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访问
‘壹’ 爱是恒久忍耐……凡事相信 凡事包容 凡事盼望 凡事忍耐 我要全文 出自第几章
全文: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久不止息。
出自《圣经》中《哥林多前书》第13章。
《哥林多前书》是一本”问题专着“,因为保罗在书信中处理教会在邪恶的哥林多城所遇上的各种问题。昔日在哥林多教会所发生的问题,也正是今日各处教会经常发生的问题;
诸如:拥戴不同的属灵领袖、包容信徒的败坏行为(例如包容同性恋者)、高唱个人自由主义、信徒中的离婚率普遍增高、女权主义的思想侵入教会忽略主的晚餐、盲目追求灵恩(例如追求说方言和神医)、现代化信仰主义(例如否认或歪曲圣经中的一些事迹)等等,
使得今日教会的灵性水平相当低落,信徒们听道而不行道,把加入教会并参与教会中的各种活动当作余兴节目。对于以上所述的种种问题和现象,使徒保罗给了我们非常精辟的见解。故此,这书信正是教会现今内外交困时至为需要的答案。
(1)保罗访问扩展阅读:
《哥林多前书》的写作历史背景:
公元51年左右(相当于东汉光武帝中兴汉室,平定西域之时),保罗来到建立不到百年的哥林多新城,在这个崇拜物质、性欲和偶像(该城以爱神庙的妓女闻名西方世界,她们共有千余人)的东欧商业城市哥林多建立一个新的教会。
教会里的信徒,单纯、软弱、身世低微、受人轻视,还有倍尝苦难的奴隶。尊贵和有能力的不多,但都在基督里成为新造的人,互称兄弟姐妹。
教会处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新的不分种族,以饶恕代替仇恨,崇尚圣洁的道德规范,与讲究阶级,放纵肉体的旧行为模式有了冲突,而犹太人持守律法的传统和基督徒所享的新自由,其间也多有争执。
希腊属世的文化和一种属灵的“说方言”的热情,同时在教会中激荡。保罗离开哥林多不久,便听到教会出问题的消息,近两千年后的今天,这些问题不少仍在教会中出现。保罗对这个富有恩赐但尚在“吃奶”阶段的年轻教会,写了他所有书信中最长的一篇。
在哥林多,保罗写了着名的《罗马书》,在信的开头他痛心地指出了当地人的堕落。保罗在这里平时和虔城的亚居拉、百基拉夫妇同住,同制帐棚,安息日则到会堂讲道,劝化犹太人和希腊人。
保罗在哥林多宣教长达18个月,收效甚大,福音以哥林多为中心传至亚该亚行省其它地区。保罗离开不久,亚波罗接替了他的事工。之后,保罗又两次访问哥林多。
《哥林多前书》共16章,为保罗在以弗所宣教时所着。保罗针对当时哥林多教会的派系之争及乱伦行为,痛斥派系斗争不当,申斥乱伦之罪和说明婚姻、吃祭物、死人复活、爱心及敬拜规范等问题。
‘贰’ 使徒保罗三次布道的中心分别是哪里
第一次宣教之旅:保罗和巴拿巴在安提阿受圣灵分派,由教会差往小亚西亚,主要在加拉太的几个城市——别加、彼西底的安提阿、以哥念、路司得和特庇。保罗向犹太人作见证,但他的事工亦逐渐转向外邦人。许多人接受了福音,但也有许多人拒绝接受。保罗回到安提阿,报告神所行的大能奇事以及外邦人满有信心的回应。
第二次宣教旅程:保罗因着马可的事情和巴拿巴分开,保罗带着西拉首先访问了早先在各地建立的教会,后来保罗在特罗亚得着神的呼召,要他去马其顿、希腊、及欧洲边界。保罗的事工大多在腓立比、帖撒罗尼迦、庇哩亚、雅典进行。在雅典他还向希腊人传道。这第二次旅程的最后一站是希腊的哥林多。虽然有严酷的逼迫,但这趟旅程使福音更为广传,硕果累累。
第三次宣教旅程由安提阿开始,重点在以弗所,保罗花了将近三年的时间在那里教导、传讲福音。从那儿他又再次探访第二次旅程时在马其顿和加拉太建立的教会。他不顾众人的阻拦,要到耶路撒冷去,临行前召集以弗所的长老到米利都接受他的训诲。
保罗的旅行布道确立了保罗为外邦人的主要使徒,并且藉着圣灵的带领把福音传到了欧洲,由此我们看到福音的大使命已经由顺服神的人靠着神的大能开始得以成就。基督在地上的工作藉着他的教会得以继续。
‘叁’ 罗马教皇什么时候访问古巴的
卡斯特罗邀请罗马教皇访古,是他外交上的一个重大突破。1998年1月21日至25日,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应邀访问了古巴,教皇的到访为卡斯特罗大增光彩。
‘肆’ 保罗在写给腓力比教会书信后出监狱了吗
感谢神!
