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调算法
1. 什么叫做十二平均律
十二平均律,亦称“十二等程律”,是指将八度的音程(二倍频程)按频率等比例地分
成十二等份,每一等份称为一个半音即小二度。一个大二度则是两等份。
将一个八度分成12等份有着惊人的一些凑巧。它的纯五度音程
的两个音的频率比(即
2
的
7/12
次方)与
1.5
非常接近,人耳基
本上听不出“五度相生律”和“十二平均律”的五度音程的差别。同时,“十二平均律”的纯四度和大三度,两个音的频率比分别与
4/3
和
5/4
比较接近。也就是说,“十二平均律”的几个主要的和弦音符,都跟自然泛音序列中的几个音符相符合的,只有极小的
差别,这为小号等按键吹奏乐器在乐队中使用提供了必要条件,因
为这些乐器是靠自然泛音级(如前文所述,自然泛音序列,其频率
是基音频率的整数倍序列,成等差数列)来形成音阶的。
半音是十二平均律组织中最小的音高距离。十二平均律在交响乐队和键盘乐器中得到广泛使用,现在的钢琴即是根据十二平均律来定音的,因为只有
“十二平均律”才能方便地进行移调。
中国明代律学家朱载堉1581年首创“新法密率”,(见《律吕精义》、《乐律全书》),推算出将八度音等分为十二等分的算法,并制造出新法密率律管及新法密率弦乐器,是世界上最早的十二平均律乐器。有人认为这意味着中国的十二平均律比西方的十二平均律早出现了一百年。
将八度音等分为十二等分,其数学意义如下:
八度音指的是频率加倍(即二倍频率)。因此在八度音中分为十二等分乃是分为十二个等比级数,其结果就是每个音的频率为前一个音的12√2倍。
在朱载堉发表十二平均律理论之后52年,Pere
Marin
Mersenne在(1636年)其所着《谐声通论》中发表相似的理论。
德国作曲家巴赫于1722年发表的《谐和音律曲集》(另或译为《十二平均律曲集》英文:《The
48》),有可能就是为十二平均律的键盘乐器所着。
2. 什么是十二平均律
要介绍《十二平均律曲集》,就得先介绍什么是“十二平均律”。而要介绍“十二平均律”,就得先介绍什么是“律”。 “律”,即“音律”(intonation),指为了使音乐规范化,人们有意选择的一组高低不同的音符所组成的体系,以及这些音符之间的相互关系。比如大家都知道的do、re、mi、fa、so、la、si,这7个音符就组成了一组音律。研究音律的学问叫做“律学”。也就是研究为什么要选择do、re、mi……这7个音(当然也可以选择其它音)作为规范、这些被当成“标尺”的音是怎么产生的、以及它们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的学问。 对于任何民族来说,只要他们有着丰富的音乐体验,只要他们想积累起关于音乐的知识,迟早都会遇到关于律学的问题。令人惊讶的是,古今不同民族,虽然各自钟爱的音乐形式可谓万紫千红、百花争艳,彼此也没有互相借鉴,但大家的律学的基础概念却出奇地相似。这也许是音乐本身超文化、超地域的魅力所致吧。 (BTW:现代人学习的do、re、mi、fa、so、la、si,这些好像没有意义的单词,其实都是中世纪时西方教会中很流行的一些拉丁文圣咏(chant)的首音节。这些圣咏是西方现代音乐的源头。) 学过高中物理的都知道,声音的本质是空气的振动。而空气的振动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也就是所谓的声波。所有的波(包括声波、电磁波等等)都有三个最本质的特性:频率/波长、振幅、相位。对于声音来说,声波的频率(声学中一般不考虑波长)决定了这个声音有多“高”,声波的振幅决定了这个声音有多“响”,而人耳对于声波的相位不敏感,所以研究音乐时一般不考虑声波的相位问题。 律学当然不考虑声音有多“响”,所以律学研究的重点就是声波的频率。一般来说,人耳能听到的声波频率范围是20HZ(每秒振动20次)到20000HZ(每秒振动20000次)之间。声波的频率越大(每秒振动的次数越多),听起来就越“高”。