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树岭国家实验室访问学者
㈠ 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的工程进展
2000年7月,中科院院长路甬祥访问英国时参观了英国的散裂中子源ISIS。ISIS平均每年用户达1500人,在近20台中子散射谱仪上开展700多个实验,建造ISIS的卢瑟福实验室每年发表500篇高水平的相关论文,早已成为世界级实验室。回国后,路甬祥即要求中科院论证我国建造散裂中子源的可行性,这样的大科学平台,对提高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十分重要,中国太需要了!
2001年2月18-20日,根据路院长等领导的批示,中科院召开了主题为“21世纪中子科学的发展”的香山会议(第157次),会上介绍了国内外中子散射研究的进展, 并对在我国建设“散裂中子源”的设想进行了讨论。
2001年5月8-9日, 中国散裂中子源研究第一次院士咨询研讨会召开,会议对建设“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必要性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建议对“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先进性和可行性进行进一步的调研。
2001年8月26-27日, 中国散裂中子源研究第二次院士咨询研讨会召开,会议听取了中科院专家和海外专家的专题报告,通过了建设25Hz、100kW的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方案。会后呈交了建造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的项目建议书。
2001年12月31日,中科院路甬祥、白春礼等领导听取了物理所和高能所的汇报以及海外专家的评论,同意启动“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概念设计。经估算,散裂中子源在我国国内的潜在用户在1900个以上。
2002年4月22-26日,第一届中国散裂中子源靶站和慢化器的国际论证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世界主要的几个散裂中子源的最高级科学家参加了会议。
2002年7月,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多学科平台散裂中子源的关键技术的创新研究”启动(2004年7月结题)。
2003年4月,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多学科应用的散裂中子源”启动(2004年5月结题)。
2004年7月26-31日,为了传授中子散射基础知识、培养潜在用户,物理所举办了第一届中子散射暑期培训班,注册人数达109名。
2004年8月4-6日,第一届散裂中子源多学科应用研讨会在物理所召开,180余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会议。会议通过了项目组提出的第一期五台中子散射谱仪建设计划,有两家用户提出,在项目组资助少于1000万元的前提下自建2台谱仪。会议决定成立中子散射用户联盟,确定了用户工作条例。
2004年10月15-16日,在第25次中美高能物理合作联合委员会会议上,4项与散裂中子源相关的合作项目首次列入了中美高能物理双边合作计划。
2004年12月8日,物理所召开了“物理所散裂中子源用户研讨会”,会议决定成立“物理研究所散裂中子源用户专家组”,确定了用户专家组人员名单。 2005年6月1日,中科院计划局组织了CSNS项目建议书专家评审会。由魏宝文院士等19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听取了项目组的总体报告及3个分报告。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CSNS建设的重大科学意义,并认为项目建议书中提出的建造一台束流功率100kW、重复频率25Hz的散裂中子源的方案是综合考虑了用户需求、投资强度、建造周期以及技术难度提出的,符合我国国情。中科院组织物理所和高能所的相关力量,对方案设计及关键技术开展了三年左右的前期研究,为CSNS的建造打下了基础。考虑到国际上散裂中子源迅猛发展的态势和国内对散裂中子源越来越迫切的需求,CSNS应当按照国家大科学工程立项程序尽快立项。
2005年6月2日,中科院院长办公会同意将CSNS上报国家发改委,并决定在CSNS完成立项前提供3000万元经费进行前期预制研究。
2005年7月19日,国务院科教领导小组原则批准未来5年内建造9个重大科学装置,预计投入金额60亿元,其中CSNS造价为12亿元。
2005年7月27-29日,第二届散裂中子源多学科应用研讨会在物理所召开,170余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会议。与会者对中子散射技术、谱仪及应用、CSNS的建设构想,以及中子散射应用在我国科学研究各领域中的广阔前景有了进一步了解。
2005年11月27日,中科院计划局和基础局组织召开了CSNS前期预制研究专家评审会,会议肯定了前期预制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意启动CSNS预制研究。
2006年2月27日,中科院物理所的CSNS靶站谱仪工程中心(筹)挂牌。
2006年4月25-27日,CSNS加速器工程设计国际研讨会在高能所召开,全面评估了加速器各部分的工程设计。
