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局哪年撤销
1. 中共中央有几个部门
中共中央有以下直属机构:
1、直属事业单位
(1)中央党校
(2)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3)中央编译局
(4)人民日报社
(5)求是杂志社
(6)光明日报社
(7)中国浦东干部学院
(8)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
(9)中国延安干部学院
2、直属部门
(1)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机关
(2)中共中央办公厅
(3)中共中央组织部
(4)中共中央宣传部
(5)中共中央统战部
(6)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
(7)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机关
(8)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
(9)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
(10)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
(11)中共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
(12)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13)中共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14)中央和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
3、决策议事协调机构
(1)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
(2)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
(3)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
(4)中央财经委员会
(5)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
(6)中央审计委员会
(7)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1)编译局哪年撤销扩展阅读:
中共中央的职能:
1、召集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每五年举行一次,由中央委员会召集。
中央委员会认为有必要,或者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省一级组织提出要求,全国代表大会可以提前举行;如无非常情况,不得延期举行。
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和选举办法,由中央委员会决定。
2、人事任免
(1)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选举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2)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提名,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书记处成员。
(3)决定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组成人员。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共中央直属机构
2. 党和国家机构的改革方案涉及的范围有哪些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根据该方案,这次机构改革包括党、政府、人大、政协、司法、群团、社会组织、事业单位、跨军地,中央和地方各层级机构。具体调整情况如下:
一、深化党中央机构改革
1、组建国家监察委员会。
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合署办公,实行一套工作机构、两个机关名称。
不再保留监察部、国家预防腐败局。
2、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
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司法部。
3、组建中央审计委员会。
中央审计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审计署。
4、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改为委员会。
5、组建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设在教育部。
6、组建中央和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
不再保留中央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中央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
7、组建新的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将中央党校和国家行政学院的职责整合,组建新的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8、组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不再保留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编译局。
9、中央组织部统一管理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10、中央组织部统一管理公务员工作。
不再保留单设的国家公务员局。
11、中央宣传部统一管理新闻出版工作。
12、中央宣传部统一管理电影工作。
13、中央统战部统一领导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14、中央统战部统一管理宗教工作。
不再保留单设的国家宗教事务局。
15、中央统战部统一管理侨务工作。
不再保留单设的国务院侨务办公室。
16、优化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职责。
17、不再设立中央维护海洋权益工作领导小组。
有关职责交由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及其办公室承担。
18、不再设立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及其办公室。
有关职责交由中央政法委员会承担。
19、不再设立中央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
有关职责交由中央政法委员会承担。
20、将中央防范和处理邪教问题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职责划归中央政法委员会、公安部。
二、深化全国人大机构改革
21、组建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
22、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更名为全国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
23、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更名为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
三、深化国务院机构改革
24、组建自然资源部。
不再保留国土资源部、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
25、组建生态环境部。
不再保留环境保护部。
26、组建农业农村部。
不再保留农业部。
27、组建文化和旅游部。
不再保留文化部、国家旅游局。
28、组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不再保留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不再设立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29、组建退役军人事务部。
30、组建应急管理部。
不再保留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31、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
