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号算法
1. 加减法去括号运算法则
1、加法的去括号法则
当括号前面为加号“+”时,当需要把括号去掉,那么括号里面的加减符号不变。
例如3+(3+3-5)=3+3+3-5
2、减法的去括号法则
当括号前面的符号为减号“-”时,若要去掉括号,那么去掉括号时,括号里面的加减号要变号。即加号“+”变减号“-”,减号“-”变加号“+”。
例如4-(4-3+2)=4-4+3-2
(1)减号算法扩展阅读:
去括号法则
1、括号前面是加号时,去掉括号,括号内的算式不变。
例:3+(6-4)=3+6-4
2、括号前面是减号时,去掉括号,括号内加号变减号,减号变加号。
例:4-(5-3+8)=4-5+3-8
3、去括号时应将括号前的符号连同括号一起去掉。
4、同时括号前面是"-"时,去掉括号后,括号内的各项均要改变符号,不能只改变括号内第一项或前几项的符号,而忘记改变其余的符号。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去括号法则
2. 初一数学上册数学问题:(+4)-(-7)=11,那那个减号到底是表示减号呢还是-(-7)的意思呢
(+4)-(-7)=11
意思是(+4)减去(-7),
根据“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得
(+4)-(-7)
=(+4)+(+7)
=11
3. 关于有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2.4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
作者:佚名 发表时间:2004-12-31 阅读次数:5299
【教学目标】
1.会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
2.认识有理数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的合理性,会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运算.
3.会将有理数的减法运算转换成加法运算.
4.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此外,感受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合理性以及“分类”的思想方法,感受有理数减法与加法的对立统一,体
会“化归”的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建议(第一课时)】
1.情境创设
除课本提供的情境外,还可以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如用水位变化、存钱取钱等问题引进有理数加法.例如:
第1天水位上涨了3 cm,第2天上涨了2 cm,两天共上涨了多少?第1天水位上涨了3 cm,第2天下降了2 cm,两天共上涨了多少?第1天水位下降了3 cm,第2天下降了2 cm,两天共下降了多少?第1天水位上涨了3 cm,第2天不升也不降,两天共上涨了多少?
如果将上涨记为正,上涨“3 cm"可记为“+3”,下降记为负,下降“2 cm"可记为“一2”,你能用含正、负数的算式表示水位的变化过程和结果吗?两天的水位还
可能出现哪些变化?请用含正、负数的算式表示变化过程和变化结果.
2.探索活动
(1)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算式“(+3)+(一2)=+1”
只是借助正、负号,记录计算净胜球的计算过程与结果,算式的左边是加法,而右边的“+1”是根据生活经验得到的.
课本提供的情境是“先赢后输”、“累计为赢”的类型,在将其写成含正、负数的算式并根据生活经验得出结果后,可问学生:除“先赢后输”外,两场比赛的结果还会出现哪些情况?在学生列举出“赢了再赢”,“先输后赢”,“输了再输”,“先赢后平”,“先平后赢”及“平局”等情况后,再让学生填写净胜球计算表,感受两个有理数相加的各种情况,提高学生探求运算规律的积极性.
与小学不同的是,由于有理数由符号和绝对值两部分组成,所以运算时既要考虑符号也要考虑绝对值.例如,首先要确定两场比赛的输赢,这是符号问题,然
后确定输赢球的个数,这是绝对值问题.
(2)设置“数学实验室”的目的是让学生从“形”上感受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法则.采用人人都可以动手操作的笔尖在数轴上两次移动的方法,直观感受两次连续运动中,点的运动方向与移动的距离对实际移动效果产生的影响,通过“形与数”的转换,加深学生对有理数加法运算法则的理解.
3.例题教学
例1第(1)小题是求一个正数与一个负数的和;第(2)小题是求两个负数的和;第(3)小题是求两个互为相反数的和;第(4)小题是求0与一个有理数的和.为突出运算法则,4个题目都设计为简单的整数运算.
