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防长访问巴基斯坦
Ⅰ 刘亚楼将军故事
刘亚楼将军的故事:
1949年8月1日,刘亚楼首次代表中国出访莫斯科,就取得了苏联的支持和帮助,苏联答应派800多名专家帮助中国初建哈尔滨轰炸机学校。
长春轰炸机学校、锦州驱逐机学校、沈阳驱逐机学校、济南宴简驱逐机学校、北京知御南苑驱逐机学校等6所航校。
1950年1月,刘亚楼跟随周恩来访苏商请苏联派出空军部队、协助加强上海等地防空以及帮助组建中国伞兵等问题。
6月,建立中国第一支航空兵部队,7月7日和7月10日,周恩来连续两次召开国防会议,授权刘亚楼改装、训练、接收苏联飞机,组建中国空军。
(1)中国防长访问巴基斯坦扩展阅读:
1939年,盛世才终于批给了毛泽民四个月的假,让他去苏联治病,恰好与从延安去苏联的刘亚楼等人同行。刘亚楼这次能去苏联,对他自己也是很意外的事情。
因为这次去苏联中的大部分人是去治病的,比如李天佑,那句着名的总预备队不动,就是指他的一纵。
还有后来的四野特纵政委钟赤兵,那句把特纵坦克分队加强在某某方向指的就是钟赤兵的特纵。钟赤兵曾经三次截肢同一条腿,最后靠着独腿走完长征。
长征路上贺子珍曾经为了掩护伤员被飞机轰炸负伤,掩护的伤员就是钟赤兵。和刘亚楼一路的只有卢冬生是身体健康、活蹦乱跳的,因为这俩人派去苏联就是学习的,作为未来的高级指挥员培养。
尤其是刘亚楼,去苏联之前,主席还特意安排他从抗大教育长的位置上到自己身边来做图书管理员,帮自己整理文件,并亲自指导学习。
刘亚楼也对得起这份关心,后来的成长非常快,三大战役打完后总理的计划把他留在总参任作战部长,愿意管事还敢管事的刘亚楼最终选择了空军司令晌猛裤。
Ⅱ 哈尔滨号驱逐舰的交流访问
交流访问:
1、1996年“哈尔滨”号导弹驱逐舰访问俄罗斯。
1996年7月26日至30日,中国海军“哈尔滨”(舷号112)号导弹驱逐舰代表中国海军,在海军北海舰队司令员张定发少将的率领下,抵达俄罗斯远东军港海参崴参加纪念活动。参加活动的还有美国海军“蓝岭”号两栖指挥舰、日本海上自卫队“鞍马”号导弹驱逐舰、韩国海军“清州”号和“马山”号护卫舰。访问期间,中国海军官兵与各国官兵进行了交流活动,并参加了检阅典礼。
此次出访,112舰进入海参崴军港时,在其预定停靠的码头上,已经停靠了美、日、韩等国的军舰,而给我海军112舰留下的只有40米的位置,112舰必须以舰尾靠码头。其它国家的军舰都是由拖船帮助靠上码头的,而112舰却谢绝了该国引水员的好意,以干净利索娴熟的动作稳稳的停靠在了码头上,中国海军高超的技术水平给俄罗斯人民和各国海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1997年“哈尔滨”号等舰访问美洲四国五港。
1997年2月20日至5月28日,中国海军“哈尔滨”号导弹驱逐舰、“珠海”号导弹驱逐舰、“南仓”号补给舰编队出访美国夏威夷和圣迭戈、墨西哥阿卡普尔科、秘鲁卡亚俄和智利瓦尔帕莱索四国五港。
3、2001年5月2日至6月14日,人民海军“哈尔滨”号导弹驱逐舰、“太仓”号综合补给舰编队访问了巴基斯坦、印度两国。
4、2003年俄罗斯军舰访问青岛 中国海军“哈尔滨”号陪访。
2003年9月俄罗斯海军“潘捷列耶夫海军上将”号大型反潜舰对青岛进行为期五天的友好访问。据解放军报报道,该舰由俄太平洋舰队副司令科涅夫·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中将率领,随舰来访官兵共332人。中国海军北海舰队某驱逐舰支队“哈尔滨”号导弹驱逐舰执行海上礼仪并陪访。
5、2007年,由“哈尔滨”号导弹驱逐舰和“洪泽湖”号综合补给舰组成的我海军舰艇编队出访澳大利亚、新西兰。
此次出访的“哈尔滨”号导弹驱逐舰先后三次出访,共访问过8国9港,并与澳大利亚海军进行过联合军事演习;“洪泽湖”号综合补给舰先后6次访问过20个国家22个港口,2001年曾对澳、新两国进行过友好访问。此次两舰组成编队出访,将穿越复杂海区,历时54天,总航程12000多海里,对澳大利亚、新西兰两国3港进行友好访问,并将首次举行三国海军海上联合搜救演习。