2006年7月31日,第三届散裂中子源多学科应用研讨会在物理所召开。会议邀请了美国、日本、英国散裂中子源项目负责人介绍国际动态,并请用户对CSNS的性能提出要求,供改进总体设计和谱仪参数参考。
2006年8月3-4日,中科院召开了主题为“同步辐射与中子散射交叉的前沿科学问题”的香山会议(第281次),参加者包括国内科研院所以及美国等20家单位的54名专家学者。会议重点讨论了同步辐射技术与中子散射技术的交叉、散裂中子源与反应堆中子源技术的交叉、同步辐射和中子散射技术与凝聚态物理、软物质与生命科学、成像与医学等科学领域的交叉等。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就充分发挥散裂中子源这一多学科应用平台作用各抒己见,达成了许多重要的共识,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
2006年11月12-15日, 由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共同主办的第一届中美中子散射技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美国国家技术标准局、阿冈国家实验室、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洛斯阿拉莫斯国家试验室、德国的慕尼黑中子散射中心、哈迈和予利希研究所、英国卢瑟福研究所、法国的劳厄-朗之万和里昂-布里渊研究所、日本质子加速器研究联合体、澳大利亚布拉格研究所、韩国原子能研究所、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科院物理所、高能所、化学所、金属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八个国家的实验室负责人、专家、学者、研究生共160余人参加了会议。
2007年2月13日,中科院与广东省人民政府签署了《中国科学院、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暨广东东莞散裂中子源国家实验室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共同向国家申请在广东省东莞市建设我国首台、世界一流的脉冲中子科学综合实验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届时还将共同建设广东东莞散裂中子源国家实验室,以确保中国在中子散射科学领域的先进地位。
2007年2月,CSNS离子源研制取得新进展。作为预注入器的负氢离子源是整个散裂中子源装置的关键设备之一,它提供的束流流强直接影响到散裂靶上最终达到的流强。高能所通过消化吸收从英国ISIS获得的资料,自行设计和制造了负氢离子源核心部件Penning源,并在ISIS专家的指导和协助下进行了一系列测试。ISIS专家对于测试结果给予了热情的称赞和肯定。
2007年2月,CSNS主磁铁铝绞线及线圈试样研制获得成功。CSNS快循环同步加速器(RCS)中的主磁铁是由带直流偏置的25Hz正弦交流源激励,采用中空水冷铝绞线线圈是最有效的方法。高能所联合上海克林技术有限公司、兰州近物所科近泰基技术有限公司和合肥等离子体所聚能电物理技术有限公司分别研制铝绞线二极磁铁试验线圈。经过与多家铝导线生产单位的协作,国内有两家试制成功中空水冷铝绞线。三个合作单位研制成功的铝绞线线圈,经初步检测,性能指标均满足设计要求,解决了散裂中子源RCS环主磁铁研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研制过程中所取得的多项技术和工艺,为国内相关技术的发展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007年4月25日,CSNS举行科学报告会,中科院院士方守贤、CSNS项目负责人韦杰等就散裂中子源的安全性、应用等作了报告。专家指出:CSNS基于新一代加速器,不需要核材料,其动力来自电能,其辐射控制在环保安全范围,是世界一流的安全装置。在散裂中子源附近居住一年,居民受到的辐射量仅相当于乘一次飞机。 2007年4月26日,广东东莞中子科学中心在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正式挂牌,这标志着我国首台散裂中子源项目建设及东莞散裂中子源国家实验室正式启动。
2007年4月26-29日,“第十八届先进中子源国际合作会议”在广东东莞召开,约100名国外科学家、100多名国内科学家以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工程师参加会议。这是先进中子源国际合作会议首次在中国举办,意义重大。
2007年5月1-3日,第一届CSNS项目国际顾问委员会评审会在高能所举行,这是CSNS工程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CSNS参照国际惯例设立了国际顾问委员会(由国际科技顾问委员会、国际加速器顾问委员会及国际靶站谱仪顾问委员会组成)。顾问委员会委员均为国际和国内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作为国内首座世界水平强流质子打靶设施,国际经验对于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建设极为重要。国际顾问委员会将在工程建设期间,对于工程建设和发展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问题定期提供评议和咨询意见,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作用和积极性,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会议听取了总体及各个分系统的报告,对CSNS的整体方案和具体技术参数进行了全面评审,对总体指标、加速器及靶站谱仪均提出了方向性的建议,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具体的意见。
