;因某种行为引起了广泛的注意;身居要职或在关键岗位上,他的行为和意志将对社会有广泛的影响,因而言行时时被人所关注;由于某些特殊品质或特殊原因而备受社会注意。
名人专访不是随时随地都可以做的。为了确立名人专访的价值,首先就需要看名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有没有新的动态,有没有与国家的政策、方针、路线相一致的社会活动和新鲜事。其次,要同社会焦点问题紧密联系起来。
二、做好采访前的准备
1、熟悉采访对象
由于人物专访具有与采访对象接触时间短、包涵容量大的因素,因此,在介入采访之前,对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如采访对象的个人经历、性格兴趣、成就建树等。如果对采访对象情况不了解,只凭简单的对话,甚至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不仅耽误时间、遗漏重点,有时还可能使对方产生反感从而造成采访渠道的阻滞。另外,有的采访中只能问些惯例性礼节性的问题,那就更要巧用背景材料,免得文章水多肉少。
2、明确采访主题
在确定采访对象后,一定要明确采访主题。因为有些问题可以现场发挥,但关键的问题一定要做准备,这样既可以保证采访有的放矢,也能节省提问时间。可以事先围绕主题设计一些重要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访问提纲,以及对采访中可能出现问题的对策等。即使没有书面的提纲,也要做到心中有数。因为采访前的准备越充分,访谈中记者才越能掌握主动权。当然,在向采访对象提问时要紧紧贴近主题。
三、采访中要注意的问题
1、要用内行话提问
对被采访对象的事情了解不了解,张嘴一问,被采访对象就能听出来,因此,一定要用内行话进行提问。如果问外行话,会很难获得被采访对象的认同,也就难以探寻到被采访对象的内心世界,这会对采访造成障碍甚至阻滞。
2、要掌握好谈话原则,做一个倾听者
当会见采访对象时,首先要确定以怎样的方式开始谈话。如果对方较熟悉,或预先打过招呼、有专门准备的,那不妨以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的方式开始谈话。但一般情况下,对于大多数采访对象来说,在开始的时候可以先寒暄一会儿,融洽一下气氛,然后转入正题,效果会好一些。对一些由于激动或紧张不能很快进入状态的采访对象,可以先谈与主题无关而又轻松的话题,尽快缩短两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有时候,做好一个倾听者更易让被采访对象开口。
3、要用心感受采访对象
人物专访最考验采访者的便是用心感受采访对象,把自己融入其中。因为,在与采访对象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中,人的注意力不仅是在用耳听,更重要的还是要用心去感受对方,用心灵去感受的是一个氛围、一个整体,因此这种面对面的采访如果能达到一种较为默契的交流感,采访便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4、要控制谈话方向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要尽可能控制谈话的方向,使谈话围绕着事先设想好的主题,或者在谈话过程中突然出现的更好的主题来进行。
5、提问态度要真诚、客观、不带个人倾向
对采访对象不要提有提示作用的问题,以免诱导或限制对方的回答。提问时,要多用探讨式、商量式而不要用生硬的、审问的口气,做好与采访对象的沟通。

㈢ 采访中的常见问题

在访问中,正确理解和处理好记者与被采访者的关系,对完成人物采访的任务是十分重要的。人物采访是记者与被采访者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交往。在这种交往中,记者有权根据自己对客观情况的分析,按自己所确定的目的和需要去提出问题,并请被采访者作出回答。而被采访者,也有权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要,作出相应的决定,即是否回答和怎么回答,无论被采访者的职位高低,采访时双方应当是平等的。
记者无权强迫对方必须回答和怎样回答,
也没有必要放弃自己的目的和要求去迎合与奉承被采访者,
他应当不卑不亢而又策略地开展访问活动。
同样,被采访者也无权强迫记者必须接受他的回答,
更不能要求记者只准听,不准问,
或不容许记者刨根问底,
或只许记者问,不许记者到现场观察等等。
记者与被采访者就是这样一对矛盾,
两方既是平等的关系,
而实际上又是处于职业上、
身份上各社会地位上的不等同的关系。

㈣ 采访,访问,寻访,访谈,这四个词语那个跟拜访的意思最接近

采访:
采集素材,调查访问
访问:1、拜访,有目的地探望;2、观光;游历
寻访:访求、寻找。
访谈:管理咨询,获取信息
拜访:1.、看望并谈话;2、短时间看望。
所以可知访问和拜访的意思最接近!!

