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存儲配置 » 分層存儲設置

分層存儲設置

發布時間: 2022-10-18 18:53:48

Ⅰ 如何利用固態硬碟進行存儲分層

固態硬碟不是用來存儲的,它的優勢在讀取,所以,固態硬碟要用來安裝操作系統和常用的軟體。
存儲的事情,交給機械硬碟來做。

Ⅱ 分層存儲與虛擬化技術的前言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新產生的電子數據近年來呈現出井噴式的增長,而這又帶動著對於存儲的大量需求。這種需求增長不僅僅限於企業用戶,多媒體數據、郵件等個人信息也使得普通用戶對於存儲容量的需求也出現了明顯的增長。當前PC的標准存儲容量配置300G、500G已經是非常普遍的了。想像一下前幾年配置容量為40G,60G的時代,甚至更往前到KB、MB的時代,似乎現在的機器容量配置實在是十分奢侈。我們不需要引用 IDC 對於存儲市場的調查分析數據,我們都已經切身感受到自己似乎身處於電子數據宇宙中。
市場的發展推動需求的提高,並且催生新的需求,而這些變化及新需求又推動著技術的進步與變革。滿足市場的需求無外乎在於對原有技術的深耕細作、組合升級原有技術、或者發明一種新的技術手段。而存儲市場也不外乎這樣的發展歷程。需求、市場、變化推動著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原有技術實現,推動我們再深入研究不同的技術。而外部軟、硬體技術的發展也使得我們可以以一種全新的應用方式來發展及深化這些技術,讓這些技術生出春天般的生命力。
特別是虛擬化技術出現,則完全催生出一個全新的存儲應用。同時,諸如這樣新的存儲應用及其他的需求,則促使我們對於存儲分層技術及存儲虛擬化技術的進一步探索研究。

Ⅲ cdr分層存儲遇到的問題

cdr和ps一樣,都是有圖層之分的,如想在導出的psd能夠分層,必須在建cdr文件時將裡面的圖分層,具體如下:

1.打開畫好兩個圖形的cdr文件,點擊工具--對象管理器。

Ⅳ 計算機採用分層次存儲體系結構的原因 答完整

在計算機網路技術中,網路的體系結構指的是通信系統的整體設計,它的目的是為網路硬體、軟體、協議、存取控制和拓撲提供標准。現在廣泛採用的是開放系統互連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的參考模型,它是用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送層、對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七個層次描述網路的結構。你應該注意的是,網路體系結構的優劣將直接影響匯流排、介面和網路的性能。而網路體系結構的關鍵要素恰恰就是協議和拓撲。目前最常見的網路體系結構有FDDI、乙太網、令牌環網和快速乙太網等。