保罗在罗马监狱里写完《腓立比书》之后,从监狱里获得释放(腓1:25,2:24,提后4:16-17),之后又访问了马其顿和其他地区(提后4:20)。
愿神祝福你!
‘伍’ 保罗英文怎么读
保罗(Paul)的英文读音:[pɔ:l]
例句:
1、Iwishthattoo.ButlittlePaul,ifgrandpawere here,hewould havenotseenyoulike this.
我也希望这样,但是小保罗,如果爷爷在这,他也不希望看到你现在的样子。
2、Paul said, "I want you to understand what really matters.
保罗说:“我要你们了解什么是真正重要的。”
3、Paul is the first millionaire of us all.
保罗是我们中的第一个百万富翁。
(5)保罗访问扩展阅读
相关句子:
1、After a good night's sleep, Paul said he was raring to go.
睡了一夜好觉后,保罗说他已经迫不及待了。
2、After going over the Col de Vars, the route passes through St-Paul-sur-Ubaye.
这条道越过瓦尔山口之后,穿过于拜河畔圣保罗。
3、Pope John Paul received a rapturous reception when he visited East Timor.
在访问东帝汶期间,教皇约翰·保罗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陆’ 教友司提反殉道,保罗传教建奇功的故事是什么样的
初期教会实行集体生活,凡物公有,许多信徒自愿变卖家产,捐献给教会使用,教会势力日渐发展。犹太教大祭司非常害怕,他指使人到处抓捕耶稣门徒,并送进监狱关押。可是被抓的门徒常常被天使救出,继续进殿讲道。大祭司和守殿官吏感到惊奇,便把抓到的门徒带到犹太教公会审问,彼得出面据理力争,激怒了长官,要杀害众门徒。一位名叫迦玛列的法利赛教法师规劝说:“我劝你们随他们的便吧,不要干预他们的活动,如果他们的所作所为出于常人,必自败坏;如果出于上帝,你们也无法阻挡,反而会亵渎神圣。”
长官们听了,觉得此话有理,责打他们后便释放了。
由于信徒猛增,又是集体生活,许多事务处理不了,十二门徒便主持召开了门徒大会。会上宣布:为了让门徒们专心传教,要大家推选出七名公正廉洁、聪明智慧、充满圣灵的人,负责教务工作。大家一致推选出司提反、腓利、伯罗哥罗、尼迦挪、提门、巴米拿和尼哥拉等七名受众人拥护的好信徒,由司提反任领导。门徒祈祷后,把手按在这七个人头上,确认了他们的职务。
司提反不仅是个精明机智、办事公道、工作能力很强的人,而且在讲经传道中一贯表现出色,常常与不信者和反对派进行辩论,辩论中思想敏锐,口齿伶俐,“以智慧和圣灵说话”,舌战众人,赢得胜利。被他斗败的人(反对派)自然憎恨他,他们诬告他亵渎圣灵,煽动民众反对他,又怂恿犹太当局抓他到公会受审。
面对审判长和众人,司提反从容不迫,侃侃而谈,通俗易懂地大讲以色列的历史:从上帝如何把他们的祖先从埃及救出,又如何让摩西带领他们穿过旷野来到应许之地。提醒众人,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有什么本事,而是出于上帝仁慈的爱心。他还娓娓动听地道来:上帝派约书亚、大卫、所罗门以及众先知来到世上,为的是指导以色列人过着上帝满意的生活,但统治者们不听先知的话,违背律法,弃善从恶,而且对每位先知都进行迫害!最后斥责他们说:“你们杀了预告那义人要来的先知,又把那义人卖了,杀了,你们必将受到上帝的惩罚。”
公会的权贵们听了,怒火中烧,恨得咬牙切齿,司提反却镇静地举头望天:“看那,我看见天开了,人子站在上帝的左边!”这席话更加激怒了那些犹太人,他们气愤地大喊大叫,一拥而上,不顾司提反的抗议,抓住他往城外拖,用石头打他。
司提反义无反顾,大义凛然,祈祷上天,说:“我主耶稣啊,请接受我的灵魂吧!”接着,他仰望苍天,双脚跪下,大声祷告说:“主啊,请你发慈悲赦免民众,不要归罪于他们!”说完,便死去了。就这样,司提反成为基督教历史上的第一个殉难者。
正当那些犹太人的打手们大打出手,甩掉外衣,凶狠地围着司提反扔石头时,旁边站着一个青年为他们看管衣服,同时呐喊助威,他的名字叫扫罗(后改名保罗)。
这个青年出生在罗马帝国大数城,拥有罗马国籍,但祖籍仍属犹太血统。他是个富有家庭的孩子,从小就被送到耶路撒冷城受教育,他熟读犹太的经典和律法,对古希腊哲学和宗教也有所研究。由于他的祖辈是犹太人,因此,他在大祭司和犹太当局大肆镇压、迫害耶稣门徒的行动中,表现得分外狂热和忠诚,经常带人到处搜索门徒的家,捉拿信徒入狱,还主动要求带人到大马士革去搜捕逃到当地的耶稣门徒。
当扫罗少年得志更猖狂,洋洋得意来到大马士革附近时,忽然天上发出耀眼的亮光,光芒四射,扫罗扑倒在地,听见有责问声传来:“扫罗,扫罗,你为什么要逼迫我,你用脚踢刺是很难的!”