不再保留单设的国家外国专家局。
32、重新组建司法部。
不再保留国务院法制办公室。
33、优化审计署职责。
不再设立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
34、组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不再保留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35、组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不再保留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36、组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撤销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建制。对内保留原呼号,对外统一呼号为“中国之声”。
37、组建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不再保留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38、组建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
39、组建国家医疗保障局。
40、组建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不再保留国家粮食局。
41、组建国家移民管理局。
42、组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不再保留国家林业局。
43、重新组建国家知识产权局。
44、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并入水利部。
不再保留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及其办公室。
45、调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隶属关系。
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由国务院管理调整为由财政部管理。
46、改革国税地税征管体制。
将省级和省级以下国税地税机构合并。
四、深化全国政协机构改革
47、组建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
48、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更名为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49、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更名为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
五、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50、整合组建市场监管综合执法队伍。
51、整合组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队伍。
52、整合组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
53、整合组建交通运输综合执法队伍。
54、整合组建农业综合执法队伍。
六、深化跨军地改革
55、公安边防部队改制。
公安边防部队不再列武警部队序列,全部退出现役。
56、公安消防部队改制。
公安消防部队不再列武警部队序列,全部退出现役。
57、公安警卫部队改制。
公安警卫部队不再列武警部队序列,全部退出现役。
58、海警队伍转隶武警部队。
59、武警部队不再领导管理武警黄金、森林、水电部队。
60、武警部队不再承担海关执勤任务。
七、深化群团组织改革
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群团工作的制度,紧紧围绕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这条主线,强化问题意识,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进改革,着力解决“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等问题,把群团组织建设得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坚强有力。
八、深化地方机构改革
坚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省市县统筹、党政群统筹,根据各层级党委和政府的主要职责,合理调整和设置机构,理顺权责关系,改革方案按程序报批后组织实施。
中央和国家机关机构改革要在2018年年底前落实到位。省级党政机构改革方案要在2018年9月底前报党中央审批,在2018年年底前机构调整基本到位。省以下党政机构改革,由省级党委统一领导,在2018年年底前报党中央备案。所有地方机构改革任务在2019年3月底前基本完成。
来源:人民日报
大家都在看
首赞
+1
平台声明
3. 中科院是哪个大学的简称
中科院不是大学的简称,是中国科学院的简称。
中国科学院(英文名称: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简称中科院)成立于1949年11月,耐睁为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科学早备技术最高咨询机构、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
中国科学院提出了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构想,先后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创新2020”、《“率先行动”计划暨全面深化改革纲要》,提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创新促进发展,科技引领未来》、《创新2050:科学技术与陆亩毁中国的未来》、《科技发展新态势与面向2020年的战略选择》等战略研究报告。
1956年1月1日中科院院部机构调整:(1)原“办公厅学术行政工作”与原秘书处合并成学术秘书处,原办公厅撤销。(2)成立管理局。(3)成立联络局。(4)成立科学干部培养部。
(5)原人事局改称干部局。(6)撤销原编译局,将其部分工作并入科学出版社。(7)成立综合考察委员会。(8)原四个学部名称及职责均不变。
4. 历史事件
明朝时期
徐达攻克大都城
徐达攻克大都城 明洪武元年八月二日(1368),明大 将徐达攻大都,首至齐化门,填壕登城而入;封府库图籍,元亡。徐达至通州时,元顺帝同后纪、太子、大臣,逃至上 都。洪武二年,常遇春攻上都,顺帝再北逃。次年四月,元顺帝病死应昌。
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 明太祖朱元璋分封诸子为王。北方诸王拥兵势大。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死,长孙朱允炆即位,为惠帝。惠帝用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寺卿黄子澄之策,决定削藩。将五个藩王废为庶人,并派张昺为北平布政使,谢贵为都指挥使,监视燕王朱棣。燕王于建文元年(1399)以"清君侧"为名,号称"靖难",在北平举兵南下。建文四年(1402),燕王攻占南京。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即位,为明成祖,改元永乐。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 郑和,云南昆阳(今属晋宁)回族人,明初入宫为太监,后随朱棣起兵有功,赐姓郑,任内官监太监,历事永乐、洪熙、宣德、三朝。永乐三年(1405),郑和受明成祖派遣,率官兵、水兵、翻译、工匠、医生等2780余人,携带金银、丝绸、瓷器、布匹和铜铁器等物,从苏州刘家港(今江苏太仓浏河镇),分乘62艘巨型海船出海,先后抵达占城(今越南南部)、爪哇、苏门答腊、锡兰(今斯里兰卡),1407年回国。此后,又于永乐五年(1407)至宣德七年(1433),前后6次航海出使,历时28年,经亚非30余国进行访问和贸易,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此举比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的远洋航行早87年。
《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 明永乐年间编纂的大型类书。明永乐元年(1403),明成祖棣委派翰林学士解缙主持纂修,太子少师姚广孝等2000余人参加编辑,永乐二年(1404)编成,赐名《文献大成》。后再次扩充增收重修,至永乐六年(1408)辑成22788卷,凡例、目录60卷,计11095册,定名《永乐大典》。全书以韵为纲、按字、句、篇名、书名分韵收录,未刻板付印。嘉靖、隆庆年间,缮写两部副本,分藏于南京、皇史宬、文渊阁。南京原本、皇史宬副本明亡时散失。文渊阁副本残缺2422卷,1900年八国联军入京,大部分被掠走。1960年中华书局以历代征集的卷册影印出版。
