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壶之礼脚本
‘壹’ 上到帝王,下到百姓都爱玩的投壶,是怎样一种游戏
古时诸侯宴请宾客时的礼仪之一就是请客人射箭。那时成年男子不会射箭被视为耻辱,主人请客人射箭,客人是不能推辞的,可有的客人确实不会射箭,就用箭投酒壶代替。久而久之,投壶就代替了射箭。《左传·昭公十二年》载:“晋侯以齐侯宴,中行穆子相,投壶。”就是说,春秋时,两国诸侯宴饮中就举行了投壶之礼。
投壶,即投壶人站在离壶一定距离的地方,把矢投向壶中,中多者为胜。它是一种古代宴饮礼仪,又是一种娱乐游戏。最早出现于西周,战国、汉唐时期盛行,宋代以后逐渐衰落,一直延续至清代晚期。
‘贰’ 投壶之礼是什么
投壶之礼,需将箭矢的端首掷入壶内才算投中;要依次投矢,抢先连投者投入亦不予计分;投中获胜者罚不胜者饮酒
投壶之礼的程序
①宾主就位
宾主于各自席位上。投壶之礼开始。
②三请三让
主人奉矢到宾面前。主人请曰:“某有枉矢哨壶,请乐宾。”宾曰:“子有旨酒嘉肴,又重以乐,敢辞。”主人曰:“枉矢哨壶,不足辞也,敢以请。”宾曰:“某赐旨酒嘉肴,又重以乐,敢固辞。”
主人曰:“枉矢哨壶,不足辞也,敢固以请。”宾对曰:“某固辞不得命,敢不敬从?”
宾向主人行拜礼,接受主人奉上的四只矢。主人答拜。
宾主相互行揖礼,于宾主席上正坐,面对壶所在的席之方位,做好投壶准备。
③进壶
司射把两尊壶放到宾主席对面的席子上(壶离主宾席位的距离为二矢半),分别正对宾与主人。返回司射席位。向宾主宣布比赛规则:“投壶之礼,需将箭矢的端首掷入壶内才算投中;要依次投矢,抢先连投者投入亦不予计分;投中获胜者罚不胜者饮酒”
再令乐工奏《狸首》。比赛开始。《狸首》,诗经名篇,瑟曲,已失传。今可用琴曲《鹿鸣》替代。投壶动作应与节奏相和。
④投壶
宾主依次投壶,将八只矢投完。为一局。
‘叁’ 古人在玩投壶的时候有哪些讲究游戏规则是怎样的
古人在玩投壶的时候有哪些讲究?游戏规则是怎样的?
扔得最多的一方获胜。游戏规则很简单,就是参加游戏的双方各扔八支箭,直到八支箭都扔到自己手里,然后看谁最后扔的箭多,谁就胜利。水壶这个游戏有些口子可以有三个,中间的口子直径比较小,两边的口子稍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打中了中间,分数就会比较高,而两边的分数就会比较低。这就需要竞争者之间进行智慧的较量。
我们来拿起游戏物品--水壶和箭。 将水壶放在适当的距离,可以根据参赛者的年龄来调整。 每方拿八支箭,可以先试一下,最后根据壶的距离调整。可以通过猜硬币等方式进行。决定哪一队先开始一方对着壶口投箭四次,然后另一方在前半部分投箭四次。然后第一队投掷四次,另一队再投掷四次,为下半场。投入壶中较多的一队获胜。
顾廷烨是投壶的高手,接连精准投壶让长枫退无可退,而明兰从小聪慧,对于投壶游戏也颇为懂行,在长枫被父亲恐吓之后,即将放弃的时候,她挺身而出,模仿顾廷烨,采用贯耳投壶,让全场宾客热议纷纷。
‘肆’ 投壶是古代士大夫宴饮是什么演变
投壶是古代士大夫宴饮时做的一种投掷游戏,也是一种礼仪,是从礼仪中演变而来的。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宴请宾客时的礼仪之一就是请客人射箭。那时,成年男子不会射箭被视为耻辱,主人请客人射箭,客人是不能推辞的。后来,有的客人确实不会射箭,就用箭投酒壶代替。久而久之,投壶就代替了射箭,成为宴饮时的一种游戏。
(4)投壶之礼脚本扩展阅读:
魏晋投壶
魏晋时也流行投壶,晋代在广泛开展投壶活动中,对投壶的壶也有所改进,即在壶口两旁增添两耳。因此在投壶的花式上就多了许多名目,如“依耳”、“贯耳”、“倒耳”、“连中”、“全壶”等。
投壶和我国古代的足球、围棋,都东传到朝鲜。据《新唐书·高丽传》记载,“高丽其君居平壤城,俗喜弈、投壶、蹴鞠”。
由于投壶是由射礼演变而来的,汉代投壶成为儒士的高雅活动。魏晋以后,投壶翻出了不少花样,一些正宗儒派于是大为不满。
‘伍’ 《礼记》礼记·投壶
投壶之礼,主人奉矢,司射奉中,使人执壶。主人请曰:“某有枉矢哨壶,请以乐宾。”宾曰:“子有旨酒嘉肴,某既赐矣,又重以乐,敢辞?”主人曰:“枉矢哨壶,不足辞也,敢固以请?”宾曰:“某既赐矣,又重以乐,敢固辞?”主人曰:“枉矢哨壶,不足辞也,敢固以请?”宾曰:“某固辞不得命,敢不敬从?”
