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闭式编译
㈠ 计算机语言是什么
计算机语言——(资料性质)
计算机语言:计算机语言通常是一个能完整、准确和规则地表达人们的意图,并用以指挥或控制计算机工作的“符号系统”。
计算机语言通常分为三类:即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了解内容一)
1. 机器语言
机器语言是用二进制代码表示的计算机能直接识别和执行的一种机器指令的集合。它是计算机的设计者通过计算机的硬件结构赋予计算机的操作功能。机器语言具有灵活、直接执行和速度快等特点。
用机器语言编写程序,编程人员要首先熟记所用计算机的全部指令代码和代码的涵义。手编程序时,程序员得自己处理每条指令和每一数据的存储分配和输入输出,还得记住编程过程中每步所使用的工作单元处在何种状态。这是一件十分繁琐的工作,编写程序花费的时间往往是实际运行时间的几十倍或几百倍。而且,编出的程序全是些0和1的指令代码,直观性差,还容易出错。现在,除了计算机生产厂家的专业人员外,绝大多数程序员已经不再去学习机器语言了。
2.汇编语言
为了克服机器语言难读、难编、难记和易出错的缺点,人们就用与代码指令实际含义相近的英文缩写词、字母和数字等符号来取代指令代码(如用ADD表示运算符号“+”的机器代码),于是就产生了汇编语言。所以说,汇编语言是一种用助记符表示的仍然面向机器的计算机语言。汇编语言亦称符号语言。汇编语言由于是采用了助记符号来编写程序,比用机器语言的二进制代码编程要方便些,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编程过程。汇编语言的特点是用符号代替了机器指令代码,而且助记符与指令代码一一对应,基本保留了机器语言的灵活性。使用汇编语言能面向机器并较好地发挥机器的特性,得到质量较高的程序。
汇编语言中由于使用了助记符号,用汇编语言编制的程序送入计算机,计算机不能象用机器语言编写的程序一样直接识别和执行,必须通过预先放入计算机的“汇编程序“的加工和翻译,才能变成能够被计算机识别和处理的二进制代码程序。用汇编语言等非机器语言书写好的符号程序称源程序,运行时汇编程序要将源程序翻译成目标程序。目标程序是机器语言程序,它一经被安置在内存的预定位置上,就能被计算机的CPU处理和执行。
汇编语言像机器指令一样,是硬件操作的控制信息,因而仍然是面向机器的语言,使用起来还是比较繁琐费时,通用性也差。汇编语言是低级语言。但是,汇编语言用来编制系统软件和过程控制软件,其目标程序占用内存空间少,运行速度快,有着高级语言不可替代的用途。
3.高级语言
不论是机器语言还是汇编语言都是面向硬件的具体操作的,语言对机器的过分依赖,要求使用者必须对硬件结构及其工作原理都十分熟悉,这对非计算机专业人员是难以做到的,对于计算机的推广应用是不利的。计算机事业的发展,促使人们去寻求一些与人类自然语言相接近且能为计算机所接受的语意确定、规则明确、自然直观和通用易学的计算机语言。这种与自然语言相近并为计算机所接受和执行的计算机语言称高级语言。高级语言是面向用户的语言。无论何种机型的计算机,只要配备上相应的高级语言的编译或解释程序,则用该高级语言编写的程序就可以通用。
目前被广泛使用的高级语言有BASIC、PASCAL、C、COBOL、FORTRAN、LOGO以及VC、VB等。这些语言都是属于系统软件。(了解内容二)
计算机并不能直接地接受和执行用高级语言编写的源程序,源程序在输入计算机时,通过“翻译程序”翻译成机器语言形式的目标程序,计算机才能识别和执行。这种“翻译”通常有两种方式,即编译方式和解释方式。编译方式是:事先编好一个称为编译程序的机器语言程序,作为系统软件存放在计算机内,当用户由高级语言编写的源程序输入计算机后,编译程序便把源程序整个地翻译成用机器语言表示的与之等价的目标程序,然后计算机再执行该目标程序,以完成源程序要处理的运算并取得结果。解释方式是:源程序进入计算机时,解释程序边扫描边解释作逐句输入逐句翻译,计算机一句句执行,并不产生目标程序。PASCAL、FORTRAN、COBOL等高级语言执行编译方式;BASIC语言则以执行解释方式为主;而PASCAL、C语言是能书写编译程序的高级程序设计语言。 每一种高级(程序设计)语言,都有自己人为规定的专用符号、英文单词、语法规则和语句结构(书写格式)。高级语言与自然语言(英语)更接近,而与硬件功能相分离(彻底脱离了具体的指令系统),便于广大用户掌握和使用。高级语言的通用性强,兼容性好,便于移植。下面介绍几种较有代表性的高级程序设计语言:
⑴BASIC语言
BASIC语言全称是Beginner’s all Purpose Symbolic Instruction Code,意为“初学者通用符号指令代码“。1964年由美国达尔摩斯学院的基米尼和科茨完成设计并提出了BASIC语言的第一个版本,经过不断丰富和发展,现已成为一能全种功面的中小型计算机语言。BASIC易学、易懂、易记、易用,是初学者的入门语言,也可以作为学习其他高语级言的基础。BASIC有解释方式和编译方式两种翻译程序。
⑵PASCAL语言
PASCAL是一种结构程序设计语言,由瑞士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的沃斯(N.Wirth)教授研制,于1971年正式发表。是从ALGOL60衍生的,但功能更强且容易使用。目前,作为一个能高效率实现的实用语言和一个极好的教学工具,PASCAL语言在高校计算机软件教中学一直处于主导地位。Pascal(B.Pascal)是十七世纪法国着名数学家,他于1642年曾发明现代台式计算机的雏型机—加减法计算机。
PASCAL具有大量的控制结构,充分反映了结构化程序设计的思想和要求,直观易懂,使用灵活,既可用于科学计算,又能用来编写系统软件,应用范日围益广泛。
⑶通用编程语言C
C语言是美国AT&T与电话) (电报公司为了实现UNIX系统的设计思想而发展起来的语言工具。C语言的主要特色是兼顾了高级语言和汇编语言的特点,简洁、丰富、可移植。相当于其他高级语言子程序的函数是C语言的补充,每一个函数解决一个大问题中的小任务,函数使程序模块化。C语言提供了结构式编程所需要的各种现代化的控制结构。
C语言是一种通用编程语言,正被越来越多的计算机用户所推崇。使用C语言编写程序,既感觉到使用高级语言的自然,也体会到利用计算机硬件指令的直接,而程序员却无需卷入汇编语言的繁琐。
⑷COBOL语言
COBOL的全称是Common Business Oriented Language,意即:通用商业语言。
在企业管理中,数值计算并不复杂,但数据处理信息量却很大。为专门解决经企管理问题,于1959年,由美国的一些计算机用户组织设计了专用于商务处理的计算机语言COBOL,并于1961年美国数据系统语言协会公布。经不断修改、丰富完善和标准化,已发展为多种版本。