㈤ 采访中的几种提问方式

采访中的几种提问方式

采访中的几种提问方式,记者是作为新闻工作者的前线其中一位,每天都在给我们报道形形色色的新闻,记者在采访的时候需要准备多种提问方式,我和大家一起来看看采访中的几种提问方式的相关资料。

采访中的几种提问方式1

正面提问(直接了当地讲明采访目的,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迂回提问(从侧面入手,逐步自然地把话题引上正题)、引导性提问(有针对性地把被采访者心里的话引导出来)、追问(沿着对方谈话的线索、思路,紧紧追踪)、假设性提问(提出一些假设性的问题)、错问法(故意提出错误的问题)。

正面提问:这是一种基本的提问类型,直接了当地讲明采访目的,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不拐弯抹角。记者能较快的得到自己所想要的信息。

迂回提问:指从侧面入手,采用聊天攀谈的形式,经过迂回绕圈,然后再逐步自然地把话题引上正题的提问方法。侧问法适合采访不善谈话的或者对记者感到紧张拘束的人。

引导性提问:指采用启发引导的方式,有针对性地把被采访者心里的话引导出来的提问方法。适用于采访性格内向的人。一定要注意“诱问”不是“强问”。

追问:指沿着对方谈话的线索、思路,紧紧追踪,问到“水落石出”的提问方法。

假设性提问: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提问方法。指记者通过假设的方式,提出一些假设性的问题,是一种“试探而进”的提问方法。

错问法:指故意提出错误的问题(一般指逻辑上的错误),来考察、求证、试探、激发采访对象,以便了解真实材料,探求事实真相的提问方法。

采访中的几种提问方式2

一、正提法

所谓"正提法",即从正面直接提问,是直截了当地讲明采访目的,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

这种提问开诚布公,干脆利落,无须拐弯抹角。采访对象一般也会畅所欲言。这样,记者的访问就会进行得迅速而顺利。这是记者运用频率最高的提问方法。一般来说,记者访问领导干部或者健谈的公众人物,诸如企业家、教师、学者、专家、演员、外宾等等,或者是自己熟悉的对象,限定时间或某个特定场合的现场访问以及广播、电视的演播室采访、记者招待会等等,都可以直接正面提问。

运用正面提问法,应当把握这样几点:

1、注意情感的铺垫。正面提问的开门见山,并非直接生硬地发问。如果在提问前有所铺垫,对方心理上会舒缓一些,也能合作一些。

2、防止提问过于直白。过于直白的提问,往往显得十分生硬,容易造成采访对象的心理排拒,难以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和材料,而且还会给人一种笨嘴拙舌的感觉。北京远郊区有个山村的群众吃水很困难。后来,在当地政府的关怀下,村民都用上了自来水。记者采访一位老大娘时问道:"大娘,您吃上自来水了,高兴吧?"大娘回答说:"高兴!高兴!"这次采访,记者就提了这一个问题,大娘也就连着说了两个"高兴",心里有话却因记者的直白而没能说出来。如果问:"大娘,原先您想到过吃自来水吗?"或者"大娘,听说你们过去吃水好困难?"大娘心里的话就能痛快地说出来。

3、善于处理谈话跑题。如果对方谈话跑了题,谈的又是一般性的内容,记者仍要耐心倾听。不可随意打断对方的话,或表现出烦躁情绪,以免损伤对方的自尊心和感情,引起对方的不满。这也是记者缺乏修养和无能的表现。此时,记者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自然而又有礼貌地把谈话引到正题上来。如果采访对象一再跑题,而且表现出对另一个话题更有兴趣,记者就要考虑自己的采访提纲是否妥当。

二、迂回法

所谓"迂回法",就是指这种提问是从侧面入手的,采用聊天攀谈的形式稍作迂回,然后逐步将谈话引上正题。这种访问一般时间性不太强,谈话也不受特定场合与报道方式的限制。

当采访对象感到紧张拘束,或者思想有所顾虑不大愿意交谈,或者虽然愿意谈,却又一时不知该怎么谈的情况下,记者都可以采取侧面迂回的提问方式,逐渐将谈话引上正题。有些时候,记者不大摸底,想先试探一番,也可以侧面提问。侧面提问的内容,应该是采访对象熟悉的、感兴趣的,甚至是最简单、最平常的,对方几乎无需思考,张口即答。这样,双方就能搭建起进一步交谈的基础。应当明确的是,记者旁敲侧击,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聊天的内容应当是有目的,有选择的,表面上似乎和采访无关,实质上应该是有关联的。如果有的采访对象确实不了解情况,没有什么话可说,那也不要勉强,不要强人所难。记者可以说上几句得体的话,让对方带着笑脸离开。要是再从中总结一下,也会积累一点经验。