明成祖迁都北京
明成祖迁都北京 建文四年(1402)六月十七日,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即位。明永乐元年(1403)正月,改北平为北京。明永乐四年(1406)七月,议迁都北京。派大臣宋礼等到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山西等地采木备料。次年征调23万工匠,上百万民侠及大量兵士营建北京宫殿。到永乐十八年基本竣工。明永乐七年(1409),明成祖在奉天殿接受朝贺。明永乐十五年(1417),北京皇宫建成。明永乐十九年(1421)正月,迁都北京。
于谦保卫北京城
于谦保卫北京城 土木之变明英宗朱祁镇被俘,朝廷分为两派,一派主张议和,放弃北京南迁。另一派以于谦为首,主张保卫京城,并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口号,于谦的主张得历激到英宗弟朱祁钰的同意。不久,群臣拥护朱祁钰为帝。于谦任兵部尚书后,积极备战保卫北京。1449年10月也先部队挟持英宗,攻打北京。在于谦的指挥下,兵分几路,把也先部队击退。也先败后,1450年把英镇烂耐宗送回北京。
夺门之变
夺门之变 在"土木之变"中被俘的英宗朱祁镇返京 后,景帝朱祁钰尊他为太上皇。1457年元月景帝朱祁钰重病,英宗朱祁镇与徐有贞、曹占祥等在正月十七日凌 晨,调兵干人,宣布太上皇复位,改元天顺。徐有贞受命入阁。朱祁镇即位后,逮捕于谦、范广等人,即明史上的夺门 之变。英宗朱祁镇登位后,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于谦处死。于谦被害后,尸体被市民收殓,由于谦的女婿运回杭州, 葬于西湖边上的三台山。北京市民在东城裱褙胡同于谦生前任过的地方,建立于忠肃公祠。
土木之变
土木之变 明正统十四年(1499)蒙古瓦刺部首领也先率兵南下攻打山西。宦官王振挟持明英宗率50万人马亲征,至大同,闻前方失利,仓皇后撤。绕道蔚州(今河北蔚县),退至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境内),被瓦刺军追及包围,明军溃败,英宗被俘。史称土木之变。
刘瑾专权
刘瑾专权 明正德元年(1506)十月,武宗任刘瑾掌司礼监。与另7名得宠宦官,号称八虎。以丘聚、谷大用分管东厂、西厂。御春刘瑾掌权期间,引焦茅,刘宇等入阁结成阉党,把持朝政,滥设皇庄达300余处。正德三年刘瑾又加设内行厂,直接掌管。朝中趋附者多呼其"千岁"。正德五年,宦官张永告发刘瑾谋反,刘被捕"入狱"。炒其家得金银几百万两,珠玉珍宝无数。被处死。
宫女案
宫女案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十月,宫女杨金英等人乘世宗在曹纪宫醉睡之机,以黄绒带勒其颈部,已至气息奄奄,皇后驰至方被解救。杨金英等人均被处死,史称"宫女案"。
庚戌之变
庚戌之变 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鞑靼军俺答率军入古北口,兵临城下。首辅严嵩,不准诸将出战。鞑靼军在京郊掠夺8日后撤兵。事后,严嵩包庇总兵仇鸾,杀兵部尚书以推卸责任。史称"庚戌之变"。
疏劾魏忠贤
疏劾魏忠贤 明末,宦官魏忠贤得宠,任司礼秉笔太监,自掌东厂,残害臣民。天启四年(1624)六月,左副都御史杨涟抗疏劾魏忠贤,列罪状24"条。南北各省官卿贵族同奏章数十条。国子祭酒蔡毅中领监师生干余人,请求追究魏忠贤罪。天启七年崇祯即位,谕告天下以魏忠贤罪,并令锦衣卫逮治。魏畏罪自缢而死。
李自成攻占北京
李自成攻占北京 明崇祯十七年(1644)正月,李自成在陕西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二月进兵山西,三月十六日,包围北京城。三月十八日,攻彰义门、西直门、平则门、德胜门。傍晚,彰义门攻克。崇帧逼周皇后自杀,又杀摈纪公主等人,在煤山(景山)寿皇亭槐树下自缢身亡。十九日晨,李自成入北京城。李自成(1606一1645),陕西米脂人,本名鸿基。崇祯二年起义,初为闯王高迎祥部将,后继为闯王。山海关一战败于吴三桂和满族贵族的联军。1645年被害。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 唐天宝十四年(755)冬,平卢、范阳、河东 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反唐。次年称帝,进入长安。其部将史思明占据河北十三郡地。 肃宗至德二年(757),安禄山在洛阳被其子安庆绪所杀。长安、洛阳为唐将郭子仪等收复。乾元二年(759),史思 明杀安庆绪,回范阳自称燕帝,并再度攻下洛阳。两年后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代宗广德元年(763),史朝义 兵败自杀,安史之乱平定。唐朝自此衰落。
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
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 公元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称契丹主耶律德光为义父,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联合契丹攻打后唐。契丹出兵大败太原守将张敬达。同年十一月,石敬瑭称帝,为大晋皇帝。公元938年,后晋石敬瑭向契丹正式割让燕云十六州,即:幽、蓟、瀛、莫、涿、檀、顺、新、妫、儒、武、云、应、寰、朔、蔚。耶律德光占十六州后,建立辽朝。
召公封燕
春秋战国时期
召公封燕 公元前11世纪,周灭商,建立西周。采用分封制,将子弟、亲戚、功臣、贵族分封各地为诸侯。召公爽,姬姓,为周之支族,活动于今陕西岐山西南,因食采于召,故称召公。周初,召公为周王室太保,位居三公。曾辅佐周王灭纣克商及夷、奄、薄姑等方国的叛乱。
燕王哙让子之
燕王哙让子之 燕王哙元年(公元前320),以子之为相。子之权势渐重,觊觎燕国君主地位。还通过苏代、鹿一毛游说燕王哙让位。燕王哙五年(公元前316),燕王哙让君位于子之。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太子平和将军市被起兵攻子之,齐宣王派兵增援。混乱中,杀太子平和将军市被,平定了叛乱。齐军进入燕都,杀燕王哈和子之。公元前312年,赵国派公子职入燕,立以为王,是为燕昭王。
燕昭王修筑黄金台
燕昭王修筑黄金台 公元前311年,燕昭王即位。在郭隗的协助下,于易水旁修筑黄金台,广招天下人才,乐毅、邹衍、剧辛等前来投奔。燕昭王采纳乐毅论功授爵授禄的政治制度,并改革吏制,设相国和将军,分掌政治、军事大权;全国分五郡,郡下设县;郡守和县令由燕王任命;制定严酷的刑法,燕国日益强盛。
乐毅伐齐
乐毅伐齐 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拜乐毅为上将军,联合秦、楚、韩、赵、魏五国共同伐齐。激战于济西,大败齐军。乐毅率燕军乘胜攻克齐72城,直入都城临淄。并烧齐都宫庙宗室,掠珍宝巨财一空,尽归燕国。燕昭王封乐毅为昌国君。燕国至此达到鼎盛时期。乐毅墓位于房山区官道乡富庄村东。整体呈圆形,土宝顶高约10米,占地面积约2400平方米。墓两侧现存民国4年(1915)碑记一座。碑上刻有馆阁体“望诸君墓”4字。
田单破燕
田单破燕 燕昭王死,齐国田单利用燕惠王与乐毅不 和,施反间计,惠王撤换乐毅。田又用重金收买燕将,公元前278年,用"火牛阵"大败燕军。将燕军赶出齐国。公元前279年,田单去莒迎齐襄王主政。
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 燕王喜二十八年(公元前227),秦攻燕,兵临易水。燕太子丹派荆轲等人以献督亢之地图和秦将樊于期首级之名,图谋刺杀秦王。荆轲至秦献图时,图穷而匕首见,刺秦王不中,被杀。司马迁曾以"风萧萧今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描述这一悲壮之举。燕王喜二十九年(公元前226),秦王派王翦率军伐燕,同年十月拔燕都蓟城。公元前222年,燕亡。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 旧称"同光新政"或"自强新政"。清同治、光绪年间,以恭亲王奕欣、文祥、崇厚、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以及后来的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举办洋务事业的活动。主要是兴办实业和建立新式武器装备的陆海军。先后创办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福建船政局、天津机器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1885年建立北洋海军。在教育上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先后设立方言学堂、水师学堂、武备学堂等洋务学堂。义和团运动后,洋务派作为一种政治势力逐渐解体。
首批留学生出国
首批留学生出国 洋务运动开始后,1871年9月曾国藩、李鸿章奏请清廷派留学生出国。1872年8月11日,陈兰彬、容闳率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留学生,12岁至14岁的少年30人前往美国,其中有梁敦彦、詹天佑、唐绍仪等人。以后每年30人,共派出4批。