COBOL语言使用了300多个英语保留字,大量采用普通英语词汇和句型,COBOL程序通俗易懂,素有“英语语言”之称。
COBOL语言语法规则严格。用COBOL语言编写的任一源程序,依都要次按标识部、环境部、数据部和过程部四部分书写,COBOL程序结构的“部”内包含“节”,“节”内包含“段”,段内包含语句,语句由字或字符串组成,整个源程序象一棵由根到干,由干到枝,由枝到叶的树,习惯上称之为树型结构。
目前COBOL语言主要应用于情报检索、商业数据处理等管理领域。
常用的高级程序设计语言,除了上述的几种之外,还有很多,如以英国着名诗人拜伦(G.N.G.Byron)的独生女艾达·拜伦(Ada Byron)的名字命名的军用语言Ada,深受中、小学生欢迎的语言LOGO等等。
目前,程序设计语言及编程环境正向面向对象语言及可视化编程环境方向发展,出现了许多第四代语言及其开发工具。如:微软公司(Microsoft)开发的Visual系列(VC++、VB、FoxPro)编程工 具及Power Builder等,目前已经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㈡ 计算机操作系统都经历了什么版本
DOS的版本
DOS在1981年推出其1.0版,功能还非常基本和薄弱;1983年推出2.0,主要增加了目录操作功能,使文件管理上了一个新台阶(目录和文件的概念我们将在讲解DOS内部命令时介绍);1984年推出3.0,主要支持1.2MB的5.25英寸高密软盘(1.X和2.X只支持低密盘)和大容量硬盘;1987推出目前普及率最高的DOS 3.3,主要支持3.5英寸软盘和网络。至此,DOS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尽管后续版本(目前PC-DOS的最新版本为7.0版,MS-DOS公布的最新版本为6.22)不断推出,但均无重大的内核改进,只不过增加了许多实用功能,如检测磁盘,清除病毒,硬盘增容等。
DOS是Disk Operation System(磁盘操作系统) 的简称,是1985~1995年的个人电脑上使用的一种主要的操作系统。由于早期的DOS系统是由为软公司为IBM的个人电脑开发的,称为MS-DOS,因此后来其他公司生产的与MS-DOS兼容的操作系统,也延用了这个称呼,如PC-DOS、DR-DOS等等。
1981年,MS-DOS 1.0发行,作为IBM PC的操作系统进行捆绑发售,支持16k内存及160k的5寸软盘。在硬件昂贵,操作系统基本属于送硬件奉送的年代,谁也没能想到,微软公司竟会从这个不起眼的出处开始发迹。
1982年,支持双面磁盘。
1983年MS-DOS 2.0随IBM XT发布,扩展了命令,并开始支持5M硬盘。同年发布的2.25对2.0版进行了一些bug修正。
1984年,MS-DOS 3.0增加了对新的IBM AT支持,并开始对部分局域网功能提供支持。
1986年,MS-DOS 3.2 支持了720K 的5寸软盘。
1987年,MS-DOS 3.3 支持了IBM PS/2设备及1.44M的3寸软盘,并支持其他语言的字符集。
1988年,MS-DOS 4.0 增加了DOS Shell 操作环境,并且有一些其他增强功能及更新。
1991年,MS-DOS 5.0发行,增加了DOS Shell功能,增强了内存管理和宏功能。
1993年,MS-DOS 6.x 增加了很多GUI程序,如Scandisk、Defrag、Msbackup等,增加了磁盘压缩功能,增强了对Windows 的支持。
1995年,MS-DOS 7.0 增加了长文件名支持、LBA大硬盘支持。这个版本的DOS并不是独立发售的,而是在Windows 95中内嵌的。之后的MS-DOS 7.1全面支持FAT32分区、大硬盘、大内存支持等,对四位年份支持解决了千年虫问题。
WINDOWS发展简史
作为世界上最流行的操作系统,Windows可不是从一开始就是这样的。Windows的进化过程经常是不确定和不稳定的。其成功是和处理器速度、内容容量等息息相关的,微软也非常依赖第三方的软件来填补概念和消费者之间的鸿沟。 随着Vista的发售,有必要通过截屏回顾一下23年来,Windows操作系统所走过的路。 Windows 1.0 比尔·盖茨于1983年正式宣布推出Windows系统,但是微软的第一个图形用户界面操作系统Windows 1.0,却直到1985年11月才放出,此时距离苹果推出Mac已经有两年之久了。由于涉及到和苹果的版权问题,此时的Windows系统还不能拥有例如重叠窗口和回收站的功能。Windows 1.0更多的是一个MS-DOS的扩展,而不是一个单独的操作系统,不过已经能够支持有限的多任务和鼠标操作了。
Windows 2.0 盖茨很快和苹果签订了授权协议,以便在Windows中使用Macintosh GUI的某些原素。不过随后,苹果将盖茨送上了法庭,称在新推出的Windows 2.0中,有170处涉嫌抄袭。Windows 2.0提供了图标和层叠窗口的功能。 另外,Windows 2.0还得到了一些关键的程序支持。早期版本的Word和Excel使用Windows作为界面;当时流行的桌面发布程序Als PageMaker,一度只在Mac电脑上运行,同样也进驻了Windows 2.0,这对Windows来说是一个关键的事件,因为这极大的扩展了系统的实用性和市场份额。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Windows 3.0 这一版的Windows于1990年发布,可以说是一次彻头彻尾的改进。新的文件管理系统和增强的图形性能,终于使Windows PC变成了Mac的强劲对手,而这一过程花了六年的时间。操作系统拥有全新的外观,受保护的和增强的操作模式使得内存管理更为有效。Windows 3.0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两年的时间里销售了超过1000万的拷贝。开发人员开始编写大量的第三方软件,对于消费者购买来说是不小的刺激。大量的现金改变了微软的方向,使之更专注于操作系统的开发上。
