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操作系统 » mkfslinux

mkfslinux

发布时间: 2022-12-09 20:41:55

‘壹’ linux系统中进行磁盘管理的常用命令有哪些

Linux磁盘与文件系统管理命令

fdisk:磁盘分区工具

partprobe:更新内核的硬盘分区表信息

tune2fs:调整ext2/ext3/ext4文件系统参数

parted:磁盘分区工具

mkfs:创建Linux文件系统

mpe2fs:导出ext2/ext3/ext4文件系统信息

resize2fs:调整ext2/ext3/ext4文件系统大小

fsck:检查并修复Linux文件系统

dd:转换或复制文件

mount:挂载文件系统

umount:卸载文件系统

df:报告文件系统磁盘空间的使用情况

mkswap:创建交换分区

swapon:激活交换分区

swapoff:关闭交换分区

sync:刷新文件系统缓冲区

‘贰’ Linux如何格式化磁盘啊

磁盘虽然分好区了,但是还不能用,还需要在这每一个分区上格式化,所谓格式化,其实就是安装文件系统,Windows下的文件系统有Fat32、NTFS,CentOS使用的文件系统为ext,之前centOS5版本使用ext3作为默认的文件系统,而CentOS6使用ext4作为默认的文件系统。

当用man查询这四个命令的帮助文档时,你会发现我们看到了同一个帮助文档,这说明四个命令是一样的。

指定文件系统格式为ext4,该命令等同于mkfs ext4 /dev/sdb5,以后我们遇到余姚格式磁盘分区的时候,直接指定格式化为ext4即可,也可以根据操作系统的版本来决定格式化什么格式。

选项:-b:分区时设定每个数据块占用空间大小,目前支持1024、2048以及4096 bytes每个块。-i:设定inode的大小。-N:设定inode数量,有时使用默认的inode数不够用,所以要自定设定inode数量。-c:在格式化前先检测一下磁盘是否有问题,加上这个选项后会非常慢。

-L:预设该分区的标签label。-j:建立ext3格式的分区,如果使用mkfs.ext3就不用加这个选项了。-t:用来指定什么类型的文件系统,可以是ext2、ext3也可以是ext4。-m:格式化时,指定预留给管理员的磁盘比例,是一个百分比,只针对mke2fs命令。

注意:可以使用-L来指定标签,标签会在挂载磁盘的时候使用,另外也可以写到配置文件里,关于格式化的这一部分,我建议除非有需求,否则不需要指定块的大小,也就是说,你只需要记住这两个选项:-t和-L即可。

(2)mkfslinux扩展阅读

格式化的种类

盘片格式化牵涉两个不同的程序:低级与高级格式化。前者处理盘片表面格式化赋与磁片扇区数的特质;低级格式化完成后,硬件盘片控制器(disk controller)即可看到并使用低级格式化的成果;后者处理“伴随着操作系统所写的特定信息”。

低级格式化

低级格式化(Low-Level Formatting)又称低层格式化或物理格式化(Physical Format),对于部分硬盘制造厂商,它也被称为初始化(initialization)。最早,伴随着应用CHS编址方法、频率调制(FM)、改进频率调制(MFM)等编码方案的磁盘的出现,低级格式化被用于指代对磁盘进行划分柱面、磁道、扇区的操作。

现今,随着软盘的逐渐退出日常应用,应用新的编址方法和接口的磁盘的出现,这个词已经失去了原本的含义,大多数的硬盘制造商将低级格式化(Low-Level Formatting)定义为创建硬盘扇区(sector)使硬盘具备存储能力的操作。现在,人们对低级格式化存在一定的误解,多数情况下,提及低级格式化,往往是指硬盘的填零操作。

对于一张标准的1.44 MB软盘,其低级格式化将在软盘上创建160个磁道(track)(每面80个),每磁道18个扇区(sector),每扇区512位位组(byte);共计1,474,560位组。需要注意的是:软盘的低级格式化通常是系统所内置支持的。通常情况下,对软盘的格式化操作即包含了低级格式化操作和高级格式化操作两个部分。

高级格式化

高级格式化又称逻辑格式化,它是指根据用户选定的文件系统(如FAT12、FAT16、FAT32、NTFS、EXT2、EXT3等),在磁盘的特定区域写入特定数据,以达到初始化磁盘或磁盘分区、清除原磁盘或磁盘分区中所有文件的一个操作。

高级格式化包括对主引导记录中分区表相应区域的重写、根据用户选定的文件系统,在分区中划出一片用于存放文件分配表、目录表等用于文件管理的磁盘空间,以便用户使用该分区管理文件。

格式化(format)是指对磁盘或磁盘中的分区(partition)进行初始化的一种操作,这种操作通常会导致现有的磁盘或分区中所有的文件被清除。格式化通常分为低级格式化和高级格式化。如果没有特别指明,对硬盘的格式化通常是指高级格式化,而对软盘的格式化则通常同时包括这两者。

Linux下添加新硬盘及分区格式化要点:在为主机添加硬盘前,首先要了解linux系统下对硬盘和分区的命名方法。

在Linux下对IDE的设备是以hd命名的,第一个ide设备是hda,第二个是hdb。依此类推。一般主板上有两个IDE接口,一共可以安装四个IDE设备。主IDE上的两个设备分别对应hda和hdb,第二个IDE口上的两个设备对应hdc和hdd。

一般硬盘安装在主IDE的主接口上,所以是hda;光驱一般安装在第二个IDE的主接口上,所以是hdc(应为hdb是用来命名主IDE上的从接口)。

SCSI接口设备是用sd命名的,第一个设备是sda,第二个是sdb。依此类推。分区是用设备名称加数字命名的。例如hda1代表hda这个硬盘设备上的第一个分区。

每个硬盘最多可以有四个主分区,作用是用1-4命名硬盘的主分区。逻辑分区是从5开始的,每多一个分区,数字加一就可以。

参考资料:网络:格式化

‘叁’ xv6-public 中mkfs.c这个程序工具是做什么的,怎么做的

mkfs命令是linux下的一个磁盘维护命令,它主要有一个功能,具体介绍如下:mkfs命令可以用来在设备上建立Linux文件系统,即在特定分区上建立文件系统,也就是指硬盘分区。说明:mkfs命令一般只能是Linux系统下可以使用的各种文件系统构建器的前在/sbin、/sbin/fs、/sbin/fs.d、/etc/fs、/etc/fs等多个目录当中搜寻指定于文件系统的生成器,最后会在PATH环境变量中列出的目录中搜寻。

‘肆’ Linux里面mkfs命令作用是什么

Linux里面mkfs命令作用是什么?