中法战争
中法战争 1883年12月,法军不宣而战,进攻越南北 部和红河三角洲的中国军队。清军失利。1884年5月清 政府派李鸿章在天津与法国签订《中法会议简明条款》。6 月,法军进攻谅山。8月,法国舰队袭击福建水师,中国损 失战舰、商船30艘,马尾造船厂遭破坏,伤亡700余人。 同时,法军侵犯台湾基隆。淡水一战,法军败逃海上。1885 年初,法军攻占谅山、镇南关(今友谊关)。3月,帮办广西 军务冯子材率军民收复镇南关、谅山,歼敌干余、重伤法军统帅尼格里。刘永福率黑旗军取得临洮胜利。法国茹 费理内阁因此垮台。清政府派英国人与法国在巴黎秘密 言和,订立《停战协定》。6月,李鸿章与法国在天津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即《中法新约》)。战事结束。
《中英续订藏印条约》
《中英续订藏印条约》 1888年3月20日,英国发动 第一次侵藏战争,清政府与英国缔结了《中英会议藏印条约》,承认哲孟雄(锡金)归英国保护。1903年12月lO 日,英国借口通商和边界问题,发动第二次侵藏战争。8月3日攻陷拉萨。1906年4月,中英政府在北京签订《中 英续订藏印条约》,承认中国对西藏的领土主权。
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 日本为夺占朝鲜与中国发生的战争,因发生在甲午年得名。1894年5月日本出兵朝鲜。7月,日军偷袭牙山口外丰岛的北洋水师,击沉清租用运兵的英船"高升"号,死700名士兵,俘获清护航舰一艘,重伤一艘。同时,日军进攻牙山附近的中国守军。清政府8月1日下诏宣战。9月,日军四路围攻平壤。守城清军奋力抗击。总兵左宝贵阵亡。统帅叶志超弃城逃回国内。日军继而进占九连城、安东(今丹东)。在黄海海面,中日海军交战,双方参战舰只各12艘。日舰悬挂美国国旗作掩扩,攻击北洋舰队。总兵兼旗舰"定远"号管带刘步蟾下令还击,伤日舰多艘。"致远"号管带邓世昌率舰拼撞日舰,被鱼雷击中,250名官兵殉国。"经远"号管带林东升中弹阵亡,战舰被鱼雷击沉。11月,日军攻陷大连、旅顺。1895年1月,日军派舰船25艘,陆军2万人,在山东成山头登陆,攻占荣城,水陆夹击困守威海卫的北洋舰队。北洋舰队顾问副管带英国人马格禄和美国人浩威及部分将领主张投降。提督丁汝昌服毒自尽。刘步蟾奋勇抵抗,弹尽后炸毁军舰,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部覆灭。1895年4月,清政府派李鸿章赴日,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马关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北洋海军覆没后, 清廷派李鸿章赴日谈判。4月17日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滕博文在日木马关(今下关)春帆楼签订了共11款的《马 关条约》。
主要内容是清政府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和 澎湖列岛给日本;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库平银;允许日本人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免 征一切杂税;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船可驶入以上各口。
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 光绪二十一年(1895),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后,4月派李鸿章赴日,与日本首相伊滕博文签订《马关条约》,国内各阶层人士反对割地讲和。5月2日(四月初八),康有为联合各省在北京会试的举人1300多人,于宣武门外达智桥松筠庵举行会议,由康有为起草万言书,联名上书光绪皇帝,力主拒签中日和约、迁都抗战和变法图强3项主张。汉代以公家车马送应举之人赴京,后世遂以"公车"为举人赴京应试的代称,故史称此举为"公车上书"。
强学会
强学会 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发起成立的宣传维新变法的政治团体,又名译书局。光绪二十一年(1895)八月成立。该会兼具学校和政党性质,主张变法图强。得到军机大臣翁同龢和工部尚书孙家鼐等人支持。有会员数十人,每10日集会一次。8月17日创办《万国公报》(3个月后改名为《中外纪闻》),随《京报》附送达官贵人,在琉璃厂创办图书馆。在上海设分会,发行《强学报》。1898年1月,慈禧太后以"私立会党"之名,查禁强学会,封闭所办图书馆。翁同龢(1830-1904),江苏常熟人,字叔平。咸丰状元。光绪帝师傅。支持维新变法。1897年被慈禧太后革职。
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 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1898年6月 11日),光绪皇帝采纳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主张,下诏定国是,颁布维新法令,推行新政。主要内容有:经济方面 提倡实业,设立农工商总局和矿务铁路总局,兴办农会和商会,修筑铁路,开采矿产;设立全国邮政局,裁撤驿站; 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算;取消满人特权,准其自谋生计。军事方面裁减绿营,精练陆海军,筹办兵工厂,培养 海军人才;文教方面,开办京师大学堂,各地设立兼学中学西学的学校;设立译书局、编译局,奖励着作,允准自由 开设报馆、学会;派人出国留学、游历。政治方面删改则例,裁减冗员;撤销无事可办的衙门;广开言论,提倡官兵 上书言事等。至9月21日(八月初六)慈禧发动政变,废除新政。变法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 又称戊戌维新。由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起并得到光绪皇帝支持的一次政治运动,因发生在戊戌年(1898),故名。甲午战争(1895)中国战败后,日本强迫中国签订马关条约。康有为等人发动公车上书,创立强学会,推进维新变法运动。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秦请光绪帝及时变法救亡。1898年1月29日,康有为奉旨上统筹全局折,详论变法主张。4月12日,康有为在北京粤东会馆组织"保国会",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6月11日,光绪帝接受康、梁等维新派主张,下明定国是诏书,起用维新派人士(如戊戌六君子等),并从6月至9月陆续颁发维新法令,推行新政(见百日维新)。
戊戌政变
戊戌政变 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发动的推翻戊戌新政的宫廷政变。1898年6月11日(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开始推行新政。6 月15日慈禧迫使光绪帝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9月初,荣禄调兵聚集天津、长辛店。9月16日,光绪帝在颐和园召见袁世凯,命其专办练兵事务,9月18日,谭嗣同夜访袁世凯,拟靠袁世凯助行新政。袁世凯表面许诺杀荣禄,诛戮后党。但9月20日,袁世凯向荣禄告密, 荣禄当即赴京部署。夜半,慈禧囚禁光绪帝,矫旨称皇帝"再三恳请训政"。从21日起坐殿办事,重掌政权。同时, 关闭北京各城门,封锁交通,出动3000军誓在全城搜捕维新派人士。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海外,谭嗣同等戊戌六 君子被捕遇害。清政府随即罢免数十名支持维新派的官员,除京师大学堂外,全部新政均被废除,戊戌变法失败。 荣禄(1836-1903),满洲正白旗人,瓜尔佳氏,字仲华。1902年封太子太保、文华殿大学士。
戊戌六君子
戊戌六君子 在戊戊政变中被害的6位维新派志士。谭嗣同、林旭、杨锐、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生于北京。1896年为候补知府。1897年在湖南协助巡抚陈宝箴等办时务学堂,次年办《湘报》。1898年9月初任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与戊戌变法。与杨锐、林旭、刘光第一起,称军机四卿。9月18日夜访袁世凯,劝其助行新政。政变后,友人大刀王五愿保其出逃,谭以"二百年来未有为民变法流血者,流血请自嗣同始"婉拒。28日于菜市口遇害。着作编入《谭嗣同全集》。林旭(1875-1898),字暾谷,福建 侯官(今闽侯)人。1895年任内阁中书。1898年3月倡立闽学会。9月初授四品卿衔军机章京。杨锐(1857- 1898),字叔峤,四川绵竹人。张之洞的弟子。1895年参加强学会,1898年春倡立蜀学会并参加保国会。戊戌变法 中任四品卿衔军机章京。着有《说经堂诗草》。刘光第(1859-1898),字裴村,四川富顺人。1883年任刑部主 事,1898年参加保国会。9月初升任四品卿衔军机章京。着有《介白堂诗集》、《衷圣斋文集》。杨深秀(1849- 1898),字漪村,山西闻喜人。光绪进士,曾任刑部主事、郎中。1898年3月创立关学会,4月参加保国会。戊戌政变 时慈禧宣布重新训政,他上流访问光绪被废之故并坚请归政。着《杨漪村侍御奏稿》等。康广仁(1867-1898),名 有博,号幼博。广东南海人,康有为胞弟。1897年在澳门办《知新报》,后在上海办大同译书局。1898年在北京参与维新运动。