宾再拜受,主人般还曰辟。主人阼阶上拜送,宾盘还曰辟。
已拜受矢,进即两楹间,退反位,揖宾就筵。
司射进度壶,间以二矢半,反位,设中东面,执八筭兴。
请宾曰:“顺投为入,比投不释,胜饮不胜者。正爵既行,请为胜者立马,一马从二马,三马既立,请庆多马。”请主人亦如之。
命弦者曰:“请奏狸首,间若一。”大师曰诺。
左右告矢具,请拾投。有入者,则司射坐而释一筭焉。宾党于右,主党于左。
卒投,司射执筭曰:“左右卒投,请数。”二筭为纯,一纯以取,一筭为奇,遂以奇筭告,曰:“某贤于某若干纯。”奇则曰奇,均则曰左右钧。
命酌曰:“请行觞。”酌者曰诺。当饮者皆跪奉觞曰:“赐灌。”胜者跪曰:“敬养。”
正爵既行,请立马,马各直其筭,一马从二马,以庆。庆礼曰:“三马既备,请庆多马。”宾主皆曰诺。正爵既行,请彻马。
筭多少视其坐。筹,室中五扶,堂上七扶庭中九扶。筭长尺二寸,壶颈修七寸,腹修五寸,口径二寸半,容斗五升。壶中实小豆焉,为其矢之跃而出也。壶去席二矢半。矢,以柘若棘,毋去其皮。
鲁令弟子辞曰:“毋幠,毋敖,毋偝立,毋逾言,偝立逾言有常爵。”薛令弟子辞曰:“毋幠,毋敖,毋偝立,毋逾言,若是者浮。”司射、庭长及冠士立者皆属宾党,乐人及使者、童子皆属主党。
鼓○□○○□□○□○○□半○□○□○○○□□○□○鲁鼓○□○○○□□○□○○□□○□○○□□○半○□○○○□□○薛鼓,取半以下为投壶礼,尽用之为射礼。鲁鼓○□○○□□○○半○□○○□○○○○□○□○薛鼓○□○○○○□○□○□○○○□○□○○□○半○□○□○○○○□。
‘陆’ "投壶"是什么意思
投壶是一种投掷游戏,把箭向壶里投,投中多的为胜,负者照规定的杯数喝酒。投壶是从先秦延续至清末的中国传统礼仪和宴饮游戏,是古代士大夫宴饮时做的一种游戏,也是一种礼仪。在战国时期较为盛行,在唐朝得到了发扬光大。
《礼记》、《大戴礼记》都有《投壶》篇专门记述。投壶礼举行时,宾主双方轮流以无镞之矢投于壶中,每人四矢,多中者为胜,负方饮酒作罚。
《左传·昭公十二年》载:“晋侯以齐侯宴,中行穆子相,投壶。(意思是晋昭公宴请齐景公,由中行穆子担任傧相,饮宴中以投壶来游戏。)”在两国诸侯宴饮中也举行投壶,可见,投壶在春秋时代已成为一种正规礼仪。
(6)投壶之礼脚本扩展阅读:
投壶的程序:
1、投壶之前,先摆酒席。酒席要摆到客厅里,如果客厅太小,就摆到院子里。千万不要在卧室里摆酒席,因为地方太小,没办法投壶。
2、酒席摆好,大家分东西两排站立,主人站在东边,客人站在西边,双方鞠躬行礼。然后主人发出邀请:“我准备了一只破壶、一捆坏箭,咱们玩投壶好不好?”按照规矩,客人得推辞一番:“您已经备好那么一大桌酒菜了,怎么好意思再让您受累陪我们投壶呢?”
