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儲器市場份額
Ⅰ 杉岩數據的存儲產品怎樣
IDC最新發布的《2018 Q1 China SDS Market Overview》報告顯示:杉岩數據(SandStone)在國內軟體定義存儲(SDS)市場整體排名位居第五位,與華為、曙光、新華三等老牌大廠共同撐起中國SDS市場。
其中,杉岩海量對象存儲(SandStone MOS)以22.2%的市場份額位居對象存儲市場排名第2位,杉岩統一存儲平台(SandStone USP)以9.0%的市場份額位居塊存儲市場排名第4位。
應用廣泛成熟,尤其在金融、醫療、政府、互聯網行業,具有較高的數據安全、擴展性
Ⅱ amd與英特爾之間的競爭歷史詳情
一、誕生:本是同根
1957年,美國肖克利半導體實驗室的八名年輕學者由於無法忍受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肖克利(W.Shockley)專橫獨裁的學閥式管理風格,在一個名叫諾伊斯的人帶領下集體離職,史稱「叛逆八人幫」!憑借著著名風險投資家亞瑟•洛克以及仙童攝影器材公司(Fairchild Camera Instruments)的資助,八個人創立了仙童半導體公司(Fairchild Semiconctor)。「兄弟齊心,力可斷金」,在八人的齊心協力下,仙童半導體發展神速,很開就迎來了它的黃金時期。 到1967年,公司營業額已接近2億美元,在當時可以說是天文數字。據那一年進入該公司的虞有澄博士(現Intel公司華裔副總裁)回憶說:「進入仙童公司,就等於跨進了矽谷半導體工業的大門。」然而,也就是在這一時期,仙童公司也開始孕育著危機。仙童公司大股東(仙童攝影器材公司)不斷把利潤轉移到東海岸,去支持攝影器材事業的發展。目睹此狀,卻又無能為力,「叛逆八人幫」先後負氣出走,公司一大批人才也隨之流失。仙童公司日漸式微。但是正如蘋果公司喬布斯形象比喻的那樣:「仙童半導體公司就象個成熟了的蒲公英,你一吹它,這種創業精神的種子就隨風四處飄揚了。」這些種子後來孕育了不少知名的企業,其中就包括Intel和AMD。
諾伊斯和摩爾是八人中最後一批離開仙童的,1968年,二人帶著格魯夫,還是在風險投資家洛克的資助下,創建了NM電子公司(NM Electronics),不久後花費15000美元購得Intel商號,公司隨即更名,偉大的Intel公司就此成立!與Intel公司相比,AMD的出生則顯得曲折坎坷的多。AMD創始人傑里•桑德斯(Jerry. Sanders)早年供職於摩托羅拉,是一位銷售明星,後來被在仙童半導體的諾伊斯看中,將其招至麾下,成為了仙童半導體的銷售總經理。諾伊斯與桑德斯的私交不錯,按理說,諾伊斯出走創業應該帶上桑德斯,但是據說由於摩爾的反對,只好作罷。諾伊斯走後沒多久,仙童半導體內部重組,桑德斯被辭退。帶著七名舊部,懷著對半導體行業美好前景的信心,桑德斯開始了創業之旅。可是由於一沒有如諾伊斯等人的技術聲望,二沒有雄厚的資金實力,創業舉步維艱,就連注冊資本差一點也沒有湊齊,AMD險些胎死腹中!後來還是諾伊斯憑借個人信用為AMD的商業計劃術擔保,才解決了桑德斯等人的燃眉之急!我們如今無法獲知,諾伊斯是出於人情愧疚或是其他什麼原因要幫助桑德斯,但是歷史就是這么巧合,「集成電路之父」不僅發明了集成電路技術,更先後有意無意造化了兩家未來行業領軍企業。從這個意義上說,Intel和AMD生本同根,不為過亦!
1969年5月1日,AMD公司正式成立。桑德斯,這么一個被人拋棄、遭人解僱,也不太懂半導體技術的門外漢,憑借頑強的信念或者說偏執狂的精神,開啟了AMD元年,也為Intel公司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回顧這段歷史,有人不禁會想,假入當初摩爾同意桑德斯加盟Intel,假如諾伊斯不為AMD提供擔保,假如桑德斯稍微沒那麼「偏執」,今天的Intel會是•••?但歷史不允許假設,AMD從出生就註定和Intel有「緣」,等著它們的還有未來多年的你來我往與恩恩怨怨。
二、初創:錯位經營
Intel創業初期的發展可謂順風順水!
1. 1969年順利推出公司第一項產品——64K的雙極靜態隨機存儲器(SRAM)晶元,並很快小規模的打開了市場,銷售額直線上升。
2. 1970年推出世界上第一塊動態隨機存貯器(DRAM)——1103型存儲器;
3. 1971年,公司在NASDAQ成功上市,以每股25元的價格募集資金680萬;同年宣告第一塊微處理器4004誕生;
4. 1972年,Intel已經實現利潤2340萬美元,並成為世界上技術領先的半導體製造廠商之一!在這個時期,Intel的產品主要集中在存儲器上,尤其是DRAM,其利潤貢獻高達90%,Intel此時是家名符其實的存儲器公司。
AMD成立之初,桑德斯對其定位就非常清楚:憑借質優價廉的產品努力成為各類產品的第二供應商(Second Source)。 作為第二供應商要求的不是技術領先與創新能力,而是學習模仿以及生產製造能力,顯然這與AMD當時的自身條件是匹配的。為樹立形象,AMD做出了業內前所未有的品質保證,所有產品均按照嚴格的MIL-STD-883 標准進行生產與測試,有關保證適用所有客戶,並且不加收任何費用。AMD標榜「更優異的參數表現」,並以此打響了自己的名號,很快也站穩了腳跟。1972年,在Intel上市一年後,AMD公開上市,成功募集500多萬美金。1974年,AMD銷售額達到2650萬美元,其優質的半導體第二供應商的市場地位基本確立。
從戰略定位而言,當時兩家公司基本是錯位互補的:
Intel產品聚焦在存儲器,以技術發展為導向,是典型的技術領先與創新者;而AMD則是市場導向,產品較為分散,是典型的技術跟隨與模仿者。兩者沖突不大,唯一有的沖突主要集中在AMD的模仿是否侵犯了Intel的知識產權,1975年, Intel起訴AMD侵犯其可擦除可編程制度存儲器(EPROM)的專利技術。後經過桑德斯的斡旋,化險為夷,Intel不僅沒有深究或者打壓AMD,反而將其納為自己的第二供應商體系,建立了戰略夥伴關系 。從這點也可看出,兩家企業當時並不在同一競爭層面,Intel沒有把AMD當作競爭對手,而是把它看作自己的戰略布局上的一個棋子。一個領頭前進,一個後援支持,在半導體需求高速擴張的70年代,兩家公司倒也其樂融融,都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但是好景不長,70年代末80年代初,隨著日本、韓國等一大批半導體企業的崛起,存儲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Intel存儲器的市場份額一路下滑,戰略轉型成為當時Intel無法迴避的話題。
三、成長:INTEL「ONSIDE」
我懂得了戰略轉折點的『點』字是誤用,它不是一個點,而是漫長,艱辛的奮斗歷程」,回憶70年代末的那次轉型,時任Intel總裁的格魯夫不無艱澀與無奈。是的,拋棄以往的成功,擺脫歷史的慣性,重新打下一片江山,對於任何一個企業而言絕非易事!今天,諸多關於Intel成長的案例分析,對於Intel那次轉型基本上是輕描淡寫,結論也多是盛贊當年Intel的高級管理層多麼有戰略眼光,如何主動適應甚至創造這場行業的變革。
但他們不知道,當DRAM日薄西山的時候,偉大「摩爾定律」的發明人戈登•摩爾還在叫嚷「Intel是一家存儲器公司,我們永遠不會賣微處理器」。也正是這句話,使得在1971年參與首塊微處理器4004研發生產的優秀工程師費金(Federico.Faggin)離開Intel,創辦了Zilog,成為Intel在微處理器業務領域,競爭最為激烈的對手之一。事實上,無論諾伊斯、摩爾或是格魯夫都是偉大的人而非永遠不錯的神,因此他們的偉大往往不在於高瞻遠矚或是一貫正確,而在於他們善於把握機會,敢於承認錯誤。上世紀80年代初,天降良「機」,一場微型計算機(Minicomputer)風暴為Intel帶來了涅磐重生的希望!