另外“哈尔滨”号导弹驱逐舰参加了联合军演:
1、2013年3月4日至8日,“和平―13”多国海上联合军演在巴基斯坦卡拉奇及附近海域举行,中国、巴基斯坦、美国等14个国家参加。
2、2014年5月20至26日,中俄联合军演“海上联合-2014”在东海北部海域进行,“哈尔滨”号导弹驱逐舰作为参演的中方舰艇之一。
舰船简介:
“哈尔滨”号052型导弹驱逐舰,国外称之为“旅沪”级,被誉为:“中华第一舰”。弦号112,为北海舰队旗舰。它是中国海军科研人员在吸收、消化国外引进的先进技术的基础上,于1986年由江南造船厂开始建造,经过八年的建造、试验,1992年年底试航,于1994年列编海军,为中国第二代导弹驱逐舰。2002年,“哈尔滨”号接受了现代化改装,用“鹰击”-82(C-802)换下原来的“鹰击”-81(C-801)反舰导弹,将原来的100毫米炮塔换成了隐身炮塔。
基本数据:
外观尺寸:
全长:142.7米;
全高、全宽:15.1米;
吃水 :5.1米
排水量标准:满载 4200吨
续航能力: 5000海里/15节
人员编制 :军官 40名士兵 190名
动力系统:柴燃联合动力(CODOG)双轴推进两台MTU 12 V 1163 TB83柴油发动机两台LM2500燃气轮机
导弹系统:反舰导弹:8枚“鹰击-1”(C-801),主动雷达寻的,0.9马赫时射程40公里(22海里),或装C-802,射程为120公里(66海里);战斗部重165公斤,掠海飞行。 舰空导弹:在主炮后面装有1座汤姆逊-CSF“响尾蛇”8联装发射架,备弹26枚,无线电指令制导;2.4马赫时射程13公里(7海里);战斗部重14公斤。
火炮系统:
火炮:1座双管100毫米炮,85度仰角,发射率18发/分,射程22公里(12海里),弹重15公斤;4座双管37毫米炮,85度仰角,发射率180发/分,防空射程8.5公里,弹重1.42公斤。
鱼雷:6具324毫米“白头”B515鱼雷发射管(2座三联装);A244S“白头”鱼雷,反潜,主/被动寻的,30节时射程6公里(3.3海里);战斗部重34公斤。
反潜火箭:2具FQF 2500,12管固定发射器。
数据系统:
对抗措施:假目标:2座SRBOC MK36 6管箔条干扰发射器;2座国产26管箔条干扰发射器。
电子支援/电子对抗:侦听和干扰机。
作战数据系统:汤姆逊-CSF TAVITAC,主动数据控制;卫星通讯系统。
雷达:对空搜索:“海鹰”(Hai Ying)或“神眼”(God Eye);G波段。
对空/对海搜索:汤姆逊-CSF TSR 3004“海虎”(Eea Tiger),E/F波段。 对海搜索:国产ESR1;I波段。
导航:1290;I波段。
火控:347G型,I波段(用于反舰导弹和100毫米炮);2个EFR 1“谷灯”(Rice lamp),I波段(用于37毫米炮);汤姆逊-CSF“海狸”(Castor)Ⅱ,I/J波段(用于“响尾蛇”舰空导弹)。
声纳:舰壳声纳;主动搜索和攻击;中频。变深度声纳;主动攻击,中频。
其他:舰载机 2架哈尔滨Z-9A(“海豚”)
Ⅲ 各国的元首出访时,乘坐的专机有战机护航吗
外交无小事,外交关乎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如果一个国家不注重外交,那么这个国家注定不能够融入世界当中,那也就谈不上发展了。既然有外交,那么必然就会涉及到访问,而且出国访问的人一般是重要的人物,这自然马虎不得。因为如果一旦出事,将会造成国际影响,轰动全世界,所以各国的领导出访时,乘坐的专机是有战机护航的。
最后我想说,各个国家的领导出访,乘坐的专机是需要战机护航的,因为体现的是一个安全问题;从大的方面来说,从事任何工作,如果安全得不到保障,那么做任何的事情都是无意义的,因为我国的根本是以人为本,把人民的安全放在第一位的。
Ⅳ 求刘亚楼的简介