主人说:“不受累,不受累,大伙就别推辞了。”客人还得继续推辞:“还是算了吧,我们心里真过意不去。”主人坚持邀请,这时候客人得装出一副恭敬不如从命的样子,接受主人的邀请。
3、客套完了,主人捧出一捆箭和一只壶,把箭发给客人,把壶安放到酒席南边,距离酒席大约两支箭或者三支箭连起来那么远。
4、开始投壶,每人各扔五次,谁把箭投进了壶里,主人就发给他一根或者几根小棍子。大家都投完了,最后查查筹码的数量,谁的筹码比较少,就罚谁喝酒。
‘柒’ 如何投准“投壶”动作要领是什么
投壶的准确率不仅需要靠技术,还需要靠运气,因为有时候就算投中了还有可能从壶中蹦出来,所以要想投准,只能靠日积月累的练习。
投壶的动作要领:第一是需要主要注意投壶的弧度,这是能否投中的关键,不能有丝毫偏差;第二点是专注度,只有注意力足够专注才能更容易投中。
(7)投壶之礼脚本扩展阅读
投壶的程序
1.宾主就位。宾主于各自席位上。投壶之礼开始。
2.三请三让。主人奉矢到宾面前。主宾之间相互问候,主人答拜。宾主相互行揖礼,于宾主席上正坐,面对壶所在的席之方位,做好投壶准备。
3.进壶。司射把两尊壶放到宾主席对面的席子上(壶离主宾席位的距离为二矢半),分别正对宾与主人。返回司射席位。向宾主宣布比赛规则,即投壶之礼,再令乐工奏《狸首》。比赛开始。《狸首》,诗经名篇,瑟曲,已失传。今可用琴曲《鹿鸣》替代。投壶动作应与节奏相和。
4.投壶宾主依次投壶,将八只矢投完。为一局。
‘捌’ 投壶的礼仪
投壶既是一种礼仪,又是一种游戏。《礼记》、《大戴礼记》都有《投壶》篇专门记述。投壶礼举行时,宾主双方轮流以无镞之矢投于壶中,每人四矢,多中者为胜,负方饮酒作罚。《左传·昭
公十二年》载:“晋侯以齐侯宴,中行穆子相,投壶。”在两国诸侯宴饮中也举行投壶,可见,投壶在春秋时代已成为一种正规礼仪。
投壶源自于射礼,郑注《礼记》云:“投壶,射之细也。”又司马光《投壶新格》云:“其始必于燕饮之间,谋以乐宾,或病于不能射也,举席间之器以寄射节焉。”由此可知,投壶是由于场地因素或个人因素的限制不能举行射礼而采取的权宜之计。因此投壶与射礼在仪节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如二者都以司射为仪式的主持者,二者都用《狸首》为节等等。作为礼仪的一种,投壶不仅继承了射礼的仪节,还继承了射礼正己修身的礼义,正如清徐士恺《投壶仪节》云:“投壶乃射礼之变也。
投壶之礼,需将箭矢的端首掷入壶内才算投中;要依次投矢,抢先连投者投入亦不予计分;投中获胜者罚不胜者饮酒。
‘玖’ 战国盛行的投壶礼法有哪些
传说在仙界的大荒山中,有一座巨大的石室。这个石室中,住着一位神仙名叫东王公。他的身形像人,但他的脸像鸟,屁股上又长着一根老虎尾巴。他经常骑着一只黑熊在大荒山中奔驰,十分威风。而在神仙之中,玉帝是主宰一切的,而东王公也接受玉帝的分派,他主管人间万物的生长。当东王公心情好的时候,天下便风调雨顺,世间的万物都茁壮成长,五谷丰登,百姓都能安居乐业。但若是东王公发起怒来,人世间不是连年干旱,便是洪水泛滥,到处灾祸不断,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东王公除了定期到天宫去朝拜玉帝以外,平日都在大荒山的石室中修炼。他十分寂寞,好在他有一个名叫玉女的侍妾,玉女长得十分漂亮,东王公也很喜欢她。为了消遣,他经常同玉女一起玩一个叫投壶的游戏。
这种投壶的游戏,在战国时期的人间也十分流行。一般贵族在酒宴上请宾客玩的一种游戏,他们通常都会设一把特别的壶,主人和客人轮流拿着箭投向壶中,看谁投中的箭多,谁就是胜利者,而谁投中的箭少,他就要被罚酒认输了。
