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内核的安装编译裁剪
‘壹’ linux文件系统制作与裁剪
操作系统是一种关键的计算机程序,它负责管理和配置硬件与软件资源,如内存管理、优先级设定、输入输出设备控制、网络管理以及文件系统操作,并提供用户界面。然而,通常的Linux操作系统内核包含了广泛硬件支持的多个功能模块和全面的软件服务,这可能导致系统资源占用过高和性能下降。因此,针对特定应用和硬件环境,需要对操作系统进行裁剪,尤其是内核和文件系统。
内核裁剪通常采用三种方法:一是利用内核配置工具,如make menuconfig,根据系统平台和应用需求定制化内核,删除不必要的模块;二是直接修改内核源码,通过条件编译语句实现更精细的裁剪;三是基于系统调用关系,精准地裁剪不需要的内核函数。文件系统裁剪则着重于删除无用的文件和配置,以构建最精简的运行环境。
构建文件系统有两种常见方式:一是使用生成工具如Busybox或官方最小文件系统;二是基于Ubuntu base镜像。以Busybox为例,制作rootfs时需补充配置文件,如Inittab和fstab,以确保系统启动和文件系统挂载。选择文件系统类型时,需考虑硬件特性、内核支持以及系统性能需求。
对于嵌入式系统,由于硬件和应用需求明确,内核和文件系统裁剪尤为重要,能够定制出最适合的运行环境。例如,使用官方的base镜像制作文件系统时,需对用户创建、网络设置等进行配置,以构建满足特定需求的最小化文件系统。
‘贰’ 详解Debian系统中安装Linux新内核的流程
在Debian系统中安装Linux新内核的流程如下:
1. 下载并解压内核源码
- 从官方网站下载所需版本的内核源码,例如linux-2.6.28.tar.bz2。
- 将下载的源码包解压到任意目录。注意,虽然传统上源码会被放在/usr/src目录下,但这并不是必须的。
2. 生成配置文件
- 使用make oldconfig命令生成配置文件。此命令会基于已有的配置文件进行增量提示,建议一路采用系统默认值(即一路回车),以避免因模块依赖关系导致的编译失败。
3. 生成内核压缩镜像
- 执行make bzImage命令,这将在对应平台的boot目录下生成bzImage文件,例如linux-2.6.28/arch/x86/boot/bzImage。
4. 编译内核模块
- 执行make moles命令编译内核模块。这一步可能需要花费较长时间,请耐心等待。
5. 安装内核模块
- 执行make moles_install命令安装内核模块。这将在/lib/moles/目录下创建对应的内核版本模块。
6. 安装内核
- 执行make install命令将编译的内核安装到/boot目录下。
7. 创建initramfs文件
- 执行update-initramfs -c -k 2.6.28命令创建新的initramfs文件。其中,c代表创建一个新的initramfs,k指定内核版本。
8. 更新GRUB引导加载器
- 执行update-grub命令更新GRUB配置。如果更新失败,可以手动编辑/boot/grub/menu.lst文件,增加新内核的启动项,包括title、root、kernel和initrd字段。注意,新加的内核版本将出现在老版本的前面。
9. 重启系统
- 执行reboot命令重启系统,即可享受新内核带来的性能提升或新功能。
在整个过程中,请确保你有足够的权限来执行这些命令(通常需要root权限),并且注意备份重要数据以防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