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编译局
Ⅰ 工场手工业的含义
工场手工业”一词译自马克思所称Manufaktur。1932年瞿秋白译为“工厂手工业”,?1945年商务版《德华大词典》同。1953、1961年版郭大力等译《资本论》作“手工制造业”。后马列着作编译局译作“工场手工业”。本文中,“工场手工业”指其经济性质,具体组织依习惯,如绸厂、布厂、磨坊、油坊、机房、铁作、木器作等;类称用“手工厂”。
工场手工业是资本雇佣劳动者的生产形式。但雇佣多少人始具资本主义性质,当因生产力发展状况和民族历史条件而异。在研究资本主义萌芽时,当时史料多不能区分家属劳动与雇佣劳动,我们原则上以有10人以上的厂坊为工场手工业。鸦片战争后,沿用此例。1929年公布《工厂法》,规定使用发动机器并雇工30人以上者为工厂;此后统计资料皆以此为准,我们遂以雇工10人(或稍少)以上而不足工厂标准者为工场手工业。解放后,国家统计局作有10人以上工厂统计,中央手工业管理局遂以4-9人的厂坊为工场手工业。原来,机器大工业。工场手工业、个体和家庭工业都是经济研究所用概念,硬性划界不可能,亦无意义。
手工业无明确定义。工业革命之初,以蒸汽机代替人畜力视为惊人之举,遂以动力区分机器与手工。然水力发达区域常以古老的水轮机代替蒸汽机,亦无碍技术革命。又如历史悠久的磨坊,曾历人力、畜力、风力、水力诸阶段,及用蒸汽机称火轮磨坊,仍是利用两片石磨转动。19世纪末发明滚筒制粉和联动装置(rolling system),才实现技术革命;前此均可称手工业。进入20世纪,手工工具演变为复合装置,不少应用精密机械原理或化学反应过程;电力普及后,手工厂添置马达已属常事。因而研究工业结构者多以企业规模为准。如日本常将不足10人的厂视同手工业;日军占领华东时并规定20釜以下之丝厂为手工业。二次大战后,联邦德国以不满10人、年销售额”不满30万马克者为手工业。按规模划分,似更合理。
Ⅱ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地是哪里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至31日在上海法租界贝勒路树德里3号(后称望志路106号,现改兴业路76号)和浙江嘉兴南湖召开。
会议背景
1920年夏至1921年春,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中国工人运动的蓬勃兴起,作为两者结合产物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以及赴日、旅欧留学生中相继成立,建党条件基本成熟,召开全国代表大会也在建党骨干中开始酝酿。
1921年6月3日,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取道欧洲来到上海,与从西伯利亚南下的另一位国际代表尼科尔斯基会合。他们很快与陈独秀离沪期间主持上海党组织工作的李达、李汉俊取得联系,并交换了情况。共产国际代表建议及早召开党的代表大会,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李达、李汉俊在征询陈独秀、李大钊的意见并获得同意后,分别写信给各地党组织,要求每个地区派出两位代表到上海出席党的全国代表大会。
(2)马列编译局扩展阅读:
历史意义
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犹如一轮红日在东方冉冉升起,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程。这是近代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
由于党的“一大”召开于7月,而在战争年代档案资料难寻,具体开幕日期无法查证,因此,1941年6月在党成立2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发文正式规定,7月1日为党的诞生纪念日。党的一大开幕日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才由党史工作者考证清楚,根据新发现的史料和考证成果,确定一大的召开日期是1921年7月23日。
Ⅲ 什么是工厂手工业
工场手工业,是资本雇佣劳动者的生产形式。“工场手工业”一词译自马克思所称Manufaktur,1932年瞿秋白译为“工厂手工业”,1945年商务版《德华大词典》同。1953、1961年版郭大力等译《资本论》作“手工制造业”。后马列着作编译局译作“工场手工业”。本文中,“工场手工业”指其经济性质,具体组织依习惯,如绸厂、布厂、磨坊、油坊、机房、铁作、木器作等;类称用“手工厂”。
手工工场有分散和集中两种形式,在工场手工业时期之初以分散的手工工场为主要形式。生产者仍分散在各自家庭中劳动,但是他们在企业家的组织下形成一个生产集体,有一定的劳动分工。商人为保障其货源,将统一购买来的原料交给雇佣工人去加工,付给一些报酬,然后销售成品。所谓报酬实质上就是工资。这已是资本主义的雇佣关系,但又不彻底,因为加工的工具大都是那些受雇者自己的,劳动过程也是工人在各自家里分散进行,每一种产品是依次经过不同的家庭工人的劳动制造出来的。