Windows 3.11 主要就是Windows 3.0版的更新产品,Windows 3.11支持包括TrueType可升级字体、多媒体、对象链接和嵌入等功能。一大堆在系统从3.0之后推出的升级补丁,也都集成进3.11版之中。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Windows 3.11 NT 这是一个非常强大的Windows版本,是在消费版的3.11上独立开发而来的,NT是专门为商业和工程师等需要非常成熟操作系统的用户而设计的。和3.11版不一样的是,NT是专门为32位处理器编写的。不幸的是,当时只有很少的硬件能够支持。开发人员不愿意费尽去让他们的产品兼容NT,因为这非常复杂,而且这一操作系统仅仅占据了很小的市场份额。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Windows 95 Windows 95真正的将计算处理带到普通人的身边,让很多人从此走进了Windows和电脑的世界。由于捆绑了Internet Explorer,Windows 95成为了浏览网页的常用入口。Windows 95从此开始使用大家熟悉的开始按钮和任务栏,这种风格一直保持到今天。 Windows 95也标志了微软和向下兼容之间永无止境的斗争,从3.11开始的许多架构,当然也包括其中的设计失误,都延续到Windows 95当中。而且一些部分运行在32位模式,另一些则不,这样使得操作系统能够在过去和现在之间摇摆。很多用户都不知道这个问题,他们唯一清楚的就是系统非常的不稳定,而且总是要打升级补丁。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Windows 98 不仅仅是从Windows 95稳定的升级到新的系统,Win 98还支持多显示器显示,WebTV和采用新的FAT32文件系统带来的更大的文件分割。Win 98是一版将Internet Explorer集成进GUI的系统,引发了对微软垄断行为诉讼的热潮。 随后又放出了Windows 98 Second Edition,增加了网络连接共享功能。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Windows 2000 这一版Windows推出的时间是2000年的2月,Win2K是Windows中NT系列的升级,这是第一个通过互联网进行自动升级的Windows版本。
Windows XP 2001年推出的XP将NT架构,和从95/98/ME上传承而来的用户界面,融合在一起。虽然仍然在安全性方面收到攻击,但是XP已经在很多地方获得了改善,包括文件管理、速度和稳定性。尤其是在GUI方面的明显改善,使得操作系统对于没什么经验的用户来说更为容易上手。 :
Windows Vista 最后就是才推出的Vista,至于Vista会带来怎样的影响,现在还不好说。在XP六年之后推出的Vista,在GUI上游客非常明显的变化,而且还带来了很多的新特性,路走怎么,让时间来说话吧。
linux操作系统发展简史
【 原文由 glnju 所发表 】
在70年代,Unix体系的源程序大多是可以任意流传的。互联网的基础协议TCP/IP就是产
生于那个年代。在那个时期,人们在创作各自的"程序作品"中享受着从事科学探索、创新
活动所特有的那种激情和成就感。那时的程序员,如同作家一样,急于"发表"自己的程序
作品,并不专注于保守"机密",以换取钱财。
1979年,AT&T宣布了Unix的商业化计划,随之出现了各种二进制的商业Unix版本。于
是就兴起了基于二进制机读代码的"版权产业"(Copyright Instry),使软件业成为一种
版权专有式的产业,围绕程序开发的那种创新活动被局限在某些骨干企业的小圈子里,源
码程序视为核心"商业机密"。这种做法,一方面产生了大批的商业软件,极大的推动了软
件业的发展,诞生了一批软件巨人;另一方面,由于封闭式的开发模式,也阻碍了软件业
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由此,人们为商业软件的"BUG"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1984年,Richard Stallman面对程序开发的封闭模式,发起了一项国际性的源代码开
放的所谓牛(GUN)计划,力图重返70年代基于源码开放从事创作的美好时光。他为保护源
代码开放的程序库不会再度受到商业性的封闭式利用,制定了一项GPL条款,称为Copylef
t版权模式。
1987年6月,R..Stallman完成了11万行源代码开放的"编译器"(GNU gcc),获得了一
项重大突破,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1989年11月,M.Tiemann以6000美元开始创业,创造了专注于经营开放源代码"Cygnus
Support"(天鹅座支持公司)源代码开放计划。(注意,Cygnus中隐含着gnu三个字母)。
Cygnus是世界上第一家也是最终获得成功的一家专营源代码程序的商业公司。Cygnus的"编
译器"是最优秀的,它的客户有许多是一流的IT企业,包括世界上最大的微处理器公司。
1991年11月,Linus Torvalds写了个小程序,取名为Linux,放在互联网上。他表达了
一个愿望,希望借此搞出一个操作系统的"内核"来。这完全是一个偶然事件。但是,在互
联网上,Linux刚一"露头",便被广大的牛羚计划的追随者们看中,全部上阵,七手八脚,
把它"加工"成了一个功能完备的操作系统,叫做CNULinux。
1995年1月,Bob Young创办了RedHat(小红帽),以CNULinux为核心,集成了400多个
源代码开放的程序模块,搞出了一种冠以品牌的Linux,即RedHat Linux,称为Linux"发行
版",在市场上出售。这在经营模上是一种创举。Bob Young称:我们从不想拥有自己的"版
权专有"技术,我们卖的是"方便"(给用户提供支持、服务),而不是自己的"专有技术"。
源代码开放程序包括各种品牌发行版的出现,极大的推动了Linux的普及和应用。
1998年2月,以Eric Raymond为首的一批年轻的"老牛羚骨干分子"终于认识到CNULinux体
系的产业化道路的本质,并非是什么自由哲学,而是市场竞争的驱动,创办了"Open Sour
ce Intiative"(开放源代码促进会)"复兴"的大旗,在互联网世界里展开了一场历史性的
Linux产业化运动。在IBM、Interl为首的一大批国际性重型IT企业对Linux产品及其经营模
式的投资并提供全球性技术支持的大力推动下,催生了一个正在兴起的基于源代码开放模
式的Linux产业,也有人称为开放源代码(OpenSource)现象。
2001年1月,Linux 2.4发布,它进一步地提升了SMP系统的扩展性,同时它也集成了很
多用于支持 桌面系统的特性:USB,PC卡(PCMCIA)的支持,内置的即插即用,等等功能
。
2003年12月,Linux 2.6版内核发布,相对于2.4版内核2.6在对系统的支持都有很大的
变化。这些变化包括:1.更好地支持大型多处理器服务器,特别是采用NUMA设计的服务器
;2。更好地支持嵌入式设备,如手机、网络路由器或者视频录像机等;3.对鼠标和键盘指
令等用户行为反应更加迅速;4.块设备驱动程序做了彻底更新,如与硬盘和CD光驱通信的
软件模块。
这不是一场新的技术革命(程序还是那些程序),这是一次回到正确路上的充满创新
激情的"科学复兴"。
在国际范围内Linux的开发,都超越国界经由互联网进行。通常,按照一定规律,每周
发布一个Linux开发版,供全世界开发者参照。Linux开发版的序号的第二位为奇数,阶段