克林德事件
克林德事件 1900年6月14日,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下令枪杀义和团团民约20人。20日,克林德乘轿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途经东单牌楼时,又开枪寻衅,被清军虎神营士兵击毙。1901年,根据《辛丑条约》,清政府派醇亲王赴德赔礼道歉,并在东单牌楼建克林德牌坊。1918年11月,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北京人将牌坊拆除,迁至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改为《公理战胜》牌坊。1949年后,又改为《保卫和平》牌坊。
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前身是义和拳等反清民间秘密组织,最初流行于山东、直隶(河北)等地。以设厂练拳等方式组织民众,参加者主要是农民、手工业者和平民。1898年改称义和团,戊戊变法失败后,清廷改变对义和团的策略,调义和团进京,1900年6月在"扶清灭洋"的口号下,义和团陆续进京,在城内设坛800余所,围困攻打东交民巷使馆区,并在天津、廊坊和北京抵抗入侵的八国联军,由于清政府和八国联军的镇压而失败。
八国联军
八国联军 光绪二十六年(1900),英、德、俄、法、美、日、意、奥8国组织的侵华联军。19世纪末,中国北方爆发了义和团运动,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口号,并陆续入京。1900年5月31日,英、美、日、法、俄、意等国以保护使馆为名,派兵300余名,强行入京。6月10日,西摩尔率军2000余人进攻北京,被义和团击退。6月13日,义和团与教民武装发生冲突,德国公使克林德等在京杀害义和团民。6月16日,义和团开始攻打西什库教堂。6月17日,八国联军攻陷大沽口炮台,6月19日慈禧在御前会议上决定对各国宣战,21日下宣战诏,并派庄亲王载勋、协办大学士刚毅任义和团统帅。7月14日八国联军攻占天津,8月14日进攻北京。8月15日晨,慈禧挟光绪帝西逃。侵略军入城后,火烧庄王府,屠杀在王府的义和团民约1700余人,并在北京抢掠3天,后又继之以私人抢劫。8月27日,清廷派奕劻和李鸿章为全权大臣向八国求和,10月联军首领瓦德西到北京,设管理北京委员会,由各国分区占领北京城并提出议和大纲。1901年9月7日清政府与各国政府订立《辛丑条约》。
庚子赔款
庚子赔款 清政府根据《辛丑条约》向英、法、美、德、意、日、俄、奥8个列强偿付的陪款。这项赔款因系针对1900年(庚子年)的义和团运动而起,通称庚子赔款,简称庚款。美国于1909年将其所得赔款的大部分,改充中国留美学生的费用。英、法等国也相继仿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停止对德、奥两国赔款的支付。苏联政府于1920年正式宣布放弃对俄庚子赔款。至1938年止,各帝国主义国家从庚子赔款中实际掠夺白银65237万两,折合银元近10亿元。
《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 即《辛丑议定书》,或《辛丑各国和约》。八 国联军攻占北京后强迫清政府订立的丧权辱国条约。光绪二十七年(辛丑年,1901)九月七日,清政府全权代表奕劻、李鸿章与英、美、法、德、日、俄、意、奥、西、荷、比等11国的代表在北京签订该约。主要内容有:①中国赔款银4亿5千万两,分39年迈清.年息4厘,本利总数在10亿两以上。以海关税、盐税和常关税作抵押;②在北京东交 民巷划出一个外国使馆区(实际上成为"国中之国");③大沽炮台和大沾至北京沿线的炮台全部拆除;④外国军队驻在北京和从北京到山海关沿线的12个重要地区;⑤ 由清政府下令,永远禁止今国人民成立或参加与诸国为敌的组织,违者处死;⑧惩办"得罪"帝国主义的官员;⑦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列六部之首。
楼主自己挑吧。
5. 既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目前有多少
如下图。1994年中国工程学院此氏谈聘任了30名中科院院士担任工程院院士,1995年聘任了4名,此后没再继续,这34名“双院士”也成了“绝版”。
目前34名双院士已经有一部分人去世了,目前还有健在两院院士15位,其中一直在一所高校的有清华大学的吴良镛院士、西南交通大学的沈志云院士。
北京理工大学的王越院士、北京邮电大学的陈核源俊亮院士、中南大学的王淀佐院士、武汉大学的李德仁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刘永旭院士等人。健在的这些双院士都是这些学校的“瑰宝”,许多基本上曾经都森碰当过学校或者合并前学校的校长、副校长。
进军科学:
1956年1月1日中科院院部机构调整:原“办公厅学术行政工作”与原秘书处合并成学术秘书处,原办公厅撤销。成立管理局。成立联络局。成立科学干部培养部。原人事局改称干部局。撤销原编译局,将其部分工作并入科学出版社。成立综合考察委员会。原四个学部名称及职责均不变。
6. 历史上与京师大学堂有关的两例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
成就
一百年来,北京师范大学始终同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的进步事业同呼吸,共命运,师范学堂及其后的师大师生在“五·四” 、“一二·九”等爱国运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以李大钊、鲁迅、梁启超、钱玄同、吴承仕、黎锦熙、陈垣、范文澜、侯外庐、白寿彝、钟敬文、启功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名师先后在这里弘文励教。百余年来,北京师范大学培养了20余万优秀师资和各类专门人才,为中华民族的教育文化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形成了以对祖国未来和民族命运的高度责任感为核心的“爱国进步、诚信质朴、求真创新、为人师表”的优良传统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书写了光辉篇章。[2]
历史事件
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的成立
1908年5月,清政府决定京师大学堂优级师范科改为京师优级师范学堂,就厂甸五城学堂地方改建校舍,奏派陈问咸为监督。这是我国高等师范学校独立设置的开始。其校址,也就是北京师范大学1952年前在和平门外的校址。而五城学堂则在原校址的东面另建校舍,校名改称五城中学,则是现在北京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的前身。11月14日京师优级师范学堂举行隆重开学典礼,学部大臣张之洞及左侍郎严修、右隐派侍郎宝熙等均出席。张之洞发示训辞:师范教育,是为一切教育发源处,而京师优级师范,为全国教育之标准。故京师师范,若众星之拱北斗,而北斗光细,则众星带不辨其为北斗矣。是以京师师范关系重大,惟望诸君子善体此义,勉学勿怠。膺此重寄,期为他日之一师表云。张之洞不仅强调了师范教育的重要性,而且以众星拱北斗,比喻京师优级师范是全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带头雁,强调于国家“关系重大”,“膺此重寄”,希望不负重托,兴旺发达,光芒万丈。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的建制是撤销了,但它与京师优级师范学堂一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一北京师范大学,薪火相传,一脉相承。今天,北京师范大学不仅是我国高师院校的领头雁,而且是国内外知名的重要学府。北京师范大学正准备迎接百年校庆,同时为与时俱进,在新的世纪再创辉煌,她新近复提出了建设综合性、有特色、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研究型大学新的办学目标。梁启超、张百熙、张之洞诸先贤,地下有知,当含笑衫档日:吾道不孤。
京师大学堂师范馆作用
师范馆虽然前后只存在了7年时间,但它在中国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师范教育史上却是开篇之作,占有重要的地位。综而言之,可以引出以下的认识:
其一,师范馆办学严谨,成效卓着。王道元说:“师范馆前后有两期毕业生,在清末与民初,有不少风云人物,自然功过亦不相掩。自余作终身教育职务的,亦所在多有。”[6](‘前京师大学堂师范馆优级师范概况》)是平实之论。以第1期学生为例,足见其人才辈出,灿若群星。例如,第1名毕业生廖道传,毕业当年赴日本考察学务,同年归国后即出任广西优级师范学堂监督(校长)。1913—1917年任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中山大学前身)校长。胡仁源,辛亥革命后曾一度出任北京大学校长。1903年奉派出国留学的学生中,人才尤多。何育杰,1909年归国,先后任北京大学、北京高师教授,为我国着名物理学家。1940年中央研究院曾专门
