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原理真链和假链
㈠ 求知道上海大学计算机专业考研有哪些科目
上海大学计算机专业考研主要有:
(1)301数学一
(2)201英语一
(3)101思想政治理论
(4)专业课
08120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
考试科目:1.101思想政治理论2.201英语一3.301数学一4.832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数据结构5.C++程序设计、编译原理(复试科目)
08120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二)
考试科目:1.101思想政治理论2.201英语一3.301数学一4.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5.复试科目:C++程序设计 或 编译原理
具体信息可以到上海大学研究生-招生目录查询。
(1)编译原理真链和假链扩展阅读:
上海大学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始建于1988年,由上海工业大学计算机工程系和上吵友数海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告枯联合成立,学院是在钱伟长老校长亲切关怀下成立的上海市高校中第一所计算机学院,清华大学教授李三立院士为首任院长。1994年,随着新上海大学的诞生,原上海大学计算机应用系和原上海高等科技专科学校计算机应用系也加入计算机学院,联合成立的计算机学院正式命名为升首上海大学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12名,其中专任教师82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5名,其中正高级职称18名,副高级职称37名,中级职称27名。在读本科生997人,硕士生416人,博士生106人。学院拥有计算机应用技术二级博士点1个,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2个一级硕士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全部3个二级硕士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1个。近年来,计算机学院的研究工作主要围绕智能信息处理、多媒体技术、高性能计算、软件工程、信息安全与光计算机等方向开展。学院现有上海大学先进计算和应用中心、上海市上大多媒体应用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高性能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研发平台3个研究中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智能科学与技术系两个系和上海大学高性能计算中心一个公共平台。
㈡ 编译原理的发展历程
在20世纪40年代,由于冯·诺伊曼在存储-程序计算机方面的先锋作用,编写一串代码或程序已成必要,这样计算机就可以执行所需的计算。开始时,这些程序都是用机器语言 (machine language )编写的。机器语言就是表示机器实际操作的数字代码,例如:
C7 06 0000 0002 表示在IBM PC 上使用的Intel 8x86处理器将数字2移至地址0 0 0 0 (16进制)的指令。
但编写这样的代码是十分费时和乏味的,这种代码形式很快就被汇编语言(assembly language )代替了。在汇编语言中,都是以符号形式给出指令和存储地址的。例如,汇编语言指令 MOV X,2 就与前面的机器指令等价(假设符号存储地址X是0 0 0 0 )。汇编程序(assembler )将汇编语言的符号代码和存储地址翻译成与机器语言相对应的数字代码。
汇编语言大大提高了编程的速度和准确度,人们至今仍在使用着它,在编码需要极快的速度和极高的简洁程度时尤为如此。但是,汇编语言也有许多缺点:编写起来也不容易,阅读和理解很难;而且汇编语言的编写严格依赖于特定的机器,所以为一台计算机编写的代码在应用于另一台计算机时必须完全重写。