性发布的序号第二位为偶数。Linux的各个发行版只能均与一定的序号相对应没有序号的发
行版只能入另册。当今Linux的全部开发活动分布在各个国家,在互联网上由近100位高手
在日夜进行,总体协调人是LinusTorvalds。带有序列号的Linux发布权掌握在他手中。在
法律上,指称这组代码集的Linux注册商标的版权归Linus本人所有。
Linux体系发行版是由特定序列号的Linux(内核)及属于CNU体系源码开放的功能性支
撑模块和一些运行于Linux上的商用软件所集成。发行版整体集成版权归相应的发行商所有
。Linux发行版的发行商(称为Linux发行商)一般并不拥有其发行版中各软件模块的版权
,发行商关注的应该只是发行版的品牌价值,以含于其中的集成版的质量和相关特色服务
进行市场竞争。严格讲来,Linux发行商并非必须一定是什么独立软件开商。它本质上属于
一种新兴的IT行业。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发行版均必须含有一个标明特定序列号的完好的
Linux稳定运行版本。在这里,版本序列号授予权属于Linus本人,代表以Linux为首的国际
性开发团队的创造性智慧的结晶。任何Linux发行商在心中一定要牢牢记住这个站在Linux
内核背后辛勤创作的开发团队。没有他们,就没有Linux。Linus与Linux开发团队永远联系
在一起。经常不断的推出Linux发行版是各国Linux发行商应尽的责任,Linux发行商的经营
活动是Linux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
Linux 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1990年,Linus Torvalds 首次接触 MINIX
1991年,Linus Torvalds 开始在 MINIX 上编写各种驱动程序等操作系统内核组件
1991年,Linus Torvalds 公开了 Linux 内核
1993年,Linux 1.0 版发行,Linux 转向 GPL 版权协议
1994年,Linux 的第一个商业发行版 Slackware 问世????
1996年,美国国家标准技术局的计算机系统实验室确认 Linux 版本 1.2.13(由 Ope
n Linux 公司打包)符合 POSIX 标准
1999年,Linux 的简体中文发行版相继问世
2001年,Linux2.4版内核发布
2003年,Linux2.6版内核发布
㈢ 为什么封闭的苹果系统比开源的PC或安卓手机都要性能好,是什么原理
原问题有语病,“苹果系统”和pc/安卓机并不是同一类东西,你如果想问为什么苹果的性能要高一些,答曰是因为自己控制软硬件+严苛的app开发规范,使得一整套生态都尽在苹果的掌握之中,井然有序,质量上乘。而且水果的cpu确实比安卓一贯采用的骁龙之类的性能高。去年的a12处理器放在今年仍然可以打新出的855+。
㈣ 请问C语言程序编译过程中,单编译和双编译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不是双编译,生成应用程序要经过两步:编译,链接。
第一步编译:编译器将每个.c文件编译为对应的.obj文件,这个过程主要是做预处理,语法分析
第二步链接:将所有.obj综合处理,生成二进制执行码,即一个.exe应用程序
可以选择仅编译,只生成.obj文件,若有语法错误,则停止编译,并报告错误
也可以选择编链,若编译期出错,则停止编译,若没有出错,则继续生成.exe,一步到位
㈤ 什么叫开源代码,什么叫非开源代码
开源代码是指开放源代码,也称为源代码公开,指的是一种软件发布模式;反之,若不公开源代码则为非开源代码。
一般的软件仅可取得已经过编译的二进制可执行档,通常只有软件的作者或着作权所有者等拥有程序的原始码。
有些软件的作者会将原始码公开,此称之为“源代码公开”,但这并不一定符合“开放源代码”的定义及条件,因为作者可能会设定公开原始码的条件限制,例如限制可阅读原始码的对象、限制衍生品等。
(5)封闭式编译扩展阅读:
开源代码的作用:
1、软件成果独占权带来的弊端
基于知识产权保护的独占权,就阻碍了他公司进入此类市场的“商业壁垒”,无相关产品接应,无市场竞争,从而形成了垄断。
2、软件的源代码保密带来的危害
由于知识产权保护,各个公司对软件源代码保密,只有公司内部流通交流,软件技术专家和学者无法进行学习和研究,造成了软件的重复开发和使用,浪费社会劳动力。并且,软件的安全性和改进完善受到了限制。
由于软件行业的垄断,造成了学术界的强烈不满,因此开源运动和自由运动产生了。开放源代码软件源于自由软件运动。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开放源代码
㈥ 华为的鸿蒙系统和苹果的操作系统有什么区别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华为鸿蒙系统并非是为了手机而准备的一套操作系统。鸿蒙系统是华为为了将来万物互联所开发的系统,可以支持手机、平板、电视等任何智能设备,手机仅仅是其中的一项而已。正是基于这理念,华为鸿蒙系统对比苹果iOS系统具有先天的优势。
华为鸿蒙系统超越苹果iOS的先天因素已经具备,是否能够超越苹果iOS系统,还需要看后天软件的生态建设情况。那么,一起来看看华为鸿蒙与苹果iOS系统之间的差异吧!
华为鸿蒙系统与苹果iOS系统之间的具体差异
一、系统开发的架构理念
为何说华为鸿蒙系统的理念要优于苹果的iOS系统呢?主要是两者系统开发对象的差异所导致。
华为鸿蒙系统并不仅仅局限于手机系统,自身开发时考虑的因素要远超于苹果iOS系统。鸿蒙系统的两大特色分别是微内核与分布式。
可以说华为鸿蒙系统是一款面向未来的系统(想象力更加丰富),苹果iOS仅仅是当下的一款优秀的手机系统。
二、系统发展方式的差异
苹果iOS使用了封闭式的方式,仅仅自家手机产品可以使用iOS系统。华为鸿蒙系统使用了开源的方式,同谷歌的安卓系统类似,这样可以加快自身生态环境的建设。至于两者之间的优缺点,大家从安卓系统发展就能够看出。
封闭式的发展,或许只能够在苹果身上才能够实现。好处是可以获得最佳的软件匹配,并且软件的质量能够得到保障。开放式的发展,虽然能够快速的建立自身的生态系统,但是系统的碎片化严重,软件应用的质量普遍不高。不过在谷歌安卓和苹果iOS系统的夹攻之下,当前采用开源的方式,将会是华为鸿蒙系统最好的选择。
三、系统匹配对象的不同
华为鸿蒙系统的应用对象是所有的智能设备,并不局限于华为的手机、平板、电视等,甚至包括其他厂商的任何智能设备。苹果iOS系统则单调的多,只能够使用在自家的手机设备,至少目前苹果并没有开放iOS系统的意思。
从硬件设备适配的角度来说,华为鸿蒙系统的发展潜力更大,苹果iOS系统的受众更小。
华为任正非如何看待鸿蒙与苹果系统之间的竞争
对于华为鸿蒙系统最了解的人莫过于任正非,一起来看看任总是怎么说的吧!
