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编程软件 » 编译原理总结思维导图

编译原理总结思维导图

发布时间: 2022-10-29 02:16:41

Ⅰ 如何学习思维导图

首先我们把问题分出以下几点:

1.思维导图是什么?有什么用?

2.学习上如何用?

3.思维导图初学者到底是从手绘学还是软件学?

首先,我们一起先来看看为什么要学思维导图。很多人想要学习思维导图,首先我问你一个问题,你为什么想学思维导图呢?有些人回答,我身边很多人说到思维导图,我领导也说有时间学一学,我觉得它是好东西。其实我也不清楚它有什么用。此时阅读的你,是不是也有同感。虽然思维导图越来越被提及,但实际上很多人并不知道它是什么。当然,从一个侧面来说,也反映出思维导图发展趋势是势不可挡的。我曾经在上海看到一家外企应聘要求,直接写明:需掌握思维导图。你就可以知道,越早掌握思维导图的人,越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趋势。

那到底思维导图是什么呢?我得明确说明,思维导图1970年代被英国东尼·伯赞先生发明,是系统的学科,绝不是坊间的思维导图软件工具这么简单!目前发展40余年,全球超过6亿人在使用,中国代表中心在台湾。近几年,在中国大陆提及思维导图比例更高,差不多平均10个人就有1个人了解或在使用。这个比例还会继续提升。

思维导图就跟举例子差不多,不过它更多的是一种规划:

1、用在时间上,可以把时间安排表安排的紧紧有条。

2、用在学习上,可以把所学的学习知识列出知识点概念,再把这个概念涉及的知识点一一对应。

初级学者,思维导图软件我推荐“xmind思维导图”我自己也在用,并且用它来完成我的知识点规划跟时间表安排。以下是我自己用这款思维导图软件作的思维导图,还有手写版思维导图:

xmind思维导图

手写版
那为什么思维导图会怎么流行呢?因为这门系统的学科研究的是如何更好的使用大脑,被世界誉为“大脑说明书”、“21世纪的思维军刀”,在原理上也有科学依据……

总结来说,思维导图是可视化的思维工具。具体思维导图的成就,你直接网络,就会有更详细的资料呈现。

作者:颜三元丶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5767218/
出处: bilibili

编译原理

C语言编译过程详解
C语言的编译链接过程是要把我们编写的一个C程序(源代码)转换成可以在硬件上运行的程序(可执行代码),需要进行编译和链接。编译就是把文本形式源代码翻译为机器语言形式的目标文件的过程。链接是把目标文件、操作系统的启动代码和用到的库文件进行组织形成最终生成可执行代码的过程。过程图解如下:

从图上可以看到,整个代码的编译过程分为编译和链接两个过程,编译对应图中的大括号括起的部分,其余则为链接过程。
一、编译过程
编译过程又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编译和汇编。
1、编译
编译是读取源程序(字符流),对之进行词法和语法的分析,将高级语言指令转换为功能等效的汇编代码,源文件的编译过程包含两个主要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预处理阶段,在正式的编译阶段之前进行。预处理阶段将根据已放置在文件中的预处理指令来修改源文件的内容。如#include指令就是一个预处理指令,它把头文件的内容添加到.cpp文件中。这个在编译之前修改源文件的方式提供了很大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的计算机和操作系统环境的限制。一个环境需要的代码跟另一个环境所需的代码可能有所不同,因为可用的硬件或操作系统是不同的。在许多情况下,可以把用于不同环境的代码放在同一个文件中,再在预处理阶段修改代码,使之适应当前的环境。
主要是以下几方面的处理:
(1)宏定义指令,如 #define a b。
对于这种伪指令,预编译所要做的是将程序中的所有a用b替换,但作为字符串常量的 a则不被替换。还有 #undef,则将取消对某个宏的定义,使以后该串的出现不再被替换。
(2)条件编译指令,如#ifdef,#ifndef,#else,#elif,#endif等。
这些伪指令的引入使得程序员可以通过定义不同的宏来决定编译程序对哪些代码进行处理。预编译程序将根据有关的文件,将那些不必要的代码过滤掉
(3) 头文件包含指令,如#include "FileName"或者#include <FileName>等。
在头文件中一般用伪指令#define定义了大量的宏(最常见的是字符常量),同时包含有各种外部符号的声明。采用头文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使某些定义可以供多个不同的C源程序使用。因为在需要用到这些定义的C源程序中,只需加上一条#include语句即可,而不必再在此文件中将这些定义重复一遍。预编译程序将把头文件中的定义统统都加入到它所产生的输出文件中,以供编译程序对之进行处理。包含到C源程序中的头文件可以是系统提供的,这些头文件一般被放在/usr/include目录下。在程序中#include它们要使用尖括号(<>)。另外开发人员也可以定义自己的头文件,这些文件一般与C源程序放在同一目录下,此时在#include中要用双引号("")。
(4)特殊符号,预编译程序可以识别一些特殊的符号。
例如在源程序中出现的LINE标识将被解释为当前行号(十进制数),FILE则被解释为当前被编译的C源程序的名称。预编译程序对于在源程序中出现的这些串将用合适的值进行替换。
预编译程序所完成的基本上是对源程序的“替代”工作。经过此种替代,生成一个没有宏定义、没有条件编译指令、没有特殊符号的输出文件。这个文件的含义同没有经过预处理的源文件是相同的,但内容有所不同。下一步,此输出文件将作为编译程序的输出而被翻译成为机器指令。
第二个阶段编译、优化阶段。经过预编译得到的输出文件中,只有常量;如数字、字符串、变量的定义,以及C语言的关键字,如main,if,else,for,while,{,}, +,-,*,\等等。
编译程序所要作得工作就是通过词法分析和语法分析,在确认所有的指令都符合语法规则之后,将其翻译成等价的中间代码表示或汇编代码。
优化处理是编译系统中一项比较艰深的技术。它涉及到的问题不仅同编译技术本身有关,而且同机器的硬件环境也有很大的关系。优化一部分是对中间代码的优化。这种优化不依赖于具体的计算机。另一种优化则主要针对目标代码的生成而进行的。
对于前一种优化,主要的工作是删除公共表达式、循环优化(代码外提、强度削弱、变换循环控制条件、已知量的合并等)、复写传播,以及无用赋值的删除,等等。
后一种类型的优化同机器的硬件结构密切相关,最主要的是考虑是如何充分利用机器的各个硬件寄存器存放的有关变量的值,以减少对于内存的访问次数。另外,如何根据机器硬件执行指令的特点(如流水线、RISC、CISC、VLIW等)而对指令进行一些调整使目标代码比较短,执行的效率比较高,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2、汇编
汇编实际上指把汇编语言代码翻译成目标机器指令的过程。对于被翻译系统处理的每一个C语言源程序,都将最终经过这一处理而得到相应的目标文件。目标文件中所存放的也就是与源程序等效的目标的机器语言代码。目标文件由段组成。通常一个目标文件中至少有两个段:
代码段:该段中所包含的主要是程序的指令。该段一般是可读和可执行的,但一般却不可写。
数据段:主要存放程序中要用到的各种全局变量或静态的数据。一般数据段都是可读,可写,可执行的。
UNIX环境下主要有三种类型的目标文件:
(1)可重定位文件
其中包含有适合于其它目标文件链接来创建一个可执行的或者共享的目标文件的代码和数据。
(2)共享的目标文件
这种文件存放了适合于在两种上下文里链接的代码和数据。
第一种是链接程序可把它与其它可重定位文件及共享的目标文件一起处理来创建另一个 目标文件;
第二种是动态链接程序将它与另一个可执行文件及其它的共享目标文件结合到一起,创建一个进程映象。
(3)可执行文件
它包含了一个可以被操作系统创建一个进程来执行之的文件。汇编程序生成的实际上是第一种类型的目标文件。对于后两种还需要其他的一些处理方能得到,这个就是链接程序的工作了。
二、链接过程
由汇编程序生成的目标文件并不能立即就被执行,其中可能还有许多没有解决的问题。
例如,某个源文件中的函数可能引用了另一个源文件中定义的某个符号(如变量或者函数调用等);在程序中可能调用了某个库文件中的函数,等等。所有的这些问题,都需要经链接程序的处理方能得以解决。
链接程序的主要工作就是将有关的目标文件彼此相连接,也即将在一个文件中引用的符号同该符号在另外一个文件中的定义连接起来,使得所有的这些目标文件成为一个能够被操作系统装入执行的统一整体。
根据开发人员指定的同库函数的链接方式的不同,链接处理可分为两种:
(1)静态链接
在这种链接方式下,函数的代码将从其所在地静态链接库中被拷贝到最终的可执行程序中。这样该程序在被执行时这些代码将被装入到该进程的虚拟地址空间中。静态链接库实际上是一个目标文件的集合,其中的每个文件含有库中的一个或者一组相关函数的代码。
(2) 动态链接
在此种方式下,函数的代码被放到称作是动态链接库或共享对象的某个目标文件中。链接程序此时所作的只是在最终的可执行程序中记录下共享对象的名字以及其它少量的登记信息。在此可执行文件被执行时,动态链接库的全部内容将被映射到运行时相应进程的虚地址空间。动态链接程序将根据可执行程序中记录的信息找到相应的函数代码。
对于可执行文件中的函数调用,可分别采用动态链接或静态链接的方法。使用动态链接能够使最终的可执行文件比较短小,并且当共享对象被多个进程使用时能节约一些内存,因为在内存中只需要保存一份此共享对象的代码。但并不是使用动态链接就一定比使用静态链接要优越。在某些情况下动态链接可能带来一些性能上损害。
我们在linux使用的gcc编译器便是把以上的几个过程进行捆绑,使用户只使用一次命令就把编译工作完成,这的确方便了编译工作,但对于初学者了解编译过程就很不利了,下图便是gcc代理的编译过程:

从上图可以看到:
预编译
将.c 文件转化成 .i文件
使用的gcc命令是:gcc –E
对应于预处理命令cpp
编译
将.c/.h文件转换成.s文件
使用的gcc命令是:gcc –S
对应于编译命令 cc –S
汇编
将.s 文件转化成 .o文件
使用的gcc 命令是:gcc –c
对应于汇编命令是 as
链接
将.o文件转化成可执行程序
使用的gcc 命令是: gcc
对应于链接命令是 ld
总结起来编译过程就上面的四个过程:预编译、编译、汇编、链接。了解这四个过程中所做的工作,对我们理解头文件、库等的工作过程是有帮助的,而且清楚的了解编译链接过程还对我们在编程时定位错误,以及编程时尽量调动编译器的检测错误会有很大的帮助的。
是否可以解决您的问题?

Ⅲ 思维导图是什么意思

思维导图是一种实用性的思维工具。

思维导图就是一幅幅帮助你了解并掌握大脑工作原理的使用说明书。思维导图,是英国"记忆之父"托尼-巴赞提出的一种可视化思维方式,是放射性思维的一种表象。他模拟大脑处理事物的自然方式,调用左脑和右脑所管辖的不同思维范畴,全面发掘人的身体、语言、社交、记忆、创造、精神等方面的潜能。

它借助颜色、图像、符号,将思维过程"画出来",把一长串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图,完整地将抽象的思维过程形象化,帮助人们改变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思维导图的作用

思维导图可以应用于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包括学习、写作、沟通、演讲、管理、会议等,运用思维导图带来的学习能力和清晰的思维方式会改善人的诸多行为表现。成倍提高你的学习速度,更快地学习新知识与复习整合旧知识。激发联想与创意,将各种零散的智慧、资源等融会贯通成为一个系统。

思维导图还可以形成系统的学习和思维的习惯,你将能够达成众多你想达成的目标,包括: 快速的记笔记,顺利通过考试,轻松的表达沟通、演讲、写作、管理等等!向你喜欢的优秀人物学习,并超越你的偶像和对手。

Ⅳ 人人都在用的“思维导图”原理到底是什么

说到记忆力、理解力和思考力等等与“智力”有关的因素,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这些东西是与生俱来的,难以改变的。

但记忆力、思考能力真的是天赋吗?或者说,通过努力无法改变吗?

Ⅰ “7”到“82”的神奇飞跃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被试者以每秒一个的速度记忆数字串,测试被试者短时记忆能否通过练习提高。