2007年7月6日,CSNS项目可行性研究工程地质勘察评审会在广东省东莞市大朗镇召开。参会单位有高能所、物理所、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东莞市市政府及该市发改局、规划局、科技局、财政局、环保局、建设局、国土局、松山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大朗镇政府。评审组由7名地勘专家及高能所、物理所代表共11人组成。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经过两个多月的勘察,完成了CSNS项目可行性研究工程地质勘察。专家组听取了该项目负责人的成果汇报,进行了现场考察和讨论,审查和评议了项目组提交的《CSNS可行性研究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总报告、附件及相应图件。评审组认为,报告提出的预选场址适合作为散裂中子源工程的建设场地,且选择中等风化花岗岩或变质岩作为散裂中子源工程装置地基。该报告经必要修改后可作为开展下一阶段方案规划设计的依据性文件。
2007年12月2-4日,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组织专家对中科院申报的《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建议书》进行了评审。来自中咨公司、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清华大学等单位的14位专家担任评估组的评委。评估专家组听取了项目总体情况、科学意义与用户需求、建设方案与关键技术、土建工程、通用设施与环境保护、工程经费质量与进度管理等方面的汇报,并从项目建设的必要性、需求分析、建设目标、方案的合理性、投资估算的合理性、项目效益分析和风险分析等方面进行了提问。经座谈、交换意见以及内部讨论后,评估组认为:“散裂中子源是大型的多学科共用的研究平台,对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中国建设散裂中子源非常必要也非常及时,建议尽快立项上马。项目组经多年艰苦努力,深入细致的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并且很好地反映在项目建议书上。专家组认为,项目建设的技术方案合理可行,符合中国国情,达到了评审要求。专家们对散裂中子源项目下一步工作的开展也提出了非常有益的建议。
2008年5月31日,CSNS二极磁铁电源样机在单网孔B铁谐振网络上成功实现了满负荷测试,加载电流1160+860sin(50 t),其中直流1160安培,交流电流860安培,交流频率为25Hz。在通电的过程,谐振系统工作正常,各部件承受了设计电压。这是自2008年2月22日在谐振负载连接完成后首次实现满负荷运行。二极磁铁谐振电源系统是CSNS预研的重要攻关项目,这种应用在粒子加速器上的大功率谐振电源在我国首次研制成功,标志着CSNS电源及磁铁样机研制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2008年6月5日,CSNS直线射频系统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合作研制的串联谐振脉冲高压电源样机经过专家测试组现场测试,其主要技术指标均已达到设计要求,谐振电抗器Q值大于350,在速调管阴极高压66kV、高频输出功率380kW的情况下,电源整机效率达88%,工作稳定可靠,专家验收组一致同意通过产品验收。该项目是CSNS预研的重点项目,它根据我国射频专家自主提出来的新型脉冲高压电源方案,在国际上首次将传统的电容电感串联谐振原理与调制器(电子开关)相结合,为速调管提供脉冲高压。它具有结构简单、安全可靠、故障率低、便于维护等优点。目前这种新型方案国内外尚无采用同类设备结构的报道。其工艺难点在于,对电抗器电感量和电容器电容量精度要求很高,谐振电容器的正切损耗控制在0.04%,高Q值大功率电抗器的研制,其制作工艺十分考究。此研制项目属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全部依靠国内的技术基础和力量自主研发而成,这是CSNS直线高频功率源研制工作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2008年6月17日,国家环保部组织的CSNS环境影响评价专家审评会在广东省东莞市召开。来自环境保护部核安全与环境专家委员会、环境保护部安全管理司、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合肥同步辐射国家实验室等单位的10位专家担任审评组的评委,广东省环保局、东莞市环保局、大朗镇环保分局、广东省产业发展研究院等单位列席。CSNS项目经理韦杰介绍了项目总体情况、科学意义与用户需求、建设方案与关键技术等。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单位清华大学的刘原中教授报告了环境状况及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辐射监测、辐射防护与安全管理、公众参与等内容。与会专家对东莞市大朗镇拟选场址进行了考察,并从场址地址、地震、剂量管理目标值、辐射源项等环境影响方面进行了提问,项目组进行了答辩。专家组认为:“报告书对建设散裂中子源的必要性、工程的特点及相关的环境影响作了比较清楚和系统的描述;报告书的格式与内容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要求,编制依据充分,评价目的明确,对环境影响因子识别和评价描述清楚,内容比较全面,满足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该项目对环境的影响是可以接受的结论可信”。