学生应能熟练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但运算难度要以《标准》要求为准.教师在补充例题、习题时不宜在数字运算上设置障碍,当学生熟练掌握运算法则后,随着知识的积累、技能的提高、数感的增强、计算器的引入,学生处理繁难运算的能力也会逐渐增强。
【教学过程设计建议(第二课时)】
1.探索活动
从复习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开始,由问题“在含有负数的加法运算中,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还成立吗?”引发思考,让学生感受验证的必要性,主动投入验证活动.
采用在几何图形中填数字的验证方法,直观性强且易于操作.通过心算、观察、比较及更改数字等活动,学生很容易认同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合理性.这种验证方法也适用于乘法对于加法的分配律.
在认同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后,可让学生口述这两个运算律,然后再用字母来表述,从中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
此外,按课本中对扑克牌的约定,随意抽取扑克牌进行计算,也是验证有理数加法运算律的好办法.
2.例题教学
例2没有要求“用运算律进行计算”,只是通过卡通人的旁白告诉学生“这样算简便”,让学生感受有时可以用运算律简化运算,练习和作业时不宜强求学生要用运算律来运算.
【教学过程设计建议(第三课时)】
1.情境创设
小丽从观察温度计上的读数出发,借助生活经验得出了日温差;小明由减法的意义,利用加法“凑”出了日温差.教学时可让学生直接观察温度计,也可制作温度计的教学课件或利用数轴演示日温差.
2.探索活动
(1)用问题串引导学生展开探索活动,例如:
小丽从温度计上看到,从5℃降到一3℃,温差为8℃.你认为小丽的结论正确吗?小丽是在做加法运算还是在做减法运算?
小明根据“日温差”的意义,联想小学里加法与减法的关系,“算出”日温差也是8℃.你认为他的算法行吗?说说你的理由.
小明与小丽的结论相同,是偶然巧合吗?请举例说明.
(2)比较小明与小丽的算式,感受有理数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的转化过程:减号变为加号,减数变为它的相反数.
3.例题教学
例3、例4的教学中,要注重“减法转化为加法”的过程,引导学生加深对“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的认识.例4之后,课本指出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可以统一为加法运算,并出现了“2+5—8”可以看成“2+5+(一8)”这样的例子,但没有提出“代数和”的概念.
设计课本上“练一练”的程序运算和习题第ll题的仿“幻方”问题,是为了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可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行设计一些易于操作的有趣活动,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练习.
教学中,如有必要可适当补充加、减混合运算的例题、习题.
4.小结
除对有理数加、减法的运算法则进行小结外,还应向学生指出,由于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可以转化为加法运算,所以,小学里无法解决的被减数比减数小的减法问题,现在就有了合理的解释.换言之,在有理数范围内减法运算总可以实施.但是,两个有理数相减,差不一定比被减数小,这就是引进负数后对运算带来的重大变化.
4. \ 这个符号在算法里是啥意思~~
+---加号
----减号
*---乘号
/----除号
\ 大概是"或者"的意思吧
5. 25.94-(14.94-7.1)的简便算法
原式=25.94-14.94+7.1
=11+7.1
=18.1
括号前面是减号,去括号括号里面的符号要变号。
6. 15-10怎么算法
15-10=5,这是减法。减法是四则运算之一,从一个数中减去另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表示减法的符号是“-”,读作减号。
7. 小学数学简便计算公式
总结了小学数学的计算公式,及其灵活运用,简便计算技巧。
①加法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a+b)+c;
②减法
a-b=-(b-a)
a-b-c=a-(b+c)
减法有一个口诀:加括号,变符号。
③乘法
乘法交换律:a x b=b x a;
乘法结合律:a x b x c=a x (b x c);
乘法分配律:a x (b±c)=a x b±a x c;
小学数学试题中常考的一种题型-计算复杂数式。
经常就会用到乘法分配律,来提取公因数,简化计算。
【例1】计算:7.19x1.36+3.13x2.81+1.77x7.19
分析:这道题就是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分配律的综合运用。
7.19x1.36+3.13x2.81+1.77x7.19
=7.19x(1.36+1.77)+3.13x2.81
=7.19x3.13+3.13x2.81
=(7.19+2.81)x3.13
=10x3.13
=31.3
④除法
a÷b÷c=a÷(b x c)(b,c不等于0);
a x b÷c=a÷cxb(c不等于0);
以上公式是解四则运算题目的基本关系式。
灵活学习,灵活运用。
它们除了正着用,有时候还得会倒着用。
【例2】计算:47.9x6.6+529x0.34;
分析:6.6+3.4=10,能不能想办法把凑出一个3.4,然后让3.4和6.6相加?