来参与测试的是一名普通的大学生史蒂夫。史蒂夫第一天来参加记忆力的实验时,表现完全是正常的水平。他通常可以记住7个数字,有时候是8个,但不会再多。

到了星期四的训练结束时,史蒂夫认为自己记忆的极限只有九个数字,他觉得自己不可能再有所提高了。

似乎实验的结果直接指向了记忆力是天生的,无法通过训练大幅改善这一结论。

接下来,星期五发生的一些事情,改变了一切。史蒂夫找到了突破的方法。

他先从有5个数字的数字串开始记忆,如果记住了,那么实验人员多念一个数字,念6个。如果记错了,那么实验人员少念两个数字,念4个。

就这样训练,当天他就突破了自己的极限,从记忆9个数字突破到记忆11个数字。从那时起,史蒂夫开始缓慢而稳定地提高着记住数字串的能力。

练习了一百多次以后,他的记录达到了40个数字,比任何人都多,甚至专业研究记忆术的人,也达不到他的水平。

而且,他还在不断进步。史蒂夫继续进行了二百次练习,所有这些练习结束时,他能记住82个数字了。

从最初的记忆7个数字,突破到82个数字,这一事实,也许不足以证明短时记忆是否能提高。

但它无疑指向了一个确定的结论:记忆力是可以提高的,而且是可以大幅度提高的。

而这种提高源于某种创新的方法和工具的思想,就是人类从古至今一直延续下来的“工具思维”。

工具和方法作为人的某方面的延伸,很大程度上的突破了我们的不足,强化了我们的某一方面的力量。

同时,在记忆、理解和思考方面,大量实践和理论都表明,使用有效的工具或方法,能力会有显着提升。

这些思维工具不是让你在同一量级和档次内游走,而是像汽车换挡一样,从30时速提到120时速,是一种质的飞跃。

那在思维方面,什么是有效的工具呢?

在思维领域,被各领域无数大佬实践证明有效的工具之首,就是思维导图。

Ⅱ 思维导图的奥秘

如何发挥思维导图的潜力?如何高效的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

这里容我先卖个关子,留到下一部分实战的部分细讲,让我们先从思维导图的原理讲起。

关于思维导图的原理,经过相关信息的整理和个人实践的思考,我总结成了三个方面:

1,信息压缩

2,逻辑链条

3,降低信息复杂度

①信息压缩

信息压缩是思维导图的灵魂,也是记忆的核心技巧,掌握它可以帮你减少大量的记忆负担。

那天,微微小雨,我正和舍友讨论物理的一些概念。我说,这些概念都太抽象了,脱离了现实,一点儿都不通俗。

他表示认同。如果只是把这些抽象的文字教给学生,他们肯定理解不了,也难以记住。

接着,他举了楞次定律的例子:

是不是很抽象?啥是“磁场”?啥是“感应电流”?啥是“磁通量”?理解和记忆这些文字简直太痛苦了啊。

接着,他用鼠标举了一个楞次定律的例子。

他说,你有没有观察过,当你关掉电源时,鼠标的灯不是一下子就变黑了,而是慢慢变黑的,这是因为鼠标产生了阻碍电流。

他说,这就是楞次定律。

我豁然开朗,一下子理解和记住了,究其原因,是因为“鼠标的灯慢慢变暗”是大多数人知道的现象,而“感应电流”、“磁通量”、“磁场”等等抽象的词语大多数人是没有概念的。

也就是鼠标→有意义,磁通量→不明意义。

这就是对信息进行意义压缩,从楞次定律→鼠标变暗·。

这种基于意义的信息压缩,将抽象的定律和理解意义后简化的文字(鼠标)关联了起来,极大加强了理解能力和减轻了记忆负担。

每次说到楞次定律的时候,我的脑子都会闪过一个鼠标闪亮的画面,这让我很快反应过来:奥,楞次定律!。

还有一种信息压缩的方法,是大多数人在无意识或有意识在用的方法——文字压缩。

最近正好我在考科目一,拿其中的一个题目举个例子,顺带给大家伙普及一下安全意识。

题目是这样的:

题目又长又乱,如果你硬要死记硬背全部文字,那我只能劝你多喝热水,耗子尾汁。

把多余的文字去掉,压缩后就变成:

能见度200米以下,车速不超60,保持100米安全距离。

去掉多余的文字以后,是不是清晰多了?

再进一步,可以压缩成为三个数字“261”。

“2”代表能见度200米以下,“6”代表车速不超60,“1”代表保持100米安全距离。

从开始的上百个字,压缩到20个字,最后压缩到3个数字。

压缩的过程,就是理解后提取关键字过程,大脑的任务从记忆变成了理解。

心理学教授威林厄姆说过,记忆是思考后的灰烬,对此我表示十分认同。

其中的道理就好像,你知道门背后有什么,你只需要带上钥匙,需要的时候可以去拿,而不需要把所有的东西背在身上。

回到思维导图上,信息压缩和思维导图有什么联系呢?

思维导图的每一个节点都是关键字或者关键句,而如何提炼关键句和关键词,需要的就是信息压缩能力。

有时候需要用上意义压缩,有时候需要用上文字压缩,更多时候是两者并用,效果最佳,也最通用。

你的信息压缩能力越强,你的思维导图越精炼越有记忆点,效果就越好,再看的时候亦会犹新。

②逻辑链条

知识是如何进行新旧联系的?知识是如何形成结构的?知识是如何体系化的?

这些看似发散的问题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问题:信息之间是如何产生碰撞的?