2008年7月17-19日,亚洲未来加速器委员会第三届强流质子加速器研讨会(The 3rd ACFA-HPPA Mini-workshop)在高能所召开。来自日本J-PARC、韩国KAERI、高能所等科研单位40余名代表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意在交流强流质子加速器在亚洲的发展状况、并希望通过讨论进一步加强亚洲各国在该领域的合作研究。日本J-PARC、韩国KAERI和高能所的专家分别报告了各自的研究进展情况,并就LINAC运行调束、RCS环设计与预制研究、超导技术等议题展开了详细的讨论。与会代表就进一步研究合作达成共识,研讨会取得了圆满成功。目前,日本J-PARC调束获得初步成功,将为中国散裂中子源的设计、建设提供更多的参考和经验。与会专家参观了CSNS关键设备预研成果。前两届研讨会分别在日本KEK和韩国KAERI举行。
2008年9月28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散裂中子源(CSNS)项目建议书,该项目的总体科学目标是建成世界一流的中子散射多学科研究平台,并在项目建成后组建国家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
㈡ 张卫宁的个人简介
姓名:张卫宁 英文名:Jaco Chang属相:羊生日:11月7日星座:天蝎血型:B籍贯:福建偶像:谷村新司最喜欢的数字:3最喜欢的颜色:绿最喜欢的食物:辣椒最喜欢的运动:足球,羽毛球
㈢ 徐南平的人物履历
1978.09——1982.06,合肥工业大学无机化工专业学习;
1982.09——1985.04,上海化工研究院无机化工专业硕士研究生;
1985.04——1986.02,上海化工研究院助理工程师;
1986.02——1989.12,江苏省南京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
1989.12——1993.06,江苏省南京化工学院讲师、副教授;
1993.06——1996.10,南京化工大学教授(期间:1994.06——1994.12,任美国匹兹堡大学访问教授);
1996.10——1999.05,南京化工大学研究生处处长(期间:1997.05——1997.08,任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访问教授);
1999.05——1999.10,南京化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
1999.10——2001.12,南京化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江苏久吾高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兼);
2001.12——2002.06,南京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2002.06——2006.05,南京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南京九思高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兼)(期间:2002年11月作为JSPS学者访问日本名古屋大学);
2006.05——2008.04,江苏省苏州市副市长(挂职)、南京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期间:2007.10起担任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8.04——2011.07,江苏省省长助理、省政府党组成员;
2011.07——2013.01,江苏省省长助理,省政府党组成员,省科技厅厅长、党组书记;
2013.01——2015.01,江苏省政协副主席,省人民政府党组成员,省科技厅厅长、党组书记;
2015.01——2015.05,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党组成员,省科技厅厅长、党组书记;
2015.05——2015.11,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党组成员;
2015.11——,科学技术部副部长、党组成员。
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党的十八大代表,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十二届省委委员,省十一届政协委员。
㈣ 追寻人类起源的资料
生命--人类的起源
自古以来,人类起源的问题就一直困扰着人们。神话传说和宗教理论使人们一直认为是神造了人。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不断认识和了解了更多的自然知识,达尔文的“进化论”逐渐被人们了解和接受,并已成为主流学说。但是,长期以来关于生命以及人的起源问题从未停止过争论。