华为任正非在接受《财富》杂志采访的时候,被问及您有多大的信息在加下来的两到三年内把华为鸿蒙系统打造成与苹果系统相媲美的操作系统?任正非答道,对于华为人来说,不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但是也不能把下面的人逼得太紧。
由此可见,在任正非的眼中,华为鸿蒙系统超越苹果iOS系统只是早晚的问题。
关于华为鸿蒙系统是否能够超越苹果iOS系统的事情,您怎么看?
华为鸿蒙系统和苹果iOS系统的区别,大概就相当于谷歌Android系统和iOS系统的区别。
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鸿蒙是开源的,不仅华为的手机和移动设备可以用,未来小米、OPPO、vivo如果愿意的话,也可以使用华为的鸿蒙系统。而苹果的iOS是闭源的,只有苹果手机、平板才可以使用,其它厂商想用也用不了。
华为鸿蒙系统开源的好处显而易见,首先开源系统更容易吸引到更多的开发者,一方面可以完善鸿蒙系统,另一方面也可以为鸿蒙系统带来更多的APP,帮助鸿蒙系统快速的建立起生态环境。我们知道谷歌的Android系统之所以能够和苹果iOS分庭抗礼,就是因为Android是开源系统,手机厂商、应用开发者都愿意去用它,从而使Android系统快速的成长起来。
鸿蒙系统开源的第二个好处就是可以吸引更多的厂商参与到其中来,比如前面提到的小米、OPPO、vivo都可以使用鸿蒙系统。这是因为鸿蒙系统开源之后,代码都一清二楚,其它手机厂商也就不必担心系统会被华为控制,用起来也更放心。而只有与其它手机厂商合作,才有利于将鸿蒙系统真正的推广开来。
鸿蒙系统开源的第三个好处就是,可以堂堂正正的进军海外市场。现在很多海外用户都对华为以及其它国产手机品牌有偏见,认为华为手机不安全。而当鸿蒙系统开源之后,人们就知道它的代码里没有任何后门或者其它隐藏的东西,这就有助于海外用户接受华为或者其它搭载鸿蒙系统的国产智能手机。
相比之下,苹果iOS系统是完全闭源的,它的代码只有苹果自己的开发人员才知道。因此应用开发者想要在iOS平台上架一款APP,必须要经过苹果的同意。如果用户在APP中进行了消费,苹果也会从中抽成30%。这样霸道的系统非常有美国人的风格,但由于苹果手机出现的时间比较早,很多人对iOS系统产生了依赖,所以苹果手机的销量一直都很不错。
华为的鸿蒙系统与苹果iOS系统另一个不同就是,鸿蒙是采用“微内核”的系统,它的核心代码很少,因此除了智能手机之外,还可以用在平板、智能电视甚至 汽车 的车机上。鸿蒙系统可以根据设备的硬件配置,来选用不同的功能,从而保证系统的流畅。同时,搭载鸿蒙系统的设备之间也可以关联互动。比如在开车的时候,车机的屏幕可以直接显示手机的内容,甚至代替手机进行触屏操作。这样一来就相当于用手机代替了车机,在使用导航、语音助手等功能时会更加方便。
得益于鸿蒙系统核心体积小的特点,未来它可以被广泛应用在各种物联网设备上,并且通过5G来与智能手机相连。所以如果说苹果的iOS系统是基于4G的,那么华为的鸿蒙系统就是基于5G的,二者之间的区别还是非常大的。
当然,由于鸿蒙系统前不久才刚刚发布,目前使用鸿蒙系统的设备非常少,能够买到的也只有华为和荣耀的智慧屏电视。所以鸿蒙系统的优势还需要通过更多的产品来证明。我个人觉得华为可以找几款相对热门的手机,提供鸿蒙系统的刷机包,让极客发烧友和开发者先尝试一下,如果测试反馈良好的话,未来就可以考虑正式发布搭载鸿蒙系统的智能手机了。
华为鸿蒙系统和苹果IOS系统最大的区别是一个开源、一个闭源;两者的共同点是鸿蒙系统和IOS系统有共同的祖先UNIX。
目前, 操作系统有两大阵营,一边是基于微软windows NT的操作系统,一般是UNIX衍生出来的操作系统 ,比如Linux、Mac OS、Android、IOS,还有华为的鸿蒙系统,路由器固件等,这些都是基于最初UNIX系统开发而来的。
UNIX系统诞生于1969年,在AT&T的贝尔实验室开发。Linxu诞生于1991年10月5日,Linux这个词其实只代表Linux内核,是类UNIX家族的分支,有众多的发行版本。
Android是基于Linux的开源系统 ,最初由Andy Rubin开发,用于相机系统。2005年8月被google收购,由84家硬件制造商、软件开发商、电信运营商组成联盟,共同维护和开发android系统,并以开源的方式发布了源代码,所以android发展迅速,得到了手机厂商的广泛支持。
IOS是苹果开发的操作系统,最早2007年1月发布,IOS系统和Mac OS就同一个内核,学名是Darwin,基于乔布斯NEXT公司的OpenStep,而OpenStep的前身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BSD,是UNIX的重要分支。
华为推出的鸿蒙系统是基于Linux内核的,采用了微内核的架构,相比Android系统更加轻巧,可以适配PC、手机、智能穿戴设备、车载设备等,面向下一代网络的操作系统。
综上所述, 苹果的IOS系统和华为的鸿蒙系统有共同的祖先,UNIX操作系统。
鸿蒙系统和IOS系统最大的不同点就是是否开源。
苹果的ISO系统是封闭的,是闭源的商业系统,只能用于苹果自家的设备,不开放给其他手机厂商。苹果IOS系统通过闭源的方式,控制了苹果系统生态,因此流畅度比较好,没有android系统碎片化严重的问题。因此,很多苹果手机仍然是2G运行内存,依然运行非常流畅。
华为的鸿蒙系统基于Linux内核,采用了“微内核”的架构,相比android的宏内核更加轻便。安卓系统超过了1亿行代码,内核代码超过了2000万行,但是用户用到的代码不到8%,整体比较冗余,很难用于智能穿戴等物联网设备。华为鸿蒙系统,可以针对不同硬件能力的产品部署,并采用了分布式架构,适配不同的屏幕大小核硬件能力。
华为鸿蒙操作系统关键在于生态,生态的关键在于应用和开发者,为了能够推动鸿蒙系统的发展,鸿蒙系统将会建立开源基金会,建立开源社区,与开发者共同维护和推动鸿蒙系统的发展。
华为的鸿蒙系统与苹果的IOS系统其实有很多的不同,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操作系统。
基于不同的系统开发华为的鸿蒙系统是 基于微内核 开发的全场景分布式操作系统,同时也是第一款基于微内核开发的全场景分布式系统。
苹果的IOS是 基于UNIX系统 进行开发的,UNIX其实是宏内核。
微内核和宏内核有什么区别呢?