频率低于20HZ的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叫“超声波”。 (BTW:人耳能分辨的最小频率差是2HZ。举例而言就是,人能听出100HZ和102HZ的声音是不同的,但听不出100HZ和101HZ 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另外,人耳在高音区的分辨能力迅速下降,原因见后。)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人耳对于声波的频率是指数敏感的。打比方说,100HZ、200HZ、300HZ、400HZ……这些声音,人听起来并不觉得它们是“等距离”的,而是觉得越到后面,各个音之间的“距离”越近。100HZ、200HZ、400HZ、800HZ……这些声音,人听起来才觉得是“等距离”的(为什么会这样我也不清楚)。换句话说,某一组声音,如果它们的频率是严格地按照×1、×2、×4、×8……,即按2n的规律排列的话,它们听起来才是一个“等差音高序列”。 (比如这里有16个音,它们的频率分别是110HZ的1倍、2倍、3倍……16倍。大家可以听一下,感觉它们是不是音越高就“距离”越近。用音乐术语来说,这些音都是110HZ的“谐波”(harmonics),即这些声波的频率都是某一个频率的整数倍。这个ogg文件可以用“暴风影音”/StormCodec软件来试听。) 由于人耳对于频率的指数敏感,上面提到的“×2就意味着等距离”的关系是音乐中最基本的关系。用音乐术语来说,×2就是一个“八度音程”(octave)。前面提到的do、re、mi中的do,以及so、la、si后面的那个高音do,这两个do之间就是八度音程的关系。也就是说,高音do的频率是do的两倍。同样的,re和高音re之间也是八度音程的关系,高音re的频率是re的两倍。而高音do上面的那个更高音的do,其频率就是do的4倍。也可以说,它们之间隔了两个“八度音程”。显然,一个音的所有“八度音程”都是它的“谐波”,但不是它的所有“谐波”都是自己的“八度音程”。 很自然,用do、re、mi写的歌,如果换用高音do、高音re、高音mi来写,听众只会觉得音变高了,旋律本身不会有变化。这种等效性,其实就是“等差音高序列”的直接结果。 “八度音程”的重要性,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发现了。比如我国浙江的河姆渡遗址,曾经出土了一管距今9000年的笛子(是用鹤的腿骨做的),它能演奏8个音符,其中就包含了一个八度音程。当然这个八度音程不会是do到高音do,因为只要是一个音的频率是另一个的两倍,它们就是八度音程的关系,和具体某一个音有多高没有关系。 明白了八度音程的重要性,下面来介绍在一个八度音程之内,还有那些音是重要的。这其实是律学的中心问题。也就是说,如果某一个音的频率是F,那么我们要寻找F和2F之间还有那些重要的频率。 如果大家有学习弦乐器(比如吉它、古琴、小提琴)的经验的话,都明白它们能发声是因为琴弦的振动。而琴弦的振动是和琴弦的长度有关系的。如果在一根弦振动的时候,用手指按住弦的中点,即让原来全部振动的弦,变成两根以1/2长度振动的弦,我们会听到一个比较高的音。这个音和原来的音之间就是八度音程的关系。因为在物理上,弦的振动频率和其长度是成反比的。 由于弦乐器是世界各地发展得最早的乐器种类之一,所以这种现象古人早已熟悉。他们自然会想:如果八度音程的2:1的关系在弦乐器上用这么简单一按中点的方式就能实现,那么试试按其它的位置会怎么样呢?数学上2:1是最简单的比例关系了,简单性仅次于它的就是3:1。那么,我们如果按住弦的1/3点,会怎么样呢?其结果是弦发出了两个高一些的音。一个音的频率是原来的3倍(因为弦长变成了原来的1/3),另一个音是原来的3/2倍(因为弦长变成了原来的2/3)。这两个音彼此也是八度音程的关系(因为它们彼此的弦长比是2:1)。这样,在我们要寻找的F~2F的范围内,出现了第一个重要的频率,即3/2F。