扫罗吓得魂不附体,忙问:“主啊!你是谁?”
那声音回答:“我是你们所逼迫的耶稣。”
扫罗战战兢兢地问:“主啊,你要我做什么?”
“进城去,那里有人会告诉你应该做的事。”那声音回答。
与扫罗一起的人只听见声音,却看不见人,也说不出话来。耶稣离去后,他们才醒悟过来,把扫罗扶起,发现他什么也看不见了,便牵着他的手,引他走进大马士革。
吓坏了的扫罗进入大马士革之后,眼睛也瞎了,他一连三天不吃不喝,忧心忡忡地向上帝祷告。耶稣见了,便在异象中对信徒拿尼亚显现,说:“往大街上去,到犹大家里找大数人扫罗,他正在祈祷,你把手按在他头上,恢复他的视力。”
拿尼亚敬拜说:“主啊,我听说这人在耶路撒冷迫害你的门徒,这次他带人来大马士革,就是为了逮捕你的门徒,你还施恩予他么?”
“是的,你去吧,不要害怕,他是我挑选的要到外邦宣扬我名的人。我还要告诉你,为了宣扬我的名,他必遭受更多的苦难。”耶稣回答。
拿尼亚受耶稣的差遣,找到扫罗的住处,把手放在他头上,说:“扫罗兄弟,我是耶稣派来给你治眼睛的人,他还要我传给你圣灵。”
扫罗顿时感到自己充满圣灵,眼睛上好像有鳞片掉下来,立即见到光明,恢复了健康,他接受了施洗,成为耶稣的信徒,一改到大马士革的初衷,在犹太会堂大力宣讲耶稣是基督。
扫罗的突然变化,使犹太人十分诧异,前几天还是极力反对耶稣,主动前来要求各会堂帮助他抓捕耶稣门徒的特使,几天后,怎么就摇身一变,极力证明耶稣是基督,完全站到耶稣一边去了呢?于是,犹太人对他转友为敌,仇恨有加。有一次还设计在城门杀害他,幸而得到门徒的帮助,把他放在筐子里从城墙上吊下,他才得以逃脱。
在白色恐怖下,耶稣的信徒们被迫离开耶路撒冷,分散在犹大和撒玛利亚各处传教,使主的福音传播得更为广泛。腓利在撒玛利亚传道取得很大进展,彼得和约翰急忙赶去,及时为众人施洗。当地有一个以行邪术为生的人叫西门,他愿意出资买下门徒“按手便降圣灵”的奇能。彼得严辞拒绝,痛斥他:“你心术不正,上帝的恩赐岂能用金钱买到!”