微型計算機肇端於牛郎星(Altair)8800,此後計算機微型化、社會化的大勢便一發不可收拾。多家企業相繼參與研發競爭,先是MITS、人民計算機公司、蘋果公司等一大批新創企業,其後連本來對PC機不屑一顧的藍色巨人IBM也加入進來。1981年,作為PC市場的後進入者,為了快速推出產品,重新樹立技術領先形象,IBM破天荒使用了開放式的體系架構,並對PC機兩大核心部件——操作系統與微處理器採取外包策略。微軟的故事眾所周知,可Intel是如何獲得這張關乎生死的訂單的呢?除了Intel,當時可供IBM選擇的微處理器廠家至少包括:摩托羅拉、Zilog、國民半導體(National Semiconctor)、仙童半導體以及AMD。盡管在技術實力上,Intel略占上風,但是要獲取IBM絕對支持仍非易事!因為身經百戰的IBM知道,如果將微處理器完全放給一家供應商,很有可能造成其坐大難控,為此IBM強烈要求其微處理器供應商必須將技術授權給第二供應商,「我開放,你開放」!接下來的故事幾乎沒有懸念,深厚的歷史淵源、多年的合作關系、技術上的適宜落差更重要的是微處理器市場的藍海誘惑使得Intel與AMD很快一拍即合。Intel開放技術,全面授權AMD生產x86系列處理器,而AMD則放棄了自己的競爭產品,成為Intel後備供應商。雙方聯手合作,終於拿下了IBM的訂單,也從此鎖定了個人電腦技術發展路徑!正如多年後,在對Intel的訴訟中,AMD反復強調的「AMD的支持使Intel立即從半導體公司的合唱隊員變成了個人明星」!
眾所周知,作為第二供應商無需虛名只圖實利,因此讓AMD至今扼腕唏噓的當然不是Intel成為明星的事實,而是Intel的隨後的「背信棄義」。1985年,在Intel的一次高層會議上,首次明確了未來公司的核心業務是微處理器業務,戰略目標是:
(1)保持公司體系架構在微處理器市場的領導地位;
(2)成為386和新一代以公司體系架構為基礎的微處理器的獨家供應商;
(3)成為世界級的製造商。
以為指導,一方面,Intel加速終止了對原有合作廠商的技術授權,增強了處理器技術的唯一性;另一方面,為了增強與PC機消費者的直接溝通與聯系,進而提高與IBM等OEM廠商的談判能力,Intel打破只對計算機OEM廠商做廣告的慣例,首次針對普通消費者做廣告,當年的要386不要286的「紅X」廣告至今仍是IT廣告史中的經典。
1987年,厄運降臨AMD,Intel提前結束了在5年前與AMD簽訂的技術交流協議(cross-licensing),停止向AMD公司授權386技術。AMD措手不及,只能用法律武器來捍衛自己的合法利益,經過歷時五年的訴訟,1992 年法院裁定AMD可獲得:
a) 一千萬美元的賠償加上判決前的利息,
b) 以及對386 微處理器中的任何知識產權(包括x86 指令集)的一項永久的、非排他性的、免專利費的許可權。
可盡管如此,Intel採取各種手段,又將判決的執行拖到了兩年後。官司是贏了,但是AMD永遠錯過了PC市場發展的黃金時期,處理器技術也因此停頓,而Intel在這7年裡則借著PC的東風,在產品上先後推出了386(1985年)、486(1989年)以及奔騰處理器(1993年);在營銷上,1993年發起的Intel Inside運動如火如荼,消費者「不是在購買一台康柏計算機,而是從康柏購買一台Intel計算機」。Intel如日中天,與微軟比肩成為了PC產業鏈霸主!
在接下來的歲月,Intel在「摩爾定律」的指引下,堅持如下經營思路:
首先,憑借技術優勢,率先推出新產品,推動產業鏈升級;
其次,對新產品採取高價撇脂定價策略,獲取超額利潤;
然後,當競爭對手模仿跟隨推出類似產品時,Intel將會利用學習曲線形成的成本優勢,主動降價打壓競爭對手;
最後,在對手還沒有緩過氣之前,又推出更新的產品,啟動新一輪的競爭!
這幾步環環相扣,構成了Intel的戰略邏輯圈,Intel就像一台精密的機器推動這個圈周而復始快速轉動,好似戰車車輪!車輪碾碎了Cyrix、Transmeta、IDT甚至IBM等一批又一批挑戰者,AMD雖能倖免,卻也是傷痕累累,無力撼樹!INTEL not only inside but「onside」,其競爭位勢高高在上,AMD能耐我何?
四、對抗:鹿死誰手
俗話說得好,「沒有三十年不漏的大瓦房」!90年代末期,Intel投入數億資金進行了一項64位處理器的研發,該處理器放棄了原有的X86體系,如果一旦為市場接受,包括AMD在內的很多處理器廠商將受致命打擊。或許是Intel過分高估了自己在產業鏈的霸主地位,而忽視了與互補廠商(如微軟)潛在利益沖突的協調 ,安騰處理器採取了後向不兼容的策略,最終導致這個名叫安騰(Itanium)的產品在2001年推出後,由於缺乏配套應用而失敗。
以此為契機,AMD於2003 年4月高調推出了業內第一個兼容x86 前期產品的64 位晶元——供伺服器使用的皓龍(Opteron)微處理器,六個月後,又推出了用於台式和移動計算機的兼容前期產品的64 位微處理器Athlon64。在長達30多年的競爭史上,AMD首次打破了技術跟隨與模仿者的形象,用64位處理器證明了自己的技術實力!在深信巴頓「進攻就是最好防守」哲學的AMD新任總裁魯伊茨(Hector. Ruiz)的帶領下,一場全面反擊戰打響了!
在產品開發上,AMD增大研發投入,並以此帶動新產品推出速度。2005年AMD的研發投入超過了2000年公司的利潤。
繼64位處理器之後,2005年又推出業內領先的基於雙核技術處理器,盡管是在Intel之後,但其技術水平上的略勝一籌,卻仍為AMD帶來了市場聲譽與份額;(但後來Intel以Yonah為代表的雙核CPU,所採用的Smart Cache共享二級緩存技術,是明顯優於AMD的二級緩存技術的。)
在合作夥伴的拓展上,AMD不僅通過良好的服務、快速的市場反應以及靈活的市場推廣策略,把聯想、惠普以及戴爾等一大批Intel曾經的「忠實」OEM 夥伴吸引到旗下,開辟了渠道網路,
而且通過收購AVI,實現了強強聯合,增強了互補產品的控制能力;
在企業形象的宣傳推廣上,AMD更是不遺餘力。無論對產品宣傳或者公司公共關系的處理都顯得積極、有策略,2005年高調起訴Intel壟斷行為,將自己塑造成為深受壟斷勢力之苦的行業創新者,以期贏得社會認同與支持。
2006年,真假雙核的大辯論則讓社會對AMD的技術實力有了清晰的認識!
一系列組合拳下來,AMD攻城略地,收獲頗豐,2004年,台式機處理器市場份額一度超過50%,首次高於Intel,高端伺服器市場也有所斬獲。Intel盡管也有反擊,但是效果似乎並不明顯,處理器場市總份額已經跌倒80%以下,無怪乎有人撰文感慨Intel老大帝國開始由盛而衰,由偉大走向平庸!這難道就是Intel的宿命嗎?
2005年5月歐德寧(Paul.Otellini)出任首席執行官職位,而前任貝瑞特則遵循Intel慣例,隱退幕後,成為第四任董事長。但與以往不同的是,歐德寧是公司歷史上唯一一位不具有工程師背景的CEO,而是長期從事營銷與財務工作。最高首腦的風格變化是公司戰略風格調整的重要信號。上任不久,歐德寧就在多個場合指出,過去30年以來,Intel生產的是分離式晶元(discrete chips),在設計之初,並未考慮將這些元件整合起來,因此,這些元件自然也無法以整體行銷方式推出市場,過去英特爾的努力皆聚焦在晶元本身的性能表現上,但未來必須將設計活動聚焦在平台(Platform)上。2006年初,Intel先是突然宣布將進行廣泛的公司重組,新設立5大部門:移動事業部、數字企業事業部、數字家庭事業部、數字醫療保健事業部和渠道產品事業部。隨後更改了品牌標示,並用Leap Ahead取代了自93年以來長期使用的Intel Inside宣傳口號。歐德寧的平台化戰略布局悄然浮現!
按照摩爾的說法,任何商品都無法逃脫「貨品化」的命運,即隨著技術和工藝的成熟,各生產廠家的產品越來越同質化,產品價格將不可避免一落再落,廠家也會因此利潤稀釋甚至破產。當年的DRAM是個例子,而今天的微處理器也是如此。事實上,這么多年處理器廠家從主頻的不斷攀比提高,到32位與64位架構之爭,再到最近的雙核、多核處理器的競爭,其間,廠家普遍關注產品而非對消費者的價值創造,這種競爭方式或許對於產品不成熟比較有效,因為消費者會願意為好產品支付溢價,但是一旦產品過分好,普遍超出消費者需求,存在性能過剩(Performance Surplus)的時候,價格戰一觸即發!原本豐富的利潤就會流向價值鏈其他環節,即使你看似有龐大的銷售額。
a) IBM的PC機當年的歷史是如此,盡管IBM的PC全球銷量第一,但是豐厚的利潤卻流向了微軟、Intel;
b) 當年的DRAM也是如此,盡管日本、韓國企業憑借著國家的支持,佔領了存儲器市場,但是豐富的利潤流向了DRAM設備供應商Applied Materials手中。
產品貨品化的企業就像一個竹籃子,中間永遠盛不住利潤之「水」。處理器行業已然面臨如此的挑戰,Intel未雨綢繆,希望利用「平台」的概念,將CPU、主板、晶元組以及網卡等組件或技術集成一體,以實現最佳消費者最佳應用體驗為目的,完成從一個瀕臨貨品化的單一硬體產品製造商向一個「集成性服務供應商的」轉化。這個轉化過程,可以防止漏水的籃子不再漏水,使得Intel在未來仍然可以保持價值鏈霸主的地位,這與當年IBM的轉型戰略有異曲同工之妙!戰略無所謂對錯,是否能無縫執行也是另話,但就我個人而言,這個戰略應該是符合行業發展總體趨勢,也是符合Intel作為行業領軍企業的自身條件的。從戰略設計上,Intel至少比仍然追求產品「更快、更高、更強」的AMD要領先一招!