但是,东王公的投壶游戏,要比人间这种壮丽得多。
他在石室中安放着一把巨大的酒壶,他和玉女手中各拿着1200支箭,每掷一次箭,1200支箭同时向壶口飞去。如果这些箭全部投中,上天就保持沉默,如果有一支箭没有投中酒壶,天就会发出嗤笑,这时,人们在下界看到的便是电闪雷鸣。
这是古代战国时期的一个传说,这传说中的投壶是我国战国时期盛行的礼仪游戏。也叫作“射壶”,投壶是我国古代酒宴中经常使用的娱乐器具,是古代传统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种既可以登大雅之堂,又能在平常人家玩的传统游戏。
投壶游戏是战国时期宴会上的一种助酒兴的娱乐活动,也是战国时期的重要礼乐活动,是从上至天子下至士大夫在宴饮中常用以娱乐宾客的活动。
在投壶游戏开始之前,人们要首先指定一个司射,也就是裁判。然后,由主人向客人提出邀请,而参加游戏的客人,他们每人手中都拿着4支用树枝做成的箭杆。之后,这些客人站在规定的距离之外,他们依次向壶内投掷。
有时主人为了增加难度,他常在壶内装上了又小又滑的豆子,如果用力过猛,即使客人将箭投入了壶内,也会被反弹出来。4支箭全部投完为一局,每次比赛进行3局,以投中多者为胜,败者则要被罚喝酒。
战国时期的投壶活动富于情趣,又讲究极多。宾客按照顺序持箭投壶,他们决出胜负后,负者便责无旁贷地按规定饮酒,而且不能耍赖。
在饮酒时,一旁助阵的乐工还要兴致高昂地齐奏古乐《狸首》,那场景极为热烈。饮酒的人要恭恭敬敬,他们跪着端起酒杯,然后一饮而尽,称为“赐灌”。
投壶赢的人也要郑重其事地跪在一边,称为“敬养”。当然,这些都是战国时投壶的规定。而投壶进入普通百姓家成为他们平时的游戏后,礼的作用便削弱了,仅仅是出于娱乐助兴,也就没有了这样的繁文缛节了。
昀后,主人要为宾客演奏乐曲。在儒家那里,礼和乐总是合在一起说的,事不成,那么礼乐不兴,礼乐不兴,那么刑罚也就不能推行,只有做完了这一切后,整个投壶过程才算完成。
接着可以进行下一轮了,投壶一次接一次地进行,即便嗜酒如命的酒徒也挡不住一次次的罚饮,昀后便会烂醉如泥。当然,任何有身份的人都不愿在这样的场合出乖露丑,所以他们都想在投壶中争胜,因此平时古人就对投壶活动进行训练。
其实,投壶是为了追求人与人的相互礼让与虔敬,提倡以君子之风相处相争,同时起到愉悦身心、丰富礼宴娱乐的作用。
据人们推测,战国时期的投壶游戏可以简单的分为3种,标准型、简易型和表演型。三者之间是有一定区别的。
标准型投壶,以《礼记》等礼仪经典的记载为依据,结合现实条件,适当调整,使其成为日常可习可行的民族礼仪与娱乐活动。
简易型投壶,要求尽量简化,使投壶简便易行,相应地使用一些代用品为投壶工具。简易型投壶主要是一种宴饮娱乐活动。
表演型投壶活动,它忠实地复原了经典礼仪和典籍中的记载,对礼器使用、礼仪程序都是非常严谨和规范的。
当古人进行投壶活动时,他们首先得有一定的依据,不能随意。这种游戏在古代有固定的规则,所以可以根据这些规则,进行适当的调整。
首先是要进行事前的准备工作。投壶是在宴饮时进行的礼仪,行礼者都应该穿汉服礼服,这是基本的规定。参加的人员主要有主人、宾客、司射和乐工等。
主人也就是投壶礼的主持者,宾客便是投壶礼的参与者,司射是投壶礼时具体的指挥者,乐工便是在一旁演奏音乐的人。
除了这4种人员,还有有进行投壶游戏的器具,也就是礼器的准备。首先,主人要准备投壶数尊,金属制、陶瓷制的投壶等都可以。