发展编程技术的下一个重要步骤就是以一个更类似于数学定义或自然语言的简洁形式来编写程序的操作,它应与任何机器都无关,而且也可由一个程序翻译为可执行的代码。例如,前面的汇编语言代码可以写成一个简洁的与机器无关的形式 x = 2。
在1954年至1957年期间,IBM的John Backus带领的一个研究小组对FORTRAN语言及其编译器的开发,使得上面的担忧不必要了。但是,由于当时处理中所涉及到的大多数程序设计语言的翻译并不为人所掌握,所以这个项目的成功也伴随着巨大的辛劳。几乎与此同时,人们也在开发着第一个编译器, Noam Chomsky开始了他的自然语言结构的研究。他的发现最终使得编译器结构异常简单,甚至还带有了一些自动化。Chomsky的研究导致了根据语言文法(grammar ,指定其结构的规则)的难易程度以及识别它们所需的算法来为语言分类。正如现在所称的-与乔姆斯基分类结构(Chomsky hierarchy )一样-包括了文法的4个层次:0型、1型、2型和3型文法,且其中的每一个都是其前者的专门化。2型(或上下文无关文法(context-free grammar ))被证明是程序设计语言中最有用的,而且今天它已代表着程序设计语言结构的标准方式。
分析问题( parsing problem ,用于限定上下文无关语言的识别的有效算法)的研究是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它相当完善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现在它已是编译理论的一个标准部分。它们与乔姆斯基的3型文法相对应。对它们的研究与乔姆斯基的研究几乎同时开始,并且引出了表示程序设计语言的单词(或称为记号)的符号方式。
人们接着又深化了生成有效的目标代码的方法,这就是最初的编译器,它们被一直使用至今。人们通常将其误称为优化技术(optimization technique ),但因其从未真正地得到过被优化了的目标代码而仅仅改进了它的有效性,因此实际上应称作代码改进技术(code improvement technique )。
这些程序最初被称为编译程序-编译器,但更确切地应称为分析程序生成器 (parser generator ),这是因为它们仅仅能够自动处理编译的一部分。这些程序中最着名的是 Yacc (yet another compiler- compiler),它是由Steve Johnson在1975年为Unix系统编写的。
类似地,有穷自动机的研究也发展了另一种称为扫描程序生成器 (scanner generator )的工具,Lex (与Yacc同时,由Mike Lesk为Unix系统开发的)是这其中的佼佼者。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早期,大量的项目都关注于编译器其他部分的生成自动化,这其中就包括代码生成。这些尝试并未取得多少成功,这大概是因为操作太复杂而人们又对其不甚了解。
编译器设计最近的发展包括:首先,编译器包括了更为复杂的算法的应用程序,它用于推断或简化程序中的信息;这又与更为复杂的程序设计语言(可允许此类分析)的发展结合在一起。其中典型的有用于函数语言编译的Hindle y - Milner类型检查的统一算法。
其次,编译器已越来越成为基于窗口的交互开发环境(interactiv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IDE )的一部 分,它包括了编辑器、链接程序、调试程序以及项目管理程序。这样的IDE的标准并没有多少, 但是已沿着这一方向对标准的窗口环境进行开发了。
㈢ 编译原理:静态数组的存储空间可以在编译时确定。这句话为什么是错的。请给出详细原因,谢谢。
静态数组指的是写代码期间就知道大小的数组,比如int a[10];
char s[] = "hello";
这个静态和动态分配相区别,不要和static弄混了,static/extern/auto是用于说明变量的存储方式——也就是说,静态数组也可以是static的,也可以是extern的,也可以是auto的。
举个例子,下面就是一个静态数组,但是存储方式是auto的。
voidtest()
{
inta[10];
}
这个数组的存储空间无法在编译时候确定,只能在运行期间确定,原因是:尽管可以确定数组的大小,但是不能确定它的首地址。
再比如:
static int sa[10] = {0};
这个数组的存储空间在编译时,就可以确定了。
㈣ 编译原理 什么是静态链
1、路由器的工作原理
路由工作简单原理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主机1.1要发生数据包给主机4.1.因为IP地址不在同一网段,所以主机会将数据包发送给本网段的网关路由器。