微内核比较轻便,只需要几万行的C语言代码就可以完成,而IOS这种宏内核的则需要几亿行代码, 在理论上 鸿蒙系统占用内存空间会比较小,并且执行效率更快。
开源与封闭华为的鸿蒙系统是一个开源的系统,任何公司都可以免费使用,并且可以查看与修改源代码,就像是安卓一样。而苹果的IOS是一个封闭的系统,除苹果公司之外,其他任何公司都不可以使用。
开源与封闭各自有什么有缺点呢?
开源 可以快速发展自己,因为使用的人多,很快的就可以建设好自己的生态,很多开发者还可以基于你的系统“定制”一些自己比较喜欢的东西。但是开源以后不利于系统的管理,就像安卓一样,会有很多的“流氓”软件,可以在后台悄悄的获取你的隐私,系统安全性比较差。
封闭 式系统的安全性比较好,同时也利于管理应用的权限,可以彻底清除后台的应用,使手机更加的流畅。但是不利于自己生态的建立,也不利于快速的发展。
是否兼容其他系统的应用华为的鸿蒙系统可以兼容安卓系统的软件,鸿蒙系统在前期很难建设自己的生态,华为就为鸿蒙系统开发了“方舟编译器”,只需将现有的安卓软件放到“方舟编译器”进行编译,安卓的软件就可以在鸿蒙系统上使用了,并不是一些人所说的“鸿蒙系统就是安卓系统”,之所以可以兼容,是因为“方舟编译的存在”。
而苹果的IOS目前的生态做的非常的好,无需进行兼容其他操作系统的软件。
可以搭载的设备因为华为的鸿蒙系统是基于微内核进行开发的,所以他比较轻便,几乎可以用在任何的电子产品之上,比如手机、电脑、平板、智能手表、蓝牙耳机、音响、运动手环、智慧屏等等,目前鸿蒙系统已经在智慧屏以及华为路由AX3系列上得到了应用。
苹果的IOS因为基于UNIX,占用的内存空间比较大,所以只能用在手机以及平板上,苹果的电脑与智能手表,还需要进行开发专门的系统。
鸿蒙理论上跟安卓是孪生兄弟,都是基于开源系统linux开发的操作系统,苹果系统是基于unix开发的,linux跟unix属于近亲。鸿蒙兼容安卓系统的应用可以说非常简单,所以鸿蒙的生态并不是问题,中国人用肯定不会有难度,关键是如何让歪果仁用华为或者华为市场里的应用?就像中国人不用谷歌地图,但是中国人可以用网络地图高德地图,而且用的很不错一样,只是个习惯问题。鸿蒙肯定能成功,也必须要成功!
不要被苹果的水军们的吹捧忽悠和欺骗了,苹果手机存在30个致命缺陷:1、不支持通话录音;2、信号极差(基带英特尔劣质);3、价格虚高;4、电池小,待机时间短;5、虽然现在有18所谓快充,但充电速度慢;6、不支持声控打、接、挂电话,不支持手势接电话7、双层主板发热大, 游戏 发热,发热翻车;8、配件昂贵,不支持第三方更换;9、不支持滚动截图;10、传输文件麻烦,封闭系统;11、相对上代取消了3d touch功能,相对上代简配、12、5G遥遥无期,13、伪双卡双待,副卡不支持4G;14、外观沦落丑化15 max228克,半斤重砖头16 720p垃圾屏幕,都没上1080p,字体稍大,显示就是模糊,不信可测 17 后置三摄全网最丑18全网最大刘海全网最丑19 全网最大最粗边框 20最不安全手机被点名批评 21低温还关机,室外冬天低温部分不能用 第22点配件与电池价格是国产手机几倍 第23点标配5v1A充电器,没有18瓦充电器需要另外花243大洋购买,还需要花100多买专用数据线, 第24点 iphone11没有采用type c接口,为自家lighting接口,非常不方便 第25点 无3.5毫米耳机孔 第26点不支持存储卡扩展 第27点不支持红外遥控 28 不支持无线反向充电。29.不支持屏下指纹 30,app收费严重超标,部分app费用不仅要钱,会员费用是安卓两三倍
又有人要说任正非吹牛了,毕竟他有些高调的说:
你觉得两者的区别是,开源和闭源的区别吗?我觉得不是!在我看来,苹果的系统,某种意义上是开源。你可能不能理解?苹果明明是内核是闭源呢,怎么成了开源呢?我的理解是:
而我们说鸿蒙系统是开源的,那是因为它的心思很大,它想打造任何设备都可以使用的系统。所以对于它的描述是:一款全新的基于微内核的面向全场景的分布式操作系统。
这里的语言我们可以知道,如果从内核方面,它使用的微内核就和苹果的( Unix 系统)内核是Darwin Mach不同。
我不赞同将开源和闭源作为它们的区别,虽然确实存在,可是这方面苹果和鸿蒙系统,可能会相互的闭源和开源分别有些涉及,有些包含关系。
而我觉得它们核心的区别——生态。这是最主要的区别。苹果的生态已经健全;而鸿蒙系统的生态却还需要一段不短的时间,虽然任正非说,媲美苹果只需要2-3年,但是我还是有些保留, 不到最后一刻,我们也不能笃定。这反而是它们的不同——鸿蒙系统想超越苹果,如果将这种区别缩小,我觉得鸿蒙系统才有机会,真正硬抗苹果系统,
其实,我们也知道鸿蒙系统的优势很明显,因为它已经有了雏形,解决了微内核最难的问题——开发问题。现在的问题是怎么吸引广大开发者为其开发,毕竟鸿蒙系统囊括了所有设备,这一点就很有优势。苹果虽然生态已经健全,可是圈子小,这就让鸿蒙系统有了发展的潜力。
华为鸿蒙系统和苹果系统的区别,根据公开的各种信息我整理了一下,目前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大致如下:
1、内核上的略相同目前鸿蒙系统1.0版本基于三个内核,也就是微内核、Linux内核以及LiteOS,到明年将彻底转变为自研的微内核。
而苹果系统是基于Unix的重要分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所发布的Berkeley Software Distribution即BSD,属于Unix系统的变种,也称类Unix。
在这个BSD的基础上后续又繁衍出NextSte、OpenStep、Darwin等内核,最终苹果在Darwin的基础上研发出了现在的Mac和iOS系统!
