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體積存儲容量
1. 存儲器存儲容量怎麼算
存儲器的存儲容量的基本單位是位元組(Byte)。但由於目前存儲器的容量都很大,因此常用KB、MB、GB以及TB作為存儲容量的單位。
換算:
1B(byte,位元組)= 8 bit;
1KB(Kilobyte,千位元組)=1024B= 2^10 B;
1MB(Megabyte,兆位元組,百萬位元組,簡稱「兆」)=1024KB= 2^20 B;
1GB(Gigabyte,吉位元組,十億位元組,又稱「千兆」)=1024MB= 2^30 B;
1TB(Terabyte,萬億位元組,太位元組)=1024GB= 2^40 B;
1PB(Petabyte,千萬億位元組,拍位元組)=1024TB= 2^50 B;
1EB(Exabyte,百億億位元組,艾位元組)=1024PB= 2^60 B;
1ZB(Zettabyte,十萬億億位元組,澤位元組)=1024EB= 2^70 B。
(1)包括體積存儲容量擴展閱讀
Megabyte(MB)=1024KB相當於一則短篇小說的文字內容。
Gigabyte(GB)=1024MB相當於貝多芬第五樂章交響曲的樂譜內容。
Terabyte(TB)=1024GB相當於一家大型醫院中所有的X光圖片資訊量。
Petabyte(PB)=1024TB相當於50%的全美學術研究圖書館藏書資訊內容。
Exabyte (EB)=1024PB;5EB相當於至今全世界人類所講過的話語。
Zettabyte(ZB)=1024EB如同全世界海灘上的沙子數量總和。
Yottabyte(YB)=1024ZB相當於7000位人類體內的微細胞總和。
2. 日常生活中,使用最方便的存儲設備是什麼它的存儲容量如何表示
現在用的存儲一般都是U盤,不過大多都是水貨因為真正的太貴了,而水貨便宜又好用。容量一般都是用G來表示,一般都是十幾G或幾時G。注:1G=1024M,1M=1024K
3. 手機內存卡有幾種容量的
包括512M,1G,2G,4G、8G、16G、32G、64G、128G。
通常使用的手機內存卡為Mrico SD卡。也就是TF卡。
在2004年由Sandisk、Motorola兩大廠家推出的T-Flash卡(即microSD卡TransFlash)。microSD卡標准正是SD協會在2005年參照T-Flash的相關標准制定出來的,microSD與T-Flash是兼容的。與miniSD相比,microSD體積更為小巧(11mm×15mm×1.0mm),它僅有標准SD卡的四分之一左右,是目前市場上體積最小的存儲卡。同樣,microSD也可以通過轉接卡,當作標準的SD卡使用。又叫TF卡,T-Flash卡。
4. 內存的性能指標主要包括哪些
描述內存條性能的主要技術指標是:
1.速度
內存條的速度一般用存取一次數據的時間(單位一般用ns)來作為性能指標,時間越短,速度就越快。普通內存速度只能達到70ns~80ns,EDO內存速度可達到60ns,而SDRAM內存速度則已達到7ns。
注意:內存條的生產廠家非常多,目前還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標注規范,所以內存的性能指標不可簡單地從內存晶元標註上讀出來,但可了解其速度如何,如-70或-60等數字,就表示此內存晶元的速度為70ns或60ns。
2.容量
內存條容量大小有多種規格,早期的30線內存條有256K、1M、4M、8M多種容量,72線的EDO內存則多為4M、8M、16M,而168線的SDRAM內存大多為16M、32M、64M、128MB容量,甚至更高。圖5-1是一款獨特的64MB內存條。
3.奇偶校驗
為檢驗存取數據是否准確無誤,內存條中每8位容量能配備1位做為奇偶校驗位,並配合主板的奇偶校驗電路對存取的數據進行正確校驗。不過,而在實際使用中有無奇偶校驗位,對系統性能並沒有什麼影響,所以目前大多數內存條上已不再加裝校驗晶元。
註:計算機是以二進制進行計數的,表現為0和1,當機器向內存寫入數據時,實際上就是存入代碼01,奇偶校驗則將單元中存入的代碼的個數進行奇偶統計,並將統計的結果保存在奇偶校驗位中,當計算機提取內存的數據時,奇偶校驗則將統計的結果和實際讀出的數據進行比較看是否一致,從而確保了內存數據的正確性。
4.內存的電壓
FPM內存和EDO內存均使用5V電壓,而SDRAM則使用3.3V電壓,在使用中注意主板上的跳線不能設錯。
5. 存儲器是如何劃分的 容量的單位都有什麼
存貯器分為:1、內部存貯器 2、外部存貯器。
1、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內存,一般容量單位是M(兆),但現在1G的內存市場上也開始普遍了,但大多數計算機還是內M為單位的。
2、主要由硬碟驅動器、光碟驅動器、軟盤驅動器、U盤驅動器組成。這些都是我們常見的,當然還有很多如移動硬碟,磁帶等不是主要常見。硬碟驅動器:通常單位是G,作為主要存貯設備,裝在機算機內部;光碟驅動器、軟盤驅動器和U盤驅動器屬於可移動磁碟,我們常見的都以M為單位。