三、诱导法

所谓"诱导法",是指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具有针对性地把采访对象掌握的信息引导出来。这种诱导,既可以引导对方的思路,又可以诱发对方的情感。

当记者遇到采访对象了解许多信息,却因谦虚不大愿意说,或者由于性格内向不会说,或者要谈的事情需要一番回忆,或者对方想说又不便自己主动说等情况时,都可以采取诱导提问方法。这种提问,可以进一步引导对方明确访问的范围和内容,渐渐打开对方的"话匣子",也可以激活对方的思路,引起对方的联想。由于这种提问的针对性较强,对方会感到无处退让。

记者在采访前的准备充分,提问就是由已知求未知,提问就能准确恰当。同时,记者还能讲出一些具体事例,让对方回忆当时的情景或心理活动。这样,谈话的时间可能不长,却能够得到很有价值的材料。另外,由于记者事先做了准备,采访对象不愿意说时,记者可以根据已经掌握的事实进行提问,促使对方不得不开口。

有的访问对象本身材料很多,只是每天的生产、工作已经成了习惯,觉得没有什么值得谈的,或者一时也不容易想起来。这时候,记者只要讲出一点类似的事例,或者有意识地朝某个方面引发一下,便可以引起对方的联想,从而谈出更多、更有价值的材料。

运用这种方法,记者特别要把握"启发诱导"与"强加于人"之间的界限。国外一些新闻学者主张避免诱导性提问,因为它"好像是在拐弯抹角地引出一个特定的回答,而不是客观地探问被采访者内心的想法",这个观点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如果把"诱问"变成了"强问",结果就是这样。

另外,在运用诱导法中,有的采访对象会投记者所好。对于这种采访对象提供的材料,记者要多问几个为什么,特别注意它的真实性。

四、追问法

所谓"追问法",即指记者把握事物的矛盾法则,抓住重点,循着某种思路、某种逻辑,连珠炮式的提问。

这种提问既要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把基本情况和事实真相了解清楚,又要抓住重点,深入挖掘,达到应有的深度。因此,也是记者常用的提问方法。一般来说,记者对于骨干事实及其来龙去脉,对于触及事物本质的关键性材料,对于典型事例和典型细节,对于对方谈话中的疑点以及记者从对方谈话中发现的有价值的新情况、新线索,往往会抓住不放,打破沙锅问到底,直至水落石出。

追问,既要问得对方开动脑筋,又要让对方越谈越有兴趣。即使是批评性报道,也要让对方感到追得合情合理。因此,记者态度、语气都要与谈话的气氛协调一致,不要把追问搞成追逼,更不要变成变相"审问"。

西方记者在采访中是比较善于采用追问方法的,并有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值得借鉴。

五、设问法

即指记者通过假设的方式提出一些假设性的问题,是一种"试探而进"的提问方法。

设问法往往用来启发采访对象的思路,引导对方谈出对某个问题、某种事情的真实想法,或者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积极帮助对方回忆某种情景,或者用来调节对方的情绪,促使对方谈出一些不大想说、不大好说的事情或想法,或者记者对人物或事物进行合乎规律的推断、预测,促使对方产生联想和想象,或者记者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再提出一些假设性问题,同采访对象开展讨论,促使自己认识的深化。

运用这种方法,记者不仅需要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生活阅历,也需要较强的应变能力。

采用"如果"、"假如"一类的设问法,不但可以了解采访对象的观点、看法和见解,而且还能深入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

运用这种方法时注意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或者暗示采访对象按照自己主观划定的框框去谈。