下面摘录了几篇关于生命演化及生物多样性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丹麦科学家发现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形式:丹麦哥本哈根地质博物馆米尼.罗森在格陵兰西部发现了37亿年前由浮游生物留下的痕迹。这一发现表明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形式可能起源于37亿年以前,从而使生命的起源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罗森研究了37亿年前岩石中碳的两种同位素,他们发现,远古岩石中两种碳的同位素的含量与现代岩石相似。这说明岩石里含有浮游生物排泄的废物和它本身的遗骸。《北京经济报》99.2.4
科学家分析格陵兰岩石发现 38.5亿年前地球上就有生命法新社洛杉矾11月4日电 在格陵兰发现的岩石表明,至少38.5亿年以前地球上就存在生命,这比以前人们认为的早4亿年。
l1月号《自然》杂志说,在格陵兰西南的阿基利亚岛发现的岩石在洛杉矾加利福尼亚大学进行了分析,结果证明了上述结论。
参加分析研究的科学家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斯克里普斯海洋学院、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地球和太空系、国立澳大利亚大学和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
斯克里普斯海洋学院的斯蒂芬•莫伊日什说:“我们的证据雄辩地证明,至少在38.5亿年以前地球上就存在生命,而这还不是最后的结论.我们很可能发现生命存在的时间还要早。”
岩石中的碳化物在洛杉矾加利福尼亚大学用离子微探针进行了分析,这种仪器使科学家能知道样品确切的成份。
莫伊日什说.发现的生命的形式也许是一种简单的微组织,但是,由于高温和压力的破坏,它实际的形状和性质不能确定。
在此以前有关生命存在的证据是洛杉矾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古生物学家威廉•舍普夫提供的,那种像细菌一样的化石表明在34.6亿年前地球上存在生物。参考消息 96.11.9
地球生命可能来自外星瑞典的科学家前天公布,宇航员从地球带到火星去的两种细菌,在回到地球后仍然生存,这意味火星生命可以来到地球。
斯德哥尔摩皇家科技研究中心的米列伊科夫斯基及其他科学家在美国亚特兰大的一个会议上解释,由于这两种顽强的细菌能抵受高速、辐射及高温,因此经历“全程”后仍能生存。
一些科学家还表示,由于火星先于地球冷却,可能会比地球早一步形成生命。如果火星上真有微生物,当火星受到冲击后,依附在脱落的火星表层上的微生物,便能避开火星的引力,运行到地球或其他行星上。如果微生物能抵受太空上的辐射,便有可能安全降落地球上繁衍发展。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之谜
中国新闻社昆明4月17日消息:最近,根据在贵州瓮安发现的数以万计的动物胚胎和成体化石,我国科学家提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前四千万年——5. 8亿年前动物就已分化,出现了许多“长不大的动物”,从而初步破解了长期困惑世界古生物界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之谜。
专家指出,这一发现使包括人类在内的动物起源和动物多样性历史前推到5.8亿年前,当时的瓮安动物群犹如寒武纪大爆发的一支序曲,奏响了动物多样性之歌。
距今5.4到5.3亿年的寒武纪,由于许多动物爆发式地出现,地球骤然热闹起来,这就是寒武纪大爆发。寒武纪前的动物化石则少之又少。由于化石记录缺乏,生命大爆发的原因至今是个谜。大爆发前的世界是什么样?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一系列疑惑牵动着无数古生物学家的心。
据新华社报道,1998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陈均远研究员等人在贵州瓮安发现了5. 8亿年前、迄今已知最早的多细胞海绵及其胚胎化石,震惊了世界。
除海绵化石外,科学家还首次发现大量两胚层动物胚胎化石。两侧对称是生命进化史上的一次跳跃。从原始的辐射对称到两侧对称,动物才有头尾和神经,也因此向复杂化方向发展,才可能演化出人等高级动物。这些瓮安两侧对称动物,成为迄今世界最早的两侧对称动物。(完)
温泉里喷出了生命吗地球上的生命是怎样开始的?它是一下子从洋流中波浪起伏的浅潮中产生的还是由沸腾的深海火山喷泉带来的?这个大问题一直使科学家们困惑不解。
最近,在一艘名为“朱的斯的抉择”的钻探船上进行考察的来自9个国家的25位科学家已经偶然发现了能够揭开这一大谜团的重要线索。这次活动对加拿大温哥华岛以西240公里处的海底进行了探测,他们在海底通过钻探取出岩心,对矿物和生物资源的贮藏进行了分析。但这次钻探重新碰开了地下热液的裂口。高达290摄氏度的热水一下于就从里面喷了出来。
海底的天然温泉引赵了科学家们的兴趣,因为通过这个渠道可以研究在新的洋底表面层发现的铁、铜、锌、锰等金属矿藏的形成。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矿藏似乎与地质构造的形成甚至可能与生命本身的起源有关。在地质构造形成的过程中,大陆扳块在极长的时期内漂移碰撞。
这些板块的运动使地壳产生了裂缝。如果这些裂缝出现在海底,海水就会渗透进去。当海水遇到炙热的火山岩石后,它会变得非常热、然后再携带—些矿物质通过热液口返回到海洋中。经过亿万年的地质构造和沉积的过程,这些矿藏最终被理在了下面。
如果是这样的话,新发现的裂口就可以为揭开那一古老的谜团提供一些线索。由于热液存在的时间有限,那么生物有机体如何能有足够的时间在这种热量中进行演变呢?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它们会从一个裂口换到另一个裂口吗?
华盛顿大学的微生物学家梅拉妮•萨米特认为,温哥华的那些裂口可能会提供一些答案。她说:“我们现在可以从头开始,看看这些地方是如何被生物占领的,这是第一次能有机会观察—个新的热液裂口和在这种环境下迅速生长的动物群落是如何随着时间发展变化的。”