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资本最低限额的增大,使越来越多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转化为资本。数量较多的工人受资本家指挥,是一般协作的自然起点,也是工场手工业的出发点。单个资本家所必需使用的最低限额的工人人数,要由现有的分工来规定。分工愈发展,所需的工人人数就愈多。为了进一步得到分工的好处,工人人数必须按比例增加。随着工人人数的增加,可变资本必须相应地扩大,就会有更多的生活资料转化为资本。随着可变资本的增加,不变资本必须相应地增加,就会有更多的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所以,“单个资本手中的资本最低限额越来越增大,或者说,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越来越多地转化为资本,这是由工场手工业的技术性质产生的一个规律”。
第二,工场手工业使劳动力更加隶属于资本。工场手工业和简单协作一样,执行职能的劳动体是资本的存在形式。但是,工场手工业比简单协作更进一步,它产生了分工,在工人中间形成了不同的等级划分即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并从根本上侵袭了工人的劳动力,“把工人变成畸形物”,丧失了生产整个产品的独立能力。过去,工人因为丧失了生产资料,不得不把劳动力卖给资本家;现在,他们如果不把劳动力卖给资本家,更无法单独进行生产。工场手工业进一步使工人变成了资本的附属物,使劳动对资本在形式上的隶属进一步发展为实际上的隶属。
第三,工场手工业使工人的身心萎缩,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对立越来越加深。个体农民或独立手工业者,在生产中必须运用他自己的知识、判断力和意志,考虑生产的全部过程,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是结合在一起的。但在工场手工业中,这种能力转移到与工人相对立的资本身上。工人被畸形化为局部工人,掌握整个生产的能力逐渐丧失掉,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离开来。所以,马克思说:“工场手工业分工的产物,就是物质生产过程的智力作为别人的财产和统治工人的力量同工人相对立。这个分离过程在简单协作中开始,在工场手工业中得到发展,在大工业中完成。在简单协作中,资本家在单个工人面前代表社会劳动体的统一和意志,工场手工业使工人畸形发展,变成局部工人,大工业则把科学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能力与劳动分离开来,并迫使它为资本服务。”工场手工业的分工,一方面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力,另一方面使局部工人畸形化,造成人民群众身心的萎缩。因此,“资本在社会生产力上的富有,是以工人在个人生产力上的贫乏为条件的。”
第四,工场手工业的分工创造了新的生产力,同时也成为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特殊方法。以分工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最初是自发形成的。但是,“一旦它得到一定的巩固和扩展,它就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有意识的、有计划的和系统的形式。”这是因为,一方面,工场手工业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劳动组织,“发展了新的、社会的劳动生产力。”另一方面,由于工场手工业分工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独特创造,是依靠工人的畸形化来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强了资本对劳动的统治,因而它“只是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即靠牺牲工人来加强资本……自行增殖的一种特殊方法”。马克思精辟地概括了工场手工业分工的两重作用:“一方面,它表现为社会经济形成过程中的历史进步和必要的发展因素,另一方面,它又是文明的、精巧的剥削手段。”
Ⅳ 中共一大的时间,地点及意义是什么
时间:1921年7月23日至31日
地点:在上海法租界贝勒路树德里3号(后称望志路106号,现改兴业路76号)和浙江嘉兴南湖
意义:
1、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在中国出现了一个完全崭新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其行动指南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的无产阶级因此有了战斗的司令部,中国的劳苦大众从此有了翻身解放的希望,中国的革命从此焕然一新。