刘亚楼(1910.4.8—1965.5.7),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上将;出生于:福建省武平县湘店乡湘洋村人。
在军人生涯中,任职的职位有:班长、排长、连长、营长、支队政委、团政委、师政委、师长、纵队副司令员、锋裤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教育长、东北民主联军参谋长、东北野战军参谋长、东北军区参谋长、四野兵团司令员等职。
战斗经历:先后共参加了文家市战斗、第二次攻打长沙、吉安战斗、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突破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进攻遵义、四渡赤水、夺取泸定桥、直罗镇战役、东征战役、苏联卫国战争、三下江南、四保临江、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抗美援朝等。
新中国成立后,就任于空军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等职位,在全粗基铅面加强空军规模化和正规化建设起了重要作用,使空军部队成为一支训练有素、具有相当规模的重要国防力量。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65年5月7日因病在上海逝世,终年55岁。
(4)中国防长访问巴基斯坦扩展阅读:
对刘亚楼的评价:
毛主席:亚楼一路敢打敢冲,战功卓着。刘亚楼雷厉风行,岩好仗打得不错。[18]刘亚楼当空军司令,很有成绩;
朱德:刘亚楼为“军人标杆”;
林彪:一个刘亚楼顶三个参谋长。
Ⅳ 伊朗为何从来不与中国翻脸
虽然有西方和香港的媒体分析说,美国只是来中国拿东西的,一旦拿不到,后面可定会对中国执行更加严厉的措施和行动。 按照中国传统,来的都是客,既然这些美国的大官们来到中国来,就要充分的给予热情的招待。吃吃喝喝,那是小意思,更重要的是在对话问题上,中国和美国尽量的平起平坐。但是一个非常不对等的现象出现在人们的面前:美国国务卿,相当于中国的总理啊,另外美国的军方人员也非常的多,比如太平洋司令也参加了中国的这次对话。 但是反观中国的参加人员,清一色的文官,没有武将。而此时中国防长却恰巧在巴基斯坦访问。印度心惊,巴国心平——伊朗对中国没有批评本来中国防长访问一个国家,不相关的国家是没有必要猜测的。但是印度看到中国防长访问巴基斯坦,不知道是处于恐惧,还是处于嫉妒,对此事异常的敏感。专门批出大幅的媒体篇幅,介绍中国防长此次访问。 还一再的声明,中国给予巴基斯坦的支援是太多了,从飞机,坦克,到各种各样的武器,中巴关系,已经超过了国与国之间的正常的关系了。印度怎么吃醋,与中国军方确实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反观巴基斯坦,却平静的多。此次除了确定上次谈到的核能合作之外,还将考虑再建,两座核电站的项目。至于其他的就是保密的东西了。我们只能简单的猜测和分析。 就在中国防长访问巴基斯坦的时候,伊朗出乎人意料的开始对制裁伊朗的国家进行了批评。西方更是不在话下了,而对俄罗斯的批评更是罕见。但是批评来批评去,却发现,其中没有中国的影子,为什么?如果说到制裁伊朗的问题,中国也有份,难道是中国没有明确态度,还是有其他的原因?防长,突然之间访问巴基斯坦或许能给个不确切的解释。 中巴,还有多少的军事合作于无声处巴基斯坦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北部是阿富汗,西部是伊朗,南部是印度。中国如果在巴基斯坦驻军,或者通过巴基斯坦创建战争通道,可以说,环巴基斯坦战争圈,都是中国一日可以抵达的战争地点。 也就是说,通过巴基斯坦,中国可以在一天之内,对其周边需要帮助的国家,进行援助,同时还能以巴基斯坦作为隐蔽的场所,而不露声色。可以说,中巴之间的对于未来战争的合作,已经到了非常紧密的地步。这个不仅仅是巴基斯坦国家安全的保证,更是中国应对未来战争的保证。援助伊朗,水路之外只剩下巴基斯坦的陆路一旦伊朗发生不测事件,空中援助的目标太大,实在是无法逃过美国空中之眼。 水路,更是会早早的受到了封锁,所以只有走陆路。陆路就不可能回避巴基斯坦的存在,因为实在没有比这条路更近的道路了。伊朗为何从来不与中国翻脸,那是因为中国是仅有的可以救援伊朗和美国抗衡的。所以,巴基斯坦不但是中国运兵或者支援的战略要冲,更是中国达到国家目的的一个重要的保证。陆路,能够充分的体现出中国军队的本色来。