在與AMD的對決中,暫時來看,盡管在技術上AMD近兩年似乎略勝出英特爾,從人類心理學而言,在強弱的博弈中,總喜歡看到弱者能夠戰勝強者,也因此導致難免誇大弱者的局部優勢與一時的勝利,但博弈總是強者的游戲,其結果不會因看客們的主觀意願而轉移。
a) 針對網吧的英保通計劃、
b) 針對筆記本市場的「通用模塊構建(Common Building Block)」計劃
c) 以及針對家庭娛樂市場的英特爾歡躍平台的推出(Intel Viiv™),
d) Intel在產業鏈上上下左右、縱橫捭闔,先後推出了一系列的平台化策略。
有理由相信,平台化(Platformization)後的Intel加上其產能優勢以及擅長創造大量市場(mass market)的市場運作能力,將會讓AMD慢慢體驗Intel為其精心准備的「棘手大餐」。
回顧Intel的歷史,我們會發現在Intel第一次轉型過程中,其戰略的形成與執行過程並非如我們今天教科書上所教,完全依賴高層的眼光,精心謀劃,從上而下灌輸教化、驅動執行,相反而是發乎於基層,在基層與高層之間的不斷互動激發中,自發形成,這個過程需要基層員工(尤其是非核心業務的員工)的積極解釋與不斷爭取,也需要高層的心智開放與理智反思。費金雖然走了,但他讓摩爾、格魯夫明白了處理器業務的美好未來,也因此間接促成了Intel第一次成功轉型。經歷如此磨難,讓Intel更多了一些危機意識與包容文化。90年代公司處理器業務如日中天的時候,公司第三任領導貝瑞特就提醒「處理器業務不會再像過去一樣成為公司增長的發動機了」,並把處理器業務比作石炭酸灌木(Creosote Bush)——一種沙漠中植物,它會在土壤中釋放有毒物質,抑制周邊植物的生長,明確指出處理器業務的發展抑制了其他業務的創新與發展,並為積極推動新業務探索、成長提供了巨大的支持,1999年網路計算部以及新業務部的成立就是最好的說明。因此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早在90年代末,Intel就已經在思考並實踐二次轉型與創業了。
有人說貝瑞特比起其前任二位相差甚遠,是中庸的的守成者,是繼往策略堅定地執行者。其實不然,在貝瑞特時代Intel完成了從單一的處理器製造公司向包括網路、通信、數字成像等業務多元化公司的轉型。如果你仔細研究新上任總裁歐德寧的平台化戰略,你不難體會到貝瑞特的深刻影響!很有可能再過5年,你會發現,如同當年擺脫存儲器成為微處理器專家,那時的Intel也已然離開微處理器成為另一個領域的霸主。在我看來,貝瑞特的價值就在於對Intel戰略的探索與再定位。貝瑞特或許沒有直接提出什麼明確的方向,但是他敢於承認自己對一家身處行業巔峰企業去向的無知,並為Intel未來提供了開放的探索環境並積累了經驗(比如說,貝瑞特在任期間成功推出的訊馳計劃就為歐德寧的平台戰略奠定了良好的經驗基礎)。人類最高理性就是對自己無知的洞若觀火,而非妄自尊大。具備這種內在基因,我覺得是企業成熟的根本表現,也是得以基業常青的重要因素!從這點而言,AMD與Intel也還不在一個層面。
AMD的優勢在於反應迅速,善於抓住戰機,但是最大的問題在於缺乏對未來的系統思考與規劃。一陣猛沖猛打之後,AMD遇到的最大問題是下一步做什麼?2006年AMD宣布收購AVI,平台化戰略的口號也四處散播,可是怎麼聽起來也覺得像是Intel戰略的翻版。難怪有記者追問,AMD是要復制另一家Intel嗎?魯伊茲回答「不,Intel是蘋果,我們是桔子」,回答固然巧妙,但現實卻是:你有高端伺服器處理器,我也要生產;你有圖像晶元組自我開發力量,我也要耗巨資收購整合;你推平台化戰略,我也有平台化戰略;你降價,我降價•••AMD從一家產品跟隨的公司,變成了一家戰略跟隨的公司!AMD號稱有世界上最快的PC之「腦」,可似乎卻缺乏企業經營之「腦」。(AMD比Intel)兩家市值相差近四百倍,銷售收入與現金儲備相差近十幾倍的公司,採取完全相同的策略相互對抗,看不出AMD的勝算幾何?
五、一點反思:不做產業的石炭酸灌木
不久前,中國零售市場上出現了兩家長期競爭對手最終走向合並的故事。在剛剛熟悉資本市場後,兼並收購成為中國企業消滅同業競爭對手的流行工具。驕傲的國美總裁黃光裕對世人宣布,下一個收購的對象將是蘇寧——中國家電零售第二巨頭!另類的三一重工副總向文波也通過博克向徐工發出了收購檄文•••寫就此文的時候,我在想,以美國資本市場之發達,Intel如果想利用收購兼並消滅AMD,雖有障礙,但在長達三十年的競爭歷程中也不可說沒有任何機會,可這方面的故事鮮見報道,為什麼?是因為反壟斷法的限制嗎?是因為對手的反兼並手段同樣發達嗎?或許有,但或許這也是一種商業大智慧!Intel的董事長貝瑞特說,在企業內部,當下支柱業務就像石炭酸灌木,會扼殺業務創新,必須有所警醒!那麼在產業當中呢,一個企業如果獨大壟斷,扼殺了全部競爭對手的同時,實際上也扼殺了自己的創新動力,保持良好的產業競爭氛圍,不做產業的石炭酸灌木或許是企業基業常青的另一重要因素。
Ⅲ 作晶元的上市公司就這個價,中國晶元還能強嗎
科技真相 科技紅利及方向型資產研究
中國半導體集成電路晶元產業百人高峰論壇,在上海圓滿舉行,會議邀請了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大基金)、安芯基金以及中國半導體集成電路晶元產業龍頭公司的領導、專家們以及科技產業分析師鄭震湘,共同探討中國半導體集成電路晶元產業所面臨的現狀、機遇及挑戰。
我們能夠更加清晰看到中國半導體集成電路晶元產業崛起的必然性以及在當中我們所面臨任務的艱巨性,中國半導體集成電路晶元產業進入了發展的重大轉型期和變革期,在國家、中國半導體集成電路晶元產業人及諸多社會力量的大力支持下,我們必將迎來半導體集成電路晶元產業的突破及發展,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實現國之重器「中國芯」的中國夢!
中芯國際聯合首席執行官趙海軍博士發表主題演講,《中國半導體製造產業的現狀與前景》。
一、中國半導體製造業現狀
Ⅳ 華為存儲要賣嗎
可以賣。
雖然整體存儲市場開始回暖但市場競爭依然非常激烈,廠商既需要穩固傳統存儲市場的份額同時還要在全快閃記憶體存儲等新興市場加速創新,可以說存儲這個買賣依然挺苦。
在全快閃記憶體存儲市場華為也已經開啟了加速度,在中國市場華為存儲拿下21%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一,在中國市場的金融、政府、交通、醫療、公安、電力、教育、企業8大重點行業全面領先。
Ⅳ 紫光國微行業分析,002049行業分析
近來,科技板塊表現突出,相關個股的上漲很多,市場上的投資者也將目光投向了科技板塊。今天我們就來具體講講科技板塊中細分行業,特種集成電路行業的領頭羊--紫光國微。
在開始分析紫光國微前,給大家分享我排好名次的特種集成電路行業龍頭股名單,點擊即可獲得: 寶藏資料:特種集成電路行業龍頭股一覽表
一、從公司角度來看
公司介紹:紫光國微是國內特種集成電路老大,主營集成電路晶元設計與銷售,壓電石英晶體元器件的開發、生產與銷售,LED藍寶石襯底材料生產和銷售。此公司生產的產品主要有SIM卡晶元、銀行IC卡晶元、存儲器、匯流排器件等。
大家瀏覽完了紫光國微的基本情況,下面了解一下紫光國微公司有什麼優勢,適不適合投資呢?