採用分層次的結構原因:各層功能相對獨立,各層因技術進步而做的改動不會影響到其他層,從而保持體 系結構的穩定性

Ⅳ excel 表上下疊加式分層保存

方法/步驟

  • 如下圖所示的一組數據,我們需要將其上下疊加合成一列

Ⅵ 分層存儲與虛擬化技術的分層存儲

分層存儲其實已經不是一個新鮮的概念,而是已經在計算機存儲領域應用多年。其與計算機的發明與發展相伴相生。在馮-諾依曼提出計算機的模型「存儲程序」時就已經包含了分層存儲的概念。「存儲程序」原理,是將根據特定問題編寫的程序存放在計算機存儲器中,然後按存儲器中的存儲程序的首地址執行程序的第一條指令,以後就按照該程序的規定順序執行其他指令,直至程序結束執行。在這里的外存儲器與內存儲器,就是一個分層存儲的最初模型。
分層存儲(Tiered Storage),也稱為層級存儲管理(Hierarchical Storage Management),廣義上講,就是將數據存儲在不同層級的介質中,並在不同的介質之間進行自動或者手動的數據遷移,復制等操作。同時,分層存儲也是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的一個具體應用和實現。
而實際上,將相同成本及效率的存儲介質放在不同層級之間進行數據遷移復制在實用性及成本上並不是有效的數據存儲方式。因此,在不同的層級之間使用有差別的存儲介質,以期在相同成本下,既滿足性能的需要又滿足容量的需要。這種存儲介質上的差別主要是在存取速度上及容量上。存取速度快的介質通常都是存儲單位成本(每單位存儲容量成本,如1元/GB)高,而且容量相對來講比較低。相應的,存取速度慢的介質通常是為了滿足容量與成本方面的要求,既在相同的成本下可以得到更大的容量。所以,從這方面來說,分層存儲其實是一種在高速小容量層級的介質層與低速大容量層級的介質層之間進行一種自動或者手動數據遷移、復制、管理等操作的一種存儲技術及方案。
一般來說,分層存儲中,我們將存取速度最快的那一層的介質層稱為第0層(Tier 0),依次為第1層,第2層等等。理論上說,層級的劃分可以有很多層,但是在實踐中,最多的層級在5層左右。過多的層級會增加數據及介質管理的難道及可用性。因此在層級的設置上有一個拐點,即層級達到一個特定的層數時,會導致成本的上升,而使得可用性、可靠性都會相應下降。通常層級的設定在2-4層之間。如下圖所示: 在計算機系統中,CPU 的運行速度往往要比內存速度快上好幾百倍甚至更多,為了更多地榨取CPU的計算能力,就需要在訪問數據的速度上進行提升,否則內存的速度將成為整個系統的性能短板。因此在這樣的思想下,CPU慢慢發展出來1級或者2級這樣的存儲緩存。實際也表明,緩存的存在確實對於系統性能的提升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相應的,內存的訪問速度又是硬碟訪問速度的幾百倍甚至更多,也是基於CPU類似的指導思想,我們能不能在存儲之間也進行這樣的分層(或者說緩存)以期提高系統的I/O性能,以滿足應用對系統提出的更多高I/O的需求呢?
從某種意義上說,內存其實也就是充當了CPU與外部存儲之間的另一個級別的緩存。作為用戶來講,我們當然希望所有需要用到的數據都最好是存在最高速的存儲當中。但是這樣近乎是烏托邦式的理想至少在當前來說是不現實的。在技術上的難度不說,成本的壓力就會使得用戶喘不過氣來,再一個就是有沒有必要的問題,因為有的數據根本都不需要一直存於這樣的存儲中。在計算機界中有一個很有名的理論,就是說,加上一個中間層,就可以解決計算機中許多的問題。而這個「中間層」也正是我們所尋求的,實際也證明這樣的中間層確實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據IDC數據預測,到2012年,信息數據的增長將會達到50%的復合年增長率,這個增長主要源於越來越來多數據內容生成並存儲,經濟全球化使用商業各個部門及與商業夥伴之間需要保持連接,使得更多的數據被生成,復制及保存。法規遵從及管理,還有容災與備份都使得數據的增長持續上升。天下沒有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我們需要根據不同的數據存儲需求,設計不同的存儲方案。比如歸檔,我們可以將數據存儲在磁帶上,比如需要頻繁訪問的實時數據我們可以放在內存或者SSD(固態硬碟)設備中,對於容災或者備份,我們可以使用大容量低成本的存儲來應對。正所謂好鋼用在刀刃上,用戶也希望把資金投向更能產生效益的存儲上。