Ⅵ 南亚大地震时中国是怎么帮的巴基斯坦的
2005年10月8日上午,巴基斯坦北部地区发生强烈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巨大财产损失。
为表达颂蠢并中国政府和人民对巴基斯坦政府和人民的友好情谊以及对灾区人民的慰问,中国政府决定向巴基斯坦政府提供包括现汇和物资在内的620万美元紧急人道主义救灾援助并向巴受灾地区派遣搜救队。商务部已启动对外人道主义紧急救援机制,会同外交部和总参谋部立即展开紧急救援工作。第一批援助物资已于10月9日中午12点启运,预计可在北京时间下午5点运抵伊斯兰堡。
10月9日中午中国援助巴基斯坦的第一批救灾物资随中国国际救援队包机运往巴基斯坦之后,中国政府和军队有关机构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连夜工作,多方组织货源,调集飞机,力争将其余救灾物资尽早交付巴方,第二批救灾物资今天下午在首都机场启运。此批包机运送的物资包括840顶帐篷、7350床棉褥、1670条毛毯和8980条毛巾被等,总重量90吨。今日,商务部也已将100万美元救灾现汇汇出,近日将交付巴方。10月11、12日,有关方面还将组织其它救灾物资陆续运往巴基斯坦。商务部副部长魏建国、巴基斯坦驻华大使萨尔曼.巴希尔及有关方面负责人今天亲临了首都机场启运现场。
在连续两天向巴基斯坦地震灾区提供紧急救灾物资后,我国政府和军队有关机构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连夜工作,多方组织货源,调集飞机,于今天下午18时将第三批援巴紧急救灾物资运往灾区。该批物资为灾区急需的药品和医疗器械,共计3130件,总重量约50吨。今后几天,其它救灾物资还将陆续发往地震灾区。
紧接着中国国防部11日向巴基斯坦国防部捐赠10万美元现汇,用于巴基斯坦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张春祥、武官李孟言当天在巴国防部向巴国防部长伊克巴尔转交了一张总额10万美元的现汇支票。中国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曹刚川上将已于9日向伊克巴尔致慰问电,代表中国国防部和中国军队对巴人民和军队在此次地震中遭受的巨大损失表示慰问。据悉,中国国防部和中国军队已会同有关部门积极开展了对巴的紧急救援工作。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孔泉十一日在例行记者会上介绍说,中国政府向巴基斯坦地震灾区派出的国际救援队十日已经开始紧张救援工作,将继续积极配合巴方的救援行动。孔泉说,中国国际救援队在当地开展了有效的工作,发现了三名幸存者,并救出了一人,对十余名伤员进行了初步治疗。
巴基斯坦北部地区八日发生强烈地震,并波及印度和阿富汗。孔泉说,地震发生当日,中国领导人向巴基斯坦和印度发去慰问电,中国政府档嫌即决定向巴派出救援队,并提供价值六百二十万美元的紧急援助。前两批救援物资已运抵巴基斯坦首都。关于中国将如何提供进一步援助,孔泉表示,中方将首先落实六百余万美元的紧急援助,根据巴方需求,调整物资内容,并确保及时运达。
另悉,中国红十字会已决定向巴基斯坦红新月会提供十万美元救助金,一批灾区急需的救助物资也将于近日启运。同时,中国红十字会还向印度红十字会提供五万美元救助金。