扫罗在阿拉伯旷野隐居了一段时间之后,他来到耶路撒冷,找到门徒巴拉巴。巴拉巴带扫罗去见彼得等教会领导,解说他皈依的经过,门徒们听了很高兴,赞颂大能大德的耶稣基督,竟化敌为友,让他们多了一个忠实的伙伴。扫罗和他们一起在耶路撒冷传教,使犹太权贵大为吃惊,感到极大的恐慌,大有置扫罗于死地之意。为避免敌人的迫害,耶路撒冷教会决定送他回大数家乡,扫罗在那里虔心祈祷,研究经学,为日后的传教事业作好各种准备。
后来,因为四处逃散的耶稣门徒集中在安提阿宣传福音,卓有成效。耶路撒冷教会便派遣巴拉巴前往主持工作,巴拉巴在大数找到扫罗一道同行,他们在安提阿传教一年,获得众民的信赖,威信甚高,安提阿人开始把耶稣的门徒,正式称为基督徒,从此便有了这一称呼,一直流传至今。
扫罗受圣灵指引,决定与巴拉巴一起向异域传播福音。临行前,扫罗更名为保罗,并以扫罗之名号,罗马公民之身分,挑起了向外邦传经布道的重任,被称为“外邦人的信徒”,与十二门徒齐名。
保罗和巴拉巴两人从安提阿出发,第一次旅行布道,途经撒拉米、帕弗、别加、彼西底等地。保罗向人们讲述以色列的历史、耶稣在世时所行的神迹和奇迹,吸引着众多听众,得到大家的好评和拥护,信徒猛增。但是,犹太人勾结当地权贵,为难他们,甚至将他们驱逐出境。这些挫折都没有削弱他们的斗志,他们又到彼底西、旁非利亚、亚大利等地,一路风尘,一路宣讲,从未停止传播福音,建立教会。
当教会内部围绕着“外邦信徒入教是否必须割礼”等问题发生分歧和争议时,他俩回到耶路撒冷开会。会上,彼得重申上帝对外邦人的宽容和恩惠的教诲,保罗和巴拉巴介绍了他俩在外邦传教时的所见所闻以及亲身经历。最后,保罗的观点为大家所认同,决定不强迫外邦人遵守律法,但入教者不得崇拜偶像,不得吃带血的肉,不得淫乱。这些决定都以信函方式,被保罗及其他门徒送往各地教会。
保罗第二次旅行传道是与西拉同行,先后去到特庇、路司得、每西亚、特罗亚,又渡过爱琴海,进入欧洲大陆。
他俩在马其顿城腓立比治病行善时,被当地政府强行抓走,关进了牢房。保罗和西拉在半夜唱诗颂经,做祷告,赞美上帝,囚徒们觉得挺新鲜,大家侧耳细听。忽然,一阵震动平地而来,所有的牢门“哗啦啦”全部大开,所有囚徒的锁链也都“嘶啦啦”松开。被惊醒的守牢士兵以为犯人全部逃走,吓得拔刀自刎,被保罗及时制止,叫他们不要害怕。见到保罗、西拉都在,守牢士兵俯伏下跪,拜谢两人,并邀请他们到家里指点迷津。这天夜里,守牢士兵全家接受施洗,成为信徒。天亮后,士兵向长官汇报了半夜发生的事情,长官释放了他俩。因为他们是罗马公民,长官还连忙赔礼道歉,护送他们出城。他俩又经以弗所、撒玛利亚和耶路撒冷,再回到叙利亚的安提阿。
保罗第三次旅行传道,除了传播福音外,主要是访问加拉太各教会和他在第二次旅行传道时建立的新教会,并接受他们为耶路撒冷教会的捐款。
这三次长途旅行布道,保罗历经风险,饱尝艰辛,发展信徒,创建教会,还写过许多书信,第一个将上帝的福音,传到马其顿及欧洲大陆,成为初期基督教会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保罗完成三次旅行布道后,又回到耶路撒冷。他带人去洁净圣殿,被犹太教会指责为亵渎圣灵,又被捕入狱。当他发现犹太人决心杀害他时,便立即声明自己是罗马公民,有权向罗马当局上诉。这时,罗马千夫长闻讯带兵赶来,带走了他,秘密押送省府。两年后,新任总督应许他到罗马上诉,并安排船只,把他押送罗马。天有不测风云,在保罗乘船去罗马的途中,遇上大风浪,船只沉没,他们在海上漂流了14天,才登上小岛逃生。
保罗到了罗马,受到当地基督徒的热烈欢迎,由于他没有触犯罗马法律,当地有关部门允许他戴着锁链,住在自己租借的房子里,他便利用一切机会宣扬主的福音。两年后他被释放,获得自由。
保罗的晚年大半在狱中度过。大约在公元63年,保罗返回小亚细亚,访问他所建立的教会;大约66年,保罗再次被捕,被送往罗马;公元67年,罗马皇帝尼禄迫害教会时,保罗在罗马殉道。
‘柒’ 保罗的第四次旅行布道是什么时候发生的
官方记载只有三次呀...