解答:
1.这是Linux系统下格式化磁盘的工具。
2.格式化的本质就是创建文件系统(组织和存取文件的机制)。
3.可以创建的文件系统有ext4(CentOS6),xfs(CentOS7)。
4.格式化命令:

‘伍’ Linux文件系统特点

Linux之所以能在嵌人式系统领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与其自身的优良特性是分不开的。与其他操作系统相比,Linux具有以下一系列显着的特点。

1.模块化程度高

Linux的内核设计非常精巧,分成进程调度、内存管理、进程间通信、虚拟文件系统和网络接口五大部分;其独特的模块机制可根据用户的需要,实时地将某些模块插入或从内核中移走,使得Linux系统内核可以裁剪得非常小巧,很适合于嵌入式系统的需要。

2.源码公开

由于Linux系统的开发从一开始就与GNU项目紧密地结合起来,所以它的大多数组成部分都直接来自GNU项目。任何人、任何组织只要遵守GPL条款,就可以自由使用Linux 源代码,为用户提供了最大限度的自由度。这一点也正投嵌入式系统所好,因为嵌入式系统应用千差万别,设计者往往需要针对具体的应用对源码进行修改和优化,所以是否能获得源代码 对于嵌入式系统的开发是至关重要的。加之Linux的软件资源十分丰富,每种通用程序在Linux上几乎都可以找到,并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这一切就使设计者在其基础之上进行二次开发变得非常容易。另外,由于Linux源代码公开,也使用户不用担心有“后闸”等安全隐患。

同时,源码开放给各教育机构提供极大的方便,从而也促进了Linux的学习、推广和应用。

3.广泛的硬件支持

Linux能支持x86、ARM、MIPS、ALPHA和PowerPC等多种体系结构的微处理器。目前已成功地移植到数十种硬件平台,几乎能运行在所有流行的处理器上。

由于世界范围内有众多开发者在为Linux的扩充贡献力量,所以Linux有着异常丰富的驱动程序资源,支持各种主流硬件设各和最新的硬件技术,甚至可在没有存储管理单元MMU 的处理器上运行,这些都进一步促进了Linux在嵌入式系统中的应用。

4.安全性及可靠性好

内核高效稳定。Linux内核的高效和稳定已在各个领域内得到了大量事实的验证。

Linux中大量网络管理、网络服务等方面的功能,可使用户很方便地建立高效稳定的防火墙、路由器、工作站、服务器等。为提高安全性,它还提供了大量的网络管理软件、网络分析软件和网络安全软件等。

5.具有优秀的开发工具

开发嵌入式系统的关键是需要有一套完善的开发和调试工具。传统的嵌入式开发调试工具是在线仿真器(In Circuit Emulator,ICE),它通过取代目标板的微处理器,给目标程序提供一个完整的仿真环境,从而使开发者能非常清楚地了解到程序在目标板上的工作状态,便于监视和调试程序。在线仿真器的价格非常高,而且只适合做非常底层的调试。如果使用的是嵌人式Linux,一旦软硬件能支持正常的串口功能,即使不用在线仿真器,也可以很好地进行开发和调试工作,从而节省了一笔不小的开发费用。嵌入式Linux为开发者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工具链(Tool Chain),能够很方便地实现从操作系统到应用软件各个级别的调试。

6.有很好的网络支持利文件系统支持

Linux从诞生之日起就与Internet密不可分,支持各种标准的Internet网络协议,并且很容易移植到嵌入式系统当中。目前,Linux几乎支持所有主流的网络硬件、网络协议和文件系统,因此它是NFS的一个很好的平台。

另一方面,由于Linux有很好的文件系统支持(例如,它支持Ext2、FAT32、romfs等文件系统),是数据各份、同步和复制的良好平台,这些都为开发嵌入式系统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7.与UNIX完全兼容

目前,在Linux中所包含的工具和实用程序,可以完成UNIX的所有主要功能。

但由于Linux不是为实时而设计的,因而这就成了Linux在实时系统中应用的最大遗憾。不过,目前有众多的自由软件爱好者正在为此进行不懈的努力,也取得了诸多成果

‘陆’ linux系统硬盘怎么格式化

LVM将一个或多个硬盘的分区在逻辑上集合,相当于一个大硬盘来使用,当硬盘的空间不够使用的时候,可以继续将 其它 的硬盘的分区加入其中,这样可以实现磁盘空间的动态管理,相对于普通的磁盘分区有很大的灵活性。那么你知道linux系统硬盘怎么格式化吗?我带来了linux系统硬盘格式化的具 体操 作过程,下面大家跟着我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linux系统硬盘怎么格式化

分区与格式化

先用fdisk分区,分区完成后再用mkfs格式化并创建文件系统,挂载,磁盘就能使用啦。

分区的原理:

MBR:主引导扇区

主分区表:64bytes,最多只能分四个主分区,每个主分区的记录(相关信息,比如分区大小,位置)在主分区表里占14bytes。

如果要建多于四个的分区,就要拿出一个主分区做为扩展分区,再在扩展分区里面进行其它的分区操作。在 建扩展分区的时候会建立一张对应的扩展分区表,它记录了在这个扩展分区里的分区的相关信息;理论上它没有分区数量的限制,在扩展分区内部的分区叫做逻辑分区,如上图中的 /dev/hda5,/dev/hda6/,/dev/hda7

格式化原理:

在分好区后,分区里面是空的,没有任何东西。为了能让OS识别,就必须要向分区里写入相应格式的数据。比如windows的FAT32,NTFS;Linux的ext2,ext3,ext4(目前ext3格式的用的比较多,ext4还在实验之中,在新的Fedora上使用的就是ext4的文件系统)。

Windows/dos常用的分区工具:fdisk/partition magic/diskpart

Linux下常用的分区工具:

fdisk/sfdisk:命令行工具,各种版本和环境都能使用,包含在软件包util-linux中

diskdruid:图形化分区工具,只能在安装REDHAT系统时使用。

下面我们开始实验:

环境/工具:Fedora 14/256M内存卡;fdisk

第一步:fdisk

[root@novice ~]# fdisk -l /dev/sdb

Disk /dev/sdb: 254 MB, 254017536 bytes

8 heads, 61 sectors/track, 1016 cylinders, total 496128 sectors

Units = sectors of 1 * 512 = 512 bytes

Sector size (logical/physical): 512 bytes / 512 bytes

I/O size (minimum/optimal): 512 bytes / 512 bytes

Disk identifier: 0x00000000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root@novice ~]# fdisk /dev/sdb

Command (m for help): #在输入上面的命令后会出现左边的提示,输入m就会得到一个帮助菜单,如下:

Command (m for help): m

Command action

a toggle a bootable flag

b edit bsd disklabel

c toggle the dos compatibility flag

d delete a partition

l list known partition types

m print this menu

n add a new partition

o create a new empty DOS partition table

p print the partition table

q quit without saving changes

s create a new empty Sun disklabel

t change a partition's system id

u change display/entry units

v verify the partition table

w write table to disk and exit

x extra functionality (experts only)

#help虽然是英文的,可都很简单,在这里不再解释。

#现在,我们正式开始分区的操作:

Command (m for help): n #新建分区

Command action

e extended

p primary partition (1-4)

#e/p分别对应扩展分区 /主分区;我们先分四个主分区,每个50M;然后再来增加主分区或扩展分区,看会出现怎样的状况,嘿嘿。

p #分区类型为主分区

Partition number (1-4, default 1): 1 #分区号,在这里我们依次选择1、2、3、4

First sector (2048-496127, default 2048): #指定分区的起始扇区,一般默认,按enter键即可。

Last sector, +sectors or +size{K,M,G} (2048-496127, default 496127): +50M #指定分区的终止扇区,根据前面的提示我们可以做出相应的选择+sectors 或 +size{K,M,G}

Command (m for help): p #用p打印出已建好的分区列表

Disk /dev/sdb: 254 MB, 254017536 bytes

8 heads, 61 sectors/track, 1016 cylinders, total 496128 sectors

Units = sectors of 1 * 512 = 512 bytes

Sector size (logical/physical): 512 bytes / 512 bytes

I/O size (minimum/optimal): 512 bytes / 512 bytes

Disk identifier: 0x00000000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dev/sdb1 2048 104447 51200 83 Linux