除了需要滿足不同的存儲需求,還有出於對於高性能高吞吐量應用的支持。因為有的應用需要這樣存儲系統。特別是現在風頭正勁的虛擬化技術。為了在一台設備上支持更多的虛擬應用,就需要系統支持更大的吞吐量以及更高的性能。全部採用高速介質在成本上現在依然不是可行的,也不是必須的。因為根據數據局部性原理,往往被頻繁訪問的數據是局部而有限的。為了應對部份這樣的數據而全採用高速存儲實在是過於奢侈。如果我們針對這部份數據另開小灶來解決不是更好?所以分層存儲在這里就可以大展拳腳。我們把高頻率訪問的數據放在高速存儲介質上,而其他的數據放在速度較慢一些的介質上,這實際上就是提高了系統的吞吐量。 從計算機系統角度來說,最上層的存儲層應該是CPU內的各類型寄存器,其次是CPU內的緩存,其次再是系統內存。因為從分層存儲的定義上,此類型存儲器是符合定義規則的。因為這些存儲器速度與容量都有差別,越靠近CPU的存儲器成本越高,速度越快,容量越小,並且在CPU的控制下,數據這些不同類型的存儲器中間進行自動的轉存。比如寄存器通常在16、32、64、128位之間,而緩存則在幾十個位元組及到幾兆位元組之間,內存容量當前通常都在幾百兆位元組以上,伺服器級的內存也上幾十個吉位元組。很有意思的是,這類型的分層也非常符合上圖所示的效益成本曲線圖。層級過多時,對於CPU的硬體設計及不同層次之間的數據一致性的保證都是一個挑戰。所以,現代CPU在寄存器與內存之間的緩存基本在1-3級。而我們通常使用的386平台的CPU(Intel 及 AMD)基本上都只有兩級緩存。這類存儲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系統掉電後數據不復存在。我們將此類型的分層存儲稱為易失性存儲分層,或者內部存儲器分層存儲。
而另外一種分類,則是非易失性分層存儲,或者叫外部分層存儲。此類型的存儲介質一般包括固態硬碟(SSD)、機械式硬碟、光碟、快閃記憶體檔(包括外置硬碟)、磁帶庫等等。而此類的存儲介質分層正是我們所要關注的,如沒有特殊的說明情況下,在此文檔中所說的分層存儲都是指外部分層存儲。一般來說,作為第0層的存儲介質通常為 RAM 磁碟(隨機訪問存儲磁碟,其速度與內存同速,但是價格昂貴,使用環境基本上是特殊計算環境)以及 SSD,第1層可能有 FC 15K硬碟或者SAS 15K硬碟,或者相應的10K硬碟。第2層可能有其他類型的硬碟及磁碟庫等。第3層,可能是如磁帶庫以及光碟庫這樣的離線介質。當然這樣的分層不是標准,但是一個實踐中常用的分層策略。
如 D2D2T 這樣的存儲方案,其實就是分層存儲的一個實踐方案。數據從本地的磁碟轉存於於另一個遠程的磁碟(D2D)。這個磁碟的形式可以是一個JBOD,或者一個虛擬存儲設備,然後再通過一定的轉存策略將這個磁碟的數據轉存於磁帶庫或者磁帶(D2T)。愛數備份存儲櫃X系列都支持D2D2T這樣的應用。 由上一節可知道,外部分層存儲只不過是內部分層存儲的一個外延。所以,外部分層存儲考慮的問題與內部分層存儲實際上是大同小異的。
1、 首先是數據一致性的問題。這個問題比較好理解。如果不同的數據在不同的存儲層級之間存在時,數據的改寫必然導致數據的不致的問題。在內部分層存儲時,可以採用通寫策略或者回寫策略。而不同的方法也有各自優缺點,這里就不再贅述。但是外部分層存儲與內部分層存儲有一個最大的不同是,內存儲最終數據需要寫到內存中,而外分層存儲中,則不是必須的。當然也可以設計成這樣的實現方案,但是這樣話,分層存儲的性能優勢則必定會受到影響。數據在不同層級之間的連續性可以由一個虛擬層來保證。這個我們在談到虛擬化時會討論這個問題。
2、 第二個問題就是命中率的問題。如何設計一套演算法或者實現策略來提高數據系統的命中率是分層存儲中是否能起到其相應作用的關鍵。這個與CPU的緩存機制是完全一樣的。不過,CPU的緩存機制已經有一套非常成熟的演算法設計。而外部分層存儲與內部分層存儲有其不同的特性,因此,CPU中的緩存機制不能全部照拿過來用。特別是CPU的緩存機制還主要是硬體設計上面的問題。而外部存儲層可能還與一些邏輯設計相關,比如文件系統,文件等。從這點上說,外部分層存儲的軟體設計上比起CPU緩存的設計可能要更復雜一些。
3、 第三個問題就是在分層介質的選擇上。上面也提過,不同層級之間的介質應該是有差別的,否則就失去了分層的意義。一般來說,高速介質應該是小容量、高成本,隨著層級的往下走,其成本容量曲線應該呈現如下的形式:
即容量越大的單位成本越低,速度越慢,因此應該放到更低的層級中,反之亦然。因此,在存儲介質的配置上如何找到一個合適的點,使得成本與效益最優化則是在分層介質選擇及策略制定上需要考慮的問題。下面的圖中給出了一個實際的可能的配置方案:1、 第四個問題就是數據分層的級別。對於數據的描述有位元組級,塊級(包括扇區及簇),文件級及文件系統級。當然不同的級別有不同的應用場合,並不是哪種級別好於哪個級別。對於文件級的分層,對於歸檔,法規遵從則比較適合。對於文件系統級的則多用於容災及備份系統中。對於塊級則可能用在虛擬化中較為合適。因此需要根據不同的需求制定不同的分層級別。
2、 第五個問題就是數據的遷移策略的設計。可以根據數據的重要性、訪問頻度、大小、年齡來制定遷移策略。但是如同第四點所說明的那樣,不同的策略是有不同的應用場合的,沒有孰優孰劣的問題。好的策略應該是不同最優策略的組合,也就是因「需」制宜地選擇合適的遷移演算法或者方法。根據年齡進行遷移的策略可以用在歸檔及容災備份系統中。根據訪問頻度則可以用於虛擬化存儲系統中等等。類似的方法已經用於計算機軟體設計或者硬體設計當中的很多地方,如LRU(最近最少使用)、ARC(自適應交替緩存)都是可以借鑒的。