(那个3F的频率正好处于下一个八度,即2F~4F中的同样位置。) 接着再试,数学上简单性仅次于3:1的是4:1,我们试试按弦的1/4点会怎样?又出现了两个音。一个音的频率是原来的4倍(因为弦长变成了原来的1/4),这和原来的音(术语叫“主音”)是两个八度音程的关系,可以不去管它。另一个音的频率是主音的4/3倍(因为弦长是原来的3/4)。现在我们又得到了一个重要的频率,4/3F。 同一根弦,在不同的情况下振动,可以发出很多频率的声音。在听觉上,与主音F最和谐的就是3/2F和4/3F(除了主音的各个八度之外)。这个现象也被很多民族分别发现了。比如最早从数学上研究弦的振动问题的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约公元前6世纪)。我国先秦时期的《管子·地员篇》、《吕氏春秋·音律篇》也记载了所谓“三分损益律”。具体说来是取一段弦,“三分损一”,即均分弦为三段,舍一留二,便得到3/2F。如果“三分益一”,即弦均分三段后再加一段,便得到4/3F。 得到这两个频率之后,是否继续找1/5点、1/6点等等继续试下去呢?不行,因为听觉上这些音与主音的和谐程度远不及3/2F、4/3F。实际上4/3F已经比3/2F的和谐程度要低不少了。古人于是换了一种方法。与主音F最和谐的3/2F已经找到了,他们转而找3/2F的3/2F,即与最和谐的那个音最和谐的音,这样就得到了(3/2)2F即9/4F。可是这已经超出了2F的范围,进入了下一个八度。没关系,不是有“等差音高序列”吗?在下一个八度中的音,在这一个八度中当然有与它等价的一个音,于是把9/4F的频率减半,便得到了9/8F。 接着把这个过程循环一遍,找3/2的3次方,于是就有了27/8F,这也在下一个八度中,再次频率减半,得到了27/16F。 就这样一直循环找下去吗?不行,因为这样循环下去会没完没了的。我们最理想的情况是某一次循环之后,会得到主音的某一个八度,这样就算是“回到”了主音上,不用继续找下去了。可是(3/2)n,只要n是自然数,其结果都不会是整数,更不用说是2的某次方。律学所有的麻烦就此开始。 数学上不可能的事,只能从数学上想办法。古人的对策就是“取近似值”。他们注意到(3/2)5≈7.59,和23=8很接近,于是决定这个音就是他们要找的最后一个音,比这个音再高一点就是主音的第三个八度了。这样,从主音F开始,我们只需把“按3/2比例寻找最和谐音”这个过程循环5次,得到了5个音,加上主音和4/3F,一共是7个音。这就是为什么音律上要取do、re、mi等等7个音符而不是6个音符或者8个音符的原因。 这7个音符的频率,从小到大分别是F、9/8F、81/64F、4/3F、3/2F、27/16F、243/128F。 如果这里的F是do,那么9/8F就是re、81/64F就是mi……,这7个频率组成了7声音阶。这7个音都有各自正式的名字,在西方音乐术语中,它们分别被叫做主音(tonic)、上主音(supertonic)、中音(mediant)、下属音(subdominant)、属音(dominant)、下中音(submediant)、导音(leading tone)。其中和主音关系最密切的是第5个“属音”so和第4个“下属音”fa,原因前面已经说过了,因为它们和主音的和谐程度分别是第一高和第二高的。由于这个音律主要是从“属音”so即3/2F推导出来的,而3/2这个比例在西方音乐术语中叫“纯五度”,所以这种音律叫做“五度相生律”。西方最早提出“五度相生律”的是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所以西方把按3/2比例定音律的做法叫做Pythagorean tuning),东方是《管子》一书的作者(不一定是管仲本人)。我国历代的各种音律,大部分也都是从“三分损益律”发展出来的,也可以认为它们都是“五度相生律”。
3. 萨克斯基本问题
萨克斯是一种移调乐器.所谓移调乐器就是指在以钢琴为基础C调的基础上,以其他调性的首音作为下加一线的C出现的其他调性乐器.