亮點一:擁有創新技術以及眾多的知識產權
公司在創新技術方面有很突出的表現,建立了單片及組件匯流排產品的設計、驗證和測試平台,現場可編程技術與系統集成晶元被結合,現已成功研發了具備現場可編程功能的高性能系統集成產品;通過多年的努力開發實踐之下,公司在集成電路的設計和產業化方面積累了很多的經驗,在智能安全晶元、特種集成電路等核心產品領域,人才和知識產權優勢超越業內,擁有多項發明專利,讓產品核心競爭力的提升確立了堅固的基礎。

亮點二:突出的市場渠道與品牌優勢
公司積累的客戶資源也是十分雄厚的,與全球各大行業客戶形成緊密合作,產品在全球各地的市場上都有賣。並且與智慧連接、智慧金融等方面廠商開展長遠的戰略配合,晶元生態系統越來越發展強大,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一直在提高。 將來,公司將不斷注重市場需求,抓住物聯網、工業互聯網、汽車電子以及數字貨幣等方面快速進展的機會,發揚技術、人才方面的優勢,把不一樣的產品與服務提供,與此同時在產業鏈上下游市場上進行了積極開拓,在獲得資本市場力量幫助的情況下,達成了公司戰略發展的目標,不斷地在行業內學習與探索,使自己變得更強大。
篇幅有規定,更多關於紫光國微的深度報告和風險提示,學姐已經整合到這篇研報里了,直接戳這里就可以了: 【深度研報】紫光國微點評,建議收藏!
一、從行業角度來看
科技板塊成長性很強,處在一條景氣度十足的賽道上。作為科技板塊的細分行業,特種集成電路廣泛地應用在現代軍事武器中,美國的科技封鎖、我國的政策支持以及國防信息化的需求牽引為我國特種集成電路產業提供更好的發展環境。因為資質、技術、市場等都屬於該行業的多重壁壘,競爭格局基本穩定;下游智能晶元的需求空間非常大,這也給國產提供了充分的替代空間,行業內還有非常充足的發展餘地。紫光國微子藉助其多年技術的積累、充足的產品線、涉及面廣的市場布局,有希望在國產化的大背景下,使市場優勢地位更加穩固,從而在行業的發展當中優先獲得紅利。
綜合而言,本人認為紫光國微現在已經屬於特種集成電路行業里的龍頭老大,能夠在這個行業轉變的關頭,趁著時代較好,迎來高速發展。不過文章還是存在滯後性的,比較好奇紫光國微未來行情的話,戳一下這個鏈接就可以了,會有專業的投顧為你提供診股的幫助,能夠知道紫光國微現在行情是不是在一個買入或賣出的好時機:【免費】測一測紫光國微還有機會嗎?
應答時間:2021-09-09,最新業務變化以文中鏈接內展示的數據為准,請點擊查看
Ⅵ 中國攻克最先進128層快閃記憶體:它到底強在哪何時能跟三星掰手腕
晶元分為存儲晶元和非存儲晶元,其中存儲晶元的種類很多,按用途可分為主存儲晶元和輔助存儲晶元。前者又稱內存儲晶元(內存),可以與CPU直接交換數據,速度快、容量小、價格高。後者為外存儲晶元(外存),指除內存及緩存以外的儲存晶元。此類儲存晶元一般斷電後仍然能保存數據,速度慢、容量大、價格低。
Ⅶ 關於IBM、HP等中低端存儲詳細綜合分析報告。
中產階級的品質可以反映出一個國家的發展前景,而中端存儲就是外部磁碟存儲市場的中產階級,不僅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也是整個市場狀況的晴雨表。
Gartner和IDC在3月初公布的2005年外部磁碟存儲市場調查報告都得出了全年收入增長達兩位數(11.2%和12.1%)的結論,其中中端存儲系統的貢獻最大:
在過去兩年中,按季度計算的收入增長率(與一年前同期相比),EMC的CLARiiON家族除2005年第三季度為20%,其餘11個季度都超過了30%!尤其在Symmetrix DMX-3推出之前,是CLARiiON的出色表現彌補了高端存儲系統相對低迷造成的損失;
惠普(HP)2005年第四季度和全年的收入增長均略低於市場平均水平,但EVA中端存儲陣列的「強勢」增長和高端XP系列的增長幫助其保住了第二的位置;
2005年全年IBM收入增長在25%左右,第四季度的增長率更接近50%,而中端存儲系統收入在4Gb/s的TotalStorage DS4800的推動下增長超過40%;
以中端存儲為主的戴爾(Dell)全年增長約40%,第四季度更接近60%;
Network Appliance(NetApp)第四季度和全年的收入增長均在23%左右,在FAS3000系列的推動下超越Sun排名第六……
可是,上述廠商能否代表整個市場呢?當然!根據Gartner的統計,加上HDS(日立存儲系統)和Sun,前七大廠商在2005年第四季度和全年所佔的市場份額分別為83.5%和81.6%,比一年前的75.8%和77.8%有所上升。由此可見,大型廠商對存儲行業的控制是相當……的強。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把中端存儲系統的研究范圍圈定在EMC、惠普、IBM、HDS、戴爾、NetApp和Sun這前七大存儲系統廠商的相應產品中應該具有足夠的代表性。不過,我們下面只列舉了其中六家的產品,因為戴爾的中端存儲系統OEM自EMC。事實上,EMC CLARiiON家族的驕人業績便有戴爾一份功勞。
如何界定中端存儲系統?
在中端存儲系統的界定上,我們主要參考各廠商自己的定義:部分廠商對自己的產品有明確的分類——IBM和HP用「Mid-range」,Sun用「Midrange」,一目瞭然;其他廠商雖然沒有寫得這么直白,但每個系列產品的定位大家也都是很清楚的。不同廠商的中端存儲系統在配置上會有高下之分,不過並不足以形成明顯的分野。
嚴格說來,公認的中端存儲系統范圍要更小一些。舉例來說,HDS將TagmaStore NSC55定位在中端存儲系統中的高端,表面看來其最大72TB的容量確實比地道的中端系統TagmaStore AMS500還低,可實際上NSC55與高端的TagmaStore USP有著密切的血緣關系,稱之為入門級的高端存儲系統恐怕更為合適——HDS的兩個OEM客戶HP和Sun就是這么做的。同樣的規則也可以解釋IBM為何要把最大容量只有38.4TB的TotalStorage DS6800劃入企業級(Enterprise,相當於「高端」)存儲系統的行列。
NSC55與DS6800偏小的容量部分歸因於它們僅支持高性能的FC硬碟驅動器(最大300GB),而那些只能使用大容量的SATA/PATA硬碟驅動器(最大500GB)的存儲系統也不能算作中端——如最大容量58TB的StorageTek FlexLine FLX680。最大容量96.7TB的NearStore R200也屬於這類產品,NetApp將它與NearStore虛擬磁帶庫(VTL)一並列為近線存儲(Nearline Storage)是很合理的。
中端存儲系統應該在功能、性能、容量和價格之間取得較好的平衡,並能適應主存儲和近線存儲等多種不同的應用需求。高性能的FC硬碟驅動器傳統上一直是主存儲的首選,但SATA硬碟驅動器的經濟性對非實時交易的數據倉庫、目錄服務、軟體開發和災難恢復系統等性能「夠用就好」的應用具有越來越難以抗拒的吸引力,更不要說非常在意容量和單位價格的二級存儲了,因此同時支持FC和SATA硬碟驅動器已成為中端存儲系統必備的素質。
性能與經濟性不可偏廢
眾所周知,FC(確切地說是FC-AL)和SATA是兩種互不兼容的介面標准,對此最常見的解決方法是同時提供兩種內部介面不同而外部統一為FC連接的磁碟櫃,EMC CLARiiON CX家族和HDS Thunder 9500V系列就是這種做法的代表,我們不妨稱之為磁碟櫃層面的(FC和SATA)混用。
2004年4月,HP宣布聯合希捷(Seagate)推出FATA(Fibre Attached Technology Adapted,光纖連接技術改造)硬碟驅動器,並於當年7月在其EVA 3000/5000中提供了250GB FATA硬碟驅動器的選項。同月,FATA所代表的「低成本、高容量FC介面硬碟驅動器」獲得了FCIA(Fibre Channel Instry Association,光纖通道工業協會)的認可。
FATA硬碟驅動器相當於改用FC介面的SATA硬碟驅動器,從而能夠與傳統的FC硬碟驅動器使用同一種磁碟櫃,用戶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隨意選擇高性能而昂貴(FC)或大容量且廉價(FATA)的硬碟驅動器,提高了靈活性和任務彈性。與SATA相比,FC介面電路較為復雜,加之產量較小,使得FATA硬碟驅動器的價格要高於SATA硬碟驅動器,不過磁碟櫃的精簡可以大致抵消這一不利因素。此外,EMC Symmetrix DMX-3企業級存儲系統中採用的LC-FC(Low Cost Fibre Channel,低成本FC)硬碟驅動器實質上也等同於FATA,但目前尚不清楚會否應用在下一代CLARiiON產品中。