是通过逻辑。

知识间通过逻辑进行联系,就像原子通过化学键互相结合,形成更大的原子。

当原子越来越多的时候,就形成了分子。

知识也一样,越多越多的知识通过逻辑建立了联系后,就变成了有结构的知识。

散乱的原子没有分子的功能,同样,散乱的知识只能看到低层次的东西,有结构的知识更加稳定,且能看到更高层次的东西。

左上角就像半桶水,没有打通知识间的联系,理解不深。而高手则像右下角,逻辑缜密,思维清晰,牵一发而动全身。

在思维导图中,每一个分支都是一个逻辑链条,连接着所有的知识,让知识朝着结构化、体系化的方向进化。

知识的连接强度以及结构的层次,取决于你用的逻辑链条。

关于逻辑链条如何选择能达到更好的连接效果,先留个悬念,下部分一并讲。

③降低信息复杂度

关于理解力,我猜大家都在心里想过一个问题:

Why?

因为知识和信息具有复杂度。

为什么知识具有复杂度?简单来说,知识是通过经验总结抽象而来的,这是第一层的复杂度。不同的知识组合、抽象,形成更复杂的知识,这是第二层的复杂度。最后知识要通过简洁的文字表达出来,这是第三层复杂度。

而我们要理解一个知识,就得降到我们所能接受的复杂度,这个复杂度称为我们的最小认知单位。

比如,“刻意练习”这个概念,有的朋友知道是什么意思,交流的时候就可以直接用这个词,不用降低复杂度。

有的朋友不知道,但是想试着去理解,那么和他进一步解释:

“刻意练习是对在练习某个技能的时候,有意识的观察自己和标准的差别,并想办法去达到标准的方法。”

如果有的地方还难以理解,比如不理解什么是“标准”,什么是“有意识”,那就需要进一步寻找信息来降低复杂度,直到达到我们的最小认知单位。

看到这里,有灵性的读者会发现,理解力的底层原理就是不断的去降低知识的复杂性,让知识的复杂度降到我们的最小认知单位。

对知识进行拆解,是思维导图十分重要的一个功能。

只要知识被拆解成了最小认知单位,我们就能一层一层地去往上理解知识,其原理和多米诺骨牌效应的原理一样。

通过降低知识复杂度,不断提高我们的最小认知单位,达到理解力不断升级的效果。

Ⅲ 思维导图实战

即便你把原理掌握的很好,但是当你坐下来开始就某个主题开始画思维导图的时候,你一样会迷茫:

你只是大致知道要怎么画,但并不清楚你画的每一步是否符合规则,以及如何画才能最好帮助你思考与记忆。

这种不确定感,将会随着学完这部分的内容和付诸实践后消散。

如果仅靠学原理,我们是难以实践的,因为我们只掌握了“道”,而没有“术”。

这一部分就围绕“术”,也就是方法论,来教会你更具体规则。

有些不一样的是,这里的方法论是基于原理来推演的,如果愿意,你们也可以通过原理推演出适合你们特定场景的方法论。

以下思维导图的适用范围为知识的学习与思考、概念的理解、信息的梳理(超干货预警)。

思维导图的组成

思维导图由两部分组成:节点与结构。

以下面的思维导图为例,

关键字是思维导图的节点,节点间通过结构连接。

如何把内容提炼成节点,如何让节点以合适的结构连接,就是思维导图的所有规则。

这里以思维导图的绘制流程为例,阐述思维导图的规则。

绘制思维导图分三步:关键内容捕捉,压缩提炼节点、选择结构。

一、关键内容捕捉

不是所有的文字都必须记忆的,思维导图中的内容必须是对自己有帮助的,或者关键性的内容。

所以,第一步,捕捉对于我们关键的内容。

如何捕捉对于我们自己关键的内容?

我觉得成甲老师的熔断不读书法中的一个观点很棒,就是当你读到感觉对你有启发或者你觉得重要的内容的时候,

停下来,关键内容捕捉就完成了。

二、压缩提炼节点

关键内容捕捉完成后,我们对关键内容进行意义压缩与文字压缩,提炼出关键字节点。

关于如何意义压缩,如何文字压缩,原理部分讲的已经比较详细了,这里重点讲提炼节点的原则:

①文字不能过长

关键字不宜过长,最好为3-5个字,更短更清晰的关键字比长段文字更能刺激我们的思考与记忆。

如果内容实在难以压缩为关键词,那就压缩成关键句的形式。

②内容里可以提炼多个关键词的

尝试用更高层次的关键词抽象概括,如果实在难以概括,那就提炼多个节点。

三、选取结构

提取完节点以后,我们要考虑节点间的关系。

对于思维导图的节点,有两种关系。

一种是纵向关系,上层节点与下层间遵循以上统下,即上层是下层的抽象与概括,下层是上层的具象与解释。

一种是横向关系,同级节点间遵循同一逻辑。

根据节点间的关系,选取结构,大体有两个方向:

1,框架类

2,基本属性类

①框架类

框架为内容提供了高效的结构,能用到框架的情景包括这几种:

第一种是对于某一特定情形:

对于某种特定情形,前人或自己总结出流程框架的,比如思考框架,认知框架,黄金圈(演讲的框架),分析框架等等。

对于这部分框架,多积累多提炼,并有意识的运用它们。

第二种是已提炼好框架的:

已提炼好框架的的情况,通常出现在书籍或书本,是作者根据内容提前提炼好框架的。

这时候,我们直接使用作者的框架对我们提炼的内容进行梳理。

②基本属性类

上文提到,上级节点和下级节点是概括、抽象的关系。

这个关系是由什么确定的呢?是根据内容的基本属性确定的。

事物基本属性包括很多,比如流程,种类,概念等等。

比如,绘制思维导图的流程是,捕捉关键内容,压缩提炼节点,选取结构。

把文字制作成思维导图就是这样。

它分类的逻辑就是“流程”,流程就是“绘制导图”这个主题的基本属性,只不过我们通常会把它省略掉。

当然,如果你对其中的逻辑链条足够清晰的话,把其省略掉可以对导图进行一定的精简。

但是,我们要知道,内容间是通过何种逻辑连接的,这种逻辑是什么基本属性。

为了精简而省略,和不知道遗漏是两种概念。

绘制思维导图训练

为了让同学们有实战和重新梳理思路的机会,我从我的之前文章找了一段文字让大家熟悉一下绘制思维导图的流程。

主题是“学习知识”。画完后可以看下面我画的导图,进行参考,对比思路与规则。

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改变生活。从这个目的出发,得到的学习底层逻辑是把知识内化。

知识内化,就是创造机会让知识与具体的实际场景连接。

最好的方法是应用式学习,因为应用式学习是就在不断的解决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就是知识与具体的实际场景连接的过程。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做模拟知识实际运行,基于想象力,创造一个场景,让我们的知识在里面发挥作用。利用我们的逻辑力和想象力跨越条件去实现知识与具体的实际场景连接。

训练的参考导图:

写在最后:

思维导图的核心功能是理解与记忆,尝试对知识进行具象与解释,把知识的复杂度降到我们的最小认知单位,以达到理解的功能。对知识的抽象和概括则更深一步加深我们对知识的理解。

记忆的功能,则是通过信息压缩实现,同时,根据内容的属性来选择合适且高效的结构,即清晰的逻辑链条,也是记忆的一大杀器。

Ⅳ 思维导图步骤

制作思维导图步骤:

第一步:在中心图上确定一个中心主题。

第二步:选一个颜色从中心图向外画出一条粗线条的主干。

第三步:在主干上方标注一个关键词。

第四步:从主干延伸出二级分支,再从二级分支延伸出三级分支。

第五步:选择另一个颜色从中心图向外画出下一条主干。

第六步:在主干之间画出箭头、曲线或连接线以强调它们之间的联系。

掌握关键词和色彩

在上述三六作图法中,特别要注意掌握关键词和色彩。

1、关键词

词性:以“名词”为主,“动词”次之,加上必要的“形容词”“副词”或“连词”等。

数量:关键词的数量尽量以“一个”语词为原则,必要时才使用两个以上语词在同一线条上。尤其在创意发想、工作计划、问题分析等场合必须用一个词语。

优点:从语法知识的角度看,思维导图法所展开的树状结构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理解所要表达的意义,避免语意的歧义。

2、恰当的色彩

原理:思维导图的每个分支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模块,所以采取一个主色调可以降低识图时的认知压力,提出适用颜色可以缩短82%的信息搜索时间、提升70%的理解力、60%的记忆力

方法:线条的颜色功能,除了在视觉上区分不同主题、类别之外,最主要的是透过色彩表达自己对某一主题、类别的感受性,来激发创意或对内容的记忆。图像尽可能使用三种以上颜色,或借由与线条、文字不同的颜色,达到吸引目光的目的,增进记忆的效果。

Ⅵ 怎样做思维导图

其实,绘制思维导图非常简单。思维导图就是一幅幅帮助你了解并掌握大脑工作原理的使用说明书。

思维导图就是接住文字将你的想法“画”出来,因为这样才更容易记忆。
绘制过程中,我们要使用到颜色。因为思维导图在确定中央图像之后,有从中心发散出来的自然结构,它们都使用线条、符号、词汇和图像,遵循一套简单、基本、自然、易被大脑接受的规则。

颜色可以将一长串枯燥无味的信息变成丰富多彩的、便于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图画,接近于大脑平时处理事物的方式。

“思维导图”绘制工具如下:

一张白纸*

彩色水笔和铅笔数支;

你的大脑,

你的想象!
因为按格子书写是我们的思维定式,用这类的纸张不利于发挥丰富的想象力!