也就是说萨克斯按萨克斯谱演奏出来的C,D,E,F,G,A,B在钢琴上演奏出来就是bE,F,G,bA,bB,C,D
我们以音数来算音阶。C~D音数为2,D~E音数为2,E~F音数为1,F~G音数为2,G~A音数为2,A~B音数为2,B~A音数为1。
看下面的钢琴键盘就能肯清楚的了解这个问题。
白键就是C,D,E,F,G,A,B。黑键就是那些升降音。也就是说一个八度内,E和F,B和C是半音,其他都有整音。也就是说#E就是F,bF就是E。套在B和C的关系里也一样。
也就是说,各个调的算法就是这个音的首音是哪个,然后以首音为基准,向后差音数,排列出来的音阶就是这个调的音阶。
当然也有捷径不用一个一个数。
升号调的调号排列顺序为4152637,当遇到首音是X的时候,在升号调排列顺序中找到那个音前面一个音,包括前面那个音在内的前面所有音都按升号吹。
比如碰到D大调。那D前面的音是C,以顺序来看前面是4。也就是说D大调在演奏的时候要#C,#F。
再比如碰到A大调。A前面是G,在G前面一共有包括G在内,F,C,G三个音。也就是说在吹A大调的时候要#F,#C,#G。
以上说的是升号调。降号调的排列顺序和升号调相反,是7362514。
在算降号调的时候和升号调正好相反。也就是多看一个。
比如是bB大调。B后面是E,也就是说bB大调吹的时候要bB,bE。
再比如说bG大调,G后面是C,也就是说在bG大调里要bB,bE,bA,bD,bG,bC。
一般认为钢琴的白键都是升号调,黑键都是降号调。但是这里有个特殊情况。当遇到F大调的时候,它是降号雕的末尾,也就是说F大调只一个降号bB.
还是建议你买本乐理书看看。
4. 怎么设置左右环绕的音乐
Samplitude
一直是国内用户范围最广,倍受好评的专业音频/音序制作软件,非常专业,非常强大!!!。之前的Samplitude
7也深受国内用户的广泛喜爱。而此次,Samplitude
8.0又再突破,增添了更多强大的功能特性,其中主要的新增功能包括:
-5.1通道环绕,环绕效果及对象环绕
在Samplitude
V8中环绕声技术被再次进行改进。新的特性包括5.1声像,多通道均衡器,基于卷积积分技术的空间混响模拟器以及其他一些动态处理器。对象环绕功能是一种独特的全新功能:允许每一个在工作项目中的音频对象被独立的置于环绕声场内的某个位置。
-环绕空间混响模拟器
采用卷积积分技术的革命性实时空间混响虚拟器,现在被应用到了环绕声环境。
-为MIDI控制器设计的MIDI套鼓编辑器,多功能编辑器
大量新增的MIDI控制工具使得软硬件合成器整合使用地更加容易。其中一个新的功能就是多功能编辑器,可以平行显示及处理MIDI控制和弯音控制信息。套鼓编辑器包括矩阵,单元编辑功能,还有图形力度编辑功能,并可结合套鼓分配管理器来使用,因此可以让你随心所欲对你的套鼓音轨进行编辑分配。
-MAGIX的模拟模型组件
Samplitude
V8补充了大量的具备仿真经典模拟处理器功能的高质量音频效果。这其中包括了一个出色的带有可调带宽的模拟压缩器,饱和效果模拟器以及一个用于调整打击乐类音频信号包络的瞬时处理器。
-MAGIX的Elastic
Audio(弹性音频)技术
你可以象对MIDI数据进行移调一样简单来对音频信号进行移调。该技术包括了自动移调识别程序,和用于单通道音频对象的自动移调校准功能。同时,自动移调提供了多种算法,其中包括了再采样算法。
-MAGIX的Robota
Pro软件虚拟模拟合成器
8复音软件虚拟模拟合成器,内部集成了经典鼓机风格的步进音序器。
-针对文件夹,对象,音轨,片段及标记点的项目管理器
该项目管理器通过用于管理对象,音轨,片段以及标记点,来提供给你高效的存档及管理你工作项目中的相关数据及文件。
-DVD音频
可直接在Samplitude
V8软件中进行高清立体声及环绕声音频DVD光盘的刻录工作。
-支持ReWire技术
可同步处理同样支持该技术的软件,像Reason,Storm
3等。
-其他功能
可支持外部硬件控制器的音轨指定穿入录音,重混/切片功能(用于节奏音轨对象的自动剪切及自动循环),优化效果处理,全屏视频输出(支持16:9模式)