一些科学小组将利用一部水下机器人对裂口处的地质、化学和生物情况进行研究,他们还在附近安装了一些设备对温度和压力的变化进行监测。这些数据将存在水下计算机里,等几年之后进行下一次探索时再把它打开。 《中国海洋报》97.1.1O文/英杉
为什么地球上的生物只有两性英国科学家认为,地球上的生物之所以只有雄雌两性,是因为大约20亿年前我们的祖先曾经遭受到细菌的感染。
地球上存在无数种生命形式,为什么多数物种只有雄雌两性?多少年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世界各地的科学家。
蘑菇育多达36OOO种性别,—种被称做粘菌的奇异生物大约有13种性别,但是这些生物只是地球生物分为雄雌两性这个几乎普遍适用的规律罕见的例外。这种现象提出了一个进化方面的神秘的问题,如果地球生物有10O种性别,并且可以与其中任何一种物种交配,那么地球生物在其周围的环境中找到伴侣的几率将达到99%。
如果说看起来生物只有两性使物种的生存变得困难而不是更容易的话,那么为什么地球上的生物只有两性呢?赫斯特认为,这完全要归因于地球生物是如何通过遗传获得—组特定的,被称为线粒体的基因。
与细胞核或细胞中心部分携带的基因(不同,线粒体脱氧核糖核酸(DNA)可以迅速进行自我复制。
看起来以前好像有过某种细菌,线粒体就源于这些细菌。线粒体进行自由复制的能力是它们的细菌祖先遗留下来的。
因为线粒体DNA可以快速复制,如果99%的地球生物可以与任何同种生物交配的话,线粒体出现的任何突变都可能迅速扩散开来。如果这种突变是有害的,那么突变引起的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对于地球上其他的物种来说。寻找一个配偶可能有些困难,但是从进化的角度来说,这种生殖也有益处,可以减少突变。《大众科技报》2OOO.2.17文/方留民
在南极冰湖底寻找生命英国、美国和俄罗斯等国正准备对南极洲最大的冰下湖泊—— “东湖”进行联合探测。科学家计划用两年时间凿透“东湖”表面原达4000米的冰层,以研究冰封数百万年的湖水中是否有不为人知的生命形式存在。
据报道,探测“东湖”所用的冰层钻探机由美国航空航天局研制,类似的装置将来很可能用于在木星卫星上寻找生命。
科学家们已经在木卫二上发现下厚厚的冰层,并猜测冰层下可能有生命存在,美国航空航天局表示,“东湖”探测计划提供了一次很好的测试未来木卫二冰层钻探考察设备的机会。
参与该项目的科学家表示,“东湖”湖水中很可能存在活的低级牛命形式。目前,考察小组在覆盖“东湖”表面的巨大冰层上进行了几十米的试钻探,结果发现了一些未曾见过的微生物。科学家们指出,“东湖”湖底是地球上最为封闭的水生环境,形成时间至少在200万年之前,其中可能存存的原始生命形式与地球上其他生命的演化是完全割裂的,这将为研究地球生命的起源提供新线索。
另外,如果能够在“东湖”中找到生物,就证明了生命可能在完全新闭的环境中历经数百万年而不灭,这也将成为科学家们判断木卫二等其他星球的冰层下是否可能有生命存在的重要依据. 《中国科协报》98.4.26
进化论不值得相信吕应钟教授我在 1977 年 12 就发表过〈为何要相信进化论?〉一文,坚决相信进化论是错的。廿多年来仍然如此观点,在我出版的《宇宙科学与生命哲学》一书中,也对达尔文的进化论提出极科学的批判。
1998 年 6 月 6 日《民生报》编译赖慧芸报导法国生物学家雷米夏文最近发表了〈达尔文主义:一个神话的破灭〉,提出达尔文的进化论发表已经 100 多年了,科学家非但无法继续发扬这个理论,还开始怀疑这个理论的真实性。让我这位长久以来反对进化论的人大为振奋。夏文说〈创世纪〉理论告诉我们,一切都是上帝所造的,但是上帝从此不再创造,我们也无从得知这个理论是否正确,达尔文理论最大的功劳是启动了科学对生命起源的研究,一百多年来,我们对生命、对世界有了更深的了解,却无法证实达尔文理论的真伪。
譬如生活在深海中的章鱼和乌贼。其生活环境中一片漆黑,这里大部份的鱼类也都盲目,却生活得很自如;但是章鱼和乌贼的眼部构造,为何又和人类的眼睛雷同?启人疑窦的是,在漆黑的环境里,拥有一双亮眼有什么作用?而且生活环境相同,为什么会产生两种完全不同的适应法呢?可见为了顺应环境所强调的“适者生存”理论,并不一定成立。
又如寄生在羊肝中的肝吸虫,母虫每次产 1500 万个卵左右,卵会随着粪便排出,这时必须有一种蜗牛爬过,卵附着上蜗牛,经由蜗牛移生于植物上,再由羊只吃下植物,回到羊肝中繁殖。在此过程中,1500 万个卵大约有十多个卵能存活,这种繁殖过程简直太荒谬,早该在物竞天择中被淘汰,但是肝吸虫几百万年来.都是用相同的方法繁殖。
生活在澳洲树上的树獭,行动非常缓慢,排泄时必须爬到地上来,这个举动非常可笑,虽然它在土地上的排泄有助于增加树木的养份,但是由于它行动缓慢,地面上的捕食者很容易得逞。为了排泄,冒生命危险,也太不合理了。还有很多动、植物的繁殖、生存过程,很类似这样不合理的情况,按照物竞天择的说法,早就灭迹了,但是它们比人类在世间的时间还久远,而且许多动、植物的结构在百万年间都没有重大改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则,就如同上帝造物一样,也只是一个我们无法证明的神话。
此外,依据达尔文的演化理论,生物由简单演化到复杂的过程中,中间应还有许多阶段,但是根据化石的研究,这一演变过程的脉络至今仍无法建立起来。现在有很多的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开始认为,宇宙有一个目的、有一个方向。他并没有提出上帝的说法,他说的是电脑中使用的“程式”,一个简单的程式,常会有出人意料的发展。尤其是当电脑有了内部的逻辑之后,常会出现设计人意想之外的反应,我们的世界可能也早已有这样的“程式”。
我相信到下个世纪,就会证明进化论的谬误的,不过目前我说此话,会有不少自认为科学的学界人士会反对我,但我要说“时间会证明我是对的”!