这些就是最基本的工具,当然在绘制过程中,你还可以拥有更适合自己习惯的绘图工具,比如成套的软芯笔,色彩明亮的涂色笔或者钢笔。
东尼■博赞给我们提供了绘制思维导图的7个步骤,具体如下:
(1)从一张白纸的中心画图,周围留出足够的空白。从中心开始画图,可以使你的思维

向各个方向自由发散,能更自由、更自然地表达你的思想。
(2)在白纸的中心用一幅图像或图画表达你的中心思想。因为一幅图画可以抵得上1000个词汇或者更多,图像不仅能刺激你的创意性思维,帮助你运用想象力,还能强化记忆。
(3)尽可能多地使用各种颜色。因为颜色和图像一样能让你的大脑兴奋。颜色能够给你的思维导图增添跳跃感和生命力.为你的创造性思维增添巨大的能量。此外,自由地使用颜色绘画本身也非常有趣!

将中心图像和主要分支连接起来,然后把主要分支和二级分支连接起来,再把三级分支和二级分支连接起来,依此类推。

我们的大脑是通过联想来思维的。如果把分支连接起来,你会更容易地理解和记住许多东西。把主要分支连接起来,同时也创建了你思维的基本结构。其实,这和自然界中大树的形状极为相似。树枝从主千生出,向四面八方发散。假如大树的主干和主要分支、或主要分支和更小的分支以及分支末梢之间有断裂那么它就会出现问题!

(4) 让思维导图的分支自然弯曲,不要画成一条直线。曲线永远是美的,你的大脑会对直线感到厌烦。美丽的曲线和分支,就像大树的枝杈一样更能吸引你的眼球。在每条线上使用一个关键词。所谓关键字,是表达核心意思的字或词,可以是名词或动词。关键字应该是具体的、有意义的,这样才有助于回忆。

(5)单个的词语使思维导图更具有力量和灵活性。每个关键词就像大树的主要枝杈,然后繁

殖出更多与它自己相关的、互相联系的一系列次级枝杈。
(6)当你使用单个关键词时,每一个词都更加自由,因此也更有助于新想法的产生。而短语和句子却容易扼杀这种火花。
(7)自始至终使用图形。思维导图上的每一个图形,就像中心图形一样,可以胜过千言万语。所以,如果你在思维导图上画出了10个图形,那么就相当于记了数万字的笔记!以上就是绘制思维导图的7个步骤,不过,这里还有几个技巧可供参考:

把纸张横放,使宽度变大。在纸的中心,画出能够代表你心目中的主体形象的中心图像。再用水彩笔任意发挥你的思路。

先从图形中心开始画,标出一些向四周放射出来的粗线条。每一条线都代表你的主体思想,尽量使用不同的颜色区分。

在主要线条的每一个分支上,用大号字清楚地标上关键词,当你想到这个概念时,这些关键词立刻就会从大脑里跳出来。

运用你的想象力,不断改进你的思维导图。

在每一个关键词旁边,画一个能够代表它、解释它的图形。

用联想来扩展这幅思维导图。对于每一个关键词,每一个人都会想到更多的词。比如你写下“橙子”这个词时,你可以想到颜色、果汁、维生素C,等等。

根据你联想到的事物,从每一个关键词上发散出更多的连线。连线的数量根据你的想象可以有无数个。
更多信息:mindmanager.cc

Ⅶ 思维导图是什么

1、思维导图的建立有利于人们对其所思考的问题进行全方位和系统的描述与分析,非常有助于人们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和富有创造性的思考,从而有利于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或关键环节。

2、思维导图的制作是非常灵活的,没有很多严格的限制原则,其关键点在于能够体现制作者自己的思考特征和制作目标,并发展其思考能力和提高其思考水平通过运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可以大大提高人的思考能力。

3、思维导图可以激发人的丰富的联想力,它可以把哲学层面的许多思考方式毫无障碍地表现出来,包括思考的连续性、思考的深刻性、思考的批判性、发散性思考、联想思考、类比思考、形象思考、灵感思考、辨证思考等,所以它可以大大提高人的哲学思考水平和运用哲学方法论的水平。