得益於FC的雙埠特性,FATA(或LC-FC)硬碟驅動器的可靠性略高於SATA硬碟驅動器,不過與「正宗的」FC硬碟驅動器還差得遠,出故障的幾率較大。同時,FATA/SATA硬碟驅動器動輒數百GB的容量和相對緩慢的速度使RAID組重建的時間成倍增加,在此期間出現第二個故障硬碟的風險很高。為了避免由此導致的數據丟失,那些能夠在同一RAID組中有兩個硬碟出故障的情況下保護數據的RAID技術開始受到青睞,如HDS所採用的RAID 6(從RAID 5發展而來)和NetApp獨有的RAID-DP(RAID Double Parity,建立在RAID 4基礎上的雙校驗)。
4GFC和iSCSI:旗鼓相當,沖線在即
4Gb/s FC(4GFC)和iSCSI都是中端存儲系統領域的熱點話題,它們代表了兩個方向——單純提升速度和擴展連接能力。
4GFC從2005年開始升溫,由於從那時起只有對其持保守態度的EMC更新了高端存儲系統(Symmetrix DMX-3),因此中端存儲系統理所當然地成為4GFC發展的主戰場。
2005年6月IBM率先以TotalStorage DS4800響應4GFC,HDS TagmaStore AMS系列隨後跟進,HP StorageWorks EVA4000/6000/8000也在半年之後加入行列。EMC雖然升級了CLARiiON CX300/500/700,卻沒有4GFC什麼事,理由是整個大環境還沒有成熟。
現在支持4GFC的HBA和交換機已不難獲得,問題在於硬碟驅動器還沒有到位,甚至AMS系列和EVA4000/6000/8000的後端磁碟介面也還停留在2Gb/s FC(2GFC),只有DS4800剛剛用上支持4GFC的磁碟櫃。
當然,在設計得當的情況下只有主機端連接達到4Gb/s的速度一樣可以提高性能。IBM正計劃為高端的DS6000和DS8000系列提供4GFC支持,EMC也很可能在第二季度推出支持4GFC和iSCSI、代號Sledgehammer(大錘)的新一代CLARiiON系統。
HP為EVA提供的iSCSI連接選件(上),其功能類似於博科iSCSI網關(下)
與對待4GFC的消極態度相比,EMC在iSCSI上的表現要積極得多,因為iSCSI能夠讓用戶在缺乏FC基礎設施的環境中構建(IP)SAN,擴大了市場覆蓋。由於CLARiiON CX300/500/700中沒有必需的乙太網支持,EMC專門推出了僅支持iSCSI的CLARiiON CX300i和500i。類似的問題也困擾著其他廠商——HP的解決之道是通過一個類似iSCSI網關設備的HP StorageWorks EVA iSCSI連接選件使EVA能同時支持FC和iSCSI,而HDS讓AMS系列在2006年初支持iSCSI的計劃還沒有實現。在這方面以NAS起家的NetApp顯然得天獨厚,其FAS3000從一開始就FC、iSCSI和NAS通吃,iSCSI SAN市場排名第一(2005年26.2%)真不是蓋的。
IBM的策略與EMC形成鮮明對照——充當4GFC排頭兵的同時卻對iSCSI很不感冒。iSCSI SAN市場規模還不夠大(2005年增長130%之後仍不到1億美元)的解釋固然有理,藍色巨人在iSCSI上因過於激進屢遭挫折的歷史恐怕也不能忽略。
粗略統計下來,前七大廠商現有的中端存儲系統中4GFC(HDS、HP、IBM、Sun/StorageTek)和iSCSI(Dell、EMC、HP、NetApp)的支持者打了個平手。可以肯定的是,這些產品的下一代都會同時支持4GFC和iSCSI,而EMC的Sledgehammer將是第一個。
EMC CLARiiON:老當益壯,換代可期
在過去的一年中,幾乎所有主要的存儲系統廠商都推出了新一代的中端存儲產品,只有EMC仍在靠兩年前就已問世的CLARiiON CX300/500/700打天下。
不過,這兩年中EMC沒有停止對CLARiiON CX300/500/700的更新和升級。大約在一年前,EMC推出了支持本地iSCSI的CLARiiON CX300i和CX500i,它們採用1Gb乙太網介面,而不是CLARiiON CX300和CX500的2Gb FC介面。最高端的CLARiiON CX700沒有相對應的iSCSI版本。顯然,目前的CLARiiON CX還不能在一個系統內同時支持FC和iSCSI。
又過了半年,EMC宣布對CLARiiON家族進行升級,新版本的CLARiiON包括CX300s、CX500s和CX700s,後面增加的「s」代表scale。硬碟驅動器和存儲控制器之間的點對點連接取代了過時的FC-AL(Fibre Channel arbitrated loop,光纖通道仲裁環路)架構。新的結構改善了錯誤隔離,使系統能檢測到將要出故障的硬碟驅動器,這在FC-AL的設計下是比較困難的。EMC將這種點對點連接稱為「UltraPoint」,並特別說明不是一種交換式設計,後者能夠形成冗餘性更好的架構。用戶可通過支持UltraPoint的新磁碟陣列櫃升級現有的CLARiiON型號。內建的直流電源支持允許電信、軍事、油氣勘探公司等機構在野外通過電池來驅動CLARiiON。
被引用了兩年的一張「合影」:CX300、CX700和CX500
新的CLARiiON軟體功能包括:虛擬邏輯單元號(Virtual LUN),允許用戶移動CLARiiON上的數據時無需中斷應用;為改善SnapView和MirrorView產品的復制能力,加入了一致性組支持(MirrorView/S),可以在跨多個卷的時間點和遠程復制時保證數據的一致性;能夠拷貝的LUN數量加倍——MirrorView從50到100,SnapView從100到200;SAN Copy的升級SAN Copy/E允許用戶在CX系列和CLARiiON AX100之間復制,而以前用戶只能在CX500和CX700之間復制。EMC宣稱,新的軟體允許用戶從像分支辦公室這樣的「邊緣」位置向中央數據中心等「核心」位置移動數據,供備份、恢復和報告使用。CLARiiON管理軟體Navisphere Manager也進行了升級,能從一個控制台管理AX100和CX系列。
對4Gb/s FC(4GFC)的支持沒有在這次升級中加入進來,因為當時EMC認為4GFC的環境還沒有真正形成——支持4GFC的交換機、HBA和硬碟驅動器相對缺乏。前不久有消息稱,EMC可能會在今年4月或6月推出支持4GFC和iSCSI連接的新一代CLARiiON CX。
CLARiiON CX300/500/700支持最大容量300GB的FC硬碟驅動器和最大容量500GB的SATA硬碟驅動器,兩種磁碟櫃可同時使用。支持RAID 0, 1, 10, 3, 5,一個RAID組最多可包括16個硬碟驅動器。可配置全局熱備份(hot spare)磁碟,重建優先順序可調整。
HDS AMS:可靠與速度兼顧
2005年7月,HDS推出了4款模塊化存儲產品,即TagmaStore工作組模塊化存儲系統(Workgroup Molar Storage)WMS100,TagmaStore可調整模塊化存儲系統(Adaptable Molar Storage)AMS200、AMS500和TagmaStore網路存儲控制器(Network Storage Controller)NSC55,其中兩款AMS較為符合人們通常對中端存儲的定義。
AMS200和AMS500的目標市場均為中型企業,分別用來取代Thunder 9530V入門級存儲系統和Thunder 9570V高端模塊化存儲系統。兩者均採用共享匯流排的雙控制器架構(可單控制器),數據緩存容量分別是1GB~4GB和2GB~8GB,最大LUN數量分別為512個和2048個。AMS200可升級為AMS500。
最初只有AMS500支持4Gb/s FC(4GFC),現在AMS200以及更低端的WMS100頁都支持4Gb/s主機連接。三款產品均具有4個4Gb/s FC主機埠,能夠更充分地發揮帶主機存儲域的512個虛擬埠的作用。不過,它們的後端磁碟介面還是2Gb/s FC-AL的規格。
HDS TagmaStore AMS200和AMS500