Ⅶ 分布式文件存儲系統通過什麼方式提高可用性和安全性

分布式存儲的六大優點


1. 高性能

一個具有高性能的分布式存戶通常能夠高效地管理讀緩存和寫緩存,並且支持自動的分級存儲。分布式存儲通過將熱點區域內數據映射到高速存儲中,來提高系統響應速度;一旦這些區域不再是熱點,那麼存儲系統會將它們移出高速存儲。而寫緩存技術則可使配合高速存儲來明顯改變整體存儲的性能,按照一定的策略,先將數據寫入高速存儲,再在適當的時間進行同步落盤。

2. 支持分級存儲

由於通過網路進行松耦合鏈接,分布式存儲允許高速存儲和低速存儲分開部署,或者任意比例混布。在不可預測的業務環境或者敏捷應用情況下,分層存儲的優勢可以發揮到最佳。解決了目前緩存分層存儲最大的問題是當性能池讀不命中後,從冷池提取數據的粒度太大,導致延遲高,從而給造成整體的性能的抖動的問題。

3. 多副本的一致性

與傳統的存儲架構使用RAID模式來保證數據的可靠性不同,分布式存儲採用了多副本備份機制。在存儲數據之前,分布式存儲對數據進行了分片,分片後的數據按照一定的規則保存在集群節點上。為了保證多個數據副本之間的一致性,分布式存儲通常採用的是一個副本寫入,多個副本讀取的強一致性技術,使用鏡像、條帶、分布式校驗等方式滿足租戶對於可靠性不同的需求。在讀取數據失敗的時候,系統可以通過從其他副本讀取數據,重新寫入該副本進行恢復,從而保證副本的總數固定;當數據長時間處於不一致狀態時,系統會自動數據重建恢復,同時租戶可設定數據恢復的帶寬規則,最小化對業務的影響。

4. 容災與備份

在分布式存儲的容災中,一個重要的手段就是多時間點快照技術,使得用戶生產系統能夠實現一定時間間隔下的各版本數據的保存。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多時間點快照技術支持同時提取多個時間點樣本同時恢復,這對於很多邏輯錯誤的災難定位十分有用,如果用戶有多台伺服器或虛擬機可以用作系統恢復,通過比照和分析,可以快速找到哪個時間點才是需要回復的時間點,降低了故障定位的難度,縮短了定位時間。這個功能還非常有利於進行故障重現,從而進行分析和研究,避免災難在未來再次發生。多副本技術,數據條帶化放置,多時間點快照和周期增量復制等技術為分布式存儲的高可靠性提供了保障。