2)路由器A 接收到数据包,先查看数据包IP首部中的目标IP地址。再查找自己的路由表。数据包的目标IP地址是4.1.属于4.0网段,路由器A 在路由表中查到4.0网段转发的接口是S0接口,于是路由器A将数据从S0接口转发出去。
3)网络中的每个路由器都是按照这样的步骤转发数据的,直到到达路由器B,再用同样的方法从E0接口转发出去,最后主机4.1接收到这个数据包。
2、路由表
(1)概念
路由器中维护的路由条目的集合。
路由器根据路由表做的路径选择。
(2)路由表的形成
1)直连网段
配置IP地址,端口UP 状态,形成直连路由。
2)非直连网段
需要静态路由或动态路由,将网段添加到路由表中。
3、静态路由
由管理员手工配置的,是单向的。缺乏灵活性。
管理员可以通过静态路由来控制数据包在网络中的流动。
4、默认路由
一种特殊的静态路由,当路由器在路由表中找不到目标网络的路由条目时,路由器把请求转发到默认路由接口。
当默认路由存在末梢网络时,默认路由会大大简化路由器的配置。
5、路由器转发数据包的分装过程
HostA向HostB发送数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HostA在网络层将上层的报文封装成IP数据包,其首部包含源地址和目的地址。源地址即本机IP地址192.168.1.2,目的地在为HostB的IP地址192.168.2.2,HostA使用本机配置的24位掩码于目的地址进行“与”运算,得出目的地在与本机地址不在同一网段,因此发往HostB的数据包需要经过网关路由器A转发。
2)HostA通过ARP请求获得默认网关路由器A 的E0接口MAC 地址00-11-12-21-22-22.在数据链路层HostA将IP数据包封装成以太网数据帧,在以太网首部的源MAC地址为00-11-12-21-11-11,目的MAC地址为网关E0接口的MAC地址00-11-12-21-22-22
3)路由器A从E0接口接收到数据帧,把数据链路层的封装去掉。路由器A认为这个IP数据包是要通过自己进行路由转发,所以路由器A会自己查找自己的路由表,寻找与目标IP地址192.168.2.2相匹配的路由表项,然后根据路由表的下一跳地址将数据包转发到E1接口。
4)在E1接口路由器A 重新封装以太网帧,此时源MAC地址为路由器A的E1接口MAC地址00-11-12-21-33-33,目的MAC地址为与之相连的路由器B的E1接口MAC地址00-11-12-21-44-44
5)路由器B从E1接口接收到数据帧,同样会吧数据链路层的封装去掉。对目的IP地址进行检查,并与路由表进行匹配,然后根据路由表的下一跳信息将数据包转发到E0接口。路由器B发现目的网段与自己的E0接口相连,通过ARP广播,路由器B获得HostB以太口的MAC地址00-11-12-21-66-66.路由器B在将IP数据包封装成以太网帧,源MAC地址为路由器B的E0接口的MAC地址00-11-12-21-55-55,目的MAC地址为HostB的MAC地址00-11-12-21-66-66.封装完毕,将以太网帧从E0接口发往HostB.
㈤ 编译原理拉链回填技术是怎么实现的啊
回填技术是指控制语句中布尔表达式翻译成四元式序列时,有的转移地址不能在产生这些四元式的同时得知,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回填这个地址。
拉链技术是指为了记录需要回填地址的四元式,把需要回填E•ture的四元式拉成一条链,称为“真链”;把需要回填E•false的四元式拉成一条链,称为“假”链;这就是拉链技术。
㈥ 操作系统原理和编译原理区别
编译原理的编译部分和静态链敏岁宽接部分是运行在操作雀或系统上的系统程序。
操作系统是一类比较独立的系统程序,操作系统有支持各种【图灵机】的体系类型,比如16位DOS,32位Windows,X86的BSD,ARM的 linux等。
编译原理是一支将桥亮抽象度较高的编程语言程序(也称源程序)【转化】成抽象度较低的编程语言程序(也称目标程序)的【程序】,抽象度的两端分别是机器语义和人理解语义,【处理器体系】和【编程语言】是一支编译程序的根本属性。
㈦ 编译原理-编译静态库并链接
编译成.o 文件(目标文件)只需要包含头文件,并且能找到头文件路径即可
之后需要把编译好的 TestExample.o 名称修改为 libTestExample.a ,直接当做静态库使用(静态库.a文件实际上是.o文件的合集)
或者使用下面的命令把.o打包成静态库
然后开始链接成可执行文件,mach-o文件
链接成功后,执行mach-o
看到打印,运行成功!