第一次:约从公元45年起,保罗由巴拿巴和马可陪同,从安提阿出发,访问了塞浦路斯岛,并经居比路到小亚西亚中心的加拉太省(Galatia)的几个主要城市,在那一带建立了教会。期间他们遭到过犹太人的迫害,也碰到了守摩西律法和犹太仪礼同接受福音的关系问题,尤其是非犹太人如何接受福音加入教会的问题。这在耶路撒冷会议上得到了解决。
第二次:在耶路撒冷会议后不久,约从公元50年起。保罗由西拉陪同,再度访问了他早先建立的教会。这个时期主要向希腊传福音。当时,圣灵禁止他们在亚西亚讲道,保罗就穿过小亚细亚的西部地区来到特罗亚(Troas),后来听到了马其顿的呼声(参徒第16章),保罗就乘船到马其顿,那是他第一次踏上欧洲的疆土。于是他们将福音初次传入了欧洲,并且大有果效。他们在那里建立了腓立比和帖撒罗尼迦的教会,也在庇哩亚和西方文明的诞生地雅典传道。在哥林多他们不仅建立了教会,住了两年,并且保罗还写了几封书信(帖前后,加)。
保罗和西拉展开第二次布道旅程,探访保罗先前曾在那里传道的城市。这次他们不走海路而是由陆路出发,沿罗马大路前行,经过基利家和基利家隘口──通过陶鲁山的峡谷,然后向西北行到特庇、路司得和以哥念。圣灵叫他们不要去亚西亚,他们便转向北去庇推尼;但圣灵又阻止他们去那里,他们便向西越过每西亚,到达特罗亚城。
第三次:约从公元54年至57年,保罗从哥林多回安提阿一段时间后又进行旅行布道,保罗再次到以弗所,当时那里的教会根基已经稳固。他在那里住了三年,并以此为中心努力巩固各地教会,从而使以弗所成为了当时亚西亚最大的布道中心。保罗离开以弗所后又重访了马其顿和亚该亚各教会,并写了重要的哥林多书和罗马书。此后他打算去西班牙,其间为了加强各地区教会之间的肢体关系,保罗约在公元58年春先到了耶路撒冷。然而,保罗在耶路撒冷却遭到一些犹太人的反对,并被罗马帝国当局逮捕,于是他在该撒利亚被囚两年后又被解往罗马坐监两年。保罗约在公元60年到达罗马,当时有路加等陪伴他(徒28:30)。保罗抵达罗马后,必须等候审判,在那段时间中,他获得了向罗马人传福音的机会。虽然当时有百般困苦,但他仍与教会联系,从罗马书中,可见保罗与住在罗马的信徒领袖已很熟悉。他在那里还写成了一些书信(弗、西、门、腓)。但是,自罗马皇帝尼禄开始迫害基督教(64年)之后,就再也没有任何有关保罗的消息了。
PS:据说,公元64年保罗在尼禄迫害时殉道,也有记录说保罗在两年后被释放,后到西班牙去传福音。(这也许可能是第四次)
‘捌’ 谁知道邓丽君的法国男友,现在在哪里,结婚了吗是否拜祭过丽君。
邓丽君的法国男友
认识邓丽君以前是搞摄影工作的,和君走到一起后便是君的“个人专属摄影师”了`
`后来,邓丽君和跟法籍男友保罗走在了一起,但张俐敏认为,即使那时,邓丽君也不曾快乐过。邓丽君的好友何俐俐也认为,保罗只是一个伴,邓丽君从未打算与他结婚,她最爱的还是郭孔丞。“只可惜她太重视自己的表演事业,才和美好的姻缘一再错过。”何俐俐最怕邓丽君寂寞,也知道邓丽君不喜欢一个人孤独过日子,那一段时间,她就热心地帮邓丽君安排过三次相亲,对象都是香港知名商界人士。但据何俐俐回忆:“不过对方要求她退出演艺圈,她始终做不到,她太爱这个行业了,所以这几段姻缘都没有结果。”
邓丽君在1990年旅居法国,也就在这时,她那颗漂泊的心灵再度找到了港口。邓丽君生命中的最后的情人是比她小15岁的法国摄影师史蒂芬·保罗(Steven Peul)。
史蒂芬·保罗,法国人,全名史蒂芬·丹尼尔·拉斐尔·保罗,1995年9月才满28岁。他是家中独子,父亲名纪勒里,从小居住在法国北部诺曼第省。他原来是搞音乐的,还会作曲,但因为特别喜欢摄影,就到巴黎唐人区当了一名摄影师。他身材瘦高,常将长发在脑后扎成马尾辫,一副典型的现代青年打扮。
移居法国的邓丽君希望在异国的土地上由绚烂走向平静,过着平凡人的生活。因此,她在法国很不原意与当地华人交往,她所交往的朋友都很单纯,与她来往最密切的朋友是好友林青霞介绍的经营“新敦煌”酒楼的沈云。