AMS200和AMS500的控制器為4U規格,內置15個FC硬碟驅動器。AMS對FC和SATA混插(intermix)的支持是通過外接不同類型的磁碟櫃(3U,15個驅動器)實現的:AMS200可外接6個,最大硬碟驅動器數量105個,總容量40.5TB(300GB FC硬碟驅動器和400GB SATA硬碟驅動器,下同);AMS500可外接14個,最大硬碟驅動器數量225個,總容量67.5TB(全FC)或88.5TB。
容量更大而可靠性相對較低的SATA硬碟驅動器的使用,意味著RAID組在重建過程中遭遇又一次硬碟故障的風險大為增加,因此AMS200和AMS500除常見的RAID 1, 10, 5之外,加入了對採用雙校驗盤的RAID 6(6D+2P)的支持。與NSC55和WMS100不同的是,AMS200和AMS500還支持強調性能而毫無冗餘度可言的RAID 0,但作用對象僅限於FC硬碟驅動器。通過支持動態備份盤(熱備援)的漫遊,AMS200和AMS500減少了內部拷貝的工作,陣列的性能也會得到一定的提高。
AMS200和AMS500不僅可以作為FC SAN的成員,還具備多達8個的NAS連接能力,支持NFS v2/v3、CIFS、FTP和用於管理的HTTP等網路協議。此外,HDS還計劃在2006年上半年為AMS200和AMS500提供本地iSCSI連接能力。
高速緩存分區管理(Cache Partition Manager)在AMS200和AMS500所應用的技術中最為引人注目,它將高速緩存進一步細分,每個高速緩存劃分的部分稱為分區(AMS200最多8個,AMS500最多16個),並有效地使用。LUN定義於WMS和AMS存儲系統內,可以分配給一個分區,客戶可以指定分區的大小。優化主機收集/發送的數據的方法就是根據從主機收到的應用(數據),將最適合的分配分配給LUN。視應用的特性,可以用多種不同的方法優化同一AMS存儲系統。
AMS200和AMS500支持的其他軟體包括Hitachi Resource Manager工具包、HiCommand套件、Hitachi ShadowImage In-System Replication、Hitachi Copy-on-Write Snapshot、Hitachi Volume Security、Hitachi Data Retention Utility、Hitachi Dynamic Link Manager、Hitachi HiCommand Storage Services Manager(AppIQ),此外AMS500還多一個用於遠程拷貝和D2D備份的Hitachi TrueCopy Remote Replication(同步)。
HP EVA:循序漸進,左右逢源
2005年5月中,惠普(HP)在其年度StorageWorks大會上宣布推出企業虛擬陣列(Enterprise Virtual Array,EVA)家族的最新產品EVA4000/6000/8000。
EVA4000和EVA8000分別取代問世已有兩年之久的EVA3000和EVA5000,原有的兩款產品間過大的空檔被EVA6000填補。三款產品均採用4U機架規格的FC雙HSV200控制器,一個42U的機櫃(cabinet)最多可以容納12個M5314B磁碟櫃,因此EVA8000在單個機櫃內支持的硬碟驅動器數量為168個,要達到240個的最大數量還需要增加一個工具機櫃。
EVA4000 2C1D、EVA6000 2C4D和EVA8000 2C12D
FATA(Fibre Attached Technology Adapted,光纖連接技術改造)是EVA4000/6000/8000從EVA3000/5000繼承的「遺產」中最值得一提的技術。作為一種相對廉價的大容量硬碟驅動器,FATA硬碟驅動器採用FC介面——而不是常見的SATA介面,因此可以與高性能的FC硬碟驅動器使用同樣的磁碟櫃,這也是同代的其他中端存儲系統所欠缺的能力。
EVA家族採用將每個邏輯卷都分攤到所有硬碟上的Vraid(Virtual RAID)技術,以充分利用每塊硬碟的性能。EVA4000/6000/8000可管理多達1024個虛擬磁碟(256個/HBA),每個虛擬磁碟的容量在1GB到2TB之間,能夠以1GB為增量動態擴展容量(需要主機操作系統支持)。
今年2月,EVA家族成為業內第一批能夠同時支持iSCSI和4Gb/s FC(4GFC)連接的中端存儲系統。通過使用具有2個乙太網(GbE)埠和2個FC埠的HP StorageWorks EVA iSCSI連接選件,EVA家族可以獲得iSCSI連接能力;而4GFC連接僅限於主機埠,磁碟埠仍然是2Gb/s(2GFC)。此外,還支持EVA陣列連接到XP陣列上以提高虛擬化能力並允許從HP的單一界面對多個廠商的陣列的數據管理。
Ⅷ 浪潮信息分布式存儲市場表現怎麼樣
得益於極致全面的產品力,浪潮信息分布式存儲在主流行業實現了規模化部署,像運營商、國有銀行、大型保險公司之類的行業頂級用戶也都是浪潮信息的客戶。當然,好不好,數據最有說服力,在網路了解到2021年第三季度中國SDS市場銷量22,527台,浪潮分布式存儲銷量就達到3,515台,占據16%的市場份額,位居中國第一,這實力還是非常強的。
Ⅸ 在項目數字化轉型中使用較為普遍的軟體定義存儲一體機有嗎,求推薦
隨著國內企業數字化轉型加速,企業紛紛上雲,數據存儲量呈爆發式增長。傳統存儲擴展性差、成本高等局限性愈發明顯。軟體定義存儲(Software Defined Storage,以下簡稱SDS)以虛擬化方式將各種存儲資源抽象化、進行池化整合,通過智能化管控軟體實現存儲資源的按需分配。軟體定義存儲重新定義了存儲架構,以擴容便捷、成本較低等優勢,成為存儲領域的重要發展方向之一。
深圳市杉岩數據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杉岩數據」或「杉岩」)是國內軟體定義存儲領域的領導者之一。IDC最新發布的《2019 Q4 中國SDS市場報告》中,杉岩數據在對象存儲市場份額第三,佔比16.3%;在塊存儲市場份額第四,佔比6.9%。
杉岩數據成立於2014年9月,公司以新一代智能分布式存儲技術為核心,致力於提供領先的面向不同業務環境的企業級存儲方案,幫助用戶輕松應對IT向雲遷移的存儲挑戰,為大數據時代的商業決策提供智能存儲,打造雲計算、人工智慧、物聯網等領域的數據存儲基石。
杉岩數據致力於幫助用戶應對數據存儲量、訪問量以及數據管理復雜度,幫助用戶建立以存儲虛擬化和計算虛擬化為核心的雲計算基礎設施環境,並逐步提供數據處理、挖掘、智能分析等方面的大數據專業系統和服務。
2020年7月8日,公司宣布獲得B+輪1.5億元最新融資,本輪融資由大型央企中遠海運領投,襄禾資本、無錫金投跟投。藉助本輪融資,公司將圍繞數據存儲、數據管理、數據價值的客戶價值模型,持續加大產品關鍵技術的研發投入、垂直領域的市場拓展、人才引入以及產業生態鏈的建設,為用戶的數字化轉型提供全面賦能。
杉岩數據融資情況
訪談內容分享如下:
1
不只是存儲優化
以數據為中心的客戶價值金字塔模式
將智能存儲的進階賦能演繹到極致
融中研究:
「SandStone是一種橙紅色石頭,由沙粒經過多年不斷沉積重新排列而成。SandStone 生動地詮釋了『分布式架構』的形成。」為什麼用這個比喻來強調「分布式架構」?有什麼特殊含義?
陳堅:
SandStone對我們確實意義深遠。實際上,我們公司名稱的來源與「Sand Stone」緊密相關。杉岩二字,來源於Sand的音譯杉,以及Stone的意譯岩。取名「SandStone」是因為我們做的是基於P2P的分布式存儲架構,分布式存儲的本質就是把分散的磁碟硬體聚合起來,形成一個很大的存儲資源池。「SandStone」生動地詮釋了「分布式架構』的形成,每個磁碟所在的伺服器節點就像一粒沙子,通過杉岩數據的軟體聚沙成石,形成一個穩定可靠的存儲系統。
SandStone不僅代表了產品的特點,實際也代表了我們的文化、經營理念。從公司內部來看,每一個員工就像一粒沙子,大家團結奮斗、緊密協作,凝聚成一個有機整體,使得整個公司像石頭一樣堅不可摧;從外部合作夥伴的拓展來看,以杉岩為中心,將周圍的合作夥伴聚在一起形成生態圈,每一個夥伴也是一粒沙子,通過不斷吸納聚合,構建穩定的生態圈。因此,SandStone所代表的團結奮斗與凝聚力內核,已內化成了公司企業文化的一部分;SandStone蘊含的分布式理念,也切合了公司與合作夥伴的生態建設理念。
融中研究:
杉岩是做存儲的,為什麼公司取名為杉岩數據而不是杉岩存儲呢?智能存儲與傳統存儲的主要區別是什麼?杉岩的智能存儲方案有什麼特點?