一般准备的投壶都在壶中盛以小豆,这样使箭矢投入后不至于弹出来。投壶的标准尺寸是壶颈长0.2米,口径8.3厘米,壶高0.4米,容量5升,壶腹直径16.6厘米。尺寸都是周代规定的,后来战国的投壶直接沿袭了周代的规格。其次,主人还需要准备若干支箭,至少要有8支以上。
古礼上要求必须是以柘木制的箭,但古人可以不必拘泥这些,他们用竹、木等都可以,将竹、木削成箭矢的形状。箭矢长0.2米,首端锐,尾端钝。
壶与矢是投壶昀重要的礼器,它们的制作应该尽量精美。另外还要有若干个“算”。“算”就是进行计数用的工具,一般用竹木的小片就行。
当然,投壶一定要准备美酒和酒杯,以供宾主在投壶游戏中饮酒时用的。等一切器具都准备就绪后,投壶游戏才正式开始。首先是宾主就位,宾主来到各自席位上,标志着投壶活动的开始。在开始游戏前,主人和宾客要进行三请三让。一般是这样的,主人捧着箭来到宾客面前为了体现古韵,主客问答都需要用古语对答。主人先说:“某有枉矢哨壶,请乐宾。”宾客回答说:“子有旨酒佳肴,又重以乐,敢辞。”主人又说:“枉矢哨壶,不足辞也,敢以请。”宾客说:“某赐旨酒佳肴,又重以乐,敢固辞。”主人说:“枉矢哨壶,不足辞也,敢固以请。”宾客说:“某固辞不得命,敢不敬从?”等三请三让之后,宾客向主人行拜礼,他们接受主人奉上的4支矢,然后主人答拜,宾主相互行揖礼。当这样礼仪性的活动进行完毕之后,主客回到宾主席上正坐,他面对投壶所在的方位,做好投壶的准备。
这时候,司射把两尊壶放到宾主席对面的席子上,投壶距离主宾席位的距离为两尺左右,分别正对着宾客与主人。然后主人返回自己的席位。
接下来司射向主人和宾客宣布比赛规则,一般规则如下:投壶之礼,需要将箭矢的前端投掷入壶内才算投中,人们要依次投矢,抢先连投者即便投入也不予计分,投中获胜者有权利处罚不胜者饮酒。
当规则宣布完毕后,司射开始命令乐工演奏《狸首》,他宣布比赛正式开始。《狸首》是《诗经》名篇,不过后来已经失传了,所以可以用琴曲《鹿鸣》来替代,投壶的动作要与音乐节奏要相和。宾主依次投壶,他们将所有的箭矢投完,也就是一局,然后开始计算成绩。
司射在宾主投壶过程中同时计算成绩,当有投入的人,司射就将一枚算筹放到一侧的地上。宾客投中就放在右边,主人投中则放在左边。
当宾主投完后,司射说:“左右都已投完,下面开始宣布成绩。”这时司射才开始宣布,比如哪个人比另一个人多几纯或者几奇,平局就说结局为均。当司射宣布完比赛结果,就该到饮酒的环节了。这时司射说:“请胜者为不胜者酌酒。”此时,胜者开始罚败者饮酒。胜者为败者在酒爵中斟满好酒,然后他们双手奉上,败者接过后必须说:“赐灌。”胜者也要回答:“敬养。”这时,败者才将罚酒饮下。当主人和宾客喝完酒后,第二轮投壶才开始,方法同上,直至宾主尽欢为止。由于标准型投壶相对还是很复杂的,需要相应的器具,所以还有一种简易型投壶方案,便于随时操作。
投壶起源于儒家射礼,因为射礼不易操作,而且诸侯射艺通常不精,于是就采用一种较为简单的方式来代替。因为如果按照《礼记》的规定进行投壶,这显然是特别繁琐的。
作为一种日常宴饮的娱乐活动,投壶简便易行就可以了,仍然不失为一种高雅的宴饮娱乐。其实,即便在投壶比较盛行的战国时期,人们真正按照《礼记》上的规定,进行投壶的次数也为数不多。
而简易型投壶是在标准型投壶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很多古法必需的器具都可以使用一些代用品。首先,投壶可以换做瓷瓶或者水瓶来代替,而有两支箭矢轮流使用就行了。
箭也可以用竹子制成,长度在0.2米左右,头端裹上棉布以提高命中率。其中昀简单的办法则是用筷子做箭矢,毕竟筷子每家每户都有的。