生命科学新发现地球诞生时己有生命 澳大利亚科学家发现了地球在27亿年前已有原始生命形式的证据,研究人员说,他们这次研究所发现的分子化石,是被保存下来的世界上最早的生物分子。这一发现把生命证据前推到地球刚诞生之时。
世界上最早的花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孙革等中国科学家最近在辽宁北票地区发现1.45亿年前的被子植物--辽宁古果,它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有确切证据的世界上最早的花。被子植物是植物界最繁盛的类群,人类吃的米麦,穿的棉麻,赏的梅兰都属此类。
植物有共同祖先 12国科学家组成的国际联合科研小组研究认为,所有陆生植物的共同祖先是4.5亿年前在淡水中的一种针尖大小的原始植物,正是这种植物的进化和演变才有了如今地球上约50万种的绿色植物。研究还指出,蘑菇从植物演化角度看与其是植物,还不如说更接近动物。
疲劳是一种病毒 莫斯科儿科医学研究所生物学博士瓦莲京娜•瓦西里耶夫娜通过长期研究发现,人体疲劳综合症是一种类似信息病毒所导致的疾病,这种病毒载有破坏人体组织的负面信息,对人体具有侵略性,能破坏体内的化学反应,损害细胞壁。
好胆固醇基因 经过40年的研究,科学家终于发现了控制人体里“好胆固醇”即高密度胆固醇的基因ABC1。没有“好胆固醇”,攻击人体心脏和阻塞血管的“胆固醇”及其他脂肪的含量就会无限制地增加。这一发现有助于科学家找到治疗一些最常见心脏病的方法。
四种人类新基因 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王红阳等人在国际上首次克隆鉴定了四种人类新基因PCP—1、DBP —1、SIRP家族和FL6,还初步阐明了部分基因特性、信号传导途径及基本生物学功能,确定了上述基因与肿瘤、特别是肝癌的相关性。(摘自《上海科技报》)
科学家在深海发现第三类生物
(这种原始生物可能是早期生命形式)[美联社华盛顿8月23日电] 解开了生活在洋底近沸点水中的微生物密码的科学家说, 这种微生物是生物第三大分支的一员——这类生物包括生活在其它任何生物都无法生存的地方的微生物。在今天出版的《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研究报告中,一批研究人员说, 他们解开了一种被称之为扬氏甲烷球菌(Methanococcus Jannaschii)的微生物的1700 个基因密码,并确定,它是被称之为原始生物类的一员。
基因组研究所的J.克雷格.文特尔说, “这是一种与我们知道的生物非常不同的生物形式。这种微生物中三分之二的基因是科学和生物界所不熟悉的。 ”文特尔是撰写这份报告的高级科学家。他说,报告表明, 这种微生物是同生命的其它两个基本分支——细菌和包括植物、动物和人类在内的真核细胞类——不同的一类中的一员。
细胞结构是这些生物形式之间的主要区别。真核细胞类的细胞有核结构,而细菌没有。
文特而说,原始生物有另外两种生命形式的某些特征, 但是它在功能和生活方式上有根本的区别。
作为生命第三分支而存在的原始生物,首先是设在厄巴纳的伊利诺伊大学的卡尔. 沃伊斯和拉尔夫.S.沃尔夫于1977年提出的。
他们的结论受到了人们的怀疑,只是到最近随着人们在任何一类生命都无法生存的地方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奇异的新生命的形式,他们的结论才为人们所接受。
有些科学家曾认为,这种原始生物可能是生命最早的形式,他们还说,它可能是其它星球最可能存在的生命形式。文特尔说,它在进化树上的确切位置现在仍无法肯定。
扬氏产甲烷球菌生活在太平洋底2623 米水深的一座火山口的边沿上, 它要求的温度为85摄氏度——稍底于沸点。而且要求的压力必须是每平方厘米260公斤。
这种微生物和大多数细菌及全部植物、动物和人类不同,它的生活不受阳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而且不以有机碳作为食物源。这种微生物靠火山口排放出的二氧化碳、氮和氢为生,释放甲烷(天然气)。
为了研究这种微生物,沃伊斯和他在伊利偌伊大学的同事建造了一个钢瓮, 给这种微生物保持高压和高温,并把具有爆炸性的甲烷排放掉。
文特尔说,“单单是使这种微生物在实验室中活着就是相当大的难题。”伊利偌尔大学的研究人员从这些微生物中抽取了脱氧核糖核酸(DNA), 接着文特尔小组解开了1700个基因结构的密码。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人员也参加了这些研究工作。
约有五百种原始生物现在已被确认,文特尔说,另外还可能有一百万种。 这种生命形式被认为在地球上产生大约30%的生物量,其中大部分在南极。(参考消息96.8.28)
地下3000米处有活细菌美科学家新发现 新华社今日上午专电美国田纳西州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在弗吉尼亚州和科罗拉州地下3000多米深处发现活的细菌,这些活的细菌被命名为“地狱杆菌”。
据美科研人员提供的消息,这些活的生物体是在90摄氏度高温、巨大的压力和缺氧的条件下得以生存的.它们以铁为食,生命活动的废物是极微小的磁体。它们大约是从恐龙灭绝时就生活在地球深处,几乎从未繁殖和未遇到其他任何生命形式,其生命过程非常缓慢。