邓丽君就在沈云开的“新敦煌”酒楼认识了保罗。保罗当时住在巴黎唐人区(19号)的一间酒楼上。两人相识,谈得相当投机。不久,因工作需要,邓丽君就请到了当时的自由摄影师保罗帮忙拍照,两人因此而结识、相恋。保罗由此而成为邓丽君的私人助理,负责她的照片与录影带的摄制。
1992年初,保罗陪着邓丽君返台过年。这是保罗第一次在台湾公开场合现身。当时媒体只是注意倒保罗身高约一米八,扎辫子、戴耳环,但并没有特别留意这个人。当邓丽君出现在“中华电视台”时,保罗手上拎着她的随身物品和大衣,传媒发现这个高大的年轻人很像个护花使者。
对于邓丽君选择外国人而且不是华人的男士作为交往对象,邓家人的解释是,主要是过去感情受过的创伤,邓丽君觉得与中国以及华人男性交往容易受到伤害。 “与中国男性交往容易受伤害”,这却是一位饱经沧桑的中国女性的真实感触。
邓丽君逝世后,保罗极为痛苦,一方面是遭受失去爱人的沉重打击,另一方面又要蒙受许多不白之冤而不被世人理解。邓家人对保罗在邓丽君病发时不在她的身边而极为不满;许多报刊杂志都是有关他的负面报道,媒体攻击保罗对邓丽君的感情,甚至怀疑他与邓丽君的爱情,有些报章故意用一些含糊不清的表述方式来贬低他对邓丽君的感情;诸多歌迷对保罗很有看法,有些男歌迷还咬牙切齿地说,邓丽君的死,保罗应该负全部责任,甚至还传出,歌迷中有人想通过黑社会势力报复保罗。
最后的缠绵在邓丽君过世后,保罗只是惊鸿一瞥地在灵堂前出现,随即就因媒体的重重包围而匆匆离去。那天,在灵堂关闭的最后一刻,保罗身穿一袭黑色衬衫长裤和米白西装,戴着墨镜,面容憔悴,脸色苍白,带着数百朵鲜红鲜红的玫瑰。在邓丽君生前好友张玉玲的陪同下,出现了。原本已经平静下来的灵堂顿时又沸腾起来。记者们互相拥挤,纷纷拍照。保罗则被围了个水泄不通,被追问个不停,他自己则一言不发。
保罗默默地走到邓丽君灵前,脸上的两行清泪,道尽了他的哀心。他从衣袋里掏出了两封信,信封用法文书写,一封上写着“给我的最爱,永远的遗憾,史蒂芬·保罗”,另一封上则写着“丽君我的爱,你的离去,是我今生最大的遗憾”。他在灵堂前双手合十,默默地哀悼了一会儿,又点燃了两盏精致的小蜡烛,并在邓丽君的遗嘱前,轻轻放下一串粉红色珍珠项链。项链的坠子,是白玉的十字架。
最爱的人逝世以后,保罗每天生活在回忆中。在香港,他不是躲在赤柱旧居里避不见人,就是开车到自己曾经和邓丽君留下足迹的地方追忆感怀,甚至是呆在海边,一坐就是一整天。甜蜜而忧伤的回忆充溢在他的心间。
邓丽君的去世给保罗带来的压力极为巨大,邓家人的冷漠,歌迷们的怨恨,舆论界的诋毁,这位不足30岁的青年全部承受了下来了,他沉默着、忍受着,等待着他心爱的人永远安息。
在邓丽君逝世一年后,从不接受媒体采访的保罗,意外地接受了香港“亚视”专访,并亲自上电视自曝与邓丽君相识相恋的种种。他说,他们之间是真正的爱情故事。他爱邓丽君那颗善良的心,她的温柔和爱心。或许是未能在爱人病发时陪伴在身旁,以致她延误急救的遗憾深深烙在心坎,保罗在访问中一再强调,五年来他和邓丽君是形影不离、时刻相对。谈到邓丽君过世后的心情,他说:“自从她去世,每回听到她的歌声我都想哭,这一年里,我挣扎得好辛苦,我承认我在逃避现实,所以只能把自己锁在屋子里。除了这样,我不知道可以做什么。”问及他对未来的打算,他神情木然地表示“需要时间平复”,并且对未来也没有任何计划。至于是否去祭拜女友,保罗毫不犹豫地表示会去,“但不会在她的忌日,我会选择一些没人留意的时间去,我对她的感情毋须别人的见证。”
1995年后有整整的三年时间,保罗浑浑噩噩地住在香港赤柱别墅里。他的种种状况,邓丽君的家人慢慢也理解了,他们希望他早点找个工作,也曾经好几次劝他过去的就过去了,更是催促他回法国过正常的日子,直到1998年保罗才决定返国。
保罗悄悄而来,旋即悄悄而走,带来的是一份伤情的哀思,带走的是一生最大的遗憾。
‘玖’ 保罗·莫里哀乐团的保罗年表