设立“何育杰物理学纪念奖金”。王桐龄,1912年归国后一直在北京高师任教授,为我国着名的历史学家。冯祖苟,归国后同样在北京高师任教授,为我国着名的物理学家与教育家。俞同奎,归国任为北京大学教授,是我国着名的化学家。如果说,以上诸人是教育界的翘楚;那末,谷钟秀等人则多为政界名流。谷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参议会议员、众议院议员。张耀曾,曾任参议院议员、北京大学法科教授、司法总长。吴景濂,同盟会员,曾任参议院议员、议长等职。一期毕业生中能涌现出如此多的英才,实属难能可贵。当然,师范馆两期毕业生中,更多的人是从事教职,他们对中国现代师范教育的形成与发展,贡献良多。与此同时,如前所述,师范馆学生政治热情高涨,他们是京师大学堂学生爱国活动的主力军。这固然与其时全国民族主义高涨的大背景有关,但是,也要看到,大学堂的主持人与教师,多是具爱国之思的志士仁人,其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不容忽视。管学大臣张百熙,重建京师大或携乱学堂,惨谈经营,意在教育救国。他于学生的爱国行动十分同情,实予默认和袒护。学生对此十分了解,故张在学生中声望素着。大学堂师生举行拒俄集会,首先登台演讲并令学生痛哭流涕,感奋不已的,正是教习范源廉。而林纾对师范馆学生的临别赠言,也正是以爱国敬业,谆谆善诱。北京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同是富有革命传统的两所名校,她们显然都继承了以师范馆学生为中坚的京师大学堂学生的爱国传统。
其二,师范馆作为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起点,影响深远。
首先,从教育理念看,师范馆的设立标志着国人已形成了愈加明确的师范教育的观念。京师大学堂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的国立大学,师范馆不仅是她的核心与基础,而且师范馆第一期毕业生,同时即是她的首届毕业生,这是耐人寻味钒“办理学堂,首重师范”它说明,师范教育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故张之洞说“师范教育,是为一切教育发源处”。百年来,“师范教育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母机”,久已浸成了国人的共识。在确立了科教兴国国策的今天,如何继承和弘扬这一优良的教育传统,显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次,从教育体制上看,师范馆的设立意味着高初等师范教育构成了垂直完整的系统。而其后师范馆脱离大学堂,另立京师优级师范学堂,则标志着近代中国独立设置的高等师范院校系统的确立。其后一百年来,尽管争论时起,但这相对独立的高师院校不仅没有被取消,相反,却获得了蓬勃发展。这说明,此一体制符合国情,它支撑了世界上规模最为庞大的基础教育的大厦,对于中国百年来教育发展与社会进步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是怎样估计都不会过分的;
最后,师范馆所设计的专业课程与教育课程混编的课程结构与教师养成范式,也从根本上奠定了百年来中国高师办学的基础与模式。
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的局限
固然,师范馆的局限也是明显的。由于学生年龄偏大,程度偏低(主要指现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许多人且未摆脱功名利禄封建思想的羁绊,师资队伍也不足,这些自然制约了师范馆的办学层次与质量。更主要的是,京师大学堂终究是由腐朽的清政府举办的,它坚持忠君卫道的办学方针,从根本上束缚了包括师范馆在内整个京师大学堂的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一些论者认为,“其实质仍是一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学校。距离近代大学的要求还很远。”但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重要的问题在于,师范馆终究是历史性的举,发凡起例,功不可没。俞同奎说:“这块园地,是戊戌京师大学堂孙家鼐开垦的,播佳良种子,却是张百熙先生。我写到这里,不能不追念他老人家。当时计划远到和宏大,排除百般困难,培养这个娇嫩的幼苗,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京师大学堂对于中国教育史,占有重要的一页。我们这个张百熙先生,在这一页教育史上亦实在占有重要的位置。”[8](四十六前我考进母校的经验,对张百熙先生应作如是观,对由张先生手创的师范馆,同样也应作如是观。此外,虽然经百年发展,今天我国的高等师范教育正面临着深刻的转型,北京师范大学提出了建设综合性、有特色、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新的目标,也意味着她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高师院校了。但是,由师范馆设立本身所彰显的教师教育的基础性、全局性作用和教师专业化的历史大趋
势,却具有恒久的意义,值得我们在贯彻科教兴国战略过程中,深长思之和自觉把握。研究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的现实性意义,也正在于此。
历史地位
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开端
纵观世界教育发展史,师范作为专门培养教师的教育机构,最早起源于十七、十八世纪的法国和德国。在中国,师范教育产生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首创南洋公学,特设的“师范院”为中国师范教育之始。1902年,京师大学堂设立师范馆,为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之始。因此,北京师大不仅是我国设立最早的高等师范学校,而且其建设的过程也真实地记载了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的历程。
十九世纪末,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被迫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之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中国的有识之士痛感时局之危急,急起救亡图存。许多爱国志士提出,救国之本在于开办新学、培养人才。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政府制定《京师大学堂章程》,规定京师大学堂分普通学与专门学两类,同时,设师范斋和编译局等部门。以后,历经“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等变故,京师大学堂以致停办。1901年清政府派张百熙为管学大臣,主持重建京师大学堂。因考虑“国家需材孔亟”,先设速成科,下分“仕学馆”和“师范馆”。师范馆首先招生,于1902年12月17日正式开学。京师大学堂的师范馆,不仅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开端,也成为中国现代师范教育的源头。
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把师范教育单列系统,把师范学校分为初级(各省设立的师范学堂)和优级(京师大学堂的师范馆)两类,专门制定了师范学堂章程,详细规定了办学宗旨、学科分类、课程设置、入学要求、毕业效力义务等。1908年5月,京师大学堂优级师范科改名为京师优级师范学堂,这是我国高等师范学校独立设校的开始。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编制课程,引进国外现代课程,编撰教材,初步奠定了我国师范教育的基础。从此,我国有了比较完善正规的师范教育体系。
中华民国成立之初,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但国内的有识之士仍不忘发展现代教育。1912年,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改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经当时的教育部批准,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改为国立北京师范大学。1925年,始建于1908年的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亦改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师范大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重大事件,它预示着中国教育将步入一个崭新的时期。