2、制定了党纲等指导中国共产党的文件,共产党人有了行动纲领。
3、中国共产党有了组织。陈独秀虽然没出席大会,但由于他当时在宣传社会主义方面的影响和威望,以及他作为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所作的贡献,大会选举他担任中央局书记。中央局的另两位领导人是李达和张国焘,他们分管组织和宣传工作。
(4)马列编译局扩展阅读:
共产党一大的历史背景
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中国的先进分子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把它与中国正在发展的工人运动结合起来。他们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讲解革命道理,组织工人进行斗争。
在这个基础上,各地先后成立了一些党的早期组织,这些地方分别是上海、北京、武汉、长沙、广州、济南。此外,旅居日本和法国的中国共产主义者也成立了这样的组织。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建立后,积极开展工作,推动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条件已经成熟。
因此,一次正式的共产党的会议的举行迫在眉睫,需要将各地的党组织团结起来,一大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举行的。
Ⅳ 柴方国的介绍
柴方国,中央编译局副局长。曾任中央编译局马列部主任,译审。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文本研究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编译工作。
Ⅵ 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工场手工业、工业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的史实与特征是那些
“工场手工业”一词译自马克思所称Manufaktur。1932年瞿秋白译为“工厂手工业”,?1945年商务版《德华大词典》同。1953、1961年版郭大力等译《资本论》作“手工制造业”。后马列着作编译局译作“工场手工业”。本文中,“工场手工业”指其经济性质,具体组织依习惯,如绸厂、布厂、磨坊、油坊、机房、铁作、木器作等;类称用“手工厂”。
工场手工业是资本雇佣劳动者的生产形式。但雇佣多少人始具资本主义性质,当因生产力发展状况和民族历史条件而异。在研究资本主义萌芽时,当时史料多不能区分家属劳动与雇佣劳动,我们原则上以有10人以上的厂坊为工场手工业。鸦片战争后,沿用此例。1929年公布《工厂法》,规定使用发动机器并雇工30人以上者为工厂;此后统计资料皆以此为准,我们遂以雇工10人(或稍少)以上而不足工厂标准者为工场手工业。解放后,国家统计局作有10人以上工厂统计,中央手工业管理局遂以4-9人的厂坊为工场手工业。原来,机器大工业。工场手工业、个体和家庭工业都是经济研究所用概念,硬性划界不可能,亦无意义。
手工业无明确定义。工业革命之初,以蒸汽机代替人畜力视为惊人之举,遂以动力区分机器与手工。然水力发达区域常以古老的水轮机代替蒸汽机,亦无碍技术革命。又如历史悠久的磨坊,曾历人力、畜力、风力、水力诸阶段,及用蒸汽机称火轮磨坊,仍是利用两片石磨转动。19世纪末发明滚筒制粉和联动装置(rolling system),才实现技术革命;前此均可称手工业。进入20世纪,手工工具演变为复合装置,不少应用精密机械原理或化学反应过程;电力普及后,手工厂添置马达已属常事。因而研究工业结构者多以企业规模为准。如日本常将不足10人的厂视同手工业;日军占领华东时并规定20釜以下之丝厂为手工业。二次大战后,联邦德国以不满10人、年销售额”不满30万马克者为手工业。按规模划分,似更合理。
垄断资本主义的最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集中与生产集中高度发展,在主要产业部门乃至整个经济生活中产生了居支配地位的垄断组织。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的单一单位企业和在此基础上的分散竞争已经成为历史。主要产业部门大都已形成寡头垄断格局。
第二,工业垄断资本与银行垄断资本日趋溶合为金融资本,金融资本的进一步集中又形成金融寡头。在工业垄断资本形成的同时,银行业的竞争造成银行业日趋集中和银行垄断组织形成。银行垄断组织的形成,使银行的地位与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由过去的借贷中介人,变成了万能的垄断者,并与工业资本日益融合在一起。这表现在:
(1)银行支配工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少数大银行可以通过存放款及其他金融业务,了解工商企业的状况,监督其经营活动,并通过扩大或减少贷款来影响工商企业可支配的资本数量,决定它们的命运。
(2)促进和加速了垄断组织的形成。银行业务的扩大和长期贷款的增加使银行与工商企业的命运紧密结合。一方面,银行信用增加了大资本的实力,在竞争中自发地推动了资本、生产集中和垄断组织的形成;另一方面,为了自身的利益,银行也开始有意识地促进有信贷关系的企业之间达成协定,形成垄断组织。
(3)银行成了交易所。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以后,银行成为股票与债券买卖的场所,并代理工商企业发行有价证券,使一切工商企业的创办与扩大都要通过银行。这使得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之间日益相互渗透并且在人事上实行联合,其结果是形成金融资本。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少数既控制银行又控制工业的最大的垄断资本家,即所谓金融寡头。金融寡头充分利用股份公司制度提供的参股、控股办法,从上到下、逐步放大,对众多企业进行控制,支配更多的企业,形成庞大的资本主义企业集团。这种控制办法被称之为“参与制”。
第三,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资本输出就已经存在,但不占重要地位。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以后,由于生产和资本越来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利润率较高的部门具有较高的进入壁垒,而资本的本性又必然使其对利润率较低的生产部门不屑一顾,从而产生大量的过剩资本。落后国家资本有机构成低,劳动力价格低廉,则为资本输出提供了对象和场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落后国家进行资本输出的特征十分明显。资本输出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借贷资本输出,二是直接资本输出。不论哪种形式,在促进和推动落后国家经济的某种程度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了垄断资本对落后国家人民的控制和剥削,并使这些国家的经济片面发展,民族经济衰败,增强其对发达国家的依赖。�
Ⅶ 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及其他哲学家的着作都是哪些人翻译的
在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就已经有学者开始翻译马克思、恩格斯的着作
建国之后,大规模翻译马恩着作。至于具体从事翻译以及相关注释、校勘工作的人员,他们的姓名无从得知,在马恩选集、全集的扉页上,他们被统称为“中央马列编译局”。因为他们所从事的是与意识形态相关的工作,毕竟不是一般的学术活动。至于“困难和差错”,那就要看你是指什么意义上的了。作为译着,与原着的偏离肯定是难以避免的,但是什么大错误应该不会有。
Ⅷ 现代汉语欧化句式
欧化句式,是指在现代汉语中受欧洲语法影响而形成的句式。其主要特点就是状语、定语和补语增多,排比句、反讽句叠现,内容更丰富,感情更强烈。例如:
1、一个幽灵,一个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
2、当革命还正在进行的时候,就是说当整个阶级在灭亡,它和一个人的死亡根本是完全不相同的。人死亡后尸首可以抬出去,但是旧社会在灭亡了的时候,很可惜资产阶级的这个尸首,那就不可能把它一下子钉在棺材里埋葬在坟墓里。资产阶级的尸首在我们心里头腐烂着,它把毒气传染给我们大家,它在发散着臭气!
3、我们浪费掉了太多的青春,那是一段如此自以为是、又如此狼狈不堪的青春岁月,有欢笑,也有泪水;有朝气,也有颓废;有甜蜜,也有荒唐;有自信,也有迷茫。我们敏感,我们偏执,我们顽固到底地故作坚强;我们轻易的伤害别人,也轻易的被别人所伤,我们追逐于颓废的快乐,陶醉于寂寞的美丽;我们坚信自己与众不同,坚信世界会因我而改变;我们觉醒其实我们已经不再年轻,我们前途或许也不再是无限的,其实它又何曾是无限的?曾经在某一瞬间,我们都以为自己长大了。但是有一天,我们终于发现,长大的含义除了欲望,还有勇气、责任、坚强以及某种必须的牺牲。在生活面前我们还都是孩子,其实我们从未长大,还不懂爱和被爱。
马列编译局编译的马恩列着作的文本,是现代汉语“欧化”的范例,那种精确、宏大、批判意识和复杂句式,是现代汉语欧化的典型代表。
Ⅸ "共产党宣言“谁翻译的
陈望道从日语版翻译
成仿吾校长,亲笔从德文原版翻译
后由中央马列编译局集体翻译
Ⅹ 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人员是谁呢
估计是外交部翻译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