软件大小:173m
下载
http://cache..com/c?word=samplitude&url=http%3A//www%2Eblogchinese%2Ecom/06091/260985/archives/2006/2006112720435%2Eshtml&p=&user=
教程
http://cache..com/c?word=samplitude&url=http%3A//zzs%2Ellzx%2Esde%2Enet/music/zhuo/ShowArticle%2Easp%3FArticleID%3D44&p=&user=
5. voicepro是什么
VoicePro:供应人声效果器
VoicePro是一款经15年研究的最终成果,它的出现重新定义了人声处理器的概念。VoicePro的特点包括TC-Helicon的第三代VoiceModeling、Hybrid移调以及弹性时间算法(允许音调、时间和人声特征的修正和调节,这在以前是无法做到的)。
6. 十二平均律是什么意思(十二平均律是什么意思)
您好,我就为大家解答关于十二平均律是什么意思,十二平均律是什么意思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转自网络: ...
您好,我就为大家解答关于十二平均律是什么意思,十二平均律是什么意思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转自网络: 十二平均律 网络名片世界上通用的把一组音(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音程的律制,各相邻两律之间的振动数之比完全相等,亦称“十二等程律”。
2、据杨荫浏先生考证,从历史记载看中国在音乐实践中开始应用平均律,约在公元前二世纪,但平均律理论的出现,则是1584年明代朱载堉 《律学新说》 问世之时。
3、实践与理论之先后出现,其间相去1685年。
4、 十二平均律,亦称“十二等程律”,是指将八度的音程(二倍频程)按频率等比例地分 成十二等份,每一等份称为一个半音即小二度。
5、一个大二度则是两等份。
6、 将一个八度分成12等份有着惊人的一些凑巧。
7、它的纯五度音程 的两个音的频率比(即 2 的 7/12 次方)与 1.5 非常接近,人耳基 本上听不出“五度相生律”和“十二平均律”的五度音程的差别。
8、同时,“十二平均律”的纯四度和大三度,两个音的频率比分别与 4/3 和 5/4 比较接近。
9、也就是说,“十二平均律”的几个主要的和弦音符,都跟自然泛音序列中的几个音符相符合的,只有极小的 差别,这为小号等按键吹奏乐器在乐队中使用提供了必要条件,因 为这些乐器是靠自然泛音级(如前文所述,自然泛音序列,其频率 是基音频率的整数倍序列,成等差数列)来形成音阶的。
10、 半音是十二平均律组织中最小的音高距离。
11、十二平均律在交响乐队和键盘乐器中得到广泛使用,现在的钢琴即是根据十二平均律来定音的,因为只有 “十二平均律”才能方便地进行移调。
12、 十二平均律是指将八度的音程(二倍频程)按频率等比例地分 成十二等份,每一等份称为一个半音即小二度。
13、一个大二度则是两 等份。
14、 将一个八度分成12等份有着惊人的一些凑巧。
15、它的纯五度音程 的两个音的频率比(即 2 的 7/12 次方)与 1.5 非常接近,人耳基 本上听不出“五度相生律”和“十二平均律”的五度音程的差别。
16、 同时,“十二平均律”的纯四度和大三度,两个音的频率比分别与 4/3 和 5/4 比较接近。
17、也就是说,“十二平均律”的几个主要的 和弦音符,都跟自然泛音序列中的几个音符相符合的,只有极小的差别,这为小号等按键吹奏乐器在乐队中使用提供了必要条件,因 为这些乐器是靠自然泛音级(如前文所述,自然泛音序列,其频率 是基音频率的整数倍序列,成等差数列)来形成音阶的。
18、 半音是十二平均律组织中最小的音高距离。