#剩下的三个分区的建立操作同上

#分好四个主分区后的情况如下

Command (m for help): p

Disk /dev/sdb: 254 MB, 254017536 bytes

8 heads, 61 sectors/track, 1016 cylinders, total 496128 sectors

Units = sectors of 1 * 512 = 512 bytes

Sector size (logical/physical): 512 bytes / 512 bytes

I/O size (minimum/optimal): 512 bytes / 512 bytes

Disk identifier: 0x00000000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dev/sdb1 2048 104447 51200 83 Linux

/dev/sdb2 104448 206847 51200 83 Linux

/dev/sdb3 206848 309247 51200 83 Linux

/dev/sdb4 309248 309298 25+ 83 Linux

#已经建好四个主分区啦,现在我们来看看如果再建主分区或是扩展分区的话会出现怎样的情况:

Command (m for help): n

You must delete some partition and add an extended partition first

#看到了吧,不能再建分区啦!要再建分区的话必须删除some分区,再新建一个扩展分区才行。

#现在,我们删掉一个主分区,来新建扩展分区

Command (m for help): d #删除分区

Partition number (1-4): 4 #选择要删除分区的分区号,我们选第四个

Command (m for help): p #打印,如下,四个分区变成了三个!

Disk /dev/sdb: 254 MB, 254017536 bytes

8 heads, 61 sectors/track, 1016 cylinders, total 496128 sectors

Units = sectors of 1 * 512 = 512 bytes

Sector size (logical/physical): 512 bytes / 512 bytes

I/O size (minimum/optimal): 512 bytes / 512 bytes

Disk identifier: 0x00000000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dev/sdb1 2048 104447 51200 83 Linux

/dev/sdb2 104448 206847 51200 83 Linux

/dev/sdb3 206848 309247 51200 83 Linux

#新建一个扩展分区

#如果在没有建满三个主分的区的情况下建立扩展分区,相关选项会有些不同。

Command (m for help): n

Command action

e extended

p primary partition (1-4)

e

Selected partition 4

First sector (309248-496127, default 309248): #enter,默认

Using default value 309248

Last sector, +sectors or +size{K,M,G} (309248-496127, default 496127): #enter,默认,使用剩余空间

Using default value 496127

Command (m for help): p

Disk /dev/sdb: 254 MB, 254017536 bytes

8 heads, 61 sectors/track, 1016 cylinders, total 496128 sectors

Units = sectors of 1 * 512 = 512 bytes

Sector size (logical/physical): 512 bytes / 512 bytes

I/O size (minimum/optimal): 512 bytes / 512 bytes

Disk identifier: 0x00000000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dev/sdb1 2048 104447 51200 83 Linux

/dev/sdb2 104448 206847 51200 83 Linux

/dev/sdb3 206848 309247 51200 83 Linux

/dev/sdb4 309248 496127 93440 5 Extended

#接下来,我们在新建的扩展分区里再新建两个逻辑分区,因为已经有了三个主分区,这里不会再显示是建立逻辑分区还是主分区的提示!

Command (m for help): n

First sector (311296-496127, default 311296): #enter

Using default value 311296

Last sector, +sectors or +size{K,M,G} (311296-496127, default 496127): +50M

Command (m for help): n

First sector (415744-496127, default 415744): #enter

Using default value 415744

Last sector, +sectors or +size{K,M,G} (415744-496127, default 496127): #enter

Using default value 496127

Command (m for help): p

Disk /dev/sdb: 254 MB, 254017536 bytes

8 heads, 61 sectors/track, 1016 cylinders, total 496128 sectors

Units = sectors of 1 * 512 = 512 bytes

Sector size (logical/physical): 512 bytes / 512 bytes

I/O size (minimum/optimal): 512 bytes / 512 bytes

Disk identifier: 0x00000000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dev/sdb1 2048 104447 51200 83 Linux

/dev/sdb2 104448 206847 51200 83 Linux

/dev/sdb3 206848 309247 51200 83 Linux

/dev/sdb4 309248 496127 93440 5 Extended

/dev/sdb5 311296 413695 51200 83 Linux

/dev/sdb6 415744 496127 40192 83 Linux

#上面的列表,就是我们今天分区的成果啦!接下来保存退出,重启计算机,就可以进行下一步的mkfs操作啦!如果忘记了相关的操作命令,记得按m!!!

Command (m for help): w #保存

The partition table has been altered!

Calling ioctl() to re-read partition table.

Syncing disks.

另:在建好分区后,我们还可以更改相关分区的文件系统类型

#如,我们要把第二个主分区改成Linux下的交换分区,操作如下

Command (m for help): t #更改文件系统类型

Partition number (1-6): 2 #选择第二个分区

Hex code (type L to list codes): L #选择要更改的文件系统编码,可以按L来查看相关编码信息。

0 Empty 24 NEC DOS 81 Minix / old Lin bf Solaris

1 FAT12 39 Plan 9 82 Linux swap / So c1 DRDOS/sec (FAT-

2 XENIX root 3c PartitionMagic 83 Linux c4 DRDOS/sec (FAT-

3 XENIX usr 40 Venix 80286 84 OS/2 hidden C: c6 DRDOS/sec (FAT-

............

16 Hidden FAT16 64 Novell Netware af HFS / HFS+ fb VMware VMFS

17 Hidden HPFS/NTF 65 Novell Netware b7 BSDI fs fc VMware VMKCORE

18 AST SmartSleep 70 DiskSecure Mult b8 BSDI swap fd Linux raid auto

1b Hidden W95 FAT3 75 PC/IX bb Boot Wizard hid fe LANstep

1c Hidden W95 FAT3 80 Old Minix be Solaris boot ff BBT

1e Hidden W95 FAT1

Hex code (type L to list codes): 82 #查找到linux swap的编码为82

Changed system type of partition 2 to 82 (Linux swap / Solaris)

Command (m for help): p

..............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dev/sdb1 2048 104447 51200 83 Linux

/dev/sdb2 104448 206847 51200 82 Linux swap / Solaris

/dev/sdb3 206848 309247 51200 83 Linux

/dev/sdb4 309248 496127 93440 5 Extended

/dev/sdb5 311296 413695 51200 83 Linux

/dev/sdb6 415744 496127 40192 83 Linux

#最后别忘了保存!如果你须要的话!

#扩展分区不能直接使用,逻辑分区只能建立在扩展分区上!

第二步:mkfs(mkfs时分区的格式最好与fdisk设定的分区格式一致,不然.......)

mkfs支持ext2 ext3 vfa msdos jfs reiserfs等文件系统。

用法1:mkfs -t

例: mkfs -t ext3 /dev/sdb2

用法2:mkfs.

例:mkfs,vfat /dev/sdb3

mke2fs支持ext2/ext3文件系统

用法:mke2fs [-j]

例:mke2fs -j /dev/sdb5

# 更多更具体的用法请参照相关命令的man手册

下面,接着实验:

例一

[root@novice ~]# mkfs -t ext3 /dev/sdb1

mke2fs 1.41.12 (17-May-2010)

Filesystem label=

OS type: Linux

Block size=1024 (log=0)

Fragment size=1024 (log=0)

Stride=0 blocks, Stripe width=0 blocks

12824 inodes, 51200 blocks

2560 blocks (5.00%) reserved for the super user

First data block=1

Maximum filesystem blocks=52428800

7 block groups

8192 blocks per group, 8192 fragments per group

1832 inodes per group

Superblock backups stored on blocks:

8193, 24577, 40961

Writing inode tables: done

Creating journal (4096 blocks): done

Writing superblocks and filesystem accounting information: done

This filesystem will be automatically checked every 34 mounts or

180 days, whichever comes first. Use tune2fs -c or -i to override.