6. 移動硬碟的主要參數有哪些每個參數都有什麼意義
移動硬碟需要查看的主要參數如下:
1、容量
移動硬碟可以提供相當大的存儲容量,是一種較具性價比的移動存儲產品。在大容量「閃盤」價格還僅初步被用戶接受的情況下,移動硬碟能在用戶可以接受的價格範圍內,提供給用戶較大的存儲容量和不錯的便性。市場中的移動硬碟能提供320GB、500GB、600G、640GB、900GB、1000GB(1TB)、1.5TB、2TB、2.5TB、3TB、3.5TB、4TB等,最高可達12TB的容量,可以說是U盤,磁碟等快閃記憶體產品的升級版,被大眾廣泛接受。移動硬碟的容量同樣是以MB(兆)GB(1024兆)TB(1TB=1024G B)為單位的,1.8英寸移動硬碟大多提供10GB、20GB、40GB、60GB、80GB,2.5英寸的還有120GB、160GB、200GB、250GB、320GB、500GB、640GB、750GB,1000GB(1TB)的容量,3.5英寸的移動硬碟盒還有500GB、640GB、750GB、1TB、1.5TB、2TB的大容量,除此之外還有桌面式的移動硬碟,容量更達到4TB的超大容量。隨著技術的發展,移動硬碟將容量越來越大,體積越來越小。
2、體積
移動硬碟(盒)的尺寸分為1.8寸、2.5寸和3.5寸三種。2.5寸移動硬碟盒可以使用筆記本電腦硬碟,2.5寸移動硬碟盒體積小重量輕,便於攜帶,一般沒有外置電源。
移動硬碟絕大多數是USB介面的,但是由於USB介面功能能力有限,所以移動硬碟使用的2.5'硬碟實際上同筆記本上使用的硬碟是不一樣的。筆記本要求硬碟快速啟動,所以筆記本硬碟的啟動電流大一些,約900mA左右. 移動硬碟使用的碟片啟動時間略長,起動電流小一些,一般700mA左右。所以如果自己組裝移動硬碟,還是需要找專門的移動硬碟版的盤芯。
3、速度
移動硬碟大多採用USB、IEEE1394、eSATA介面,能提供較高的數據傳輸速度。不過移動硬碟的數據傳輸速度還一定程度上受到介面速度的限制,尤其在USB1.1介面規范的產品上,在傳輸較大數據量時,將考驗用戶的耐心。而USB2.0、IEEE1394、eSATA移動硬碟介面就相對好很多。USB2.0介面傳輸速率是60MB/s,USB3.0介面傳輸速率是625MB/s IEEE1394介面傳輸速率是50~100MB/s。
4、介面
在USB2.0標准還沒有問世之前,USB1.1標準是非常慢的,讀寫速度最快不過1.5MB/s;而IEEE 1394(火線介面)的讀寫速度最高可接近約50MB/s,因此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火線就是高速傳輸的代名詞。
但是USB2.0標准問世之後,讀寫速度最高接近60MB/s,這樣一下子就把火線介面甩在了後面,而且幾乎所有的電腦都有USB連接埠,只有極少的電腦有火線埠,因此購買移動硬碟時完全可以不用考慮採用火線介面的型號。有新的移動硬碟都開始支持USB3.0標准了,USB 3.0在保持與USB 2.0的兼容性的同時,傳輸速度大幅提升:最大傳輸帶寬高達5.0Gbps,也就是640MB/s。
7. 微型計算機的五大性能指標是什麼
微型計算機的五大性能指標分別是:存儲容量、字長、軟體配置情況、外設擴展能力、主頻。
存儲容量:包括內存容量和外存容量,是衡量微型計算機中存儲能力的一個指標。內存容量以位元組為單位,分最大容量和裝機容量。
字長:
字長是計算機內部一次可以處理的二進制數的位數,有4位、8位、16位,高檔微型計算機字長為32位或64位。
軟體配置情況:
軟體配置情況直接影響微型計算機系統的使用和性能的發揮。通常應配置的軟體有:操作系統、計算機語言以及工具軟體等,另外還可配置資料庫管理系統和各種應用軟體。
外設擴展能力:
一台微型計算機可配置外部設備的數量以及配置外部設備的類型,對整個系統的性能有重大影響。如顯示器的解析度、多媒體介面功能和列印機型號等,都是外部設備選擇中要考慮的問題。
主頻:
主頻是指微型計算機中CPU的時鍾頻率,也就是CPU運算時的工作頻率。主頻越高,一個時鍾周期里完成的指令數越多,CPU的速度越快。
8. 存儲卡64g的實際容量一般是多少
為59.8G左右。
U盤的存儲都是有一定程度的縮水的,沒有具體的標准,但一般的U盤的存儲容量為59.8G左右,容量在這個數值左右的U盤都算正常。
快閃記憶體檔通常使用ABS塑料或金屬外殼,內部含有一張小的印刷電路板,讓快閃記憶體檔尺寸小到像鑰匙圈飾物一樣能夠放到口袋中,或是串在頸繩上。
(8)包括體積存儲容量擴展閱讀:
U盤的優點:
1、U盤最大的優點就是:小巧便於攜帶、存儲容量大、價格便宜、性能可靠。U盤體積很小,僅大拇指般大小,重量極輕,一般在15克左右,特別適合隨身攜帶。
2、快閃記憶體檔幾乎不會讓水或灰塵滲入,也不會被刮傷,而這些在舊式的攜帶式存儲設備(例如光碟、軟碟片)等是嚴重的問題。而快閃記憶體檔所使用的固態存儲設計讓它們能夠抵抗無意間的外力撞擊。
3、快閃記憶體檔雖然小,但相對來說卻有很大的存儲容量。早期快閃記憶體檔容量較小,僅可存儲16-32M文件,即便是這樣,也相當於當時通用的可擦寫移動存儲介質軟盤容量的10-20倍。