5. 彈性擴展

得益於合理的分布式架構,分布式存儲可預估並且彈性擴展計算、存儲容量和性能。分布式存儲的水平擴展有以下幾個特性:

1) 節點擴展後,舊數據會自動遷移到新節點,實現負載均衡,避免單點過熱的情況出現;

2) 水平擴展只需要將新節點和原有集群連接到同一網路,整個過程不會對業務造成影響;

3) 當節點被添加到集群,集群系統的整體容量和性能也隨之線性擴展,此後新節點的資源就會被管理平台接管,被用於分配或者回收。

6. 存儲系統標准化

隨著分布式存儲的發展,存儲行業的標准化進程也不斷推進,分布式存儲優先採用行業標准介面(SMI-S或OpenStack Cinder)進行存儲接入。在平台層面,通過將異構存儲資源進行抽象化,將傳統的存儲設備級的操作封裝成面向存儲資源的操作,從而簡化異構存儲基礎架構的操作,以實現存儲資源的集中管理,並能夠自動執行創建、變更、回收等整個存儲生命周期流程。基於異構存儲整合的功能,用戶可以實現跨不同品牌、介質地實現容災,如用中低端陣列為高端陣列容災,用不同磁碟陣列為快閃記憶體陣列容災等等,從側面降低了存儲采購和管理成本。

Ⅷ 什麼是自動分層存儲

自動分層存儲(Automated Tiered Storage management,ATS)管理系統的基本業務加之是能夠將數據安全地遷移到較低的存儲層中並削減存儲成本。這里的「安全」是指當進行遷移的時候,使用這些數據的應用在SLA下仍然是發揮其功能的,用戶很樂意看到這一點。在其他的情況下,有必要將數據遷移到更高性能的存儲層中。

一個自動分層存儲管理系統由以下幾個部分構成:

1、在陣列中動態地遷移數據卷的能力。這通常需要一個將邏輯結構與物理結構分離開的虛擬層提供輔助

2、一個設置規則、收集和保存信息、執行這些規則和監控成功與否的軟體層

3、少量額外的存儲空間以執行數據遷移

很多年前,陣列產品中就開始提供這種動態且非破壞性的遷移功能,一些解決方案甚至提供了陣列之間的數據遷移功能。不過,手動轉移陣列的工作是既耗費時間又充滿風險的,對於存儲管理員來說是相當不利的。實現這一流程自動化的軟體產品的出現對於減輕存儲管理員負擔和最大限度降低故障風險來說是很重要的。

Ⅸ cad圖紙分層保存

您好!
首先 把 原文本復制出來一個 最為底圖備份,
然後建立一個文件夾(文件名可以隨意定義 如:XXX樓XX(電氣、水暖。。。)平面圖)然後打開原圖,刪除除1層圖 然後另存為 選擇 文件夾 修改圖紙名稱 (如:XX樓1層xx平面圖) 保存,然後關閉此圖,在打開原圖 刪除除2層圖 另存為 依次類推