新的活的生物体的发现将在更大的程度上吸引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寻找地外文明,这是因为:既然在地下3000米深处的极端条件下有生物存在,那么在火星、木星、土星等星球上的极端条件下也就不排除有某种生命形式存在的可能。 (摘自杨子晚报97.9.8)
科学家发现世界上最耐热的蠕虫新华社伦敦2月8日电科学家在太平洋底最新发现的一种庞培虫,终日生活在温度高达80摄氏度的环境中而无恙。它因此成为迄今发现的蠕虫中新的耐热“冠军”。
美国特拉华大学的卡里博士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介绍说,庞培虫通常长6、7厘米,生活在与洋底泉口相连的管形通道中。这些泉口受海底火山影响一直处于高温状态。
卡里及其同事们乘坐潜水装置深入洋底,将温度计放人庞培虫居住的通道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庞培虫身体所处的管形通道内温度为80摄氏度,而其头部伸出通道之外,其周围温度为20摄氏度。
研究人员对庞培虫何以能承受如此高温而感到迷惑不解。他们发现,庞培虫身体被一种活的细菌包围,他们猜测这种细菌可能发挥了某种隔热作用。细菌中存在很多耐热品种,一些细菌可忍受 l13镊氏度的高温。 淮阴日报 98.2.10
发现地层深处生命现象湖北省留美学者刘实博士在黑暗、幽深的地底下,是否存在着生命现象?湖北省留美学者刘文博士刚刚取得的一项新发现,对这个科学问题作出了肯定回答。他与研究小组的伙伴们通过一系列科学实验,从来自地层深处几千米的岩石样本中发现了一种不为人知的“嗜高温铁还原菌”。刘实认为,这种细菌可能在地球生命起源初期就巳出现。
美国专家认为刘的这一发现将为人类探测火星生命现象提供帮助。
(摘自3月3O口《湖北日报》)
科学家解释深海底部细菌生存之谜按传统的论断,深海底部热泉中不大可能存在生命现象,但近十几年科学家却在那里发现了大量微生物。英国和挪威科学家最近作出解释,认为它们是靠死亡的海洋生物生存的。
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和挪威卑尔根大学的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报告说,他们发现海洋生物死亡后会沉向海底,在海底形成富含有机物的沉积物,这些有机物会分解形成乙酸盐,而乙酸盐能为微生物提供碳等必要元素,以供细菌维持生存。
科学家解释说,生物生存需要形成生命的物质和维持其生存的能量。对于深海微生物来说,其物质基础是由死亡的海洋生物残骸提供的,其能量来源则是热泉等提供的热量和蕴含在海洋生物残骸中的能量。研究人员说.这种生存形式与通常的生命现象迥异,生命现象远比人们原先想象的顽强,生存方式也丰富得多,因而他们推测火星等星球上的环境可能会产生命命现象。
淮海日报 97.8.10
美科学家发现新的海底生物美国科学家最近在墨西哥湾发现一种寄生在海底固体天然气上的海洋蠕虫类生物。据认为,这一发现对研究如何开发海底天然气资源很有帮助。
来自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海洋生物学家查理斯.菲舍尔等4人7月份驾驶潜艇对墨西哥湾海底进行探测,他们在离新奥尔良南150海里、600米深的海底处发现了这种生物。由于这种生物寄生在冻结的天然气积冰丘上,他们称之为“冰虫”。“冰虫”呈扁平状,粉红色,长2.5厘米到5厘米,身体两边有12条长1毫米左右的腿,腿上长满了细须。
天然气积冰丘表面与冰差不多,是由水和天然气在海底高压和低温的环境下形成的透明固体,主要由甲烷组成。这种透明固体易燃、易爆、毒性很大。科学家们旱就认为积冰丘上可能有人类尚未发现的微生物,但并没有想到,这种剧毒的环境中竟然还生存着“冰虫”这种动物。
“冰虫”的发现对于研究海底水合物的形成和开发利用将产生一定影响。《中国专利报》97.9.15
地球上新发现的生命1980年,探险科学家在大海深处的热泉喷口发现了大量的微生物,其显着的特点是:依靠洋底裂隙中不断上升的热液携带的化学能维持生命。以后,发现这些微生物的分布还较为广泛。因此,科学家把它们定为地球上的第三大生命域。
人们又惊异地发现,离陆地的数百米至千米深处也存在着生命,且数量巨大,从而构成了地球上的第四天生命域。1992年,瑞典在寻找深部油气时,于3900一4200米地下深处的流体样品中,发现并培养出好几种厌氧、喜温的发酵型细菌。之后,又在世界不同地区的许多地方都证实了地下深部微生物的存在。
专家们证实,这些微生物具有丰富多样和新陈代谢的特征,其中有些是无法在地表培养出来的。这类生命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生活在高温高压环境下,据实际观测,其最高温度高达110C,它们厌氧,不依赖于太阳光和地表能源,而主要靠深部流体携带的化学能生活。
美国一些宇宙学专家认为,此种生命形态可能在宇宙中许多星体中都存在,而地球上的这些中命形态只不过是整个生命形态的一个分支。因此,人们可以想象在其它星球中寻找 “外星生命”是完全可以成为现实的。 《湖北科技报》99.1.1文/侯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