例二:

[root@novice ~]# fdisk /dev/sdb

Command (m for help): t

Partition number (1-6): 6

Hex code (type L to list codes): L

0 Empty 24 NEC DOS 81 Minix / old Lin bf Solaris

1 FAT12 39 Plan 9 82 Linux swap / So c1 DRDOS/sec (FAT-

2 XENIX root 3c PartitionMagic 83 Linux c4 DRDOS/sec (FAT-

3 XENIX usr 40 Venix 80286 84 OS/2 hidden C: c6 DRDOS/sec (FAT-

4 FAT16 <32M 41 PPC PReP Boot 85 Linux extended c7 Syrinx

5 Extended 42 SFS 86 NTFS volume set da Non-FS data

6 FAT16 4d QNX4.x 87 NTFS volume set db CP/M / CTOS / .

7 HPFS/NTFS 4e QNX4.x 2nd part 88 Linux plaintext de Dell Utility

.........

Hex code (type L to list codes): 7

Changed system type of partition 6 to 7 (HPFS/NTFS)

Command (m for help): p

Disk /dev/sdb: 254 MB, 254017536 bytes

8 heads, 61 sectors/track, 1016 cylinders, total 496128 sectors

Units = sectors of 1 * 512 = 512 bytes

Sector size (logical/physical): 512 bytes / 512 bytes

I/O size (minimum/optimal): 512 bytes / 512 bytes

Disk identifier: 0x00000000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dev/sdb1 2048 104447 51200 83 Linux

/dev/sdb2 104448 206847 51200 82 Linux swap / Solaris

/dev/sdb3 206848 309247 51200 83 Linux

/dev/sdb4 309248 496127 93440 5 Extended

/dev/sdb5 311296 413695 51200 83 Linux

/dev/sdb6 415744 496127 40192 7 HPFS/NTFS

Command (m for help): w

The partition table has been altered!

Calling ioctl() to re-read partition table.

Syncing disks.

[root@novice ~]# mkfs.ntfs /dev/sdb6

Cluster size has been automatically set to 4096 bytes.

Initializing device with zeroes: 100% - Done.

Creating NTFS volume structures.

mkntfs completed successfully. Have a nice day.

‘柒’ linux磁盘重新挂载

VMware虚拟机中,Linux系统下挂载、卸载新硬盘的方法
装载:
1、启动vm,选择vm->Settings,按向导添加一块SCSI磁盘。进入Linux系统。
2、 fdisk -l 会看到有一块新的设置,如果你先前有一块硬盘(sda1, sda3...),新加的这块应该是(/dev/sdb)。 (如果添加的第二块硬盘是IDE硬盘,应该看到hdb,如果是SCSI硬盘,看到的就是应该sdb)
[root@localhost ~]# fdisk -l

Disk /dev/sda: 8589 MB, 8589934592 bytes
255 heads, 63 sectors/track, 1044 cylinders
Units = cylinders of 16065 * 512 = 8225280 bytes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dev/sda1 * 1 13 104391 83 Linux
/dev/sda3 14 1044 8281507+ 83 Linux

Disk /dev/sdb: 8589 MB, 8589934592 bytes
255 heads, 63 sectors/track, 1044 cylinders
Units = cylinders of 16065 * 512 = 8225280 bytes

Disk /dev/sdb doesn't contain a valid partition table

3、分区:
[root@localhost ~]# fdisk /dev/sdb
Device contains neither a valid DOS partition table, nor Sun, SGI or OSF disklabel
Building a new DOS disklabel. Changes will remain in memory only,
until you decide to write them. After that, of course, the previous
content won't be recoverable.

The number of cylinders for this disk is set to 1044.
There is nothing wrong with that, but this is larger than 1024,
and could in certain setups cause problems with:
1) software that runs at boot time (e.g., old versions of LILO)
2) booting and partitioning software from other OSs
(e.g., DOS FDISK, OS/2 FDISK)
Warning: invalid flag 0x0000 of partition table 4 will be corrected by w(rite)

Command (m for help): m ##在这里按m ,就会输出帮助;
Command action
a toggle a bootable flag
b edit bsd disklabel
c toggle the dos compatibility flag
d delete a partition ##这是删除一个分区的动作;
l list known partition types ##:l是列出分区类型,以供我们设置相应分区的类型;
m print this menu
n add a new partition ##添加一个分区;
o create a new empty DOS partition table
p print the partition table ##p列出分区表;
q quit without saving changes ##不保存退出;
s create a new empty Sun disklabel
t change a partition's system id ##t 改变分区类型;
u change display/entry units
v verify the partition table
w write table to disk and exit ##把分区表写入硬盘并退出;
x extra functionality (experts only) ##扩展应用,专家功能;

Command (m for help): n
Command action
e extended ##扩展分区
p primary partition (1-4) ##选p建主分区
p
Partition number (1-4): 1
First cylinder (1-17849, default 1): ##注:这个就是分区的Start 值;这里最好直接按回车,如果你输入了一个非默认的数字,会造成空间浪费;
Using default value 1
Last cylinder or +size or +sizeM or +sizeK (1-17849, default 17849): 8920
Using default value 500
##这个是定义分区大小的,+200M 就是大小为200M ;当然你也可以根据上面提示的单位cylinder的大小来算,然后来指定 End的数值,在fdisk –l命令中可以看到Units = cylinders of 16065 * 512 = 8225280 bytes,这个就是单位cylinder的大小,我这里选的End的数值是8920,正好是总大小的一半,71G左右
##然后再来建一个主分区
Command (m for help): n
Command action
e extended
p primary partition (1-4)
p
Partition number (1-4): 2
First cylinder (8921-17849, default 8921):8921
Using default value 8921
Last cylinder or +size or +sizeM or +sizeK (8921-17849, default 17849):17849
Using default value 17849
##最后保存并退出,切记,一定要保存,不然不会生效的。
Command (m for help): w
The partition table has been altered!

Calling ioctl() to re-read partition table.
Syncing disks.
##使用fdisk –l命令来查看磁盘状况:
[root@localhost ~]# fdisk -l

Disk /dev/sda: 8589 MB, 8589934592 bytes
255 heads, 63 sectors/track, 1044 cylinders
Units = cylinders of 16065 * 512 = 8225280 bytes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dev/sda1 * 1 13 104391 83 Linux
/dev/sda3 14 1044 8281507+ 83 Linux

Disk /dev/sdb: 8589 MB, 8589934592 bytes
255 heads, 63 sectors/track, 1044 cylinders
Units = cylinders of 16065 * 512 = 8225280 bytes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dev/sdb1 1 8920 71649868+ 83 Linux
/dev/sdb2 8921 17849 71722192+ 83 Linux
##磁盘/dev/sdb已经被划分为2个分区,每个分区大小大概是71G左右。
##在挂载文件系统之前,需要将/dev/sdb1和/dev/sdb2重新用mkfs -t ext3 命令格式化一下,否则在挂载时会报错。
4、格式化分区:使用mkfs.ext3 /dev/sdb命令格式化磁盘 注:也可以使用mkfs -t ext3 /dev/sdb命令
[root@localhost ~]# mkfs -t ext3 /dev/sdb1 ##指将该磁盘格式化成ext3文件系统
mke2fs 1.39 (29-May-2006)
Filesystem label=
OS type: Linux
Block size=4096 (log=2)
Fragment size=4096 (log=2)
1048576 inodes, 2096474 blocks
104823 blocks (5.00%) reserved for the super user
First data block=0
Maximum filesystem blocks=2147483648
64 block groups
32768 blocks per group, 32768 fragments per group
16384 inodes per group
Superblock backups stored on blocks:
32768, 98304, 163840, 229376, 294912, 819200, 884736, 1605632

Writing inode tables: done
Creating journal (32768 blocks): done
Writing superblocks and filesystem accounting information: done

This filesystem will be automatically checked every 31 mounts or
180 days, whichever comes first. Use tune2fs -c or -i to override.