陳堅:
之所以叫杉岩數據而不是杉岩存儲,是因為我們帶給客戶的價值不只是存儲的優化,而是以數據為中心的智能存儲賦能,通過我們的存儲系統,解決客戶在AIoT、5G時代海量數據的存儲、管理以及使用方面的問題。
針對智能存儲,杉岩數據構建了一套以數據為中心的客戶價值金字塔模型,最底座是存儲,作為數據的抓手;中間層是數據的管理,作為內涵;最頂層為未來的智能化應用提供准備及服務,我把它叫做外延。
具體來說,第一層即數據存儲的智能化。存儲側的智能,就是讓客戶使用更加簡單。傳統存儲像煙囪,每一個業務系統配一套存儲,客戶的運維非常困難。分布式存儲則是一個存儲池,客戶面向的是一套承載了不同應用數據的存儲集群,孤立的煙囪不再存在。在存儲集群裡面的故障、性能、容量等告警,都是由存儲系統內部智能化完成,同時還保障數據的可靠性、安全性以及訪問性能。
第二層,數據管理的智能化。用戶存數據後,要管數據。我認為數據是有生命力的,像人一樣有從生到死的過程。醫療影像數據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病人拍完CT、X光產生的影像數據馬上要被用於輔助醫生尋找病症、病灶,這時數據是「熱」的。這一次病好後,數據訪問頻率下降,「熱」數據變為「溫」數據。病人徹底康復後,數據變「冷」。對「熱」數據,為了保證訪問性能,相應的軟硬體配置都非常高,價格也高。「冷」數據如果同「熱」數據一樣存儲,性價比較低。醫院一般將冷數據歸檔到公有雲或藍光等單位存儲成本相對較低的存儲介質中。這個例子正好反映了數據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管理。
在未來海量數據時代,數據的管理非常關鍵。除了數據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杉岩還能實現數據智能化的統一管理,包括:對客戶的傳統存儲和杉岩的分布式存儲的統一管理,保護客戶對傳統存儲的原有投資;對公有雲、私有雲數據的統一管理,實現數據的自由流動;對邊緣設備與中心設備數據的統一管理,實現數據的相互協同。
第三層,金字塔的頂端,是數據挖掘的智能化。數據被存儲、管理,最終都是為了信息和價值的挖掘。目前越來越多的企業藉助AI、機器學習、深度學習這些演算法來使用和挖掘數據價值。杉岩的存儲系統,包括我們的對象存儲,都為海量數據的挖掘和使用去賦能。當然,杉岩不是要做AI,而是為智能化去賦能。這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我們的存儲系統裡面自帶數據處理引擎,對業務需要使用的數據進行預先處理。第二,我們為AI的訓練、數據清洗、數據的准備階段提供了友好的統一管理、存儲平台——數據處理引擎「AI in MOS」,還有面向需要對AI進行訓練、學習、應用的公司提供的存儲平台——「MOS for AI」。
融中研究:
杉岩在數據的存、管、挖各個層面的資源投入如何?杉岩在技術底層的優勢有哪些?
陳堅:
在存、管、挖三個層面,杉岩起步聚焦於「存」,致力於為客戶提供一個高可靠、高安全、高性能、高可擴展性的分布式存儲系統,「存」也是目前投入最大的一塊。在「存」方面,目前我們的核心競爭力主要體現在產品性能更高,可用性、可維性更強,特別是在數據的安全性方面,我們積累了很多經驗。
在管方面,隨著客戶持續增加,杉岩面臨的需求也不斷增加,我們通過與客戶的互動交流,了解客戶實實在在的需求與痛點,並提出創新的解決方案。目前我們一些特有的產品功能已經落地了,這是很多企業包括一些大廠都不具備的,比如說我們對傳統存儲與分布式存儲的統一管理、對數據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等等。
最上層,未來數據的智能應用層面,在智能數據處理引擎「AI in MOS」產品上,我們也在加大投入,今年就會有實際的項目落地。
融中研究:
您剛才講到,在數據挖掘上會加大投入,那麼杉岩在這一塊的發展目標如何?如何與數據挖掘專業公司競爭?
陳堅:
我先做一個澄清,杉岩的產品是有邊界的,我們不會像大數據公司一樣,比如也去做一個精準營銷,我們是為精準營銷賦能。像之前提到的數據處理,即使杉岩不做,這些公司還是要做的,杉岩其實是在幫這些公司做加速。另一方面,在賦能大數據挖掘的過程,杉岩主要針對非結構化數據賦能。以前的基於資料庫的結構化數據,像BI、數據倉庫,這類數據的挖掘已經有非常成熟的解決方案,杉岩的目標不在於此。我們強調對象存儲就是因為對象存儲是存儲非結構化數據最佳的載體。我們通過對非結構化數據的AI挖掘、使用賦能實現差異化。
融中研究:
在當前軟體定義存儲,存在哪些技術局限,大概何時能夠突破?杉岩在這塊有哪些領先優勢?
陳堅:
軟體定義存儲的概念相對於傳統存儲,其設計哲學和傳統存儲剛好相反。傳統存儲以硬體為核心,存儲系統的數據可靠性高度依賴硬體架構的設計。軟體定義存儲,假設硬體是不可靠的或可靠性沒那麼高。
軟體定義存儲的性能更高、擴展性更強、更靈活。但任何一個架構、系統都會有自己的優缺點。軟體定義存儲在技術上的局限性:第一,難以將硬體的性能發揮到極致。第二,在存儲集群大了以後,整個集群的管理、運維也是一個挑戰。一般的企業沒有專門的IT運維人員或運維水平有限,在海量數據時代,存儲產品能不能讓企業實現簡單運維,也是一個挑戰。
杉岩對傳統存儲和分布式存儲都有很深入的理解,既有傳統存儲最核心的架構師和工程師,也有深耕分布式存儲領域近10年的架構師。面對這些局限,杉岩也在做一些事情,比如在軟硬結合方面,與硬體供應商一起做軟硬垂直優化;在大規模集群存儲系統的管理和運維上,借鑒一些AI的演算法能力,讓運維更加智能化、自動化。
2
立足場景尋找最佳匹配行業
以質量和服務構建客戶信任
加速市場拓展
融中研究:
杉岩已服務10+行業的500+客戶,從市場策略來看,杉岩數據在這些行業是齊頭並進還是有所側重?主要的優勢行業有哪些?未來發展或者延伸的重點行業還有哪些?
陳堅:
存儲系統作為一個標准化產品,沒有太多的行業屬性。但是軟體定義存儲有它的最佳應用場景。
杉岩數據依託場景構築產品和解決方案,再通過最佳應用場景去尋找最佳匹配行業,進行市場開拓。例如,杉岩智慧視頻雲存儲的解決方案,可以在安防、軌道交通、能源、電力、金融等等行業領域使用。另外,我們還推出了一個更加通用化、平台式的私有雲產品,適用於金融、政府、教育、醫療等多個行業。
目前,杉岩市場突破的重點在於有大量場景和需求的政府、金融、教育、醫療、交通、能源、製造等行業。市場開拓方面,杉岩在大部分行業齊頭並進,對小部分行業有所側重,例如金融行業將是杉岩數據始終關注的重點行業。
作為存儲廠商,杉岩產品的行業屬性不強,但在產品智能化層面,實際上我們有一些場景化和行業屬性的定製,但這種定製不是為某一客戶定製,而是為一個行業定製,並且可以批量復制和推廣。
融中研究:
杉岩數據如何切入客戶,並獲得客戶的信任?在客戶關系維護和服務方面,杉岩數據採取哪些措施?
陳堅:
從0到1的突破是非常難的。杉岩數據以產品為客戶帶來的價值來切入市場,早期的客戶包括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廣發證券、深圳市供電局等。對TOB市場,標桿的意義重大。杉岩切入市場後,依託案例與標桿客戶在同行業去推廣復制。
杉岩數據依靠高質量的產品和切實的服務獲取客戶的信任。目前為止,我們存儲了2500+PB的數據,從沒丟失過數據,這一點讓用戶非常放心。服務,是創業公司最具競爭力的優勢之一,而大廠流程非常復雜,對TO B客戶服務的理念和經驗也比較缺乏。杉岩與客戶的運維人員緊密溝通,對他們進行多維培訓賦能,客戶能夠親身感受到杉岩對他們的重視。
3
疫情期間,馳援武漢
推出免費服務平台
苦練研發內功蓄勢待發
融中研究:
此次疫情對杉岩數據帶來什麼影響?杉岩數據採取哪些行動?
陳堅:
這次新冠疫情對杉岩數據是一把雙刃劍,但總體來說是利好的局面。一方面,疫情對公司短期的獲客、工作開展產生了一定的沖擊和影響;另一方面,疫情也讓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價值被充分認識,例如遠程醫療、遠程診斷等會涉及到大量的數據存儲和應用,軌跡、跟蹤、健康碼等其實也都是基於數據的存儲和使用。很多行業對於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接受程度更高了,特別是政府的智慧城市、醫療領域的遠程醫療、教育領域的遠程教育發展等,帶來的數據存儲機會更多了。
作為一家創業公司,疫情期間,我們也秉承一貫的家國情懷和責任,進最大的努力為抗疫提供支持。2月份,我們給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捐獻了一套分布式存儲產品,助力提升醫院的醫療質量和效率。同時,為了幫助用戶解決疫情期間存儲問題,我們推出了供用戶免費使用的「統一存儲平台軟體SandStone USP」。
此外,我們在產品研發、市場開拓上沒有絲毫懈怠。在產品研發端,我們借機苦練內功、打磨產品,為疫情過後的市場反彈做好准備;在市場開拓方面,我們的銷售團隊通過遠程電話保持與客戶、合作夥伴的緊密互動與溝通,努力介紹杉岩的產品方案和價值亮點,積極拓展新客戶、挖掘老客戶新需求等。
4
分布式存儲市場將形成寡頭壟斷格局
杉岩將始終以差異化取勝
融中研究:
當前存儲市場競爭格局怎麼樣?主要玩家類型有哪些?