1925年3月4日,保罗-莫里哀诞生于法国南部马思圣街15号旧港尤波而附近。在四兄弟之中,他排行老幺。他的父亲除服务于当时的邮局之外,也从事业余的音乐活动。4岁时,保罗-莫里哀开始弹奏钢琴;5岁时,他的音乐才华受到家人的注意。10岁开始进入马赛国立音乐院研习4年正统音乐,并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马赛音乐院毕业之后,保罗 -莫里哀立志要成为古典音乐会上的钢琴演奏家。后因迷上当时流行的爵士乐,而改变此雄心大志。17岁时,其自组乐团开始在欧洲各地巡回演奏。他的音乐才华被巴克雷|(Barca)唱片公司总裁发掘,邀他为该公司旗下的首席歌星,担任录音伴奏。
曾分别为法国着名的歌星夏而-亚兹纳弗(C.Aznayour)、米洛依-马缔欧 (M.Mathieo)、达莉妲(Dida)及莫利斯-西瓦利耶(M.Chevaier)…等作曲、伴奏。除为歌星伴奏外,他也写过多首当时曾流行的歌曲,如《怀念的约会》(Rendez-Vous Au avandou)、《赌命》(Sur Ma Vir)、《浪漫行程》(a ongue Marche)…等。
1963年 与法国另两位情调音乐乐团指挥法兰克-波赛而(Frank Pource)及雷蒙-鲁菲而(Raymonf efevre)合写了一首着名的流行曲《天涯海角永相随》(I Wi Foow Him),后来由小莅姬-玛琪(itte Peggy March)唱红,风靡一时。96年,此歌再度出现在喜剧片《修女也疯狂》中,重燃热门;
1965年 离开巴克雷唱片公司,同年正式组成了一支象征着他个人的大乐团--e Grand Orchestra De Pau Mauriat;
1966年 保罗-莫里哀与法国飞利浦唱片公司签订长期合约。此后他的一系列演奏录音正式由飞利浦唱片公司(总公司在荷兰)向全球发行。同时,他最灿烂的音乐生涯也由此展开;
1967年 他将一首欧洲电视网歌唱大赛(Euovisio Contest)的第四名歌曲《爱情是忧郁》(ove Is Bue/'Amour Est Bue)改编灌录成演奏曲后,收录这首乐曲的该张专集唱片也在全球各地创下了销量六百万张的辉煌纪录。从此,保罗-莫里哀扬名国际;
1968年 《爱情是忧郁的》冲出欧洲大陆,风靡全美,连续6周蝉联美国Biboard热门歌曲排行榜第一名。2月,保罗-莫里哀应邀参加美国最具权威的电视节目《苏利文剧场》(Ed Suivan Show)的演出。同年并获法国ACC唱片大奖;
1969年 保罗-莫里哀首度率团前往日本公演,他那清新鲜明的瑰丽音色立刻席卷整个日本乐坛。自1971年起,保罗-莫里哀每年都率团前往日本公演,至1998年止,他已经连续第22次率团赴日公演;
1970年 应墨西哥乐迷之请,灌录了《爱情海的珍珠》;(Peneope),同时也风靡全球;
1975年 保罗-莫里哀率团首度前往韩国汉城公演,对亲耳听到的韩国民谣《阿里郎》非常喜爱;1976年在巴黎专属录音室Studio Des Danes完成了这首韩国民谣的演奏录音,题名是(Eastern ove Song);
1976年 将他每年访日公演时的印象化作音符,由他自己谱曲、编曲兼指挥,在巴黎完成了一张《日本纪行》(ove Sounds Journey)的录音专辑;
1979年 保罗-莫里哀将日本的一些流行歌曲改编灌录成一张《日本流行歌曲演奏专集》(Message D' Amour);
1981年 保罗-莫里哀亲自担任日本版画家池田满寿夫所执导的电影(Roma Daa Finestra)的全片配乐工作;
1982年 在巴黎专属录音室灌录了一首台湾校园民谣《龙的传人》,除首张华语乐曲世界级大乐团演奏之外,更在华人世界掀起了一阵保罗-莫里哀的狂飙。除此之外,保罗-莫里哀也为香港女歌星雷安娜谱写了一首港剧的主题曲《痴情劫》;
1982年 该团钢琴手杰拉而-冈比斯(Gerard Gambus)离开乐团,另寻独立。从此编曲工作完全落入保罗-莫里哀一个人的手中;