补充:挂载
挂载文件系统,目前有两种方法:
一是通过 mount 来挂载,使用mount挂载系统,一旦系统重启之后就需要重新挂载。
二是通过/etc/fstab文件来开机自动挂载。
我把/dev/sdb1挂载到/test下
[root@localhost ~]# mkdir /test ## 首先建立挂载的目录test
(或者[root@localhost ~]# cd /
[root@localhost ~]# mkdir test
)
[root@localhost ~]# df –h ##挂载前的分区
Filesystem Size Used Avail Use% Mounted on
/dev/mapper/VolGroup00-LogVol00
6.7G 5.8G 576M 92% /
/dev/sda1 99M 12M 82M 13% /boot
tmpfs 233M 0 233M 0% /dev/shm
[root@localhost ~]# mount /dev/sdb1 /test
[root@localhost ~]# df –h ##挂载后的分区
Filesystem Size Used Avail Use% Mounted on
/dev/mapper/VolGroup00-LogVol00
6.7G 5.8G 576M 92% /
/dev/sda1 99M 12M 82M 13% /boot
tmpfs 233M 0 233M 0% /dev/shm
/dev/sdb1 7.9G 147M 7.4G 2% /test
6、通过/etc/fstab文件来开机自动挂载(不然重启电脑后系统将不会保存之前的挂载操作):
[root@localhost ~]# vi /etc/fstab
/dev/VolGroup00/LogVol00 / ext3 defaults 1 1
LABEL=/boot /boot ext3 defaults 1 2
devpts /dev/pts devpts gid=5,mode=620 0 0
tmpfs /dev/shm tmpfs defaults 0 0
proc /proc proc defaults 0 0
sysfs /sys sysfs defaults 0 0
/dev/VolGroup00/LogVol01 swap swap defaults 0 0
/dev/sdb1 /test ext3 defaults 1 1
/dev/sdb2 /test ext3 defaults 1 1
# Beginning of the block added by the VMware software
.host:/ /mnt/hgfs vmhgfs defaults,ttl=5 0 0
# End of the block added by the VMware software
第一字段:设备名,在这里表示是文件系统; 有时我们把挂载文件系统也说成挂载分区;
第二字段:文件系统的挂载点;
第三字段:文件系统类型;
第四字段:mount 命令的选项,和mount 中的-o 同理;defaults包括这些选项 rw, suid, dev, exec, auto, nouser, async;
第五字段:表示文件系统是否需要mp 备份,1是需要,0 是不需要;
第六字段: 是否在系统启动时,通过fsck磁盘检测工具来检查文件系统,1是需要,0是不需要,2是跳过;
卸载:
[root@localhost ~]# umount /dev/sdb1
[root@localhost ~]# df -h
Filesystem Size Used Avail Use% Mounted on
/dev/mapper/VolGroup00-LogVol00
6.7G 5.8G 576M 92% /
/dev/sda1 99M 12M 82M 13% /boot
tmpfs 233M 0 233M 0% /dev/shm

补充知识:
1. mount可以用来挂载什么:
不同的操作系统使用不同的文件系统格式。MS-DOS支持FAT16文件系统,Windows98支持FAT16、FAT32文件系 统,WindowsNT支持FAT16、NTFS文件系统,Windows2000则支持FAT16、FAT32、NTFS三种文件系统格式,现在的xp 可以支持FAT32,NTFS,现在最新版本的windows 7 引入了新的WinFS文件系统。 而 Linux差不多支持所有的文件系统格式,但一般使用ext2或ext3文件系统。很多用户使用的是windows操作系统,如果想在运行的Linux下 访问其它文件系统中的资源的话,就要用Linux mount命令来实现。
2. mount使用格式:
mount命令[-参数] [设备名称] [挂载点]
说明:
[挂载点]必须是一个已经存在的目录,这个目录可以不为空,但挂载后这个目录下以前的内容将不可用,umount以后会恢复正常。
[设备名称] 可以是一个分区,一个usb设备,光驱,软盘,网络共享等。
常见参数说明:
Mount 挂载文件系统使用帮助
参数 说明
挂载指定的设备类型:adfs, affs, autofs, coda, coherent, cramfs,
devpts, efs, ext, ext2, ext3, hfs, hpfs, iso9660, jfs, minix,
msdos, ncpfs, nfs, nfs4, ntfs, proc, qnx4, ramfs, reiserfs,
romfs, smbfs, sysv, tmpfs, udf, ufs, umsdos, vfat, xenix, xfs,
xiafs

一般文件类型,可以不需要指定就可以有相同自动检测(adfs, bfs,
cramfs, ext, ext2, ext3, hfs, hpfs, iso9660, jfs, minix, ntfs,
qnx4, reiserfs, romfs, udf, ufs, vxfs, xfs, xiafs 等文件系统),如
果探测失败,就将访问/etc/filesystems ,以指定文件系统探测。说
明:如果清楚文件系统,最好指定具体类型。探测错误将带来灾难性
的。
多个文件系统可以用“,”分割开来.
-t vfstype mount -a -t nomsdos,ext
将挂载fstab文件指定所有的文件系统,除了类型为 msdos 和 ext 的
那一些。

‘捌’ 磁盘格式化mkfs、mke2fs

在完成磁盘分区的操作后,接着就需要对新建的分区进行格式化,创建相应的文件系统。在linux系统中我们通常借助mkfs和mke2fs这两个命令来进行以上操作。

mkfs命令通常用于在设备硬件分区上创建linux文件系统。mkfs命令支持建立多种Linux文件系统,如ext系列,xfs等等。实际上mkfs是支持多种文件系统构建命令 mkfs. TYPE 的前部分,mkfs命令通常执行的时候也是调用 mkfs. TYPE 来执行,如mkfs.ext2,mkfs.vfs,mkfs.vfat等等。

创建vfat系统:

创建ext4文件系统并指定卷标为testdisk:

mke2fs命令是专门用于管理ext系列文件系统的一个专门的工具。其还有像mkfs.ext2,mkfs.ext3,mkfs.ext4等衍生的命令,它们的用法mke2fs类似,在系统man下它们的帮助手册会直接跳转mke2fs命令的帮助手册。

创建ext4文件系统并设置卷标为testdisk:

‘玖’ Linux文件系统操作命令

Linux文件系统操作命令大全

Linux命令有很多,那么Linux文件系统操作命令又有哪些呢?下面我为你介绍!