“算”可以用竹签代替,还可以用石子或其他器物代替,甚至演奏乐曲的环节可以省去。只需要开始时主人和宾客相揖后就位,投壶时客人于席上依次投壶,然后用竹签计算成绩,等罚酒时胜者再向败者罚酒,这样过程就简便多了。
其实,这个投壶游戏的简化过程方案,基本上也与古法中大致相似,这种简单的投壶游戏对于我国投壶文化的继承是非常有意义的。
投壶之礼这种古代礼乐文化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体现了一种演变和延续。投壶这种礼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礼的成分逐渐减少,游戏娱乐的成分逐渐增加。从有关的文献和出土的实物等方面,我们可以看到投壶游戏的不断变化。
而历史上的文人骚客也有记载投壶游戏的文章。如《礼记》中的《投壶》篇、北宋着名史学家司马光的《投壶仪节》等。
特别是三国时期一个叫邯郸淳的人写的《投壶赋》,他将投壶者们身手不凡的投技和妙趣横生的场景描写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
战国时代投壶之风盛行,战国时着名思想家淳于髡说:“在男女杂坐、六博投壶之时,人们可以饮下八斗之酒却只有两分醉意。”可见投壶之戏,竟然可以为古人助酒兴。
其实,他说此话的目的是向齐威王褒扬自己的能力。当时,齐国遭到楚国的攻击,淳于髡临危受命,他被派遣去赵国请来了10万救兵,楚军知道后,连夜引兵回去了。
淳于髡回国后,齐威公为他庆功。在宴会之上,齐威公问淳于髡喝多少能醉时,淳于髡就说了此话。
这些说法虽然都说得头头是道,其实都没有能够脱离注经释义的范围,这大概由于投壶已经载入经典,所以大家只能认定它是“礼”的一种。
投壶本来是产自民间的一种游艺或竞技活动,然后才被纳入礼的范围并加以规范。
后来的晚清学者章太炎在他所着的《经学略说》中说:“汉代《礼记》中有投壶的记载,《礼记》的作者西汉戴德和戴圣两个人都是从西汉经学家后苍那里得到的真传。他们知道17篇是不够的,所以他们都在自己的书里加入《投壶》、《奔丧》两篇文章。”
大戴戴德有84篇,小戴戴圣有49篇。戴德、戴圣所传同门,为什么《礼记》的篇目会不一样呢?对此,人们的看法不一。
因此有人怀疑,《礼记》是后人伪作的。《伪书通考》、《古今伪书考补正》中都有《礼记》是伪书的记载,只不过断言它们是伪作的理由并不充分。
在战国时期,古文献中还对投壶的时间和地点有明确要求,说投壶要随着光线的明暗有所不同的。在后来清代张沐所编写的《礼记疏略》中有这样的记载:投壶有三处,在正午时分要在室内投壶,傍晚时就要在大堂内投壶,天黑的时候就必须在庭院内投壶。
而这段文献中还规定,用作投壶的箭,因在所处的场所不同,规格也不一样。文中说:筹,室中五抉,堂上七抉,庭中九抉。
其中的筹就是指箭,一抉就是指四指那么长。投壶的壶离投箭的席约7尺。做箭的材料也极为考究,一般箭要用柘木、棘木制成。除此以外,史书中还详细地记述了投壶的术语和规则。
战国时期魏国文学家邯郸淳在他所着的《艺经》中说:“投壶以12筹为限,象征一年中的12个月。在投壶娱乐中还要讲究声势,投壶以击鼓为节。”
在关于战国时期投壶的专业考古中,也有很多已经出土的投壶器具值得参考和借鉴。后来,在河北平山三汲乡战国时期的中山王墓中,又出土发现了一件我国昀早的铜投壶。这件投壶是造型别致的三犀足筒形器,它的底部基座是3只雄姿威猛的矮足独角犀,壶的形状呈圆筒形,两侧附有一幅首衔环。这件投壶遍体饰有生动流畅的细线变形山字花纹,平口深腹。