而在这个过程中,NeXTstep曾引入过微内核第一代先驱,也就是Mach,因此目前的苹果iOS和macos其实也是号称微内核系统。
这里有答主将鸿蒙认为是基于Linux系统开发,这显然是常识性的错误,因为Linux自身是宏内核!宏内核和微内核的区别很大,单就代码量来说,微内核不到1万行C代码就可以搞定,而现在的Linux已经达到了几千万的代码。
目前微内核是学界的宠儿,已经经历过三代的发展,解决很多实用性的问题,全球范围内也有开源的微内核系统,如seL4,也有商业化较好的微内核如QNX等。
华为红么采用微内核同时配合其自身的CPU研发能力,或许能给我们带来完全不同的惊喜。对了,目前谷歌也已经推出微内核的系统:Fuchsia。
2、鸿蒙和iOS系统的不同鸿蒙系统和iOS系统虽然在内核上有相似之处,但由于目前双方处于的整体环境不同,具体实施的道路是完全不同的。iOS走了一条封闭的道路,具体我就不说了,大家应该都能明白。
鸿蒙走的是开源道路,目前iOS和安卓已经掌控全球手机市场,如果鸿蒙不走开源道路,想要靠封闭系统是很难发展起来的。只有走开源,让更多的生产厂商能用起来,同时也能让开发者更方便快捷的开发应用软件,这样才能达到快速建设生态的目的。
同时为了能吸引用户和开发者,鸿蒙系统前期还直接向下兼容安卓应用,同时配以方舟编译器让更多的厂商来进行适配,提升整体的运行效率。
Lscssh 科技 官点评: 概况起来说,鸿蒙和iOS在内核架构上类似,但具体应用上走了完全相反的道路。之所以这么操作就是为了能更快的建立自己的生态,这个生态包不仅包括各种应用程序使用的生态,也包括彻底打通各个终端设备,成为横跨多平台的操作系统。
这就是鸿蒙和iOS的异同点,但未来这两个系统在大方面来说将并无太大不同,苹果也会彻底实现跨平台,这是行业发展大趋势,无可避免,未来的差异仅仅是细节应用上。
感谢阅读,给点个赞鼓励下呗,欢迎关注【Lscssh 科技 官】,谢谢~~
感谢阅读,回答本领域问题。
本文详细分析鸿蒙系统跟苹果iOS的主要区别,并针对这些区别探讨鸿蒙未来的发展前景是怎样的。
目前我们对华为鸿蒙系统的认识应该转变,如果仅仅把鸿蒙看成一个手机操作系统去分析,那就会对鸿蒙未来的发展产生错误的判断,因为鸿蒙的主攻方向并不是手机,或者说不仅仅是手机,因为鸿蒙与苹果的iOS和安卓操作系统有着显着的不同。
鸿蒙系统的微内核几乎可以装到任何电子设备里面去,而苹果iOS不具备这个能力鸿蒙的微内核特性跟苹果的iOS显着不同,我之所以把这个不同点放在第一位,是因为这一点决定了鸿蒙操作系统跟苹果iOS是两种不同的生物,他们的使用场景和目标可以讲已经南辕北辙。
鸿蒙的微内核只有几万行代码,安装文件大小不足1M,而Linux宏内核有2700万行代码,iOS的内核也是几千万行的规模,而安卓操作系统的代码量更是接近1亿行,安装包几个G大小。
那么鸿蒙操作系统为什么要实现微内核能力呢?因为这将赋予鸿蒙安装到任何的电子设备里面去的能力,只要这种设备有几M的内存空间就可以。
通过这张余承东的演讲图就可以清楚的看出,电脑、笔记本、手机使用的操作系统是GB级别, 汽车 、手表等产品的系统大小是MB级别,而未来大部分的物联网设备的系统则非常小,安装文件是KB级别的。
MB和KB级别的电子设备操作系统目前只有鸿蒙可以做得到,iOS和安卓是无能为力的,这是鸿蒙特意跟iOS产生的巨大差异性,同时这也意味着鸿蒙可以进入到iOS和安卓都无法涉及的市场领域里面去。
鸿蒙的这个策略我认为是非常有想法的,因为鸿蒙初一面世就直接在手机领域跟iOS和安卓这种垄断系统正面硬扛,我个人觉得胜算很小,尽管华为很努力的培育HMS生态,但2、3年内应该还无法形成挑战这两强的实力。
但是凭借微内核能力,鸿蒙就可以去夺取未来的新兴产业市场份额,那就是物联网产业。
物联网跟手机不同,物联网设备需要的芯片必须是非常小并且是很便宜的,你也不希望你家的洗衣机因为能上网要贵上一千块钱吧,最好能几十块钱以内搞定。还有那些牛羊身上携带的物联网芯片,不可能做得很大个头,大部分也就指甲盖大小,而且结构越简单越好。
这么小尺寸的物联网芯片显然是装不下iOS或者安卓那样庞大身躯的,而鸿蒙的微内核能力显然是为物联网量身定制,再加上鸿蒙系统是开源的,一些小手机厂商,或者一些小的物联网公司、穿戴设备公司,把鸿蒙源代码拿过去改一改直接就可以用在自己的设备上了,关键对小厂家来说,搭载鸿蒙系统反而会变成一个卖点,肯定有不少厂家愿意搭载。
所以鸿蒙就凭借微内核进入了iOS和安卓都鞭长莫及的新兴市场,而且是一个规模很大的市场,这对鸿蒙初期的拓展是极为有利的。
鸿蒙的分布式能力致力于打通万事万物,iOS也不具备这种能力这又是鸿蒙有意跟iOS和安卓制造的一个巨大差异,分布式能力说简单点,就是不同的电子设备之间可以互联互通甚至共享计算资源,就像在一个操作系统中运行一样。比如你家里的电视机、智能音响、电冰箱、洗衣机、窗户、窗帘、都携带了搭载鸿蒙系统的芯片,由于鸿蒙系统具备分布式能力,这些设备相当于都处于同一个生态环境之下。