使用objmp 命令查看
整个编译过程脚本:
㈧ 用VS编译和C++源文件的时候,源文件和库文件是如何链接到源文件的具体细节
因为我是学习计算机软件专业的,故可以给你讲一下大概意思,我也不敢保证我讲得都是正确的。个人讲解仅供参考。这个是需要学习《计算机编译原理》这门课程的。而且《计算机编译原理》这门课程在软件专业中几乎是最抽象的、难于理解的。
首先关于 Visual Studio编译器(或者是别的 C/C++编译器)是如何将用户亲自编写的源程序经过若干步骤之后,最终变成计算机可执行的二进制代码程序?这里面经过了如下步骤:
(1)、词法分析/语法分析。也就是说当编译器对用户编写的源程序进行编译时,首先检查你的词法(或者是语法)是否正确,这是第一步(这里以 C 语言为例,假如将定义一个整型变量 n 的语句 int n ; 误写成了:intt n ; 属于语法错误)。如果这一步都没有通过编译器的检查的话,那么绝对不会进入第二步。继续返回编辑状态进行语法检查。这种错误是最容易检查的。
(2)、语义分析。这类错误就要比(1)困难得多。这类错误举例如下(这类错误编译器只是会给出一个警告信息,但是编译器是会放过这类错误的。故需要编程人员具有较丰富的编程经验)
void main( )
{
int num ; /* 定义一个整型变量 num */
scanf("%d", &num ) ; /* 从键盘上输入一个整数 */
if( num == 10 ) /* 在这个语句中,如果将逻辑判断等于号 ==,误写为数值等于 =(即:if( num = 10 )),那么该程序的执行结果始终输出:Correct。因为该逻辑表达式 if( 10 ) 的真值始终为 1。 */
printf( "Correct !\n" ) ; /* 实际上程序的本意是:如果输入的数值等于 10,则输出:Correct ! */
else /* 如果输入的数值不等于 10 的话,则输出:Error ! */
printf( "Error !\n" ) ;
}
(3)、在(1)和(2)的基础上进行中间代码生成(例如:在Linux 系统下面生成的 *.o 文件、或者是在 WINDOWS 系统下面生成的 *.obj 文件),这类文件还不是最终的可执行文件。
在此过程中,会应用到各种符号表,以便处理用户程序中使用的各种常量、变量、以及各种函数,等等。
(4)、在前三个阶段的基础上,最终 VS 编译器再将中间代码(*.obj 文件)和其本身提供的库文件(*.LIB)进行链接,最终产生可执行程序(Linux 系统使用的编译器是:gcc,Linux 系统下面的可执行文件名可以任意,WINDOWS 系统下面的可执行文件名为:*.EXE 文件)。
到此为止,一个用户编写的源程序,经过上面若干步骤之后,最终产生了可执行程序,此时就可以在机器上的相应的操作系统上执行了。
㈨ 编译原理
C语言编译过程详解
C语言的编译链接过程是要把我们编写的一个C程序(源代码)转换成可以在硬件上运行的程序(可执行代码),需要进行编译和链接。编译就是把文本形式源代码翻译为机器语言形式的目标文件的过程。链接是把目标文件、操作系统的启动代码和用到的库文件进行组织形成最终生成可执行代码的过程。过程图解如下:
从图上可以看到,整个代码的编译过程分为编译和链接两个过程,编译对应图中的大括号括起的部分,其余则为链接过程。
一、编译过程
编译过程又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编译和汇编。
1、编译
编译是读取源程序(字符流),对之进行词法和语法的分析,将高级语言指令转换为功能等效的汇编代码,源文件的编译过程包含两个主要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预处理阶段,在正式的编译阶段之前进行。预处理阶段将根据已放置在文件中的预处理指令来修改源文件的内容。如#include指令就是一个预处理指令,它把头文件的内容添加到.cpp文件中。这个在编译之前修改源文件的方式提供了很大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的计算机和操作系统环境的限制。一个环境需要的代码跟另一个环境所需的代码可能有所不同,因为可用的硬件或操作系统是不同的。在许多情况下,可以把用于不同环境的代码放在同一个文件中,再在预处理阶段修改代码,使之适应当前的环境。