19、十二平均律在交响乐队和键盘乐器中得到广泛使用,现在的钢琴即是根据十二平均律来定音的,因为只有 “十二平均律”才能方便地进行移调。
20、曲调由音阶组成,音阶由音组成。
21、音有绝对音高和相对音高。
22、声音是靠振动(声带、琴弦等)发出的,而振动的频率(每秒振动的次数),就决定了的音的绝对高度。
23、不同的音有不同的振动频率。
24、人们选取一定频率的音来形成音乐体系所需要的音高。
25、 举钢琴为例。
26、钢琴是十二平均律制乐器。
27、国际标准音规定,钢琴的a1(小字一组的a音,对应钢琴键是49A)的频率是为440Hz;又规定每相邻半音的频率比值为12√2=1.059463,(解释:这表示“2的十二分之一次方”),根据这规定,就可以得出钢琴上每一个琴键音的频率。
28、如与a1右边相邻#a1的频率是440×1.059463=466.16372Hz;再往上,b1的频率是493.088321Hz;c2的频率是523.25099......同理,与a1左边相邻的#g1的频率是440÷1.059463=415.030473Hz.....这种定音的方式就是“十二平均律”。
29、 钢琴上每相邻的两个琴键(黑白都算)的频率的差别,音乐上即为半音。
30、比如说C和#C相差半音,C和D相差两个半音(或曰一个全音),以此类推。
31、如果B再往上升半音,会发现这个音的频率刚好是C的一倍,而在音乐上称为一个八度,这两个音听起来“很相象”。
32、用小写的c来表示它,依次有#c,d……再往上走可以用c1……,c2……来表示,而往下走可以用大写的C1……,C2……来表示。
33、 [编辑本段]历史十二平均律是中国明代音乐理论家和数学家朱载堉发明的。
34、朱载堉(公元1536-1610年),字伯勤,号句曲山人,是明仁宗后裔、郑恭王朱厚烷之子。
35、他不重爵位,潜心学术研究,着述宏富。
36、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他写成 《律学新说》 ,提出了十二平均律的理论。
37、 巴赫着十二平均律律是指音阶中每个音的音高规律。
38、至少在西周初期,中国就在一个音阶中确定十二个律了。
39、十二平均律也叫十二等程律,它把一个音阶分为十二个相等的半音,使各相邻两律间的频率差都是相等的。
40、故称十二平均律。
41、在十二平均律发明之前,中国自春秋时期起,一直使用三分损益法确定管或弦的长度和发音高低之间的关系。
42、由三分损益法计算出来的十二个律,相邻两律间的长度差(或频率差)不是都相同的,因此这种律又叫十二不平均律。
43、同时,比基音高(或低)八度的音,只能约略地比基音高(或低)一倍,而不可能正好是一倍。
44、如基音do的相对频率是一,高八度的do音的相对频率不是二,而是略高于二,其间存在着一定的差数。
45、这种情况不适宜进行"变调",也不便于演奏和声。
46、十二平均律则彻底取消了三分损益法得出的差数。
47、 十二平均律的发明,使十二律不能周而复始的难题得到了彻底解决。
48、现代的乐器制造都是用十二平均律来定音的。
49、十二平均律的诞生,对世界音乐文化史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0、欧洲人发明十二平均律,已经是朱载堉之后半个世纪的事情了。
51、 将八度音等分为十二等分,其数学意义如下: 八度音指的是频率加倍(即二倍频率)。
52、因此在八度音中分为十二等分乃是分为十二个等比级数,其结果就是每个音的频率为前一个音的2开12次方,即1.059463倍。
53、 在朱载堉发表十二平均律理论之后52年,Pere Marin Mersenne在(1636年)其所着《谐声通论》中发表相似的理论。
54、 德国作曲家巴赫于1722年发表的《谐和音律曲集》 (另或译为 《十二平均律曲集》 英文:《The 48》),有可能就是为十二平均律的键盘乐器所着。