当鸿蒙基于微内核和分布式能力进入了大量穿戴设备和物联网设备以后,特别是你家的大量设备都使用了搭载鸿蒙的物联网芯片以后,日常使用过程中你可能会发现,如果你的手机上同样安装了鸿蒙系统,使用起来会更加方便一些,这样还可以反向促进鸿蒙系统在手机领域的发展。
鸿蒙的分布式能力同样会受到广大小厂家的欢迎,因为非常容易的就可以进入到鸿蒙系统的物联网生态中去,华为又提供芯片又提供系统,小厂家只需要开发自己产品的功能特性就可以了,产品发布了搭载鸿蒙同样是物联网小厂的宣传亮点,鸿蒙玩的这一手有点像IT界的农村包围城市。
鸿蒙低至1毫秒的超低时延适用与工业精密控制领域,苹果iOS同样无此能力只有差异化才能建立足够的竞争力,鸿蒙在这条道路上可谓煞费苦心,鸿蒙通过极简的微内核和特别定制的架构,可以做到低至1毫秒的超低时延。
超低时延对精密加工的工业控制领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特性,目前在这个领域iOS和安卓同样都是无能无力的,这部分市场的拓展鸿蒙又领先了一步。
鸿蒙就是靠着这种不断建立差异化和进入iOS和安卓的空白市场的策略,首先保证了自己的生存空间,等这些产业成熟了,鸿蒙也就建立起了这些新兴产业的一套新的软件生态,当然,这个策略最终能否成功,还有赖于全中国的厂商紧密合作一起建设。
鸿蒙将完全开源,苹果iOS系统是封闭系统鸿蒙OS也许是吸取了前人的教训,一开始发布的姿态就放的相当低,鸿蒙系统表示要完全开源,并且将投入几十亿资金来吸引开发者基于鸿蒙开发软件,同时准备好了方舟编译器和成套的集成开发环境,尽管当前还不是特别的成熟,但是丑媳妇也勇敢地出来见人了。
开源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共建软件生态,不仅是吸引用户使用,更关键的是为了吸引开发者一起基于操作系统进行开发,这样才能不断完善系统并且丰富应用软件。
当年强如安卓,在微软、诺基亚塞班系统、苹果iOS系统的竞争压力下,也不得不采取了开源的策略,而这正成为了安卓成功的关键,不开源的微软和塞班虽然背靠着实力强大的公司,但是在手机操作系统领域却日渐衰落下去,而安卓软件生态实现了爆发式的增长。
而苹果的iOS系统是以封闭出名的,iOS跟微软是一样的策略,通过封闭的垄断体系实现高度的用户粘性和高额利润率,目前为止看起来苹果iOS的策略是比较成功的,但是跟微软在个人电脑领域几乎没有竞争对手不同,苹果的iOS面临着安卓和未来鸿蒙的强烈竞争。
而反观鸿蒙系统的开源做得比安卓更加彻底,免费给你用,代码全开放给你,你来用我还奖励你钱,开发工具和环境也都提前准备好了,可以讲鸿蒙真的算是诚意满满。尽管这份诚意不一定能成功,毕竟对手确实有点强,但是如果连这份诚意都没有,我觉得是基本没什么希望的。
总之,由于鸿蒙通过微内核、分布式能力、超低时延、开源建立了与iOS的差异性,可以方便地进入iOS甚至安卓无法涉及的物联网、工业精密控制等新兴领域,并且会受到未来广大小物联网厂商的欢迎,因此鸿蒙未来的发展空间和前景都值得期待。
目前,华为的鸿蒙系统尚难与苹果系统相比,但面对谷歌的封杀,必须要有做大做强的决心,也必须要接受市场的检验!
看到网上不少人对鸿蒙系统冷嘲热讽,很是伤心。你可以不看好,但绝不应该落井下石!谷歌封杀华为,这是美国要扼杀中国高 科技 的发展,作为国人,在这个时候,必须要声援华为、支持国产!
㈦ 鸿蒙系统当时在编译的时候用的是什么编程语言
根据华为公布的方舟编译器资料 可以推测鸿蒙系统是用C、C++语言编写
如何看待华为鸿蒙系统的开发?
可以预见的鸿蒙系统。
1、除华为外其他国产手机公司不会安装或重视。由于google禁售的是华为,对于小米等其他国产手机公司不禁售,因此小米等其他国产公司不会安装鸿蒙系统,即便出于公共形象的压力而安装,也不会真正重视,最多就是做个样子。
反正,内斗内行吧——除非华为让渡鸿蒙系统的控制权!
2、鸿蒙系统即便能够兼容安卓应用,在过了新鲜期之后,如何提升用户体验度是关键。如果像阿里OS一样可以远程删除用户的app,就直接死翘翘吧。
保持软件开发商的利益和用户体验度的平衡,是鸿蒙系统能否生存的关键。开发商没有得到利益,不会开发鸿蒙系统的app;用户体验度差,用户就不会用鸿蒙系统。
㈧ IOS系统怎么不像安卓那样随便用呢别的手机厂商怎么不用呢
IOS是苹果自家开发的一款封闭式操作系统,代码都没有开放,无法编译。而安卓系统是谷歌公司基于linux系统开源代码开发的一款操作系统,且与其他手机厂商组成一个手机联盟共同开发,源代码都是开放的,可以通过编译制作成各种不同风格的安卓系统,比如小米的MIUI、乐蛙os、魅族的flyme等等,都是基于CM团队安卓源代码开发的,可以运用到不同手机当中。
ios也是苹果公司主打手机市场的一款操作系统,手机定位在高端范围,系统框架和安卓完全不相同,ios系统想要升级手机也只能官方的推送来升级,同一个版本系统都差不多,而安卓却不一样,同一个版本却又很多类型的rom,每个功能都相同,归功于安卓开源的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