也可以 用W 做成塊 儲存

也可以新建一個CAD 文件 復制 粘貼 保存

Ⅹ docker鏡像是怎麼分層存儲的,怎麼看不同layer的靜態內容

Docker的鏡像以及一些數據都是在/var/lib/docker目錄下,它佔用的是Linux的系統分區,也就是下面的/dev/vda1,當有多個鏡像時,/dev/vda1的空間可能不足,我們可以把docker的數據掛載到數據盤,例如:/dev/vdb目錄下。[root@10-10-63-106docker]#df-%Mountedon/dev/vda1xfs20G3.8G16G20%/devtmpfsdevtmpfs916M0916M0%/devtmpfstmpfs921M0921M0%/dev/shmtmpfstmpfs921M43M878M5%/runtmpfstmpfs921M0921M0%/sys/fs/cgroup/dev/vdbxfs100G11G90G11%/data其中主要的步驟如下:(1)首先,備份fstab文件sudocp/etc/fstab/etc/fstab.$(date+%Y-%m-%d)(2)停止docker,用rsync同步/var/lib/docker到新位置.如果rsync沒有安裝,則使用yum-yintallrsync進行安裝,停止docker,servicedockerstop,在數據分區中建立要掛載的目錄,mkdir/data/docker使用rsync工具同步,rsync-aXS/var/lib/docker/./data/docker/,這可能需要花費的較長的時間,取決於/var/lib/docker的大小,(3)修改fstab在該文件中把下面一行添加到fstab里,將新位置掛載到/var/lib/docker/data/docker/var/lib/dockernonebind00文件的內如如下:[root@10-10-63-106docker]#cat/etc/fstab##/etc/fstab#CreatedbyanaconnThuJul3107:50:132014##Accessiblefilesystems,byreference,aremaintainender'/dev/disk'#Seemanpagesfstab(5),findfs(8),mount(8)and/orblkid(8)formoreinfo#/dev/vda1/xfserrors=remount-ro01/swapfilenoneswapdefaults00/dev/vdb/dataxfsdefaults,noatime00/data/docker/var/lib/dockernonebind00(4)重新掛載mount–a(5)使用下面的命令檢查一下df/var/lib/docker/Filesystem1K-blocksUsedAvailableUse%Mountedon/dev/vdb104806400472041047591961%/var/lib/docker(6)進入Container查看我們的空間bash-4.1#df-%Mountedonrootfsrootfs9.8G1.4G7.9G15%/tmpfstmpfs921M0921M0%/devshmtmpfs64M064M0%/dev/shm/dev/vdbxfs100G2.1G98G3%/etc/resolv.conf/dev/vdbxfs100G2.1G98G3%/etc/hostname/dev/vdbxfs100G2.1G98G3%/etc/hoststmpfstmpfs921M0921M0%/run/secretstmpfstmpfs921M0921M0%/proc/kcore沒有更改/var/lib/docker路徑之前的情況:bash-4.1#df-%Mountedonrootfsrootfs9.8G1.4G7.9G15%/tmpfstmpfs921M0921M0%/devshmtmpfs64M064M0%/dev/shm/dev/vda1xfs20G13G6.9G66%/etc/resolv.conf/dev/vda1xfs20G13G6.9G66%/etc/hostname/dev/vda1xfs20G13G6.9G66%/etc/hoststmpfstmpfs921M0921M0%/run/secretstmpfstmpfs921M0921M0%/proc/kcore宿主機中的分區大小信息:[root@10-10-63-106~]#df-%Mountedon/dev/vda1xfs20G13G6.9G65%/devtmpfsdevtmpfs916M0916M0%/devtmpfstmpfs921M0921M0%/dev/shmtmpfstmpfs921M89M832M10%/runtmpfstmpfs921M0921M0%/sys/fs/cgroup/dev/vdbxfs100G33M100G1%/data

熱點內容
4k無壓縮 發布:2025-05-15 06:02:54 瀏覽:74
hp存儲6350 發布:2025-05-15 05:40:41 瀏覽:233
怎麼更改電腦默認緩存位置 發布:2025-05-15 05:39:01 瀏覽:877
安卓qq公孫離在哪個戰區戰力最低 發布:2025-05-15 05:38:58 瀏覽:493
androidffmpeg壓縮 發布:2025-05-15 05:37:02 瀏覽:288
ftp簡稱是 發布:2025-05-15 05:37:02 瀏覽:121
光遇發光耳機怎麼設置安卓 發布:2025-05-15 05:32:03 瀏覽:113
台電安卓平板系統太低怎麼辦 發布:2025-05-15 05:20:00 瀏覽:510
安裝了zlib編譯報錯 發布:2025-05-15 05:19:56 瀏覽:168
二分演算法無序 發布:2025-05-15 05:18:22 瀏覽: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