文件系统操作命令:

1. cat:可以显示文件的内容(经常和more搭配使用),或将多个文件合并成一个文件。

2. chgrp:用来改变文件或目录所属的用户组,命令的参数以空格分开的要改变属组的文件列表,文件名支持通配符,如果用户不是该文件的所有者,则不能改变该文件的所属组。

3. chmod:用于改变文件或目录的访问权限,该命令有两种用法:一种是使用图形化的方法,另一种是数字设置法。

4. chown:用来将指定用户或组为特定的所有者。用户可以设置为用户名或用户ID,组可以是组名或组ID。特定的文件是以空格分开的可以改变权限的文件列表,文件名支持通配符。

5. clear:用来清除终端屏幕。

6. cmp:用来比较两个文件的大小。

7. cp:()可以将文件或目录复制到其他目录中,就如同Dos下的命令一样,功能非常强大。在使用cp命令时,只需要指定源文件名或目标目录即可。

8. cut:用来移除文件的部分内容。

9. diff:用来找出两个文件的不同之处。

10. : 用来显示磁盘的剩余空间的大小。

11. file:用来显示文件的类型。

12. find:用来在目录中搜索文件,并执行指定的操作。

13. head:只查看文件的头几行内容,而不必浏览整个文件。

14. ln:可以在文件之间创建链接,实际上是给某个文件指定一个访问它的别名。

15. less:用法与more类似,可以查看超过一屏的文件内容,不同的是less除了可以按空格键向下显示文件外,还可以利用方向键来滚动显示文件,要结束浏览,只要在less的提示符“:”后按Q即可。

16. locate:可用于查找文件,且比find命令的搜索速度快。

17. ls(list):用来显示当前目录中的文件和子目录列表。

18. mkdir(make directory):建立子目录。

19. more:用于显示内容超过一屏的文件,为了避免文件内容显示瞬间就消失,可以使用more命令让文件显示满一屏时暂停,在按下任意键的时候继续显示下一屏的内容。

20. rmkdir(remove directory):用来删除“空”的子目录或无用的目录文件。

21. mv(move):可以将文件以及目录移到其他位置,或更改文件以及目录的名称。

22. pico:可指定文本的编辑方式。

23. pwd(print working directory):可显示用户当前所在的目录。

24. rm:用来删除系统中过时或无用的文件,可以删除目录中的文件或目录本身,对于链接文件,原有文件保持不变。

25. sort:将文本文件自动分类。

26. stat:用于显示文件或文件系统的状态。

27. Strings:显示文件中要打印的字符串。

28. tail:输出文件的结尾。

29. touch:改变文件的时间戳。

30. umask:用于启动bash shell。

31. uniq:移除已分类文件中的重复文本行。

32. vi:启动vi文本编辑器。

33. wc:显示文件中字节、词组合文本行的数目。

34. whereis:查找特定目录下的原始程序,二进制程序或用户手册等文件的位置。

35. man:如果用户对某个命令想了解更详细的话,可使用此命令。

36. dd:复制一个文件。

37. df:查看一个文件系统的磁盘空间使用情况。

38. edquoat:设置用户与用户组的磁盘空间限制,即Windows系统中的配额。

39. fdformat:格式化软盘。

40. fdisk:执行Linux下的`磁盘分区。

41. mkfs:建立一个Linux文件系统。

42. mkswap:创建一个Linux交换分区。

43. mount:挂载一个文件系统。

44. quota:限制和显示用户可用的磁盘空间。

45. swapon,swapoff:启用或取消设备和文件的交换页。

46. quotaon,quotaoff:启用或取消quota限制。

47. umount:取消文件系统的装备。

系统管理命令

1. finger:查询用户信息,也能查看默认的用户环境。

2. ftp:标准的文件传输协议的用户接口,是在网络上传输文件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3. host:用于DNS查询。

4. hostname:用于显示或设置系统的主机名。

5. ifconfig:用于配置网卡接口。(可以使用down或up参数来禁用或启用某个网卡接口)

6. mail:发送和接收邮件。

7. netstat:显示网络连接、路由表和网络接口信息,用户可以知道目前那些网络连接正在运行。

8. ping:此命令用于测试本计算机和网络上其它的计算机是否相连。

9. rlogin:远程登陆命令,该命令与telnet命令很相似,允许用户启动远程系统的交互会话。

10. rcp:rcp(remote file )命令是远程文件复制命令,该命令用于在计算机之间复制文件,有两中格式,一种格式用于文件动文件的复制,另一种用于把文件或目录复制到其他文件目录中。

11. route:此命令用于显示或设置IP路由表。

12. tcpmp:此命令用于测试网络的通信量。

13. talk:此命令可用于事项网络用户的适时交谈,但是必须将双方系统的信息加入各自的/etc/hosts文件中,以相互识别。

14. telnet:此命令用于通过网络登陆远程计算机,如同操作本地计算机一样。

15. wall:wall(write all)命令可以用于发送消息给登陆本机的用户。在发送消息时,可直接输入要发送的消息,也可以把文件当成消息发送。

16. wget:此命令用于Linux环境下从Internet上下载文件,支持http和ftp协议,支持代理服务器和断点连续传功能,能够递归远程主机上的目录,查找合乎要求的的文件并下载到本地硬盘上。Wget命令可以在后台运行,截获并忽略hantfup信号,因此用户退出登陆后,仍可继续运行。

17. &,bg:&,bg命令是后台执行命令,有时候用户执行的程序可能要话很多时间,如果放在前台执行,可能无法继续其他操作,最好将他放在后台执行。

18. fg:fg命令是前台执行命令,如果用户有程序在后台运行,可以通过fg命令将程序从后台移到前台执行。

19. jobs:此命令用于显示正在后台执行的任务清单。Bg,fg,jobs命令都属于bash命令,

20. kill:此命令用于终止一个程序,例如:#[root@rathat9 root]kill 3793

21. ps:此命令用于显示程序的状态。

22. top:此命令用于显示当前CPU进程。

23. at batch atp atrm:这些命令用于排序,检查或删除后台运行的任务。

Linux与用户有关的命令:

1. passwd命令:更改用户口令。

格式:passwd [用户名]

2. su命令:可以让一个普通用户拥有超级用户或其他用户的权限,也可以让超级拥护以普通用户的身份做一些事情。

格式:su[选项][?][使用者账号]

说明:若没有指定的使用者账号,则系统预设值为超级用户root。该命令中个选项的含义分别为:

-c:执行一个命令后就结束。

-:加了这个减号的目的是使环境变量和欲转换的用户相同。

-m:保留环境变量不变。

Linux系统管理命令:

1. wall命令:对全部以登陆的用户发送信息。

2. write命令:向系统中某一用户发送信息。

格式:write 用户账号 [终端名称]

3. mesg命令:设定是否允许其他用户用write命令给自己发送信息。

如果允许输入命令:mesg y

如果不允许输入命令:mesg n

4. sync命令:在关闭Linux系统是使用的。Sync是强制把内存中的数据写回硬盘,以免数据丢失。

5. shutdown命令:可以安全的关闭或重启Linux它在系统关闭之前给系统上的所有登陆用户提示一条警告信息。

格式:shutdown [选项][时间][警告信息]

命令中选项的含义:

-k:并不真正关机,而只是发出警告信息给所有用户。

-r:关机后立即重新启动。

-h:关机后不重新启动。

-f快速关机,重新启动时跳过fsck。

-n:快速关机,不经过init程序。

-c:取消一个已经运行的shutdown。

6. free命令:查看当前系统内存的使用情况,它显示系统中剩余及已用的物理内存和交换内存,以及共享内存和被核心使用的缓冲区。

格式:free [-b | -k |-m]

命令中各个选项的含义:

-b:以字节为单位显示。

-k:以K字节为单位显示。

-m:以兆字节为单位显示。

7. uptime命令:显示系统已经运行了多长时间,它依次显示下列信息:现在时间、系统已经运行了多长时间、目前有多少登陆用户、系统在过去的1分钟、5分钟和15分钟内的平均负载。