4、思维导图能够充分体现一个人的思考特点,因而具有非常强的个性化特征。具体地讲,就是说相对于同一个主题的思维导图来说,由于制作者的知识结构、思考习惯、生活和工作经验的不同,其所制作的思维导图也非常不同,因此,思维导图有利于个性的张扬和充分体现个体思考的多样性。

5、思维导图对于人们极为关心的问题,提高教育质量和组织培训质量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它已经成为许多新的学习方法中的重要工具,如,研究性学习与行动学习等。

6、思维导图具有无限的发展性,具体讲有两层含义:一是说,一个思维导图并不是一层不变的,它是随着制作者思考的发展而发展的;其次是说,一个思维导图可以具有无限的层次性,上述性质对于理论研究工作者、企业管理者和教师无疑提供了事半功倍的有效的思考工具。

7、思维导图在理论上讲对任何应用它的人都有好处,其应用的领域也几乎可以是无限的。比如,对于做读书笔记、分析自己的研究主题、组织问题、产品问题和服务问题的分析、专题演讲和教师的教案准备等。

8、思维导图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甚至是教师的学习能力,有助于使一个学习者真正实现终身化学习和学会学习的目标。

9、思维导图是一种基于大脑自然的思考方式,因此,它赋予人的思考以最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而无论是传统的线性思考还是现代的非线性思考都是被包容的,特别对于表达现代非线性思考方式提供了最佳的途径。

10、只要有一定学习基础和生活经验的人都可以学会运用思维导图,一个人一旦掌握了这种方法就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和思考水平,挖掘出自己的思考潜力。

(7)编译原理总结思维导图扩展阅读:

常见的思维导图

1、圆圈图(Circle Maps )

圆圈图主要用于把一个主题展开来,联想或描述细节。它有两个圆圈,里面的小圈圈是主题(主题可以使用词语,数字,图画或者其他标志或象征物来表示你尝试理解或定义的事物),而外面的大圈圈里放的是和这个主题有关的细节或特征。

2、气泡图(Bubble Maps)

气泡图通常用于定义事物的属性或相应的联系,主要是使用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来描述物体。在画气泡图的时候,一般在中心圆圈内写下被描述的物体,外面圆圈内写下描述性的形容词或短语。

3、双重气泡图(Double Bubble Maps)

双重气泡图也叫气泡图的升级版,这也是一件分析“神器”,主要用于两个主题间的比较和对照,从而找到它们的差别和共同点。

具体在绘制的时候是将两个主题分别画在两个圆中,周围的泡泡就是关于主题的属性或者联想,如果一个泡泡和两个主题都关联,那么它就可以用线跟两个主题圆都连起来。这样的好处是,两个主题有什么共性就可以一目了然了。

4、树状图(Tree Map)

树状图主要用来对事物进行分组或分类。在最顶端,写下被分类事物的名称,下面写下次级分类的类别,依此类推。

5、流程图(Flow Maps)

流程图主要用于描述一件事情的各个过程(包括发生顺序、时间过程、步骤等)。绘制时通常是在最大的方框内,先写好这个事情的主题,然后用小方框描述完成这个事情所需要的每个步骤,并且用箭头将这些步骤联系起来。

Ⅷ 思维导图怎么画

思维导图初学注意
在思维导图中尽量少用浅色底配浅色字
重点不突出,上下级关系不明显
除了一、二级分支外,不要用带底色白字
条理清晰是第一重要的。
分支上的字体不一定非要和分支颜色相同,用黑色字也可以。
一眼看上去就模模糊糊的,就不会是合格的导图。

热点内容
linux的c语言编译 发布:2025-07-18 05:16:22 浏览:601
为何编译硬件驱动 发布:2025-07-18 05:15:02 浏览:488
android适配原理 发布:2025-07-18 05:11:59 浏览:550
网络存储服务器如何搭建 发布:2025-07-18 04:47:23 浏览:549
手机上玩电脑我的世界服务器 发布:2025-07-18 04:11:59 浏览:599
腾讯和安卓哪个渠道好 发布:2025-07-18 04:07:49 浏览:829
ftp不支持中文 发布:2025-07-18 03:46:19 浏览:245
服务器太水了什么原因 发布:2025-07-18 03:44:31 浏览:955
安卓怎么去除红色涂鸦 发布:2025-07-18 03:39:30 浏览:608
sql三表关联 发布:2025-07-18 03:31:40 浏览: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