一部北京师大的校史,就是一部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历史,也是一部浓缩了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北师大师生不但致力于钻研学问,而且时刻关心祖国的命运。1919年5月,北洋政府代表准备在出卖主权的巴黎和约上签字的消息传到了国内,3日晚,北京高师工学会星夜与北大等学校联络,4日,北京高师的队伍最先到达天安门广场,与相继赶来的北大等学校学生一起,愤怒声讨北洋政府的卖国行径。在这一震惊中外的历史壮举中,高师学生为“五四”运动的发生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使北京高师成为“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之一。
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日本侵占了北平,北平师范大学被迫迁往西安,与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组成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春,西安临时大学迁至汉中,并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北平师大为西北联大教育学院,后改为师范学院。1940年,西北师院奉命迁往甘肃兰州,在黄河岸边的荒滩上再次平地起家。从而使其成为除陕西以外的大西北第一所国立高等学校,为西北地区的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均作出了卓越贡献。
1949年,一轮红日照亮了中国大地。沐浴着新中国的曙光,中国的教育事业从此获得了新生。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非常重视。进北京不久,毛泽东主席就亲临北师大探望老师黎锦熙等教授,听取他们对建国、办学的意见。不久,毛主席又为北师大题写校名。毛主席还亲自召见师大校长,指示各行政机关应为办好师大提供方便,使师大在全国师范院校中起到“示范”的作用。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扶持下,“七五”、“八五”期间,学校被确定为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十所大学之一;“九五”期间,学校被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建设计划。[2]
中国师范教育的旗手
中国高等教育,包括中国高等师范教育,从诞生之日起,就同近代中国革命一样,经历了艰难而曲折的历程。自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建立至今,既是中国现代教育曲折发展的100年,也是中国现代史曲折发展的100年。
戊戌变法前夕,梁启超在其起草的《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提出设立“师范斋”的设想,并疾呼:“欲革旧习,兴智学,必以立师范学堂为第一义。”戊戌变法失败后,围绕京师大学堂,清政府内部新旧势力斗争非常激烈。清廷任命的管学大臣孙家鼐提出的有关设立仕学院等8大事宜中,对于师范斋,讳莫如深,不赞一词。在这种情况下,梁启超等维新派所构想的高等师范教育,无从谈起。1902年,张百熙受命筹建京师大学堂后,他勇敢地继承和发展了梁启超的师范教育思想,强调“办理学堂首重师范”,创设了京师大学堂师范馆,从而推动中国高等师范教育最终迈出了历史性的第一步。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在全国划定了6个高等师范区,北京为首区。1928年,国民政府一度把北平九所大学合并为北平大学,在师生们的极力反对下,1929年北平师大恢复独立,1931年与北平女师大合并,形成新的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新校形成后,北师大整合学科设置,正待重振雄风之时,1931年至1932年国内又出现了取消师范大学的激烈争论。其实,自1921年学制改革后,原来全国6所高师中,除北师大之外,或相继与普通大学合并,或停办,只有北师大仍独树一帜,坚持师范教育办学方向,积极探索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道路。这场争论虽未通过,但却使学校的建设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在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历史上,再一次有关高师的争论,发生在1966年“文革”以前,当时在高等师范教育中出现了两个口号的争论:一种口号是高师教育要“面向中学”,另一种口号是要“向综合大学看齐”。有人甚至提出要取消师范院校。1961年,在全国师范教育会议上,大家就高等师范教育办学中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一致认为,高等师范不是办不办的问题,而是如何办好的问题。实际上这场争论并没有结束,这一问题到二十世纪在80年代又一次被提了出来。在这次争论中,实质上就是对师范教育本质的认识。许多专家提出师范教育应强调师范性与学术性的一致。在争论中,北京师大始终站在争论的最前哨,从理论和教师教育的价值上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同时,学校在教师教育的实践中不断探索,注意拓宽专业,加强科研,不断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为学校未来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历史是最好的镜子。100年来,尽管人们关于师范教育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不时的有人主张取消高师院校的设置,但是我国相对独立的高师院校不仅没有被取消,相反中国高等师范教育自成体系,却获得了蓬勃发展。从京师大学堂师范馆设立,到京师优级师范学堂,到北京师范高等学校,再到北京师范大学,百年学府薪火相传、一脉相承。今天北京师大不仅成为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领头雁,而且成为国内外知名的高等学府。这说明,百年高师的发展符合我们穷国办大教育的中国的基本国情。我国是个教育大国,百年来,各级师范教育,不仅支撑着目前世界上规模最为庞大的基础教育巨厦,也对中国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作出了巨大贡献。今天,站在新世纪新的起点上,回眸历史,我们如何评价师范教育的作用都不为过。
正在加载
7. 消防全部退出现役什么时候开始
2018年10月9日上午10时举行“公安消防部队移交应急管理部交接仪式”。这也就意味着,武警消防部队从今起将成为一段载入史册的历史。
另从2018年10月10日零时起,至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制式服装配发前,原公安消防部队、武警森林部队和警种学院人员停止使用武警部队制式服装和标识服饰,统一穿着无武警标识的作训服,并在作训服左兜盖上方佩戴消防救援队伍身份标识牌。
应急管理部同时发布了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人员标识牌式样及佩戴规则。标识牌由应急管理部统一制作,配发对象为在编在职干部、队员和消防专业院校学员。凡不在配发范围内的人员,一律不得佩戴消防救援队伍人员标识牌。消防救援队伍管理指挥干部、专业技术干部、高等专科学校学员佩戴干部标识牌,消防救援队伍队员、消防员学校学员佩戴队员标识牌。
(7)编译局哪年撤销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消防救援衔条例》
第七条 管理指挥干部消防救援衔设下列三等十一级:
(一)总监、副总监、助理总监;
(二)指挥长:高级指挥长、一级指挥长、二级指挥长、三级指挥长;
(三)指挥员:一级指挥员、二级指挥员、三级指挥员、四级指挥员。
第八条 专业技术干部消防救援衔设下列两等八悔启级,在消防救援衔前冠以“专业技术”:
(一)指挥长:高级指挥长、一级指挥长、二级指挥长、三级指挥长;
(二)指挥员:一级指挥员、二级指挥员、三级指挥员、四级指挥员。
第九条 消防员消防救援衔设下列三等八级:
(一)高级消防员:一级消防长、二级消防长、三级消防长;
(二)中级消防员:一级消防士、二级消防士;
(三)初级消防员:三级消防士、四级消防士、预备消防士。
第三章 消防救援人员职务等级编制消防救援衔
第十条 消防救援人员实行职务等级编制消防救援衔。
第十一条 管理指挥干部实行下列职务等级编制消防救援衔:
(一)国务院应急困前烂管理部门正职:总监;
(二)国务院应急管理部门消防救援队伍领导指挥机构、森林消防队伍领导指挥机构正职:副总监;
(三)国务院应急管理部门消防救援队伍领导指挥机构、森林消防队伍领导指挥机构副职:助理总监;
(四)总队级正职:汪漏高级指挥长;
(五)总队级副职:一级指挥长;
(六)支队级正职:二级指挥长;
(七)支队级副职:三级指挥长;