1983年12月11日及12日 保罗-莫里哀首度率团赴台湾地区公演。保罗-莫里哀旅行公演的足迹已经遍及全球五大洲,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热烈的欢迎;
1984年 他演奏了齐豫的《橄榄树》;
1985年 再次赴台访问,带来了黄莺莺的《只有分离》;
1986年 他为台湾乐迷写了一首创作曲《台北之歌》(Song For Taipei/Thinking Of You);
1987年 他推出三部不同主题的专集《小夜曲》(Serenade),《伊比利亚》(Iberia)、《长记我心》(Remember);
1988年 推出《法国金曲集》(Best Of France);
1990年台湾当红歌星童安格演唱了保罗-莫里哀的创作曲《爱的主题曲》成为当时热门话题,此曲至今仍在中国东方航空公司班机上作为安全须知安全短片的背景音乐使用,估与原曲名称(PM Eastern ove Song)有关。同年还推出一张保罗-莫里哀乐团自身的名曲回顾专集(Retrospective),用全新的编曲手法改编演奏了过往二十年乐团的招牌曲目;
1991年 出版了保罗-莫里哀乐团生涯纪念的音乐会集锦《金色音乐会》(God Concert)以及一张收录改编12首台湾地区流行曲的专辑《其实你不懂我的心》,包括标题曲及《大约在冬季》、《我的未来不是梦》等等,91年起,他暂停对日本的巡回演出,专心录音工作和享受晚年;
1992年 爵士乐名曲改编集(Nostaiazz);
1993年 为飞利浦灌录最后一张唱片《激情》(Emotion)。正式告别当时宝丽金集团。签约日本玻丽佳丽(Poy Canyon)。此时正值保罗-莫里哀灌录了第1000首曲目;
1994年-1996年 陆续出版《电影金曲集》(Soundtracks)与《恰克与飞鸟名曲改编集》;
1996年2月 美国( board杂志)出版特刊《保罗-莫里哀30年乐坛成就特辑》。保罗-莫里哀乐团于96年两度访日演出,回馈乐迷三十年的支持;
1997年 保罗-莫里哀再度访日。在28个城市作了36场公演,这也是他三十年间第21次在日本公演。访华事宜在继续洽谈中;
1998年 保罗-莫里哀宣布正式告别演出舞台,并与乐团接班人Gies Gambus同台指挥。音乐会定名为《再见音乐会之旅》(SAYONARA Concert Tour)。在横滨及东京,保罗-莫里哀见到了邀他访华的中国乐迷徐毅,再商访华行程;
1999年 保罗-莫里哀开始了退休生活,而乐团也暂休一年准备新世纪的出发;
2000年12月8日 在结束日本巡回之后,乐团首度巡回出访中国内地。
‘拾’ 【徒 9:11】 主对他说:“起来!往直街去,在犹大的家里,访问一个大数 这里的大数是指什么意思
大数人扫罗
诸位父兄请听,……保罗说,我原是犹太人,生在基利家的大数,长在这城里,在迦玛列门下,按着我们祖宗严紧的律法受教,热心事奉神,像你们……一样。我也曾逼迫奉这道的人,直到死地,……大祭司和众长老都可以给我作见证的;我又领了……书信,往大马色去,要把在那里奉这道的人锁拿,带到邪路撒冷受刑。我将到大马色,正走的时候,约在晌午,忽然从天上发大光,四面照着我。我就仆倒在地,听见有声音对我说,扫罗,扫罗,你为什么逼迫我。(徒二十二l一7)
这位小法利赛人在十二岁时便被父母带到耶路撒冷受最好的教育,在当时着名的拉比迦玛列门下受教。这是耶稣儿时所羡慕的,从它十二岁上耶路撒冷时所发生的事便可知道。马利亚和约瑟因经济问题不能使耶稣得偿所愿,但天父会负一切责任,而且神的儿子用不着这一类的教育。对扫罗而言,这些最多不过叫他在圣经知识上扎根更深,对他的重生并无帮助,但却替他日后信心和传道工作立了美好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