2005年10月11日,我国政府向巴基斯坦政府提供的第三批地震救援物资共2840箱46吨药品和医疗器械,已通过伊尔76包机于11日当地时间23:00时运抵伊斯兰堡。巴联邦内阁助理秘书法卢克∙西迪克∙拉那和马长林参赞分别代表各自政府在伊斯兰堡国际机场进行了物资交接。拉那对中国政府和人民在巴基斯坦患难之际雪中送炭表示衷心感谢,并告巴政府将立即着手上述药品和医疗器械的转运工作,以缓解灾区医疗困难。
北京飞控中心报道组:当地时间2005年10月12日上午8时,在巴基斯坦巴拉科特镇重灾区开展国际人道主义救援行动的中国国际救援队在国旗下列队。
2005年10月13日,中国政府向巴基斯坦政府提供的第四批紧急救灾物资已于当天19:40时运往伊斯兰堡。当天运送的物资包括帐篷620顶,毛毯2000条,床单18000条,总重量约49吨。
就中国向巴基斯坦地震灾区提供援助,巴总统穆沙拉夫、总理阿齐兹及全体内阁成员11日委托外交国务秘书里亚兹通过中国驻巴大使张春祥向中国领导人表示感谢。里亚兹说:“总统和总理对我说,‘在巴基斯坦人民最困难的时刻,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给予巴基野迹斯坦慷慨、宝贵和及时的援助,大大增强了巴基斯坦人民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信心,巴基斯坦人民将永远牢记中国人民的友谊和援助。’”
2005年10月11日 中国国际救援队活跃在巴基斯坦地震灾区 10月11日,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以北120公里的巴拉考特,中国国际救援队队员在休整。巴拉考特紧挨震中,4万多人口中有超过1万人在地震中死亡。中国国际救援队于10日抵达这里之后,随即展开救援工作,已从废墟中救出2人。正在巴基斯坦执行救援任务的中国国际救援队领队、国家地震局副局长赵和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中国国际救援队是第一支到达灾区的国际救援队伍。自当地时间10日下午抵达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后,队员们已经连续奋战了几十个小时。截至目前,医疗队已救助了200多名灾区的伤员。”
2005年10月13日,张春祥大使和巴联邦内阁秘书埃迦兹·拉西姆在伊斯兰堡举行了我国政府向巴基斯坦政府提供100万美元紧急救灾现汇援助的交接仪式,并分别代表各自政府签署了交接证书。出席仪式的还有巴联邦内阁辅秘萨伊德·亚信·阿赫迈德和马长林参赞等。
拉西姆对中国政府在巴基斯坦遭遇此次严重地震灾害之际及时提供大量人道主义援助表示衷心感谢,中方提供的救灾物资已火速运往灾区,以解燃眉之急。这100万美元现汇,也将通过总统救灾基金帐户投入抗震救灾中。
张大使表示,中国政府和人民对巴基斯坦遭受严重地震灾害高度关注,对巴基斯坦人民遭受生命和财产损失深表同情。中巴乃患难之交,中国政府在第一时间向巴基斯坦政府提供了620万美元紧急救灾援助,再次体现了中国政府和人民对巴基斯坦政府和人民的兄弟般情谊,中方将全力支持巴政府抗震救灾,祝愿巴方早日战胜灾难,重建家园,恢复生产。
中国国际救援队13日调整了行动方针,进一步加大了医疗和卫生防疫方面的力度,并派出3个医疗组前往灾区巡诊。据中国救援队医疗组负责人彭碧波说,到目前为止,灾区还没有发现疫情,但救援队已经开始加强对流行病的监测。
2005年10月14日巴《国民报》报道,国务委员唐家璇专程到巴基斯坦驻华使馆,对巴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表示哀悼和慰问,承诺将向巴地震灾民提供更多的财政和物资援助。他表示,中国政府和人民将提供所有可能的财政和物资援助,继续参与巴地震灾区的救灾行动。