(八)大队级正职:一级指挥员;
(九)大队级副职:二级指挥员;
(十)站(中队)级正职:三级指挥员;
(十一)站(中队)级副职:四级指挥员。
8. 中国各代的一件历史事件的经过和结果
商:后羿代夏,结果后羿被寒促所杀。周:燕王哙让子之
燕王哙让子之燕王哙元年(公元前320),以子之为相。子之权势渐重,觊觎燕国君主地位。还通过苏代、鹿一毛游说燕王哙让位。燕王哙五年(公元前316),燕王哙让君位于子之。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太子平和将军市被起兵攻子之,齐宣王派兵增援。混乱中,杀太子平和将军市被,平定了叛乱。齐军进入燕都,杀燕王哈和子之。公元前312年,赵国派公子职入燕,立以为王,是为燕昭王。 秦: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燕王喜二十八年(公元前227),秦攻燕,兵临易水。燕太子丹派荆轲等人以献督亢之地图和秦将樊于期首级之名,图谋刺杀秦王。荆轲至秦献图时,图穷而匕首见,刺秦王不中,被杀。司马迁曾以"风萧萧今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描述这一悲壮之举。燕王喜二十九年(公元前226),秦王派王翦率军伐燕,同腊雀年十月拔燕都蓟城。公元前222年,燕亡。。 汉:燕王刘旦反
燕王刘旦反汉元狩六年(公元前117),汉武帝封王 子刘旦为燕王,仍都蓟。刘旦博学多才,广招天下贤士。武帝觉察其有篡位的野心,将刘旦下狱。汉昭帝即位后,赦 刘旦。元凤元年(公元前80),刘旦勾结长公主、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阴谋废昭帝自立,事败自杀。 魏晋:晋统一天下,玄学兴起。 隋前:杜洛周起义
杜洛周起义北魏孝昌元年(525),柔玄镇人杜洛周于 上谷聚众起义,号年真王。北魏令幽州刺史常景和都督元谭率军讨伐。杜洛周举兵攻蓟城。孝昌二年,安州等地戍 兵2万倒戈策应。杜洛周联合起义戊兵,攻克军都关,元谭败逃。北魏武泰元年(528),杜洛周被杀。
唐:刘守光占据幽州
刘守光占据幽州唐亡,北方各地相继独立。刘守光在幽州称王。刘守光先囚其父,自领幽州,其兄义昌节度使刘守文举兵来攻,未分胜负,刘守文降梁。公元909年,刘守文招契丹等族人4万,攻打刘守光于蓟州。经激战刘守文又败,以其子刘延禄为帅再攻。刘守光惧怕后梁援兵,要挟李存昂封其为燕王。刘守光杀刘守文后,又囚其父。911年,刘守光称大燕皇帝,国号燕。913年,后梁派周德威围攻幽州,刘守光困守孤城,父子被擒,皆杀。刘守光父子统治幽州19年至此结束。 辽金元:忽必烈建大都
忽必烈建大都1260年3月,忽必烈在开平即大汗位,建元中统。建立中书省,十路宣抚司及燕京行中书省。中统四年(1263),定开平为上都。至元元年(1264)升燕京为中都。至元四年,在原金中都旧城东北建造新城。至元八年(1267),建国号元。至元九年,升中都为大都,从上都迁都于燕京。从此,北京正式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 明: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明太祖朱元璋分封诸子为王。北方诸王拥兵势大。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死,长孙朱允?即位,为惠帝。惠帝用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寺卿黄子澄之策,决定削藩。将五个藩王废为庶人,并派张?为北平布政使,谢贵为都指挥使,监视燕王朱棣。燕王于建文元年(1399)以"清君侧"为名,号称"靖难",在北平举兵南下。建文四年(1402),燕王攻占南京。朱允?下落不明。朱棣即位,为明成祖,改元永乐。 清: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1898年6月 11日),光绪皇帝采纳康轮镇早有为、梁启超等人的主张,下诏定国是,颁布维新法令,推行新政。主要内容有:经济方面 提倡实业,设立农工商总局和矿务铁路总局,兴办农会和商会,修筑铁路,开采矿产;设立全国邮政局,裁撤驿站; 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算;取消满人特权,准其自谋生计。军事方面裁减绿营,精练陆海军,筹办兵工厂,旅唤培养 海军人才;文教方面,开办京师大学堂,各地设立兼学中学西学的学校;设立译书局、编译局,奖励着作,允准自由 开设报馆、学会;派人出国留学、游历。政治方面删改则例,裁减冗员;撤销无事可办的衙门;广开言论,提倡官兵 上书言事等。至9月21日(八月初六)慈禧发动政变,废除新政。变法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民国: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1911年9月,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保路运动。由同盟会会员在新军士兵和下级军官中组织的秘密团体"文学社"和"共进社"决定在武汉发动起义,并于9月24日起义总指挥部,推蒋翊武为总指挥,孙武为参谋长。因事泄,10月10日晚7时熊秉坤率众攻占楚望台军械库。11日晨占领武昌城,成立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强推黎元洪为都督。武昌起义后,14个省先后宣告独立或光复。辛亥革命从此开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2月12日清帝被迫宣告退位,清朝的统治结束。
9. 国家一级出版社都有哪些
1、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成立于1954年5月,是新中国最早设立的专业教育出版机构之一。在教育部的直接领导下,经过50多年的奋斗,高等教育出版社已经发展成为以出版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及社会教育等教育类、专业类、科技类出版物为主的综合性大型出版社。
1983年,邓小平同志为高等教育出版社题写社名。2010年12月,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成立,高等教育出版社成为其核心成员单位之一。
2、科学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由前中国科学院编译局与30年代创建的有较大影响的龙门联合书局合并,于1954年8月成立。1993年8月,恢复使用“龙门书局”副牌。
科学出版社比邻皇城根遗址公园,是一个历史悠久、力量雄厚,以出版学术书刊为主的开放式出版社。1993年,科学出版社荣获国家首批“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
3、新华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始建于1979年,是新华社主管的以出版社科图书为主的综合性大型中央级出版社,主要编辑出版新闻、时政、国际、经济、文教类图书,画册、图片、挂历等艺术类图书和内部参考图书。
受国务院办公厅的委托,还编辑出版国家级的中英文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出版发行《人居》期刊,编印具有权威性的政府机构名录和国内外工商企业名录。
4、人民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是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9月创办的第一个出版机构。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为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以适应革命发展的需要,中央局于1921年9月1日,在上海创办人民出版社,由中央局宣传主任李达主持工作。
5、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的前身是中国审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2001年10月更现名,直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是新闻出版总署评定的良好出版社。
是中央级出版社、国家一级出版社和全国百佳出版社之一,是我国经济学、经济管理、财务管理与审计学方面的权威出版社。
10. 衣俊卿的人物履历
1990年6月,原中央编译局长衣俊卿曾因怕影响仕途与妻离婚。
2007年3月起任黑龙江省委宣传部部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
2007年4月起担任黑龙江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
2010年2月起担任中央编译局局长。
2013年1月17日,衣俊卿因为生活作风问题,免去其中央编译局局长职务。
2014年的“第九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被免职22个月后的中央编译局原局长衣俊卿首次出席公开学术活动并作主题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