8. df命令:检查文件系统的磁盘空间占用情况。

格式:df [选项]

说明:df命令可显示所有文件系统对I节点和磁盘块的使用情况。

命令中各个选项的含义:

-a:显示所有文件系统的磁盘使用情况,包括0块(block)的文件系统。

-k:以k字节为单位显示。

-i:显示i节点信息,而不是磁盘块。

-t:显示各指定类型的文件系统的磁盘空间使用情况。

-x:列出不是某一指定类型文件系统的磁盘空间使用情况。

-T:显示文件系统类型。

9. 命令:显示磁盘空间的使用情况。统计目录(或文件)所占磁盘的大小。

格式: [选项] [Names…]

说明:该命令逐级进入指定目录的每一个子目录并显示该目录占用文件系统数据块(1024字节)的情况。若没有给出Names,则对当前目录进行统计。

命令中各个选项的含义:

-s:对每个Names参数只给出占用的数据块总数。

-a:递归的显示指定目录中各文件及子孙目录中个文件占用的数据块数。若既不指定-s,也不指定-a,则显示Names中的每一个目录及其中的各子目录所占的磁盘块数。

-b:以字节为单位列出磁盘空间使用情况(系统缺省以k字节为单位)。

-k:以1024字节为单位列出磁盘空间的使用情况。

-c:最后再加上一个总计(系统缺省设置)。

-l:计算所有的文件大小,对硬链接文件,则计算多次。

-x:跳过在不同文件系统上的目录不予统计。

10. dd命令:把指定的输入文件拷贝到指定的输出文件中,并且在拷贝过程中可以进行格式转换。

格式:dd [选项]

命令中各个选项的含义:

if = 输入文件(或设备名称)。

of = 输出文件(或设备名称)。

ibs = bytes 一次读取bytes字节,及读入缓冲区的字节数。

skip = blocks 跳过读入缓冲区开头的ibs*blocks块。

obs = bytes 一次写入bytes字节,及写入缓冲区的字节数。

bs = bytes 同时设置读/写缓冲区的字节数(等于设置ibs和obs).

cbs = byte 一次转换bytes字节。

count = blocks 只拷贝输入的block块。

conv = ASCⅡ 把EBCDIC码转换为ASCⅡ。

conv = ebcdic 把ASCⅡ码转换为EBCDIC码。

conv = ibm ibm把ASCⅡ码转换为alternate EBCDIC码。

conv = block 把变动位转换成固定字符。

conv = ublock 把固定位转换成变动位。

conv = ucase 把字母由小写转换为大写。

conv = lcase 把字母由大写转换为小写。

conv = notrunc 不截短输出文件。

conv = swab 交换每一对输入字节。

conv = noerror 出错是不停止处理。

conv = sync 把每个输入记录的大小都调到ibs的大小(用NUL填充)。

11. fdformat命令:低级格式化软盘。

格式:format [-n] device

说明:-n 软盘格式化后不作检验。

12. echo命令:在显示器上显示一段文字,一般起到一个提示作用。

格式:echo [-n] 字符串

13. cal命令:显示某年某月的日历。

格式:cal [选项] [月 [年]]

命令中各个选项的含义:

-j:显示出给定月中的每一天是一年中的第几天(从1月1日算起)。

-y:显示出整年的日历。

14. date命令:显示和设置系统日期和时间。

格式:date [选项] 显示时间格式 (以 + 开头,后面接格式)

date [选项] 设置时间格式

命令中各个选项的含义:

15. clear命令:清除屏幕上的信息。

Vi的基本命令:

1. 移动光标:

Ctrl + b:上滚一屏

Ctrl + f:下滚一屏

Ctrl + d:下滚半屏

Ctrl + u:上滚半屏

G: 移到文件最后

W:移到下个字的开头

B:跳至上个字的开头

2. 删除

x:删除当前光标所在后面一个字符

#x:删除当前光标所在后面#个字符。例如,5x表示删除5个字符。

dd:删除当前光标所在行

#dd:删除当前光标所在后面#行。例如,5dd表示删除字光标算起的5行。

:l,#d:例如,:1,12d表示删除自行1至行12的文字

X:删当前光标的左字符

D:删至行尾

3. 更改

cw:更改光标处的字到此单字的字尾处

c#w:例如,c3w表示更改3个字

cc:修改行

c:替换到行尾

4. 取代

r:取代光标处的字符

R:取代字符直到按ESC为止

5. 复制

yw:拷贝光标处的字到字尾只缓冲区

P:把缓冲区的资料贴上来

yy:拷贝光标所在之行至缓冲区

#yy:例如:5yy,拷贝光标所在之处以下5行至缓冲区

Linux文件的复制,删除和移动命令

1.cp命令:该命令的功能是将给出的文件或目录拷贝到另一文件或目录中,同MSDOS下的COPY命令一样,功能十分强大。

语法:cp[选项]源文件或目录,目标文件或目录

说明该命令把指定的源文件复制到目标文件或把多个源文件复制到目标目录中。

该命令的各项选项含义如下:

-a:该选项通常在拷贝目录是使用。他保留链接,文件属性,并递归地拷贝目录,其作用等于dpr选项的组合。

-d:拷贝是保留链接

-f:删除已经存在的目标文件而不提示。

-I:和 f选项相反,在覆盖目标文件之前将给出提示要求拥护确认。回答y时目标文件将被覆盖,是交互式拷贝。

-p:此时cp除复制源文件的内容外,还将把其修改时间和反问权限也复制到新文件中。

-r;若给出的源文件是一目录文件,此时cp将递归复制该目录下所有的子目录和文件。此时目标文件必须为一个目录名。

-L:不作拷贝,只是链接文件。

需要说明的是,为防止用户在不经意的情况下用cp命令破坏另一个文件,如用户指定的目标文件名已存在,用cp 命令拷贝文件后,这个文件酒会被新源文件覆盖,因此,建议用户在使用cp命令拷贝文件时,最好使用I选项。

2.mv命令:用户可以使用mv命令来为文件或目录改名或将文件由一个目录移入另一个目录中。该命令如同MS-DOS下的ren 和 move 的组合。

语法:mv[选项]源文件或目录 目标文件或目录。

说明:视mv命令中第二个参数类型的不同(是目标文件还是目标目录),mv命令将文件重命名或将其移至一个新的目录中。当第二个参数类型是文件时,mv命令完成文件重命名,此时,源文件只能有一个(也可以是源目录名),他将所给的源文件或目录重命名为给顶的目标文件名。当第二个参数是已存在的目录名称时,源文件或目录参加参数可以有很多个,mv命令将个参数指定的源文件均移至目标目录中。在跨文件系统移动文件时,mv先拷贝,再将原有文件删除,而链至该文件的链接也将丢失。

命令中各选项的含义为:

-I:交互方式操作。如果mv操作将导致对已存在的目标文件的覆盖,此时系统询问是否重写,要求用户回答y或n,这样可以避免误覆盖文件。

-f:禁止交互操作。在mv操作要覆盖某已有的目标文件是不给任何指示,指定此选项后,I选项将不再起作用。

如果所给目标文件(不是目录)已存在,此时该文件的内容将后备新文件覆盖,为防止用户用mv命令破坏另一个文件,使用mv命令移动文件时,最好使用I选项。

3.rm命令:用户可以用rm命令删除不需要的文件。该命令的功能问删除一个目录中的一个或多个文件或目录,他也可以将某个目录及其下的所有文件及子目录均删除。对于链接文件,只是断开了链接,源文件保持不变。