陳堅:
從市場格局來說,存儲行業技術門檻很高,需要大量的經驗積累和打磨,大浪淘沙之後,最終玩家不會很多。在傳統存儲領域,全球TOP6的公司占據市場百分之八十幾的份額。在分布式存儲領域,經過五年多的發展,與杉岩數據同期創立的公司中,很多技術不成熟的公司已經慢慢被淘汰了。我相信經過震盪式的發展後,分布式存儲的市場格局會趨於穩定,也會變成一個寡頭壟斷的格局,未來會有一家或幾家來佔領市場絕大部分的份額,杉岩肯定是其中之一。
從競爭來說,杉岩的優勢還是產品。創業公司沒有捷徑可走,品牌、資金都比拼不過大廠,生存發展一定是靠差異化的競爭力。杉岩的差異化競爭優勢主要體現在客戶價值金字塔模型的「管」和「挖」,「存」大家都在做,如果這一層都做不好自然會被淘汰;「管」層面,大廠的產品很全,內部對於傳統存儲和分布式存儲會有一些博弈和競爭,但對於垂直用戶定製化以及工業化需求領域不一定願意涉足,而杉岩獨特的價值和優勢正體現於此。數據智能層面,杉岩的價值和優勢更加明顯。杉岩的設備產品有一些特殊的功能,這是很多大廠不會去做的事情,他們提供的主要是面向全球市場的標准化產品,聚焦於存儲產品的完善。杉岩則是針對垂直細分市場進行產品差異化。
在市場競爭格局中,同類創業公司競爭方面,從目前來說,2013到2015年成立的一批公司,現在的競爭格局越來越清晰了。當前,軟體定義存儲處於繁榮發展期,蛋糕還沒有定型,在不斷擴展、挖掘客戶新場景、新需求的階段,都在共同培育市場。所以,我們正在共創生態鏈,攜手合作夥伴建設新型IT基礎設施建設。
融中研究:
大型廠商加碼存儲,例如華為、華三等大廠也開始發力對象存儲,對杉岩數據的發展會有沖擊嗎?杉岩數據如何平衡與基礎設施合作夥伴華為的競爭與合作?
陳堅:
大廠確實在加大對存儲領域的布局,但我們也看到一個趨勢,大廠現在主要在公有雲方面布局,而在私有雲方面,可能更多的是以傳統存儲、分布存儲的架構來拓展市場。與大廠的競爭要避免正面交鋒,走差異化路線。比如在金融領域,杉岩在智能化數據處理方面獨具特色,這是我們帶給客戶的獨特價值。
Ⅹ 當今主流行存儲器介紹
儲器技術是一種不斷進步的技術,每一種新技術的出現都會使某種現存的技術走進歷史,這是因為開發新技術的初衷就是為了消除或減輕某種特定存儲器產品的不足之處。
舉例來說,快閃記憶體技術脫胎於EEPROM,它的第1個主要用途就是為了取代用於PC機BIOS的EEPROM晶元,以便方便地對這種計算機中最基本的代碼進行更新。
這樣,隨著各種專門應用不斷提出新的要求,新的存儲器技術也層出不窮,從PC機直到數字相機。本文即著眼於對現有的存儲器技術及其未來走向進行考察。
DRAM
嚴重依賴於PC的DRAM市場總是處於劇烈的振盪之中。對目前處於衰退過程中的供應商們來說,降低每比特DRAM生產成本唯一劃算的方法就是縮小DRAM晶元的尺寸。所以,製造商們就不斷地尋找可以縮小DRAM晶元尺寸的方法。
隨著市場的復甦和邊際效益的增長,供應商們會逐漸轉向使用300mm的大圓片。但現在,大多數DRAM生產商都承擔不起在300mm圓片上生產的費用。
就像石油公司都想多賣高品質汽油以獲取高額利潤一樣,DRAM生產商也正在把產品線從SDRAM換成DDR SDRAM,希望賣個高價。在DDR之後又出來一個DDR II,這是一種更先進的DRAM技術,已經受到英特爾的歡迎。出於同樣的原因,存儲器生產商們很快就會升級到DDR II技術。
同樣像石油公司不斷勘探新油田一樣,DRAM生產商也在不斷地開發新的市場,包括通信和消費電子市場在內。他們希望這樣能降低對PC市場的依存度,平穩渡過市場振盪期。
許多生產商都開始針對這些市場開發專門的DRAM產品。
不幸的是,隨著人們開始對各種模塊和伺服器進行升級,PC市場在未來仍將是DRAM應用最主要的推動力。盡管一些生產商認為通信將成為另一個主要的推動力,但根據iSuppli公司的預測,至少在2002年,通信市場在DRAM銷售中所佔的份額將仍低於2%。
生產商對消費電子市場的期望值更高。網路設備和數字電視是DRAM應用增長最迅速的領域,但與PC市場相比,其份額仍然太小了。
但是,不論是消費電子市場還是PC市場,DRAM面臨的最大挑戰都是以下需求:更高的密度、更大的帶寬、更低的功耗、更少的延遲時間以及更低的價格。因此,對DRAM生產商和用戶來說,在消費電子領域中性價比還是最主要的考慮因素。
現在已經有許多公司在開始或已經開始提供專門為各種非PC應用設計的DRAM,包括短延遲DRAM(RL-DRAM)以及各種Rambus DRAM(RDRAM)。這些專用DRAM的產量都很小,單位售價很高。因此,iSuppli相信在非PC領域內,這些專用存儲器永遠不會取代普通的SDRAM和DDR存儲器。所以,對DRAM來說,其未來屬於低價、標准、大量生產的、面向其占最大份額的PC市場的技術。
快閃記憶體和其他非易失性存儲器
目前,非易失性存儲器技術的最高水平是快閃記憶體。如同DRAM依賴於PC市場一樣,快閃記憶體也依賴於手機和機頂盒市場。由於這些設備的需求一直不夠強勁,所以快閃記憶體目前良好的銷售情況只是季節性的,今年下半年就會降下來。
但到明年上半年,手機、數字消費產品以及數字介質的需求會比較強勁,所以快閃記憶體的前景也會變得光明一些。
盡管目前非易失性存儲器中最先進的就是快閃記憶體,但技術卻並未就此停步。生產商們正在開發多種新技術,以便使快閃記憶體也擁有像DRAM和SDRAM那樣的高速、低價、壽命長等特點。
非易失性存儲器包括鐵電介質存儲器(FRAM或FeRAM)、磁介質存儲器(MRAM)、奧弗辛斯基效應一致性存儲器(OUM)以及聚合物存儲器(PFRAM),對數據處理來說,它們都很有前途,因為它們突破了SRAM、DRAM以及快閃記憶體的局限性。
每種技術都有自己的目標市場,iSuppli公司將在下面逐一進行分析。
FRAM
FRAM是下一代的非易失性存儲器技術,運行能耗低,在斷電後能長期保存數據。它綜合了RAM高速讀寫和ROM長期保存數據的特點。
這項技術利用了鐵電材料可保存信息的特點,使用工業標準的CMOS半導體存儲器製造工藝來生產,直到近日才研發成功。但是,FRAM的壽命是有限的,而其讀取是破壞性的,就是說一旦進行讀取,FRAM中存儲的數據就消失了。
MRAM
MRAM是非易失性的存儲器,速度比DRAM還快。在實驗室中,MRAM的寫入時間可低至2.3ns。
MRAM擁有無限次的讀寫能力,並且功耗極低,可實現瞬間開關機並能延長便攜機的電池使用時間。而且,MRAM的電路比普通存儲器還簡單,整個晶元只需一條讀出電路。
但就生產成本來看,MRAM比SRAM、DRAM及快閃記憶體都高得多。
OUM
OUM是一種非易失性存儲器,可以替代低功耗的快閃記憶體。它擁有很長的讀寫操作壽命,並且比快閃記憶體更易集成。OUM存儲單元的密度極高,讀取操作完全安全,只需極低的電壓和功率即可工作,同現有邏輯電路的集成也相當簡單。用OUM單元製作的存儲器大約可寫入10億次,這使它成為便攜設備中大容量存儲器的理想替代品。
但是,OUM有一定的使用壽命,長期使用會出一些可靠性問題。
PFRAM
PFRAM是一種塑料的、基於聚合物的非易失性存儲器,通過三維堆疊技術可以得到很高的密度,但它的讀寫操作壽命有限。
PFRAM可能會替代快閃記憶體,並且其成本只有NOR型快閃記憶體的10%左右。塑料存儲器的存儲潛力也相當巨大。
今後,生產聚合物存儲器可能會變得像印照片一樣簡單,但今年才剛剛開始對這種存儲器的生產工藝進行研發。PFRAM的讀寫次數也有限,並且其讀取也是破壞性的,就像FRAM一樣。
總之,存儲器技術將會繼續發展,以滿足不同的應用需求。就PC市場來說,更高密度、更大帶寬、更低功耗、更短延遲時間、更低成本的主流DRAM技術將是不二之選。
而在非易失性存儲器領域,供應商們正在研究快閃記憶體之外的各種技術,以便滿足不同應用的需求,而這些技術各有優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