2005年10月19日,我国在巴各企业及员工也纷纷慷慨解囊献爱心、送温暖。据统计,在伊斯兰堡和拉合尔两地的我国28家企业,总计已捐款捐物2528.945万卢比(相当于42.15万美元),其中数华为公司行动最快,捐款最多,达1830万卢比(30.5万美元),表现最为突出,其次为中兴公司200万卢比(约3.3万美元),在巴从事核电站项目建设的中原工程公司联合3家合作伙伴共计捐赠309.56万卢比(5.16万美元),东方物理勘探公司(中油物探局)从其工作现场抽调了灾区最紧缺、最急需的一批帐篷、行军床、被褥等价值17万卢比的物品,自行派卡车直接送往巴北部地区救灾,受到巴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赞赏,体现了我国企业及其员工们的良好精神风貌。
另外,我国政府向巴基斯坦政府提供的第五批地震救援物资200台1KW汽油发电机、600台3KW汽油发电机、12台26KW柴油发电机、312盏应急灯和3200个水桶,已通过伊尔76包机于2005年14日当地时间14:25时运抵伊斯兰堡。巴联邦内阁助理秘书阿卜杜∙雷赫曼和马长林参赞分别代表各自政府在伊斯兰堡国际机场进行了物资交接。雷赫曼代表巴政府签收了该批救援物资。
2005年10月19日20时34分,中国政府向巴基斯坦政府提供的第9批地震紧急救灾物资从天津机场启运,运往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至此,中国政府向巴基斯坦地震灾区提供的620万美元的紧急援助工作已全部顺利完成。
在此次巴基斯坦地震救援工作中,中国政府是提供援助时间最早、数额最大的国家之一。地震发生第二天,中国政府即组织并迅速将第一批援助物资运往巴灾区,至10月19日最后一批物资启运,中国共提供了9批总价值520万美元的紧急救灾物资。这批援助物资包括毛毯25,330条,毛巾被23,980条,床单38,000条,帐篷2,310顶,发电机1,312台,棉褥7,350条,以及药品、医疗器械、应急灯、净水设备和纯净水等,都是灾区急需的物资。物资总重量为392.7吨,总体积1552立方米,共分8架次先后从中国的北京、石家庄、天津等地运往巴灾区。此外,中国政府还向巴政府提供了100万美元的现汇援助。
我国向巴提供的紧急物资和现汇援助,受到巴政府、巴受灾地区民众的高度评价。在我第二批援助物资启运时,巴驻华大使萨尔曼•巴希尔亲自到启运现场,他在机场接受记者采访时动情地说,中国是第一批向巴提供援助的国家,特别感谢巴基斯坦的好邻居、友好的中国人民、中国政府和中国领导人。在巴患难之际,中国政府和人民及时、宝贵和慷慨的支援,再次充分显示了巴中特殊友谊和两国久经考验的全天候友好合作关系。巴灾区普通民众纷纷赞扬说,友好的中国政府和人民总是在巴最需要帮助的情况下第一个向巴施以援手,能为有中国这样的好兄弟感到自豪。
为帮助巴受灾地区做好灾后重建工作,使受灾地区人民尽早恢复生产和生活,2005年10月31日,由商务部部长助理陈健为团长的中国政府代表团启程经新疆赴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将与巴政府有关方面共同商议中国政府帮助和参与巴灾后重建事宜。代表团由商务部、外交部、财政部、建设部、交通部、民政部、国家地震局、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部门的官员和专家组成。代表团将赴灾区进行实地慰问和考察。代表团中的抗震、防灾、建筑规划等方面的专家在代表团离巴后还将在巴工作一段时间,就中方参与重建工作进行详细技术考察。
为落实中国政府对巴基斯坦地震灾区继续提供援助的承诺,10月31日20时40分,中国政府再次向巴基斯坦政府提供的一批紧急救灾物资在北京首都机场启运。此批物资包括帐篷600顶,棉被和棉褥各12000条,总重量约103吨。其余救灾物资将于近日陆续发往巴地震灾区。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zt_nydz/subject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