另外,采用设问法提问,要多提开放式的问题,一般不要提闭合式的问题。

六、激将法

指的是一种激发式的提问,是提出比较尖锐的问题,适当地刺激对方一下,促使对方的心态由"要我说"变为"我要说",从而不能不说,甚至欲罢不能。

原山西电视台记者高丽萍,1987年在采制专题片《重访大寨录》时,她先和郭凤莲聊天。郭凤莲一听说要采访当年大寨的模范人物,就急切地说:"采访别人我没意见,我是不愿意接受采访,我再也不想上电视上报纸了。"记者问她为什么,她说:"前几次有的记者找我,我正好有急事要办不在家,就说我拒绝采访,躲着不见,还有人说我对三中全会的政策不满。我根本没意见,大寨人现在不就是靠三中全会的富民政策富起来的吗?一听他们那样说我,我就生气。"高丽萍看到对方说到这里,还是一副气鼓鼓的样子,就对她说:"我理解你的.心情。可我觉得要让人们真正了解你和大寨人今天的情况,就得你们自己出面说话,大家才信。现在你又不接受我的电视采访,观众怎么能知道你是如何看待三中全会的政策,更不知道你的近况如何了,你说呢?"果然,这入情入理的一激很有效,郭凤莲马上就说:"那好,你就采吧。可我从哪说起呢?"当下,记者就给她出了主意,对方也爽快地接受了采访。

运用激将法时,记者要考虑自己的身份是否得当,刺激的强度是否适中,还要考虑谈话的气氛怎样。这种提问要让采访对象既受到激发,又感到合乎情理。西方记者大都热衷于采用激发式的方式提问,使得采访对象不能不提供记者所需要的信息。他们提问往往问得尖锐、刁钻、奇特,甚至古怪。某些资产阶级政治家,也爱接待这样的记者。他们通过巧妙地回答记者的刁钻刻薄的提问,能够在公众面前显示自己的才能。意大利女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就是以在访问中敢于提出尖锐的问题而着名的。我们可以从他们的实践和经验中吸取一些有益的东西。

七、错问法

所谓"错问法",即指记者故意提出错误的问题,以考察、试探、激发采访对象,以便了解真实的材料,探求事实真相。台湾学者称之为"以误求正法"。

需要注意的是,运用错问法,可能会造成采访对象的某些误解。因此,在采访结束时,记者应当说明原委,消除误解,以免留下后遗症。

八、插问法

所谓"插问法",即指在谈话过程中,记者及时地抓住对方谈话的某个疑问提问。

有些采访对象在交谈时并不知道哪些材料有价值,哪些材料的价值不大,很可能在谈到有价值的地方会一带而过。这时候,记者只有及时地插问,才能把这种有价值的材料抓到。

另外,记者在访问中要善于做必要而适当的插话。特别是话筒前、镜头前采访,这种插话很有必要。比如重复、强调采访对象说的某个重要问题或某句关键性的话;纠正对方的口误;对方没有讲全,需要及时补充的内容;对方没有谈到,需要及时提醒的内容;尚未听清、听懂的话等等。

九、借问法

所谓"借问法",即指记者借他人之口提出自己想提的问题。

这种提问,不但可以借助第三者提出一些不宜于面对面提出的问题,而且可以显示出问题的客观性,增强提问的力度。采访对象为了澄清事实,以正视听,也往往会表明自己的态度或提供相关的事实。料的价值不大,很可能在谈到有价值的地方会一带而过。这时候,记者只有及时地插问,才能把这种有价值的材料抓到。

十、偏问法

所谓"偏问法",即指记者出其不意地从一个较偏的角度去发问,以引起采访对象对采访的重视和对问题的关注,或者促使对方心理上的高度集中,从而认真地回答问题。西方记者将这种方法称作"严格提问法"。

㈥ 如何运用采访技巧尽快与被访者熟悉

采访是一种媒体信息的采集和收集方式,采访是新闻活动不可缺少的环节,是记者为完成报道任务或了解某些情况,围绕采集新闻事实材料而进行的观察、调查、访问、记录、摄影、录音、录像等活动。一向有“七分采访三分写作”之说。这便要求记者具备一定的采访技巧。

采访技巧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获得真实资料,了解真相所采用的访问方法。采访学是一门科学,采访学也是一门艺术。掌握好采访技巧,采访时就可以得心应手,采集到富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创作出好的新的作品,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前、采访中、采访后各个阶段注意采访技巧。

一、采访前 采访前的准备工作要充分。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是进行采访不可或缺的环节,也属于采访技巧之一。采访前的准备包括平时准备、临时准备、细节准备等。①平时准备包含社会、文化、经济、历史、环境等多方面的知识储备,可以说功夫在课外,是对记者新闻素质的较高要求。②临时准备指通过互联网等媒体、查找有关采访对象的背景、现状、原因等资料,并初步判断资料价值。在此基础上,酝酿主题,拟订采访提纲。③细节准备包括采访前摄像机、三角架、录音机等各种器材和细节的准备,要做到万无一失,有备无患。