55、 明朝中叶,皇族世子朱载堉发明以珠算开方的办法,求得律制上的等比数列,具体说来就是:用发音体的长度计算音高,假定黄钟正律为1尺,求出低八度的音高弦长为2尺,然后将2开12次方得频率公比数1.059463094,该公比自乘12次即得十二律中各律音高,且黄钟正好还原。
56、用这种方法第一次解决了十二律自由旋宫转调的千古难题,他的“新法密律”(即十二平均律)已成为人类科学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57、 这种律制包括了乐音的标准音高、乐音的有关法则和规律。
58、钢琴键盘上共有黑、白键88个,就是根据十二平均律的原理制作的。
59、朱载堉的“十二平均律”理论对世界音乐理论有重大贡献。
60、直到一百多年之后,德国音乐家威尔克迈斯特才提出了同样的理论。
61、19世纪末,比利时音响学家马容曾按朱载育发明的这种方法时行实验,得出的结论与朱完全相同。
62、 三分损益律、纯律、十二平均律,在中国同时存在。
63、因此,也就出现异律并用的情况。
64、在历史上,南朝宋、齐时清商乐的平、清、瑟三调和隋、唐九、十部乐的清乐中,都是琴、笙与琵琶并用;宋人临五代周文矩 《宫中图》卷中的琴阮合奏,其时,琴上所用应是纯律,签上所用当为三分损益律,琵琶与阮是平均律。
65、可见,南北朝、隋唐、五代,都存在三律并用的情况。
66、在现存的许多民间乐种中,也有琴、笙、琵琶、阮等乐器的合奏。
67、因此,这种三律并用就成了中国传统音乐中存在的一。
68、 参考 明代音乐家朱载堉最早发明十二平均律算法。
69、参考下列各书: ·李约瑟 《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四卷第一分册 ·Robert Temple:The Genius of CHINA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浓缩本) ·戴念祖 《朱载堉———明代的科学和艺术巨星》 ·Cho, Gene Jinsiong. (2003). The Discovery of Musical Equal Temperament in China and Europe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Lewiston, NY: The Edwin Mellen Press. [编辑本段]作用大量十二平均律就象色彩斑烂的光环,使花儿鲜艳夺目,溢香流彩,发挥着正词难以发挥的作用,表现着人们最真切的感情。
70、仔细的琢磨、认真的唱好十二平均律,多有裨益。
71、 十二平均律外国名着显示花儿本色。
72、十二平均律保留了花儿的早期特色。
73、对花儿的源流问题,人们历来着眼在唱词、曲调和有关的历史记载上,对十二平均律很少顾及,这是很不周全的。
74、十二平均律在曲调中占有很大的位置等因素是不可忽视的。
75、从花儿的大多数曲调中,十二平均律比较固定,歌手们依曲填词的传统习惯来看,十二平均律有着比正词和曲调更强的稳定性和传承性,是探讨花儿源流的可靠依据,通过了解衬词的演变,将使更准确的把握花儿(详见《花儿曲令之源——初探》390页),演唱出花儿的韵味。
76、 2、突出地方民族特色。
77、十二平均律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语言、音调的艺术再现,这些独具色彩的、常常超过正词字数的声腔的大量运用,使花儿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充满着地道的民族和地方特色。
78、象保安族花儿中把“阿哥的肉”唱成“吾阿拉的肉”和用“呀噫”“噫嘿”等语气词;撤拉族花儿中把“阿哥的肉”唱成“尕尕尼肉”和用“阿细毛告”“哎唏”等语气词,土族花儿中用“买宁格刀得”“呀来”等语气词,大大增强了各自民族色彩,强烈地表现出了各个民族曲令鲜明的个性。
79、 3、活跃演唱气氛。
80、花儿曲令繁多,其中也有十二平均律变化而派生的音调。
81、运用十二平均律发展花儿和活跃演唱气氛,是花儿演唱的显着特征。