主要是以下几方面的处理:
(1)宏定义指令,如 #define a b。
对于这种伪指令,预编译所要做的是将程序中的所有a用b替换,但作为字符串常量的 a则不被替换。还有 #undef,则将取消对某个宏的定义,使以后该串的出现不再被替换。
(2)条件编译指令,如#ifdef,#ifndef,#else,#elif,#endif等。
这些伪指令的引入使得程序员可以通过定义不同的宏来决定编译程序对哪些代码进行处理。预编译程序将根据有关的文件,将那些不必要的代码过滤掉
(3) 头文件包含指令,如#include "FileName"或者#include <FileName>等。
在头文件中一般用伪指令#define定义了大量的宏(最常见的是字符常量),同时包含有各种外部符号的声明。采用头文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使某些定义可以供多个不同的C源程序使用。因为在需要用到这些定义的C源程序中,只需加上一条#include语句即可,而不必再在此文件中将这些定义重复一遍。预编译程序将把头文件中的定义统统都加入到它所产生的输出文件中,以供编译程序对之进行处理。包含到C源程序中的头文件可以是系统提供的,这些头文件一般被放在/usr/include目录下。在程序中#include它们要使用尖括号(<>)。另外开发人员也可以定义自己的头文件,这些文件一般与C源程序放在同一目录下,此时在#include中要用双引号("")。
(4)特殊符号,预编译程序可以识别一些特殊的符号。
例如在源程序中出现的LINE标识将被解释为当前行号(十进制数),FILE则被解释为当前被编译的C源程序的名称。预编译程序对于在源程序中出现的这些串将用合适的值进行替换。
预编译程序所完成的基本上是对源程序的“替代”工作。经过此种替代,生成一个没有宏定义、没有条件编译指令、没有特殊符号的输出文件。这个文件的含义同没有经过预处理的源文件是相同的,但内容有所不同。下一步,此输出文件将作为编译程序的输出而被翻译成为机器指令。
第二个阶段编译、优化阶段。经过预编译得到的输出文件中,只有常量;如数字、字符串、变量的定义,以及C语言的关键字,如main,if,else,for,while,{,}, +,-,*,\等等。
编译程序所要作得工作就是通过词法分析和语法分析,在确认所有的指令都符合语法规则之后,将其翻译成等价的中间代码表示或汇编代码。
优化处理是编译系统中一项比较艰深的技术。它涉及到的问题不仅同编译技术本身有关,而且同机器的硬件环境也有很大的关系。优化一部分是对中间代码的优化。这种优化不依赖于具体的计算机。另一种优化则主要针对目标代码的生成而进行的。
对于前一种优化,主要的工作是删除公共表达式、循环优化(代码外提、强度削弱、变换循环控制条件、已知量的合并等)、复写传播,以及无用赋值的删除,等等。
后一种类型的优化同机器的硬件结构密切相关,最主要的是考虑是如何充分利用机器的各个硬件寄存器存放的有关变量的值,以减少对于内存的访问次数。另外,如何根据机器硬件执行指令的特点(如流水线、RISC、CISC、VLIW等)而对指令进行一些调整使目标代码比较短,执行的效率比较高,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2、汇编
汇编实际上指把汇编语言代码翻译成目标机器指令的过程。对于被翻译系统处理的每一个C语言源程序,都将最终经过这一处理而得到相应的目标文件。目标文件中所存放的也就是与源程序等效的目标的机器语言代码。目标文件由段组成。通常一个目标文件中至少有两个段:
代码段:该段中所包含的主要是程序的指令。该段一般是可读和可执行的,但一般却不可写。
数据段:主要存放程序中要用到的各种全局变量或静态的数据。一般数据段都是可读,可写,可执行的。
UNIX环境下主要有三种类型的目标文件:
(1)可重定位文件
其中包含有适合于其它目标文件链接来创建一个可执行的或者共享的目标文件的代码和数据。
(2)共享的目标文件
这种文件存放了适合于在两种上下文里链接的代码和数据。
第一种是链接程序可把它与其它可重定位文件及共享的目标文件一起处理来创建另一个 目标文件;
第二种是动态链接程序将它与另一个可执行文件及其它的共享目标文件结合到一起,创建一个进程映象。
(3)可执行文件
它包含了一个可以被操作系统创建一个进程来执行之的文件。汇编程序生成的实际上是第一种类型的目标文件。对于后两种还需要其他的一些处理方能得到,这个就是链接程序的工作了。
二、链接过程
由汇编程序生成的目标文件并不能立即就被执行,其中可能还有许多没有解决的问题。
例如,某个源文件中的函数可能引用了另一个源文件中定义的某个符号(如变量或者函数调用等);在程序中可能调用了某个库文件中的函数,等等。所有的这些问题,都需要经链接程序的处理方能得以解决。
链接程序的主要工作就是将有关的目标文件彼此相连接,也即将在一个文件中引用的符号同该符号在另外一个文件中的定义连接起来,使得所有的这些目标文件成为一个能够被操作系统装入执行的统一整体。
根据开发人员指定的同库函数的链接方式的不同,链接处理可分为两种:
(1)静态链接
在这种链接方式下,函数的代码将从其所在地静态链接库中被拷贝到最终的可执行程序中。这样该程序在被执行时这些代码将被装入到该进程的虚拟地址空间中。静态链接库实际上是一个目标文件的集合,其中的每个文件含有库中的一个或者一组相关函数的代码。
(2) 动态链接
在此种方式下,函数的代码被放到称作是动态链接库或共享对象的某个目标文件中。链接程序此时所作的只是在最终的可执行程序中记录下共享对象的名字以及其它少量的登记信息。在此可执行文件被执行时,动态链接库的全部内容将被映射到运行时相应进程的虚地址空间。动态链接程序将根据可执行程序中记录的信息找到相应的函数代码。
对于可执行文件中的函数调用,可分别采用动态链接或静态链接的方法。使用动态链接能够使最终的可执行文件比较短小,并且当共享对象被多个进程使用时能节约一些内存,因为在内存中只需要保存一份此共享对象的代码。但并不是使用动态链接就一定比使用静态链接要优越。在某些情况下动态链接可能带来一些性能上损害。
我们在linux使用的gcc编译器便是把以上的几个过程进行捆绑,使用户只使用一次命令就把编译工作完成,这的确方便了编译工作,但对于初学者了解编译过程就很不利了,下图便是gcc代理的编译过程:
从上图可以看到:
预编译
将.c 文件转化成 .i文件
使用的gcc命令是:gcc –E
对应于预处理命令cpp
编译
将.c/.h文件转换成.s文件
使用的gcc命令是:gcc –S
对应于编译命令 cc –S
汇编
将.s 文件转化成 .o文件
使用的gcc 命令是:gcc –c
对应于汇编命令是 as
链接
将.o文件转化成可执行程序
使用的gcc 命令是: gcc
对应于链接命令是 ld
总结起来编译过程就上面的四个过程:预编译、编译、汇编、链接。了解这四个过程中所做的工作,对我们理解头文件、库等的工作过程是有帮助的,而且清楚的了解编译链接过程还对我们在编程时定位错误,以及编程时尽量调动编译器的检测错误会有很大的帮助的。
是否可以解决您的问题?
㈩ 软件工程入门学些什么
软件工程基础_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结构化分析方法.flv免费下载
链接:https://pan..com/s/1_Yx3QuHG9QGjW7skrl8opA
《软件工程基础》是2006年由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意)盖伊曼德若利。本书通过严格的形式化方法和非形式化方法阐述了软件工程原则和方法的重要性,有选择地介绍了软件工程基础;强调并确定了适用于整个软件生命期的基本原则,全面而深入地介绍了这些基本原则在软件设计、规范、验证、软件生产过程和管理活动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