二、采访中 采访中要充分注意营造采访氛围,采用适宜的提问技巧,善于观察和倾听,合理运用肢体语言,准确记录,勤于思考,注意细节等等。

1、营造氛围 记者经常会面对不同的采访环境。对采访对象大部分是第一次接触,谈不上熟悉和信任。这便要求记者巧妙而智慧地在寒暄与闲谈中,尽快消除采访对象的陌生感,让采访对象熟悉自己,信任自己,营造宽松和谐的采访气氛。

2、适宜的提问技巧 提问是记者与被采访者进行语言交流的一种方式,提问的技巧是对话能否顺利进行下去的关键。提问时首先要巧妙地切入采访主题,这是顺利采访到有价值的新闻材料的关键步骤。采访时,要灵活应用提问方法,如直接式提问法、启发式提问法、激将式提问法、引导式提问法、验证式提问法等等,通过不同提问方法的恰当使用,同被采访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努力营造宽松愉悦的采访氛围和采访环境,达到理想的采访效果。

3、善于观察和倾听 采访过程中,记者要善于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也是交际的工具。聪明的眼睛会说话,聪明的记者也要善于用眼睛去采访。记者只有学会观察,善于观察,不断发现更多的新闻事物,运用恰当的思维方式去挖掘事实所蕴含的更深的新闻价值,才会写出准确、鲜明、生动的新闻作品。同样,也要做一个好的倾听者,这样可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被采访者的信任,使对方放松地接受采访,获得令人满意的采访效果。

4、合理运用无声语言 记者在进行采访时,有必要主动地对采访环境做出适当的调整和完善,可以通过运用肢体语言这种无声语言来消除被访者紧张抗拒的心理,同时也体现对被访者的尊重。无声语言采访,除眼睛外,还有肢体语言的采访。肢体语言在某些时候,也是一种很好的提问方式。如点头、微笑等等。肢体语言采访,在常规采访中居次要地位,但在非常采访中则可能跃居主要地位。恰当地运用肢体语言,对采访对象起到的是潜移默化的效果。

5、 准确记录 记录,是采访工作必备的环节,主要包括笔记、心记、录音三种方式。

笔记,即记者用笔或电脑将采访时所看到、听到或感觉到的真实材料记录下来。对采访内容要有选择性地进行笔记,同时要采用适宜的笔记方法,既可保证笔记的速度和质量,又要保证不影响到谈话的氛围。

心记,即记者将采访时所看到、听到或感觉到的真实材料记在心中。主要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形:遇到的事实瞬间而过;条件受限,不便笔记;进行隐性采访时。

录音,即用录音机或录音笔进行采访记录。采用录音方式,可以更好地保证记录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录音资料可以作为证据,同时也便于记者有充裕的时间去倾听和思考。

无论采用哪种记录方式,都要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①准确真实。尤其是“五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因果;②观点明确;③要有真情实感;

6、思考 采访时,记者要善于思考,充分联想,深入分析,切中要害。对每一个采访,都要去思考采访的主题是什么,从哪个角度采访,采用怎样的体裁去报道等等。只有经过充分而富有成效的思考过程,才能产生真正富有价值的新闻作品。

7、注意细节 细节是对话体变成故事体的关键。没有细节的故事就缺乏真实性,就显得很假。记者必须充分认识到细节的重要性。可以用别人的细节来丰富自己的细节,这不属于抄袭,只是用于补充不足的细节和事实。

三、采访后 采访后的工作主要包括主题确定、录音整理、写稿等。其中,主题的确定是最主要的。记者要有较强的概括能力和提炼能力,要擅于从纷繁复杂的采访内容中提炼出主题,从若干个主题中寻找共性,提炼出最合适的一个主题。确定主题是采访稿件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热点内容
c语言小程序游戏 发布:2025-08-17 18:23:09 浏览:795
ios今日头条源码 发布:2025-08-17 18:23:02 浏览:304
大众途安l和gl6配置哪个好点 发布:2025-08-17 18:16:26 浏览:220
搭建网狐数据库没有服务器 发布:2025-08-17 18:16:16 浏览:136
影视源码盗版 发布:2025-08-17 18:15:45 浏览:692
服务器怎么强制停止 发布:2025-08-17 18:15:44 浏览:524
爱奇艺如何更改密码 发布:2025-08-17 18:03:00 浏览:818
如何把文字变成密码 发布:2025-08-17 18:02:54 浏览:352
安卓刷机首页字母按哪个 发布:2025-08-17 17:59:07 浏览:583
c语言实现哈夫曼编码 发布:2025-08-17 17:54:50 浏览: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