Rm命令的一般形式为:

Rm [选项]文件……

如果没有使用-r选项,则rm不会删除目录。

该命令的各选项含义如下:

-f:忽略不存在的文件,从不给出提示。

-r:指示rm将参数中列出的全部目录和子目录均递归地删除。

-I:进行交互式删除。

使用rm命令要小心。因为一旦文件被删除,他是不能被恢复的。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可以使用I选项俩逐个确认要删除的文件。如果用户输入y,文件将被删除。如果输入任何其他东西,文件则不会删除。

Linux目录的创建与删除命令:

1. mkdir命令

功能:创建一个目录(类似MS-DOS下的md命令)。

语法:mkdir[选项]dir-name

说明:该命令创建由dir-name命名的目录。要求创建目录的用户在当前目录中(dir-name的父目录中)具有写权限,并且dirname不能是当前目录中已有的目录或文件名称。

命令中个选项的含义为:

-m:对新建目录设置存取权限。也可以用chmod命令设置。

-p:可以是一个路径名称。此时若路径中的某些目录尚不存在,加上此选项后,系统将自动建立好那些尚不存在的目录,即一次可以建立多个目录。

2. rmdir命令

功能:删除空目录。

语法:rmdir[选项]dir-name。/

说明:dir-name表示目录名。该命令从一个目录中删除一个或多个子目录项。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一个目录被删除之前必须是空的。Rm-r dir 命令可代替rndir,但是有危险性。删除某目录时也必须具有对父目录的、写权限。

命令中个选项的含义为:

-p递归删除目录dirname,当子目录删除后其父目录为空时,也一同被删除。如果整个路径被删除或者由于某种原因保留部分路径,则系统在标准输出上显示相应的信息。

3. cd命令

功能:改变工作目录。

语法:cd[directory]

说明:该命令将当前目录改变至directory所指定的目录。若没有指定directory,则回到用户的主目录。为了改变到指定目录,用户必须拥有对指定目录的执行和读权限。

该命令可以使用通配符(如”*,_”这样的通配符号)。

4. pwd命令

在Linux层次结构中,用户可以在被授权的任意目录下利用mkdir命令创建新目录,也可以利用cd命令从一个目录转换到另一个目录。然而,没有提示符来告知用户目前处于哪一个目录中。想要知道当前所处的目录,可以用pwd命令,该命令显示整个路径名。

语法:pwd

说明:此命令显示出当前工作目录的绝对路径。

5. ls命令

ls是list的简写,其功能为列出目录的内容。这是拥护最常用的一个命令之一,因为用户需要不时地查看某个目录的内容,该命令类似于DOS下的dir命令

语法:ls[选项][目录或是文件]

对于每个目录,该命令将列出其中的所有子目录与文件。对于每个文件,ls将输出其文件名以及所要求的其他信息。默认情况下,输出条目按字母顺序排序。但未给出目录名或是文件名时,就显示当前目录的信息。

命令中各个选项的含义:

-a:显示指定目录下所有子目录与文件,包括隐藏文件。

-A:显示指定目录下所有子目录与文件,包括隐藏文件。但不列出“.”和“..”.

-b:对文件名中的不可显示字符用把禁止

linux中所有设备都是以文件的形式显示

linux下文件的后缀名无实际意义

命令

pwd 显示路径

man +命令 列出操作说明

ls -l/-help列出 文件目录

cd / 目录做实验

安装步骤 configure make make install?

rm -r dl 递归删除目录

rm -rf 删除所有目录

rm -f 加文件名 删除文件

rmdir +文件地址 删除文件夹所有和rm -rf功能差不多

touch 加名字 创建新文件

cp 复制 mv 移动 rm 删除

vi 文本编辑器 输入a将从命令格式变成输入格式

head tail 查看前面和后面

find 加位置 加文件名 查找

echo $PATH 查询路径

useradd 加名字 添加用户

userdel 加名字 删除用户

su 加用户名 切换用户

chmod +x/-x 加文件名 修改文件权限

chmod 755 加文件名 改变权限在安装程序时

grep 加文本字符 加在那个文件 查找字符存在那行

fdisk -l 查看磁盘信息

命令1|命令2|命令三... 管道

ps -ef查看进程

ifconfig linux查看ip

重定向

linux和其它机器之间共享文件vsftp Windows和linux传输文件15-17

putty远程登录软件ssh

gzip 压缩解压缩 -d解压 21

service iptables off防火墙关闭

tar -xvf 第二层解压缩

.tar

解包:tar xvf FileName.tar

打包:tar cvf FileName.tar DirName

(注:tar是打包,不是压缩!)

———————————————

.gz

解压1:gunzip FileName.gz

解压2:gzip -d FileName.gz

压缩:gzip FileName

.tar.gz 和 .tgz

解压:tar zxvf FileName.tar.gz ./DirName

压缩:tar zcvf FileName.tar.gz DirName

.tar.bz2

解压:tar xjf FileName.tar.bz2 ./DirName

压缩:tar cjf FileName.tar.bz2 DirName

rpm -ivh 加.rpm文件 安装

安装sudo apt-get install 软件名

;

‘拾’ linux下创建文件系统失败: mkfs /dev/vg_data/lv_dbdata

根据执行的这个命令,可以看出创建文件系统失败,原因有两个:

一、mkfs命令你用的不对,mkfs没有指明创建什么类型的文件系统

mkfs-text3/dev/hda1
#在/dev/hda1创建ext3文件系统

mkfs命令的参数选项说明:

-V 显示mkfs版本信息,这个选项会抑制其他命令,只用来测试;

-t fstype 指定文件系统(ext2,ext3,reiserfs);

fs-options 特殊文件系统选项使用;

-c 在建立文件系统前检查是否有坏块;

-l filename 从文件中读取坏轨信息;

-v 显示mkfs版本信息;

二、没有/dev/vg_data/lv_dbdata这个设备

①扫描并显示系统中的卷组

vgscan
Readingallphysicalvolumes.Thismaytakeawhile...
Foundvolumegroup"vg_xdms"usingmetadatatypelvm2
Foundvolumegroup"vg_data"usingmetadatatypelvm2

②查看卷组

lvs
LVVGAttrLSizeOriginSnap%MoveLogCopy%Convert
lv_dbdatavg_data-wi---29.94G
lv_xdmsvg_xdms-wi---29.94G

③修改卷组的属性为活动状态

vgchange-ayvg_data
1logicalvolume(s)involumegroup"vg_data"nowactive

④查看卷组的属性

ls/dev/mapper
controlvg_data-lv_dbdata

⑤然后在mkfs创建文件系统

mkfs-text3/dev/vg_data/lv_dbdata
热点内容
华为如何给特定软件设置密码 发布:2025-05-16 06:44:09 浏览:467
内存和缓存的区别 发布:2025-05-16 06:42:42 浏览:187
配电车编程 发布:2025-05-16 06:41:22 浏览:369
安卓微信浅色模式怎么恢复 发布:2025-05-16 06:27:53 浏览:240
美嘉算法口诀 发布:2025-05-16 06:03:15 浏览:953
c程序编译连接 发布:2025-05-16 06:02:36 浏览:965
脚本魔兽 发布:2025-05-16 06:01:52 浏览:331
文件夹python 发布:2025-05-16 06:01:43 浏览:628
电脑我的世界服务器游戏币 发布:2025-05-16 05:27:25 浏览:491
索尼手机为什么不能用安卓10 发布:2025-05-16 05:18:46 浏览: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