82、对旋律的润饰、美化;“曲首起腔”对整个曲调的启示引导;“句内衬腔”延伸着词曲的意境;旬间、句后的衬腔、衬段使曲式结构变化多姿;“垛句衬腔”赋于花儿更为热烈、活跃的情绪。
83、近年来一些学唱花儿的人,对花儿的十二平均律随意省略,妄加改动,并在十二平均律的地方多用实词填充,演唱的花儿中只有实词而没有衬词。
84、歌者“改造”花儿、演唱花儿的动机是良好的,但殊不知没有十二平均律的花儿,就象没有枝叶的枯树.是只具树形而无生命的。
85、 4、深化艺术形象。
86、十二平均律的大量运用,加强了花儿的艺术形象,使正词更具有表现力,使曲调更加优美感人。
87、象 《水红花令》 (见[谱例533)中是对正词的绝妙陪衬,“哥哥”和“妹妹”“去哩”、“坐者”的难舍情景和正词中“想烂了肝花疼烂了心”的相思情景互为表里,把一对恩爱夫妻离别后的极端痛苦和分手时的万般柔情,维妙维肖地用倒叙的手法表现了出来。
88、后面的衬腔,是前面正词音调的变化再现,曲首音调的音列上行长音(见第1至4小节)和衬腔煞尾时同音列的下行长音(见第15至第22小节、重复时的22至30小节)前后呼应,相映生辉,以显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刻划出了歌者难以抒发的思念之情。
89、还有许多曲令中,一声声“阿哥的憨肉肉”的放歌,一句句“我把我的大眼睛哈想者”的咏唱、一曲曲“尕马JL拉回了缓来我的联手”的呼唤,伴着花儿而生,随着花儿而长,也为花儿的喷芳吐艳丽增光添彩。
90、 [编辑本段]频率十二平均律中各音的频率(0.00001 Hz) C4: 261.62557 Hz #C4: 277.18263 Hz D4: 293.66477 Hz #D4: 311.12698 Hz E4: 329.62756 Hz F4: 349.22823 Hz #F4: 369.99442 Hz G4: 391.99544 Hz #G4: 415.30470 Hz A4: 440.00000 Hz #A4: 466.16376 Hz B4: 493.88330 Hz C5: 523.25113 Hz。
7. 高中的乐理知识,艺考的考点,急需
乐理复习内容
- 、记谱法
1、必背
(1)、绿书2-4页!
(2)、音的分组
(3)、基本节奏型 n连音的算法 音值组合的原则 特殊的P14
- 、词法
- 必背
(1)、音程表 (2)、协和音程与不协和音程
(3)、原位三和弦结构(4个)、大小三及其转位和弦结构(6个)
原位七和弦结构(5个)
- 概念
音程 音数 级数 根音 冠音 旋律音程 和声音程 自然音程 变化音程 单音程 复音程 协和与不协和音程 稳定音程 不稳定音程 等音程 音程的转位 音程的扩张与缩减
和弦 三和弦 七和弦 和弦的转位 等和弦
- 注意
(1)、以根音构还是以低音构
(2)、复音程的计算(加减7)
- 、句法
- 必背
(1)、升降号的顺序 (2)、调号 (3)、调式的分类(完整版) (4)、写音阶的步骤(完整版)
(5)、分析调式的步骤(完整版) (6)、半音阶(绿书P39)
- 概念
调式 调号 调高 调性 音阶 主音 上主音 中音 下属音 属音 下中音 导音
同名(同主音)大小调 关系(平行)大小调 同宫系统
- 注意
- 、写临时升降号要看调号
- 、和声大小调的与自然大小调 各音级的音程关系的变化
- 、句子中的词法与句关系
- 必背
(1)、调式中的音程的做题步骤和口诀
(2)、大小减三和弦在大小调的级数(书P50)
(3)、七和弦解决的口诀 及 书P55中间一段
(4)、移调的步骤
(5)、大小调及民族调式近关系调结构图
- 概念
调式中的音程 调式中的和弦 属七和弦 导七和弦 七和弦的解决 移调 近关系调
- 注意
(1)要会自己排音阶推给定内容的音级
(2)七和弦解决注意升降号
太原巴赫音乐培训学校 0351-3520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