此壶高0.59米,口径0.20米,筒形腹上有“左使车工本”5个字的铭文。在这件器物刚刚出土的时候,人们并不知道它到底有什么功用,后来经过专家学者们的考证,他们断定这件三犀足筒形器铜器,应该就是古代的投壶。
而《礼记》中所记载的关于青铜投壶的外形,与这件出土的铜器刚好完全吻合。
另外,在三国时期魏国文学家邯郸淳的《投壶赋》中也有“厥高二尺”的记载,记载中的高度和这个铜投壶是一样的,也佐证了这件铜壶就是战国时期的投壶。
而且同在中山王墓中,还出土了一件较小的铜筒形器,高约0.4米,口径约0.1米,器物上下各有一道斜格云纹,两侧也各有一铺道衔环,半口深腹,中空,这与三犀足铜投壶形制相同,只是没有三犀足。
人们认为,这也是一件小型的铜投壶,这两件器物距今已有2000多年
其实在战国时期,投壶所用的壶跟酒壶是通用的,一般多是铜质或陶质的。
在河北燕下都遗址中,还出土了一个硬陶壶,它属于仿青铜器式样,它的足部有一约0.02米高的足圈,总高0.31米,这便是一个战国时期陶瓷的投壶。
而在诸城臧家庄战国古墓中出土的一件青铜投壶,被专家鉴定为国家一级珍贵文物。
通过这个已经出土的投壶,可以得知,古代投壶的外形如同日常生活的酒壶和水壶,它口阔,肚大,脖子细长。而诸城出土的这件投壶无论造型设计,还是铸造工艺,都别具一格。
该壶高0.35米,口径0.34米,它采用了直筒式的外形,口、颈、腹连为一体,这打破了壶的传统形式,给人以面目一新、超凡脱俗的感觉。
这件投壶的壶身奇特,花纹装饰都采用镂孔透雕、平面底纹、素面宽带3种方式相间组成。它的瓶身层次分明,繁而不乱。它的腹壁外侧装着两个对称的铺首衔环,底部采用二层台式的高圈足,犹如给壶装上了一个稳定的底座。
这件投壶圈足采用镂孔透雕装饰,与壶身上的纹饰上下呼应,相得益彰。这件投壶在制模铸造时使用了先进的内外合范工艺,一次浇铸成功,壶壁厚薄均匀,造型规整,纹饰清晰,自然流畅,是古代青铜器中难得的精品,充分表现出了工匠们高超的铸铜技艺。
‘拾’ 投壶的流程
投壶是在宴饮时所行礼仪,行礼者皆着汉服礼服。
参礼者
主人1人:投壶礼的主持者
宾1人:投壶礼的参与者
司射1人:投壶礼的具体指挥者
乐工1人:演奏音乐
礼器
投壶两尊:金属制、陶瓷制等均可。先秦投壶无耳,壶中盛以红小豆,使箭矢投入后不至于弹出。标准尺寸为壶颈长七寸,口径二寸半,壶高一尺二寸,容斗五升,壶腹五寸。(皆周代度制,一寸合2.31厘米)
矢:若干。古礼要求以柘木制,此处不拘泥,以竹、木等均可,削成矢状,矢长二十厘米,首端锐尾端钝。制作时可参考:
矢需准备至少八支以上。
壶与矢是投壶最重要的礼器,制作时宜尽量精美。
算:若干。竹木制,计算成绩之用。以竹木片。
酒爵1对:宾主饮酒用 1.宾主就位。宾主于各自席位上。投壶之礼开始。
2.三请三让。主人奉矢到宾面前。主人请曰:“某有枉矢哨壶,请乐宾。”宾曰:“子有旨酒嘉肴,又重以乐,敢辞。”主人曰:“枉矢哨壶,不足辞也,敢以请。”宾曰:“某赐旨酒嘉肴,又重以乐,敢固辞。”主人曰:“枉矢哨壶,不足辞也,敢固以请。”宾对曰:“某固辞不得命,敢不敬从?”宾向主人行拜礼,接受主人奉上的四只矢。主人答拜。宾主相互行揖礼,于宾主席上正坐,面对壶所在的席之方位,做好投壶准备。
3.进壶。司射把两尊壶放到宾主席对面的席子上(壶离主宾席位的距离为二矢半),分别正对宾与主人。返回司射席位。向宾主宣布比赛规则,即投壶之礼,再令乐工奏《狸首》。比赛开始。《狸首》,诗经名篇,瑟曲,已失传。今可用琴曲《鹿鸣》替代。投壶动作应与节奏相和。
4.投壶宾主依次投壶,将八只矢投完。为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