47.9x6.6+529x0.34
=47.9x6.6+529÷10x10x0.34
=47.9x6.6+52.9x3.4(3.4已经凑出来了)
=47.9x6.6+(47.9+5)x3.4
=47.9x6.6+47.9x3.4+5x3.4(6.6+3.4也凑出来了)
=47.9x(6.6+3.4)+17
=496
注意:例2题目中我们将乘法分配律倒着使用。
52.9x3.4=(47.9+5)x3.4=47.9x3.4+5x3.4
除此之外还用到了一个特别的公式。
529x0.34=529÷10x10x0.34
这个公式总结出来,即:
a x b=a÷c x c x b(c不等于0)。
8. 0.43*2.6
这还用什么简便方法啊,直接20.6/2.03=10,10*0.43=4.3,4.3-4=0.3
9.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乘除法,或者只有加减法,都要按什么顺序计算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中只有乘除法时,从左至右依次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中只有加减法时,从左至右依次计算;
3.在没有括号的算式中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时,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拓展资料
加减乘除法是基本的四则运算,符号依次为“+-×÷”,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运算顺序为先乘除,再加减。
“+”是加号,加号前面和后面的数是加数,“=”是等于号,等于号后面的数是和。
“-”是减号,减号前面是被减数,后面是减数,“=”是等于号,等于号后面的数是差。
“÷”是除号,除号前面是被除数,后面是除数,“=”是等于号。
“×”是乘号,乘号前面和后面的数叫做因数,“=”是等于号,等于号后面的数叫做积。
10. 负数和减号一样吗为什么
优质解答
不一样,
负号 :- fù hào 表示负数或负极的符号.写作"-",与减号同.在数或一个代数式前加的一个符号,记作“-”,表示一个比零小的数或者一个数的相反数.负数符号 负数是由中国古代的数学家最先所采用及应用的,在《九章算术》中便记载了负数及负数的运算法则.而在其他运 算中,亦有不同的方式来表示正负数,如在筹算时,会以红色的筹表示正数,黑色的筹表示负数.但这种方法用于毛笔记录时,换色十分不便,因此在12世纪,李冶首创了在数字上加斜划以表示负数.图一所表示的是4.12x2-x+136-248x-2,这可以说是世上最早的负数记号.而西方对负数的认识则比中国较迟,到15世纪后才正式应用负数.在运算中,亦有不同的负数符号以表示正负数.如在1800年,威尔金斯用表示-a;在1809年,温特费尔在数字前加上“┤”或“┐”来表示负数;而在1832年,W.波尔约用“ ”表示负数.此外,后来亦有不同方式表示负数如→a表示负数,←a表示正数;am为负数,ap为正数;又以表示负数,为正数.直至本世纪初,享廷顿才开始采用接近现在的负数符号形式,如-3,-2,-1,0,+1,+2,+3,并逐渐成为现在的正负数.
“—”是减号,减号前面的数是被减数,减号后面的数是减数,“=”是等于号,等于号后面的数是差.10000(被减数) —(减号) 6000(减数) =(等于号) 4000(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